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古典文献的收集整理及应用
中医古文献

中医古文献
中医古文献指的是古代中国医学领域的文献资料,主要包括古代医书、医方、医话、医家论著等。
以下是一些具有代表性的中医古文献:
1.《黄帝内经》:是中医学的经典之一,包括《素问》和《灵枢》两部分,是中华传统医学的理论基础。
2.《难经》:记载了医学的病症判断及治疗方法,是中国最早
的外科学专书。
3.《伤寒杂病论》:由张仲景所撰写,是中医临床方面的重要
经典,主要讨论了温病的防治方法和其他病症的辨证论治。
4.《神农本草经》:由神农氏创作,是中医药方面的经典之一,记录了大量中草药的功效及用法。
5.《千金方》:是陶弘景所著的中医方剂书,收录了近千种方剂,对临床应用有较大参考价值。
6.《金匮要略》:由张仲景所撰写,记载了大量病症的辨证论
治及方剂应用。
7.《本草纲目》:由李时中创作,是中医药学理论方面的重要
著述,对草药的分类、功效及用法进行了系统性的总结。
8.《半夏白术天麻汤》:是张仲景所创立的方剂,常用于治疗
中风后遗症等病症。
这些古代中医文献不仅记录了古代医学家的临床经验和理论,也对后人提供了宝贵的医学参考和指导。
这些文献是研究中医学历史及发展的重要资料,对于理解中医学理论和临床实践具有重要价值。
中医药的常用古文献典籍

中医药的常用古文献典籍1.《黄帝内经》:我国现存成书最早的一部医学典籍,集中反映了我国古代的医学成就,由《素问》和《灵枢》两部分组成。
2.《神农本草经》:系统整理南北朝以前中药学资料的本草著作,被誉为中药学的经典之作。
3.《雷公炮炙论》:是唐代药物学家陈藏器编写的炮制专著,对中药的炮制方法进行了详细论述。
4.《本草经集注》:南朝梁陶弘景所撰,是对《神农本草经》的重要补充和修订,对于中药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5.《重修政和本草》:宋徽宗时官修的药典,是在唐本草的基础上进行增补修订的。
6.《本草纲目》:明代李时珍所著,是中国古代药物学集大成之作,内容包括了大量医药理论和实践知识。
7.《伤寒论》:张仲景所著,总结先秦两汉时代的医学成就,创造性地将医学理论与临床实践紧密结合,称为“众方之祖”。
8.《金匮要略方论》:也是张仲景所著,主要论述内科杂病的辨证论治。
9.《巢氏诸病源候论》:巢元方所著,是一部病因病理学巨著,记述了许多疾病的症状、病因及治疗原则。
10.《温疫论》:吴又可所著,专门研究瘟疫病症及其治疗方法。
11.《难经》:又称《黄帝八十一难经》,是一部以问答形式论述中医理论和临床问题的重要著作。
12.《千金要方》:唐代孙思邈所著,内容包括了内、外、妇、儿、五官等各种疾病的治疗经验和技术。
13.《备急千金翼方》:也是孙思邈所著,与《千金要方》互为补充,进一步丰富了中医临床实践的内容。
14.《景岳全书》:明代张介宾所著,是一部综合性的医学巨著,涵盖了中医学的各个方面。
15.《医宗金鉴》:清代吴谦等编撰,是清代官修的大型医学丛书,对后世产生了重要影响。
16.《针灸甲乙经》:晋代皇甫谧所著,是我国现存最早的针灸专著,对针灸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17.《小儿药证直诀》:宋代钱乙所著,是我国儿科医学的经典之作。
18.《外科正宗》:明代陈实功所著,是我国古代外科医学的重要参考书籍。
19.《本草求真》:清代赵学敏所著,是对《本草纲目》进行增补修订的一部中药学著作。
中医历史上有哪些重要的医学文献和典籍

中医历史上有哪些重要的医学文献和典籍中医历史源远流长,在漫长的发展历程中,诞生了众多重要的医学文献和典籍,这些瑰宝不仅是中医理论和实践的结晶,也是中华民族智慧的体现。
《黄帝内经》是中医理论的奠基之作,相传为黄帝所作,实际上是众多医家集体智慧的结晶。
这部典籍构建了中医理论体系的基本框架,包括了对人体生理、病理、诊断、治疗、预防等方面的深刻阐述。
它提出了“阴阳五行”的学说,认为人体的生理活动和疾病的发生发展都与阴阳五行的平衡和失调有关。
同时,还强调了“不治已病治未病”的预防思想,对现代医学的预防理念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伤寒杂病论》由张仲景所著,这部著作确立了中医辨证论治的原则。
张仲景在书中总结了前人的医学经验,并结合自己的临床实践,提出了六经辨证的体系,将外感病的发生、发展和转归进行了系统的分类和论述。
此外,对于内科杂病的治疗,也提供了丰富的方剂和治疗方法,如桂枝汤、麻黄汤、小柴胡汤等经典方剂,至今仍被广泛应用于临床。
《神农本草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药学专著,记载了 365 种药物,按照上、中、下三品进行分类。
上品药多为滋补养生之品,中品药有的能补虚扶弱,有的能祛邪抗病,下品药多为有毒或药性峻猛之品,用于攻邪治病。
该书对药物的性味、功效、主治等进行了详细的描述,为后世中药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难经》相传为扁鹊所作,以问答的形式阐述了中医的一些疑难问题。
其中对脉学的论述尤为精彩,提出了“独取寸口”的诊脉方法,对后世脉诊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同时,在经络、脏腑等方面也有独到的见解。
《千金方》是唐代孙思邈所著,包括《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两部。
这两部著作广泛收集了唐以前的医学资料,并结合孙思邈自己的临床经验,内容涵盖了医学各科。
书中不仅有丰富的方剂和治疗方法,还强调了医德的重要性,提出了“大医精诚”的思想,成为后世医家的行为准则。
《本草纲目》是明代李时珍所著的一部药学巨著。
李时珍历时多年,参考了大量的文献资料,并进行了实地考察和验证,收录了 1892 种药物,附方 11096 个。
中医文献学在中医诊疗中的具体应用有哪些

中医文献学在中医诊疗中的具体应用有哪些中医文献学是一门研究中医文献的学科,它涵盖了对中医古籍、医案、医论等各类文献的整理、研究和利用。
在中医诊疗中,中医文献学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为中医的临床实践提供了丰富的理论支持和实践经验。
中医文献学为中医诊疗提供了深厚的理论基础。
中医经典著作如《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等,是中医理论的基石。
通过对这些文献的深入研究,医者能够领悟中医的整体观念、辨证论治思想、经络气血理论等核心内容。
例如,《黄帝内经》中关于人体生理、病理、诊断、治疗的论述,为中医的诊断和治疗提供了宏观的指导框架。
其中的“不治已病治未病”理念,强调了预防疾病的重要性,这一思想在现代中医诊疗中仍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中医文献中的方剂学知识也是中医诊疗的重要依据。
古代医籍中记载了大量的方剂,如《伤寒论》中的桂枝汤、麻黄汤,《金匮要略》中的肾气丸、小柴胡汤等。
这些经典方剂经过了长期的临床实践检验,疗效确切。
在诊疗过程中,医生可以根据患者的病症,参考古代方剂进行加减化裁,制定出适合患者的治疗方案。
同时,通过对方剂文献的研究,还可以了解方剂的组方原则、用药规律,从而提高方剂的运用水平,创新方剂的应用。
医案是中医文献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记录了医生的临床诊疗过程和经验。
通过研究医案,医者可以学习前人的诊断思路、治疗方法和用药技巧。
例如,清代名医叶天士的医案中,对温热病的治疗有着独到的见解和丰富的经验。
研究他的医案,可以帮助现代医者更好地应对温热病等疾病的治疗。
而且,不同地域、不同时期的医案,反映了当时的疾病特点和治疗特色,为中医的地域性和时代性研究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在诊断方面,中医文献学也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中医诊断方法包括望、闻、问、切四诊,古代文献中对四诊的方法、技巧和要点有着详细的记载。
例如,《濒湖脉学》对脉象的描述和分析非常详尽,为医生切脉诊断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此外,文献中还记载了各种病症的临床表现和诊断要点,有助于医者准确地判断病情。
古代文献对传统医学的贡献与应用研究

古代文献对传统医学的贡献与应用研究古代文献在传统医学的发展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这些文献记录了古代医学家们的经验和智慧,为后人提供了宝贵的参考和借鉴。
在现代,对古代文献的研究和应用,不仅有助于传统医学的传承和发展,也为现代医学的创新提供了灵感和启示。
古代文献对传统医学的贡献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记录医学知识古代医学家们通过实践和经验总结出了许多有效的治疗方法,并将其记录在各种医学文献中。
例如《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等,这些文献系统地总结了当时医学界的知识和经验,成为了传统医学的重要基石。
二、传承医学智慧古代文献不仅记录了医学知识,还传承了医学智慧。
这些智慧包括对人体生理、病理的深刻认识,以及对治疗方法的精准把握。
这些智慧在现代依然具有重要的意义,为现代医学的发展提供了参考和借鉴。
三、推动医学发展古代文献不仅是医学知识和智慧的载体,也推动了医学的发展。
古代医学家们在文献中不断探索新的治疗方法和理论,为后人提供了思路和启示。
例如《本草纲目》就是古代药物学的重要文献,其中记载了大量药物的性能和用途,为后人的药物研究提供了重要参考。
四、保护民族文化古代文献是民族文化宝库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传统医学作为中国特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文化价值不仅体现在医学知识和技术上,也体现在文化传承和保护上。
通过对古代文献的研究和应用,可以更好地保护和传承中国传统医学文化。
古代文献对传统医学的应用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临床应用古代文献中记载了许多有效的治疗方法和方剂,这些方法和方剂在现代依然具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
例如《伤寒杂病论》中记载的“桂枝汤”、《金匮要略》中记载的“四逆散”等都是经典方剂,被广泛应用于临床治疗中。
二、药物研究古代文献中记载了大量药物的性能和用途,这些药物不仅具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也为现代药物研究提供了宝贵的参考。
例如《本草纲目》中记载了许多中药材的性能和用途,这些材料被广泛用于现代药物研究中。
中医古籍整理丛书重刊

中医古籍整理丛书重刊
中医古籍整理丛书重刊是将传统中医古籍进行整理、修订和重印的一项工作。
这些重
刊的丛书通常由多卷组成,涵盖了多个重要的中医古籍。
通过这种方式,我们可以保
护和传承中医古籍的精华,让更多的人了解和研究中医学的根源和发展历程。
中医古籍整理丛书重刊的意义在于使中医的古典文献更加容易获得和学习。
由于传统
的中医古籍往往文言文较多,且字体古拙,晦涩难懂,对于现代人来说阅读起来相对
较为困难。
通过整理、修订和重印,可以使这些古籍更加符合现代读者的阅读习惯和
理解水平,提高读者对中医古籍的接触和理解。
此外,中医古籍整理丛书重刊还有助于保护中医文化遗产,避免中医古籍因为时间的
流逝和自然的磨损而逐渐损坏或消失。
古籍的修复和重印工作可以延长其保存的时间,并保证后代有机会从中学习和汲取智慧。
最后,中医古籍整理丛书重刊也是一项促进中医学术的发展和交流的工作。
通过整理
和重印中医古籍,可以为中医学术界提供更多的研究和讨论的材料,促进学术交流和
创新。
同时,这些重刊的丛书还可以成为培养中医学学者和研究者的重要教材和参考
书籍。
综上所述,中医古籍整理丛书重刊对于保护和传承中医文化、提高中医古籍的传播和
使用价值、促进中医学术的发展和交流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这是一项需要长期、有计
划进行的工作,可以让更多的人受益于中医学的智慧和经验。
中医文献学在中医药教育中的应用有哪些

中医文献学在中医药教育中的应用有哪些中医文献学是一门研究中医文献的学科,它涵盖了中医古籍的整理、研究、保护和利用等方面。
在中医药教育中,中医文献学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对于培养优秀的中医药人才、传承和发展中医药事业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一、提供丰富的知识资源中医文献学为中医药教育提供了丰富的知识宝库。
中医古籍是历代医家智慧的结晶,记录了他们的临床经验、理论思考和治疗方法。
通过对中医文献的研究和学习,学生可以深入了解中医的发展历程、经典理论和各种病症的诊治经验。
例如,《黄帝内经》作为中医理论的奠基之作,阐述了中医的整体观念、阴阳五行学说、经络气血等基本理论;《伤寒杂病论》则确立了辨证论治的原则和方法,为临床治疗提供了重要的指导。
学生通过研读这些经典文献,能够掌握中医的核心理论和诊疗思路,为今后的临床实践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培养学生的中医思维中医思维是中医药学的灵魂,包括整体思维、辨证思维、动态思维等。
中医文献学有助于培养学生的中医思维能力。
在阅读中医文献时,学生需要从整体上把握文献的内容,理解其中的理论体系和逻辑关系。
同时,要学会对病症进行辨证分析,根据文献中的记载和描述,判断病症的病因、病机、证候类型,并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
这种思维训练能够帮助学生摆脱线性思维和局部思维的局限,培养全面、系统、动态的中医思维方式。
例如,在学习《金匮要略》中关于“虚劳病”的论述时,学生需要综合考虑患者的脉象、症状、体质等因素,进行辨证论治。
通过对多个案例的分析和总结,逐渐形成自己的辨证思维能力,能够灵活运用中医理论解决临床实际问题。
三、提高学生的临床能力中医文献学对于提高学生的临床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中医古籍中记载了大量的临床案例和治疗经验,这些都是宝贵的实践资料。
学生通过研究文献中的案例,可以学习到不同病症的临床表现、诊断方法和治疗策略。
同时,还可以了解到古代医家在治疗过程中的用药规律、方剂配伍和针灸手法等。
将这些知识与现代临床实践相结合,能够拓宽学生的治疗思路,提高临床疗效。
中医文献整理有哪些关键步骤

中医文献整理有哪些关键步骤中医文献整理那可是个技术活,这里面的关键步骤可不少!咱先来说说第一步,那就是收集资料。
这就好比盖房子要先找砖头一样。
你得把能找到的中医文献都搜罗过来,不管是古代的线装书,还是现代的电子版,统统不放过。
我记得有一次,为了找一本失传已久的医书,我跑了好几个旧书市场,还专门去拜访了一些老中医的后人,那过程真是跟寻宝似的。
最后在一个堆满杂物的小阁楼里,发现了那本宝贝书,虽然上面布满了灰尘,但我当时的心情,就像发现了新大陆一样激动!资料收集好了,接下来就是筛选和鉴别啦。
这一步可不能马虎,得像个侦探一样,分辨出哪些是真正有价值的,哪些是滥竽充数的。
比如说,有些文献可能是后人伪造的,或者是传抄过程中出现了错误。
这时候就得靠我们的专业知识和经验来判断了。
我曾经碰到过一本号称是明代的医书,但是从纸张、字体和内容的风格来看,明显是近代的仿制品。
要是不小心把这样的东西当成宝贝,那可就闹笑话了。
然后呢,就是对文献进行分类和编目。
这就像是给图书馆的书分类上架一样,让它们各归各位,方便查找和使用。
比如说,按照朝代、医家、病症等等来分类。
有一回,我在整理一批杂乱无章的文献时,发现它们有的是关于针灸的,有的是关于草药的,还有的是关于方剂的。
我花了好几天的时间,才把它们分得清清楚楚,整整齐齐。
分类完了,就得开始校勘了。
这就是要找出文献中的错误,进行修正。
有时候一个错别字,可能就会导致对整个药方的误解。
我曾经在一本古籍中看到一个药方,其中一味药的剂量写得模模糊糊,我查阅了好多资料,又请教了几位同行,才最终确定了正确的剂量。
校勘完了,还要进行注释和解读。
这就像是给古文加注释一样,让现代人能更容易理解。
比如说,一些古代的术语、典故,都要解释清楚。
有一次,我在注释一个关于脉象的描述时,查了好多古代的医案和现代的医学研究,才把它解释得明明白白。
最后一步,就是对整理好的文献进行总结和研究。
这是为了从中发现规律,提取精华,为现代中医的发展提供参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上海中医药大学《实验中医学》教案(2)课程名称实验中医学(理论部分)总学时数36第一节中医古典文献的收集、整理及其在实验研究中的应用(2学时)课堂讨论:“阴火”是什么。
要求大家发言。
为什么要学习本章节?对中医古典文献及其有关理论把握不准是目前中医研究中普遍存在的问题。
2.1.1 中医古典文献在实验研究中的重要性1.为实验研究提供丰富的素材中医古典文献是古人直接医疗实践经验的记录,是古代众多的医药工作者长期努力、不懈探索积累起来的丰富的知识宝库。
中医古典文献中蕴藏着大量可供实验研究的素材。
这是中医学的优势之一。
这样的成功例子如青蒿素、砒霜防治白血病。
这涉及到如何继承宝库的问题。
继承宝库不能停留在口头上。
2.为实验研究提供理论指导中医药有数千年悠久的历史,形成了独特的理论体系。
中医在临床上能取得良好的疗效,离不开中医理论的指导。
这里涉及到一个问题,即什么叫“自身理论指导下的研究”。
本质是如何吸取中医理论的精华,如何吸取其方法论,并且应用到研究中去。
例如整体观、恒动观在GnRH基因表达研究中的意义。
例如基于肾精亏虚的二仙汤治疗更年期高血压病(单纯狗动脉结扎性高血压无效)。
例如冠心滴丸在美国辨证用药前后的疗效差异。
2.1.2 中医古典文献的特点1.历史悠久,源远流长中医古典文献跨越了2500年的历史,蕴藏着深刻的哲理和丰富的知识。
不同的历史时期又派生出各个学术流派,百家争鸣使得中医理论和医术不断地丰富和发展。
2.言简意赅,蕴义精深古代文献受记录载体及记录手段的限制,受到当时语言、文化的影响,具有文字古奥、言简意赅、蕴义精深的特点。
学习时需要积累厚实的古汉语基础、古代科技、文化的知识。
古籍中提到的人名、地名、病名、药名,经历史演变与现代名称互有出入,需借助有关参考工具书来确定。
3.数量庞大,文献分散中医古籍数量庞大。
古代的目录体系不像现代目录体系那样精细明确,中医古籍书目除收录在子部医家类之外,还散见于经部、史部、子部、集部的其他各类中。
有些笔记杂录、稗官野史、地方志中也有医著记载,非常分散。
历史上中医古籍流传很广,朝鲜、日本、东南亚及世界许多国家都有收藏,一些古籍在国内失传了,尚可在国外找到原本或传本。
因此,作为研究其文献检索的面是十分广泛的。
要放开眼界。
4.瑕瑜互见,良莠相杂受时代局限性的影响,往往掺杂有封建迷信和违反科学的糟粕,但是,不要轻率地给予否定。
2.1.3 中医古典文献的收集1.中医古典文献收集的原则(1)学术性。
搜集具有科学价值、在科研生产中能起作用的文献。
有一个收集者学术水平,对文献学术水平的判断问题。
(2)针对性。
收集文献要有的放矢。
对于研究中医药文献的具体专题要进行深入了解。
要针对中医药学的特点和专题研究的具体需要,确定收集的范围和重点。
问题是如何实现针对性。
(3)系统性。
要求按学科、专业书刊、资料内在的历史连贯性去搜集,以反映它们发展演变的脉络;在收集时应保持连贯和完整,不能时断时续,支离破碎。
系统性的相对性。
(4)科学性。
运用先进技术,达到快、全、正。
(5)全面性。
收集时要多渠道、多形式、全方位开展,尽可能搜集与本研究专题有关的多方面资料,包括正面与反面资料,以及相关学科的资料。
收集资料忌带主观性和片面性。
收集者的“观点”应该从对文献资料的研究或实践体会中得出,不是先定下某一观点,然后按此观点去取舍资料,这样必然会拼屏与自己观点不符合的文献资料而带有片面性。
2.中医古典文献的收集方法首先是计算机检索。
可以利用中医古籍专业数据库、不同单位的医学数据库,甚至是那些点击率高的不同数据库。
其次是传统的方法,包括计算机检索后进一步地阅读。
(1)常用的中医古籍书目《四库全书总目·子部医家类》、《中国医籍考》、《宋以前医籍考》、《中国分省医籍考》、《四部总录医药编》、《中国医籍提要》、《中国针灸荟萃》、《历代中药文献精华》。
以上书籍中,《宋以前医籍考》和《中国分省医籍考》主要用于查找古籍的源流,《四部总录医药编》、《中国医籍提要》和《四库全书总目·子部医家类》等主要用于查阅现存古医籍。
常用的还有:《医藏书目》、《医学读书志》、《中国医学大成总目提要》、《中国医学书目》、《续中国医学书目》、《现存本草书录》、《三百种医籍录》、《中医学重要著作选价》、《中医外科医籍存佚考》、《中国传统老年医学文献精华》、《针灸文献提要》、《经典医籍版本考》、《中国医籍通考》等。
怎么用,到图书馆询问有关管理人员最有效。
(2)中医图书馆藏情况检索主要有《中医图书联合目录》、《上海中医学院中医图书馆藏目录》、《中国中医研究院图书馆馆藏中医线装书目》。
这类工具书最实用。
因为这些书籍中所收载的书籍,该图书馆必有藏书,可以直接查阅。
(3)中医古文献其它检索途径1)辞典。
如《中国医学大辞典》、《中国药学大辞典》、《中药大辞典》、《方剂大辞典》、《中华药海》等。
2)类书。
类书是辑录或摘抄多种医学文献,并加以分类汇编的著作。
如《黄帝内经》、《千金要方》、《外台秘要》、《太平圣惠方》、《圣济总录》、《证类本草》、《幼幼新书》、《普济方》、《古今医统大全》、《本草纲目》、《古今图书集成·医部全录》等。
3)丛书。
丛书,一般是指将若干种书籍汇集而编成一套书。
如《儒门事新》、《卫生宝鉴》、《济生拔萃》、《东垣十书》、《河间全书》、《薛氏医案二十四种》、《古今医统大全》、《喻氏医书三种》、《张氏医通》、《医宗金鉴》、《东医宝鉴》等。
4)专题资料汇编。
按专题辑录资料,按现代的观点方法编排资料,称为资料汇编。
如《中国历代医论选》、《中国医药汇海》、《常见病证中医文献专辑》(《哮喘专辑》、《肿胀专辑》、《黄疸专辑》、《中风专辑》、《疟疾专辑》、《惊悸怔忡专辑》、《虚损专辑》、《痹痿专辑》、《胃脘痛专辑》、《癫狂痫专辑》、《失眠嗜卧专辑》)、《历代中药炮制资料辑要》等。
5)医书附见书目。
一些卷帙较大的医书,如方书、全书、类书等,往往附有参考引用书目,这种书目称为医书附见书目,也起到中医专科书目的作用。
如《本草纲目》。
6)医史著作。
7)集注。
集注,就是将历代医家对某一古典医籍的条文、段落的论述汇集成书,有些集注还纂述诸家、综合究竟、阐述已见、心殚厘定、辨疑正误。
如张志聪的《素问集注》等。
(4)专题性的电脑检索系统北京、中国中医研究院、天津、辽宁、陕西、上海、江苏、湖北等均建立了不同的计算机数据库,可以向所在专业图书馆了解具体使用方法。
2.1.4 中医古典文献的整理与研究收集文献不能停留在堆砌资料的初级阶段。
必须对资料进行整理、研究、运用。
比较常见的问题是资料的使用率、再利用率。
常见的问题是,尤其是研究生、青年教师,为了某个专题收集了大量的资料。
以后兴趣转移,或工作要求转移,这些资料便束之高阁,成为死的资料。
那么,当初大量的复印、文摘的必要如何?相反的事例是北京已经故世的中医泰斗任应秋先生,他把古代文献摘录成文摘卡,分类存放,反复使用。
作为专门从事中医古典文献研究,他这样做是非常成功的。
以下介绍的方法,作为个人、学科,目前建议充分利用计算机、计算机数据库,这样可以提高资料的使用率。
1.文献整理的方法(1)图书馆分类整理法。
引用《中国图书资料分类法》分类法整理归类资料。
(2)主题整理法。
将文献按主题词或关键词的内容整理归类。
2.文献研究的主要方法(1)综合归纳分析法。
这是文献研究中最常用、最基本的方法,是对相关中医文献的观点、学说、经验等进行归纳、综合、分析,从而找出规律、要点与本质。
在这样的研究过程中,形式逻辑十分重要。
敏锐地对某一内容、学术观点进行提取、归类十分重要。
常见的问题是视而不见,缺少量化观念和处理,遗漏大量具有价值的信息。
(2)文献研究法。
通过对一批相关文献的分析、综合与推理,得出有关结论。
例如通过文献之间引用与被引用的关系,来评价文献的质量。
中医古典文献研究还有其他的方法,如比较法、枚举法、否定法等。
但是一次文献研究往往需要综合运用多种方法才能获得准确与合理的结论。
通过对文献的分析、判断、综合、归纳等研究,最后我们就能提出有观点、有建议、有事实、有措施、有价值的研究报告,就能发现值得进一步深入研究或开发的素材,就能够指导我们的科研工作。
中医古典文献蕴藏着大量的前人从各方面总结出来的经验和理论,不仅一直指导着广大中医的医疗实践,就从当前医学科学的发展来看,其中有相当一部分宝藏,有进一步发掘的必要。
任何科学的成就是一点一滴地积累起来的,只有通过长期的积累,把中医最基本的理论、知识系统地继承下来,才能具备收集、整理、研究、发掘中医学理论和文献的能力。
在科学研究过程中,积累文献资料是一个很重要的环节,资料积累得越全面、越丰富、越深入,研究计划就制定得愈具体,研究工作就可能进行得愈顺利,收获就愈多。
2.1.5中医古典文献的收集、整理及其在实验研究中应用的范例请自修。
2.1.6 附录1.古代中医主要参考书这里有一些书目,我们推荐一些历代具有代表性的著作,建议大家课外阅读。
我自己的经验是,中医许多教材,由于受到篇幅的限制、受到作者水准的限制,难以充分反映中医理论与方法的博大精深、难以反映其丰富的学术流派和不同的学术观点和方法、难以反映其主流学术的演变,甚至有些学术观点是错误的。
因此,中医药教材必然有一个不断完善和发展的工程,而作为个人,广泛涉猎历代具有代表性的文献就很重要。
教材上列出了许多,我们选择一些,请大家记录(我们按教材上的次序):(1)内科。
《伤寒论》、《金匮要略》(东汉)、《中藏经》(汉)、《脾胃论》、《内外伤辨惑论》(金)、《丹溪心法》(元)、《杂病证治准绳》、《医宗必读》、《温疫论》(明)、《杂病源流犀烛》、《温热论》、《温病条辨》(清)。
《理虚无鉴》(明)。
(2)妇产科。
《妇人大全良方》(宋)、《傅青主女科》(清)。
(3)儿科。
《小儿药证直诀》(宋)、《幼幼集成》(清)。
(4)外科。
《刘涓子鬼遗方》(晋)、《外科正宗》(明)。
(5)骨伤科。
(6)五官口腔科。
(7)综合性医著。
《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宋)、《医学启源》、《兰室秘藏》(金)、《卫生宝鉴》(元)、《医学正传》、《韩氏医通》、《明医杂著》、《景岳全书》、《赤水玄珠》(明)、《辨证录》、《张氏医通》、《医学心悟》、《兰台轨范》、《类证治裁》(清)。
(8)医案、医话。
《名医类案》(明)、《续名医类案》、《寓意草》、《临证指南医案》、《古今医案按》、《柳选四家医案》(清)。
(9)本草。
《神农本草经》(魏)、《本草纲目》(明)。
(10)方剂。
《肘后急备方》(晋)、《备急千金要方》(唐、《外台秘要》)、《太平圣惠方》、《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圣济总录》、《普济本事方》(宋)、《世医得效方》(元)、《普济方》、《奇效良方》(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