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近体诗平仄押韵之管见

合集下载

近体诗的平仄规则及基础(完整注解)

近体诗的平仄规则及基础(完整注解)

前言:近体诗只涉及押平声韵。

本人认为近体诗也可押仄(zè)声韵,平仄规律与此相同,可自行推导。

注意现代四声与古四声不同,所以判定--古人所写诗词平仄的时候需要按照精品文档,你值得期待旧四声。

注意现代四声与古四声不同,所以判定古人所写诗词平仄的时候需要按照旧四声。

基础:平仄古代有四个声调,分别是,平,上,去,入。

所以在古代平指平声,仄指上,去,入三声。

仄指上声和去声。

仄就是不平的意思。

古代的入声被划分到了,阴平,阳平,上声,去声这四个声调中。

所以现在普通话中没有入声。

但是读古人的诗词(或者现代人用平水韵写诗,词用的是词林正韵。

)要注意入声。

而用中华新韵写的诗词只要依照普通话的标准就好。

平仄:指拼音声调平是一二声,仄是三四声,四声中平声以外的上、去、入三声现在四声就是普通话中的四声,阴平,阳平,上声,去声。

阴平与阳平统称为平,上声与去声统称为仄。

阴平为第一声;阳平为第二声上声为第三声;去声为第四声入声为古代声调,普通话中没有注:但是读古人的诗词(或者现代人用平水韵写诗,词用的是词林正韵。

)要注意入声。

而用中华新韵写的诗词只要依照普通话的标准就好。

平水韵、词林正韵及中华新韵的区别《平水韵》为写格律诗所用。

《词林正韵》是在《平水韵》的基础上归并而成的,供填词使用。

《中华新韵》是按照现代汉语拼音归纳而成的韵书,方便支持新韵的现代人写诗、填词,但并没有得到广泛认可。

一、五言、七言【句内平仄相间】五言标准句:(平仄交替,容易记忆。

)1.平平仄仄平。

2.仄仄仄平平。

3.仄仄平平仄。

4.平平平仄仄。

中平仄仄平。

中仄仄平平。

中仄平平仄。

中平平仄仄。

【中代表可平可仄】例:中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平/仄平仄仄平注:平平平仄仄不算,那么分开有7句为什么不能是平平平仄仄呢?因为律诗的偶数句必须押韵,(此处说的是句数为偶数)即最后一个字是平,所以只能选择四句基本句式中的平平仄仄平与第一句仄仄仄平平相对呐。

孤平:诗词大忌中平仄仄平第一字若是仄,则是孤平,孤平乃诗词大忌,故不可。

古典诗歌中近体诗的体制特点

古典诗歌中近体诗的体制特点

古典诗歌中近体诗的体制特点近体诗的体制特点:一、近体诗的用韵。

由于近体诗是由古体诗发展变化而来的,因此近体诗的用韵古体诗有更严格的规则。

(一)、近体诗的押韵位置是固定的。

绝句是二、四句押韵,律诗是二、四、六、八句押韵,排律也是偶句押韵。

近体诗是不能每句都押韵的,更不许中间换韵。

凡是不符合这一规则,即便韵律和风格都近于律诗的五言、七言八句诗,也不能算作律诗。

无论绝句或律诗,首句可以用韵,也可以不用韵。

(二)、近体诗押韵必须一韵到底,中间不许转韵,也不许邻韵通押。

(三)、近体诗多数押平声韵,押仄声韵的比较少。

因为从同声相应,前后呼应的角度看,在音响效果上仄声韵不如平声韵调谐柔和,平声韵是比较平展的声调;仄声韵是有升降变化的声调;平声韵是长节奏,仄声韵是短节奏。

近体诗无论五言或七言,句末的位置都是由一个字组成的一个短的节拍,如果再用仄声韵,就更显得不协调了。

二、近体诗的对仗。

由于对仗在语意表达上,上下相对,相辅相成;在平仄声律上,前后相应,铿锵和谐,因此,对仗便成为近体诗构成格律的要素之一。

近体诗的对仗位置比较固定,五言律诗、七言律诗,一般要求中间两联,即颔联和颈联必须对仗。

例诗:/五律:杜甫《春夜喜雨》好雨知时节,首联当春仍发生。

随风潜入夜,对仗句颔联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里,对仗句颈联江船火独明。

尾联晓看江湿处,花重锦官城。

七律《钱塘湖春行》白居易首联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底。

颔联几处早莺争暖树,对仗句谁家春燕啄新泥。

颈联乱花渐欲迷人眼,对仗句浅早才能没马蹄。

尾联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有的律诗,不但中间两联对仗,首联或尾联也对仗。

例如五言律诗中李白的《送友人》、杜甫的《春望》等,都是首联对仗。

七言律诗首联对仗的较少,但杜甫的《恨别》、《登高》也是首联对仗。

尾联是全诗的结束,不适于对仗,但是也有用对仗的,例杜甫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尾联即是对仗句。

绝句一般不要求对仗,但是也有前两句对仗,也有后两句对仗,还有全诗两联都对仗的。

【教程】近体诗“平仄”要义—30分钟教你掌握平仄 (1)

【教程】近体诗“平仄”要义—30分钟教你掌握平仄 (1)

【教程】近体诗“平仄”要义——30分钟教你掌握平仄近体诗平仄要义诗,就是讲求节奏的语言,词、曲、歌、赋与之同源.诗作为语言中与美学结合最紧密的一种形式,其魅力就在节奏,所以王力先生有言,“诗写下来不是为了看得,而是为了吟的”。

节奏和谐,诗就琅琅上口。

近体诗(即律诗、绝句)讲究“平仄”,其实就是对诗节奏的规定,跟乐谱相似。

只要掌握了规则,近体诗“平仄”其实非常简单。

我常费解于古时蒙童皆知的东西,现在为什么要到大学才讲。

如果你能用30分钟的时间认真看完本贴,相信你也这么认为。

一、几个概念1.什么是“平"、“仄”?可以简单理解为,“平”就是长、高音(联想普通话当中的一声、二声).“仄”就是短、低音(联想普通话里面的三声、四声).古今语音变化很多,各地方言亦多不同,所以历史上对每个字的“平仄"曾有过很多次规定,即“韵书"。

如果要求精确,查韵书即可。

现在常用的,最严的是“平水韵”,较松的是“词林新韵”,最松的是“中华新韵”。

还有个简单的办法,上“诗词吾爱网”在线检测。

2、近体诗分律诗、绝句,律诗八句,绝句四句.五个字的叫“五言",七个字的叫“七言”.近体诗都是两句两句地写,其中逗号前面的叫“出句”,句号前面的叫“对句”.“出句”尾字必须用“仄”声,“对句”尾字必须用“平”声,即应“先抑后扬”。

整首诗的第一句叫“首出”,也叫“起句”,其中第二个字若是“平”声,叫“平起”,若是“仄”声,叫“仄起"(平起、仄起无甚大用,因为大家用惯了才予以保留,了解即可)。

整首诗的第二句叫“首对”。

两句联在一起,叫做“首联”.依次类推,三四、五六、七八句也都是一出句一对句。

两两联在一起,分别叫“颔联”、“颈联"、“尾联”.律诗的“颔联”和“颈联"一般需要对仗,绝句无要求。

整首诗的最后一句叫“末句”,对于绝句就是第四句“颔对",对于律诗就是第八句“尾对”。

近体诗的平仄格律规则

近体诗的平仄格律规则

近体诗的平仄格律规则
说到近体诗的平仄格律基本规律,不外乎以下三个原则:
(1)相间原则:一句之中,节奏字字音平仄交错分布。

假使第一个节奏字(一句诗中的第二字)音平,则第二个节奏字(一句诗中的第四字)音仄,第三个节奏字(一句诗中第六字)音平;假使第一个节奏字(一句诗中的第二字)音仄,则第二个节奏字(一句诗中的第二字)音平,第三个节奏字(一句诗中的第二字)音仄。

(2)相对原则:一联之中,对句和出句在相同位置的节奏字,平仄应该相反。

(3)相粘原则:相邻的两联,下联的出句,和上联的对句,在相同位置的节奏字,平仄应该一致。

“”
违反了粘的规则,叫“失粘”。

违反了对的规则叫“失对”。

唐朝前期,由于律诗尚未定型,有些诗人的一些作品就有失粘、失对的情况
例如:
[唐]李白《登金陵凤凰台》2、3句失粘。

4、5句失粘。

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

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

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近体诗押韵的要求

近体诗押韵的要求

近体诗押韵的要求近体诗押韵的要求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1)偶句押韵刘勰《⽂⼼雕龙》云:“异声相从谓之和,同声相应谓之韵。

”作为⼀种韵式,近体诗要求偶句押韵,即“同声相应”。

奇数句不押韵,与押韵之偶数句交错对应,体现“异声相从”之对⽴。

通过强烈之⾳韵对⽐,使诗歌⾳乐性得到极⼤的强化。

例举常建《宿王昌龄隐居》:清溪深不测,隐处惟孤云。

松际露微⽉,清光犹为君。

茅亭宿花影,药院滋苔纹。

余亦谢时去,西⼭鸾鹤群。

偶数⾏“云、君、纹、群”同属⼆⼗⽂韵,与奇数⾏疏密相间,同异相对,呈现出节奏之回环往复感与⾳乐美。

⾸句⼊韵之近体诗,如,王建《⾬过⼭村》⾬⾥鸡鸣⼀两家,⽵溪村路板桥斜(xia)。

妇姑相唤浴蚕去,闲着中庭栀⼦花。

⾸句押韵意在调整平仄句式,可不计⼊⽤韵韵次。

(2)本韵相押同⼀韵部中之字⾳,谓之本韵。

本韵相押指押韵当在同⼀韵部内选字相押,若掺⼊邻近韵部之字相押,谓之通韵。

严格意义⽽⾔,当为出韵。

近体诗要求不能出韵,⾸句⽤韵例外(⽤韵不计⼊韵数),可选⽤邻韵,即所谓借韵。

钱⼤昕《⼗斋养新录》云:“五七⾔近体第⼀句,借⽤旁韵,谓之借韵。

”(3)⼀韵到底⾳韵有平仄之分,近体诗⼀般押平韵,仄韵少见。

同⼀⽂本押韵⼀韵到底,不能转韵,平仄韵不可兼⽤。

近体诗之体裁多适宜平和之调,平仄韵之审美感觉效果相异,清江永《⾳学辩微》云:“平声⾳长,仄声⾳短;平声⾳空,仄声⾳实;平声如击钟⿎,仄声如击⽊⽯。

”平韵以柔美、清亮、和谐见长,仄韵以激越、跌宕为上。

平韵之谐和呼应效果优于仄韵,故近体诗多选择平韵相押。

近体诗押韵有四点需要注意。

⾸先,⾸句就押韵,然后再隔句押韵,也就是⼀、⼆、四、六、⼋句押韵。

如,李⽩的“李⽩乘⾈将欲⾏,忽闻岸上踏歌声”和“⽇照⾹炉⽣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

苏东坡的“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低各不同” 。

等等,都属于⾸句押韵。

其次,⾸句不押韵,第⼆句押韵,再隔句押韵。

也就是⼆、四、六、⼋句押韵。

如,杜甫的“好⾬知时节,当春乃发⽣”以及“两个黄鹂鸣翠柳,⼀⾏⽩鹭上青天”,还有王维的“⼤漠孤烟直,长河落⽇圆”等等,都属于这⼀种。

近体诗押韵的四条规定

近体诗押韵的四条规定

近体诗押韵的四条规定近体诗即我们所学的格律诗,其押韵方式有四条定规,大家一定要牢记:第一条定规:一律以平声押韵,通常叫押平声韵;有朋友肯定会问,传世名诗如“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等等怎么都是押仄声韵?先解释下,为什么将“一律以平声押韵”列为必须遵守的第一条来强调呢?理由有二:首先,的的确确也有少数以仄声押韵的,这里得提醒大家,此种押韵以五言诗居多。

因古体诗允许仄声押韵,所以仄声押韵的绝句和律诗也称'古绝'、'古律'。

有意识写此类“古绝”“古律”的,不是没人写,网络上还不少, 但近体诗(格律诗),以平声押韵为定格。

平声押韵作为近体诗的第一条定规,这是诗词界的共识。

就象王力的孤平概念一样,是普遍认同的一个重要理论观点。

其次,针对咱们初学者而言,必须从严来要求,不能没学会走路,就想去夺百米短跑的世界冠军。

这里顺便提醒一下,押仄韵这种格式一般是在自己想表达激愤,愤慨,满腔郁闷这类的情绪时才考虑采用。

比如刚才提到的那首,作者想表达的就是“千万孤独”的孤绝感的意思,大家不妨背背这首诗,看看是不是首藏头诗: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好了,第一条规矩就啰嗦到这,这条费这么多口舌,关键是有押仄声韵的,希望大家不要盲目效仿,到我们写诗熟练了,必要的时候,再作考虑。

还是那句话,初学者必须严谨点,先学会走,再考虑跑,否则,你就会摔跤。

第二条定规:不论五绝、五律、五排,七绝、七律、七排,都必须一韵到底,不得中途换韵。

这条定规,必须遵守。

第三条定规:不论五言、七言,都是双句入韵,单句不入韵。

也就是偶数句入韵,奇数句不入韵(首句入韵的例外)。

结合第一条定规,也就是偶数句脚节必须平声字,奇数句脚节必须仄声字,但首句可以入韵,也可以不入韵。

七言诗首句入韵的较多,五言的较少。

七言诗首句入韵为正格,不入韵为变格;五言诗首句不入韵为正格,入韵为变格。

第四条定规:押韵句的尾字用平声,不押韵的必须用仄声(上面第一条讲到的古绝、古律押韵句的尾字用仄声,不押韵的必须用平声)。

近体诗(唐诗)的格律与压韵

近体诗(唐诗)的格律与压韵

近体诗(唐诗)的格律与压韵文:网络近体诗或今体诗,就是我们常说的格律诗,包括律诗和绝句。

近是相对的,我们跟着古人这么叫罢了。

据专家研究,近体诗发端于南北朝的齐梁时期,到唐初成熟。

唐以前和唐以后不合近体格律的诗,一般被称为古体。

古体每句字数不定,四言、五言、六言、七言乃至杂言,五花八门,每首的句数也不定,少则两句,多则几十、几百句。

古体每首可用一个韵,也可以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韵,允许换韵;可以在偶数句押韵,也可以奇数句偶数句都押韵;可用平声韵,也可用仄声韵。

可以说古体基本不讲格律。

所以只谈近体诗。

基本格式基本格式还是必须遵守的。

如同馒头和水饺的区别,不遵守就不伦不类了。

近体只有五言、七言两种。

律诗规定为八句,绝句规定为四句,多于八句的为排律,也叫长律。

五言和七言格式没有什么区别,只是每句的字数不同。

近体诗的句子是以两句为一个单位的,每两句(一和二,三和四,依次类推)称为一联。

同一联的上下句称为对句,上联的下句和下联的上句称为邻句。

律诗共四联八句。

第一联叫首联,第二联叫颔联,第三联叫颈联,第四联叫尾联。

颔联和颈联必须对仗,首联和尾联可对可不对。

排律的首联可对可不对,中间各联都必须对仗,最后一联不对,以便结束。

绝句的两联可对可不对。

绝句可以认为是从律诗转化而来的。

若两联都对仗,则是撷取律诗的颔联和颈联;若第一联对仗第二联不对仗,则是撷取律诗的颈联和尾联;若第一联不对仗第二联对仗,则是撷取律诗的首联和颈联,若第一联和第二联都不对仗,则是截取律诗的首联和尾联。

用韵近体每首只能用一个韵,即使是长达数十句的排律也不能换韵。

近体诗只押平声韵.除了第一联,其它各联的上句不能押韵,必须以仄声收尾,下句一定要押韵,必须以平声收尾近体只在偶数句押韵。

第一句可押可不押:以平声收尾则押韵,以仄声收尾则不押韵;五言多不押,七言多押。

其余的奇数句都不能押韵。

近体诗如果是首句押韵,可以借用邻韵。

因为首句本来可押可不押,所以可以通融一下。

近体诗押韵规则范文

近体诗押韵规则范文

近体诗押韵规则范文近体诗,又称七言诗,是古代汉语诗歌的一种形式,也是唐诗的主要形式之一、它的韵律规则较为复杂,不能简单地归纳为一种押韵规则。

以下是关于近体诗押韵规则的详细介绍。

一、押韵要求:1.七言诗共分四声,一平、二仄。

押韵时,同一韵的两个字必须处在同一声调,称为“平起仄入”。

2.近体诗要求每句押七韵,也就是每句的倒数第二个字和倒数第四个字必须押韵。

3.近体诗一般要求以双调为主,也就是每句的平、仄声出现的次数要相同,例如“仄仄平平仄平平”或“平平仄仄平仄仄”。

二、韵脚的分类:1.平韵:又称阴韵,声调为一平的韵脚,如“之、之、丝、悲”等。

2.仄韵:又称阳韵,声调为二仄的韵脚,如“愁、流、风、秋”等。

三、韵脚的组合:1.近体诗的押韵通常采用“仄起平入”的方式,前一字是仄声,后一字是平声。

2.韵脚的组合有多种形式,例如:仄平、平平、仄仄、平仄等等。

不同的组合形式会产生不同的韵味和节奏感。

四、注意事项:1.近体诗不要求必须每句都有押韵,但是一般会保持一定的押韵度。

有些诗人也会采用断韵的方法,即在段落开头或结尾处押韵,而中间部分不押韵,以增加诗歌的变化和趣味。

2.在押韵时,字音受到语言发音的变化和发展,不同的历史时期和地域也产生了一些差异。

因此,在韵脚的选择上可以有一定的灵活性,可以根据需要选择近似的韵脚。

3.近体诗的押韵可以选用一个字、两个字、甚至多个字来押韵,这取决于诗人的写作风格和要表达的意境。

总结起来,近体诗的押韵规则相对灵活。

在一般情况下,近体诗要求每句押七韵,采用“仄起平入”的方式,前一字是仄声,后一字是平声。

但是在实际创作中,并不要求每句都必须有押韵,可以根据需要和情感来调整。

同时,为了增加诗歌的变化和趣味,诗人还可以运用断韵和选择近似的韵脚等技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近体诗平仄押韵之管见
作者:高宇璇温育霖
来源:《中文信息》2020年第07期
摘要:关于古诗词的某些字音历来有一些争议。

就近体诗而言,通过考察,部编本教材的近体诗有部分字音按普通话读会出律或出韵,这是因为古今语音系统不同的影响。

对于常规教学,可以统一按习惯读法来读,减轻学生记忆负担。

在吟诵方面,因有讲究,故可以考虑适当改读字音。

关键词:近体诗;平仄;押韵;吟诵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20)07-0-01
引言
部编本教材七年级下册《木兰诗》“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的“骑”,人民教育出版社编辑答疑时推荐读为qí,同时认为jì为旧读,新旧读不涉及词义差别,因此旧读也不算错误。

此外,“萧关逢候骑”“千骑卷平冈”等诗句中的“骑”也读jì。

反对观点认为,这样的处理一是罔顾词义,二是影响近体诗及词的格律。

“骑”有平声和去声两读,前者作动词用,后者作名词用。

另外,《木兰诗》及其他古体诗,“骑”读平声或去声读法倒还影响不大,至于在讲究格律的近体诗和词里,则直接影响平仄。

当然,还存在争议的并不限于这个字,下文拟讨论部分有争议的字音以及相关的处理方法。

一、平仄
自唐初近体诗定型以来,平仄格律成为文人诗歌、骈赋创作要考虑的一个重要因素。

不过古今音异,在近体诗中,有些字的平仄用普通话读来与韵书有所龃龉。

限于篇幅,这里不对每个字都作考证。

二年级上册的“遥看瀑布挂前川”的“看”,依格律应读平声,即kān。

“青鸟殷勤为探看”“灵旗空际看”与其他韵脚同押平声韵,也应读平声。

四年级上册“不教胡马度阴山”的“教”,依格律应读为平声,即jiāo。

四年级下册“不论平地与山尖”的“论”,依格律应读为平声,即lún。

该句出自罗隐的《蜂》,诗中还有一句“无限风光尽被占”的“占”,依格律也应读为平声,即zhān。

六年级上册“白雨跳珠乱入船”的“跳”,依格律应读为平声,即tiáo。

虽说有“一三五不论”的说法,但该句的“跳”是必须读平声的,否则除去韵脚“船”外,只剩一个平声“珠”会犯孤平,这是近体诗的大忌。

六年级上册“南朝四百八十寺”的“十”,依格律应读为平声。

《康熙字典》记录了该字还可以读如“谌”,即chén。

六年级下册“野径云俱黑”中的“俱”“绝胜烟柳满皇都”的“胜”,依格律也均应读为平声,分别读为jū、shēnɡ。

七年级下册“故园东望路漫漫”的“漫”,该句平起入韵,依格律应读为平声,即mán。

就常规教学而言,用普通话诵读时,这类字按口语读法来读是比较合适的,这样处理有两个原因。

其一,古今音异,普通话的声调系统不是中古音的声调系统,如古入声被派入其他声调,直接影响平仄。

其二,这类字如改读,与常规读法不同,给学生带来记忆负担。

不过,对于吟诵而言,近体诗的平仄就显得十分重要。

赵元任先生提道:“吟诵‘律诗’似乎各处的调子还比较相似,而吟诵‘古诗’,一处跟一处的分别就比较大了。

”[1]这说明各方言声调差异虽大,但吟诵近体诗时的平仄具有一定的共性。

二、押韵
有些观点认为该把“远上寒山石径斜”的“斜”读为xiá,以便与其他韵脚押韵。

类似的还有“笼罩四野”的“野”应读yǎ,以便与上文的“下”押韵;“秋天漠漠向昏黑”“两鬓苍苍十指黑”的“黑”应读hè,以便与上文的“色”押韵。

这种临时改读以求音韵谐和的做法即叶音法。

“乡音无改鬓毛衰”的“衰”,既有学者认为读cuī,也有学者认为应读shuāi,两种观点都有一定的证据。

除了对韵书上的音义解释不同以外,有认为该字是通假字的,有认为是方言影响的,还有认为是邻韵通押的。

[2]孙玉文(2018)则通过宋、明时代的笔记发现该字存在异文“䰄”,是联绵词“䯱䰄”的单用,作“胡须披拂貌”解,“衰”乃是后人所作的改动。

[3]“䰄”,《集韵》桑才切,今音应读为sāi,不过,读cuī无法跟第四句的“来”押韵,读shuāi或sāi也无法跟第一句的“回”押韵,顾此失彼。

根据王力先生的看法,叶音法的错误在于“缺乏历史观点”。

他认为:“(用古音来读《诗经》)其所以不可能,因为如果要按古音来读,那就应该全书的字都按古音,不能只把韵脚读成古音,其他多数的字仍读今音。

如果全书的字都读古音,那就太难了。

”[4]我们应当承认古今音存在不同,否则该字在韵脚位置改读,不在韵脚位置则不改读,对小学、初中等学段的学生来说是较难掌握的。

如果迁就了这首诗,也有别的诗用普通话读起来不押韵的,是否也要改
读呢?如果要改读,牵涉的面就广了,给学生带来大量记忆负担。

不过,在吟诵上,却不妨采用与平仄一样的处理方法。

结语
我们应当承认古今音有所不同。

把共时的音系与历史的音系杂糅起来,这是不科学的做法;某些地方改读,某些地方不改读,给学生带来记忆负担,这是不必要的做法。

不过对于近体诗吟诵而言,平仄是一个很重要的元素,是有必要改读的。

归根结底,要看选择什么样的读书方法,是朗读还是吟诵?两种读书方法、两套语音系统完全可以并行不悖。

赵元任认为在国语方面,平常可用常规的北京音,在艺术方面则可以保留原有的习惯。

如昆曲采用江南音,皮黄采用中州韵。

[5]这个观点对语文教学很有参考意义。

至于吟诵选用什么语音系统,这是另一个
问题了。

當然,语言习惯上要做出一个改变,必然不是一帆风顺的,如白话文和简化字的推行就遇到过不少困难。

上文所针对的是近体诗的平仄、押韵而言的。

至于其他非近体诗的文体是否需要改读?还需进一步讨论。

本文作为引玉之砖,管窥一斑,或非全豹,当中必有疏谬,尚请方家不吝赐教,是所企想。

参考文献
[1]赵元任.赵元任音乐论文集[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94.
[2]董艳霞.贺知章《回乡偶书》“衰”字读音详考[J].淮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1):98-102.
[3]孙玉文.解读唐诗“乡音无改鬓毛衰的“衰”[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47(6):123-131.
[4]王力.诗经韵读[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
[5]赵元任.赵元任语言学论文集[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