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文献学笔记

合集下载

中医药知识笔记摘抄

中医药知识笔记摘抄

中医药知识笔记摘抄
中医药是一门源远流长的学科,涵盖了广泛的知识和理论体系。

以下是一些中医药知识的摘抄笔记:
1. 中医药的基本理论包括阴阳五行学说、经络系统、脏腑学说、气血津液等。

这些理论构成了中医药的理论基础,指导着中医诊断
和治疗的方法。

2. 中医药重视整体观念,强调人体的整体平衡和协调。

中医药
认为人体的健康与外界环境、情志、饮食等诸多因素有关,因此在
治疗疾病时注重调整整体的平衡状态。

3. 中医药的诊断方法包括望、闻、问、切四诊,通过观察患者
的面色、舌苔等外部表现,倾听患者的言语和呼吸声音,询问患者
的病情和生活习惯,以及脉诊等手法来判断疾病的病因和病情。

4. 中药治疗是中医药的重要治疗手段,中药是由天然草药熬制
而成,具有综合调理、疏通经络、滋补脏腑等作用。

中药的使用需
要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和体质特点进行个性化配方。

5. 针灸疗法是中医药的另一重要治疗手段,通过针刺或灸烧等
手法刺激人体特定部位,调节气血、平衡阴阳,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6. 中医药强调预防为主,注重调整饮食、起居、情志等生活方式,以及根据季节变化调整体质,预防疾病的发生。

以上是关于中医药知识的一些摘抄笔记,希望能对你有所帮助。

如果你还有其他问题,欢迎继续提问。

中医学笔记整理

中医学笔记整理

中医学笔记整理中医学习笔记1、用蓖麻仁50克,吴茱萸20克,附子20克,共研为细末,加生姜150克,共捣如泥,再加冰片10克,和匀,调成膏状。

每晚贴涌泉穴,7天为1疗程,连用3~4个疗程,被高血压纠缠的苦恼就会随风而散。

2、在此,再向朋友们推荐一个经临床验证效果不错的单方:桂枝10克,肉桂10克,甘草10克,麦冬10克,五味子6克,红参5克。

开水冲泡代茶饮用,每日1剂。

此方温阳散寒,适用于阳气亏虚引起的低血压。

3、寒气,绝不仅仅只是引起感冒、腹泻这样的寻常小病的诱因,而是一种致病广泛、杀伤力很强的致病邪气。

有的朋友可能知道,肾为先天之本,属水,性寒。

如果寒气侵入肾,两寒相遇,就如同雪上加霜,肾阳最易受损。

一旦肾阳受损,就动摇了先天之本,会出现怕冷、肢凉、小便清长、大便稀溏、苔白质淡、脉沉无力等情况。

轻者使人重感伤寒;重者引起阳气暴脱,致人非命;急者则使得血脉闭塞,诱发冠心病和中风;缓者则使寒气慢慢沉积体内,形成许多慢性疑难病症。

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寒气是健康的头号杀手。

4、寒气是一种阴邪,最容易损伤人的阳气。

寒气有凝滞的特点。

就像寒冬水会结冰一样,血脉受到寒气的侵袭,也会凝滞不通,引起各种疼痛症状,如头痛、脖子痛、肩背痛、心胸痛、胃痛、胁肋痛、腹痛、腰腿痛等。

以疼痛为主症的疾病,大部分都是寒气引起的。

寒气引起气血淤滞过久,则形成有形的肿块,表现为各个部位的肿瘤。

所以,以肿、痛为特征的疾病,也都与寒气有关。

寒气会造成水液的运行障碍,引起痰饮的积结。

其表现为咳嗽,吐出清晰的白痰;呕吐,吐出清水痰涎;腹泻,拉出清冷的水样大便;白带,颜色白而清稀如水。

此外,与水液代谢障碍有关的疾病,诸如水肿、风湿等,也多与寒气有关。

寒气还有收引的特性。

就像物质都会热胀冷缩一样,人的筋脉遇寒气也会收缩。

5、风属于木,肝也属于木,风就最容易伤肝,肝也最容易动风;热属于火,心也属于火,热就最容易扰动心神;湿属于土,脾也属于土,湿气就最容易困脾;燥属于金,肺也属于金,燥邪最容易伤肺;寒属于水,肾也属于水,寒邪最易耗伤肾阳。

中医经典著作及基本特点学习笔记

中医经典著作及基本特点学习笔记

我学习了中医经典著作及基本特点,收获颇丰。

感觉在专业上及常识上均有明显提高,特意整理笔记16个知识点如下:1 . 中医学的基本特点是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

2. 论治的主要依据是辨证的结果。

3. 与辨证论治精神实质一致的是异病同治。

4. 中医四大经典著作是:《黄帝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

5. 我国现存最早的医学经典著作是《黄帝内经》。

6. 奠定中医学理论基础的著作是《黄帝内经》。

7. 奠定了中医学辨证论治理论体系的中医经典著作是《伤寒杂病论》。

8. 《伤寒杂病论》的作者是张仲景9. 我国也是世界上第一部药物学专著是《神农本草经》。

10. 李某,女,4.5岁,长期腹泻,粪便夹杂未消化食物,腹胀,食欲差。

王医生治疗时除为其用药外,隔天为其灸一次百会穴和足三里穴,一月后诸病悉除。

腹胀腹泻灸头顶的百会穴和下肢的足三里穴,体现了中医学的整体观念。

5. 钱某,女,4岁。

十天前出现高热寒战,在市一医院确诊为麻疹,用清热解表法施治。

前天恶寒发热症状消失,出现明显阴虚症状,采用养阴补液治法。

钱某患麻疹采用这两种治法体现了同病异治。

6. 李某,女,39岁。

经常口腔溃疡,舌尖红赤、肿痛,口臭,便秘,情绪烦躁,睡眠差,脉弦数。

用清泻心火的治法,体现了整体观念。

7. 王某,男,19岁,感受风寒,症见恶寒发热,流清涕,舌淡苔白,脉浮紧,用散寒解表的麻黄汤治疗两剂后,又出现咽干肿痛,大便干结,声音嘶哑,再加清热泻火药,两种治疗体现了辨证论治。

8. 张某,男,39岁。

腹胀纳呆,舌苔厚腻,脉沉迟。

刘医生在诊病的过程中,认真察看了张某的舌苔,并结合症状,判断张某脾虚湿滞。

中医通过望舌以诊察疾病的方法,其理论基础是整体观念。

9.李某,女,32岁,四天前患急性结膜炎,目赤肿痛,羞光畏明,目眵增多,用红霉素眼膏涂眼后未见缓解,今来本院求诊,以龙胆泻肝丸清肝泻火明目,两天后症状明显缓解,三天后告愈。

这种治法体现了整体观念。

中药学笔记整理(word文档良心出品)

中药学笔记整理(word文档良心出品)

中药学知识基础归纳与总结第一章中药的起源和中药学的发展一、中药的起源二、中药学的发展(各时期的代表著作)1.《神农本草经》简称《本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中药学专著,载药365种,首创上中下三品分类法。

其对四气、五味、毒性、七情等的论述,初步奠定了中药学的理论基础。

2.《本草经集注》,首创按药物自然属性分类的方法。

3.《新修本草》又名《唐本草》,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官修本草,载药844种,开创药物图谱文字说明等图文对照法。

4.《经史证类备急本草》即《证类本草》,载药1558多种5.《本草纲目》,作者李时珍,载药1892种,集16世纪以前药学成就的大成。

6.《本草纲目拾遗》,作者赵学敏,载药921种,其中新增药物716种。

7.《中华本草》成书于1999年,载药8980种。

第二章中药的产地、采集与贮藏中药材的产地、采集、贮存对中药质量会产生重要影响,进而影响临床效应(安全性与有效性)第一节中药的产地道地药材:是某地出产的、在同一品种中质量优等的药材。

第二节中药的采集采收方法和时间由药物的有效成分的质、量决定,保护药物资源。

一、植物类药物的采收:1.植物药采收季节与药效的关系;2.植物药不同药用部分的采收原则;①全草类:多数在植物充分生长、枝叶茂盛的花前期或刚开花时采收,连根拔起。

②叶类:通常在花蕾将放或正在盛开的时候进行。

③花类:一般在花正开放时进行。

④果实和种子类:多数果实类药材,当于果实成熟后或将成熟时采收。

⑤根和根茎类:通常秋末至春初时采收。

并指出“春宁宜早,秋宁宜晚”。

⑥树皮和根皮类:通常在清明至夏至间(即春、夏时节)剥取树皮。

根皮应于秋后苗枯,或早春萌芽前采集。

二、动物类药物的采收:品种不同,采收各异。

三、矿物类药物的采收第三章中药的炮制炮制的含义:药物在应用前或做成各种剂型以前的必要的加工处理过程。

炮制目的:1.降低或消除药物的毒副作用,保证用药安全,如半夏、乌头。

2.增强药物的作用,提高临床疗效。

中医药文化知识笔记摘抄(3篇)

中医药文化知识笔记摘抄(3篇)

第1篇一、中医药文化概述1. 中医药文化的起源与发展中医药文化起源于中国,有着数千年的历史。

早在远古时期,我们的祖先就开始利用自然界中的草药、食物、矿物等物质来治疗疾病。

经过长期的发展,中医药文化逐渐形成了独特的理论体系、治疗方法和技术手段。

2. 中医药文化的特点(1)整体观念:中医药文化强调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疾病的发生与人体内外环境的平衡失调密切相关。

(2)辨证论治:根据病人的具体情况,运用中医理论进行辨证施治,以达到治病求本的目的。

(3)预防为主:中医药文化倡导未病先防、既病防变,强调疾病的预防与养生保健。

(4)注重个性:针对个体差异,采取个性化的治疗方法。

二、中医药理论体系1. 阴阳五行学说阴阳五行学说是中医药理论的核心,它认为宇宙万物都是由阴阳两种对立统一的元素构成的,五行(金、木、水、火、土)则是构成万物的基本物质。

2. 脏腑经络学说脏腑经络学说是研究人体生理、病理、诊断和治疗的学说。

它认为人体内部有五脏(心、肝、脾、肺、肾)和六腑(胆、胃、小肠、大肠、膀胱、三焦),以及与之相连的经络系统。

3. 病因病机学说病因病机学说是研究疾病发生的原因和机理的学说。

它认为疾病的发生与内外环境的失衡、脏腑功能的失常、气血津液的运行不畅等因素有关。

三、中医药治疗方法1. 中药治疗中药治疗是中医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利用中草药的药性、药效来治疗疾病。

中药分为四气五味、升降浮沉、归经等不同的分类方法。

2. 针灸治疗针灸治疗是利用针刺或灸法刺激人体穴位,以达到调节气血、疏通经络、调整脏腑功能的目的。

3. 推拿按摩推拿按摩是通过手法作用于人体穴位和经络,以调节气血、消除疲劳、缓解疼痛、促进康复。

4. 拔罐治疗拔罐治疗是通过拔罐器在人体穴位或患处产生负压,以达到通经活络、行气活血、消肿止痛的效果。

5. 食疗食疗是利用食物的性味归经、药食同源等特点,通过合理的膳食搭配来预防和治疗疾病。

四、中医药养生保健1. 起居调养起居调养是中医药养生保健的重要方面,包括作息规律、环境适宜、情绪稳定等。

中医文献学笔记

中医文献学笔记

中医文献学笔记第一章概论一、文献的概念1.最早指文章典籍及博学的人。

2.元朝,文章典籍。

马端临《文献通考》“凡叙事,谓之文;凡论事,谓之献。

”3.记录有知识的一切载体(权威定义)。

三大要义:知识、载体、记录手段。

二、中医文献1.概念:知识范畴属于中医学领域的文献。

2.大致类别:1)抄刻文献:甲骨文、金文、简牍、帛书、写本、抄本等。

2)印刷文献:唐以后雕版,活字印刷的线装书籍等。

三、中医文献学1.概念:研究中医文献的学术渊源,整理和利用中医文献的方法及理论的一门学科。

2.研究对象与内容:以目录学、版本学、校勘学、训诂学为主要手段。

是以中医古典文献为主要对象兼及现代中医文献。

中医古典文献:殷商——1840/19113.中医古典文献的数量12124种(《中医图书联合目录》)4.研究方式:1)善本影印善本:文物价值、艺术价值及学术价值较高,雕刻或活字印刷、刻印抄写质量较好的版本。

2)标点、校勘、注释3)类书:编辑各门类或某一门类的资料,按照一定的方法加以编排,以便于应用的工具书。

4)丛书:编集各种单独著作而冠以总名。

第二章历代中医文献研究概况一、先秦—两汉战国公元前475年三家分晋(赵)公元前403年分晋完毕1.先秦时期的医学典籍具有相当的繁荣程度1973年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十五种古医籍,如五十二病方、导引图、养生方等。

2.首次由政府组织进行了大规模的医籍整理公元前25年,汉成帝命令李柱国校方剂刘歆《七略方技略》《汉书艺文志》3.四大经典(黄、神、伤、难)的问世标志着医学理论体系的完善。

二、晋唐西晋266年1.医学分科逐渐向基础理论和各科临床拓展:1)基础理论:华佗《中藏经》、《内照图》,王叔和《脉经》,巢元方《诸病源候论》 2)针灸皇甫谧《针灸甲乙经》;外科龚庆宣《刘涓子鬼遗方》;儿科《颅囟经》;妇科咎殷《经效产宝》;伤科蔺道人《仙授理伤续断秘方》2.出现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搜集整理经验方书的高潮,成为这个时代中医文献的标志: 1)官方隋文帝《四海类聚方》隋炀帝《四海类聚单药方》300卷2)民间晋葛洪《肘后急救方》唐孙思邈《千金要方》《千金翼方》3)皇帝敕令编修了多种堪称标准典范的医书《诸病源候论》《黄帝内经太素》《新修本草》4)本草学得到了空前的发展《本草经集注》《新修本草》《雷公炮炙论》三、两宋金元时期1.医籍校勘整理和医书编写蔚然成风1)朝廷组织:A.校正医书局:宋仁宗嘉祐二年(1057年)、神宗熙宁二年(1069年)“新校正”重订补注《黄帝内经素问》、《伤寒论》、《金匮要略方论》、《金匮玉函经》、《脉经》、《针灸甲乙经》、《诸病源候论》、《千金要方》、《千金翼方》、《外台秘要》。

中医药知识自学笔记摘抄(3篇)

中医药知识自学笔记摘抄(3篇)

第1篇一、引言中医药,作为我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拥有数千年的历史。

它以中医理论为指导,运用中药、针灸、推拿、气功等多种方法防治疾病。

近年来,随着人们对健康生活品质的追求,中医药越来越受到关注。

以下是我对中医药知识的一些自学笔记摘抄。

二、中医基础理论1. 阴阳五行学说- 阴阳:中医认为,世界万物都是由阴阳两种对立统一的物质所构成。

阴阳相互依存、相互转化,维持着事物的动态平衡。

- 五行:五行即木、火、土、金、水,它们分别代表自然界中的不同属性。

五行之间存在着相生相克的关系,相互制约,共同维持着生态平衡。

2. 脏腑经络学说- 脏腑:中医认为,人体内部有五脏(心、肝、脾、肺、肾)和六腑(胆、胃、小肠、大肠、膀胱、三焦),它们共同协调工作,维持人体的正常生理功能。

- 经络:经络是人体内运行气血的通道,包括十二正经、奇经八脉等。

经络系统与人体的脏腑、组织器官相互联系,共同构成一个统一的整体。

3. 病因病机学说- 病因:中医认为,病因可分为外因和内因。

外因包括六淫(风、寒、暑、湿、燥、火)、疫疠等;内因包括七情(喜、怒、忧、思、悲、恐、惊)等。

- 病机:病机是指疾病发生、发展、变化的机理。

中医认为,疾病的发生是由于阴阳失调、气血逆乱、脏腑功能失常等因素引起的。

三、中药学1. 中药分类- 根据药用部位,中药可分为植物药、动物药、矿物药等。

- 根据药性,中药可分为寒、热、温、凉四种性质。

2. 中药功效- 解毒:如金银花、连翘等。

- 止血:如白茅根、槐花等。

- 止泻:如山药、莲子等。

- 利尿:如茯苓、泽泻等。

- 止咳:如杏仁、川贝母等。

3. 中药配伍- 中药配伍是指将两种或两种以上的中药按照一定的原则组合在一起,以增强疗效或减少副作用。

- 配伍原则包括君臣佐使、相须相使、相畏相杀、相恶相反等。

四、针灸学1. 针灸疗法- 针灸是通过在人体特定的穴位上刺入细针,调节人体的气血运行,以达到防治疾病的目的。

- 针灸疗法包括针刺、艾灸、拔罐、推拿等。

中药文献学总复习(精简版)

中药文献学总复习(精简版)

中药文献学复习资料蓝色字体的内容可以阅读理解,不强记第一章绪论(1)中药文献是指记录有中药知识的一切载体。

中药古代文献,是指辛亥革命以前记录有中药知识的一切载体。

中药现代文献,是指辛亥革命以后记录有中药知识的一切载体。

(掌握)(2)中药文献学,是以中药文献的整理及其历史和发展为研究对象的一门学科。

(掌握)中药文献学的研究内容(了解)按照研究对象分为古典文献和现代中药文献两大部分。

古典中药文献研究内容主要为:1)结合历史学知识,说明中药文献发展的源流及其一般规律。

2)根据古代文献体式的情况,说明中药文献的体式与结构。

3)借助目录学、版本学的知识,说明中药文献著录及其载体情况。

4)利用古代文章学和文字学的有关知识,说明中药文献的文体及文字方面的有关问题。

5)借助文献整理研究及方法学方面的知识,说明中药文献的校勘、注释、辨伪、辑佚等有关问题。

6)通过对古典中药文献的整理和研究,进行本草考证、辨误,了解中药炮制沿革和临床组方遣药演变规律,发掘新的药用资源和临床用药依据。

现代中药文献由于其载体种类繁多,文献数量增长迅猛,学科交叉渗透,文种语言各异(现代中药文献的特点),其研究内容主要为以下几个方面:1)根据一般文献学的研究方法和原则,探讨现代中药文献的性质,特点及其一般规律。

2)现代中药文献的分布、文种、载体及其检索方法。

3)现代中药文献的结构、编排、格式、索引等。

4)中药文献的撰写、积累、查新、开发与利用。

5)网络文献的特点,检索方法及其发展方向。

中药文献学的学习方法、内容(熟悉)1.重视古籍,继承创新了解和掌握古典文献的基本知识及其检索途径和方法。

2.掌握方法、目标明确熟练地掌握查阅文献资料的方法,并在实际工作中有效地运用这些最佳手段。

注重平时一段性地阅读和积累各类中药文献。

3.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在查阅国外科技文献时,既要承认前人所创造知识财富的巨大价值,及现代有关文献的先进性和可靠性,同时也要善于发现一些错误的观点、片面的认识,不可以盲从,不可以采取单纯的拿来主义,尤其对于一些商业性的宣传要持慎重态度,要将之与实际的科研成果区别开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医文献学笔记第一章概论一、文献的概念1.最早指文章典籍及博学的人。

2.元朝,文章典籍。

马端临《文献通考》“凡叙事,谓之文;凡论事,谓之献。

”3.记录有知识的一切载体(权威定义)。

三大要义:知识、载体、记录手段。

二、中医文献1.概念:知识范畴属于中医学领域的文献。

2.大致类别:1)抄刻文献:甲骨文、金文、简牍、帛书、写本、抄本等。

2)印刷文献:唐以后雕版,活字印刷的线装书籍等。

三、中医文献学1.概念:研究中医文献的学术渊源,整理和利用中医文献的方法及理论的一门学科。

2.研究对象与内容:以目录学、版本学、校勘学、训诂学为主要手段。

是以中医古典文献为主要对象兼及现代中医文献。

中医古典文献:殷商——1840/19113.中医古典文献的数量12124种(《中医图书联合目录》)4.研究方式:1)善本影印善本:文物价值、艺术价值及学术价值较高,雕刻或活字印刷、刻印抄写质量较好的版本。

2)标点、校勘、注释3)类书:编辑各门类或某一门类的资料,按照一定的方法加以编排,以便于应用的工具书。

4)丛书:编集各种单独著作而冠以总名。

第二章历代中医文献研究概况一、先秦—两汉战国公元前475年三家分晋(赵)公元前403年分晋完毕1.先秦时期的医学典籍具有相当的繁荣程度1973年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十五种古医籍,如五十二病方、导引图、养生方等。

2.首次由政府组织进行了大规模的医籍整理公元前25年,汉成帝命令李柱国校方剂刘歆《七略方技略》《汉书艺文志》3.四大经典(黄、神、伤、难)的问世标志着医学理论体系的完善。

二、晋唐西晋266年1.医学分科逐渐向基础理论和各科临床拓展:1)基础理论:华佗《中藏经》、《内照图》,王叔和《脉经》,巢元方《诸病源候论》2)针灸皇甫谧《针灸甲乙经》;外科龚庆宣《刘涓子鬼遗方》;儿科《颅囟经》;妇科咎殷《经效产宝》;伤科蔺道人《仙授理伤续断秘方》2.出现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搜集整理经验方书的高潮,成为这个时代中医文献的标志:1)官方隋文帝《四海类聚方》隋炀帝《四海类聚单药方》300卷2)民间晋葛洪《肘后急救方》唐孙思邈《千金要方》《千金翼方》3)皇帝敕令编修了多种堪称标准典范的医书《诸病源候论》《黄帝内经太素》《新修本草》4)本草学得到了空前的发展《本草经集注》《新修本草》《雷公炮炙论》三、两宋金元时期1.医籍校勘整理和医书编写蔚然成风1)朝廷组织:A.校正医书局:宋仁宗嘉祐二年(1057年)、神宗熙宁二年(1069年)“新校正”重订补注《黄帝内经素问》、《伤寒论》、《金匮要略方论》、《金匮玉函经》、《脉经》、《针灸甲乙经》、《诸病源候论》、《千金要方》、《千金翼方》、《外台秘要》。

B.编写方剂类著作《太平圣惠方》、《圣济总录》为集方剂与治疗于一身的巨作。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为政府颁发的制剂规范。

C.编写本草类著作:开宝本草、嘉祐孙注本草、大观本草、政和本草、绍兴本草2)民间自发成无己《注解伤寒论》朱肱《南阳活人书》《苏沈良方》2.问世了一批划时代的高质量的专科著作1)钱乙《小儿药证直诀》儿科学形成系统2)陈自明《妇人大全良方》妇产科初具规模3)王维一《铜人腧穴针灸图注》《针灸资生经》《十四经发挥》使针灸学始臻大备4)宋慈《洗冤集录》第一部法医学专著3.学术争鸣与金元四大家的产生成为当时医学繁荣的标志:李杲、刘完素、张元素、朱丹溪濂周敦颐洛程颐、程颢关张载闽朱熹“阳常盛,阴常亏”4.医学丛书的创编《万寿道藏》《济生拔萃》四、明清时期1.整理研究古典医籍成为了时尚,达到了空前的繁荣程度。

1)科举2)文字狱内经53种,234卷;难经15种,53卷;伤寒论148种,481卷;金匮16种,91卷;2.《本草纲目》和《普济方》的问世成为两大领域的巅峰之作。

3.温病学的产生开创了医学的新领域,成为当时医学发展的标志性成就。

叶天士《温热论》,吴瑭《温病条辨》,王孟英《温热经纬》第二章中医文献目录一、目录与目录学1.目录是著作一批相关文献,并按一定的次序编排而成的一种揭示与报道文献的工具。

2.目录学是研究目录的形成和发展规律的一门学科。

二、目录学的意义:辩章学术,考镜源流。

素问全书:1.王冰《重广补注黄帝内经素问》2.杨上善《黄帝内经太素》3.林亿等人《新校正》4.郭霭春《黄帝内经素问校注》条目:1.胡澍《内经素问校义》32条2.俞樾《读书余录》48条3.孙贻让《札移》13条4.于鬯《香草续校书》103条二、目录的基本结构和类型一、基本结构1.前言2.目次3.正文目录的主体:1)著录:书名、版本、作者真伪、存佚。

2)提要:用来揭示与报道文献的有效方法之一。

“叙录”“书录”“解题”①叙录体:介绍生平、作品《四库全书总目》②传录体:生平《中国分省医籍考》③辑录体:收集作者作品和作品资料《四部总录医药编》3)小序:各种分类编排目录书中的部序和类序,是和总序相对而言。

4.辅助资料三、古代目录的类型1.官修目录①概念:政府组织人员,调查国家藏书后,编写的国家藏书目录。

②特点:著录完整,保罗宏富,大多是综合性目录。

③代表:《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四库全书》乾隆39-54年10254种2.史书目录①概念:史籍中含有的目录。

②分类:正史目录、国史目录、专史目录③正史目录:正史中记录典籍书数目的专门篇章“经籍志”《隋书》《旧唐书》“艺文志”《汉书》《新唐书》《宋书》《明史》《清史稿》3.私家书目①概念:个人编私人藏书的书目。

②举例:明兵部侍郎范钦天一阁。

四、中医专科目录现存最早明末《医常目录》常用《中国医籍考》日丹波元胤秦汉——清道光 2383种《宋以前医籍考》日冈西为人南宋以前 1860种最大《中国医籍通考》记录体9000余种《全国中医联合目录》全国性 12124种第三章中医文献的版本第一节概述一、版本与版本学1.版本:一书经传写或印刷形成不同类型的本子。

2.版本学:研究书籍的版本特征和差别,比较其异同,鉴别其真伪优劣,并从中总结工作规律和方法,指导版本利用的一门科学。

二、版本学的意义 1.关乎人命2.学术研究第二节古籍形制沿革与版本制度简策殷商——三国卷轴西晋——五代(卷帙)册页宋——清二、书籍的装订形式及书版款式1.装订形式:经折装(梵夹装)、旋风装、蝴蝶装、包背装、线装。

2.书版的款式1)栏框①版框:勾勒刻印文字的外围轮廓线②栏线:书版四周的界线上栏、下栏、左右栏、单栏、双栏、单边、文武边。

2)栏外:天头、地脚、书耳上栏之外,下栏之外。

3)栏内①界格②行款正文行数与字数③版心书页正中间部分中缝、书口、版口④白口、黑口版心上下有黑线-》黑口;无线-》白口⑤鱼尾版心1/3 上下两端状似鱼尾形记号⑥象鼻⑦口题上鱼尾下端版心刻有页数、卷数、刻工第三节中医文献版本的类别一、非印刷类①简策流沙坠简斯坦因三次“中亚考察”两汉——西晋1000多枚居延汉简②缣帛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十五种帛书③卷轴敦煌卷子④稿本⑤抄本⑥拓本二、印刷类刻本(刊本)A:刻本1.按时代分,唐刻本、宋刻本、五代刻本等。

1)最早的雕版印书始于唐代晚期2)现存最早的雕版印刷品,出自敦煌藏经洞,现在俄罗斯,为834年的历书。

3)现存最早的刻本医书《新集备急灸经》,现藏巴黎图书馆,敦煌残卷。

宋刻本1)以1127年为界,分为北宋本、南宋本。

2)北宋本:白口、四周单边、早欧中颜晚柳3)南宋本:白口、左右双栏、多用柳体2.按地区分:浙本、闽本、蜀本3.按机构分:1)官刻本:中央、地方各级政府机构及书院等官设教育机构主持刊印的书籍。

①中央:A监本:各朝国子监所刊印B经厂本:明司礼监->刻书机构C殿本:清雍正时期修书处D内府本:清宫廷负责刻书的内务府②地方:藩本:明各藩府主持刻印的书2)家刻本:私人出资印刻而不是牟利的刻本。

3)坊刻本:刻书经商所刻印出售的书。

4.按品相分1)精刻本:专家精审校刻,刻工精美。

字体工整清晰。

2)影刊本:按原刻本模刻防刊。

3)写刻本:按书法家抄录的字体。

4)邋遢本:纸差,版面不清,字迹模糊。

5.按先后次序1)祖本:指某一部书后来有众多不同的刊本,但它们的来源或依据于同一版本,这个版本成为祖本。

2)厚刻本:初本,初次刊刻的版本。

3)重刻本:按厚刻本或重复刊印的版本。

6.按字体大小1)大字本:刻本半页十行,每行二十字。

2)小字本:刻本半页十五行以上,每行二十五字以上。

B:活字印刷本、石印、油印、影印第五章中医文献的校勘第一节概念一、校勘概念:利用同一书籍不同版本或该书有关文献,通过比较核对分析推理,发现并纠正古籍在流传过程中发生的错误。

2.名称沿革:1)最初为雠校。

2)“校勘”初见:唐封演《封氏闻见记》“太常博士掌谥,职事三品以上薨者,故吏录形状,申尚书省考为校勘”3)现代概念初具:欧阳修《书<春秋繁露>后》“予在馆中校勘群书,见在八十多篇,然多错乱重复”4)广狭二义校勘(狭)单纯地校正文字校勘(广)以上之外还包括目录、版本、校勘等方面伪文指作者不真、年代不实、内容造假的古籍。

辨伪辨别伪书的年代及作者的真伪。

辑佚根据现存文献中存留的各类古籍佚文,经过收集、摘录、考校、整理、汇聚、编排,使古籍佚书全部或部分恢复。

佚文被同时代或后时代古籍抄录引证和整理的现已散失的书籍的文字。

二、校勘学概念:研究校勘的历史、方法、理论及规律的一门学科。

三、古医籍校勘源流1.医籍校勘始于西汉2.繁荣于宋3.鼎盛于清第二节校勘的对象①脱文、夺文、缺文、漏,古籍在其传写和翻刻过程中脱落遗漏的文字②讹文、误字,古籍在其传写和翻刻过程中出现的错字1)形近致误2)音近致误3)文字拆合致误(臆改)4)符号致误③衍文,古籍在流传过程中较原文多出的文字。

④倒文,古籍原文位置的颠倒错误的文字。

⑤错简,古文在传抄刊刻中位置错乱,相距较远的文字。

第三节校勘的基本方法陈垣《校勘学释例》一、对校法1.概念:用同一部书的不同版本相互校勘的方法。

2.优劣:1)优:①简单稳妥异见②体现严谨义长(胜)2)缺:①机械呆板②风险性低③学术性差二、本校法1.概念:用同一书前后文互证,比较异同,从而判断书中的错误。

2.优劣:1)优:另辟蹊径错综:错名、错序2)劣:不可轻信三、他校法1.概念:用不同著作的相同内容进行相互校勘的方法。

2.条件:①本书所引前人之书确估②本书作者所作的其他著作③引用本书的同时代或后人之书3.优缺点:1)优:①范围最广,用力最勤②往往能够一锤定音2)缺:①过程苦,用时长②还是不能盲目轻信四、理校法1.概念:据理推测正误的校勘方法。

2.优劣:1)优:境界最高2)缺:风险最大五、兼校法综合运用各种校勘方法第四节校勘的方式一、死校法1.概念:校勘家较常采用的校勘方式,它不直接改动底本中的文字错误,而是将异文在校勘记中一一举例,让读者自己甄别正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