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下诗歌赏析

合集下载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诗歌鉴赏及解析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诗歌鉴赏及解析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诗歌鉴赏及解析一、部编七年级语文下册诗歌鉴赏1.古诗词鉴赏。

竹里馆(王维)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1)诗歌后两句写出了________的景象,全诗传达出诗人________的心境。

(2)“独”是古代文人追求的一种精神境界,或表达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傲岸人格,或表达对独立人格的追求。

说说诗中“独”字的妙处。

【答案】(1)夜深人寂、明月相伴;宁静、淡泊(或悠然自得、自在)(2)“独”是“独自”的意思,诗人独自坐在幽静的竹林里,时而弹琴,时而长啸,这一系列高雅的动作,表现诗人的孤高自许、高雅脱俗,借景抒情,表达了诗人宁静、淡泊、愉悦的心情。

【解析】【分析】(1)“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描绘了夜深人静,诗人月下独坐,传达出诗人宁静、淡泊的心情,表现了清幽宁静、高雅绝俗的境界。

(2)做此题首先要了解古诗内容,在此基础上对关键字做出赏析,赏析时要把字放在语言环境中,“独坐幽篁里”,这句话的意思是:独自闲坐在幽静竹林。

开头一个“独”字便给读者留下了突出印象,这个“独”字也贯穿了全篇。

诗人独自一人坐在幽深茂密的竹林之中,一边弹着琴弦,一边又发出长长的啸声。

体现出诗人高雅闲淡、超拔脱俗的气质。

表达了诗人宁静、淡泊、愉悦的心情。

故答案为:⑴夜深人寂、明月相伴;宁静、淡泊(或悠然自得、自在)⑵“独”是“独自”的意思,诗人独自坐在幽静的竹林里,时而弹琴,时而长啸,这一系列高雅的动作,表现诗人的孤高自许、高雅脱俗,借景抒情,表达了诗人宁静、淡泊、愉悦的心情。

【点评】⑴本题考查诗歌内容和感情的把握,首先明确诗歌内容,找出诗句中包含的意象,体会表达的作者感情。

⑵本题考查诗歌的炼字,结合诗句内容,明确句意,揣摩写出的内容。

结合写作背景体会表达的感情。

2.阅读下面的诗文,回答问题。

未选择的路黄色的树林里分出两条路,可惜我不能同时去涉足,我在那路口久久伫立,我向着一条路极目望去,直到它消失在丛林深处。

七下古代诗歌五首赏析

七下古代诗歌五首赏析

(一)登幽州台歌陈子昂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然而涕下!译文:追忆历史,我无缘拜会那些求贤若渴的古代君主;向往未来,我更为不能生逢旷世明君而万分担忧。

一想到天地的广阔无边与永恒不息,就浩叹人生的短暂与渺小。

吊古伤今,我怎能不忧从中来、潸然泪下呢!赏析:《登幽州台歌》这首短诗,由于深刻地表现了诗人怀才不遇、寂寞无聊的情绪,语言苍劲奔放,富有感染力,成为历来传诵的名篇。

陈子昂是一个具有政治见识和政治才能的文人。

他直言敢谏,对武后朝的不少弊政常常提出批评意见,却不为武则天采纳,一度因“逆党”株连而下狱。

他的政治抱负不能实现,反而受到打击,这使他的心情非常苦闷。

武则天万岁通天元年,契丹李尽忠、孙万荣等攻陷营州。

武则天委派武攸宜率军征讨,陈子昂在武攸宜幕府担任参谋,随同出征。

武为人轻率,少谋略。

次年兵败,情况紧急,陈子昂请求遣万人作前驱以击敌,武不允。

稍后,陈子昂又向武进言,武不听,反把他降为军曹。

诗人接连受到挫折,眼看报国宏愿成为泡影,因此登上蓟北楼(即幽州台,遗址在今北京市),慷慨悲吟,写下了《登幽州台歌》以及《蓟丘览古赠卢居士藏用七首》等诗篇。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这里的古人是指古代那些能够礼贤下士的贤明君主。

《蓟丘览古赠卢居士藏用七首》与《登幽州台歌》是同时之作,其内容可资参证。

《蓟丘览古》七首,对战国时代燕昭王礼遇乐毅、郭隗,燕太子丹礼遇田光等历史事迹,表示无限钦慕。

但是,像燕昭王那样前代的贤君既不复可见,后来的贤明之主也来不及见到,自己真是生不逢时;当登台远眺时,只见茫茫宇宙,天长地久,不禁感到孤单寂寞,悲从中来,怆然流泪了。

本篇以慷慨悲凉的调子,表现了诗人失意的境遇和寂寞苦闷的情怀。

这种悲哀常常为旧社会许多怀才不遇的人士所共有,因而获得广泛的共鸣。

诗之取胜,途径非一。

有以词藻胜的,有以神韵胜的,有以意境胜的,有以气势胜的,……取胜之途不同,欣赏的角度也就不一样。

《登幽州台歌》纯以气势取胜,诗里有一股郁勃回荡之气,这股气挟着深沉的人生感慨和博大的历史情怀,以不可阻遏之势喷放出来,震撼着读者的心灵。

七年级诗歌鉴赏

七年级诗歌鉴赏

• (3) 颔联“潮平两岸阔”有的版 本作“潮平两岸失”,你觉得 “阔”与“失“哪个更好? “风正一帆悬”能否改为“风 正数帆悬”?为什么?
• 答:①“阔”字更好,它给人 以视野十分开阔的强烈感受, 且读起来与“悬”字对应,声 调也更响亮。或“失”更好。 它生动描摹了江岸因春潮高涨 而与水面平齐,似乎消失了的 主观视觉形象。②不能改,诗 人意在以“一帆悬”之小景衬 “两岸阔”之大景,改了就没
• (1)【名句赏析】后两句不从正面写赤壁之 战的过程及其在政治上的后果,而是反说 其事,并以两位美女的命运来反映赤壁之 战对东吴政治军事形势的重大影响。二乔 的命运在这里形象地代表了东吴的命运, 以小见大,深刻警策。
• (2)最后后两句诗的妙处? • 答:①此诗借一件古物“折戟”兴起对历 史的慨叹,以两个美女象征国家的命运, 以小见大,巧妙自然。②三、四句,诗人 未从正面去评论这次战争胜败的原因,而 是提出了一个与事实相反的假设,从而抒 发了对历史的感慨,角度新颖,思路奇特。
2、《赤壁》杜牧 23
• 折戟沉沙铁未销, • 自将磨洗认前朝。 • 东风不与周郎便, • 铜雀春深锁二乔。
• 译文: • 折断的铁戟沉埋黄沙还没有销掉,拿起 来一番磨洗仍可辨认出前朝。 • 如果东风没有帮助年少的周瑜,铜雀台 春宫深处就会关着二乔。
• 【思想内容】慨叹历史上英雄 成名的机遇,抒发自己怀才不 遇,有政治军事才能而不得一 展的郁闷。似乎还有另外一层 意思:只要有机遇,相信自己 总会有作为,显示出一种逼人 的英气。
• 6.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 厌,何有于我哉!” • 翻译:孔子说:“口里不说而 心里记住它,学习从不满足, 教导别人从不厌倦,这些事情 我做到了哪些呢?” • 第一句讲学习方法,第二句讲 学习的正确态度,第三句讲教 育人的正确态度。

古代诗歌五首赏析

古代诗歌五首赏析

七下古代诗歌五首赏析一、登幽州台歌陈子昂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译文:见不到往昔招贤的明君,看不到后世求才的明君。

想到历史上的那些事无限渺远,我深感人生无奈,独自凭吊,我眼泪纵横凄恻悲愁!1.此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表现了诗人生不逢时、怀才不遇、不能实现远大政治理想的悲凉、压抑感和孤独感,以及对赏贤任能的英明君主的渴盼。

2.“古人”指的是像燕昭王那样求贤若渴、礼贤下士的明君,“来者”指的是诗人以后的贤明君主。

“独”字表现了作者孤独寂寞凄凉的心境。

整首诗通过采用直抒胸臆的表现手法,表达诗人的思想感情,具有苍凉悲壮的感情基调。

3.此诗是一首吊古伤今的生命悲歌。

请赏析诗中的“独”字。

独:独自,诗中有孤独之意。

纵观古今,寻遍天地,报国无门,怀才不遇,体现诗人理想破灭,孤寂郁闷的心情。

4.请描绘一下“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这个画面。

我登上幽州台眺望远方,思绪万千,想到了过去、现在和未来;看这茫茫宇宙,虽然无边无际,但看不到一个能赏识人才的君主,不禁感到孤单寂寞,悲从中来,怆然流泪了。

5.“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两句诗营造了一种极其特殊的意境。

请简要谈谈你对这两句诗的理解。

(试赏析“悠悠”一词的表达效果。

)“悠悠”形容时间久远和空间广大。

把个人放置到无边宇宙的背景中,使人显得渺小,从而产生一种苍茫孤独感。

二、望岳杜甫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译文:泰山是如此雄伟,青翠的山色望不到边际。

大自然在这里凝聚了一切钟灵神秀,山南山北如同被分割为黄昏与白昼。

望着山中冉冉升起的云霞,荡涤着我的心灵,极目追踪那暮归的鸟儿隐入了山林。

我一定要登上泰山的顶峰,俯瞰那众山,而众山就会显得极为渺小。

1.概括诗人表达的情感。

诗人通过描写泰山雄伟磅礴的气象,抒发了对泰山的喜爱和赞美之情,也表达了自己攀登顶峰,俯瞰一切的雄心壮志。

七年级下册课外古诗词赏析整理

七年级下册课外古诗词赏析整理
本来,短小的绝句在表现时空变化上颇受限制,因此一般写法是不同时超越时空,而此诗所表现的时间与空间跨度真到了驰骋自由的境地。二十八字中地名凡五见,共十二字,这在万首唐人绝句中是仅见的。它“四句入地名者五,古今目为绝唱,殊不厌重”(王麟洲语),其原因在于:诗境中无处不渗透着诗人江行体验和思友之情,无处不贯串着山月这一具有象征意义的艺术形象,这就把广阔的空间和较长的时间统一起来。其次,地名的处理也富于变化。“峨眉山月”、“平羌江水”是地名副加于景物,是虚用;“发清溪”、“向三峡”、“下渝州”则是实用,而在句中位置亦有不同。读起来也就觉不着痕迹,妙入化工。
沈德潜说此诗:“四句写景,自成一格。”意谓这首小诗将所有的笔墨都集中在写景上,与一般由景到人或由景而抒情的结构不同,开了一种新的格式。其实,这四句中虽句句是景,却时时有人在其中,如前两句中的“见”和“窥”,都说明在景的背后分明有人,所写之景只是人所见之景,并不是纯客观的描绘。至于三四句中的“檐上”和“窗里”就更明白地透出人的存在。而且在写景中已暗示了诗人的山居之乐,他的恬淡超然的心境也于此可见。
诗中写人物活动,也只用六个字组成三个词,就是:“独坐”、“弹琴”、“长啸”。对人物,既没有描绘其弹奏舒啸之状,也没有表达其喜怒哀乐之情;对琴音与啸声,更没有花任何笔墨写出其音调与声情。
表面看来,四句诗的用字造语都是平平无奇的。但四句诗合起来,却妙谛自成,境界自出,蕴含着一种特殊的艺术魅力。作者王维《辋川集》中的一首名作,它的妙处在于其所显示的是那样一个令人自然而然为之吸引的意境。它不以字句取胜,而从整体见美。它的美在神不在貌,领略和欣赏它的美,也应当遗貌取神,而其神是包孕在意境之中的。就意境而言,它不仅如施补华所说,给人以“清幽绝俗”(《岘傭说诗》)的感受,而且使人感到,这一月夜幽林之景是如此空明澄净,在其间弹琴长啸之人是如此安闲自得,尘虑皆空,外景与内情是抿合无间、融为一体的。而在语言上则从自然中见至味、从平淡中见高韵。它的以自然、平淡为特征的风格美又与它的意境美起了相辅相成的作用。

部编初中七年级 下册语文诗歌鉴赏含答案

部编初中七年级 下册语文诗歌鉴赏含答案

部编初中七年级下册语文诗歌鉴赏含答案一、部编七年级语文下册诗歌鉴赏1.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列小题。

竹里馆(唐)王维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1)诗中写了哪些景物?营造了怎样的意境?(2)“独”是中国古代文人追求的一种精神境界,或表达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傲岸人格,或表达对独立人格的追求。

说说诗中“独”字好在哪里?【答案】(1)幽篁、深林、明月。

营造了月夜山林清新幽静的意境。

(2)“独”是“独自”的意思,诗人独自坐在幽静的竹林里,时而弹琴,时而长啸,这一系列高雅的动作,传达出诗人宁静、淡泊、愉悦的心境。

【解析】【分析】(1)作者在写景上运用物象幽篁、深林、明月,写人则用独坐、弹琴、长啸。

看似平淡无奇,然而它的妙处也就在于以自然平淡的笔调,描绘出清新诱人的月夜幽林的意境,夜静人寂融情景为一体,表现了一种清静安详的意境,使其成为千古佳品。

据此理解作答。

(2)本题要深入挖掘“独”字在表达作者情感上的作用。

“独”是“独自”的意思,诗人独自坐在幽静的竹林里,时而弹琴,时而长啸,这一系列高雅的动作,表现诗人的孤高自许、高洁脱俗,借景抒情,表达了诗人宁静、淡泊的心情。

故答案为:⑴幽篁、深林、明月。

营造了月夜山林清新幽静的意境。

⑵“独”是“独自”的意思,诗人独自坐在幽静的竹林里,时而弹琴,时而长啸,这一系列高雅的动作,传达出诗人宁静、淡泊、愉悦的心境。

【点评】⑴本题考查诗歌内容和意境的把握,注意通读全诗,把握诗意,明确诗中所写景物及营造的意境。

⑵本题考查诗歌的炼字,注意结合“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句意,明确“独”的本意,语境意义及传达出诗人的心境。

2.阅读下面一首诗,回答问题。

泊秦淮杜牧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1)请用自己的话描述“烟笼寒水月笼沙”所展现的场景。

(2)“隔江犹唱后庭花”一句中的“犹”字意味深长,请对此字做简要赏析。

【答案】(1)示例:轻薄的烟雾和朦胧的月色笼罩着冰冷的河水以及水边的沙滩。

七年级下册古诗词赏析

七年级下册古诗词赏析

登幽州台歌陈子昂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1.诗歌大意:往前不见像燕昭王那样的前代贤君,向后不见后世求才的明君。

想到天地没有穷尽(而人生短暂),不禁独自伤心而落泪。

2.内容概括:前两句怀古,后两句伤今。

具体看来,前两句写时间之绵长,第三句写空间之无垠,第四句写自身感叹。

3.思想感情: (说一说作者为什么“独怆然而涕下”? )诗人面对茫茫天宇,由个人遭遇想到了天地悠悠而生命短促,表达了①表达了诗人怀才不遇、生不逢时、壮志难酬的悲凉和孤独。

②对赏贤任能的明君的渴盼。

③表达了诗人对生命短暂、时不我待的苦闷。

4.这首诗运用了什么写作手法?蕴含了怎样的哲理?请做简要分析。

运用对比,通过“前”“后”“古人”“来者”的对比,“天地悠悠”和“独”的对比,表明时间流逝。

奠定了悲凉孤寂的情感基调,体现天地的广阔和宇宙的永恒中人的渺小,生命的短暂。

融理入情,表达诗人壮志难酬、怀才不遇的悲凉与孤独。

望岳杜甫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1.诗歌大意:泰山到底怎么样?在齐鲁大地上,那青翠的山色没有尽头。

大自然把神奇秀丽的景色都汇聚在泰山。

山南和山北将天色分割为一明一暗。

层出不穷的的云气使我心胸为之荡漾,睁大眼睛,归鸟进入眼帘。

一定要登上泰山最高锋,放眼俯视,众多的山峰显得矮小了。

2.思想感情:①诗人对泰山神奇秀丽的景色和雄伟气势的喜爱与赞美。

②表达了诗人对登山的渴望和登顶的决心。

③表现了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切的雄心和气概。

④表现了诗人远大的政治抱负和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3.此诗没有一个“望”字,却句写望,且层次清晰,试作简要分析。

①首联远望泰山连绵不断的山势。

②领联近望所见秦山的神奇秀丽和巍峨高大的形象。

③颈联写凝望之景:云气与归鸟。

④尾联写望岳而产生的登岳的愿望。

4.“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已成为流传千古的名句,这两句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为什么能激起读者的共鸣?这两句诗写出了泰山的高大雄伟,表达了诗人渴望登」上绝项的愿望,同时抒发了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俯视一切的豪迈气概。

新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诗歌鉴赏含解析

新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诗歌鉴赏含解析

新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诗歌鉴赏含解析一、部编七年级语文下册诗歌鉴赏1.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

约客(宋)赵师秀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

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

(1)第四句诗中的“闲”字能否改为“忙”字?为什么?(2)请用自己的话生动地描述这首诗优美的意境。

【答案】(1)不能。

因为“闲”字恰如其分地表现了诗人焦急等待客人到来而客人却迟迟不到的无聊和无奈的心情。

“忙”字则与诗的意境和诗人的心情不协调。

(2)在一个烟雨迷蒙的夜晚,乡村池塘中传来阵阵蛙鸣。

直到半夜诗人也没有等到他约请的朋友,只好一个人伴着昏黄的油灯,无聊地敲着棋子,棋子震落了灯花。

【解析】【分析】(1)解答此题,要认真阅读诗歌,整体感知诗歌大意,根据诗歌内容及主题,结合作者的写作背景等来理解。

“闲敲棋子”是一个细节描写,诗人约客久候不到,灯芯很长,诗人百无聊赖之际,下意识地将黑白棋子在棋盘上轻轻敲打,而笃笃的敲棋声又将灯花都震落了。

这种姿态貌似闲逸,其实反映出诗人内心的无聊与焦躁。

因此,“闲”的意思是无聊,如果换成“忙”,就与诗歌当时的意境不吻合了。

(2)此题不能直译诗句,要有适当的想象,语言要优美。

示例:梅子黄时,家家户户都笼罩在烟雨之中,远处那长满青草的池塘里,传出蛙声阵阵。

已约请好的客人说来却还没有来,时间一晃就过了午夜,我手拿棋子轻轻地敲击着桌面,等着客人,只看到灯花隔一会儿就落下一朵故答案为:⑴不能。

因为“闲”字恰如其分地表现了诗人焦急等待客人到来而客人却迟迟不到的无聊和无奈的心情。

“忙”字则与诗的意境和诗人的心情不协调。

⑵在一个烟雨迷蒙的夜晚,乡村池塘中传来阵阵蛙鸣。

直到半夜诗人也没有等到他约请的朋友,只好一个人伴着昏黄的油灯,无聊地敲着棋子,棋子震落了灯花。

【点评】⑴本题考查诗歌鉴赏的炼字能力。

解答此题要认真阅读诗歌,整体感知诗歌大意,结合诗歌的内容和主题、写作的背景灯进行分析。

⑵本题考查考生对诗歌的想象和联想能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诗歌赏析《山中杂诗》年代: 南北朝作者: 吴均山际见来烟,竹中窥落日。

鸟向檐上飞,云从窗里出。

1、思想感情:表达了作者恬淡超然的闲适心境。

2、“山际、来烟、竹中、落日、鸟飞、云出”,你认为诗人他倾向于一种怎样的生存境界(心情)?答:环境清幽,闲适恬淡的心情。

3、“鸟向檐上飞,云从窗里出”,展现了一副怎样的画面?答:鸟飞檐上,云出窗里,在动和静的变化中写出了轻快飘逸的生活情趣。

4、展开联想与想象,描绘一下本诗所展现的画面。

答:山峰上缭绕着阵阵的岚气云烟,竹林的缝隙里洒落下夕阳的余晖。

鸟儿欢快地在屋檐上飞来飞去,白白的云儿竟然从窗户里飘了出来。

5、请结合具体的景物描写说说本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答:这首诗写了四处场景:山际来烟、竹中落日、鸟飞向檐、云出窗里,生动描绘了山居环境的幽静,表现了作者闲适的心情。

6、“竹中窥落日”中的“窥”字可否改为“望”字?谈谈你的看法。

答:不能。

因为“窥”是从缝隙中看的意思,表现出竹林幽深茂密,意境清幽;“望”则是向远处看的意思,境界开阔疏朗,与诗歌整体意境不合。

所以不能改。

《竹里馆》唐王维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1、译文:独自坐在幽深的竹林里,我又是弹琴又是长啸。

竹林深处清幽寂静无人知晓,只有那天上的明月将我相照。

2、思想感情:这首诗借助景物描写,传达了诗人宁静、淡泊的心境。

3、诗中表现了诗人怎样的心情?请结合诗句,作简要分析。

答:诗中描述了诗人在幽深的竹林中享受着安宁与自在的生活,时而独坐冥想,时而弹弹琴,时而长啸,无人来扰,到了夜晚,自有明月相伴,展现出如诗如画的美景,表现了诗人淡泊的生活态度高雅的生活情趣。

4、诗人独自在竹林里做了哪些事情?从中可以看出诗人怎样的性情?答:独坐、弹琴、长啸。

高雅闲适、超凡脱俗的性情。

5、诗歌后两句写出了怎样的景象?答:写出了夜深人寂、明月相伴的景象。

峨眉山月歌(唐)李白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1、译文:半轮明月高高地挂在山头,月亮倒映在平羌江那澄澈的水面。

夜里我从清溪出发奔向三峡。

看不到你峨眉山上的月亮了,不知不觉就到了渝州。

2、思想感情:表达诗人对故友的深深怀念和诚挚情谊。

3、用生动的语言描述诗中“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的画面。

答:峨眉山巍峨耸立,半轮淡淡的秋月悄然悬挂在山头,月亮的影子倒映在平羌江面上,如一块碧玉晶莹可爱,江水流动,月影也随着江水前行。

4.本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怀?答:抒发了作者离乡江行思友之情和对故乡的眷恋之情。

5、“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答:对故乡山水的依恋和对友人的深厚情谊。

春夜洛城闻笛李白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1、译文:一灯火渐熄的夜晚,谁家传出嘹亮的玉笛声,笛声随着春风,飘满整个洛城。

这种夜晚听到《折杨柳》的曲调,谁不会萌发思念故乡的深情!2、本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怀?答:本诗抒发了作者对故乡和亲人的思念眷恋之情。

3、用生动的语言描述诗中“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的画面。

答:在一个春风沉醉的晚上,不知从何而来的一曲低迴呜咽的笛声飘入耳际,曲声随着春风飘扬,传遍洛阳城的每一个角落。

4、古人写诗非常讲究炼字,常有一字传神的妙处。

试赏析诗中“暗”和“满”的表达效果。

答:“暗”有断续、隐约的含义,吹笛人只管自吹自听,却不期然地打动了许多听众,引起人们无限的隐忧;“满”字运用夸张的艺术手法,极写夜之宁静,笛之悠扬,反衬诗人内心闻笛后的孤寂心情。

5、诗中的“闻折柳”是什么意思?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答:听到《折杨柳》笛曲;表达了诗人对家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

6、前人在评论这首诗时曾说,“折柳”二字是全诗的关键。

你是否同意“关键”之说?为什么?示例:本诗抒写了思乡之情,而这种思乡之情是从听到“折柳”曲的笛声引起的,可见“折柳”是全诗的关键。

折柳赠别是唐代著名风俗。

逢入京使岑参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

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1、译文:回头向东看自己的故乡,路途遥远,满面泪水沾湿了衣袖,涕泪依然擦不干。

途中与君马上相遇,想要写封信却没有纸与笔,唯有托你捎个口信,回家帮我报个平安。

2、思想感情:本诗表达了诗人远涉边塞的思乡怀亲之情。

3、赏析“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

”答:这里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表达了诗人对长安亲人的无限眷恋之情。

4、任选一个角度,赏析诗的后两句。

(2分)答:这两句诗好就好在诗人提炼出特定环境下的典型环节,别出心裁,体现浓厚的边塞生活气息。

“马上相逢”的情节,很有军旅生活的特色,描绘出彼此行色匆匆的情景,因无纸笔而用口信代家书,既合情合理,又给人以新鲜之感。

5、展开联想与想象,描绘一下前两句所展现的画面。

答:离开长安已经好多天了,回头一望,只觉长路漫漫,尘烟蔽天.诗人又思念起家乡和亲人,不禁掩面抽泣,泪水很快就沾湿了双袖。

6、“凭君传语报平安”表达了诗人挂念亲人而又无可寄托,担心亲人挂念自己的复杂心理.7、“龙钟”“传语”是什么意思?请选择其中一个回答。

答:“龙钟”形容流泪的样子,这里是沾湿的意思。

“传语”是捎口信的意思。

滁州西涧韦应物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

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诗歌的简单分析:诗的前两句写自己独爱自甘寂寞的涧边幽草,却无意于黄莺,表现出诗人恬淡的胸襟;而夜渡无人,水急舟横的景象里,蕴涵着一种不得其位、不得其用的无奈而忧伤的情怀。

1.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绘诗歌表现出来的景象。

答:我单单喜爱这涧边生长的野草,是那样幽静而富有生趣;河岸上茂密树林的深处,不断传来黄鹂鸟的叫声,是那样婉转动听。

因傍晚下了春雨,河面像潮水一样流得更急了;在那暮色苍茫的荒野渡口,已没有人渡河,只有一只小船独自悠闲地横泊在水边,任凭潮来潮去。

2.在诗人笔下,幽草的寓意是什么?答:生于偏僻之处而不甘堕落、坦然、安贫乐道的高尚气节。

3.诗的第一句表明了作者对涧边草的什么情感?最能体现这一情感的是哪个字?答:情感:喜爱体现情感的字是:怜4.后两句历来为人们称道,这两句描绘了哪些意象?这些意象又创设出一种怎样的意境?表达出作者什么样的感情。

答:意象:春潮、雨、野渡、横。

意境: 诗人通过这些意象,创设出一种孤寂、闲适的意境感情:作者自甘寂寞,恬淡闲适的胸襟5.这首诗用了什么手法?(写作手法、特色)答:这首诗运用借景抒情的写作手法。

通过描写春游滁州西涧所见到的情景,传达出作者一种悠闲恬淡的心情。

(托物言志,舟代表我,水涨了,本来应该有人来开船的,但是这舟却孤零零地在这,没有被用或没有被发现,就像不得其位、不得其用的人一样,所以诗人无奈呀、忧伤—舟无奈=诗人无奈)6.作者用哪句诗句表达了坚守节操的志向?答: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

7.最后一句中哪个动词用得极妙,又妙在哪里?答:“横”这个字用的妙,“舟自横”写出了当时船只的随意停泊,也写出了当时作者的心情是进退两难的:当时想要辞官隐退,却又被逼无奈又无法辞官,写出了诗人陷入了进退两难的地步。

江南逢李龟年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

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译文:当年在岐王宅里,常常见到你的演出;在崔九堂前,也曾多次欣赏你的艺术。

没有想到,在这风景一派大好的江南;正是落花时节,能巧遇你这位老相熟。

1.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答:对开元盛世的无限怀念,对国运衰微的现实的无限感慨和自身身世飘零的深切感伤。

2.“落花时节”有什么特殊含义?答:比喻国运衰微,人生落魄,盛时不再。

(不只是写景。

不仅点明暮春时令,而且隐喻着彼此飘零、社会动乱、民生凋敝等家国之情。

)3.赏析后两句诗的表现手法及思想感情。

答:表现手法:用江南美景反衬离乱世事和沉沦身世。

思想感情:抒发对时世之凋敝丧乱与人生凄凉飘零的感慨之情。

送灵澈上人刘长卿苍苍竹林寺,杳杳钟声晚。

荷笠带斜阳,青山独归远。

译文:青苍的竹林寺,近晚时传来深远的钟声。

背着斗笠披着斜阳,独回青山渐行渐远。

1、用自己的语言把这首诗前两句展现的画面描绘出来。

答:暮色苍茫中,青山深处,竹林寺掩映其中,袅袅钟声,从寺院飘出,若有若无。

2、这首诗中的“独”字写出了什么景象?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答:“独”字写出了诗人伫立日送、友人独自远去的情景,表达了作者依依不舍之情,构成了一种闲淡的意境。

3、诗人给“送别”的场面营造了怎样的氛围?答案:色彩:苍苍;钟声:杏杏;景色:斜阳、青山,这些都营造出一种闲淡清寂的氛围,有别于一般送别诗的黯然神伤。

约客赵师秀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

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

1、诗歌的前两句都运用了叠字,请从内容方面谈一谈叠字运用的作用。

答:“家家”修饰雨,表现了江南多雨的气候特征,营造了一种烟雨迷蒙悠闲清静的诗境;“处处”修饰蛙声,写农村景象,生机盎然。

隐约写出诗人待客的悠然而略显孤寂的心情。

2、“闲敲棋子落灯花”是一处精彩的细节描写,请你进一步发挥想象,描绘主人公当时的动作、神情和心理。

答:已经深夜时分,约好的客人却没有到来。

诗人一只手拖着下颌,两眼呆呆地凝视着火红的灯花,另一只手随便拿起一枚棋子,随意地敲落在棋盘上,发出清脆的响声,直把灯花震落下来。

唉,这漫漫长夜该怎样度过呢?3、诗中主人公当时是什么心情?是通过什么表现出来的?答:当时待客时悠然而略显孤寂、候客不至心情烦躁不安。

通过一个细节描写“闲敲棋子”表现出来。

论诗赵翼李杜诗篇万口传,至今已觉不新鲜。

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

1.清朝赵翼《论诗》:常用来赞美人才辈出,也用来表示一代新人过去,又有一代新人出现,长江后浪推前浪的诗句是: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

这首诗中“李杜”指的是唐朝的李白和杜甫,“风骚”原来指《诗经》里的“国风“和屈原的《离骚》。

2、思想内容:此诗旨在于说明文学创作的时代性,而非贬低李杜诗篇的杰出成就。

惟有创新,才能领时代之风骚。

3、诗的第一句中“李杜”是指谁?第四句中的“风骚”又是指什么?答:李白、杜甫原指《诗经》中的“国风”和屈原的《离骚》,这里指在文学上有成就的“才人”的崇高地位和深远影响。

4、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的含义及其蕴含的哲理。

答:含义:各个历史时代都会涌现出自己本时代的杰出诗人,创作出具有时代特色的作品。

哲理:长江后浪推前浪,历史就是这样在一代一代人才辈出、推陈出新中不断发展、前进的。

年轻人应该有自己的抱负,创造出自己的辉煌未来。

3、这首诗的主旨是什么?表现了作者怎样的主张?答:主旨是江山代有才人出,作者认为诗歌应随着时代不断发展,诗人在创作上应求变创新,而不要刻意模仿,跟在古人后面亦步亦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