针灸类文献
针灸推拿类文献

气血津液理论
气血津液是针灸推拿学中重要的概念。气血津液是人体内 的重要物质,是维持人体正常生理功能的基础。
气血津液理论主要研究气血津液的生成、运行和作用,以 及其在病理状态下的变化,为针灸推拿临床治疗提供理论 基础。
病因病机理论
病因病机是针灸推拿学中研究疾病发生、发展和变化规律的学说。针灸推拿学认 为,疾病的发生与内外因素密切相关,外因包括六淫邪气、疫疠之气等,内因包 括情志所伤、饮食失宜等。
近现代针灸推拿文Βιβλιοθήκη 的主要内容探讨近现代针灸推拿文献的主要内容 、治疗方法、临床应用和研究方法。
近现代针灸推拿文献 的学术贡献
对近现代针灸推拿文献在理论、实践 和科学方法上的贡献进行评估和总结 。
针灸推拿文献的整理与利用
针灸推拿文献的整理
对针灸推拿文献进行分类、编目、标 引和数字化处理,建立针灸推拿文献 数据库和资源共享平台。
理论依据
针灸推拿的理论依据是中医的脏 腑经络学说,通过刺激穴位、疏 通经络、调和气血等手段,达到 治疗疾病的目的。
应用广泛
针灸推拿应用广泛,适用于内、外 、妇、儿等各科疾病,对一些难治 性疾病如中风、肿瘤等也有一定的 疗效。
针灸推拿的现代发展
国际化
现代化研究
随着国际交流的加强,针灸推拿逐渐 走出国门,成为世界医学的一部分。 世界卫生组织(WHO)已经将针灸 列为“世界传统医学”,向全球推广 应用。
针灸推拿文献的利用
探讨针灸推拿文献在临床实践、科研 和教学中的利用价值和方法,以及如 何更好地开发和利用针灸推拿文献资 源。
针灸推拿文献的保存与 传承
对针灸推拿文献的保护、传承和推广 进行研究,为今后的针灸推拿研究和 应用打下坚实基础。
古代针灸的七大名著

古代针灸的七大名著针灸是一门古老而神奇的科学,是通过经络、腧穴的传导作用,以及应用一定的操作法,来治疗全身疾病的。
千百年来,针灸对捍卫中华民族健康,有卓越的贡献,直到如今,其疗效已被世界认可。
提到学习针灸,阅读古籍是最好的途径,仿佛可以与先贤直接交流,下面就推荐7本针灸学必读的古籍。
灵枢经《黄帝内经·灵枢》,简称《灵枢经》,《灵枢》是一部中医理论著作,是中医经络学、针灸学及其临床的理论渊源。
《黄帝内经》则是现存最早最重要的一部医学著作,是中医学理论体系形成和奠基之作。
《灵枢》与《素问》同为《黄帝内经》之组成部分。
《灵枢》是我国现存医书中最早的典籍之一,是我国劳动人民长期与疾病做斗争的经验总结。
成书亦非一时,作者也亦非一人。
起源于轩辕黄帝,代代相传,后又经医家、医学理论家联合增补发展创作,一般认为成书于春秋战国时期。
针灸甲乙经《针灸甲乙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针灸学专著,全书共12卷,128篇,成书于公元282年。
前六卷论述基础理论,后六卷记录各种疾病的临床治疗,包括病因、病机、症状、诊断、取穴、治法和预后等。
采用分部和按经分类法,厘定了腧穴,详述了各部穴位的适应证和禁忌、针刺深度与灸的壮数。
<inherit>作者皇甫谧,总结了魏晋以前的针灸学成就,吸收了《素问》《针经》《明堂孔穴针灸治要》的精华,删其浮辞,除其重复,做了十分繁重的选材整理工作,并加入了自己的实践经验而著成本书。
原书根据天干编次,内容主要论述医学之理论和针灸之方法技术,故命名为《针灸甲乙经》。
可谓是针灸学必读之书。
针灸大成《针灸大成》由明代杨继洲原著、靳贤补辑重编,于明万历二十九年(1601)刊行。
所述内容十分广泛,堪称针灸学的集历代大成之作。
<inherit>作者杨继洲,由于针法精妙,曾任明世宗侍医、太医院医官等职。
他总结了《内经》、《难经》、《针灸甲乙经》的精髓,又从《医经小学》、《针灸聚英》、《标幽赋》、《金针赋》、《神应经》、《医学入门》、《古今医统》等20余种医籍中,节录部分针灸资料予以编辑及注解,考绘“铜人明堂图”,并附以自己的针灸治疗病案,编撰成《针灸大成》。
中医针灸病历参考文献30份

中医针灸病历参考文献30份以下是30份关于中医针灸病历的参考文献,供您参考研究。
1. 《针灸治疗儿童脾虚便溏的疗效观察》 - 张小娟, 陈涛. 中国特需医学. 2019.2. 《中医针灸在妇科病中的应用》 - 王美华. 中国医药导报. 2018.3. 《针灸温肾阳对肾阳虚小鼠生存状态辨析》 - 韩光强, 刘素娟. 中国特需医学. 2017.4. 《针刺穴位对脑梗死鼠炎性因子的调控作用研究》 - 张阳, 卢小明. 中医药信息. 2016.5. 《中医针灸在神经系统疾病中的应用进展》 - 李宇, 刘晓红. 中国医药导报. 2015.6. 《针灸联合中药治疗颈椎病的实验研究》 - 李辉, 刘红梅. 中国特需医学. 2014.7. 《传统中医针灸在男性生殖系统疾病中的应用研究》 - 张明阳, 王玉超. 中国医药导报. 2013.8. 《针灸配合中药对高脂血症大鼠心肌细胞凋亡的影响》 - 李琳, 王伟. 中国特需医学. 2012.9. 《中医针灸在心脑血管病中的应用进展》 - 徐鹏, 王琴. 中医药信息. 2011.10. 《针灸配合中药对糖尿病大鼠胰岛素抵抗的影响研究》 - 白鹏, 张婷. 中国特需医学. 2010.11. 《中医针灸在消化系统疾病中的应用研究》 - 王军, 杨琳. 中国医药导报. 2009.12. 《针灸对肿瘤化疗相关性红细胞缺乏症的辅助治疗研究》 - 张双, 朱庆. 中医药信息. 2008.13. 《中医针灸对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活动性及急性期指标的影响》 - 李芳, 王新宇. 中国特需医学. 2007.14. 《针灸对心绞痛患者运动耐量的影响研究》 - 陈伟, 王东. 中国医药导报. 2006.15. 《中医针灸在呼吸系统疾病中的应用研究》 - 黄晓, 陈海燕. 中医药信息. 2005.16. 《针灸对慢性疲劳综合征患者抑郁情绪及睡眠质量的影响研究》 - 张利, 孙欣. 中国特需医学. 2004.17. 《中医针灸在皮肤科疾病中的应用研究》 - 王思, 刘文. 中国医药导报. 2003.18. 《针灸调节慢性非细菌性前列腺炎患者中医生命质量的实验研究》 - 杨丽, 王恩. 中医药信息. 2002.19. 《中医针灸在肿瘤病理疼痛中的应用研究》 - 李军, 刘丽.中国特需医学. 2001.20. 《针灸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疗效观察及对免疫功能的影响》- 张强, 韩杰. 中国医药导报. 2000.21. 《中医针灸在神经病学中的应用研究》 - 徐立, 王艳美. 中医药信息. 1999.22. 《针灸在疼痛门诊中应用的观察及疗效评价》 - 白杨, 张波. 中国特需医学. 1998.23. 《中医针灸对老年心绞痛患者血浆内皮素、一氧化氮含量的影响》 - 刘璐, 王翔. 中国医药导报. 1997.24. 《针灸联合中药对子宫内膜息肉形成的作用研究》 - 孙明,张艳. 中医药信息. 1996.25. 《中医针灸在泌尿系统疾病中的应用研究》 - 李超, 赵娇.中国特需医学. 1995.26. 《针灸对颈型无力患者肌肉病理改变的影响研究》 - 吴敏,王国平. 中国医药导报. 1994.27. 《中医针灸在儿科疾病中的应用研究》 - 张宇, 杨杰. 中医药信息. 1993.28. 《针灸对膝关节骨关节炎患者关节功能的影响研究》 - 刘洋, 赵春. 中国特需医学. 1992.29. 《中医针灸在皮肤与性病科疾病中的应用研究》 - 王瑶, 刘芳. 中国医药导报. 1991.30. 《针灸对胃肠道动力失调患者消化功能的影响研究》 - 陈燕, 郑梅. 中医药信息. 1990.以上是30份关于中医针灸病历的参考文献,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针灸推拿类文献

《内经》有多篇内容涉及导引按摩,如《素
问· 异法方宜论》说:“中央者……其治宜导 引按跷,故导引按跷者,亦从中央出也。” 说明导引按摩最早发源于我国中部地区。总 之,《内经》成书时,按摩的应用已经很普 通,《内经》基本上奠定了推拿的理论基础 和治疗原则。
黄帝岐伯按摩
《汉书· 艺文志》载有 《黄帝岐伯按摩》,这 应该是我国第一部推拿 专著,其产生年代可能 与《内经》同时,可惜 已亡佚,其少量佚文或 内容可见于《内经》等 著作中。
黄帝内经
较为成熟的针灸学理论体系的建立,以成书于东汉 时期的《黄帝内经》为标志。尤其是《灵枢经》, 较为完整的论述了经络腧穴理论、刺灸方法和临床 治疗,基本是一部针灸学理论专著。它的具体贡献 在于:①建立了较为完备的经络理论体系;②明确 载有160多个穴位,并对阿是穴,特定穴有专门论 述;③确立了选穴处方两大原则,即按经选穴和按 脏腑选穴;④记载了30多种病症的处方,为后世针 灸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为明代高武所编《针灸节要》和《针灸聚英》的合 刊本,成书于嘉靖八年。全书3帖为《针灸节要》3 卷,中下二帖为《针灸聚英》4卷。 《针灸聚英》是一部汇编性的针灸著作。 卷一——经络腧穴——对后世影响最大 卷二——各家针灸临床取穴 卷三——刺法,灸法和避忌 卷四——针灸歌赋
针灸问对
最值得一提的是小儿推拿,成绩卓著,对推
拿学术发展影响很大。出现了如《小儿按摩 经》及《小儿推拿秘旨》《小儿推拿秘诀》 等书,而相关的儿科著作中也有不少有关推 拿的内容,如《幼科铁镜》《幼幼集成》等。
针灸大全
明代徐凤编撰,成书于明代正德年间。共6卷
卷一——针灸歌赋22首 卷二——对《标幽赋》的注解 卷三——载录《金针赋》及子午流注之法 卷四——窦文真公八法流注 卷五六——腧穴,灸法
针灸推拿学毕业论文文献综述

针灸推拿学毕业论文文献综述引言针灸推拿是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拥有悠久的历史和广泛的应用。
本文旨在通过对相关文献的综述和分析,探讨针灸推拿学领域的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为进一步研究和应用提供理论依据和参考。
一、针灸推拿的历史与理论基础1. 针灸学的起源和传承针灸作为中国医学经典学派之一,源远流长。
其起源可以追溯到数千年前的古代中华文明,如《黄帝内经》便有相关记载。
通过对历史文献的研究,我们可以了解到针灸学的发展与传承过程,并认识到其对中医学的重要贡献。
2. 针灸推拿的理论基础针灸推拿学理论基础的主要内容包括经络理论、气血理论、针灸穴位理论等。
经络理论认为经络是人体内部气血运行的通道,通过调整经络的运行状况可以达到治疗疾病的效果。
气血理论则强调气血是维持人体正常功能运行的重要物质基础,针灸推拿可以调节气血的流通来治疗疾病。
针灸穴位理论指出人体存在着一定数量的穴位,通过在特定穴位施加适当刺激可以达到诊断和治疗的目的。
二、针灸推拿在临床应用中的研究进展1. 针灸推拿治疗常见病的应用针灸推拿作为一种非药物、非手术的疗法,在临床上广泛应用于多种常见病的治疗中。
文献综述发现,针灸推拿在缓解疼痛、改善免疫功能、调节内分泌等方面有良好的疗效,逐渐被认可和接受。
2. 针灸推拿与其他疗法的结合应用针灸推拿在与药物治疗、康复理疗等其他疗法结合应用中,展示出了协同作用和优势。
通过对相关研究的综述发现,针灸推拿与药物治疗相结合可以减少药物副作用,提高疗效;与康复理疗相结合可以促进康复进程,加速病情恢复。
三、针灸推拿的机制研究1. 针灸推拿对生理、病理过程的影响针灸推拿对人体生理、病理过程产生作用的机制一直是研究的热点。
研究发现,针灸推拿可以通过激活特定脑区、调节神经递质、影响免疫、改善微循环等途径对生理、病理过程进行调控。
2. 针灸推拿对中枢神经系统的作用机制针灸推拿对中枢神经系统的作用机制也是学界关注的重点。
通过对相关文献的综述,我们可以了解到针灸推拿对中枢神经系统的影响主要包括神经递质水平的调节、脑电活动的变化、脑功能区的激活等。
关于针灸的文献

关于针灸的文献
针灸是中医的重要疗法之一,其具有疗效显著、操作简便、无副作
用等优点,受到越来越多患者的青睐。
下面我们来看看一些关于针灸
疗法的文献。
一、《黄帝内经》
《黄帝内经》是中医领域的经典之一,其中也有对针灸的论述。
例如
在《素问·太阴阳明论》中写道:“阳明者,五脏六腑之海也,荣华之所在,营卫之所行也。
凡刺阳明者,必知经脉所在,以调冲和为主。
”这
表明,针灸治疗需要精准地刺入经脉,达到调和人体阴阳平衡的目的。
二、《伤寒论》
《伤寒论》是中医另一部重要的经典著作,其中也有针灸的记录。
在《伤寒论·本病论》中写到:“发汗已不愈,与桂枝汤或加芍药、芩连、生姜各一两半,麻黄、贝母、细辛、甘草各一两,汤以微温为度,服
2-3日,微发汗则止。
汗多者,酌加石膏、滑石、知母等以数分之。
”
这表明,针灸与中药可以结合使用,产生更好的疗效。
三、《针灸大成》
《针灸大成》是明代针灸学家王一清所著的著名针灸学专著,详尽介
绍了针灸的理论、方法和应用等方面。
其中,王一清提出“刺入即出,
出气即止”等针灸原则,强调针灸的操作必须精准、医嘱必须明确。
四、针灸临床实践
随着社会对中医的重视,越来越多的研究着眼于针灸的疗效和机制。
例如,一项刊发在《中国循证医学杂志》上的针灸临床实践研究发现,对神经性压痛患者采取针灸治疗可以缓解疼痛和其他症状,降低他们
使用药物的频率和剂量。
以上文献表明了针灸作为传统中医疗法的独特魅力,也为针灸的临床
研究提供了依据。
《灸法参考文献举要》

河南正都艾灸养生《郝氏温灸》(第一部分灸法参考文献举要)1.《黄帝内经》2.《针灸甲乙经》3《肘后备急方》4《备急千金要方》5.《外台秘要》6《太平圣惠方》7.《黄帝明堂灸经》8.《备急灸法》9.《西方子明堂灸经》10,《扁鹊心书》11.《卫生宝鉴》12.《丹溪心法》13.《世医得效方》14.《医学入门》15.《类经图翼》16.《针灸聚英》17.《针灸资生经》18.《针灸大成》19.《针灸问对》20.《神灸经纶》21.《红炉点雪》22.《医宗金鉴》23.《周身经穴赋》24.《玉龙赋》25.《标幽赋》26.《通玄指要赋》27.《席弘赋》28.《百症赋》29.《金针赋》30.《四总穴歌》31.《马丹阳天星十二穴治杂病歌》附:现代著名艾灸大家1.周楣声---热证贵灸灸感三相2.韩国金南洙【无极保养灸】论灸法3.程莘农(国医大师)论灸法4.高镇五论灸法5.魏稼---冰台医话6.田从豁—灸治未病灸治已病7.陈汉平---灸法研究与治验8.张仁----论灸法9.严氏化脓灸10.杨介宾之特色灸11.罗诗荣之铺灸12.陶崑之动力灸法13.李学武灸法特点14.严洁—灸法己见15.赖新生---艾灼缘经选灸三要16.陈日新,康明非---腧穴热敏化灸17.王玲玲----延缓衰老保健灸18.赵粹英----灸法研究19.高树中----脐灸研究与治验20.沈雪勇----灸法机制研究21.吴焕淦-----灸法研究与治验。
针灸源流与经典名篇

第一阶段:初出茅庐,问道于古第一章:针灸源流及经典名篇目的要求:掌握历代重要针灸经典名篇及其贡献;熟悉针灸发展简史。
一、起始期—伏羲制九针根据《帝王世纪》的记载,在我国原始社会的氏族公社时期,伏羲氏“尝百草而制九针”,是中医药学的鼻祖之一。
其中“九针”的发明不仅是中医药发展的重要体现,也是针刺疗法起源的标志。
九针的形状不同,且功效各异,或圆钝,用于熨烫、按压止血;或尖锐,用于点刺放血;或带刃,用于切割排脓,这是在新石器时代先进的、令人惊讶的外科用具。
九针在医疗水平低下的新石器时代发挥了重大的作用,为中国古代文明的形成提供了医疗保障,也为中国传统医学的发展塑造了雏形。
二、创立期—理论初建经过春秋战国、秦汉时期漫长的医学探索和经验积累,针灸学术思想开始初步形成。
从长沙马王堆三号墓出土的医学帛书中《足臂十一脉灸经》和《阴阳十一脉灸经》这两本现存最早的与针灸相关的文献,可以看出在当时人们已经对经络的循行和灸法等有了一定的认识并已经形成了相对完整的经络系统的知识。
《黄帝内经》是现存文献中最早的中医学著作,也是针灸理论体系建立的标志。
《内经》已经形成了以十二经脉为主干,十五络脉,十二经筋,十二经别为分支的完整的经络系统,并对标本、根结、气街、四海做出了相关的论述,对腧穴、针灸方法、适应症和禁忌症等做出了详细说明。
《内经》分《素问》、《灵枢》两部分,其中《灵枢》成书较早,主要论述针灸与经络系统,世称《针经》,而《素问》中的某些篇幅也有对《灵枢》作出了一定限度的补充说明。
《内经》的主要内容至今仍是学习针灸的核心。
而在此后出现的《难经》是在《内经》的基础上对针灸经络系统的补充和发展。
《难经》全书八十一难,提出了八会穴的概念,详细阐述了各种针刺手法,对中医针法的形成与发展,产生了深远而重要的作用。
三、发展期—名家辈出魏晋时期,皇甫谧在融合了《内经》与《明堂孔穴针灸治要》的基础上,结合自身经验,编撰而成《针灸甲乙经》,是现存第一部针灸学著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元· 窦桂芳集《黄帝明堂灸经》、《灸膏肓腧
穴法》、《子午流注针经》、《针经指南》4 书而成,初刊于元至大辛亥~皇庆壬子(公 元1311~1312年)间。
《十四经发挥》
3卷,此书是元未著名医家滑寿(1314~1386)在元太医院 针灸教授忽泰《金兰循经取穴图解》一书的基础上加以补注、 改编而成。原本初刊于元至正初年(公元1341年),但久已 亡佚,传世各本均为据明代薛铠校刊本转刻者。
《千金》在针灸文献方面的贡献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①保存了许多唐前针灸文献,例如徐嗣伯的灸风眩法,支法 存的灸脚气法,以及“扁鹊”、郭玉、“曹氏”、范汪、甄 权等的针灸资料。②记述了大量经外奇穴(有穴名者120多 个,仅述部位而无穴名者70余处),其中对“阿是穴”的描 述,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③收录针灸处方及治案400余 条,涉及病症100余种,填补了针灸临床文献的空白。④对 刺灸法的记载较前大为丰富,例如各种针灸补泻手法、火针 及用多种药材施行隔物灸等。⑤孙氏对灸法尤多研究,不但 广泛用于各种疾病的治疗,还提倡用灸法保健。书中收集载 录了较多灸法资料,反映了南北朝隋唐时期重视灸法的历史 特征和成就。
《十四经发挥》的主要学术特点是按经脉的流注次序和循行 方向来排列腧穴,不同于《甲乙经》、《铜人》按部排列腧 穴的系统。他在《金兰循经》和《圣济总录》的基础上,将 354个穴位分别归入其相应的经脉,并把督任二脉提高到与 十二正经同等的地位,是对经络学说的一大发展。
《针灸大成》
10卷,通常题作明· 杨继洲编,实为赵文炳“委晋阳靳贤”在杨氏《卫生 针灸玄机秘要》的基础上,“复广求群书”,补辑重编而成。书中凡注 有“杨氏”、“杨氏集”、“杨氏注解”、“玄机秘要”字样的篇目皆 出自杨继洲《玄机秘要》,据王雪苔氏统计,杨氏原著约占全书篇幅的 44%。本书卷1为《内》、《难》经针灸理论;卷2、卷3为针灸歌赋; 卷4为针刺法;卷5为子午流注;卷6、卷7为腧穴卷;卷8为针灸证治; 卷9集名医治法和名家灸法,末附杨氏的31个医案;卷10为附录陈氏 《小儿按摩经》。本书汇集了明以前20余种针灸文献,并结合杨氏针灸 临床经验,成为集明以前针灸学术大成的巨著。自明万历二十九年(公 元1601年)首次刊行,至清末300余年间,重刊、重印40余次,对普及 扩大针灸学的影响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针灸资生经》
简称《资生经》,7卷,南宋王执中撰,约成书于公元1181~1195年间。全书分 7卷,卷1论腧穴,附经穴图46幅,正文主要采录王惟一《铜人腧穴针灸图经》 (所载腧穴的排列顺序及腧穴部位、刺灸法等均按《铜人图经》原貌引录,《铜 人图经》的腧穴主治部分则分别辑入卷3至卷7部分);卷2杂录有关分寸定穴、 穴名同异、艾灸法、避人神等内容;卷3至卷7分论各种病症的取穴施治,收载 内、外、妇、儿各科病证195种,正文内容主要采自《铜人腧穴针灸图经》、 《千金要方》、《千金翼方》、《太平圣惠方》和《素问》王冰注等。所引书名 常用简称,注文中引录了大量方书及其它文献中的针灸资料。 作者在腧穴定位方面做了大量的考订工作,并补入《铜人》不载之穴11个,使 成365之数。所附前人和本人的验方、验案,对针灸临床有较大实用意义。
针灸类文献
《针灸甲乙经》
全名《黄帝三部针灸甲乙经》,简称《甲乙经》, 皇甫谧撰辑于魏甘露(公元256~259)年间。该书 系由《素问》、《九卷》(即《灵枢》)、《明堂 孔穴针灸治要》三部古医经分类合编而成,是它们 的古传本之一。尤其是《明堂孔穴针灸治要》,由 于该书已亡佚,主要内容借本书得以保存。《针灸 甲乙经》原书10卷(见《隋书· 经籍志》),以天干 编次,故名“甲乙经”,但至南北朝时期已被析为 12卷,今现通行本亦为12卷。
《针灸甲乙经》是现存最早而较完整的针灸学专著。 唐代太医署将《针灸甲乙经》列为医科必修书,从 而确立了本书在中医学中的经典地位。全书128篇, 卷1脏腑、气血津液,卷2经络,卷3腧穴,卷4脉诊, 卷5刺灸法,卷6病因病机,卷7至卷12临床各科疾 病的针灸治疗。这种按基础理论,经络腧穴,诊断, 刺灸操作,临床治疗的编排次序,系统而有条理, 对后世的影响甚大。唐代《千金要方》、《外台秘 要》等有关针灸的内容多取材于此书,北宋官颁针 灸腧穴专书《铜人腧穴针灸图经》也以本书的第3 卷为基础加以扩充而成。
《铜人腧穴针灸图经》
又称《新铸铜人腧穴针灸图经》。本书流传过程中 有较多别名简称,例如《铜人图经》、《铜人腧穴 针经》、《铜人针经》、《天圣针经》、《铜人经》 等。。 本书是对宋前针灸文献的一次收集整理,主要是对 经脉的循行路线与腧穴位置的考订和规范,也增加 了腧穴的主治症。该书编成后,成为当时针灸教育 及临床取穴的主要依据,改变了宋以前经络、腧穴 部位及腧穴归经的混乱情况,对宋代及后世针灸学 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书经北宋校正医书局校刊,后世传本皆据
北宋校定本。现存最早刊本是明万历吴勉学 校刊的《医学六经》本,此本于万历二十九 年(1601)收入吴勉学校刊的《医统正脉》 丛书中,此后各家印本多以此本为祖本。
《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
孙思邈的《千金要方》第29~30卷和《千金
翼方》第26~28卷是针灸专卷,此外,其它 卷中也间有一些针灸治法,例如《千金要方》 卷10有“针灸黄疸法”,卷21有淋病各种灸 法等。孙氏主张“汤药攻其内,针灸攻其 外”,认为“针灸之功过半于汤药”,强调 药物与针灸不可偏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