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古籍文献研究整理出版的管理办法(试行)

中医古籍文献研究整理出版的管理办法(试行)
中医古籍文献研究整理出版的管理办法(试行)

中医古籍文献研究整理出版的管理办法(试行)

【法规类别】出版与出版物市场管理

【发布部门】卫生部(已撤销)

【发布日期】1986.08.06

【实施日期】1986.08.06

【时效性】现行有效

【效力级别】部门规范性文件

中医古籍文献研究整理出版的管理办法(试行)

(1986年8月6日卫生部)

为了加强全国中医古籍文献研究整理出版工作的科学管理,促进“中医古籍整理出版规划”的落实,特制定本办法。

一、组织领导

1.国家中医管理局中医古籍整理出版办公室(以下简称中古办),负责制定全国中医古籍文献研究整理出版规划,下达任务、组织落实,掌握全国中医古籍出版动态,协调各有关出版部门的中医古籍出版事宜,处理日常工作。

2.国家中医管理局设立中医古籍文献研究整理出版学术委员会(以下简称中古委),聘请学术造诣较深、专业水平较高、治学严谨、作风正派的专家担任学术委员。学术委员会承担课题审议、成果评定、顾问咨询等项任务。

3.各省市中医古籍文献研究整理的组织领导、任务落实、经费分配、成果评定管理工作,由省市卫生厅中医处(或省中医古籍整理办公室)负责。

4.省市卫生厅应成立由3-5名学有专长、具有一定学术水平、熟悉本专业的人员组成的“中医古籍文献研究整理评审组”,负责业务指导、样稿审定、成果评议等事宜。

二、专业机构

1.各级中医古籍文献研究所(室),是主要承担中医古籍文献研究整理任务的专业机构。

2.凡有条件的省市、中医学院、中医研究院(所),均应设立中医古籍文献研究整理的专业机构,各级中医主管部门应给古籍文献研究所(室)创造必要的条件,人员要相对稳定并列入科研编制,促使其较快地巩固和发展。

三、专业队伍

1.从事中医古籍文献研究整理专业人

中医古籍总目指瑕

《全国中医古籍总目》指瑕 内容摘要:《全国中医古籍总目》一书是现阶段著录中医古籍最多,最权威的中医古籍联合书目之一,也是中医联合目录编纂的最新学术成果。为中国传统医学的开发,医学史、科技史等研究,提供极其重要的学术参考,具有极高的学术价值。然《全国中医古籍总目》对中医古籍的著录,偶有不当之处,如以字号误为作者原名等,致使作者时代不明,师承授受关系缺然。笔者在校辑《清人著述总目》过程中,发现了关于《全国中医古籍总目》的问题,分类撮录,俾有所参考焉。 关键词:全国中医古籍总目、中医古籍、目录 《全国中医古籍总目》一书是现阶段著录中医古籍最多,最权威的中医古籍联合书目之一,也是中医联合目录编纂的最新学术成果。为中国传统医学的开发,医学史、科技史等研究,提供极其重要的学术参考,具有极高的学术价值。然《全国中医古籍总目》对中医古籍的著录,偶有不当之处,如以字号误为作者原名、一书多次著录等,皆白璧之瑕,不掩大美。但这些问题,或为撰者失考,或作者时代不明,致使师承授受关系缺然,一些有价值的典籍未得以揭示。笔者在校辑《清人著述总目》过程中,发现了关于《全国中医古籍总目》的问题,分类撮录,参辑众本,详加论列,俾有所补益焉。 一、以字号误作原名者。 1、《眼科约编》、《眼科备览》二书,《全国中医古籍总目》、《全国中医图书联合目录》、《中国医籍通考》皆云颜筱园撰。按,《眼科约编》前有颜氏自序云:“《眼科约编》者,梧暇日之所撮录也。”序末云:“道光甲午菊月密峰尔梧颜筱园氏自序于寻乐草堂。”知筱园,为作者字号。(光绪)《惠州府志》卷二十七著录:“《眼科约编》,国朝颜尔梧撰。尔梧字凤甫,连平人。”1《惠州府志》卷三十九有其小传云:“顏尔梧,字凤甫,連平人。捐职按察司照磨。素善岐黃术,而眼科尤精,名重於時。著有《眼科约编》。”以是可知,颜筱园,当为颜尔梧。尔梧,字凤甫,一字筱园,号蔼人。福建连平人。 2、《元汇医镜》五卷,《全国中医古籍总目》著录,作刘琇峰撰。《中医古籍书目提要》、《全国中医图书联合目录》、《中国医籍通考》作敲蹻道人(盼蟾子)撰。按,当为宛平刘名瑞撰。名瑞,号琇峰,道号盻蟾子,又号敲蹻道人。民国刻本《元汇医镜》书名页题“敲蹻道人盻蟾子刘著”。自序末署“光绪戊申戊午己亥北京天寿山桃源观敲蹻道人刘撰”。序后有“敲蹻道人、盻蟾子刘”二方木记。 3、《麻疹汇要》二卷,《全国中医古籍总目》、《中国医籍通考》、《中国医籍续考》著录,作吕新甫编。按,当为东阳吕铭撰。铭,字新甫,咸丰八年举人。居东阳马上桥。其所撰《治疹全书》卷端题:“古吴宁新甫吕铭参阅,男耀垣、耀玑同辑”2。东阳《卢正珩日记》同治元年九月廿五日:偕受卿笙甫至马上桥吕新甫(吕铭)家。顷春珊、浦廷均来。夜宿吕氏敦好斋3。 1(清)劉溎年修,鄧掄斌纂,(光绪)《惠州府志》卷二十七,光绪十七年刻本。 2《中国历代医家传录》386页, 3郭佐唐选注《卢正珩日记》,载《东阳文史资料选辑》第13辑,1997年排印本,第58页。

中医古典文献的收集整理及应用

上海中医药大学《实验中医学》教案(2)课程名称实验中医学(理论部分)总学时数36

第一节中医古典文献的收集、整理及其在实 验研究中的应用 (2学时) 课堂讨论:“阴火”是什么。要求大家发言。 为什么要学习本章节? 对中医古典文献及其有关理论把握不准是目前中医研究中普遍存在的问题。 2.1.1 中医古典文献在实验研究中的重要性 1.为实验研究提供丰富的素材 中医古典文献是古人直接医疗实践经验的记录,是古代众多的医药工作者长期努力、不懈探索积累起来的丰富的知识宝库。 中医古典文献中蕴藏着大量可供实验研究的素材。这是中医学的优势之一。 这样的成功例子如青蒿素、砒霜防治白血病。 这涉及到如何继承宝库的问题。继承宝库不能停留在口头上。 2.为实验研究提供理论指导 中医药有数千年悠久的历史,形成了独特的理论体系。 中医在临床上能取得良好的疗效,离不开中医理论的指导。 这里涉及到一个问题,即什么叫“自身理论指导下的研究”。 本质是如何吸取中医理论的精华,如何吸取其方法论,并且应用到研究中去。 例如整体观、恒动观在GnRH基因表达研究中的意义。 例如基于肾精亏虚的二仙汤治疗更年期高血压病(单纯狗动脉结扎性高血压无效)。 例如冠心滴丸在美国辨证用药前后的疗效差异。 2.1.2 中医古典文献的特点 1.历史悠久,源远流长 中医古典文献跨越了2500年的历史,蕴藏着深刻的哲理和丰富的知识。不同的历史时期又派生出各个学术流派,百家争鸣使得中医理论和医术不断地丰富和发展。 2.言简意赅,蕴义精深 古代文献受记录载体及记录手段的限制,受到当时语言、文化的影响,具有文字古奥、言简意赅、蕴义精深的特点。学习时需要积累厚实的古汉语基础、古代科技、文化的知识。古籍中提到的人名、地名、病名、药名,经历史演变与现代名称互有出入,需借助有关参考工具书来确定。 3.数量庞大,文献分散 中医古籍数量庞大。 古代的目录体系不像现代目录体系那样精细明确,中医古籍书目除收录在子部医家类之外,还散见于经部、史部、子部、集部的其他各类中。有些笔记杂录、稗官野史、地方志中也有医著记载,非常分散。历史上中医古籍流传很广,朝鲜、日本、东南亚及世界许多国家都有收藏,一些古籍在国内失传了,尚可在国外找到原本或传本。 因此,作为研究其文献检索的面是十分广泛的。要放开眼界。

古籍文献注释规范

古籍文献注释规范 (3)古籍: 古籍既有传统的刻本、抄本,也有具有现代出版形式的标点本、整理本、影印本,情况比较复杂,可根据古籍形式的不同选择标注方式。 1)抄本或刻本 标注顺序:责任者与责任方式/文献题名(卷次、篇名、部类名)/版本/页码。其中篇名、部类名为选项。原刻本标注版本信息,页码有两面,标注时应注明,用a、b或上、下区分。 示例: 姚际恒:《古今伪书考》卷三,光绪三年苏州文学山房活字本,第九页a。 2)标点本、整理本、影印本 点校本、整理本、影印本古籍为现代出版形式,引用时可参照现代著作(包括析出文献)的标注方式,其标注顺序:责任者与责任方式/文献题名(卷次、篇名、部类)(选项)/出版地点/出版者/出版时间/卷册、页码。 作为文献题名的一部分,卷次、部类名及篇名应与原著保持一致,卷次用汉字数字标识,部类名及篇名用书名号表示,其中不同层次可用中圆点隔开,原序号仍用汉字数字。 点校本、整理本、影印本的卷册系根据现代印制需要划分的,与原文献卷次不同,为便于读者查找,也可置于页码之前(选项)。 点校本、整理本、影印本应标注现代出版信息(出版地点、出版者、出版时间),也可在出版时间后注明“标点本”“影印本”等。页码通常为现在的印刷页码,用阿拉伯数字标识。 示例1: 《清史稿》卷四八六《文苑三·吴汝纶传》,北京:中华书局,1977年标点本,第44册,第13444页。 示例2:

屈大均:《广东新语》卷九《东莞城隍》,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标点本,第215页。 影印本古籍通常采用缩印的方式,为便于读者查找,也可标明上、中、下栏(选项)。 示例 杨钟羲:《雪桥诗话续集》卷五,沈阳:辽沈书社,1991年影印本,上册,第461页下栏。 常用基本典籍,官修大型典籍以及书名中含有作者姓名的文集可不标注作者,如《论语》、二十四史、《资治通鉴》《全唐文》《册府元龟》《明实录》《四库全书总目提要》《陶渊明集》等。 示例2 《太平御览》卷六九○《服章部七》引《魏台访议》,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影印本,第3册,第3080页下栏。 编年体典籍,如需要,可注出文字所属之年月甲子(日)。 示例: 《资治通鉴》卷二○○○,唐高宗永徽六年十月乙卯,北京:中华书局,1956年标点本,第?册,第6293页。 唐宋时期的地方志多系私人著作,可标注作者;明清以后的地方志一般不标注作者,书名其前冠以修纂成书时的年代(年号);民国地方志,在书名前冠加“民国”二字。新影印(缩印)的地方志可采用新页码。 示例1 乾隆《嘉定县志》卷十二《风俗》,第七页a。

古典文献学书目

张舜徽:《中国文献学》,郑州:中州书画社,1982;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洪湛侯:《中国文献学新编》,杭州:杭州大学出版社,1994。 孙钦善:《中国古文献学史》,北京:中华书局,1994。 杜泽逊:《文献学概要》,北京:中华书局,2001。 黄永年:《古文献学四讲》,厦门:鹭江出版社,2003。 张三夕主编:《中国古典文献学》,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孙钦善:《中国古文献学》,北京:北京大学,2006。 张舜徽:《文献学论著辑要》,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85。 余嘉锡:《古书通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 邱陵:《书籍装帧艺术简史》,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4。 韩仲民:《中国书籍编纂史稿》,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1988。 来新夏:《中国古代图书事业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 曹之:《中国古籍编撰史》,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1999。 魏隐儒:《古籍版本鉴定丛谈》,北京:印刷工业出版社,1984。 戴南海:《版本学概论》,成都:巴蜀书社,1989。 严佐之:《古籍版本学概论》,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9。 李致忠:《古书版本学概论》,北京:书目文献出版社,1990。 曹之:《中国古籍版本学》,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1992,2002(重印)。 姚伯岳:《版本学》,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 程千帆、徐有富:《校雠广义?版本编》,济南:齐鲁书社,1998。 黄永年:《古籍版本学》,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 戴南海:《校勘学概论》,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86。 倪其心:《校勘学大纲》,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7。 管锡华:《校勘学》,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91。 程千帆、徐有富:《校雠广义?校勘编》,济南:齐鲁书社,1998。 余嘉锡:《目录学发微》,北京:中华书局,1963;成都:巴蜀书社,1991。 来新夏:《古典目录学浅说》,北京:中华书局,1981。 程千帆、徐有富:《校雠广义?目录编》,济南:齐鲁书社,1988。 周少川:《古籍目录学》,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6。

中医药古籍阅读基础

1.中医药古籍:指的是1911年以前,以雕板印刷为主要记录手段,辅以手写而形成的医学文献。 2.研究中医药古籍的价值功用:1、中医药学术传承的主要载体2、中医药教育的知识源泉3、中医药临床的重要指导4、中医药科研的资料宝库5、编撰论著与文献整理的重要凭据6、其它学科研究的参考材料 3.晋唐时期的中医药古籍的特征:1、医学典籍整理开了先河2、官方编修医书初成规模3、本草文献研究加深细化4、经验方书编撰初见成果5、专科著作问世接踵而至。 4.宋金元时期的中医药古籍的特征:1、官方编撰医书尤重校勘2、民间编籑医书方兴未艾3、专科著作发展引人注目4、争鸣著作促进学术发展5、创编丛书有利保存文献 5.明清时期的中医药古籍的特征:1、经典医籍研究深入发展2、本草方书成就达到高峰3、温病文献奠定学科基础4、专科著作特色渐趋明显5、医学书目编撰初露头角。 6.古籍的书体结构有外形结构与内涵结构两部分。外形结构指书的外衣、书签、扉页、书首、书脑、书脊、包角及它的版式等外观形象,内涵结构指书的序、目次、凡例、卷首、卷端、卷末、附录、牌记、大题和小题、行款等。 7.书名的位置有在封面、扉页、书口、序跋首行、目录与正文之前,也有各卷正文首行或版心等处。均以正文前所题者为准。 8.古籍的牌记,又称木记,主要记载一部书的刊刻年代与刊刻者,它是后人掌握上述信息的主要依据。 9.刻印者的内涵有刻印朝代,刻印者名号,刻印地点等。在中医药古籍中,有相当多的书没有牌记或牌记中的款目不全,此时可查阅序跋等其他位置的记载以补充。 10.序:是书前由作者或其他人对该书进行介绍的文字,有前序、后序、再序、又序之次序之分,又有自序与他序之别。自序多为叙述家世活动和著述宗旨。序的别称:引、小序、叙、牟言、绪言、落款。 11.跋:是作者或刊印者撰写的对该书撰写或刻印情况的补充文字,用于补序之未备,故常置于正文之后。 12.古医书的分卷方法有:1、不分卷法2、数位分卷法3、文字分卷法 13.作者署名的位置主要见于书皮或扉页、函套书签之上、序跋题记末尾、正文之前、卷首或卷末等处,以正文之前的署名为准。作者项内涵的判断:明太医院正文会稽痒生元台子马驷仲化“明(朝代)太医院正文(官衔)会稽(籍贯)痒生(学衔)元台子(别名)马驷(姓名)仲化(字)” 14.中医药古籍的文体主要有:散文体和韵文体两大类。韵文体可分为:诗歌体、辞赋体、与骈偶体三大类。 15.著作形式:1、撰作类:指作者在总结经验和理论基础上,提炼成富有创新意义和独特见解的著作2、论述类:指在已有的知识基础上,进行阐述、提炼和发挥,使原有的理论和知识更加精深和系统化3、编籑类:指将前人繁杂的文献资料加以重新整理、汇编成书,使其眉目清晰、检阅方便4、注疏类:指对原著的字、词、句、章节内容进行注释或解说类著作5、校勘类:指对原著的文字、内容加勘误、修订或厘正的著作 16.中医药古籍的成书形式有:专著、普通著作、全书、类书、丛书、工具书。称得上专著的多为:经典之作和各学科开创性著作。 17.类书:是采集群书,全面系统地收集某种或各种知识,经过加工整理,以类相从,标明资料出处,汇集成册的书。类书的作用? ①由于中医药类书将历代医家对某个问题的论述或对某种病症的处方用药依次辑录排列,使后人不但能了解中医药学术发展的渊源沿革,而且可掌握各家医学流派的临症经验,这对学习研究中医药学显然有很大裨益②中医药类书内容广博,便于查检与引证,对于中医药文献整理中的辑佚与校勘帮助更大。 18.丛书:把很多种书汇刻在一起,给以一个总的名称,就是“丛书”或者“汇刻书”我国最早的丛书-----宋《百川学海》,我国最大的丛书《四库全书》 19.丛书的作用? 丛书所收著作,大多为同代或上代医家的抄本、未刊本及篇幅较少的单刻本,编辑、刊行丛书的医家也有书贯,尽管他们动机不一,但客观上都为祖国医药学宝库保存了大量的宝贵文献,是他们得以流传至今,为我们挖掘与整理中医药学提供了信息资源。 21.古籍分类法常用并具代表性的的是:六分法和四分法(即将书籍分为经、史、子、集4大类)。22.目前通用的中医药古籍分类方法:三级分类法(该法先设十二个大类,每个大类再设若干二级类,在二级类下又设三级类)。 23.分类知识在中医药古籍阅读中的应用(分类的意义?): 通过分类,既揭示了每种图书的学科属性,又把相同与相近学科的图书聚集在一起,从而把所有图书组成一个有知

中医古籍文献整理与研究探讨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1b14743572.html, 中医古籍文献整理与研究探讨 作者:范春莉 来源:《新西部下半月》2015年第08期 【摘要】本文回顾了中医古籍文献整理与研究历史:在对中医药孤本、珍本文献的抢救性发掘工作中取得了巨大成就;在中医古籍文献现代性的解释和翻译方面取得了很大成绩;国家成立了专门性的中医古籍整理与研究机构,专门的出版社。分析了我国中医古籍文献整理与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对中医古籍文献整理研究工作提出建议:要注意增加投入、努力建设高素质的修复、研究队伍;要注意对各种现代信息技术的引用。 【关键词】中医古籍;文献整理;文献研究;成就;创新 一、中医古籍整理与研究的意义 随着国家对中医事业的发展越来越重视,中医事业在未来中国乃至全世界必然会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的发展前景。因此,从各方面加强中医事业的研究与建设工作,是适应时代发展趋势,传承中医文化、造福人民的盛举。在这一过程中,对中医古籍的整理与研究工作是一项极其艰巨、但又极富意义和极其具有挑战性的工作。在这种背景下,通过对中医古籍整理与研究工作的历史回顾,在梳理和探寻中医古籍研究的历史线索和取得的成就基础上,对中医古籍整理与研究工作作出研究展望,对于促进中医事业的发展而言,具有重要的学术和实践价值。 二、中医古籍整理与研究工作的历史回顾 截至目前,我国在中医古籍整理与研究方面的工作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1、在对中医药孤本、珍本文献的抢救性发掘工作中取得了巨大成就 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由于中医文献大都归于私人收藏,或者是隐埋于民间,或者是夹杂在其他书籍资料中,这种状况的长期存在,给一些中医经典文献造成了致命的损害。一些中医文献或者由于保存不善而损毁,或者由于天灾人祸而流失。建国以来,我国组成了专门的研究机构,完善了专门的中医药文献保管实施,在大力搜集和整理包括民间中医文献的基础上,对这些频临损毁的文献进行了发掘和整理,使得它们重新进入人们的视野,为中医药发展继续发挥不可估量的作用。 2、在中医古籍文献的现代性的解释和翻译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就 自建国以来一直到文化大革命时期,国家一直比较重视对中医药文献的整理与研究工作。文化大革命结束后,国家将促进中医药事业的发展重新提上日常,中医古籍文献整理发掘工作取得了日新月异的成就。据统计,人民卫生出版社、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以及其他一些地方出版社,影印出版了一批中医古籍,如《素问》、《灵枢》、《脉经》、《针灸甲乙经》等,并

国家古籍整理出版资助项目申报表【模板】

国家古籍整理出版资助项目 申报表 项目名称: 联合申报项目:是否 主申报机构: (加盖公章): 其他申报机构: 主管单位: 填表日期: 全国古籍整理出版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制 填表注意事项 一、本申报表用于国家古籍整理出版资助项目申报的过程管理,填写前须认真阅读注意事项。 二、凡申报国家古籍整理出版资助的项目,均须填报《国家古籍整理出版资助项目申报表》。申报表由基本信息表、申报出版资助经费预算表、项目实施计划书、主管单位审核意见等部分组成。 三、申报表请用小四号仿宋字体填写;文字简洁,表述清晰,数据详实;提供纸质文件时,用A4纸打印。申报表封面顶端项目编号由全国古籍整理出版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填写。 四、除版本使用费栏目根据实际情况可不填写外,其他栏目全部为必填项。 五、部分栏目填写说明 1. 凡联合申报项目须在封面“联合申报项目:是”的□内打√,并完整填写主申报机构和其他申报机构的名称;不是联合申报的项目在“联合申报项目:否”的□内打√,并在主申报机构一栏填写申报机构名称,其他申报机构一栏填写“无”。

2. 系列或成套出版物,必须明确限定本次出版期限内可以出版的品种。 3. 项目名称:应准确、简明反映项目内容,最多不超过40个汉字(包括标点符号)。 4. 通讯地址:按省、市(县)、区(街、路)、号等规范详细填写,不能以单位名称代替通讯地址。 5. 项目负责人:申报项目出版单位的项目责任人。 6. 申报机构名称须按机构和部门公章填写全称,不能采用缩写。 7. 已获资助而未完成项目名称:指项目承担单位已获国家古籍整理出版资助而未完成的项目。 8. 申请资助经费:以万元为单位,填写阿拉伯数字,小数点后保留2位。 9. 专家推荐意见书须由与申报项目相关学科的、具有正高级职称的两位专家填写并亲笔签名。 六、申报机构将填报的申报表(含电子文档)连同申报项目附件(项目的详细目录、书稿清样、出版合同复印件等)报送主管单位(即省级新闻出版局或中央国家机关有关部委出版主管部门)。经主管领导亲笔签字并加盖公章后将审查合格的申报表、申报附件按项目逐份统一装订后与《2012年度国家古籍整理出版资助项目申报汇总表》(含电子文档)报送全国古籍整理出版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报送的所有申报材料不再退还,请申报机构自行留底。 表一基本信息表

中医古籍目录大全(研究材料)

1、医经 黄帝内经灵枢 黄帝内经素问 类经 灵素节注类编 内经博议 内经评文 内经知要 难经 医经原旨 2、本草 本草备要 本草便读 本草崇原 本草从新 本草撮要 本草分经 本草害利 本草经解 本草蒙筌 本草求真 本草思辨录 本草新编 本草衍义 本草易读 本草择要纲目 本经逢原 得配本草 滇南本草 海药本草 雷公炮制药性解雷公炮炙论 名医别录 神农本草经 神农本草经百种录食鉴本草 食疗本草 汤液本草 吴普本草 新修本草 药鉴

饮食须知 增广和剂局方药性总论证类本草 3、方论 备急千金要方 洪氏集验方 华佗神方 急救便方 集验方 经验丹方汇编 奇方类编 奇效简便良方 千金翼方 仁术便览 三因极一病证方论 删补名医方论 圣济总录 苏沈良方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汤头歌诀 退思集类方歌注 外台秘要 卫生易简方 文堂集验方 仙传外科集验方 小品方 医方考 证治准绳?类方 肘后备急方 4、伤寒、金匮 敖氏伤寒金镜录 订正仲景全书金匮要略注高注金匮要略 金匮要略 金匮要略浅注 金匮要略心典 金匮翼 金匮玉函经二注 金匮玉函要略辑义 金匮玉函要略述义 类证活人书 伤寒标本心法类萃

伤寒补例 伤寒大白 伤寒发微论 伤寒贯珠集 伤寒捷诀 伤寒九十论 伤寒六书 伤寒论 伤寒明理论 伤寒寻源 伤寒医诀串解 伤寒总病论 仲景伤寒补亡论5、医案 曹仁伯医案论 程杏轩医案 丛桂草堂医案 丁甘仁医案 仿寓意草 古今医案按 湖岳村叟医案 花韵楼医案 洄溪医案 旧德堂医案 临证指南医案 凌临灵方 马培之医案 名医类案 三家医案合刻 三十年临证经验集邵兰荪医案 孙文垣医案 王氏医案绎注 王旭高临证医案吴鞠通医案 许氏医案 续名医类案 也是山人医案 一得集 寓意草 张聿青医案 醉花窗医案

山东中医药大学中医文献专业

山东中医药大学中医文献专业 《目录学》教学大纲 一、前言 目录学是研究目录工作发生与发展的一般规律的学科。通过对图书的查寻、鉴定、著录、评价及目录的编制,完成向读者揭示与报导文献的任务。因此,目录学是读书治学的入门向导,是科学研究的指南。学习《目录学》这门课程,其目的是为了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和独立承担科学研究的能力以及不断更新知识结构的能力。《目录学》的内容包括:目录学概说、目录学释名、目录学的研究对象与内容、目录的基本结构和类型、目录学的分类方法、综合性书目、中医专科目录、类书、丛书等。《目录学》是一门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课程,目录学概说、目录学释名、目录学的研究对象与内容、目录的基本结构和类型、目录学的分类方法等内容是目录学的基本理论,是利用目录的前提。综合性书目、中医专科目录、类书、丛书等内容是介绍各种检索的工具书及其利用的方法。在教学过程中,既要注重对理论的阐发,又要注重对知识的融会贯通,更要注重对实践能力的培养。为了实现这个教学目标,本课程计划安排85学时。其中课堂讲授75学时,见习10学时。课堂讲授以教师讲授为主,结合讨论。见习主要是带领学生查阅各种综合性目录、中医专科目录、类书和丛书。并且撰写一份中医古籍的叙录体提要。教学内容分为掌握、熟悉、了解三级内容。

二、教学要求和内容 第一章目录学概说【教学内容】 第一节目录学释名(1) 一、目录 二、目录工作 三、目录学 四、普通目录学与专科目录学 五、目录、目录工作、目录学三者的关系 第二节目录学的研究对象与内容(1) 一、目录学的研究对象 二、目录学的内容 第三节目录学的作用(1.5) 一、图书馆工作的指导 二、读书治学的入门向导 三、科学研究的指南 四、目录学在文献研究中的作用 第四节目录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 0.5) 一、目录学与版本学、校雠学的关系 二、目录学与图书馆学的关系 三、目录学与学术史的关系 四、目录学与情报学的关系

中医医史文献学科科学学位博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 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

中医医史文献学科科学学位博士研究生培养方案(境外) 一、学科简介 中医医史文献是从史学、文献学的角度研究中医药学的理论与经验、学术特征、文化内涵与发展规律的一门学科,本学科由著名中医学家任应秋教授于二十世纪50年代创建,1981年、1996年分别被首批批准为博士学位授权点和中医学博士后流动站。2002年被批准为北京市重点学科,2007年我校中医学一级学科被批准为国家重点学科,本学科作为中医学的二级学科进入了国家重点学科的行列,现为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医文化分会和医古文研究会的主任委员单位,医史文献分会的副主任委员单位,以及中华医学会医史分会的候任主任委员单位,并为国家级或中医药行业规划教材《中医文献学》、《中国医学史》、《中医各家学说专论》、《医古文》、《大学语文》、《中医哲学基础》的主编单位。学科整体优势显著,在全国高等中医院校同类学科中位居前列。 二、研究方向 1. 古今名医学术思想与历代名著研究 2. 中医临床文献研究 3. 中医训诂学研究 4. 中医文化与中医哲学研究 5. 中国医学史与中医学术思想史研究 6. 中外医学交流与比较研究 三、培养目标 1. 具有比较坚实、宽广的文史哲及中医基本理论知识,系统掌握文献学的研究方法,全面了解本学科的国内外学术发展动态,具备独立从事中医医史文献教学与研究工作的能力,做出具有一定学术价值的科研成果。 2.从事中医临床文献研究和古今名医学术思想研究的博士研究生,能熟练运用中医辨证论治理论,诊治临床常见病、多发病及部分疑难疾病。

四、课程设置 1.公共必修课 按照学校有关规定执行。 2.专业课和专业基础课 根据不同的研究方向,导师从下列课程中确定一门作为专业课,两门作为专业基础课。所选课程不能与硕士阶段重复。如下列课程不能满足要求的,导师可另选其它课程。 3.选修课 根据不同研究方向,也可在导师指导下选1~2门课程。学校所开课程不能满足者,经导师批准可到校外选修。 4. 跨专业学习课程 跨专业研究生除完成上述课程外,还要按学校规定补修中医本科阶段主干课程,但不计学分。 五、科研实训、临床实践及要求 1.科研实训 按照《北京中医药大学基础医学院科学学位博士研究生培养方案总则(境外)》执行。 2.临床实践 从事中医临床文献研究和古今名医学术思想研究的博士生,应坚持理论联系实际,要求临床实践不少于180小时/3学年。临床实践包括跟师门诊或跟老专家出诊,收集整理临床病例等,要求撰写规范的、且有病案分析的门诊病例25例,并撰写总结临床经验的论文或学习体会1篇,不少于2.5千字。

古籍目录学

古籍目录学 我国流传至今最早的古籍目录,是西汉末期刘向、刘歆父子参与校书,由刘歆编成的《七略》,已经佚失,基本内容保存在东汉班固的《汉书艺文志》。《七略》分类六大类:六艺略、诸子略、诗赋略、兵书略、数术略、方技略,共38小类。《七略》不但建立的系统的图书分类法,还通过小序、大序叙述学术源流。每书有提要,(叙述学术源流的)总序、大序、小序都收在辑略中。《七略》是我国目录学史上第一部综合性分类目录,刘向刘歆是中国古代目录学的开创者和奠基人。 《汉书艺文志》:东汉班固在刘歆《七略》的基础上“删取其要”,编成《汉书艺文志》。首创在正史中修《艺文志》,使《艺文志》(或称《经籍志》)成为史书的组成部分。开创“史志目录” 改动:将辑略拆散;把解题简化为小注;注明改动,保留原貌。 魏晋南北朝时期,奠定了封建社会典籍以经史子集为部类的四部分类法 西晋秘书监荀勖编制《新簿》(已佚,见《隋书经籍志序》),分甲、乙、丙、丁四部,性质相当于后世的经史子集,初创四部分类法。把史书自经部析出,即丙部。 东晋著作郎李充将荀勖的经子史集次序易为经史子集,自此不可移易,史称“秘阁以为永制”“自尔因循,无所变革”。 南朝王俭《七志》(已佚,见《隋书经籍志序》),沿袭《七略》,独创图谱志,并附道经、佛经于篇末。 南朝梁阮孝绪《七录》,确定史部专立。文集录之前或称诗赋、或称文翰,至此成定称。《七录》的分类为后来走向正统的四部分类法提供重要的参考,起承上启下作用。 唐初修《隋书经籍志》,成于魏徵,反映南北朝及隋代图书著录情况,编纂依据为隋《正御书目录》。将群书分为经史子集四部,集部后附道经佛经,四大类后分四十小类,标志着正统的四部分类法的确立。 《隋书经籍志》将前代(南北朝)典籍的著录情况简化为注文,依其类别相同或相近,附于书目之后。具有双重意义,有别于其他目录。 我国史志目录中,只有《汉书艺文志》和《隋书经籍志》有小序。 唐代开元年间所编《群书四部录》 宋代政府藏书目录:《崇文总目》,每类有序,每书有提要,分经史子集四部,45类。

数据挖掘对中医药文献研究生的意义

摘要:为寻找中医药文献研究生展开数据开掘教导的主要性,经过摆抱负、讲事理,经过数据开掘在各个范围的感化、中医药科研中的应用近况等外容剖析,评论辩论中医药文献研究生关于数据开掘教导的需求性。结果与结论:数据开掘是新兴技巧,胜利应用于很多范围,中医药数据开掘尚处于构成阶段,学科交叉的中医药文献数据开掘开展潜力宏大年夜,作为科研新力量,研究生回收数据开掘教导的意义深远。 关键词:数据开掘;中医药文献;研究生教导;意义 中医药历经几千年来临床经历与基础研究的沉淀,后果丰富,文献充分,因个中医药文献研究生成为中医药范围研究生培养的主要构成局部。数据开掘是新型的智能范围,其作为对象与方法应用于迷信研究、金融投资、制作业、电信业等诸多范围,在中医药范围的应用尚处于更生期,中医药文献的特色决定了其选定命据开掘作为剖析手腕的可行性,研究生是主要的科研力量,因此有需要对其展开数据开掘的相干教导。 1、数据开掘的主要价值 1.数据开掘在信息技巧迅猛开展的潮流中出世。我们生活的时代是信息化的时代,很多任务的完成都需求数字与信息,时代的需求使得人们发明与应用数据信息的才华日趋晋升,积累的数据越发多样化,科研范围关于数据的需求尤其清晰,数据眼前隐蔽的浩大信息为科研人员供给了名贵的引诱。中医药范围也不例外,固然传统的文献收集与数据积累可以提取必然的信息,然则对在海量数据中停止数据剖析后果却没有很好的计划。随着中医药文献数据量的日趋添加,保管在数据库中宏大年夜数据中包罗着少量不为人知、但又十分有效的常识和信息,这些常识和信息可认为中医药迷信研究、贸易决定计划和行政事务办理等供给有效的决定计划依据和基础。[1] 2.数据开掘是开掘常识源泉的对象。大年夜范围数据集合是数据开掘的研究对象,被人们笼统地刻画为“常识的源泉”,它可所以结构化的,也可所以半结构化的,如把中医药文献改变成关系数据库中的文本、图形、图象数据,乃至是散布在收集上的异构数据。数据开掘技巧是始于面向应用的,它是对特定的数据停止微不美观或微不美观的统计、剖析、综合和推理,以指导实践后果的求解,希图发明工作间的相互关系,应用己有的数据对未来的活动停止猜测。如许,便可以把人们对数据的应用,从低层次的末尾查询操作提高到为各级运营决定计划者供给决定计划支撑。 3.数据开掘提取中医药文献信息的价值。依照原始的剖析计划将文献资料整顿,进而运转数据开掘从数据集中识别出有效的、新鲜的、潜伏有效的并终究易于被中医药学者了解的形式。[2]即从数据集中(能够是不完整的、有噪声的、不肯定的、各类存储方法的)提取隐含在个中的、先前未知的、人们感兴味的、对中医药基础研究及临床应用有潜伏价值的信息和常识的过程。数据开掘作为一门新兴的研究范围,将其应用于中医药文献剖析范围,将会培养多学科相互交叉融合,具有遍及应用远景的学科范围。 2、中医药范围数据开掘的研究近况 故国医学历经几千年的积累,在临床经历与基础研究范围积累了名贵的资本,快速而高效的应用数据资本是浩大中医药学者多年来试图处理的后果。数据开掘曾经初步涉入中医药科研范围。1.中医辨证诊断。传统的中医治疗是在先辨证、再论治的思维形式下停止的,然则中医辨证至今也未构成一致的规范,分歧医师对统一病人辨证结果经常是分歧的,大夫辨证水平的高低完整取决于经历。因此,为中医辨证建立客不美观的、定量的规范是十分有需

中医古籍文献研究整理出版的管理办法(试行)

中医古籍文献研究整理出版的管理办法(试行) 【法规类别】出版与出版物市场管理 【发布部门】卫生部(已撤销) 【发布日期】1986.08.06 【实施日期】1986.08.06 【时效性】现行有效 【效力级别】部门规范性文件 中医古籍文献研究整理出版的管理办法(试行) (1986年8月6日卫生部) 为了加强全国中医古籍文献研究整理出版工作的科学管理,促进“中医古籍整理出版规划”的落实,特制定本办法。 一、组织领导 1.国家中医管理局中医古籍整理出版办公室(以下简称中古办),负责制定全国中医古籍文献研究整理出版规划,下达任务、组织落实,掌握全国中医古籍出版动态,协调各有关出版部门的中医古籍出版事宜,处理日常工作。 2.国家中医管理局设立中医古籍文献研究整理出版学术委员会(以下简称中古委),聘请学术造诣较深、专业水平较高、治学严谨、作风正派的专家担任学术委员。学术委员会承担课题审议、成果评定、顾问咨询等项任务。

3.各省市中医古籍文献研究整理的组织领导、任务落实、经费分配、成果评定管理工作,由省市卫生厅中医处(或省中医古籍整理办公室)负责。 4.省市卫生厅应成立由3-5名学有专长、具有一定学术水平、熟悉本专业的人员组成的“中医古籍文献研究整理评审组”,负责业务指导、样稿审定、成果评议等事宜。 二、专业机构 1.各级中医古籍文献研究所(室),是主要承担中医古籍文献研究整理任务的专业机构。 2.凡有条件的省市、中医学院、中医研究院(所),均应设立中医古籍文献研究整理的专业机构,各级中医主管部门应给古籍文献研究所(室)创造必要的条件,人员要相对稳定并列入科研编制,促使其较快地巩固和发展。 三、专业队伍 1.从事中医古籍文献研究整理专业人

古籍整理与古籍的数字化

古籍整理与古籍的数字化 郑永晓 毫无疑问,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古籍整理事业取得了长足的进步,成就巨大,成绩喜人。无论是大型古籍丛书抑或中小作家的文集,都出现了数量可观的影印、校点、笺注整理本,为人文科学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但是,笔者以为美中不足的是古籍整理部门对近年来发展迅猛的信息和网络技术置若罔闻,古籍的数字化进程尚未纳入有关部门和科研人员的视野。或许在部分专家看来,对于古籍整理这个学科来说,关注计算机和网络技术是不务正业,甚至是误入旁门左道。但笔者以为对这个问题的认识实在关系到我国传统文化的生死存亡问题,关系到古籍整理的未来方向,是一个极为严肃并且十分重大的文化战略问题。 众所周知,在近年来的国内外政治、经济、文化以及社会生活中,信息技术和互联网扮演了一个十分重要的角色。计算机和网络已经不仅仅是一种工具,而且正在演变成一种文化。它们早已渗透到人类生活的各个方面。即使从工具层面观察,网络技术也应该被引入到古籍整理中来。因为传播媒体的的发展史即是文明的发展史。人类自结绳记事以来,先后经历了以甲骨文、钟鼎铭文、石刻、竹简等为载体的传播工具,而后发明了纸张、活字印刷。伴随每一次传播媒体的进步都带来文明的飞跃。互联网正是适应时代的飞速发展而迅速崛起的新一代传播媒体,它的开放和宜于传播等特性注定了它将在文化领域占有重要地位。试想如果没有造纸技术和活字印刷术的发明,我们的古籍整理将处在什么样的水平?如果没有近年来激光照排技术的发展,我们能否出版如此众多的古籍整理著作。而

互联网的重要性则远远超过了上述任何一种发明。它在古籍整理方面至少能够发挥如下功能: 一、经过数字化的古籍易于传播和销售。笔者在这里并非谈论网上售书,而是指在网站上通过有偿服务提供古籍的数字化版本。其优越性在于出版商将大型古籍化整为零,读者按需索取。比如个人用户很少有能力购买整套《四库全书》影印本,即使是所谓光盘版也价格不菲,且有数百张之多,不但检索繁复,且难以保管。如是网络版,则读者尽可随时购买其中任何一部分内容,即需即买。同时出版社则是按需出书,彻底改变了以往图书经销中的绝版和库存观念。不但方便读者,而且也极大地降低了经营成本。 二、有利于古籍整理的行业管理和信息交流。目前的古籍整理行业是计划经济的行政指令和无序竞争的混合体。例如笔记和小说类作品因为卖点较好,各出版社一哄而上,极易造成库存积压和资源浪费现象。而某些具有更高学术价值的作家文集和史料至今没有出版过铅印本。所以,加强行业管理和信息沟通已刻不容缓。古籍整理的领导部门应首先建立古籍图书出版资讯网站。不仅方便出版部门及时了解相关信息,科学地制订出版规划,也使出版和读者之间建立起沟通的桥梁。 三、有利于彻底普查全国各图书馆中的古籍品种和数量。以往虽然有不少学者耗费大量精力从事这一工作,结果或者因工程巨大半途而废,或者只是局限于某一种类或时期的古籍普查。如果使用网络数据库的形式,则容量巨大,制作方便。读者不仅能了解所需要的版本藏在何处,而且也可以看到该版本的版式。省却许多奔波之苦。

当前古籍影印出版的几种模式

当前古籍影印出版的几种模式 当前古籍影印出版的几种模式 影印是古籍整理出版的一种重要形式,相对于排印的整理方式,影印有着短平快的优势:短,指出版周期相对较短,只要选定底本,就可以很快地出版出来;平,对编辑加工能力的要求相对较低;快,其印数有限,销售周期较短,又因定价较高,收益快。 近几年,大多数古籍出版社在影印出版方面均有系统的规划。而这当中,国家图书馆出版社最具代表性,他们根据自身的特点,将影印出版作为其最主要的出版模块,形成了大中小、远中近的系统规划。非古籍专业出版社中,大象出版社、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在影印出版方面,也颇有规划。大象出版社以晚清民国文献的影印出版为重点,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则在海外中文文献的影响方面,颇具特色。 下边笔者就对目前的古籍影印出版的几种模式及其优缺点逐一 进行分析。 型丛书式型 这种模式以“四库系列”最为出名。上世纪八十年末、九十年代初台湾商务、上海古籍相继推出《文渊阁四库全书》的影印版,催热了大型影印丛书的市场。这种集成性的丛书,因其部头偏大,收书太多,底本征集涉及的收藏单位过多,底本的获取渐渐成为最大的难关:近年来,收藏单位底本费逐年上升,一些收藏单位待价而沽,一些图书馆基于种种考虑,出版社支付再高的底本费也不予以提供。从这方面讲,新编集成性文献丛书编纂的难度较以前要大不少。 但与此同时,近年来国家在图书馆、高校等建设方面投入了相当的资金,图书馆、高校、科研机构的资金充足情况达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历史新高度,而且上述机构在大型文献的购置方面也舍得投入。单从销售角度来讲,大型集成性文献的市场正处于历史最好的时期。因此,只要有好的选题,严格控制成本,出版社的利润还是有相当保证的。 “近水楼台独占月”型

《中国古籍总目》目录复习课件.doc

《中国古籍总目》目录 《中国古籍总目》分为经史子集丛五部,共二十六册,由中华书局、上海古籍出版社联合出版,著录古籍近二十万种。 《中国古籍总目》的编纂出版及其对古籍整理出版工作的意义 复旦大学图书馆吴格 甲、《中国古籍总目》编纂介绍 一、《总目》编纂宗旨 (1)《中国古籍总目》(简称《总目》)是现存中国汉文古籍的综合目录,旨在全面反映中国(大陆及港澳台地区)及海外(如日本、美国等)现存汉文古籍的主要品种、版本及其收藏单位; (2)《总目》著录以古籍品种立目,同时反映入录各书的主要版本; (3)《总目》兼具联合目录功能,各版本后附注相关收藏图书馆的简称。 二、《总目》调查范围 (1)大陆地区古籍收藏品种,据国家图书馆、北京大学图书馆、上海图书馆、南京图书馆四馆藏书编为基础书目,并以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复旦大学图书馆、天津图书馆、辽宁省图书馆、山东省图书馆、浙江图书馆、湖北省图书馆及其他图书馆藏书纪录作增补;(2)大陆以外古籍收藏品种,利用了香港、澳门及台湾地区,韩国、日本、北美、西欧各国图书馆部分古籍书本目录,补充了稀见品种、版本及收藏信息; (3)国内已出版的(善本、丛书、方志、家谱、朱卷等)古籍馆藏书目及联合书目。三、《总目》著录对象 (1)民国元年以前抄写、刻印、活字印刷、影印的历代古籍; (2)民国元年以前成书而抄写、刻印稍后,与上述图书属性相同的古籍; (3)所录均属经抄写、刻印、活字印刷、影印成书者(专书、报刊中的单篇文字不予著录); (4)汉文与少数民族文字合刻(如满汉合璧)的古籍(少数民族文字古籍不予著录);(5)以汉文注释外文的图书(如《华夷译语》等);

最新 撰写中医药文献综述-精品

文献综述是反映当前某一领域中某分支学科或重要专题的最新进展、学术见解和建议的文章。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推荐的撰写中文献综述,希望能帮到大家。 文献综述是作者针对某一方面的专题,对某一时期内某一学科、某一专业或技术的研究成果、发展水平以及科技动态等信息资料进行搜集、整理、选择、提炼,并做出综合性介绍和阐述的实用文体。中医药文献综述可反映当前中医领域中某分支学科或重要专题的最新进展、学术见解等,并能反映出有关问题的新动态、新趋势、新水平、新原理和新技术。撰写中医药文献综述类论文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它不仅可为科研人员研究课题提供有价值的依据,而且能帮助医务工作者有效地进行知识更新,还可培养中医药工作者收集材料、综合分析的能力,等等。能否撰写出一篇高质量的中医药文献综述类论文,往往作为衡量科技工作者实际科研能力的重要尺度之一。 中医文献综述类论文的特点概括起来有三方面,即综合性强、评述性强、客观性强。 1、综合性强 所谓“综”,是指在准确选择文献资料的基础上,经过整理、分析、归纳,使中医药资料更精炼、更系统、更富逻辑性。综述要“纵横交错”,既要以某一专题的发展为纵线,反映当前课题的进展,又要与目前的研究成果进行横向的比较。 2、评述性强 所谓“述”,是指在综的基础上,按文章的写作程序,利用以往有关的中医药文献资料,比较专门地、全面地、深入地、系统地论述对某一专题的认识。文献综述类论文应阐述自己的鲜明观点,指出主题的发展背景,还要有评论性的意见,指出问题所在,以及有哪些问题有待进一步探索、解决等。 3、客观性强 中医药文献综述类论文多用第三人称进行叙述,内容要求客观、真实。论文中叙述和列举的各种理论、观点、方法、技术及数据要客观,必须如实地反映原文献的内容,不得随意歪曲或断章取义。在分析、比较、评论各种理论、观点、方法时要持客观态度,应基于客观进行分析、评价,不能出于个人的喜好、倾向进行评论,更不能出于个人情感有意偏袒或攻击。 中医药文献综述类论文的写作步骤 1、精心选题 做好选题是写好文献综述的基础和关键。因为主题是文章的灵魂,决定了文献搜集的范围及材料组织的方式。选题应做到“新”,要选择近几年进展较

中医文献论文参考文献范例

https://www.360docs.net/doc/1b14743572.html, 中医文献论文参考文献 一、中医文献论文期刊参考文献 [1].二十世纪以来考古发现的中医文献考述. 《辽宁中医杂志》.被中信所《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收录ISTIC.被北京大 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收录PKU.2005年5期.王乐. [2].中医文献英译的异化和归化. 《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被中信所《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收录ISTIC.被 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收录PKU.2006年10期.梁俊雄.王冠军. [3].中医文献英译中的文化缺省与补偿. 《西部中医药》.被中信所《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收录ISTIC.2014年5期.陈战. [4].中医文献元数据标准的应用评价研究. 《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被中信所《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收录ISTIC.2015年4期.朱玲.于彤.张竹绿.崔蒙. [5].从中医文献角度考证“脚气”的内涵——兼谈中医术语的规范性. 《湖南中医药大学学报》.被中信所《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收录 ISTIC.2014年6期.杨玉.邢永革. [6].不乳儿乳痈的古代中医文献初探. 《世界中西医结合杂志》.被中信所《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收录 ISTIC.2014年5期.祝东升.李桃花.赵立娜.李以良.翟臻.李巍.钟馨. [7].古代中医文献研究方法探讨兼论马继兴古代中医文献研究方法. 《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被中信所《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收录ISTIC.被 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收录PKU.2005年4期.万芳. [8].外吹乳痈病因病机的古代中医文献初考. 《环球中医药》.被中信所《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收录ISTIC.2014年3期.李桃花.李宝金.李曰庆.祝东升.赵立娜.钟馨.张董晓.李巍.王志坚. [9].晋唐中医文献对肿瘤相关病的辨证论治特点分析. 《中医药导报》.被中信所《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收录ISTIC.2013年12期.曾鸿鹄.赵海梅.刘端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