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古代最早的医学著作 中国最早的医学著作,是中国传统医学四大经典著作之一
我国第一部医学著作是什么

我国第一部医学著作是什么我国第一部医学著作是《黄帝内经》《黄帝内经》是我国古代历史上第一部系统介绍医学原理和实践的著作,也是中医学的奠基之作。
它包含了中国古代医学的重要理论,成为后来医学发展的基础。
本文将从《黄帝内经》的背景介绍、内容概述和对中国医学发展的影响三个方面来探讨这部伟大著作。
一、《黄帝内经》的背景介绍《黄帝内经》约成书于公元前206年至公元前220年之间,相传是由传说中的中国古代帝王黄帝亲自倡导,以他的名字命名。
当时,中国社会正处于初步形成的奴隶社会,人们面临着许多疾病和健康问题,因此医学的发展势在必行。
《黄帝内经》的问世填补了中国古代医学理论的空白,成为后来医学思想的重要来源。
二、《黄帝内经》的内容概述《黄帝内经》主要由两部分组成,一是《素问》,二是《灵枢》。
《素问》以问答形式记录了黄帝与医学大师伯高的对话,通过这种形式深入探讨了人体构造、人体功能、疾病病因等医学理论。
《灵枢》则以经络理论为核心,详细论述了针灸、按摩等治疗方法。
这两部分内容综合起来,阐述了中医学的基本原理和治疗方法。
《黄帝内经》中的内容涵盖了中医学的各个方面,包括五脏六腑、经络系统、阴阳学说、气血理论等。
它还深入分析了人体与自然环境的关系,提出了“因时制宜”的治疗原则。
这些理论对于后来中医学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
三、对中国医学发展的影响《黄帝内经》对中国医学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它系统总结了当时医学的理论,并为后来医学研究提供了基础。
其次,它提出了中医学的核心思想,如阴阳学说和气血理论,为后来中医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再者,它以科学的态度对待医学实践,强调对病因的研究和个性化治疗,对现代医学的发展也有启示作用。
总结起来,《黄帝内经》作为我国第一部医学著作,对中国医学发展起到了开创性的作用。
它不仅总结了古代医学的理论和实践,也为后来医学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思想指导。
它深入研究了人体生理、病理,探索了中医治疗方法,为中医学的独特发展和传承做出了巨大贡献。
中国历史失传的十部最神秘的经典古籍,这是...

中国历史失传的十部最神秘的经典古籍,这是...中国历史失传的十部最神秘的经典古籍,这是华夏人民的遗憾1、《青囊书》据说这本书在古代历史中属于最为顶尖的中医药学著作之一,他的作者就是鼎鼎大名的神医华佗。
此书将华佗毕生心血和行医经验一一记载,只可惜《青囊书》已经失传,唯一留下的只有《五禽戏》和《麻沸散》。
2、《六韬》《六韬》也叫《太公兵法》,相传这本书是先秦时期黄老道家古籍,是《封神榜》的主角姜太公所著。
其内容博大精深,被世人传的神乎其神,以致很多人都是这本书并非真实存在。
3、《连山易》据说为盘古开天地后第一代君主天皇氏所创,远古有三易,另外两易为《周易》和《归藏》。
《连山易》艮卦开始以四季六气兴衰指引,六甲值符为凶吉判断,三元九运为时空转换,不同于金木水火土五行生克的指导概念。
《连山易》已不知所踪,成为中华文化的千古遗憾。
《山海经》4、《山海经》一部玄幻的奇异古书,战国中后期不知何人所著,这本书记载的内容骇人听闻,对历史很多领域的研究价值不一般的高,可惜目前只存世18篇,里面讲的内容完全颠覆了我对世界的认识。
5、《太公阴符》西周的开国丞相姜子牙所著。
这本《太公阴符》在历史上确实存在,这本奇书不仅有兵法韬略和治国方针,还有占卜异术和养生秘诀。
姜子牙被封齐国以后,《太公阴符》被历代齐王秘藏和学习,后流传民间,然而秦始皇焚书坑儒把所有民间版本都烧掉了,原本可能存在于秦始皇的棺材之中。
6、《太平要术》据说是南华老仙赠与张角的,使其掌握了权谋韬略和符咒道术,三年内就聚集了十万黄巾军,席卷东汉半壁江山,直至张角被灭,东汉朝廷才将《太平要术》销毁。
如果没有《太平要术》,张角三兄弟只会是农民。
7、《黄帝外经》很多人都知道《黄帝内经》,中国最早的医学典籍,传统医学四大经典著作之一,与《难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闻名于世,相传为皇帝所著,被称为“医之始祖”。
当时还有一本《黄帝外经》,其影响力要高于《黄帝内经》,传说这本书记载着长生不老之秘,起死回生之术,但现在不可考,有内则有外,这本书影响属于外科类的奇书。
古代医药学成就

中国古代的医药学成就非常丰富,以下是一些重要的成就:
1. 《黄帝内经》:是中国最早的医学典籍之一,成书于战国时期。
它系统地阐述了人体解剖、生理、病理、诊断、治疗等方面的知识,奠定了中医理论的基础。
2. 《伤寒杂病论》:东汉末年医学家张仲景所著,是中国第一部临床医学专著。
该书系统地论述了外感热病和内伤杂病的病因、病机、诊断、治疗及预防等问题,被誉为“方书之祖”。
3. 《神农本草经》:成书于东汉时期,是中国现存最早的药物学专著。
该书收录了 365 种药物,并按照药物的性能、功效、适应证等进行分类,为后世药物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4. 针灸学:针灸是中国传统医学中的一种独特疗法,通过刺激人体穴位来治疗疾病。
中国古代的针灸学非常发达,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有了相关的记载。
5. 中药学:中药是中国传统医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包括植物药、动物药和矿物药等。
中国古代的中药学非常发达,早在《神农本草经》中就收录了大量的中药。
总之,中国古代的医药学成就非常丰富,不仅对中国传统医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对世界医学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黄帝内经》养生现道德现论文

《黄帝内经》养生现中的道德现初探摘要:《黄帝内经》是我国历史上最早的一部系统理论医学著作,它给我们启示的不仅是关于人体医学方面的,包括哲学、心理学、美学等方面,本文试图从道德观的角度来谈谈对《黄帝内经》的认识。
关键词:黄帝内经道德传承一、《黄帝内经》简介殛文献综述《黄帝内经》,简称《内经》,以黄帝、岐伯等问答的形式写成。
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系统性的理论医著,成书约在战国时期。
原书即《素问》和《针经》(唐以后的传本改称《灵枢》)各九卷,八十一篇,合为十八卷,一百六十二篇,约十四万字。
《素问》的内容侧重与基本理论和原则,《灵枢》的内容侧重于针灸、经络等。
《内经》具有比较完整的理论体系,包含了人体解剖、生理、心理、病理、疾病诊法、治疗、养生等中医学各方面内容,成为中医学发展的基石,堪称中医理论的渊源。
除医学理论外,又广泛涉及到天文、地理、气象、物候、历算、哲学等许多方面,因此有人把它说成我国先秦时代的百科全书。
《黄帝内经》是中国传统医学四大经典著作之一(《黄帝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温病条辨》),也是第一部冠以中华民族先祖“黄帝”之名的传世巨著,是我国医学宝库中现存成书最早的一部医学典籍。
在理论上建立了中医学上的“阴阳五行学说”、“脉象学说”、“藏象学说”、“经络学说”、“病因学说”、“病机学说”、“病症”、“诊法”、“养生学”、“运气学”等学说。
《黄帝内经》的医学理论是建立在我国古代道家理论的基础之上的,反映了我国古代‘天人合一’思想。
《黄帝内经》可以用三个“第一”给它作一概括。
第一,《黄帝内经》是第一部中医理论经典。
人类出现以后,医疗技术的形成的确远远早于《黄帝内经》。
但中医学作为一个学术体系的形成,却是从《黄帝内经》开始的,所以《黄帝内经》被公认为中医学的奠基之作。
这部著作第一次系统讲述了人的生理、病理、疾病、治疗的原则和方法,为人类健康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中医学形成以后,就一直伴随着我们中华民族,使我们中华民族生生不息,使我们中华儿女能够战胜疾患、灾难。
中医四大经典简介:《黄帝内经》、《神农本草经》、《伤寒杂病论》(《金匮要略》)、《难经》

中医四大经典简介:《黄帝内经》、《神农本草经》、《伤寒杂病论》(《金匮要略》)、《难经》中医四大经典简介:《黄帝内经》、《神农本草经》、《伤寒杂病论》(《金匮要略》)、《难经》壹、《黄帝内经》简介《黄帝内经》分《灵枢》、《素问》两部分,起源于轩辕黄帝,后又经医家、医学理论家联合增补发展创作,一般认为集结成书于春秋战国时期。
在以黄帝、岐伯、雷公对话、问答的形式阐述病机病理的同时,主张不治已病,而治未病,同时主张养生、摄生、益寿、延年。
是中国传统医学四大经典著作之一(《黄帝内经》、《神农本草经》、《伤寒杂病论》、《难经》),是我国医学宝库中现存成书最早的一部医学典籍。
它是研究人的生理学、病理学、诊断学、治疗原则和药物学的医学巨著。
在理论上建立了中医学上的“阴阳五行学说”、“脉象学说”“藏象学说”等,是一本综合性的医书,是中国最早的医学典籍,对后世中医学理论的奠定有深远的影响。
成书约于战国至秦汉时期,在东汉至隋唐时期仍继续修订和补充,基本素材来源于中国古人对生命现象的长期观察、大量的临床实践以及简单的解剖学知识。
目录1历史:名称由来、成书时代、传本演变;2内容3目录:素问目录、灵枢目录;4理论体系:理论精神、脏象学说、病机学说、诊法学说、治则学说;5学术思想6价值影响:中医渊薮、生命科学、哲理科学、文献价值;7历史评价1历史名称由来。
《汉书·艺文志·方技略》载有“医经”、“经方”、“神仙”和“房中”四种中医典籍,《黄帝内经》被收录于“医经”中。
所谓“医经”,就是阐发人体生理、病理、诊断、治疗和预防等医学理论之著作。
之所以称之为“经”,是因为其重要性。
古人把具有一定法则、一般必须学习的重要书籍称之为“经”,如儒家“六经”,老子的“道德经”以及浅显的“三字经”等。
之所以称“内经”,并非像吴昆《素问注》、王九达《内经合类》所称“五内阴阳之谓内”,也不是张介宾《类经》所说“内者,生命之道”,而仅仅是与“外”相对为言。
中医四大经典书籍是哪四部?

中医四大经典书籍是哪四部?最早著录于刘歆《七略》及班固《汉书·艺文志》,原为18卷。
医圣张仲景“撰用素问、九卷、八十一难……为伤寒杂病论”,晋皇甫谧撰《针灸甲乙经》时,称“今有针经九卷、素问九卷,二九十八卷,即内经也”,《九卷》在唐王冰时称之为《灵枢》。
至宋,史嵩献家藏《灵枢经》并予刊行。
由此可知,《九卷》、《针经》、《灵枢》实则一书而多名。
宋之后,《素问》、《灵枢》始成为《黄帝内经》组成的两大部分。
《黄帝内经》是什么意思呢?内经,不少人认为是讲内在人体规律的,有的人认为是讲内科的,但相关专家认为《黄帝内经》是一部讲“内求”的书,要使生命健康长寿,不要外求,要往里求、往内求,所以叫“内经”。
也就是说你要使生命健康,比如有了病怎么治病,不一定非要去吃什么药。
实际上《黄帝内经》整本书里面只有13个药方,药方很少。
它关键是要往里求、往内求,首先是内观、内视,就是往内观看我们的五脏六腑,观看我们的气血怎么流动,然后内炼,通过调整气血、调整经络、调整脏腑来达到健康,达到长寿。
所以内求实际上是为我们指出了正确认识生命的一种方法、一种道路。
这种方法跟现代医学的方法是不同的,现代医学是靠仪器、靠化验、靠解剖来内求。
中医则是靠内观、靠体悟、靠直觉来内求。
相关专家认为,《黄帝内经》可以用三个“第一”给它作一概括。
第一,《黄帝内经》是第一部中医理论经典。
人类出现以后,就有疾病,有了疾病必然就要寻求各种医治的方法,所以医疗技术的形成的确远远早于《黄帝内经》。
但中医学作为一个学术体系的形成,却是从《黄帝内经》开始的,所以《黄帝内经》被公认为中医学的奠基之作。
这部著作第一次系统讲述了人的生理、病理、疾病、治疗的原则和方法,为人类健康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中医学形成以后,就庇佑着我们中华民族,使我们中华民族生生不息,使我们中华儿女能够战胜疾患、灾难,绵延至今。
没有中医、没有《黄帝内经》的中华民族,是难以想象的。
第二,《黄帝内经》是第一部养生宝典。
失眠哲理笑话

失眠哲理笑话【篇一:失眠哲理笑话】点击上面蓝字关注帝王风水智慧《黄帝内经》是中国最早的医学典著,传统医学四大经典著作之一。
是中国影响最大的一部医学著作,被称为医之始祖,现代养生宝典。
长按指纹扫描处识别图中二维码点关注01.父子二人看到一辆十分豪华的进口轿车。
儿子不屑地对他的父亲说:“坐这种车的人,肚子里一定没有学问!”父亲则轻描淡写地回答:“说这种话的人,口袋里一定没有钱!”你对事情的看法,是不是也反映出你内心真正的态度?02有两个台湾观光团到伊豆半岛旅游,路况很坏,到处都是坑洞。
一位导游连声说路面简直像麻子一样。
而另一个导游却诗意盎然地对游客说:“我们现在走的正是赫赫有名的伊豆迷人酒窝大道。
”虽是同样的情况,然而不同的意念,就会产生不同的态度。
思想是何等奇妙的事,如何去想,决定权在你。
03同样是小学三年级的学生,他们将来的志愿同是当小丑。
中国老师斥之为:“胸无大志,孺子不可教也!”外国老师则会说:“愿你把欢笑带给全世界!”身为长辈的我们,不但要求多于鼓励,更以狭窄界定了成功的定义。
04.妻子正在厨房炒菜。
丈夫在她旁边一直唠叨不停:“慢些、小心!火太大了。
赶快把鱼翻过来、油放太多了!”妻子脱口而出:“我懂得怎样炒菜。
”,我在开车时,你在旁边喋喋不休,我的感觉如何……”学会体谅他人并不困难,只要你愿意认真地站在对方的角度和立场看问题。
05.甲:“新搬来的邻居好可恶,昨天晚上三更半夜跑来猛按我家的门铃。
”乙:“的确可恶!你有没有马上报警?”甲:“没有。
我当他们是疯子,继续吹我的小喇叭。
”事出必有因,如果能先看到自己的不是,答案就会不一样。
06.张三在山间小路开车,正当他优哉地欣赏美丽风景时,突然迎面开来的货车司机摇下窗户大喊一声:“猪!”张三越想越气,也摇下车窗大骂:“你才是猪!”刚骂完,他便迎头撞上一群过马路的猪。
不要错误地诠释别人的好意,那只会让自己吃亏,并且使别人受辱。
07小男孩问爸爸:“是不是做父亲的总比做儿子的知道得多?”爸爸回答:“当然啦!”“电灯是谁发明的?”“爱迪生。
对中医四大经典的认识和理解

对中医四大经典的认识和理解
中医四大经典,分别是《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金匮要略》和《灵枢经》。
这些经典是中医学理论体系的重要基石,对于中医的理论研究、诊断与治疗方法都有重要影响。
1. 《黄帝内经》:是中医学最早的经典之一,以对话的形式介绍了中医学的基本理论和诊断方法。
书中强调了中医的核心思想,如阴阳学说、五行学说和经络学说等,阐述了人体的生理病理变化及其治疗原则。
2. 《伤寒杂病论》:这是张仲景创作的一本专门讨论外感病和内伤杂病的书籍。
其中,作者详细介绍了各种疾病的病机、病因、症状和治疗方法,特别是对于温病(外感病)的分类与治疗有较为系统的阐述。
3. 《金匮要略》:这本书是张仲景创作的另一部重要医书,主要涉及了各种疾病的辨证施治方法。
《金匮要略》强调了中医的辨证施治原则,包括辨证论治和方剂治疗等内容,对于中医诊断与治疗方法的发展与完善起到了重要作用。
4. 《灵枢经》:这是中医学经典中的一部重要著作,共分为81篇,主要介绍了人体的构造、脏腑、经络等重要内容。
《灵枢经》强调了人与自然的关系,强调人体的整体性,并以骨节、筋脉、络脉等为基础,探讨了中医学的重要理论。
对中医四大经典的认识和理解,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中医学的基本理论和治疗原则。
这些经典是对中医学经验的总结和归纳,为中医学的发展和应用提供了基础。
同时,这些经典也是中医学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重要实践指导,对于中医学的学习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古代最早的医学著作中国最早的医学著作,是中国传统医学四大经典著作之一典文章】中国古代最早的医学著作中国最早的医学著作是中国传统医学四大经典著作之一中国古代最早的医学著作(一)中国最早的医学著作《黄帝内经》是中国传统医学四大经典著作(《黄帝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之―,是中国医学宝库中现存成书最早的一部医学典籍,是研究人的生理学、病理学、诊断学、治疗原则和药物学的医学巨著。
中国最早的医学著作《黄帝内经》是中国传统医学四大经典著作(《黄帝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之―,是中国医学宝库中现存成书最早的一部医学典籍,是研究人的生理学、病理学、诊断学、治疗原则和药物学的医学巨著。
《黄帝内经》在国学经典中地位独特,是唯一一本以圣王之名命名的书。
总结了春秋以及春秋之前时期的医疗经验和学术理论,并吸收了春秋以前有关天文学、历算学、生物学、地理学、人类学、心理学,运用阴阳、五行、天人合一的理论,对人体的解剖、生理、病理以及疾病的诊断、治疗与预防,作了比较全面的阐述,确立了中医学独特的理论体系,成为中国医药学发展的理论基础和源泉。
其医学理论是建立在中国古代道家理论的基础之上的,反映了中国古代天人合一思想。
提出并建立了中医学上的“阴阳五行学说”、“脉象学说”、“藏象学说”、“经络学说”、“病因学说”、“病机学说”、“病症”、“诊法”、“论治”及“养生学”、“运气学”等经典体系。
中国5000年前就有开颅术古代医术令人费解中国古代最早的医学著作(二)2008年3月11日,希腊考古学家宣布,他们发掘出一具距今约1800年的年轻女子的骸骨。
女子头骨上的伤痕再次证明,早在古罗马时期,技术高超的医生们已经可以实施复杂的脑部手术了。
这个头骨是考古学家去年在希腊城市拜尼亚进行考古挖掘时发现的。
英国遗产组织的人体骨骼专家西蒙·迈斯在研究后认为,这名女子大约25岁,死前头部曾受过重击,而头骨上的小洞正是医生为挽救她而实施的手术所致。
根据迈斯的说法,手术“看起来最后并没有成功,甚至可能在手术过程中她就死掉了,因为伤口面积很大,并且旁边没有愈合的痕迹。
”这次考古活动的参与者之一格莱科斯说:“古代拜尼亚有着悠久的医学史,公元前5世纪的古希腊名医希波克拉底就曾在著作中提及这种开颅手术。
此次发掘出的这个头骨,其上面精确的切割痕迹,再次印证了古罗马时期一些文献关于脑部手术的记载。
”其实,这并不是希腊第一次发现有开颅痕迹的古代头骨。
2003年,希腊考古学家就曾在一座公元2世纪的墓穴中发现一个男子头骨,上面也有环锯术手术痕迹。
而且研究显示,这名男子在手术后又存活了多年。
同年,在爱琴海的琪奥斯岛上,考古学家又发现一个公元前250年左右的穿孔头骨。
位于头骨后部、直径2厘米的孔已经愈合,说明这个人在手术后也至少活了五六年。
遍布世界的古代开颅术而种种考古发现、实地考察以及一些文献记载表明,自石器时代开始,这种古老的开颅手术就在世界各地出现,甚至至今仍存在于一些处于原始阶段的社会之中。
1865年,一位考古学家在对法兰西南部的一座石器时代陵墓进行考察时,发现一块令人称奇的人头骨。
头颅上有一大块骨头被锯下来,锯孔的一边好像被抛过光。
这位考古学家觉得给这一部位抛光“显然是为了让它不磨嘴唇”;换句话说,这块颅骨被当成了可怕的饮酒器皿。
他的结论同19世纪人们的思维定式是十分吻合的。
早期的学者们通常把我们的史前祖先视作未开化的野蛮人,只会用战败的颅骨当作酒具,狂饮某种劣质水酒,根本干不出什么好事。
几年之后,这块头骨落入法国人保罗·白洛嘉手中。
白洛嘉是外科学、解剖学和人类学领域一位杰出的先驱者。
经过反复研究,白洛嘉证明,这块“抛光”,其实是“切下骨骼之后再生的骨组织”,是头部经过开颅手术后伤口愈合所致。
他还提出:颅骨手术的施行从石器时代末期开始就没有间断过。
此后一个半世纪的时间里,许多进行过开颅痕迹的古人头骨不断地在世界各地被发现。
而最早有证据证明的古代开颅手术也被提前到一万年以前的旧石器时代。
2002年,英国考古学家在泰晤士河畔发现一个距今约4000年的男性头骨。
这名青铜器时代的男子被命名为“切尔西”,居住在丛林之中。
切尔西的头骨顶端有一个宽4.5厘米、长3厘米的洞,表明他曾做过开颅手术,也就是把头骨的一部分从一个活生生的病人脑部切除。
专家研究发现,手术后切尔西的幻听、头疼以及脑部出血等症状得到了控制和减轻,并继续存活了很多年。
迄今为止,英国共发现了约40个钻洞的头骨,其中最古老的一个可以追溯到石器时代,大约在5000年前。
这些都证明,当时英格兰的医学已经有了较高的水平。
在美洲,秘鲁的马丘比丘和帕拉卡斯地区也出土了大量做过开颅手术的头骨,证明几千年前古代印加人的祖先就已经实施开颅手术了。
马丘比丘出土了一个成熟中年女性的头骨,上面有五个穿孔,均为环切痕迹。
虽然每个孔的时间都不相同,但旁边都有愈合的痕迹。
很显然这位病人大约做了五次这样的开颅手术,而且每次手术后似乎都痊愈了。
中国近几十年来在山东大汶口,新疆吐鲁番,青海民和、大通,河南安阳和黑龙江泰来等地也都发现了一些留有开颅手术印记的古代头骨。
以大汶口为例,2001年6月,著名人类学家、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韩康信发现,大汶口392号墓的墓主颅骨的右侧顶骨靠后部有一个圆洞,周围有明显刮削痕迹和骨组织修复的迹象。
后来经过深入研究,证明该墓主人死前曾进行过颅骨手术,并且手术很成功,病人在术后有存活了至少两年的时间。
这项发现将中国的颅骨手术开始年代推到了5000多年以前的新时期时代。
除了考古发现,人类学家经过实地考察,发现直到上个世纪,欧洲的南斯拉夫农民、南太平洋和非洲东部的部落仍保留着这种原始的开颅手术。
精神病学家爱德华.马吉茨博士1958年曾调查过的一个病例。
他把这个病例描述为“人们一直希望看到的最惊人的奇迹”。
病例中的主要人物是一位出于显而易见的理由而被称为“戴帽摘帽”先生的绅士。
此人年届五十,曾在肯尼亚基西部落中担任部落警察。
他头戴旧帽,并无非同寻常之处。
待他摘下帽子,“人们会惊奇地发现他的整个头顶全都没了”,就像被咬去一半的熟鸡蛋。
X光照相显示,他的颅骨上竟有一个大约70厘米见方的椭圆形孔洞!“戴帽摘帽”先生讲述了他自己的故事:有一天,在调查案情时他走进一座小屋,头部撞到门梁上。
剧烈的头痛持续了四五年。
1945年,为了缓解头痛,他在部落医生那儿做了颅骨钻孔手术。
为了医治挥之不去的头痛,他后来又做了若干次手术——据他自己估计,在5-30次之间。
其间成功地切除了颅骨的大半部分。
最后,医生为他配置了一顶塑性颅骨帽,以保护暴露在外的大脑。
而在中国古典名著《三国演义》中也提及了开颅术。
第七十八回,华佗为曹操治头风,华佗说:“大王头脑疼痛,因患风而起。
病根在脑袋中,风涎不能出,枉服汤药,不可治疗。
某有一法,先饮麻沸汤,然后用利斧砍开脑袋,取出风涎。
方可除根。
”可惜曹操认为颅脑手术是不可能的,还以为“此人欲乘机害我”,急令追拷华佗,一代名医就此被枉杀。
开颅为何?众所周知,开颅术是一种技术难度大、危险性高的外科手术,即使在科学技术高度发达的今天,要实施开颅手术也非轻而易举之事,难道古人就会那样无所畏惧或心甘情愿地让别人在自己的脑袋上打孔吗?这恐怕不是一个愿意不愿意的问题了。
今天的开颅术是为治病,古代人冒着巨大危险打开脑壳也是为了治病吗?其实,学者们对这个问题也是众说纷纭。
一些人认为,这种手术是一种神秘的宗教仪式,或为驱邪、或为祈祷,或为供奉祭祀之用。
在许多文化,尤其那些崇拜头的文化中,在颅骨上开孔十分常见。
人们相信头是人体灵气所居之地,因而取自头骨中的圆盘状骨头可以驱除邪异。
在战争过后,获胜者会从俘虏或战死的敌人头骨上直接穿洞取骨,作为对本族神的祭祀之用,祭祀完后则带在身上作为护身符。
也有人认为古代开颅术可能是巫师的一种治疗法。
古代开颅术起源于最早的巫医结合时代,他们相信打开头骨会将寄居在病人体内“邪恶的灵魂”或恶魔放出。
患者如果出现精神疾病、癫痫症、失明等症状,就可能会被巫师们认为是被妖魔钻入脑中附体,因此实施开颅术将妖魔驱除,从而去掉邪恶的精神。
这种方式逐渐成为古人治疗精神类疾病的一种方法。
某些时候病人病情会有所缓解,但这至多不过是一种心理暗示罢了。
而更多的学者认为,古代开颅术是一种被用作治疗一些已被确认了的脑部疾病的方法。
此类疾病包括颅骨骨折或受伤、严重的头疼、骨髓炎、脑炎、由脑部肿瘤等引起的脑部压力过高,等等。
从石器时代开始,战争就伴随人类社会至今。
因此就有人提出了古代开颅术的战争负伤理论。
皮亚·本尼克和乔伊斯·法勒(两人分别是哥本哈根大学和不列颠博物馆的古病理学家)注意到,古人的大多数颅骨钻孔手术都是在头部的左侧或正面做的。
绝大多数人都用右手执器,在战场面对面搏斗时,受害者们往往是头部左侧遭到击打。
本尼克还注意到,接受钻孔术的史前丹麦人多为男性,这一事实可以为战争负伤理论进一步提供佐证。
另外,患者有时也会因碰伤或其他原因而导致头疼,比如颅骨本身长了溶骨性的肿瘤,或者颅内肿瘤向颅外发展,等等。
此时医生也会进行开颅手术,一方面对肿瘤进行切除,一方面减低颅内压,以达到缓解疼痛的目的。
当然了,古人可能没有刻意减低颅内压的意识,只是代代相传的经验让他们在无意之中歪打正着。
事实上,对于这些疾病,颅骨钻空技术是真正能发挥效力的,因此它在目前的神经手术中仍被使用。
古希腊名医希波克拉底曾记录下用颅骨钻孔治疗疾病的详细说明。
这些以非常切合实际的术语写成的著作颇有说服力地表明,这种实践也被证明是一种严肃的医学传统的组成部分。
令人费解的先进医术在当时医学落后的条件下,医生们是如何对颅骨进行钻孔的呢?即使患者们能够忍受没有麻醉的复杂钻孔带来的痛楚,可是在没有消炎药的情况下,手术的成功率又会不会让人满意呢?其实,当你看过古代颅骨外科医生们所使用的器械有多么复杂和精良之后,你对医生们是否抱有严肃态度的所有疑虑便会于顷刻之间烟消云散。
在秘鲁的帕拉卡斯大坟场,考古学家们曾找到一整套令人咋舌的外科手术用具:有各种尺寸的黑曜石手术刀具,有用抹香鲸牙齿做成的小勺,有缝合的针和线,还有绷带和棉球等等。
古代的医生就是用这些简陋的工具成功地为自己的同胞打开颅骨。
除此之外,人们还找到几具窟窿覆盖金箔的颅骨,这些金箔的边上还长出了新的骨组织,有一些窟窿覆盖的是干南瓜皮。
看来,几千年前的古印加医生们在做完颅骨手术后,又对那些没有愈合小洞安装了保护层。
在德意志的一座罗马外科医生坟墓中,考古学家们也发现了一整套用青铜制造的钻孔手术器械。
那件管状钻具上有一根可在手术最初阶段为钻据定位的拆装式中心针头、一根拉弓和一只护手杯。
古罗马的医生们就是使用这件钻具把头部的一块环形骨片去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