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苏轼离别的古诗词
苏轼《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原文、注释、译文及赏析

苏轼《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原文、注释、译文及赏析【原文】《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
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
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
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
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注释】乙卯:公元1075年,即北宋熙宁八年。
十年:指结发妻子王弗去世已十年。
思量:想念。
千里:王弗葬地四川眉山与苏轼任所山东密州,相隔遥远,故称“千里”。
孤坟:其妻王氏之墓。
幽梦:梦境隐约,故云幽梦。
小轩窗:指小室的窗前。
轩:门窗。
顾:看。
明月夜,短松冈:苏轼葬妻之地。
短松:矮松。
【译文】十年生死呀两地茫茫,不去想也不用想,自难相忘。
千里孤坟呀何处可与你共话凄凉。
唉!纵使相逢恐怕也不会相识,我已是世尘满面双鬓如霜。
昨夜里,幽梦中,我忽然还乡。
小轩窗下你正梳妆。
相顾无言,只有热泪千行。
唉!我想——年年令人断肠。
断肠处呀!在那——一轮月光下,一个小松冈。
【赏析】这首悼亡之词,是宋神宗熙宁八年(1075),苏轼徙知密州为悼念亡妻王弗所作。
苏轼与王弗是在仁宗至和元年(1054)结婚的,英宗治平二年(1065),年仅26岁的王弗在汴京突然去世。
至此时,恰整十年。
思念家乡,梦会亡妻,无疑是个典型的婉约词的题材,但一入东坡之手,便绝不似柳永、秦观之作。
他将豪迈、洒脱的胸襟溶入令人九曲回肠的题材之中,而使人在“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这些表面凄凉的意象之中,感受到某种超旷之美。
词人写凄清悲凉,却绝不深入细腻地刻划,而是以“千里”、“十年”、“千行”及“明月夜、短松冈”这些大字眼、大景致、大画面来表现,从而化凄清为苍凉,转婉约而为豪放。
可以说,这是一首以“豪放”写“婉约”之作。
是苏轼第一首艺术上获得空前成功的豪放与婉约结合之作。
苏轼宋词《昭君怨·送别》原文译文赏析

苏轼宋词《昭君怨·送别》原文译文赏析《昭君怨·送别》宋代:苏轼谁作桓伊三弄,惊破绿窗幽梦?新月与愁烟,满江天。
欲去又还不去,明日落花飞絮。
飞絮送行舟,水东流。
【译文】在夜深人静的时候,远处传来悠扬的笛声,不知是哪位吹笛者,将人从好梦中惊醒。
推开窗户,只见江天茫茫,天上挂着一弯孤单的明月。
明日分别时,送别的人当站立江边,久久不愿回去。
多情的柳絮,像是明白他的心意,追逐行舟,代人送行。
而滔滔江水,依旧东流入海。
【注释】昭君怨:词牌名。
又名“宴西园”“一痕沙”。
全词四十字,四换韵,两仄两平递转,上下片同。
金山:位于江苏镇江,宋时为长江中岛屿,现已与长江南岸相连。
柳子玉:即柳瑾,字子玉,北宋书法家,苏轼的亲戚。
桓伊三弄:桓伊,字叔夏,小字子野。
东晋时音乐家,善吹笛,为江南第一。
绿窗:罩有碧纱的窗子,诗词中多指女子居室。
欲去又还不去:欲去还留恋,终于不得不去。
【赏析】此词上片前二句“谁作桓伊三弄,惊破绿窗幽梦”,写离别前的晚上,在夜深人静的时候,不知是谁吹起了优美的笛曲,将人从梦中惊醒。
从“惊破”一词来看,对梦被惊醒似有怨恨之意。
夜听名曲,本是赏心乐事,却引起了怨恨;而一旦梦醒,离愁就随之袭来,可见是个好梦。
后二句“新月与愁烟,满江天”描述了这样的情景:推开窗户,不知是要追寻那悠扬的笛声,还是要寻回梦中的欢愉,只见江天茫茫,空荡荡的天上,挂著一弯孤单的新月,凄冷地望著人间。
江天之际,迷迷蒙蒙、混混沌沌,那是被愁闷化作的烟雾塞满了。
下片遥想“明日”分别的情景。
“欲去又还不去”,道了千万声珍重,但迟迟没有成行。
二月春深,将是“落花飞絮”的时节,景象凄迷,那时别情更使人黯然。
“飞絮送行舟,水东流。
”设想离别的人终于走了,船儿离开江岸渐渐西去。
送别的人站立江边,引颈远望,不愿离开,只有那多情的柳絮,像是明白人的心愿,追逐着行舟,代替人送行。
而滔滔江水,全不理解人的心情,依旧东流入海。
以“流水无情”反衬人之有情,有借“飞絮送行舟”表达人的深厚情意,结束全词,分外含蓄隽永。
苏轼《东坡八首 其四》译文

苏轼《东坡八首其四》译文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苏轼是宋代著名文学家,其诗文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据着重要地位。
他的诗作以豪放、奔放著称,善于抒发自己的真情实感,深受后人喜爱。
《东坡八首》是苏轼的经典作品之一,其中的《其四》更是备受推崇。
《东坡八首其四》的原文如下:《其四》一别王右丞,孤驰南光里。
琴中有严氏,烛畔有佳期。
辉辉僧面月,穆穆帘底风。
迁客无良侍,怅望簪裾空。
这首诗表现了苏轼对离别之情的真挚感受。
他描述了与王右丞别离的情景,孤独地行驶在南光里,心中充满了对友谊的思念和怀念。
在琴声与烛光的映照下,他仿佛看到了与王右丞的欢乐时光,感受到了友情之深厚。
但此时的苏轼却是一个孤独的旅人,面对着寂寥的月光和风声,心中空落无人。
苏轼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内心的孤独和无助,将离别的苦痛深深地刻画在了诗中。
他的文字简洁明快,却又充满了浓厚的情感色彩,让人读后感受到了一种深深的怅惘和烦躁。
对于苏轼的诗作,《东坡八首其四》更是展现出了他丰富的情感和才华。
这首诗虽只有短短四句,却成功地将离别之痛表现得深入人心,使读者对友情的珍贵和离别的心酸有了更深刻的体会。
苏轼的诗作不仅在当时引起了广泛的共鸣,也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文学遗产。
他以自己独特的情感和才华,创作了许多经典之作,成为了中国古代文学史上不可替代的一个重要篇章。
苏轼的《东坡八首其四》是一首深情款款,表达了对友谊的珍视和离别的心酸。
通过对王右丞离别的描绘,苏轼展现了自己的细腻情感和对友情的珍惜,同时也展示了他卓越的文学才华和对人生的深刻思考。
这首诗不仅让人感受到了苏轼的胸襟和情感,也让人对生命的无常和人情的深沉有了更加深刻的思考。
【苏轼《东坡八首其四》译文】就是苏轼诗作的一个缩影,它将苏轼的诗歌才华和情感体现得淋漓尽致,留下了深远的文学意义和感人的诗情画意。
第二篇示例:苏轼(1037-1101年),宋代文豪,文学家,书法家,被誉为“苏东坡”,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文学家之一。
《水调歌头》全诗赏析

《水调歌头》全诗赏析《水调歌头》全诗赏析在日常的学习、工作、生活中,大家一定都接触过一些使用较为普遍的古诗吧,从格律上看,古诗可分为古体诗和近体诗。
古诗的类型多样,你所见过的古诗是什么样的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水调歌头》全诗赏析,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原文: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作者简介: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
汉族,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北宋时为眉山城)人,祖籍栾城。
北宋著名家、书画家、词人、诗人,是豪放词派的代表。
和苏洵,弟弟苏辙合称为唐宋八大家中的三苏。
苏轼是苏洵的次子(苏洵长子夭折),1057年(嘉祐二年),与弟弟苏辙同登进士。
唐宋八大家之一。
《饮湖上初晴后雨》是描写西湖的古诗中无人能超越的。
赏析:此词是中秋望月怀人之作,表达了对胞弟苏辙的无限怀念。
词人运用形象描绘手法,勾勒出一种皓月当空、美人千里、孤高旷远的境界氛围,反衬自己遣世独立的意绪和往昔的神话传说融合一处,在月的阴晴圆缺当中,渗进浓厚的哲学意味,可以说是一首将自然和社会高度契合的感喟作品。
上片望月,既怀逸兴壮思,高接混茫,而又脚踏实地,自具雅量高致。
一开始就提出一个问题:明月是从什么时候开始有的——“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把酒问天这一细节与屈原的《天问》和李白的《把酒问月》有相似之处。
其问之痴迷、想之逸尘,确实是有一种类似的精、气、神贯注在里面。
苏轼此词作于丙辰年,时因反对王安石新法而自请外任密州。
既有对朝廷政局的强烈关注,又有期望重返汴京的复杂心情,故时逢中秋,一饮而醉,意兴在阑珊中饶有律动。
苏轼把青天当做自己的,把酒相问,显示了他豪放的.性格和不凡的气魄。
高中语文 2.5《苏轼词两首》苏东坡悼亡词《江城子》赏析素材 新人教版必修4新人教版

高中语文 2.5《苏轼词两首》苏东坡悼亡词《江城子》赏析素材新人教版必修4新人教版苏东坡悼亡词《江城子》赏析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
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
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
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
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赏析】本词作于宋熙宁八年(公元1075年),苏东坡梦见亡妻,醒来颇多感慨,写下这首词。
开了悼亡词之先河,也成了悼亡词之绝唱。
上阕开始作者并未以通常的写景、写情起头之手法,而是直接进入叙事主题。
宋治平二年(公元1065年),苏妻王井病逝汴京(今开封),夫妻一生一亡正值十年。
因别离已久,茫然不知对方这些年如何渡过。
因此,“十年生死两茫茫〞。
这不仅抒发了生者的深哀至痛,也为后面的相逢应不识打下了伏笔。
“不思量,自难忘〞,出句貌似平淡,却流露出夫妻间那种深挚的情分。
妻子的音容笑貌早已深入作者脑际,不去想也不会在心中抹掉。
下面点出亡妻的墓地。
“千里孤坟〞指其坟葬在眉州彭山,相距作者当时所在的密州(今山东诸城)已逾千里。
即使有贴心话想倾诉,亦无法立刻赶到,岂不是“无处话凄凉〞?所以,用“十年〞和“千里〞,将时间和空间上的跨度,再加上夫妻间生死界限,以此来强调作者对夫妻不能相见的无限沉痛的心情。
既然如此,那么只有在梦中沟通了。
但作者并未直接继续写梦,而是先宕开一笔:“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因为十年的仕途失意,生活颠簸不定,神情疲惫不堪,再加上了年纪而容颜哀老,面貌自然变得使亡妻认不得了。
这上阕的最后一句,又将词推向感情的顶峰,那悲凉的心境催人泪下。
下阕进入昨夜的梦境:“夜来幽梦忽还乡〞下笔未将凄凉、伤感的气氛继续下去,而是忽地回乡,又见新婚燕尔之情景:“小轩窗,正梳妆〞。
作者清晰看到了真实美妙的画面,娇妻在窗前,桌上放些花粉胭脂,对着铜镜梳妆打扮。
紧接着笔锋一转:“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
这句与上片“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相照应。
“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原文、赏析

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
出自宋代苏轼的《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
原文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
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
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
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
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肠断一作:断肠)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美食家。
字子瞻,号东坡居士。
汉族,四川人,葬于颍昌(今河南省平顶山市郏县)。
一生仕途坎坷,学识渊博,天资极高,诗文书画皆精。
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艺术表现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世有巨大影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书法擅长行书、楷书,能自创新意,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画学文同,论画主张神似,提倡“士人画”。
著有《苏东坡全集》和《东坡乐府》等。
创作背景:苏东坡十九岁时,与年方十六的王弗结婚。
二人一直相敬如宾,恩爱情深。
可惜天命无常,王弗二十七岁就离开了人世。
这对苏东坡是绝大的打击。
公元1075年(熙宁八年),东坡来
第1页。
关于送别的古诗词及译文(17首)

关于送别的古诗词及译文(17首)01《别董大二首》唐·高适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译文:满天阴沉沉的云,太阳也变得暗暗的,北风呼呼地吹,大雁在纷飞的雪花中向南飞去。
不要担心新去的地方没有朋友,凭着你的琴声、你的音乐修养世上有谁不知道你、不敬重你呢?02《送元二使安西》唐·王维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译文:清晨的微雨湿润了渭城地面的灰尘,空气清新,旅舍更加青翠。
真诚地奉劝我的朋友再干一杯美酒,向西出了阳关就难以遇到故旧亲人。
03《淮上喜会梁川故人》唐·韦应物江汉曾为客,相逢每醉还。
浮云一别后,流水十年间。
欢笑情如旧,萧疏鬓已斑。
何因不归去?淮上有秋山。
译文:在江汉就曾经一起作客,每次相逢都是尽醉而还。
离别后如浮云飘流不定,岁月如流水一晃过十年。
今日相见虽然欢笑如旧,可惜人已苍老鬓发斑斑。
为何我不与故人同归去?因为淮上有秀美的秋山。
04《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唐·王勃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译文:三秦之地护卫着巍巍长安,透过那风云烟雾遥望着蜀川。
和你离别心中怀着无限情意,因为我们同是在宦海中浮沉。
四海之内有知心朋友,即使远在天边也如近在比邻。
绝不要在岔路口上分手之时,像恋爱中的青年男女那样悲伤得泪湿衣巾。
05《南浦别》唐·白居易南浦凄凄别,西风袅袅秋。
一看肠一断,好去莫回头。
译文:在西风袅袅萧瑟的秋天里,到南面的水滨旁心情凄凉的分别。
回头看一次就肝肠寸断,放心前去不要再回头。
06《留别王维》唐·孟浩然寂寂竟何待,朝朝空自归。
欲寻芳草去,惜与故人违。
当路谁相假,知音世所稀。
只应守寂寞,还掩故园扉。
译文:这样寂寞我还在等待什么?天天出门求仕却一无所获。
本打算归隐山林寻找佳境,又因与故友离别深感惋惜。
苏轼 离别 诗词

苏轼离别诗词苏轼是中国宋代著名的文学家和书法家,他的诗词作品风格清新自然,富有情感和思想深度。
离别是苏轼诗词中常见的主题之一,他留下了许多关于离别的经典之作。
下面是苏轼关于离别的代表性诗词:1.《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十年生死两茫茫。
不思量,自难忘。
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
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
小轩窗,正梳妆。
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
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这首诗描绘了苏轼思念逝去的亲人的心情,表现了时间的流逝和离别的痛苦。
诗人不仅描绘了思念的深情,还通过“夜来幽梦”表达了对逝去亲人的思念之情,令人感叹。
2.《水调歌头·丙辰中秋》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这首诗中,苏轼通过“明月几时有”引出了离别的意境,表达了对远方亲人和朋友的思念和祝福。
诗人把月作为思念的象征,寄托了诗人的深情和祝愿。
3.《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留。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
这是一首离别诗,抒发了诗人在离别中的思念和感慨。
诗人把“莫听穿林打叶声”作为思念的信号,通过“山头斜照”等描写表现出离别时的感觉,给人以无限的遐想和思考。
这些诗词充分表现了苏轼对于离别的深刻理解和深情的表达,给人以深刻的启示和感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苏轼离别的古诗词
《阳关曲·中秋月》
宋代:苏轼
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
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
《留别妻》
两汉:苏武
结发为夫妻,恩爱两不疑。
欢娱在今夕,嬿婉及良时。
征夫怀远路,起视夜何其?
参辰皆已没,去去从此辞。
行役在战场,相见未有期。
握手一长叹,泪为生别滋。
努力爱春华,莫忘欢乐时。
生当复来归,死当长相思。
《江神子·恨别》
宋代:苏轼
天涯流落思无穷!既相逢,却匆匆。
携手佳人,和泪折残红。
为问东风余几许?春纵在,与谁同!
隋堤三月水溶溶。
背归鸿,去吴中。
回首彭城,清泗与淮通。
欲寄相思千点泪,流不到,楚江东。
《虞美人·有美堂赠述古》
宋代:苏轼
湖山信是东南美,一望弥千里。
使君能得几回来?便使樽前醉倒更徘徊。
沙河塘里灯初上,水调谁家唱?夜阑风静欲归时,惟有一江明月碧琉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