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大学近代史东大精神
东北大学13年复名历程

东北大学13年复名历程东大沧桑变迁史东北大学创建于1923年,由张学良将军的父亲张作霖创设,校址在沈阳北陵附近(现为省政府、省军区等单位所在地)。
东北大学1928年6月4日,张作霖因没有满足日本提出的在东北开矿、设厂、移民等无理要求,被日本关东军预埋的炸弹在皇姑屯炸死。
张学良主政东北后,于1928年8月亲自兼任东北大学校长,直至1937年1月。
其间,他把父亲留下的遗产差不多都捐出来,用于东北大学建设和高薪聘请教师及资助学生等。
到1930年,东北大学已有教授300名、学生3000名,拥有文、法、理、工、教育、农学6个学院24个专业,另外还有体育专修科,成为20世纪30年代国内学生最多、经费投入最多的大学,当时北京大学只有学生2000人,每年经费90万元(大洋),而东北大学每年经费高达160万元(大洋)。
1931年,“九•一八”一声炮响,东北随即沦陷,东大成为第一个流亡大学,先后迁校北平、开封、西安、四川三台。
抗战胜利后由四川三台迁回沈阳原校址,恢复了工学院、农学院。
内战爆发后,东大二次迁校至北平。
1946年2月,为了培育人才,中共中央东北局决定成立东北大学,校址在黑龙江省佳木斯市,并任命张学良将军的四弟张学思为校长。
1949年1月31日北平和平解放,2月,中共中央东北局大学委员会、东北行政委员会教育部发布《关于在北平东北各校学生处理办法的规定》,将东北大学解体,其中的工学院迁回沈阳称沈阳工学院,理学院、文学院与佳木斯东大合并。
1950年,以沈阳工学院为主,联合抚顺矿专、鞍山工专,组建东北工学院,成为冶金部直属院校。
全国解放后,佳木斯东大迁到长春,20世纪50年代院校改组后改称东北师范大学,至此,原东北大学名实皆亡。
恢复校名的首倡者明确提出恢复东大校名是在1980年,先后经过13年的艰苦努力。
始作俑者不是一个人,而是一群人,这群人的中坚力量就是早年毕业的东大校友。
20世纪70年代后期,随着政局的变化,人与人之间的联系多了起来,人们的思想也比过去活跃了,一些社团组织开始萌发,北京“老同学合唱团”就是其中之一。
东北大学校史感悟

东北大学校史感悟
东北大学是名声赫赫的一所有着百年历史的大学,是著名的“重阳学府”的摇篮,有着悠久的文化历史。
在过去的一百多年里,东北大学本着“生命之全景,无疆之天地”的精神,凝聚着一百多年来各个时代流淌下来的人文精神以及教育精神,成就了它现今充满着活力的校园文化。
在一百多年的历史发展中,东北大学取得了突出的成就。
在这个祖国的五十年间,东北大学的发展可以说是水到渠成,在学术研究、教学实践和社会服务等方面都做出了重要贡献。
东北大学一次次地突破自身局限,勇于探索,从成立中国第一个马克思主义研究所开始,到后来建立中国第一个“双一流”大学,东北大学可以说是在历史舞台上一次又一次地展现出它所拥有的精神力量和创新力量。
东北大学的发展,有赖于它坚持不懈的精神力量和创新力量,以及许多身处困境之中的英雄式的教职员工的不懈追求。
在这些精神力量的引领下,东北大学迎来了它的百年纪念。
正是因为这些精神力量,东北大学在发展史上,成功地创造了一处具有百年传统的学术耀眼的舞台。
从1917年百年前创办马克思主义研究所开始,到后来第一个“双一流”大学,再到现在成为国家重点大学,东北大学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做出了重大贡献。
在回顾东北大学一百多年的历史发展史时,笔者也感受到了百年发展史里所蕴藏的深远意义,这些意义不仅体现了东北大学在教育及科学研究领域的卓越成就,也体现了历久弥新的校园文化,将一代又
一代的学子培养成优秀的人才。
在此,笔者将东北大学的百年历史发展,作为我们常记挂在心的精神寄托,细密读取其中包含的哲理,正如古人云:“哀其不幸,祝其如愿!”
让我们携起手来,与东北大学共同见证它的百年灿烂,也共同见证东北大学未来的发展!。
[东北大学研究生院]赞美东北大学好句好段
![[东北大学研究生院]赞美东北大学好句好段](https://img.taocdn.com/s3/m/5d2a0884a417866fb84a8efc.png)
[东北大学研究生院]赞美东北大学好句好段1.哉东大,爱国传统。
学生运动,屡现行踪。
救亡图存,挺身抗日;先驱报国,血染旗红。
五月鲜花,开遍原野。
动人弦律,响彻天空。
祖国解放,隐姓埋名。
余脉延续,薪火传承。
沈水之阳,东工创办。
主楼宏伟,四馆称雄。
理工为主,余皆其次。
冶金采矿,颇负盛名。
谢绪恺判据名振科苑,国内首台模拟电脑在此诞生骄人业绩,可圈可点;史册记载,有据为凭。
2.金馆是东大著名的“四大学馆”之一,由东大毕业生,时任东北大学教授、著名建筑学家刘红典设计。
多年来,冶金馆一直是东大冶金学科的大本营。
松涛掩映中的冶金馆古朴而不失现代精神,沉着又不乏浪漫的格调,像一位温厚的母亲每年都要迎接从四面八方回来探望她的“儿女”。
3.北大学九一八事变爆发后,东北大学大部分师生迁往北平。
1935年12月9日,北平市学生救国联合会组织发动了“一二·九”学生抗日爱国运动,东北大学师生成了这场运动的主力军。
《五月的鲜花》就是为了纪念这一历史时刻从东北大学校同唱出的。
而今,每到12月9日,东北大学校同就会传出那熟悉的旋律,那段不同寻常的历史也伴着歌声走进年轻东北大学人的记忆里。
4.起东大,不得不说的就是我们的老校长,“千古功臣”张学良将军。
将军在掌校之际一再表示身为校长,天职就是教育学生爱国,还积极倡导“爱校、爱乡、爱国、爱人类”的精神,并以校歌的形式固化在每个东大人的心中。
5.大老校长提出“强国必先强种,强种必先重体育”,1932年,资助东大学生刘长春参加奥运会,长国人志气,这是中国人第一次参加奥运会。
“九一八”事变后,东大师生一路流亡,一路高呼抗日救国;“一二九”运动中,东大师生为祖国计,为人民思,举旗走在队伍最前列,成为运动的先锋和主力。
6.革开放,百废待兴。
科技前导,教育先行。
把握机遇,与时俱进。
学校发展,日益昌隆。
争取复校,艰难历程。
一十三载,不懈奋争。
各届领导,锲而不舍;京华校友,首发先声。
海外学长,不遗余力;功不可没,捷迁恩承。
国立东北大学在抗战大后方创办的两种史学期刊——《志林》与《东北集刊》

文史杂谈1152018年·第4期在中国近现代史上,国立东北大学可谓命运多舛。
由于日本侵华战争的影响,国立东北大学师生随战事辗转迁移,历经艰辛。
国立东北大学前身是1923年4月在沈阳成立的东北大学,首位校长由时任奉天省省长王永江兼任。
学校以“知行合一”为校训,仿德国柏林大学设计建设,一度成为当时国内最大校园。
1927年11月,时奉天省省长刘尚清接任为第二任校长。
1928年“皇姑屯事件”后,再由东北诸省军政新领导人张学良担任第三任校长。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沈阳被日军占领,东北大学师生流离失所,开始了“流亡大学”的征途。
其后,逃至关内的东北大学师生在北平勉强复课,并在张学良的周转协调下于1933年成立国立东北大学,渐由国民政府中央财政拨款维持,但仍由张学良任校长。
1935年的西安事变后,张学良被蒋介石软禁,国民党对国立东北大学全面整顿、实施接管,学校实权终于归属国民政府。
在这中间,东北大学的“国立化”转型进程,“实质充满了中央与地方关系的互动及东大内各派系之冲突,并对东大此后的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
”[1]1937年,在国民政府委任校长臧启芳的命令下,国立东北大学由北平迁往河南开封,后又迁至陕西西安办学。
全面抗战爆发后,国立东北大学再度被迫迁移。
1938年5月,国立东北大学迁至抗战大后方的四川省三台县,才最终安顿下来,结束了长达七年的流亡搬迁历程。
在三台县,国立东北大学创办了《志林》和《东北集刊》两种关于史学的学术期刊,在萧一山、金毓黻、姜亮夫、李光忠、赵鸿翥、潘重规、郑资约、蒋天枢、汤晓非、杨曾威、娄学熙、赵曾傅、吴希庸、左仍彦、张亮采、高亨、蒙文通等众多教职员及学生们的勤恳钻研下,在抗战大后方开辟了一片孜孜不倦的学术耕耘园地。
一、《志林》《志林》,也称《国立东北大学志林》,线装石印;“志林”二字集自“颜碑”。
《志林》于1940年1月由国立东北大学创刊于四川省三台县,至1945年6月停刊,共编辑出版9期。
东北大学校训

(一)东北大学校训
1.现行校训确定时间:2002年
2.
3.校训内涵解释
“自强不息”是东北大学老校长张学良对东北大学学生的要求,“知行合一”则是东北大学第一任校长王永江,针对当时年轻人浮华之气日盛,力戒他们不存虚浮侥幸心理,对学业实事求是,少说话、多做事,而提出来的。
2002年,东北大学校园文化建设委员会经过重新审定,将校训确定为“自强不息,知行合一”。
新校训既具有东大传统精神,又赋予了新的意义,这是继承与创新的结合。
“自强不息”出自《易经》,用以鼓励、赞誉人们精神振拔、意志坚强、努力奋斗、自强自立的精神志气。
现在讲“知行合一”,是立足于马克思主义的基础上,主张知行统一,两者是一种实践的、辨证的关系。
东北大学校训将两个短语合在一起,成为一个完整的意思,既有“自强不息”的爱国意识、民族精神和传统文化思想性格,又有坚持实事求是精神,重视实践也重视知识的,理论与实际结合、实践与理论统一的思想作风与工作作风,以及教学做统一的优良学风。
东北大学章程

东北大学章程序言东北大学始建于1923年4月,“九一八”事变后,学校被迫迁徙。
1949年3月,在东北大学工学院、理学院(部分)基础上成立沈阳工学院;1950年8月,定名为东北工学院;1993年3月,复名为东北大学。
1960年10月,学校被中央确定为全国64所重点大学之一;1998年9月,由原冶金部属高校划转为教育部直属高校;1999年底,被确定为国家“985工程”重点建设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
1987年8月,东北工学院秦皇岛分院成立(现东北大学秦皇岛分校)。
1997年1月,沈阳黄金学院并入东北大学。
东北大学具有光荣的爱国主义传统,是“一二?九”运动的先锋队和主力军。
在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不同历史时期,学校培养了大批高素质人才,孕育了丰富的学术思想,取得了众多的高水平科研成果,培育了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的高新技术企业,赢得了良好的学术声誉和社会声望,形成了“爱国爱校、严谨治学”的光荣传统和“献身、求实、团结、创新”的优良校风,凝练出以“自强不息、知行合一”为核心的大学精神。
面向未来,学校将继续遵循“教育英才”的办学宗旨,全面提升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创新的大学功能,为把东北大学建设成为在中国新型工业化进程中起引领作用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而努力奋斗。
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保证学校依法办学和自主管理,促进学校科学发展,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高等学校章程制定暂行办法》等有关法律法规,制定本章程。
第二条学校名称为东北大学(英文译名为Northeastern University,英文缩写为NEU)。
学校法定注册地址为辽宁省沈阳市和平区文化路三巷11号。
学校实行多校区办学,分别为南湖校区、浑南校区、沈河校区和秦皇岛分校。
秦皇岛分校位于河北省秦皇岛市经济技术开发区泰山路143号。
学校经举办者批准,可视需要设立和调整校区及校址。
第三条学校由国家举办,经国务院确定由国务院教育行政部门管理。
东北大学学生的爱国运动与西安事变

东北大学学生的爱国运动与西安事变东北大学魏向前高广电影《西安事变》中有一幕是一队青年学生冒着刺骨寒风,高呼口号向临潼进发,找蒋介石请愿。
这队青年学生即是以东北大学学生为主体的西安学生队伍。
前边的一面旗臶正是东北大学校旗。
时任东北大学校长的张学良将军面对请愿的东大学生,发出了肺腑之言。
应当说,这次请愿,对西安事变的爆发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翻开东北大学的历史,可以清楚地看到,西安事变前后,东北大学爱国学生一直活跃在抗日救亡斗争的第一线。
西安事变前的这次请愿活动正是其中的一幕。
今年是东北大学老校长、著名爱国将领张学良将军发动西安事变70周年。
这里,我们对东北大学的那段历史进行回顾,对于纪念西安事变70周年和张学良老校长逝世五周年,继承和发扬东北大学的爱国主义光荣传统具有重要意义。
一、西安事变前东北大学学生的抗日救亡活动东北大学始建于1923年。
建校初期,面对日本帝国主义在我国的侵略行径,东北大学学生就曾参加了很多抗日活动。
其中,较为有影响的是声援“五卅”运动。
当1925年上海“五卅”惨案的消息传到沈阳后,东北大学学生于6月5日召开大会,声讨日、英帝国主义残杀我同胞的罪行,并向北京政府提出严惩祸首,收回一切租界,废除不平等条约等项请愿要求。
会后不久,东大学生向上海捐赠银元1500元,表示对“五卅”运动的支持。
1927年4月,日本帝国主义为了扩大其侵华特权,不经中国政府同意,单方面决定在鸭绿江畔的临江设立领事分馆。
对日本这种无视中国主权的行为,临江人民以’“拼十万头颅,洒一腔热血”的精神,开展了“拒日临江设馆”斗争。
东大爱国学生为声援临江人民的正义斗争,走上街头,举行示威游行,高呼“拒日临江设馆”、“打倒帝国主义”、“唤醒同胞,共同救国”等口号,充分显示了东北大学学生的反帝爱国激情。
1928年,东大学生成立了爱国团体“辽宁省国民常识促进会”,在其指导下,东大爱国学生广泛开展反对“日本帝国主义掠夺我东北资源,残害我东北同胞”等内容的宣传、控诉活动。
“自强不息,知行合一”——在“救国”“强国”中一路走来的东北大学

“自强不息,知行合一”——在“救国”“强国”中一路走来的东北大学我国是世界第一产钢大国,但第一产钢大国在世界钢铁行业腰杆一直不硬,原因就是“三高两低”:耗能高、污染高、对外依存度高,集中度低、附加值低。
东北大学轧制技术及连轧自动化国家重点实验室立足中国面向世界,不断冲击世界轧制技术高峰,用一项项自主创新成果,让“钢铁大国”一步步地向“钢铁强国”逼近。
2013年,由王国栋教授领衔的“现代轧制技术、装备和产品研发创新平台”项目,荣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王国栋及其带领的团队向“钢铁强国”冲击的历程,正是东北大学多年来秉承的“自强不息,知行合一”精神的缩影。
百年前的白山黑水,山河破碎,民不聊生。
时任东三省巡阅使、奉天督军兼省长的张作霖,采纳了奉天省代省长王永江和教育厅厅长谢荫昌“欲使东北富强,不受外人侵略,必须兴办教育,培养各方面人才”的意见,于1923年组建了以御侮兴邦为办学初衷的东北大学,在白山黑水之间撑起一面兴学育人、文化救国的大旗。
第一任校长王永江在首届学生开学典礼时,题写了“知行合一”四字校训。
“知行合一”语出心学集大成者王守仁。
所谓“知行合一”,不只是讲一般的认识和实践的关系,更重要的是指人的道德意识和思想意念与人的道德践履和实际行动之间的关系。
本着这种实践的、辩证的“知”“行”统一的办学思想,东北大学在建校初期就力戒纸上谈兵,开始创办东北大学工厂,使学生能够在实践中求得真知、巩固所学。
从现在的视角看,东北大学特色鲜明的产学研结合的办学传统可谓源远流长。
“自强不息”,出自《易经》中乾卦的象传,其词云:“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1928年,身负国仇家恨的张学良成为东北大学第三任校长,他在对学生讲话时说:“我很希望诸君,要坚定了志向,各用自己之所学,全国学者都能如此,则中国自强矣。
”对于东北大学这个东北地区的文化旗帜和精神堡垒来说,用自强不息的精神来训导学生,不仅能够激励学生勤奋读书,力求上进,更能激发学生的民族责任感和使命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东大精神伴我行”主题演讲稿
今天,我很高兴地同大家一起,分享我关于“自强不息、知行合一”东大精神的理解。
九十一年前,一位伟大的爱国主义者——张学良将军在这片神奇的辽宁大地上创立了东北大学。
今天我们就是在这个他亲手创立的东北大学里进行演讲。
东北大学的创立犹如灯塔的光芒,给千百万在那摧残生命的帝国主义之火中受煎熬的东北人民带来了希望,它的到来激起了炎黄子孙的爱国热情和抗争的志气,使得越来越多的铮铮铁骨举起抵抗日本侵略者的大旗。
“白山兮高高,黑水兮滔滔;有此山川之伟大,故生民质朴而雄豪。
”每每听到我们东北大学的校歌,我的脑海就浮现出许许多多慷慨悲歌志士正在抗战一线的场景,不禁令人产生由衷的敬意。
在国难当头之际,我们东北大学应运而生,肩负起救亡图存的民族大业。
历史交给我们这样的一个责任,我们东北大学不负众望,在艰难曲折的抗争道路上自强不息,不断进取,一路发展来,使命如此其重大,能不奋勉乎吾曹?“自强不息、知行合一”的东大精神没有改变,“爱国爱校、严谨治学”的东大传统更是历久弥新。
回望我们东大的成长史犹如一部激昂的奋斗史,悉数仍然激动不已。
85年前,我们的老校长张学良提出了“研究高深学术,培养专门人才,应社会之需要,谋求文化之发展”的办学宗旨,东北大学
从此进入了发展的新时期。
同年,梁思成林徽因创建了中国第一个建筑系。
82年前,“九一八”事变的爆发,东北大学被迫流亡,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所流亡的大学。
东大师生相继辗转北平,开封,四川三台,一路求学,一路斗争。
我们的爱国步伐未曾被阻挡过。
81年前,东北大学学生刘长春参加了第十届奥运会,成为中国的奥运第一人。
在这样的国难当头的日子里,我们仍有勇气有信心向世界传达我们的自强不息的精神。
79年前,“一二九”爱国运动的爆发,东北大学的学子再次成为先锋队和主力军。
我们用行动告诉世人,告诉帝国主义者,我们东北大学是打不垮的。
东大的校园倒了,但是会有千千万万个东大人站起来!
65年前,新中国成立。
东北大学顺应历史的潮流,不断创新发展,践行着“知行合一”的东大精神。
56年前,东北大学创造了中国第一台模拟电子计算机。
25年前,我们成立了中国第一个科学园。
从2006年-2013年12月,我们东北大学承担各类科技项目9100余项,获各类科技奖励370余项,其中国家级奖励26项,省部级一等奖46项。
如今,我们东北大学建校91周年。
九十一个春秋岁月,凝聚了一代代东大人的心血,更谱写了一曲曲的壮丽凯歌。
我们东北大学兼具了历史的厚重、时下的沉稳、未来的期许。
置身校园,每个人都无法抗拒东大传统和精神的感召与抚慰,体会内心力量的充盈,并且从这充盈中完成精神上的洗礼。
正如我们校歌所唱到“惟知行合一方为贵,惟自强不息方登高。
”我相信,我们的东北大学在未来一定发展得更好,我们东大学子在“自强不息,知行合一”的东大精神的鼓舞下,必将不负众望,学有所成,为国争光,报效我们的母校,回馈于社会,做一个有历史责任感的东大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