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弃标准答案又何妨——一道试题引发的思考
【备考2023年高考作文】全国名校模拟高考作文题立意专家解析20

【备考2023年高考作文】全国名校模拟高考作文题立意专家解析201、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关于放弃,从来都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德国有一句谚语:“成功最大的障碍就在于放弃。
”列夫·托尔斯泰说:“人生并非游戏,因此,我们并没有权利只凭自己的意愿放弃它。
”央视前著名记者柴静说:“失败不是悲剧,放弃才是。
”李斯特说:“人的最高尚行为除了传播真理外,就是公开放弃错误。
”柏拉图说:“不要为了一棵树而放弃整片森林。
”佛经云:“舍得,舍得,有舍才有得。
”你对此怎么看?请在“不要轻言放弃”和“要敢于放弃”两个话题中任选一个写一篇议论文。
要求:自拟题目,书写规范工整,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少于800字。
【文题解析】:这是一道话题类材料作文题。
材料首先提出对于“放弃”不同人有不同看法。
然后引用言语和名言印证人们对于“放弃”历来就有“不放弃”和“懂得放弃”两种不同的看法。
坚持“不放弃”的,也就是“不轻言放弃”的一方认为:放弃是成功的最大阻碍;人生不是游戏,人不能凭自己意愿放弃它;放弃比失败还可怕,放弃是真正悲剧。
而认为“要敢于放弃”一方认为:放弃错误是人的最高尚行为;要求懂得放弃,放弃局部或某个小利益,会得到整体或更大的利益;有放弃,才会有收获。
其实深入品味我们可以发现,双方对于是否“放弃”的内容界定是不同的,坚持“不放弃”一方认为不能放弃,他们坚持的是人生,人生既定的目标等。
认为“要敢于放弃”一方,他们放弃的是人生中错误、事物的不利因素、局部或某个小利益等。
根据材料可知,材料中关于是否放弃,双方的观点都正确,对于我们选择好的人生,确定的人生目标,我们要勇于坚持,不放弃,直到胜利的彼岸。
而对于事物的不利因素,自身的缺点毛病,局部的或者眼前的小利益,我们要懂得取舍,及时放弃。
具体作文时,选取任意一方中某一观点切入行文皆可。
作文还要注意题目关于文体要求“写一篇议论文”。
立意:1.人生路上要永不言弃,才能通向成功的彼岸。
拆掉“标准”这堵墙_议论文800字

拆掉“标准”这堵墙_议论文800字“什么事情都不可能只有一个答案。
”白岩松在《白说》中如是说。
生活中的许多问题都被赋予了独一无二的标准答案,但并不代表者仅有一个答案,不能因标准而否定了内心的真实想法。
这是我对白岩松所说的话的理解。
在不同的生活环境标准也是不一样的。
正如大家所知道的,物理实验中水的沸腾实验证明了水在标准状况下100℃时沸腾。
这似乎成了一个准则。
实则不然,如果你将实验放在地球上的不同地点,你就会发现,实验结果会有些许误差;又或者,将实验装置做个小改动,在烧杯上盖上一个盖子,实验结果又往往会高于我们所认同的标准值。
因而在不同的情况下解决问题,会产生不同的答案,并非只有一个标准答案。
再者,当我们在解决数学平面几何问题时,你也会发现,自己的辅助线与答案相差甚远,却也能够得出所要的答案来。
甚者,有时,你再仔细推敲,辅助线的方法不只两个,但大抵都殊途同归,甚至会达到出人意料的效果。
因此,我们如果一味地遵循标准化思维,一味地按照同一种标准答案来处理问题,就往往存在者某些局限性,容易产生一种固定化思维,从而大大影响了人的思维性,所以拆掉“标准”这堵墙可以说是势在必行。
拆掉“标准”这堵墙,需要勇于尝试,敢于质疑的精神。
著名的前苹果公司CEO兼总裁的乔布斯曾在斯坦福大学的一次毕业典礼上讲到“人的一生有限,不应浪费在重复其他人的生活上,不应被所谓的教条所束缚,更不应被他人喧嚣的观点而掩盖了内心的真正的声音。
”这大概是乔布斯之所以成功的原因了。
不遵从世俗的标准,不按常理出牌,敢于尝试和质疑,不被固有的标准化思维所束缚,创造出了属于他自己的苹果手机帝国。
拆掉“标准”这堵墙,需要自我创新,不畏失败的意志。
著名企业家马云,在他的创业初期,可以说是饱经挫折,受尽了磨难。
两次互联网创业均以失败告终,面对标准化一般的未来——不可置否未知世界。
马云非但没有气馁,反而越战越勇,以不畏失败的意志,自主创新,撑起了互联网商业的一片蓝天。
何妨让思维转个弯_高一作文

何妨让思维转个弯当你发现山穷水尽疑无路之时,何妨让思维转个弯,也许你会看到柳暗花明又一村。
——题记在人生的漫漫长路上,我们难免会被一些定向思维所囚禁,而在此时此刻,我们应该学会及时让思维转个弯,那么我们将收获另一番风景。
花开花落,云卷云舒。
让思维转个弯,你会收获一种达观。
一场莫须有的“乌台诗案”是我们的大文豪几近陷于灭顶之灾,吐纳珠玑的玉口在严刑烤供种凄惨哀嚎……面对如此失意的人生,苏轼没有通常人一样,而是及时的让思维转个弯!而恰是那个转弯,才是我们得以看到苏轼那“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的达观,还有那”九死南荒吾不恨,兹游奇绝冠平生“的超然!风雨欲来,春花凋残。
让思维转个弯。
你会收获一种力量。
在一个人人埋怨的时代,岁月给予了他伤痛、屈辱、苦难,生命已是繁华尽落,不染尘埃。
沈从文目睹了现实的残酷,却没有让现实麻木了思维。
相反,他转换了自己的思维,换一种方式思考,用一份最原始的情感和一颗赤子之心来看待社会,看待自己的人生。
倘若沈从文不懂得让思维转个弯,他的心又何以如同沱江的碧波一般,照山是山,照水是水?他又何以将江南小城写成一个山美、水美、人美的世外桃源?大海茫茫,百舸争流。
让思维转个弯,你会收获一种勇气。
————来源网络整理,仅供参考 1当命运的绳索紧紧的缚住双臂,当别人的目光叹息生命的悲哀,刘伟敢于打破常人的思维,没有被眼前的困难所吓倒,而是让自己的思维转了个弯。
因为如此,他为自己的梦想插上翅膀,用双脚在琴键上飞舞。
那变幻的旋律,正是他转换思维后展翅飞翔的轨迹!在这蹉跎的岁月里,何方让思维转个弯,去过那惊情燃烧的生活?让思维转个弯,它会带你穿山越海,即使身处磨难重重的地狱,也能开垦出一片阳光明媚的伊甸园。
让思维转个弯,飞过那洗不尽铅华的世界,去寻找那依旧惹人注目的天堂!2————来源网络整理,仅供参考。
2023年内蒙古赤峰市松山区中考二模道德与法治试题(含答案)

2023年内蒙古赤峰市松山区中考二模道德与法治试题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一、单选题1.“我们可以独立思考探究问题,也可以与同伴相互帮助、共同探讨完成任务。
”这告诉我们要()A.善于合作B.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C.善于运用不同的学习方式D.端正学习态度2.下图《座右铭》启示我们()A.生命虽然平凡,但也能创造伟大B.生命是坚强的,我们要学会敬畏生命C.人生难免有挫折,挫折越多越有利于成长D.挫折是把双刃剑,生活中要正确面对挫折3.中国航天员翟志刚说:“无论飞多高,强大祖国永远是我们最坚强的后盾。
”他的话引发了学生的共鸣。
这说明()A.美好的情感能够传递正能量B.只有积极情感才会引发共鸣C.情感总是短暂而且不稳定的D.情感与想象力、创造力相关4.观察漫画《装满爱的后备箱》,让我们感受到了()①父母的真切关怀和温暖牵挂②家人间割舍不断的亲情之爱③家庭成员的交流方式在变化④孝亲敬长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A.①②B.②③C.②④5.在法治社会里,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任何人都没有超越法律的特权。
这说明法律()9.2023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看望参加全国政协十四届一次会议的民建、工商联界委员时指出,“要引导民营企业和民营企业家正确理解党中央方针政策,增强信心、轻装上阵、大胆发展,实现民营经济健康发展、高质量发展”。
下列对民营企业的理解正确的有()①民营企业是生产资料归一部分劳动者共同所有②国家鼓励、支持、引导民营企业发展③民营企业是非公有制经济的一部分④民营企业是国民经济的主导力量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10.小岗破冰,深圳兴涛,海南弄潮,浦东逐浪,雄安扬波……改革开放的浩荡浪潮,让华夏神州翻天覆地、沧海桑田。
如今,我们将继续坚定不移地全面深化改革,这是因为()①进入新时代,我国的主要矛盾发生了变化②只要不断深化改革就能解决我国一切问题③我国未来发展面临着新的变化和新的挑战④我国经济已由高质量发展转向高速度发展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11.给下列信息概括一个主题,你认为最合适的是()信息一:人民通过民主选举选出代表,组成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信息二:松山区某居委会进行换届选举工作,居民们积极参与投票信息三:十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听取和审议了最高人民法院工作报告信息四:某中学教师作为民主党派代表,参加赤峰市政协八届四次会议A.建设法治中国B.追求民主价值C.凝聚价值追求D.强国富民之路12.习近平总书记在2023年新年贺词中指出,“今天的中国,是赓续民族精神的中国。
武汉中考作文真题及范文:暂时落后又何妨

武汉中考作文真题及范文:暂时落后又何妨人生并不是百米短跑,起跑决定不了冲向终点线的成绩。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武汉中考作文真题,希望对大家有帮助!【作文题目】初春,街心公园的树争先恐后地长满了绿芽,有一棵树却迟迟没有动静。
一段时间后,别的树的叶子都已张开,这棵树才刚刚冒出嫩芽。
一开始就比别人晚了一大步,不免让人担忧。
不过这棵树并不着急,还是按着自己的节奏不紧不慢的生长着。
不经意间夏天来临,抬头望去,这棵树与别的树已无区别,浓浓的绿*在夏日的酷暑里同样可以遮*纳凉。
此时,谁又在意它当初的滞后?人的成长何尝不是这样?请根据对上述文字的感悟和思考,写一篇文章。
要求:根据材料的整体语意立意,自拟标题,不少于600字。
文中如果涉及真实的姓名或校名,请用化名代替。
相较于上述要么给出明确试题、要么给出材料中心句的做法,2015年该市中考题与2011年更为接近:都是关于小树的寓言材料,都是引向“成长”话题,都是需要写作者自己揣摩材料含义进而确定写作内容,这两个年份试题较之于其他年份,难度更大一些。
而且,2015年首次提出“依据材料的整体语意立意”,写作定向更为具体,如果不能把握好材料的整体立意,搞不好就会“下笔千言、离题万里”,也就是说,对学生审题、扣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把握材料主旨,需要抓住两个关键问句,三个关键陈述句??两个关键问句,一是“人的成长何尝不是这样”,表明写书是为阐释人成长的道理,写作时必须扣住“成长”话题;二是“此时,谁又在意它当初的滞后”??回到原文,本来这句话不说,对于寓言叙事没有影响。
但是,命题者通过强调,把我们引向“成长起步之后”的问题。
三个关键陈述句,一是成长起步时,“(这棵树)一开始就比别人晚了一大步”;二是成长进行阶段,“(这棵树)按着自己的节奏不紧不慢地生长着”;三是成长结果时,“这棵树与别的树已无区别”。
另外,“不免让人担忧”“谁又在意它”则是从旁观者角度看待成长滞后的问题。
综上所述,本文的立意可从“起点阶段落后并不可怕,不断成长就能达到一定的高度”、“今天的后来者不见得就是未来的落后者,关键看谁坚持成长”、“决定成长结果的,不是起点快慢,而是遵循规律、不断进取”、“别被‘起跑线论’一叶障目”、“尊重个*成长规律,才能实现共同成长”等等。
小题目,大境界——由一道高三考题引发的思考

0 08 9-0 2
如利用最常见的特殊值 ±1 , 从. ±1 )
无论生活 、 还是学习 中, 只 要 留心 , 总 是 会 有 很 多 细 节 让 人 受 益 匪 浅 。下 面 我
: s i n l e f \ 业 9 , ) , 排 除 答 案B 和
教学 目标 的教学方法 ,它具有很强 的现
定 答 案 A正 确 。如 果 思 维再 放 开一 点 , 利 用 该 函数 实 际 在 = 1 r有 意 义 这 点 ,从 而
图象是 (
)
该证 明
在 区间( 0 , 霄) 上 的单调
摆脱原 函数定义域的范围限制 , 通过计算
A B
.
性。 对高 中生来说 , 只有两条途径 : 一是利 用 函数单调性 的定义 , 二是利用导数这一 利器 。很 显然 , 利用函数单调性的定 义证 明其 在( 0 , 1 『 ) 上 的单调性 , 并非很 好 的选 择 。下面从导数 出发加 以证明 :
三、 小 题 大 做
孚 q、
-
斗
, 从其分子的值保持不变, 而分
此题 如果作为一道选择题 , 以上两种 做法貌似相当完美 , 但是如果从数学学科 的特点出发 ,我们总是会忍不住思考 , 该 如何完整 地证明其单 调性 呢?至少也应
母 的值增大这个 特点马上可知 ,函数 ’ , = 旦 在( 0 , 竹) 上单调递减 的性质 , 从而确
证明 : ‘ . ‘ ) =
‘ .
, ( 订) = 0 , 可 以更快地确定答 案。
二、 小 题 不做
高考满分作文议论文赏析:何妨让思维转个弯

超人脱下他的袍子后也只是个会从马背上摔下导致瘫痪的普通人,然而演员克里斯托福•里夫懂得在消沉的黑暗期中让思维转弯,“‘禁止通行’的路牌不是要你停下,而是在提醒你该转弯了”。
有些事单凭一腔热血和一份坚执是无法完成的,正如格林兄弟永远无法找出那些传说和人类发展史的关系,因为它们本身就是适合儿童阅读的童话。
这种时候,让思维转个弯,也许你能(看)得见成功的彼岸草丰水美,风细柳斜。
困厄接踵,无所建树,何妨让思维转个弯。
前路荆刺棘藜、乱石粗砺,何必囿于传统,不肯转圈?你无法知道你是否是在第666次实验中侥幸成功的欧立希,是否是尝试了五百多次而成果寥寥的普利斯特利。
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中直言索勒“在真理撞上鼻尖时还是没有找到真理”,也许正是由于后者和格林兄弟相同,不愿在原有假设上让步,让思维转个弯,终究把“氯气的发现者”这一称号拱手让人。
人生极长又极短,岁月不会容许你做那个徒劳地把巨石重复推到山顶复又使其滚回谷底的薛西弗斯。
让思维转个弯,无用功只会降低生命机械的输出功率。
郁悒幽囚,悲天悯人,何防让思维转个弯。
当人人都在“恨不能挂长绳于西天,系此西飞之白日”时,麦克阿瑟一句“幸运的是我们只会失去一次生命”有如木锋醒世。
当世人皆叹“风住尘香花已尽”,怨“幽窗冷雨一身孤”之时,偏有人朗声道“肯信来年别有春”,“明年****倍还人”如清夜鸣钟。
事物往往有其好的一面,人生短暂到让人不舍得用郁郁寡欢来把它填满。
让思维转个弯,在消逝中找寻美丽,在失去中找寻收获。
于是当道边柳絮吐白,上下纷舞,不妨放下心中执念的“草木也知愁,韶华竟白头”,让思维转个弯,相信“韶华休笑本无根,好风频(凭)借力,送我上青云”。
于是当名缰利锁桎梏了周围的人,不妨放下心中坚信的“知其不可而为之”,让思维转个弯,庄周的“知其不可而安之若命亦不失为一种人性的率真与可爱,意气的豁达与豪迈。
”须知道,当把金球奖的“导演奖”和世界畅销书排行榜冠军双双揽入怀中之后,“超人”克里斯托福•里夫,最庆幸(不再是演员的)的就是在那场不幸发生之后,让自己的思维转了个弯。
历年高考优秀作文:人生无标准答案,但有方向与价值

历年高考优秀作文:人生无标准答案,但有方向与价值在人生的长河中,我们时常面临各种选择。
这些选择往往没有标准答案,因为每个人的经历、价值观和目标都不尽相同。
那么,这是否意味着人生不需要标准答案呢?我认为,虽然具体选择没有标准答案,但人生需要有明确的方向和核心的价值观。
我们需要认识到,人生之所以复杂,是因为它充满了不确定性和变化。
每个人在不同的阶段会面对不同的挑战和机遇,而这些挑战和机遇又受到个人能力、环境因素和社会条件的影响。
因此,很难用一个统一的答案来应对所有的情况。
比如,在选择职业时,有的人可能追求稳定,而有的人则愿意冒险创业;在处理人际关系时,有的人注重情感交流,而有的人更看重理性分析。
这些选择并没有对错之分,而是因人而异。
尽管具体的选择没有标准答案,但这并不意味着人生可以随意而为。
相反,我们需要在纷繁复杂的选择中找到自己的方向和价值。
这种方向和价值,就是我们人生的“指南针”,它帮助我们在迷茫时找到前进的路,在困境中找到突破的方法。
明确的人生方向是我们做出正确选择的基础。
一个人如果有清晰的人生目标和规划,他在面临选择时就能更好地判断哪些选项更符合自己的长远利益。
比如,一个立志成为科学家的人,在选择专业和职业时,会更倾向于那些能够提升自己科研能力的机会,而不是盲目跟风或追逐短期利益。
核心的价值观是我们判断选择是否正确的重要依据。
价值观是我们在长期生活经验中形成的,对我们行为有着深远影响的信念和准则。
当我们面临道德困境或利益冲突时,价值观能够帮助我们做出符合自己良心和社会期望的决定。
例如,在商业活动中,一个坚守诚信原则的人,即使面对巨大的经济利益诱惑,也不会选择欺诈或不正当竞争的手段。
当然,找到自己的人生方向和核心价值观并非易事。
这需要我们不断反思和实践,通过阅读、学习和与他人交流来丰富自己的认知,通过尝试和失败来积累经验。
同时,我们也要学会倾听内心的声音,关注自己的情感和需求,这样才能在众多选择中找到最适合自己的那一条道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放弃标准答案又何妨——一道试题引发的思考
放弃标准答案又何妨——一道试题引发的思考
周末,先生将学生刚完成的一次测试卷带回家批改。
我们俩虽然不在同一所学校,但带的是同年级同学科,好奇使然,我便顺手拿过一张试卷——李晨同学的,书写很漂亮,一面试卷看上去,没有一处出错,心里便默默地想:嗯,是个好孩子!
先生见我拿着试卷便也凑了过来。
这一凑不要紧,他可生气了,向我抱怨:“气死我了,李晨,我们班里阅读能力最强的孩子,每次考试阅读基本不失分,可是这一张试卷,你看这么简单的阅读题,就这一个简单的小题,他四分竟然一分没得!”
“哦,那是怎么回事?我看看。
”我顺着他手指的方向,读起这篇让李晨“着实摔了一跤”的文章来。
文章的题目是《蝉》,作者写了蝉非常喜欢唱歌,无论在饮水还是行动时,都从未停止过歌唱;蝉的幼虫寿命最长,在春暖花开之时,吸食树枝的汁液,幼蝉脱壳后爬到树梢;它有非常清晰的视觉,如果看到有谁跑来,它就立刻停止歌唱,悄然飞去,若喧哗不足以惊扰它,它就依然继续歌唱。
在文章的结尾,作者这样写道:“四年黑暗的苦工,一月日光中的音乐,这就是蝉的生活,我们不应厌恶它歌声中的烦吵浮夸。
因为它掘土四年,现在忽然穿起漂亮的衣服,长起可以与飞鸟匹敌的翅膀,在温暖的日光中沐浴着。
那种钹的声音能高到足以歌颂它的快乐,如此难得,而又如此短暂。
”
最后一个题目是“文中说‘我们不应厌恶它的烦吵浮夸’,你同意这种说法吗?为什么?”李晨这一题后的“-4”显得那样刺眼。
我细细地读着他的回答:“我不同意这种说法,因为蝉是害虫,它们‘吸食树枝的汁液,危害树林’(来
自短文),而且夏天,当我妈妈下夜班回家休息的时候它总在窗外的树上聒噪不停,妈妈都没法安静地睡一会。
我可烦它了。
”没错呀,蝉的确是害虫,也的确聒噪,而且这样的回答不仅体现了他对短文的理解,还关照了自己的生活,回答得挺好!
“这张试卷不是你白己改的吗?这明明是对的,你怎么给打错了?你还抱怨人家没做好,这分明是你改的问题嘛!”
“可他的回答是不正确的啊!”
“怎么会不正确呢?噢,同意就是正确的,不同意就不对啦!学生就不能发表自己的个人理解啦?”
“可是,他这样的回答说明他没有读明门作者的写作意图,而编者出题的意图,也是想让学生从中感受到蝉并不是在聒噪,而是在为生命欢歌。
”
“……”我无语了。
作者站在一个生命的视角,感受到了蝉在历经四年的黑暗和艰辛之后,终于见到日光,便用歌声为自己的生命庆祝。
“情人眼里出西施”,在作者的眼里,蝉与自己“比邻相守”,蝉为了生命付出的艰辛和坚忍是值得欣赏的,它们的歌声是快乐美妙的,哪怕是“将吸管插到树皮里,动也不动地狂饮”也“不应厌恶它歌声中的烦吵浮夸”。
作者这么说没有错,他关注的是蝉生命的难得与短暂,感叹于蝉“历经四年的黑暗和苦工”后的快乐歌唱,这是作者个性化的感受和表达。
试题的设计者所谓的”你同意这种说法吗?为什么?”似乎也是在暗示学生“同意这种说法”,因为这是作者写作的意图。
李晨不同意这种说法,并给出了充分的理由:它是害虫,“吸食树的汁液”和不停息地聒噪,他关注的是自然与生活,这是学生个性化的感受和表达。
又何错之有?
我翻看了其他学生的试卷,看到班里只有两三个同学写“不同意这种说法”的,而且理由都差不多,但都被打上了红叉叉,四分也被扣光了。
教师领会了作者的写作意图,也领悟了编者的设计意图,但唯独没有考虑到学生还会有个性化的理解,偶尔冒出来的几个“个性”也被“统一”成了“共性”,那一句句灵动而又个性的理解就这样被无情地忽略,被狠狠地扼杀!
翻开2011年版《语文课程标准》,一些耳熟能详的表述再次跃入眼帘:“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尤其是第三学段的阅读目标中也明确写着:“在交流和讨论中,敢于提出看法,作出自己的判断。
”作者的写作目的、编者的编写意图固然要引导学生去揣摩和体会,但当学生个性化的理解和作者、编者的意图出现矛盾的时候,我们教师究竟应该站在一个怎样的立场上,又应该做出一种怎样的评价呢?
其实这个问题很简单,那就是我们要把学生独特的想法放在首位,尊重学生的理解,尤其是在他们说得有理有据并合情合理的情况下更应当予以鼓励和肯定。
因为这样的“个性”是如此难得,而又如此珍贵!
但,在实际的教学中,真的这样落实了吗?
细细想来,在我们平时的阅读教学中,教师一味地引导学生沉浸在“揣摩”中——揣摩作者的目的,揣摩编者的意图。
而孩子们呢,也更在不断地揣度老师的心理:老师希望我怎么回答呢?我怎么回答才能让老师满意呢?在这样的揣摩与揣度中,他们慢慢地迷失了自己,丢掉了个性,渐渐地学会了迎合——迎合作者,迎合老师。
教师似乎也对这种迎合喜欢着,纵容着,学生也在迎合中快乐着。
“自主”和“个性”的前面,不知不觉间被一双无形的手加上了一个看不见却感受得到的“被”字。
这样的教育教学最终的结果是什么?就是磨去了学生
个性的棱角,让他们由一块块形状各异的石头变成了光滑网润的鹅卵石。
如果面对一个有争议的问题,那听似不和谐的“我不同意”,才是生命的最强音。
它奏响的不仅是课堂最美的乐章,更是学生饱含灵性和个性的生命的华章!
(作者单位:江苏苏州高新区狮山实验小学校)
(责任编辑刘忠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