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针灸的七大名著

合集下载

历代中医医家名著

历代中医医家名著

历代中医医家名著
中医医家经典篇
1. 《脉经》 - 描述了脉搏诊断的原理和方法
2. 《黄帝内经》 - 讨论了中医的基本理论和方法
3. 《伤寒杂病论》 - 包含了对各种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方法
4. 《本草纲目》 - 总结了中草药的分类、性味归经及应用
5. 《千金方》 - 收集了医治方剂和疾病的经验和秘方
6. 《丹溪心法》 - 讲述了调节身体阴阳平衡的方法
7. 《儿科医案》 - 记录了治疗儿童疾病的案例和方法
8. 《针灸经》 - 精选了针灸治疗的理论与实践指南
9. 《温病条辨》 - 介绍了对温病症状的辨证与治疗
10. 《外科正宗》 - 总结了中医外科手术和创伤处理的原则和技巧
这是一个由历代中医医家编写的医学经典篇目,各部著作涵盖了中医诊断、治疗、草药、方剂、针灸、儿科、外科等多个领域,对中医理论和实践都有重要意义。

针灸书籍目录

针灸书籍目录

针灸书籍目录目录:首选针灸书:1. 《九灵针经》彷佛著团结出版社出版2. 《陆瘦燕针灸论著医案选》吴绍德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3. 《针灸临床经验辑要》焦国瑞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4. 《针灸师承录》承淡安著人民军医出版社出版5. 《靳三针临症配穴法》柴铁劬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6. 《金针秘传》方慎庵著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7. 《元代珍稀针灸三种》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8. 《针灸大成(中医临床必读丛书)》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9. 《针灸甲乙经(中医临床必读丛书)》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10. 《针灸聚英(中医临床必读丛书)》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11. 《灵枢经(中医临床必读丛书)》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12. 《针灸资生经针经摘英集(中医临床必读丛书)》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次选针灸书:1. 《针灸秘验与绝招》彭静山著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2. 《吕景山对穴(第2版)》吕景山著人民军医出版社出版3. 《董氏奇穴针灸学》杨维杰著中医古籍出版社出版4. 《金针王乐亭经验集》张俊英著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5. 《郑魁山针灸临床经验集》方晓丽著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6. 《一针疗法:《灵枢》诠用》高树中济南出版社出版7. 《步入中医之门2:被淡忘的经络辨证》毛以林著人民军医出版社出版好的灸法书籍一览针灸本是一家,很多时候灸法是附在针法之下的,其中杨继洲的《针灸大成》,王执中的《针灸资生经》,李学川的《针灸逢源》等书中都是有论灸法的. 首选:1. 《神灸经纶》清吴亦鼎编辑(然此书不易得,现在较易见乃《神灸经纶释》王大生编中医古籍出版社出版)2. 《西方子明堂灸经》宋庄绰编李鼎吴自东校注(然此书亦难见,现在较易乃《西方子明堂灸经灸膏肓俞穴法》上海中医学院出版社)3. 《扁鹊心书》宋窦材辑;李晓露,于振宣点校中医古籍出版社4. 《灸法捷要(精方妙术针灸丛书) 》王富春编著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5. 《灸绳》周楣声著青岛出版社出版6. 《谢锡亮灸法》谢锡亮著人民军医出版社出版7. 《灸具灸法》贺普仁主编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8. 《中医灸疗集要》刘冠军主编江西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9. 《中国民间灸法绝技》林红,杨殿兴编著四川科技出版社出版次选:1. 《图解艾灸疗法》杨安生欧阳颀著人民军医出版社出版2. 《中国雷火灸疗法》赵时碧著上海远东出版社出版3. 《温灸疗法(中医自然疗法丛书) 》韩敏刘文芝郝美玉编著中国社会出版社出版4. 《艾灸疗法治百病(第二版) 》程爵棠,程功文著人民军医出版社5. 《灸疗偏方》赵琼卢祥之田思胜编著陕西科技出版社出版6. 《实用中医天灸疗法》赵立岩著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7. 《灯火灸疗法》谭支绍著广西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8. 《邱天道泥灸十六讲》邱天道著军事医学科学出版社出版9. 《中国民间火熨术》刘光瑞著四川科技出版社出版。

古代针灸的七大名著

古代针灸的七大名著

古代针灸的七大名著《黄帝内经·灵枢》,简称《灵枢经》,《灵枢》是一部中医理论著作,是中医经络学、针灸学及其临床的理论渊源。

《黄帝内经》则是现存最早最重要的一部医学著作,是中医学理论体系形成和奠基之作。

《灵枢》与《素问》同为《黄帝内经》之组成部分。

《灵枢》是我国现存医书中最早的典籍之一,是我国劳动人民长期与疾病做斗争的经验总结。

成书亦非一时,作者也亦非一人。

起源于轩辕黄帝,代代相传,后又经医家、医学理论家联合增补发展创作,一般认为成书于春秋战国时期。

针灸甲乙经《针灸甲乙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针灸学专著,全书共12卷,128篇,成书于公元282年。

前六卷论述基础理论,后六卷记录各种疾病的临床治疗,包括病因、病机、症状、诊断、取穴、治法和预后等。

采用分部和按经分类法,厘定了腧穴,详述了各部穴位的适应证和禁忌、针刺深度与灸的壮数。

作者皇甫谧,总结了魏晋以前的针灸学成就,吸收了《素问》《针经》《明堂孔穴针灸治要》的精华,删其浮辞,除其重复,做了十分繁重的选材整理工作,并加入了自己的实践经验而著成本书。

原书根据天干编次,内容主要论述医学之理论和针灸之方法技术,故命名为《针灸甲乙经》。

可谓是针灸学必读之书。

针灸大成《针灸大成》由明代杨继洲原著、靳贤补辑重编,于明万历二十九年(1601)刊行。

所述内容十分广泛,堪称针灸学的集历代大成之作。

作者杨继洲,由于针法精妙,曾任明世宗侍医、太医院医官等职。

他总结了《内经》、《难经》、《针灸甲乙经》的精髓,又从《医经小学》、《针灸聚英》、《标幽赋》、《金针赋》、《神应经》、《医学入门》、《古今医统》等20余种医籍中,节录部分针灸资料予以编辑及注解,考绘“铜人明堂图”,并附以自己的针灸治疗病案,编撰成《针灸大成》。

卷1首载仰、伏人周身总穴图,针道源流,次载《针灸直指》,包括选自《内经》、《难经》17篇有关针灸论述;卷2为周身经穴赋、百症赋、标幽赋等10篇针灸歌赋;卷3为五运、六气歌、百穴法歌等20篇歌赋及针灸问答;卷4为仰伏人尺寸图、背俞、腹部穴歌、中指取寸、九针论、针法补泻、针灸禁忌等;卷5为井荥俞原经合穴、子午流注针法、灵龟八法等;卷6、7为五脏六腑、十四经穴之主治、经穴歌、考证法、奇经八脉、经外奇穴等;卷8载《神应经》穴法及诸风、伤寒、痰喘咳嗽等临床各科疾病针灸取穴法;卷9选录各家针法及灸法,并附杨氏本人之针灸医案;卷10附陈氏(佚名)《小儿按摩经》(系现存最早之小儿按摩专书,赖此书之转载而得以流传)。

名老中医针灸集锦

名老中医针灸集锦

名老中医针灸集锦
名老中医针灸集锦是指一些著名老中医在针灸领域的经典著作或重要论文的集合。

这些著作和论文涵盖了针灸的理论基础、实践经验、临床应用等方面的内容,对于学习和研究针灸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名老中医针灸集锦:
1. 《针灸三要》:由明代医学家杨继洲编著,系统总结了针灸的基本理论、方法和技法。

2. 《针灸大成》:由明代医学家毛承恩编著,系统阐述了针灸学的理论基础,包括经络学、针灸穴位、病证辨析等内容。

3. 《针灸学大成》:由清代医学家王侯编著,全面介绍了针灸学的基本理论和临床应用。

4. 《疗针秘传》:由清代医学家王陶编著,主要介绍了针灸的治疗技巧和经验。

5. 《针灸学》:由著名针灸专家杨中行编著,系统总结了针灸学的理论和实践,对于针灸治疗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这些名老中医的针灸集锦都是许多中医学习者和针灸爱好者的重要参考资料,通过学习和借鉴其中的经验和技巧,可以提高针灸的疗效和临床应用水平。

我国古代十大针灸名医(图)

我国古代十大针灸名医(图)

古代十大针灸名医1、扁鹊(前407-前310),秦氏,名越人,春秋国时期名医。

扁鹊精通内外、妇产、小儿、五官、针灸各科,特别在望脉和切脉方面有高深的造诣。

相传有名的中医典籍《难经》为其所著。

《难经》全书以问答的形式注释了《素问》、《灵枢》中的疑难,并且在《内经》的基础上又有所补充与发挥,共讨论了八十一个问题,分脉诊、经络、脏腑、腧穴、针刺及疾病等十三部分,书中有大量的关于针灸的论述,其中直接论述针灸学理论的共有二十七难,约占全书的三分之一篇幅,对针灸的发展起了很大作用。

2、皇甫谧(215-283),幼名静,字士安,自号玄晏先生,西晋安定朝那人。

皇甫谧是中国历史上的著名学者,在文学、史学、医学诸方面都很有建树,撰有《针灸甲乙经》十二卷。

《针灸甲乙经》内容包括脏腑、经络、腧穴、病机、诊断、治疗等方面,在针灸学发展历史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书中校正了当时的腧穴总数为六百五十四个(包括单穴四十八个),记述了各部位穴位的适应证和禁忌,说明了各种操作方法,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理论联系实际,有重大价值的针灸学专著,一向被列为学医者必读的古典医书之一。

3、王惟一(987-1067),亦作王惟德,汉族,北宋医家,中国著名针灸学家之一。

王惟一在宋仁宗(赵祯)时当过尚药御,对针灸学很有研究,集宋以前针灸学之大成。

王惟一对针灸医学有三大贡献,一是考定《明堂针灸图》与撰写《新铸铜人腧穴针灸图经》,二是铸造针灸铜人模型,三是刻《图经》于石。

《铜人腧穴针灸图经》全书共三卷,公元1026年成书。

书中把三百五十四个穴位,按十二经脉联系起来,注有穴位名称,绘制成图,为铜人注解。

图样完整,内容丰富,经穴较多而系统。

按照图可查到所需用的穴位,按照穴位可查到所治之症候,是我国古代针灸典籍中一部很有价值的针灸学专著。

4、王执中(约1140-1207),字叔权,是南宋著名针灸医家。

王执中反对迷信前人的旧说,主张针灸和用药相结合,提出:“若针而不灸,灸而不针,非良医也;针灸而不药,药而不针灸,亦非良医也。

引用转载:五千年灸疗历代名人名著对灸的墨香溢彩

引用转载:五千年灸疗历代名人名著对灸的墨香溢彩

引用转载:五千年灸疗历代名人名著对灸的墨香溢彩作为璀璨夺目的中医中的一支精华,中华先人留下了无数医学巨著和经验。

中国民间盛传“若要身体安,三里常不干”,李时珍故乡名谣“家有三年艾,郎中不用来”,孟子曰“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更是有许多名医和文人墨客亲身享受艾灸,得益于艾灸,留下了许多医学著作和墨宝:唐代的大医学家、药王孙思邈50岁前曾是体弱多病,自从每日自行艾灸足三里后,90岁时还身轻如燕,一直寿终正寝至101岁,在他后期的多部医学名著中极力推崇艾灸;三国时期著名的医学家华佗也采用艾灸法养生,其寿至90余岁;李时珍、张仲景、扁鹊、皇甫谧、葛洪、陈延之、杨上善、王焘、渎材、高武、杨继洲、巢元方、许淑微、刘完素、王执中、罗天益、朱震亨、汪机灸、龚延贤、吴亦鼎,张介宾、李学川、承淡安、周楣声、田从豁等几十位名医家也纷纷为艾灸著书立说。

历代古书名著对灸疗的论述有:《皇帝内经》、《伤寒杂病论》、《备急千金药方》、《本草纲目》、《扁鹊心书》、《医学入门》、《外台秘要》、《灸经图》、《杂疗病药方》、《新集备灸经》、《扁鹊心书》、《针灸资生经》、《灸膏盲俞疗法》、《备急灸法》、《扁鹊心书》、《痰火点雪》、《卫生宝鉴》、《世医得效方》、《针灸大成》、《医宗金鉴刺灸心法》、《针灸逢原》、《灸法秘传》、《灸法心传》、《灸法集验》、《采艾编翼》、《灸法篡要》、《艾灸秘史》、《神灸经伦》、《针灸甲乙经》、《针经》、《明堂经》、《明堂图》等。

医学名著中对艾灸的阐述:1、《扁鹊心书》载“保命之法,灼艾第一”2、《扁鹊心书》中说:“人于无病时,常灸关元,气海,命门,中脘,虽未得长生,亦可保百余年寿矣。

”3、《扁鹊心书》中说:“依法薰蒸神阙,则荣卫(正气充满保护五脏六腑)调和(身体的气血和阴阳平衡调节),安魂定魄,寒暑不侵,身体开健,其中(即是神阙穴)有神妙也。

凡用此灸,百病顿除,益气延年。

”4、《黄帝内经》云,脐中神阙穴灸,诸病防止长寿也。

中医经典名著介绍

中医经典名著介绍

中医经典名著介绍1.《黄帝内经》《黄帝内经》是中国最早的医学典籍,也是中国传统医学理论的基础。

它不仅涵盖了中医的基本理论、诊断方法、治疗原则,还涉及到饮食、养生、心理等方面的内容。

这部经典著作讲述了人体生命的奥秘和疾病的本质,被誉为中国医学之源。

2.《伤寒杂病论》《伤寒杂病论》是中国古代的一部临床医学专著,也是中医学界最为重要的经典之一。

它主要涵盖了外感热病和内伤杂病的诊治方法,同时也涉及到一些外科和妇产科的内容。

这部著作以实践为基础,理论联系实际,被誉为“方书之祖”。

3.《神农本草经》《神农本草经》是中国最早的药物学著作,也是中医药物学理论的基石。

它总结了当时对草药的认知和使用经验,记载了365种药物,并对其药性、功效和使用方法进行了详细的阐述。

这部著作对后世的中药学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4.《温病条辨》《温病条辨》是一部温病学专著,主要探讨了温热病的病因、病理、诊断、治疗和预防。

这部著作强调了温病与其他疾病的区别,并提出了“卫气营血”和“三焦”的理论,为中医治疗温热病提供了重要的指导。

5.《针灸甲乙经》《针灸甲乙经》是中国古代针灸学的经典著作,也是针灸学的奠基之作。

它详细地描述了人体的经络和穴位,以及针灸的治疗方法和原理。

这部著作对针灸学的发展和应用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6.《千金方》《千金方》是中国古代医学家孙思邈所著的一部综合性医学著作,内容涵盖了临床各科、养生保健、药物方剂等。

这部著作不仅总结了古代医学的成果,还提出了一些新的医学理论和治疗方法,具有极高的医学价值和历史意义。

7.《四诊心法》《四诊心法》是一部介绍中医望、闻、问、切四诊的经典著作。

它详细地阐述了各种诊法的原理、方法和注意事项,并结合临床实践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这部著作对中医诊断学的发展和应用有着重要的影响。

8.《肘后备急方》《肘后备急方》是一部介绍中医急救方法的著作,主要涉及各种急症的急救措施和方药。

这部著作强调了急救的重要性,同时也介绍了许多实用的急救方法和方药。

中医针灸类书籍

中医针灸类书籍

中医针灸类书籍
以下是一些关于中医针灸的经典书籍:
1. 《黄帝内经》:这是一本古代的中医经典,包括了针灸的原理和方法。

2. 《针灸大成》:这是一本介绍针灸学理论和技术的权威著作,由明代针灸名医楼思敬所著。

3. 《针灸学》:这是一本比较系统的针灸学教材,由申纪中等人编写。

4. 《针灸学大全》:这是一本多卷的针灸学大全,包括了针灸的理论、经络、方法等内容。

5. 《经络针灸术》:这是一本介绍经络针灸技术的著作,由王焕庭等人编写。

6. 《针灸经验医案集》:这是一本收录了针灸临床实践经验的书籍,由丁灵书编写。

以上只是一些经典的针灸类书籍,还有很多其他优秀的中医针灸书籍可供参考。

阅读这些经典著作可以更好地理解和学习中医针灸知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代针灸的七大名著
针灸是一门古老而神奇的科学,是通过经络、腧穴的传导作用,以及应用一定的操作法,来治疗全身疾病的。

千百年来,针灸对捍卫中华民族健康,有卓越的贡献,直到如今,其疗效已被世界认可。

提到学习针灸,阅读古籍是最好的途径,仿佛可以与先贤直接交流,下面就推荐7本针灸学必读的古籍。

灵枢经
《黄帝内经·灵枢》,简称《灵枢经》,《灵枢》是一部中医理论著作,是中医经络学、针灸学及其临床的理论渊源。

《黄帝内经》则是现存最早最重要的一部医学著作,是中医学理论体系形成和奠基之作。

《灵枢》与《素问》同为《黄帝内经》之组成部分。

《灵枢》是我国现存医书中最早的典籍之一,是我国劳动人民长期与疾病做斗争的经验总结。

成书亦非一时,作者也亦非一人。

起源于轩辕黄帝,代代相传,后又经医家、医学理论家联合增补发展创作,一般认为成书于春秋战国时期。

针灸甲乙经
《针灸甲乙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针灸学专著,全书共12卷,128篇,成书于公元282年。

前六卷论述基础理论,后六卷记录各种疾病的临床治疗,包括病因、病机、症状、诊断、取穴、治法和预后等。

采用分部和按经分类法,厘定了腧穴,详述了各部穴位的适应证和禁忌、针刺深度与灸的壮数。

<inherit>作者皇甫谧,总结了魏晋以前的针灸学成就,吸收了《素问》《针经》《明堂孔穴针灸治要》的精华,删其浮辞,除其重复,做了十分繁重的选材整理工作,并加入了自己的实践经验而著成本书。

原书根据天干编次,内容主要论述医学之理论和针灸之方法技术,故命名为《针灸甲乙经》。

可谓是针灸学必读之书。

针灸大成
《针灸大成》由明代杨继洲原著、靳贤补辑重编,于明万历二十九年(1601)刊行。

所述内容十分广泛,堪称针灸学的集历代大成之作。

<inherit>作者杨继洲,由于针法精妙,曾任明世宗侍医、太医院医官等职。

他总结了《内经》、《难经》、《针灸甲乙经》的精髓,又从《医经小学》、《针灸聚英》、《标幽赋》、《金针赋》、《神应经》、《医学入门》、《古今医统》等20余种医籍中,节录部分针灸资料予以编辑及注解,考绘“铜人明堂图”,并附以自己的针灸治疗病案,编撰成《针灸大成》。

<inherit>卷1首载仰、伏人周身总穴图,针道源流,次载《针灸直指》,包括选自《内经》、《难经》17篇有关针灸论述;卷2为周身经穴赋、百症赋、标幽赋等10篇针灸歌赋;卷3为五运、六气歌、百穴法歌等20篇歌赋及针灸问答;卷4为仰伏人尺寸图、背俞、腹部穴歌、中指取寸、九针论、针法补泻、针灸禁忌等;卷5为井荥俞原经合穴、子午流注针法、灵龟八法等;卷6、7为五脏六腑、十四经穴之主治、经穴歌、考证法、奇经八脉、经外奇穴等;卷8载《神应经》穴法及诸风、伤寒、痰喘咳嗽等临床各科疾病针灸取穴法;卷9选录各家针法及灸法,并附杨氏本人之针灸医案;卷10附陈氏(佚名)《小儿按摩经》(系现存最早之小儿按摩专书,赖此书之转载而得以流传)。

本书较全面论述针灸理论、操作手法等,并考定腧穴名称和部位,记述历代名家针灸医案,为对明以前针灸学术的又一总结,是学习研究针灸的重要参考著作。

针灸资生经
《针灸资生经》由宋代针灸家王执中编于南宋1180~1195年。

7卷。

是一部文献价值、临床价值均较高的针灸著作,对后世针灸学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卷1为腧穴部位及主治、针灸法,按头、面、肩、背俞、侧颈项、膺俞、侧腋、腹、侧胁及手、足三阴、三阳分列诸穴,共收载360穴,附经穴图46幅;卷2为针灸须药,针忌,孔穴相去,定发际、同身寸等针灸方法;卷3至7分别论述虚损、劳瘵、肾虚、消渴等临床各科病证共193种针灸治疗取穴
法和配方。

<inherit>《针灸资生经》自刻印面世后,历经南宋、元、明、清诸代一直传至当今,其间重刊不断,甚至在日本、朝鲜等国都有刻本,清乾隆时所编的《四库全书》亦将其收录在内。

1959年,上海科技出版社将该书重新予以整理出版,其中某些章节还被选作高等中医院校的教材。

《针灸资生经》已成为祖国珍贵的针灸医学遗产之一。

针灸大全
《针灸大全》是由明朝人士徐凤所著,讲述中医针灸技巧的书籍。

是书六卷。

卷一、二,针灸歌赋。

卷三,周身穴法歌。

卷四,窦氏八法流注。

卷五,金针赋及子午流注。

卷六,灸法等。

全书内容是以介绍历代针灸文献资料为重点,并附有插图,是一部综合性的针灸著作。

<inherit>从本书所选取的内容来看,作者是颇费一番心机的,主要表现在选用大量针灸歌赋上。

该书既照顾到针灸内容的各个方面,又尽量选取短小精悍的歌诀,如“四总穴歌”、“千金十一穴歌”、“经脉气血多少歌”等。

书后的灸法大都为历代出名的灸疗方法,很值得研究。

因此,本书对于研究针灸学及其临床运用,可称为一本很切实用,简明易学的参考书。

针灸问对
《针灸问对》由明朝汪机所撰,刊于1530年。

书凡三卷。

本书以问答形式阐述了针灸学中的些基本理论。

上、中二卷论述针法;下卷论述灸法及经络腧穴。

全书以《内经》、《难经》等书指导思想和理论基础,而对于金、元以后的各针灸学说则采取批判或否定的态度,并批判了某些不负责任的医疗作风,反对哗众取宠,坚持疗效至上。

<inherit>书末列禁针禁灸穴歌、十二经见证歌、十二经井、荥、俞、经、合歌、经穴起止歌、天心十一穴歌,经脉交会八穴歌等针灸歌赋,以便诵记。

汪氏致学之严谨,所辑之书对我国针灸学的发展具有一定影响。

1959年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铅印本。

针灸聚英
明代医家高武编撰,初刻于明嘉靖十六年(1537),全书4卷。

汇集各家针灸之说,对后世针灸学影响最大的在于卷一'经络髋穴类聚'部分,高氏以元代杜思敬《针经节要》'于十二经井荥俞经合穴,萃集各书主治,其余髂穴则未之及',故广搜《素问》、《千金要方》、《资生经》、《针经摘英集》等书'而补辑之'按4卷本顺序,卷首'集用书目',简介《难经》、《素问》等16种以前针灸学著作。

卷1论五脏六腑、仰伏人尺寸、手足阴阳流注、中指同身寸法、十二经脉、奇经八脉及所属经穴的循行、主病,附经脉经穴图。

卷2为骑竹马法等各家取穴方法。

卷3为煮针、火针、温针、拆针、晕针、补泻手法、刺法、灸法等。

卷4为十四经穴欧等63则歌赋。

末附针灸治疗问答。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