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讲 格律诗的音节和押韵 (1)
[VIP专享]格律诗的平仄押韵讲义
![[VIP专享]格律诗的平仄押韵讲义](https://img.taocdn.com/s3/m/18f667c5dd88d0d233d46a6b.png)
盐井乡初级中学教师培训讲义培训人:时间:格律诗的平仄与对仗概念:格律诗:指形式有一定规格、音韵有一定规律的诗歌。
中国古典格律诗有五言、七言的绝句和律诗。
词、曲每调的字数、句式、押韵都有一定的规格,也可称为格律诗。
近体诗:唐代形成的律诗和绝句的通称近体诗,和古体诗相对,句数、字数和平仄、用韵等都有比较严格的规定。
近体诗包括律诗和绝句,也被称今体诗,古人这么叫,我们现在也跟着这么叫,其实它是很古的,在南北朝的齐梁时期就已发端,到唐初成熟。
唐以前的诗,除了所谓“齐梁体”,就被称为古体。
唐以后不合近体的诗,也称为古体。
古体和近体在句法、用韵、平仄上都有区别:句法:古体每句字数不定,四言、五言、六言、七言乃至杂言(句子参差不齐)都有,每首的句数也不定,少则两句,多则几十、几百句。
近体只有五言、七言两种,律诗规定为八句,绝句规定为四句,多于八句的为排律,也叫长律。
律诗:近体诗的一种。
源于南北朝,成熟于唐代初期。
八句,四韵或五韵。
中间两联必须对仗。
双句押韵,首句可押可不押,通常押平声。
五言、七言两体较常见,简称五律、七律。
偶有六言体,简称六律。
每首十句以上的,称为排律。
“同句相对,邻句相粘”。
《寓舍书怀》陆游借得茅斋近筰桥,羁怀病思两无聊。
春从豆蔻梢头老,日向樗蒱齿上消。
丛竹晓兼风力横,高梧夜挟雨声骄。
书生莫倚身常健,未画凌烟鬓已凋。
“同句相对”这里的同句相对,指一个句号之内的两个分句的平仄是相对的。
先看首对:借[得]茅[斋]近[筰]桥,羁[怀]病[思]两[无]聊。
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通]仄[平]平。
依照前次我所说“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可见这句中的两个分句的平仄是相对的。
那么再看其它句子是不是也相对呢?“春[从]豆[蔻]梢[头]老,日[向]樗[蒱]齿[上]消。
”“丛[竹]晓[兼]风[力]横,高[梧]夜[挟]雨[声]骄。
”观察方括号里面的字,都是合乎“对”的规则的。
“邻句相粘”邻句相粘,指不同句的相邻两分句,平仄相同。
人教版小学语文知识点解析诗的韵律与押韵

人教版小学语文知识点解析诗的韵律与押韵诗是语言的美妙艺术形式,它通过韵律和押韵等手法,带给读者以美的享受和思想的启迪。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们不仅需要学习诗歌的背诵和欣赏,还要深入了解诗的韵律和押韵等知识点。
本文将为大家详细解析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中的诗的韵律与押韵的相关内容,以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和应用这些知识。
一、什么是诗的韵律诗的韵律是指诗中音节的有规律的排列。
在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中,对于小学生来说,韵律主要表现在诗句的韵脚与节奏上。
1. 韵脚韵脚是指诗句末尾的音节组合,通常由韵母构成。
在教材中,我们可以看到一些常见的韵脚,如"ī"、"āo"、"ǒu"等。
学生在学习诗歌时,可以通过体会和把握韵脚的音韵特点,更好地理解和朗读诗歌。
2. 节奏节奏是指诗句中音节的重读与轻读的节奏感。
以《悯农》为例,"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我们可以清晰地感受到每个字的重音和轻音,这就是诗歌节奏的表现。
学生在诵读和欣赏诗歌时,要注意把握诗句的节奏感,使朗读更有韵律感和表现力。
二、什么是诗的押韵诗的押韵是指诗句中音节末尾的韵脚相同或相似。
押韵可以使整首诗歌在音韵上更加和谐,给人以美的享受,也是诗歌的一种表现技巧。
在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中,我们可以看到许多押韵的例子。
例如,在《登鹳雀楼》中,"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等等。
通过学习这些例子,学生们可以体会到诗歌押韵的魅力,并且在自己创作诗歌时,也可以尝试运用押韵来增加作品的美感和感染力。
三、诗的韵律与押韵的培养方法要想在小学阶段较好地培养学生的诗的韵律与押韵意识,需要注重以下几个方面的教学:1. 听诵诗歌通过多听多诵诗歌,让学生感受诗的韵律和押韵效果。
可以通过朗读和齐诵的方式,让学生们体验诗歌的声音魅力,培养他们对韵律和押韵的敏感度。
诗词的韵律与押韵技巧

诗词的韵律与押韵技巧引言:诗词作为中华文化的瑰宝,具有丰富的韵律和押韵技巧。
通过学习诗词的韵律和押韵技巧,可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培养他们的审美能力和文学修养。
本篇文章将探讨诗词的韵律与押韵技巧,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诗词之美。
一、韵律的基本概念韵律是指诗词中音韵的规律性排列。
它是诗词的灵魂,也是表达情感和意境的重要手段。
韵律主要包括平仄、句读和声调。
1. 平仄:平仄是指音节的轻重。
平音节读轻声,仄音节读重声。
平仄的搭配使诗句更加和谐、韵味更浓郁。
2. 句读:句读是指诗句的停顿和抑扬顿挫。
它与平仄相辅相成,共同构成诗句的节奏感和韵律美。
3. 声调:声调是指字音的高低升降。
它是诗词中的重要因素,能够增强诗句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二、押韵的分类与技巧押韵是指诗句中音韵相同或相近的字词排列。
它是诗词表达感情和意境的重要手段,也是诗词的特色之一。
押韵主要分为平水韵和仄水韵两大类。
1. 平水韵:平水韵是指韵脚的音节为轻声的押韵方式。
它在古代诗词中应用广泛,给人以清新、明朗的感觉。
常见的平水韵有一、脂、之、微等。
2. 仄水韵:仄水韵是指韵脚的音节为重声的押韵方式。
它在古代诗词中常用于表达深沉、内敛的情感。
常见的仄水韵有寒、山、魂、昏等。
押韵的技巧主要包括韵脚的选择和韵尾的变化。
1. 韵脚的选择:韵脚的选择要根据整个诗句的平仄和意境来确定。
一般来说,平水韵适合表达轻快、明快的情感,而仄水韵适合表达深沉、内敛的情感。
2. 韵尾的变化:韵尾的变化可以增加诗句的变化和层次感。
通过改变韵尾的音韵,可以使押韵更加丰富多样,给人以更深刻的印象。
三、韵律与押韵在诗词中的应用韵律和押韵在诗词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它们能够使诗词更加动听、优美,增强诗词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1. 韵律的应用:韵律通过平仄、句读和声调的运用,使诗句节奏感强烈,音韵和谐。
学生可以通过朗读诗句,感受其中的韵律美,提高自己的语感和表达能力。
2. 押韵的应用:押韵通过音韵的相同或相近,使诗句更加鲜活、生动。
声情并茂——押韵和平仄ppt19 人教课标版

2.诗歌的分类情况是怎样的?请列表加以说明。 提示:
目录 退出
3 .分别介绍 一下古 体诗和 近体诗 。 提示:古体诗 是依照 古代的 诗体写 的。在唐 人看来 ,从《诗 经》到南 北朝的诗 ,都算 是古体 诗,因 此古体 诗也就 没有一 定的标 准。可以说 凡不 受近体诗 格律束 缚的, 都是古 体诗。 近体诗以 律诗为 代表。 律诗的 用韵、 平仄、 对仗都 有许多 讲究 。由于 格律很严 ,所以 称为“律 诗”或“格 律诗”。格律 诗主要 有四 个特点 :( 1) 每首 限定八句,五律共四十字,七律共五十六字; (2)押平声韵;(3)每句的平仄 都有规定; (4)每首在规定的位置要有对仗。有一种超过八句的律诗叫 “长律”,除 了尾联 (或首 尾两联 )外一 律都用 对仗 ,所以 又叫“排律” 。
答案示例: (1)端午 下联:闻粽香尚思屈子忠魂 (2)中秋 上联:清风一缕拂丹桂
目录 退出
2 .请写出下 面这副 对联的 下联。 霜风渐紧 ,断雁 无凭, 月下不 堪憔悴 影
解析:解答此 题,除 严格遵 循对联 的基本 要求外 ,还 要正确 解读所 给 对联的上 联的内 容。上 联内容 由三部 分( 物候、 景物和 心境) 构成, 感情 基调为感 伤、怅惘, 要综合 考虑上 联内容 的这些 特点, 本着内 容相关 的原 则组织答 案。
目录 退出
典例剖析
1.(2012· 四川高考)补写下列有关节日的两副对联。注意:①内容与 节日相关;② 可以不 考虑平 仄。
(1)端午 上联:赛龙舟不忘楚风余韵 (2)中秋 下联:明月千里寄相思
目录 退出
解析:本题着 眼的两 个传统 节日— —端午 与中 秋,一 个以历 史人文 气息见长 ,一个 以亲情 意味见 长,给 出的上 联与下 联既有 节日 活动气 息, 又有明确 的节日 意象, 有利于 引导学 生在传 承文化 的过程 中形 成爱国 思亲、忠勇 爱家 的美好 品德。拟 写答案 时要抓 住节日 的习俗 特点, 上下 句句式相 同,词 性要相 对。端午节 是纪念 爱国诗 人屈原 的节日 ,有赛 龙舟 和吃粽子 的习俗;端 午节也 是自古 相传的“ 卫生节” ,人们 在这一 天洒扫 庭院,挂 艾枝, 悬菖蒲 ,洒雄 黄水, 饮雄黄 酒,激 浊除腐 ,杀菌 防病 。中秋 节是 中华民族 的传统 节日, 这一夜 ,人们 仰望天 空如玉 如盘的 朗朗 明月, 期盼 家人团聚;远在他乡的游子,也借此寄托自己对故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 。 这些都是 可以供 选择的 意象。
一文搞清楚格律诗的押韵、平仄和对仗要求

一文搞清楚格律诗的押韵、平仄和对仗要求之前我在自己的头条号上发了几篇关于格律诗的学习笔记,分享了一些关于格律诗的押韵、平仄和对仗的知识,如果大家想深入的了解,可以查看我头条号前面的文章,也可以关注我的谢小楼(ID:xxlou),回复“01”,就可以看到我那几篇文章。
而现在这篇文章,是想要把之前的那些文章总结简化,在这一篇文章里把格律诗的押韵、平仄和对仗的要求简洁明了地归纳出来。
既然要简洁明了,那就不废话了。
一、格律诗的押韵要求。
1、什么是韵诗词中所谓韵,就是汉语拼音中的韵母。
不过在拼音中,a、o、e的前面可以加i、u、v,如ia,ua,uai等,这种i,u,v叫做韵头,不同的韵头的字也算同韵字,可以通押。
凡是同韵的字都可以押韵。
2、格律诗的押韵要求1)押韵的位置,律诗押韵的位置在每一个偶数句的最后一个字。
句子的最后一个字称脚,故韵又可以称为韵脚。
律诗的首句可押韵也可以不押韵,首句押韵与否一般与对仗有关,首联不对仗,首句常押韵:首联对仗,首句常不押韵。
2)押平声韵。
在律诗形成的过程中,不逐渐抛弃了仄声韵,只押平声韵,而且不分阴平阳平。
3)一韵到底,律诗是不能中途换韵的,一首律诗只能押一个韵。
4)不能使用同一个字押韵。
5)不可大量连续使用同音的字做韵,少量使用,间隔使用是可以的。
6)不押韵。
韵中第三句、第五句、第七句不准押韵(第一句可以放或关)。
如果这三个句子也押韵,那就叫押韵,押韵里是不允许的。
二、格律诗的平仄要求1、四声与平仄古代的四声是平、上、去、入,古代四声中,平仄里的平即平声,平仄里的仄即上声、去声和入声。
现代普通话里的四声为阴平、阳平、上声、去声,阴平阳平即平,上声去声即仄。
我们现在学写格律诗,用普通话的平仄即可。
2、格律诗的平仄声律四大原则1、句内平仄相间格律诗的平仄声律要求,首先是句内的平仄搭配,具体要就是“句内平仄相间”。
格律诗的句内平仄相间,并不是要一个字一个字地平仄相间,而是以一定的单位相间,这决定于诗的意义结构和节奏结构。
近体诗(格律诗)的押韵标准和技巧

近体诗(格律诗)的押韵标准和技巧⼩乌⽼师的诗词课程讲义尽⼼了便⽆悔2018年元⽉整理收藏近体诗的押韵押韵是诗歌的基本要素之⼀,我国的民歌、诗、词、曲⽆不押韵,所以诗歌⼜叫韵⽂。
押韵是把同韵母或韵母相近的字,放在诗篇某些句⼦的末尾,使诗歌读起来顺⼝,听起来悦⽿,容易记得住、传得开。
押韵的⽅式,古体诗⽐较⾃由,可以隔句押韵,也可以句句押韵;可以⽤平声押韵,也可以⽤仄声押韵;可以⼀韵到底,也可以换韵;换韵的形式⼜有多种。
近体诗即格律诗的押韵⽅式,则有定规。
⼀、⼀律以平声押韵(也有少数以仄声押韵的,其中五⾔诗居多,但格律诗以平声押韵为正格;因古体诗容许仄声押韵,所以仄声押韵的绝句和律诗也称“古绝”、“古律”);⼆、不论五绝、五律、五排,七绝、七律、七排,都必须⼀韵到底,不得半途换韵;三、不论五⾔、七⾔,都是双句⼊韵,单句不⼊韵。
但⾸句可以⼊韵,也可以不⼊韵。
七⾔诗⾸句⼊韵的较多,五⾔的较少;四、押韵句的尾字⽤平声,不押韵的必须⽤仄声(古绝、古律押韵句的尾字⽤仄声,不押韵的⽤平声)。
过去写诗,靠韵书来做统⼀的标准。
所谓韵书,就是把同韵的字放在⼀起,分成若⼲部,作为做诗押韵的依据。
我国最早的韵书是隋朝的《切韵》,唐朝的《唐韵》,现存完整的韵书是宋朝的《⼴韵》。
《⼴韵》的韵部分得很细,有206韵部。
到了⾦代,以《平⽔韵》为官⽅韵书,供科举考试之⽤。
平⽔是平阳府城(今⼭西临汾市)的别称,因为该书刊⾏于此城,故名《平⽔韵》(⼀说为南宋时代平⽔⼈刘渊根据前⼈韵书修编⽽成,故名《平⽔韵》)。
该韵书将宋代《礼部韵略》(官⽅颁布的科考标准韵书)注明同⽤之韵,悉数合并,共106韵,上平声下平声各15韵,上声29韵,去声30韵,⼊声17韵。
各声韵⽬第⼋章已经开列,不再重复。
元、明、清各代,都以《平⽔韵》为作近体诗押韵的依据,,⼀直沿⽤到现在。
前⼈做诗押韵有两种情形:⼀种是严格按韵书的规定做诗。
例如封建时代,奉皇帝命令所作、所和的“应制诗”;科举考⽣作的“试帖诗”,押韵的字必须属于同⼀韵部。
格律诗押韵的规则

格律诗押韵的规则格律诗,又称“律诗”,是唐代以来流传下来的一种诗歌形式。
相比于自由诗,格律诗的押韵和平仄要求更加严格,它的格式和规则也更加固定,因此难度也更高。
下面我来给大家介绍一下格律诗押韵的规则。
一、句式格律诗中,每句诗都需符合一定的句式。
通常来说,一首格律诗中的每一句的句式都要一致。
这种句式一般由四个字或八个字组成。
二、平仄格律诗的平仄要求也很严格。
一般来说,每句诗中的字都必须符合平仄要求。
平声字的韵脚必须为平声,上声字的韵脚必须为上声,去声字的韵脚必须为去声,入声字的韵脚必须为入声。
三、押韵在格律诗中,每个句式都需要有一个韵脚。
通常一个句式对应一个韵脚。
其中,平声和上声可押平韵和仄韵,去声和入声只能押仄韵。
在一首格律诗中,每个韵脚只能出现一次。
四、词牌格律诗的词牌也和其他的诗歌形式不同。
在格律诗中,每个词牌都有固定的韵脚和诗句。
不同的词牌需要遵照不同的规则。
五、唱和在古代,格律诗通常是唱和,也就是一人一句地唱出来。
在唱和的时候,要保持和谐,既要注意诗句的平仄和押韵,又要注意整体的韵律和情感。
六、对仗对仗是格律诗的一种特殊的修辞手法。
在格律诗中,通常每两个句子之间都会形成对仗,这个对仗要求诗歌的词句具有相对位置、语音、音韵的对称或者相似,同时要求提供对比积极作用和营造和谐的音乐般韵律。
以上就是格律诗押韵的规则和相关介绍。
尽管格律诗的要求十分严格,但它却可以让人们感受到汉语诗歌中独特的韵律和美感,体现出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和独特性。
格律诗押韵规则

格律诗押韵规则一、每首诗必须一韵到底,排律同样如此。
首句可以押韵,也可以不押韵,偶句必须押韵;押平声韵的是正格,押仄声韵的是变格。
举例:中秋月·其二(五言绝句)李峤圆魄上寒空,皆言四海同。
安知千里外,不有雨兼风。
“空”、“同”、“风”,押上平声一东韵,正格。
江雪(五言绝句)柳宗元注:这是一首名诗,清蘅塘退士所编《唐诗三百首》将其列为五言绝句,但严格地说,此诗失粘不合格律要求,应是古绝或拗绝。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绝”、“灭”、“雪”,押入声九屑韵,变格。
桃花溪(七言绝句)张旭隐隐飞桥隔野烟,石矶西畔问渔船。
桃花尽日随流水,洞在清溪何处边?“烟”、“船”、“边”,押下平声一先韵,正格。
寒闺怨(七言绝句)白居易寒月沉沉洞房静,真珠帘外梧桐影。
秋霜欲下手先知,灯底裁缝剪刀冷。
“静”、“影”、“冷”,押上声二十三梗韵,变格。
夜宿七盘岭(五言律诗)沈佺期独游千里外,高卧七盘西。
晓月临窗近,天河入户低。
芳春平仲绿,清夜子规啼。
浮客空留听,褒城闻曙鸡。
“西”、“低”、“啼”、“鸡”,押上平声八齐韵,正格。
望蓟门(七言律诗)祖咏燕台一去客心惊,箫鼓喧喧汉将营。
万里寒光生积雪,三边曙色动危旌。
沙场烽火连胡月,海畔云山拥蓟城。
少小虽非投笔吏,论功还欲请长缨。
“惊”、“营”、“旌”、“城”、“缨”,押下平声八庚韵,正格。
二、首句可以借用邻韵来押韵。
由于五言古体诗首句不存在押韵的传统,故五言律诗首句多不入韵;而七言柏梁体因句句押韵,七言律诗受传统影响首句多入韵。
所以,在正格与变格的区别上,五言律诗和七言律诗恰好相反。
但是不论首句是否入韵,要求却相对宽松,入韵的也不计在韵数之内,故五律、七律皆有“四韵诗”之称。
因此,首句入韵的允许借用邻韵来押韵,这种情况盛唐前较少,中唐后增多,到了晚唐渐趋普遍,到宋则成风气了。
(▲表示借押邻韵)举例:马诗二十二三首·其十(五言绝句)李贺催榜渡乌江,神骓泣向风。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格律诗上下两句(也称出句和对句)为一联,一联中上下句节奏点平仄是对立的(除首句末字外)。
如:
国破/山河/在,
城春/草木/深。
上句平仄组合为“仄仄/平平/仄”,
下句平仄组合为“平平/仄仄/平”,
“春”和“破”平仄对立,“木”和“河”平仄对立。
如:
再根据对的规则推导第四句。
上句(第三句)是仄仄/平平//仄(仄起仄收),它的音节特点是“仄音节/平音节//仄音节”。音节节奏点分别是第二字(仄按照对的规则,第四句(也就是本联的对句)就应该平平仄仄平(平起起收)。“平音节/仄音节//平音节”。
首先复习一下四个标准句式:
A、[平]平平仄仄(平起仄收)
B、[仄]仄仄平平(仄起平收)
C、[仄]仄平平仄(仄起仄收)
D、平平[仄]仄平(平起平收)
注意这四个句子的句型都不一样。
如,在创作过程中,你的五绝诗的第一句的句式是:“平平/平仄//仄”平起仄收,这个句子是你的五绝首联的出句,它的音节特点是“平音节/仄音节//仄音节”,音节节奏点分别在第二字(平)、第四字(仄)和第五字(仄),这个句式是“平起仄收”。
那么按照对的规则,第二句(也就是对句)就应该是(仄起平收)。“仄音节/平音节//平音节”
具体来说,出句的一二两个字是平声字,那么对句的一二两个字就应该是仄声字;
出句的第四个字是仄声,那么对句的第四个字就应该是平声字,又因为这个句子是对句(第二句),所以必须押韵,那么第五个字就一定要是平声;又因为四五两个字都是平声,那么第三个字就一定是仄声字(要是平声字就三平尾了),根据以上的推导,你的第二句的平仄就应该是“[仄]仄/仄平//平”(仄起平收)。
如:“潮平/两岸//阔”,
“海日/生残//夜”。
前句节奏点在“平”、“岸”、“阔”字,
后句节奏点在“日”、“残”、“夜”字。
七言格律诗音节节奏常见形式是“二、二、二、一”,也就是一、二两个字为一个音节,三、四两个字为一个音节,五、六两个字为一个音节,最后一个字为一个音节。七言格律诗四个节奏点分别在第二字、第四字、第六子和第七字。
孤山/寺北/贾亭/西,
水面/初平/云脚/低。
上句平仄组合为“平平/仄仄/仄平/平”,
下句平仄组合为“仄仄/平平/仄仄/平”(“云”处可平可仄)
“面”和“山”平仄对立,“平”和“北”平仄对立,“脚”和“亭”平仄对立。
3、联间邻句平仄相粘。(参考上节课所讲的“粘”的问题。)
平仄相粘是指上联下句与下联上句节奏点平仄相同(除末字外)。
近体诗押韵要求严格。不论绝句、律诗、排律,都必须用平声韵,且一韵到底。(但也有少数变格,仄韵律绝例外)
如,宋代范成大《四时田园杂兴》:
昼出耘田夜绩麻,
村庄儿女各当家。
童孙未解供耕织,
也傍桑阴学种瓜。
诗中“麻”、“家”、“瓜”三字韵母中都有“a”,读起来押韵。
押韵的目的是为了声韵和谐,构成音韵回环美。随着语言的发展,语音的变化,有的诗古代读起来是押韵的,今天读起来并不那么押韵。
三、利用粘对和押韵规则推导格律诗的基本类型
在上两讲中我们要求大家记住五言格律诗的四个标准句式以及五绝和五律的四个基本类型,大家也已经记得差不多了,但就是感觉在实际的写作运用中还比较僵硬,不利于掌握。实际上,我们在具体的写作实践中,只要记住四个标准句式,按照粘对和押韵的规则,注重第一句的平仄相间,以下的各句会自然推导出来。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诗中第三、五、七句末字“树”、“眼”、“足”为仄声字(“足”为入声字),第二、四、六、八句末字“低”、“泥”、“蹄”、“堤”为平声字,首句末字“西”为平声字,与“低”、“泥”、“蹄”、“堤”同为上平声“齐”韵。
如,唐代李白《渡荆门送别》: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诗中“游”、“流”、“楼”、“舟”都是押的“平水韵”的“尤韵。
3、格律诗末字用韵(平仄)规则。
每首诗第二、四、六、八句末字必须是平声押韵,第三、五、七句末字必须是仄声;首句末字入韵用平声,不入韵用仄声。
如:杜甫《春望》: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诗中第二、四、六、八句末字“深”、“心”、“金”、“簪”为平声字,第一、三、五、七句末字“在”、“泪”、“月”、“短”为仄声字。
又如,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D、平平[仄]仄平(平起平收)
B、[仄]仄仄平平(仄起平收)
C、[仄]仄平平仄(仄起仄收)
D、平平[仄]仄平(平起平收)
注意:在五绝中,第一第四句的“起”是一致的,第二第三句的“起”是一致的。
至于其它的五绝和五律的类型的推导过程与此基本相同,大家可以自己推导一下,也可以在具体的写作过程中进行推导运用。
《平水韵》共106韵,上平声15部(东、冬、江、支、微、鱼、虞、齐、佳、灰、真、文、元、寒、删),下平声15部(先、萧、肴、豪、歌、麻、阳、庚、青、蒸、尤、侵、覃、盐、咸),上声29部,去声30部,入声17部。在《平水韵》中“上平一东”:“上平”是指“平声韵部的上卷”,“一东”是指“第一部东韵”,其中“东”是这一个韵部的首字,也就是代表字。
注意:一句诗从前至后每两个字为一个音节,最后一个单字为一个音节。仄音节和平音节是按偶序字的平仄来确定的;也就是按节奏点上那个字的平仄来确定的。
如:
“国破/山河//在”就是,仄音节/平音节//仄音节
“早岁/那知//世事//艰”就是,仄音节/平音节//仄音节///平音节
(可以参考上节课讲的“失替”问题)
归纳以上分析,如果当你选择你的五绝的第一句诗的形式是“平平平仄仄”以后,那么。你的整个一首诗的五绝的基本形式就是固定下来了。
这个类型就是:平起首句不押韵式
A、[平]平平仄仄(平起仄收)
B、[仄]仄仄平平(仄起平收)
C、[仄]仄平平仄(仄起仄收)
D、平平[仄]仄平(平起平收)
再如,在创作过程中,你的五绝诗的第一句的句式是:“平平/仄仄//平”,平起平收,首句押韵,根据粘对规则,那么第二句就应该是“仄仄仄平平”,仄起平收,第三句就应该是“仄仄平平仄”,仄起仄收,第四句就应该是“平平仄仄平”,平起平收。整首诗的类型就是:
再根据粘的规则推导一下第三句。
第三句是尾联的出句,根据粘的规则,它应该和上联的对句的音节平仄相同,上联的对句(全诗的第二句)是仄仄/仄平//平(仄起平收),它的音节特点是“仄音节/平音节//平音节”。音节节奏点分别在第二字(仄)、第四字(平)和第五字(平),这个句式是“仄起平收”,那么按照粘的规则,第三句(也就是尾联的出句)就应该仄仄平平仄(仄起仄收)。“仄音节/平音节//仄音节”。
如:
“千里/莺啼//绿映///红,
水村/山郭//酒旗///风。”
前句节奏点在“里”、“啼”、“映”、“红”字;
后句节奏点在“村”、“郭”、“旗”、“风”字。
其中五言格律诗的主要节奏点在第二字上,七言格律诗的主要节奏点在第四字上。大家可以读读一下两首诗:
《春望》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下联上句“几处早莺争暖树”的平仄组合为“仄仄平平平仄仄”(“早”字处可平可仄),“面”和“处”平仄相同,“莺”和“平”平仄相同,“暖”和“脚”平仄相同。
4、韵脚分明。下面详细讲一下这个问题。
二、押韵
1、什么是押韵
押韵就是把韵母相同或者相近的字放在诗句固定的位置上,一般放在句尾,所以又叫韵脚。
诗歌押韵既便于吟诵和记忆,又使作品具有节奏、声调之美。(音节主要元音(韵腹)、韵尾和声调相同,就称为押韵。)
如,唐代杜牧《山行》:
远上寒山石径斜,
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
霜叶红于二月花。
“斜(xie)”和“家(jia)”、“花(hua)”,今天读起来是不押韵的,古音“斜”读“xia”,是押韵的。
2、韵部和韵书
隋唐以前的诗,是以当时口语为标准押韵的,那时没有韵书,也不分韵部。
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人们按照汉字声、韵、调的关系编成韵书,如李登《声类》、吕静《韵集》、沈约《四声》等。隋代陆法言的《切韵》,把汉字分为193部。唐代扩展到206部,并规定有些韵可以同用。南宋平水人刘渊删繁就简,将同用的韵合并,编成《壬子新刊礼部韵略》,把汉字分为107韵,被称之为“平水韵”。后来金人王文郁又减少到106韵,一直沿用至今。
具体来说,本联的出句(全诗的第三句)的一二两个字是仄声字,那么本联的对句(全诗的第四句)的一二两个字就应该是平声字;
本联的出句(全诗的第三句)的第四个字是仄声字,那么本联的对句句(全诗的第四句)的第四个字也应该是平声字,又因为这个句子是对句(第四句),必须押韵,所以第五个字就一定是平声字。因此第四句的句式就应该是“平平仄仄平”(平起平收)。
具体来说,首联的对句(全诗的第二句)的一二两个字是仄声字,那么下联的出句(全诗的第三句)的一二两个字也应该是仄声字;
首联的对句(全诗的第二句)的第四个字是平声,那么下联的出句(全诗的第三句)的第四个字也应该是平声字,又因为这个句子是尾联的出句(第三句),不能押韵,必须用仄声字。因此第三句的句式就应该是“仄仄平平仄”(仄起仄收)。
第四讲格律诗的音节和押韵
一、格律诗的音节
我们知道,格律诗有严格的平仄规定。为什么要这样规定呢?道理很简单,就是为了吟咏起来好听。
因为平声是没有升降且较长的,而其它三声是有升降且较短的。
(“平声平道莫低昂,上声高呼猛烈强,去声分明哀远道,入声短促急收藏”。)
这样,它们就形成了两大类型:平声或仄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