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作用机制的筋膜学理论阐释_王军

合集下载

筋膜学

筋膜学

三.“筋膜学”不是原创学说,是众多已有的关于中医理论的假说之一,可以百家争鸣在经络的形态学依据未能解决的当代,是绝对不可能用数字化技术重建出来的。

一直以来,广大科技工作者从不同角度,用不同手段对祖国医学这块瑰宝,进行了大量的、扎实的、卓有成效的研究,建立了中医本身的“脏腑学说”、“阴阳学说”等,还引进现代技术创建了“神经调控学说”、“神经体液学说”、“结缔组织相关学说”、“光-气学说”、“经络隔膜学说”、“经络经筋学说”、“生命空间学说”、“生物全息学说”、“生物场论学说”、“电磁光波学说”等等,并成立了一些相关的研究机构,对学说进行艰苦卓绝的求证和探索。

同样,“筋膜学说”最早是由江苏省江阴市的陈超然中医师提出的。

至于“筋膜是人体功能的调控系统,在实现生命过程中物质、能量和信息的转化传递方面有重要作用”则早已被许多研究者认同,能否作为“人体第十个功能系统”,可以见仁见智,各抒己见。

最后,作为解剖学工作者和中国数字人研究联络组组长,钟世镇院士声明,不认同能用先进的数字化信息技术重建出没有形态学依据的经络;更不认同有所谓的、与经穴有关“串珠状结构”的存在。

因为解剖学是一门古老的学科,如果还有任何与经穴有关的,未被发现的形态学结构的存在,除了病变或变异组织,否则是不可能的。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朝鲜金凤汉发现“凤汉小体”的教训应当记取,不应重蹈覆辙。

声明人:钟世镇中国工程院院士人体解剖学工作者中国数字人研究联络组组长2007年4月30日新年有感作者:江阴陈超然吾行医五十余载,磨一针四十余年,长乎!短乎!弹指一挥间!四十年前对软组织病理组织探讨者甚少,使很多资深的医生在临床上成瞪眼瞎子。

因此,给诊断模糊,治疗上盲目性大,疗效差也不知其所以然,困惑了我许多年,后萌发追根究源,发现各种软组织劳损与"筋膜"有关。

六十年代(65年)开始写有关"筋膜学"方面的心得。

七十年代初(72年)第一稿写成“肌源性、腱性筋膜劳损”指导临床,治疗各种软组织劳损疾病,效高而不易复发。

中医对筋膜的解释

中医对筋膜的解释

中医对筋膜的解释(实用版)目录1.筋膜的定义与分类2.筋膜的功能与作用3.中医对筋膜的认识与解释4.筋膜在中医治疗中的应用正文一、筋膜的定义与分类筋膜是中医理论中的重要概念,它是一种结缔组织,主要由纤维、胶原和水蛋白组成。

筋膜分为浅筋膜和深筋膜,浅筋膜位于肌肉表面,深筋膜则包裹在肌肉和骨骼表面。

筋膜在人体内扮演着支撑、保护、连接和调节的重要角色。

二、筋膜的功能与作用筋膜具有以下主要功能和作用:1.支撑和保护:筋膜为肌肉、骨骼和内脏提供支撑和保护,防止外界因素对这些组织的损伤。

2.连接和调节:筋膜将全身的肌肉、骨骼和内脏联系在一起,形成一个有序而和谐的整体。

通过筋膜的弹性和收缩功能,人体能够实现各种复杂的运动和生理活动。

3.调节人体力学平衡:筋膜通过其弹性和收缩功能,调节人体力学平衡,维持人体正常的生理功能。

4.调节气血运行:筋膜中分布着丰富的血管和神经,能够调节气血运行,为全身各个组织器官提供营养和氧气。

三、中医对筋膜的认识与解释中医学认为,筋膜是构成人体的基本组织之一,与经络、气血等有着密切关系。

中医对筋膜的认识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筋膜与经络:中医认为,筋膜是经络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气血运行的通道。

筋膜通畅,经络才能畅通,气血才能正常运行。

2.筋膜与气血:筋膜中分布着丰富的血管和神经,是气血运行的通道。

筋膜的弹性和收缩功能,能够调节气血运行,维持人体的生理功能。

3.筋膜与疾病:中医认为,筋膜的损伤或病变,会导致经络阻塞,气血运行不畅,引发各种疾病。

如筋膜干燥、筋膜挛缩等,会导致疼痛、活动受限等症状。

四、筋膜在中医治疗中的应用中医治疗筋膜疾病主要采用针灸、推拿、拔罐等方法。

通过刺激筋膜,可以调节气血运行,改善筋膜的弹性和收缩功能,从而达到治疗筋膜疾病的目的。

总之,筋膜是人体重要的组织结构,中医对筋膜有着独特的认识和解释。

第1页共1页。

近年筋膜理论相关研究进展

近年筋膜理论相关研究进展

Advances in Clinical Medicine 临床医学进展, 2021, 11(4), 1592-1596Published Online April 2021 in Hans. /journal/acmhttps:///10.12677/acm.2021.114228近年筋膜理论相关研究进展张晓雅,姜迎萍*广东省第二人民医院康复医学科,广东广州收稿日期:2021年3月12日;录用日期:2021年4月9日;发布日期:2021年4月16日摘要筋膜是人体分布最为广泛,由普通结缔组织形成的解剖学结构。

2004年原林教授团队通过数字解剖学研究,第一次直观确定了针灸穴位和解剖学基础是遍布全身的筋膜支架。

而后,2011年筋膜学由中国原创提出并得到国际认可。

至今筋膜理论相关研究日益受到重视,同时筋膜手法在临床中逐渐得到广泛应用,这都说明筋膜学越来越受到科研工作者和临床医生、治疗师的重视。

本文现将近年筋膜理论相关研究进行综述。

关键词筋膜学,筋膜理论,研究进展Research Progress of Fascia Theory inRecent YearsXiaoya Zhang, Yingping Jiang*Rehabilitation Medicine Department, Guangdong Second Provincial General Hospital, Guangzhou GuangdongReceived: Mar. 12th, 2021; accepted: Apr. 9th, 2021; published: Apr. 16th, 2021AbstractFascia is the most widely distributed anatomical structure in the body formed by common connec-tive tissues. In 2004, Prof. Lin Yuan’s team first visualized that acupuncture points and anatomical bases are fascial scaffolds throughout the body through digital anatomical studies. Then, in 2011, fasciology was originally proposed by China and received international recognition. Up to now, the*通讯作者。

筋膜学说解读中医经络实质及针灸作用机制

筋膜学说解读中医经络实质及针灸作用机制

筋膜学说解读中医经络实质及针灸作用机制筋膜学是近年来由我国学者原林教授提出的新学说。

该学说理论源于对筋膜的发育生物学溯源,并受中国传统医学中针灸经络理论及其现代生物学研究的启发,学说的部分内容在针灸经穴的数字人研究过程中已得到印证。

筋膜学作为我国自主原创的现代生物学前沿学说,其提出源于博大精深的中医学理论,对其进行深入挖掘可能对中医针灸作用机制以及经络的现代生物学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

1 筋膜学说的提出及其意义1.1 筋膜学的定义和基本内容根据对筋膜的发育生物学追溯,结合中医针灸理论、经络的现代研究和虚拟人研究成果,原林等提出人体存在第十个功能系统——人体自体监控修复与支持储备系统,也可称作筋膜系统,对其相关内容的研究称为筋膜学[1-2]。

追溯筋膜的发育过程,从多细胞生物到三胚层生物再到高等动物,筋膜的发育经历依次为细胞外液到间充质再到筋膜。

中胚层的间充质细胞分化形成泌尿系统、生殖系统等功能系统以后,所剩余的未分化部分发育为筋膜(或称成体间充质),在生物体内遍布全身的筋膜结缔组织以干细胞为核心,在神经系统和免疫系统的参与下构成一个新的独立功能系统――自体监控修复与支持储备系统。

该系统的细胞学组成为结缔组织中的活性细胞(间充质细胞、肥大细胞、巨噬细胞、浆细胞、粒细胞、成纤维细胞等);组织学构成为结缔组织;解剖学结构为全身的筋膜支架。

该系统基本功能是使生物维持较长的生命周期并通过细胞信号传导、分子扩散、神经反射调节、神经内分泌调节、自身免疫调节和细胞组织修复等环节维持机体内环境的稳定。

筋膜学说在针灸经络研究上的具体体现包括:人体筋膜系统可能是中医学中经络的生物学基础,其中“穴位”是筋膜支架上富含神经感受器和活性细胞而能接受刺激产生较强生物信息处,“经脉”为“穴位”间具有解剖学结构相连或神经传入接近的筋膜结构,各种针灸疗法通过对人体筋膜结构产生机械刺激,从而激活、强化筋膜系统发挥自体监控修复与支持储备功能,产生生物信息(神经电信号、化学信号),调节人体功能细胞的生命活动(修复和再生)和机能活动(活性程度)。

中药药性与功效的关系研究

中药药性与功效的关系研究
1 0 0 , ia 0 1 2 Chn )
AbtatObet e od v lpt et e r f hn s eb l a u eb t d i gt erlt n hp b t e src : jci e eo oy o ie eh r a t r ysu yn ea o s ewe n vT h h C n h i i
基金项 目:国家 自然科学基金 (0 7 9 6 ;国家重点基础研 究 3 9 3 4)
发 展计 划 (0 6B 0 7 3 2 0 C 5 4 O)
温 凉 平
通 讯 作 者 :王 耘 , e :0 8 7 8 2 ,- a 1 a g u @ u m T 1 1- 4 6 0 E m i:w n y n b c . 0 3
Ke r s Ch ne e he b ln t r ; f n to y wo d : i s r a a u e u c n; d t i i ; a s c a o r l s i a a m n ng s o i t n u e i
药 性 理 论 是 中 医药 理 论 的核 心 组 成 部 分 , 包 括 四 气 、 五 其
味 、归经 、升 降浮 沉 、毒 性 等 内容 。每 类 性 能 均 是 在 长 期 的 医
1 2 功效 术语 的整 理 方 法 .
为 了后 续 数 据 处 理 方 便 , 依据 中 医理 论 将 《 典 》 中 的功 药 效 记 载 拆 分 成 动 名 词 短 语 , 丁香 的功 效 记 载 为温 中 降逆 、补 如 肾助 阳 , 其 拆 分 为 温 中 、降 逆 、补 肾 、助 阳 4个 动 名 词 短 语 。 将 1 3 药性 与 功 效 关 系的 确 定 . 利用 由 SS. A 8 2中 的 E t r r s i e 模 块 对 药 性 及 功 效 ne p i e n r M

脉象形成机理的筋膜学理论阐释

脉象形成机理的筋膜学理论阐释

脉象形成机理的筋膜学理论阐释作者:王军原林吴金鹏来源:《中国民族民间医药·下半月》2010年第09期【摘要】分析中医及现代医学对脉象形成机理的认识,提出脉象形成的实质在经络,并进一步从经络实质的筋膜学说阐明脉象形成的实质。

【关键词】脉象;经脉;筋膜【中图分类号】R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8517(2010)18-005-2脉诊是中医诊察疾病的重要方法,在辨证论治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经过两千多年医疗实践和不断总结,中医已形成朴素的脉学理论体系和独特的脉诊诊断技术。

脉学理论源于《内经》,立论于晋·王叔和《脉经》,明·李时珍的《濒湖脉学》使脉学得到普及和发展。

《脉经》作为中国现存最早的脉学著作,奠定了中医脉学的理论基础,对于世界医学亦有广泛的影响,17世纪便已被翻译成多种语言而流传于国外。

脉象是医生切脉时手指感觉到的脉管搏动的形象,它是一项灵敏度较高、综合性较强的人体生理、病理信息。

脉象作为中医一项独特的诊断技术,具有简便、无创、无痛的特点而易为患者所接受。

中医经过长期的临床实践和经验总结,形成了多种用以表征生理病理信息的脉象种类,有据可查的就达80余种,目前各种中医书籍中只述常用的27种或28种。

而且中医的每一种脉象均有其名称,通常至少有5年以上的经验才可能掌握这种诊脉的基本方法,诚如汉·王叔和在《脉经·序》所说:“脉理精微,其本难辨……在心易了,指下难明。

”近几十年的脉诊现代研究,在脉象客观化、规范化方面做了许多卓越的工作,虽然这样便于脉诊的易学和推广,但脉象的产生机制如何用现代科学阐述,这方面的研究却相对较少。

1中医对脉象形成机理的认识中医对脉象形成机理的认识,源于中医的传统理论。

中医认为,气血是形成脉象的物质基础,心、脉是产生脉象的主要脏腑器官。

如《素问·经脉别论》指出:“食气入胃,浊气归心,淫精于脉,脉气流经,经气归于肺,肺朝百脉,输精于皮毛,毛脉合精,行气于府,府精神明,留于四脏,气归于权衡。

中医对筋膜的解释

中医对筋膜的解释

中医对筋膜的解释摘要:1.中医对筋膜的概念和作用2.筋膜与经络的关系3.筋膜在中医诊断和治疗中的应用4.筋膜对身体健康的重要性正文:中医对筋膜的解释主要涉及筋膜的概念、作用以及与身体健康的关系。

筋膜是中医理论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广泛分布在全身各个部位,起到支撑、保护、营养和修复身体组织的作用。

1.中医对筋膜的概念和作用筋膜是中医理论中的一种组织,它由致密的结缔组织构成,包裹着肌肉、骨骼、关节等组织。

筋膜内有丰富的血管和神经,为身体提供营养和支持。

筋膜的作用包括支撑身体结构、保护内脏器官、维持肌肉的正常功能以及参与新陈代谢。

2.筋膜与经络的关系经络是中医理论中的另一个重要概念,它是指经脉和络脉,是人体气血运行的通道。

经络系统贯穿全身,与筋膜密切相关。

筋膜包裹着经络,经络依赖于筋膜的支撑和保护。

在中医诊断和治疗中,筋膜和经络的状态都会被关注,以判断身体健康状况。

3.筋膜在中医诊断和治疗中的应用筋膜在中医诊断和治疗中具有重要意义。

中医认为,筋膜的病变可能导致疼痛、麻木、运动障碍等症状。

通过触摸、按压筋膜,中医医生可以判断筋膜的紧张度、厚薄、韧性等特征,从而对患者的病情进行诊断。

在治疗方面,中医采用针灸、拔罐、推拿等方法,通过刺激筋膜和经络,达到舒筋活络、消除疼痛、恢复功能的目的。

4.筋膜对身体健康的重要性筋膜对身体健康具有重要意义。

筋膜的柔韧性和弹性对于保持身体运动功能的正常至关重要。

如果筋膜紧张、僵硬,可能导致运动受限、关节疼痛等问题。

此外,筋膜的病变还可能影响内脏器官的功能。

因此,保持筋膜的健康对于维护身体健康至关重要。

筋膜学与中医外治技术

筋膜学与中医外治技术

筋膜学与中医外治技术筋膜学与中医外治技术深圳大学医学部王军医学博士教授研究生导师什么是筋膜学:筋膜:由结缔组织所形成的解剖学结构。

人体结构的两系统理论:人体是由结缔组织筋膜支架构成的支持与储备系统,以及被该支架支持和包绕的各种功能系统两部分组成。

筋膜的作用:为细胞提供稳定的机体内环境;为细胞的更新、修复提供新生细胞;对全身功能进行调控...。

筋膜学:在两系统理论指导下,研究人体如何来维持机体结构和功能的稳定,并延长生命的原创科学领域。

功能系统筋膜学产生背景:中国数字人计划VCH-MVCH-F功能系统支持与储备系统E=A/BBA1-B1A2-B2A3-B3A4-B4A5-B5A6-B6010*********筋膜学的现状:筋膜学研究从2004年至今,已逾十年,国内外学术影响正日趋扩大...!得到了俞梦孙院士、姚开泰院士、戴汝为院士、徐群渊校长...鼎力支持!中医的作用机制就像是农民给土地松土和施肥西医的作用机理就像是工人给树木修剪树枝、喷洒农药筋膜学将会带来人体研究与治疗理念上的一次革命筋膜学与中医外治技术中医外治技术是通过刺激经络、腧穴、皮肤、深浅筋膜、肌肉、骨骼等达到防病治病的医疗技法,是对除口服药物以外几乎所有传统疗法的统称。

中医外治技术可分为三类:1、理论与实践结合紧密型:其治则治法均有理论依据,以针灸为代表,可称为“紧密型”(最少)2、理论与实践结合松散型:治则有依据,治法依赖于经验,但治法较为系统,如按摩推拿,可称为“松散型”(居中)3、以纯经验为主,技术体系也较为零散,如在西南地区广为流传的滚蛋疗法,可称为“零散型”(最多)筋膜学阐释中医外治技术机制1、损伤修复效应:生物最基本的本能,促进局部筋膜中干细胞增殖分化促进修复,并扩散到全身,增加全身干细胞的分布密度,从而提升整个机体的功能状况。

如刮痧,火罐之类。

2、机械牵拉效应:各类各种针法对局部的筋膜产生机械牵拉作用,促进细胞膜钙离子通道开放,促使细胞的分裂增殖,修复损伤。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42 中华中医药学刊中药作用机制的筋膜学理论阐释王军1,原林2,吴金鹏2(1.深圳大学医学院,广东深圳518060;2.南方医科大学,广东广州510515)摘 要:筋膜学是近10年来对中医经络研究中提出的生物医学研究新领域。

该领域的基本理论创新在于提出了人体结构的两系统理论:即人体是由遍布于全身的非特异性结缔组织支架所构成的支持与储备系统和由该支架支持和包绕的各种已分化功能细胞所构成的功能系统构成。

对非特异性结缔组织支架生物学性质的研究以及该支架与各种功能细胞相互关系的研究,称之为筋膜学。

用该理论对中药的作用机制进行了解释并提出了研究思路。

关键词:中药;作用机制;筋膜学;阐释中图分类号:R22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7717(2011)01-0042-03T r aditi o nal Chi n ese Medi c ine Functi o n M echani s m Fasc i a ol o gy Theory Expl a nati o nW ANG Jun 1,YUAN L in 2,W U Ji n -peng 2(1.S chool ofM ed ici ne ,Shenzhen Un i versit y ,Sh enz h en 518060,Guangdong ,Ch i na ;2.D epart m ent ofAnat omy ,Southern M ed i calU nivers it y ,Guangz hou 510515,Guangdong ,C h i na)A bstrac t :F asc i ao l ogy is i n t he past 10years on the m er i dian o f the proposed new fi e l d of b i o m edica l resea rch .The bas i c t heory of i nnovation i n th i s a rea is to propose a theo ry o f human body struc t ure of t he t wo syste m s :the hu m an body is spread over the body composed o f non-specific connec tive tissue scaffo l d support and reserve syste m and surrounded by t he stent and a variety of differenti a ted functi ons cells constitute a f uncti onal syste m structure .Support for non-spec i-f ic b i o log ical properti es of connec ti ve tissue and the stent and the relationsh i p bet ween t he va ri ous f unctiona l ce ll research ,wh i ch w e callF asc i o logy .In this pape r ,the theo re ti ca lm echan i s m o f ac ti on of Ch i nese m ed ici ne i s expla i ned and put for -wa rd the idea o f research .K ey w ords :trad iti ona l Ch i nese m edic i ne ;m echan i s m;fasc iao logy ;exp lai n 收稿日期:2010-08-24基金项目: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资助项目(2007CB512705);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项目(20080440775);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30801464)作者简介:王军(1970-),男,浙江人,讲师,博士,研究方向:临床解剖学、筋膜学。

通讯作者:吴金鹏(1972-),男,河北人,博士后,研究方向:筋膜学。

E-m ai:l m icrokn @yah oo .co 。

中医临床用药在中医基础理论指导下,逐渐发展出一些更具针对性的应用理论,如中药性味功效理论、配伍理论、归经理论等,完成了对中药理论的系统化。

与此同时,随着中药化学、分子生物学等方法的引入,中药现代化研究日新月异。

我们根据胚胎发育的三胚层原理及发育生物学理论和现代医学生物学的研究结果,结合在数字人研究中的发现,提出了/筋膜学0理论[1-2]。

认为可将人体总的划分为两个系统:即由九大系统组成的功能系统和遍布全身各处的结缔组织软性支架所构成的支持与储备系统组成。

筋膜学理论可在中药作用机制领域开辟崭新的研究思路。

1 筋膜支架是中药作用的/广义靶点01.1 中药单体研究的困境中药成分复杂,单味中药就是一个化学分子库,复方是单味中药按照一定的组方原则组织起来的多个化学分子库的组合中药的作用对象是一个具有不同结构层次,由多因素系统组成的极其复杂的有机体,疾病的发生大多是不同致病因素通过多种途径导致整体功能紊乱的过程。

中医药治疗疾病的优势在于调整机体的功能状态,即整合调整作用。

中药对机体功能状态的调节过程,涉及到分子、细胞、组织、器官、整体多个层面。

已有大量实验表明,中药对机体功能状态的调整是直接或间接地通过影响、调节血管组织,机体微循环,细胞因子,神经内分泌,抗衰老,改善内环境,抑制肿瘤细胞的转移等功能而实现的。

而恰恰这些器官,细胞与筋膜结缔组织的结构和功能类似,笔者认为一方面中药分子进入血液体液产生化学变化,改变内环境,筋膜结缔组织中感觉神经感受化学刺激,从而使微循环发生改变发挥作用;另一方面中药分子使一些细胞形态和功能、生命发生改变引起结缔组织中炎性,免疫识别细胞以及巨噬细胞等发生作用,激活细胞免疫,体液免疫;再一方面一些中药可诱生血液中多种细胞因子,有些中药甚至可能能同时诱导集中细胞因子的产生,这些因子有可能影响筋膜结缔组织中的毛细血管神经末梢而改善血管通透性而改变血液供应。

1.2 中药复方作用机制的复杂性从方剂的层次来看,方剂是以作用到结缔组织中的微循环改变,如活血化瘀是很多疾病的治疗手段,其基本点就43 中华中医药学刊是改善人体的内环境,使疾病通过自身的调节得到痊愈。

因此,在中药的研究中应该注重观察这种有效成分对机体微循环和结缔组织各种成分的影响,尤其应该注重对基底膜通透性的影响(上皮组织的基底膜是调控干细胞向定向干细胞转化的关键结构)。

中药汤剂的特点。

笔者从筋膜学的角度认识中医汤剂好似给土地进行灌溉和施肥,就是在于改善机体的内部环境,基于中医组方的复杂和每个医生的习惯不同,组方的成分和剂量各有千秋,试分析其中带有共性的东西:(1)改善组织器官的营养状态,通过对机体微循环的改善为组织带来更多的氧和营养物质,所有微循环结构均位于结缔组织内,通常以中医/活血化瘀0的组方就是其代表;(2)排除有害物质,中医/解表0、/泄利0等,在于排除机体的有害物质;(3)补充机体缺乏的成分,如滋阴疗法,针对性补充结缔组织间质中的有形成分,如透明质酸、硫酸软骨素、类胶原成分等,如中药方剂中的阿胶、鹿角胶、龟板胶等成分。

(4)改善基底膜的通透性,如中医的/补气0,常用的/人参、党参、黄芪0具有类皮质激素结构对屏障结缔组织与支持功能细胞之间的基底膜的通透性有促进作用,有利于结缔组织中的干细胞向定向干细胞的迁移和分化。

1.3 筋膜是中药作用的广义靶点从以上中医疗法的治疗机制可以看到这些疗法的一个共同特点是通过给予物理刺激激发机体自身的固有机能对人体组织细胞的功能活动和生命更新、修复进行调控。

中药方剂在于改善机体的内部环境和成分构成。

因此,中医的优势可表现为:(1)改善内部环境和成分造成机体修复的有利条件,一旦治愈,不易复发,这就是中医所讲的/治本0;(2)中医的很多方剂实际上是对全身的作用如/活血化瘀0、/补气0所以中医有/异病同治0之说;(3)中医疗法对人体的结缔组织支持系统为其作用广义/靶点0,支持储备系统相当于其他已分化功能细胞的生长土壤,所以,有/中医治本0之说。

但是中医也有靶点的针对性不强,作用缓慢的不足,因此中、西医如能很好的结合,取长补短定能取得好的疗效。

实际上由于中医的作用靶点是遍布全身的结缔组织筋膜支架,正是许多对于西医来说没有深入系统研究的部分,临床上许多疑难病症很多都与结缔组织有关,而中医对这些疾病往往有意想不到的疗效,但是往往这种个案由于机理研究不明很难进行推广和普及,因此给研究提供了广泛的空间。

2 中药治疗病毒类疾病的筋膜学原理2.1 病毒疾病的免疫机制病毒在生物进化的漫长历程中长期与人类共存,它的祖先可能远比人类还要古老,从生物进化的角度也是与人类共存,相互依存,病毒有各种方法攻击人类,但人体也同时进化出对付病毒的机制,主要有以下几种方式:(1)发热反应,人体对各种病毒所产生的毒素有高度敏感性,只要有非常微量的毒素人体可立刻出现体温升高,一般病毒对温度高度敏感,高体温可对病毒杀灭。

(2)非特异性免疫反应,体温升高还可以提升机体免疫机能的提升,产生大量的非特异性免疫球蛋白中和毒素,这是机体对抗病毒的快反应。

(3)特异性免疫反应,机体免疫识别系统还可以对根据病毒自身的特异蛋白组成,通过免疫系统的细胞产生特异性免疫蛋杀灭、清除感染的病毒,此种针对性强的特异性免疫反应需要通过免疫细胞的合成和释放出现较慢,为慢反应。

该种特异性免疫反应能在一定时间内在体内维持一定量的特异性免疫蛋白,使机体对这种病毒产生获得性免疫保护。

2.2 中医诊疗优势的筋膜学原理现代医学已经对病毒有深入的研究和认识,从机体中分离出了各种致病病毒,并且针对其抗原特征制备出各种疫苗,如天花疫苗的广泛应用已经在世界上消灭了天花,流感疫苗的应用保护了众多易感患者,或者使病程减短、症状减轻。

非特异性免疫球蛋白的使用可增强易感人群的抗病能力。

但是,对一些变异较快的病毒,效果较差,往往疫苗的制备滞后于病毒的变化,特别是对于一些从其他动物变异传染到人类的高致病性病毒,人类以往对其一无所知,其威胁要比已知病毒来的更加凶险,如来自原始深林中的/埃博拉病毒0,前几年出现的/非典病毒0等。

我们的祖先创建的中医在长期与疾病斗争的过程中对于病毒性疾病的认识和实践中可以说是非常超前和完整有效的治疗方法,中医的丰富知识是我们在今后研究中值得下大力气发掘的宝库。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