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岗定编,你怎样预测人员需求量
人事需求预测的方法

人事需求预测的方法一、经验判断法。
这就像是找个老司机来带路。
公司里那些有经验的管理者或者HR,根据以往的项目经验、业务发展趋势来估摸人事需求。
比如说,以前每次开拓一个新市场,大概需要招聘10个销售人员,那这次再开拓类似规模的新市场,就可以大概按照这个数来预测招聘人数。
这方法简单直接,不过呢,也有点小缺点。
要是市场环境变了,或者公司业务有新的变化,就可能不太准啦。
就像以前大家都爱去实体店买东西,现在都流行网购了,那以前的销售经验可能就不能完全套用到现在的电商业务上咯。
二、德尔菲法。
这个名字听起来有点高大上哈。
其实就是找一群专家来预测。
这些专家呢,各自根据自己的知识和经验给出预测结果,但是他们之间互相不交流哦。
然后把这些结果收集起来,再反馈给他们,让他们根据其他人的结果再调整自己的预测。
这样来来回回好几轮,最后得到一个比较靠谱的人事需求预测。
这就好比一群聪明的小伙伴,各自先独立思考,然后再互相借鉴,最后达成一个比较一致的想法。
不过这方法有点费时间,毕竟要好几轮嘛。
三、比率分析法。
这个方法就像是做数学题。
比如说,根据公司的销售额和销售人员的数量之间的比率关系来预测人事需求。
如果公司销售额增长了,按照以往的比率,就可以算出大概需要增加多少销售人员。
或者根据生产的产品数量和生产工人的比率,来确定生产工人的需求。
但是呢,这比率也不是一成不变的,要是公司引进了新的生产技术,提高了生产效率,那这个比率就不准啦,就像原本10个人一天生产100个产品,现在有了新机器,5个人就能生产100个产品,这比率就完全不一样咯。
四、趋势分析法。
这就像是看走势图。
把公司过去的员工数量、业务量等数据画成图表,看看是上升趋势还是下降趋势。
如果业务量一直是上升的,那员工数量可能也需要跟着增加。
就像爬山一样,山越来越高(业务量增长),那需要的攀登者(员工)可能也得增多。
不过呢,要是突然遇到个悬崖(突发的市场变化或者业务转型),这趋势可能就突然断了,预测也就没那么准啦。
人力资源需求预测方法

人力资源需求预测方法人力资源需求预测是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
通过对未来一段时间内企业的人力资源需求进行准确的预测,可以帮助企业合理安排人力资源,提高生产效率,降低成本,从而提高企业的竞争力。
本文将介绍几种常用的人力资源需求预测方法。
首先,人力资源需求预测的方法之一是趋势分析法。
趋势分析法是通过对过去几年的人力资源需求数据进行分析,找出人力资源需求的发展趋势,从而预测未来的人力资源需求。
这种方法适用于企业发展比较稳定的情况下,可以通过对历史数据的分析来预测未来的人力资源需求。
其次,人力资源需求预测的方法之二是定量分析法。
定量分析法是通过对企业未来发展的规划和预期产量的分析,结合员工生产力和工作效率的数据,来预测未来的人力资源需求。
这种方法适用于需要根据企业发展规划和预期产量来进行人力资源需求预测的情况下,可以通过对相关数据的定量分析来进行预测。
第三种方法是专家意见法。
专家意见法是通过邀请企业内外的专家学者,进行专家访谈和专家调研,收集专家们对未来人力资源需求的看法和预测,从而得出人力资源需求的预测结果。
这种方法适用于企业发展环境复杂多变的情况下,可以通过专家们的意见和看法来进行人力资源需求的预测。
最后,人力资源需求预测的方法之四是模型预测法。
模型预测法是通过建立数学模型,对企业未来的发展情况进行模拟和预测,从而得出人力资源需求的预测结果。
这种方法适用于需要进行复杂的数据分析和模拟的情况下,可以通过建立数学模型来进行人力资源需求的预测。
综上所述,人力资源需求预测是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通过合理的预测方法可以帮助企业做出准确的人力资源需求预测,从而合理安排人力资源,提高生产效率,降低成本,提高企业的竞争力。
不同的预测方法适用于不同的情况,企业可以根据自身的情况选择合适的预测方法来进行人力资源需求的预测。
如何进行人力资源管理的员工需求预测

如何进行人力资源管理的员工需求预测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企业的竞争日益激烈,人力资源管理越来越受到重视。
而员工需求预测作为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环节,直接关系到企业的人力资源配置和运营效率。
那么,如何进行人力资源管理的员工需求预测呢?1. 研究市场和行业趋势人力资源管理的员工需求预测首先要关注市场和行业的发展趋势。
通过研究市场的需求和行业的发展方向,可以预测出未来对员工的需求趋势。
比如,当某个行业出现创新技术时,相应的技术岗位的需求会大幅增加;当市场竞争日益激烈时,销售人员的需求也会相应增加。
2. 进行人力资源规划有效的人力资源规划是进行员工需求预测的关键。
通过了解企业目前的组织结构、人员配置情况以及未来的业务发展计划,可以进行科学的人力资源规划。
为了提高准确度,可以结合员工离职率、晋升率、招聘周期等数据进行分析,以便更好地把握员工需求的动态变化。
3. 数据分析和建模在进行员工需求预测时,数据分析和建模是非常重要的手段。
通过对历史招聘数据的分析,可以发现一些规律和趋势,进而可以预测未来的员工需求。
例如,根据过去三年的招聘数据,分析每个季度的员工流动状况,可以预测下个季度的员工需求量。
4. 建立人才储备为了应对未来的员工需求,建立一个可靠的人才储备是至关重要的。
这可以通过多种途径来实现,如建立企业人才库、与高校合作培养人才、与行业协会合作等。
通过这些措施,可以提前储备人才,减少因员工流动或业务扩张导致的人力资源短缺。
5. 持续监测和调整人力资源管理的员工需求预测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并不是一次性完成的。
因此,持续监测和及时调整是非常重要的。
定期与业务部门进行沟通和协作,了解业务发展的最新动态,根据需要进行调整。
此外,建立一套有效的员工离职调查机制,及时了解员工流动的原因和趋势,以便更好地进行员工需求预测和管理。
综上所述,人力资源管理的员工需求预测是一个综合性的工作,需要结合市场和行业趋势、进行科学的人力资源规划、数据分析和建模、建立人才储备以及持续监测和调整等多个方面的工作。
人力资源预测 预测未来需求的四大方法

人力资源预测预测未来需求的四大方法人力资源预测:预测未来需求的四大方法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变化,人力资源管理也面临着越来越大的挑战。
如何预测未来的人力资源需求成为了每个企业都需要面对的问题。
准确地预测未来的人力资源需求,可以帮助企业合理安排人员,提高生产效率,降低成本。
本文将介绍四种常用的方法来预测未来的人力资源需求。
一、趋势分析法趋势分析法是一种基于历史数据的预测方法。
通过对过去几年的人力资源需求数据进行分析,可以找出一些规律和趋势,从而预测未来的需求。
这种方法适用于需求变化比较平稳的行业和企业。
首先,收集过去几年的人力资源需求数据,包括招聘数量、离职率、人员流动情况等。
然后,通过统计学方法对这些数据进行分析,找出一些规律和趋势。
最后,根据这些规律和趋势,预测未来的人力资源需求。
二、专家咨询法专家咨询法是一种基于专家意见的预测方法。
通过请教行业内的专家,可以获取他们对未来人力资源需求的看法和预测。
这种方法适用于需求变化较为复杂和不确定的行业和企业。
首先,确定需要咨询的专家,并与他们进行面对面的交流。
在交流中,可以向他们提问关于未来人力资源需求的问题,并听取他们的意见和建议。
然后,整理和分析专家的意见,得出一个相对准确的预测。
三、招聘计划法招聘计划法是一种基于企业发展计划的预测方法。
通过分析企业的发展计划,可以确定未来的人力资源需求。
这种方法适用于企业发展比较明确和稳定的情况。
首先,了解企业的发展计划,包括新项目的启动、市场的扩张等。
然后,根据这些计划,确定未来的人力资源需求。
最后,制定相应的招聘计划,以满足未来的需求。
四、模型预测法模型预测法是一种基于数学模型的预测方法。
通过建立数学模型,可以预测未来的人力资源需求。
这种方法适用于需求变化比较复杂和不确定的情况。
首先,确定适用的数学模型,可以是回归模型、时间序列模型等。
然后,收集相关的数据,包括人力资源需求数据和影响因素数据。
接下来,利用这些数据建立数学模型,并进行预测。
人力资源需求预测步骤

人力资源需求预测步骤人力资源需求预测是指通过数据分析和预测模型,预测未来一段时间内组织所需的人力资源数量和类型,以满足组织发展的需求。
这是一个非常关键的过程,因为人力资源是组织成功的重要因素之一,正确的人力资源需求预测可以帮助组织在招聘、培训、绩效管理等方面做出有效的决策。
下面是人力资源需求预测的一般步骤:1.收集数据:收集组织的人力资源数据,包括员工数量、离职率、招聘数量、培训投入等。
同时,还要收集外部的数据,如市场需求、竞争对手的动态等。
这些数据将作为预测模型的依据。
2.分析现有数据:对已有的人力资源数据进行分析。
可以使用统计分析方法,如趋势分析、相关分析等,来了解人力资源的发展趋势和变化规律。
3.建立预测模型:根据已有数据的分析结果,选择合适的预测模型,如时间序列分析、回归分析、人工神经网络等。
这些模型可以帮助根据历史数据来预测未来的人力资源需求。
4.数据清洗和预处理:对收集到的人力资源数据进行清洗和预处理。
这包括缺失数据的处理、异常值的处理、数据平滑等,以保证数据的质量和可靠性。
5.模型训练和验证:使用已有的数据集对所建立的预测模型进行训练,并进行模型的验证和评估。
可以使用交叉验证等方法来评估模型的性能和准确度。
6.进行预测和分析:使用训练好的模型对未来一段时间内的人力资源需求进行预测。
可以根据这些预测结果,做出相应的招聘、培训等决策。
7.调整和优化:根据实际情况和预测结果的反馈,对预测模型进行调整和优化。
这可以帮助提高模型的预测准确度和适应性。
8.实施和监控:将预测结果应用于实际的人力资源管理中,进行招聘、培训等活动。
同时,要对人力资源的实际情况进行监控和调整,以便及时应对变化。
本文介绍了人力资源需求预测的一般步骤,这些步骤可以帮助组织准确预测人力资源需求,提高人力资源管理的效率和效果。
但需要注意的是,人力资源需求预测是一个复杂的过程,需要根据具体的组织情况和需求来进行调整和实施。
人力资源需求预测方法

人力资源需求预测方法在人力资源管理中,人力资源需求预测是非常重要的一环。
它可以帮助企业有效地规划人力资源,合理安排员工的数量和结构,从而提高企业的生产效率和竞争力。
那么,如何进行人力资源需求预测呢?下面我们将介绍一些常用的方法。
首先,人力资源需求预测的方法之一是定量分析法。
这种方法通过对历史数据的分析,结合未来业务发展的预期,来预测未来的人力资源需求。
定量分析法可以采用时间序列分析、回归分析等统计方法,通过对各种因素的量化分析,来得出未来的人力资源需求量。
这种方法的优点是科学、客观,但也需要大量的数据支持和专业的统计分析技术。
其次,人力资源需求预测的方法之二是定性分析法。
这种方法是基于专家判断和经验的预测方法,通过对市场环境、行业发展趋势等因素进行综合分析,来预测未来的人力资源需求。
定性分析法的优点是能够综合考虑各种定性因素,对未来的人力资源需求进行全面的分析,但也容易受主观因素的影响,需要具有丰富经验和专业知识的专家来进行判断。
此外,人力资源需求预测的方法之三是趋势分析法。
这种方法是通过对市场趋势、行业发展趋势等因素进行分析,来预测未来的人力资源需求。
趋势分析法可以通过对市场需求、企业发展等方面的趋势进行分析,来预测未来的人力资源需求。
这种方法的优点是能够及时捕捉市场和行业的变化趋势,对未来的人力资源需求进行准确的预测,但也需要对市场和行业有较深的了解和敏锐的洞察力。
综上所述,人力资源需求预测是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非常重要的一环,它可以帮助企业合理规划人力资源,提高生产效率和竞争力。
在进行人力资源需求预测时,可以采用定量分析法、定性分析法和趋势分析法等多种方法,结合实际情况进行综合分析,从而得出准确的预测结果,为企业的发展提供有力支持。
定岗定编,你怎样预测人员需求量

定岗定编,你怎样预测人员需求量金融危机下,如何让企业的生产经营更加高效?其中的一个措施就是在对未来人才需求进行相对准确预测的基础上,重新审定人员编制。
那么,怎样的预测才更科学、更准确呢?在为企业提供咨询服务的过程中,我们发现,不同行业、不同性质的企业在处理定岗定编、人员数量预测等方面的问题时,主要通过定性判断或“拍脑袋”的方式来解决,缺乏科学且定量化的手段作补充,结果应用往往差强人意。
网络型企业的特点及人员需求预测难题A公司为一家民营城市燃气公司,企业处于高速发展阶段,在多个城市收购了子公司。
由于历史原因,各子公司业务规模、员工人数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有的子公司人员配置臃肿,而有的子公司因业务发展较快而产生岗位严重缺员的现象。
总部对各单位人员配置数量缺乏统一标准,人力资源管理依据不足,这为公司进一步并购中的风险评估带来了很大困难。
B公司为一家超市连锁企业,公司正处于稳步发展阶段,下属十余家门店。
一直令人力资源总监头痛的问题是:总部无数次开会讨论提出的门店定岗定编方案,一到执行就出问题,各门店都会找出很多理由证明自己人员不够用,而总部对门店的实际情况又缺乏了解,对门店提出的理由无法辨别,从而导致定岗定编方案迟迟不能落实。
C公司为一家电力行业的大型国企,在全国绝大部分省市都设有子公司。
总部人力资源部要制订“十二五”人力资源战略规划,需要对“十二五”期间人员的需求数量进行预测。
公司一直采用1990年制定的劳动定员标准来确定各子公司的人员数量,由于组织变革、技术进步等因素,原先的标准已不能适用“十二五”期间的人员需求预测,亟需对定员标准进行修订。
纵观上述三家企业,我们可以发现他们具有以下两大共同点:第一,企业类型相似。
以上三家企业都存在多个职能类似,且业务模式可复制的下属组织机构,其工作内容、业务流程、人员配置等方面的差异不大,我们将这类企业称之为“网络型企业”。
通常,这类企业具有这样四个特点:一是业务内容基本相同,仅存在地区、规模等方面的差异;二是业务模式差异不大;三是业务流程差异不大,主要流程可以标准化;四是人员配置差异不大,对各类人员的数量、结构和质量要求基本相同。
人力资源需求预测思路与方法

人力资源需求预测思路与方法人力资源需求预测是指为实现既定目标而对未来所需员工数量进行估测的过程。
有效的人力资源需求预测可以解决企业业务发展未来所需的人员储备,又可以避免盲目扩招带来“请神容易送神难”的冗员问题。
要做好人力资源需求预测,思路为指引,方法是关键。
人力资源需求预测思路根据波特价值链概念,企业的价值创造是通过一系列活动构成的,这些活动可分为增值活动和辅助活动两类,增值活动为直接创造价值的活动,对应的岗位人群为生产、业务等一线人员。
辅助活动为间接创造价值,为增值业务提供支持的活动,对应的岗位人群为财务、IT等职能类人员。
由于影响岗位人员需求的因素很多,因此不可能也不必要对每个岗位建立单独的预测模型;有的按具体岗位进行预测,有的按整个职类进行预测,一般采取如下几个原则:1、岗位所需人员多,越需要单独建立岗位需求人员预测模型;2、增值活动所涉及岗位,一般单独建立岗位需求人员预测模型;3、辅助活动所涉及岗位,一般以职类作为预测整体,包括管理类人员;人力资源需求预测方法之一:量能管理量能管理,就是寻找影响岗位需求多少人员的驱动因素,并以这些驱动因素为自变量,岗位需求人员为因变量,运用统计方法建立人员需求预测模型的过程。
现人力资源需求预测有回归分析法、趋势预测法、公式法、生产函数法、工作负荷预测法等定量方法,其本质特征都是要建立岗位需求人数及其驱动因素之间的数学模型,是量能管理的一种具体形式。
量能管理模型建立步骤一般为确定驱动因素和建立预测模型两步。
但要注意以下几点问题;1、量能管理模型建立,最好的前提是影响岗位或职类的人员需求的驱动因素比较单一,比较适合应用于任务相对单一岗位;2、确定驱动因素,首先要有充足的数据,尽量争取各业务部门的配合,提供详细历史数据;3、访谈是必需的,岗位所在员工和其上级领导对驱动因素的了解可能比你更有发言权;4、驱动因素不是越多越好,尽量选择与岗位需求人数相关系数最高的驱动因素,有多个驱动因素时,确保各驱动因素之间相关性较差;5、量能管理模型的建立的一个致命硬伤是假定历史数据所代表的员工工作负荷是饱和的,解决的最好方法是采用专业工作定额方法确定岗位定额标准,用调节系数对历史数据进行调整;或有行业标杆的参照行业标杆产值;实在不行征求岗位上级领导意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定岗定编,你怎样预测人员需求量金融危机下,如何让企业的生产经营更加高效?其中的一个措施就是在对未来人才需求进行相对准确预测的基础上,重新审定人员编制。
那么,怎样的预测才更科学、更准确呢?在为企业提供咨询服务的过程中,我们发现,不同行业、不同性质的企业在处理定岗定编、人员数量预测等方面的问题时,主要通过定性判断或“拍脑袋”的方式来解决,缺乏科学且定量化的手段作补充,结果应用往往差强人意。
网络型企业的特点及人员需求预测难题A公司为一家民营城市燃气公司,企业处于高速发展阶段,在多个城市收购了子公司。
由于历史原因,各子公司业务规模、员工人数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有的子公司人员配置臃肿,而有的子公司因业务发展较快而产生岗位严重缺员的现象。
总部对各单位人员配置数量缺乏统一标准,人力资源管理依据不足,这为公司进一步并购中的风险评估带来了很大困难。
B公司为一家超市连锁企业,公司正处于稳步发展阶段,下属十余家门店。
一直令人力资源总监头痛的问题是:总部无数次开会讨论提出的门店定岗定编方案,一到执行就出问题,各门店都会找出很多理由证明自己人员不够用,而总部对门店的实际情况又缺乏了解,对门店提出的理由无法辨别,从而导致定岗定编方案迟迟不能落实。
C公司为一家电力行业的大型国企,在全国绝大部分省市都设有子公司。
总部人力资源部要制订“十二五”人力资源战略规划,需要对“十二五”期间人员的需求数量进行预测。
公司一直采用1990年制定的劳动定员标准来确定各子公司的人员数量,由于组织变革、技术进步等因素,原先的标准已不能适用“十二五”期间的人员需求预测,亟需对定员标准进行修订。
纵观上述三家企业,我们可以发现他们具有以下两大共同点:第一,企业类型相似。
以上三家企业都存在多个职能类似,且业务模式可复制的下属组织机构,其工作内容、业务流程、人员配置等方面的差异不大,我们将这类企业称之为“网络型企业”。
通常,这类企业具有这样四个特点:一是业务内容基本相同,仅存在地区、规模等方面的差异;二是业务模式差异不大;三是业务流程差异不大,主要流程可以标准化;四是人员配置差异不大,对各类人员的数量、结构和质量要求基本相同。
第二,存在的问题雷同。
A公司面临的问题是如何对已有或准备并购的公司的人员配置状况进行评估,做出合理的人员配置;B公司面临的问题是如何拿出让各门店都信服的定岗定编方案;C公司面临的问题是如何修订劳动定员标准,进行科学的人员需求预测。
可见,问题的核心都可以归结为如何通过科学的技术方法,确定各单位、各岗位所需的合理人数。
一般而言,进行人员预测的方法主要有这样三种:一是组织分析法,即从整个组织的愿景和使命出发,梳理组织结构,根据具体的业务流程需要,确定所需岗位设置及人员配备;二是标杆对照法,即参照本行业典型企业现时的人员配置进行人员需求预测;三是劳动效率法,狭义上是指根据生产任务和员工的劳动效率以及出勤等因素来计算岗位人数,广义上是指考虑工作量和工作效率的相关性,来确定人员需求数量。
其实,组织分析法和标杆对照法也都在一定程度中体现了劳动效率法的思想。
考虑到组织的复杂性以及定性分析的局限性,通常基于定量分析的劳动效率法是解决人员需求预测的最重要且也比较可行的方法。
劳动效率法,六步预测人员需求量对于网络型企业而言,最重要的特点在于其下属单位的可复制性,因此,在对这类企业进行人员需求预测时,通常是从选择并研究典型单位开始,即通过确定典型单位的人员需求预测模型,进而依据非典型单位的特点对模型进行修订,再推广应用。
一般来讲,网络型企业应用劳动效率法进行人员需求预测可遵循以下六个步骤。
典型单位选择选择典型单位,需要先确定选择标准,而这就要综合考虑典型单位在典型性和差异性上的双重要求。
从典型性要求来看,是说所选的典型单位一方面要具有代表性,包含企业的主体核心业务,以保证预测的结果可在其他单位推广复制;另一方面,在排除干扰性因素后,该单位的业绩水平、人均效率排名均靠前,否则得出的预测结果将缺乏必要的前瞻性。
从差异性要求来看,是说所选的典型单位在区域、规模、业务复杂程度等方面存在尽可能大的差异性,如果差异较大的单位都能适用预测模型,则预测结果就可以在其他差异较小的单位推广。
当选择标准确定后,就要看采用什么方法来进行选择了,通常来说有资料分析法、专家会议法及现场调研法等三种方法可以使用。
首先可以采用资料分析法来初步确定备选单位,就是通过对所有下属单位近三年的经营管理数据进行收集分析(如果近三年的数据不全,也可选取上一年度的数据,但要注意数据的增长率及相关影响因素的变化),统一数据统计口径,分析并剔除异常数据,然后进行人均效率的比较排序。
其次,结合资料分析法的结果,可以再用专家会议法进一步确认,即是由企业内部专家进行集中讨论,确定可能的研究对象。
最后,根据以上两种方法确定研究对象后,还需通过现场调研法最终确认。
也就是通过对研究对象进行现场调研,观察该单位的人员配置、工作流程、管理方式等,最终确定符合标准的典型单位。
典型单位人员分类盘点在对典型单位进行研究时,首先要考虑工作内容、地点、时间、流程等因素的影响,对单位人员进行分类,在此基础上对各类人员分别进行研究。
一般而言,在划分人员类别时,可以分别按部门、工作内容、工作地点、工作流程进行划分。
比如,基于对市场部的业务员、统计员分别建立预测模型,其他类别同理。
选择驱动因素劳动效率法的核心是确定单位时间内一个员工的工作量,即员工的工作效率。
影响工作效率的因素通常包括业务组织形式、工作流程、工作内容、工作难度、工作条件等。
根据我们的经验,在一个既定组织中对员工效率产生主要影响的独立因素一般不会超过三个,我们称之为“驱动因素”。
一般来讲,所需员工数量与各类驱动因素可用以下公式表达。
Y=a1Zx2+a2Zx2+…+anZxn其中,Y表示所需员工数量,Z为各类驱动因素,a为调整系数。
驱动因素的选择是建立预测模型过程中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一般来讲,包括这样几种方法:一是资料分析法,即通过企业历史资料及外部研究资料,选择可能的驱动因素;二是现场观察法,即通过现场实际观察,寻找可能的驱动因素;三是访谈和问卷调研法,即通过访谈相关员工和发放问卷,获得员工的建议;四是专家会议或访谈法,是由企业内部及外部专家根据各自经验,提取相关驱动因素。
现场观察获取数据在明确了员工数量与驱动因素之间的关系后,需要对典型单位员工的实际工作进行观察,以收集建立模型所需的数据。
其中,最关键的数据为该单位员工工作的饱和度,计算公式为“工作饱和度=某时段员工从事正常工作时间/该时段时间总长度”。
现场观察最好采取全程跟踪观察的方式,即观察被调研者一个完整工作目的工作情况,以0.5小时或1小时为单位,分别记录该员工的工作饱和度。
如果条件不允许,也可采用每隔0.5小时或1小时观察一次的间隔观察法。
基于饱和度的数据,便可计算该岗位实际所需人数。
假设该岗位有三名员工,且工作饱和度均相同,则该岗位实际所需人数为:3×(100%+40%+30%+0%+20%+50%+10%+10%)/8=0.975。
所以理论上,该岗位只需配置1人,且工作饱和度为97.5%的情况下便可完成该岗位的所有工作。
建立预测模型建立预测模型分为以下三个步骤第一步:确定驱动因素。
通过资料分析、专家访谈等方式初步选择驱动因素后,需要对驱动因素进行相关性分析,确保各驱动因素之间相关性较差,即一个因素不能被另一个因素替代。
驱动因素的相关性分析一般是在收集实际数据的基础上,通过常规统计软件来完成的。
第二步:建立预测方程。
通过以上几个步骤,可以确定典型单位某一类人员的需求数量及其相关驱动因素,即在公式“Y=a1Zx1+a2Zx2+…+anZxn”中,Y和Z均为常数。
接下来,通过观察n家典型单位(n=驱动因素个数)的数据,代入求解方程组得到an的值。
最后代入各下属单位驱动因素的具体数值,得到各下属单位人员的需求数量。
例如,B公司生鲜部某类员工的人员需求预测方程为:Y=(2.6×10-3)xZ1+(4.1×10-4)×Z2,其中Z1为商品结构数,Z2为日均销售额,“2.6×10-3”和“4.1×10-4”均为根据方程组计算出的常数。
该方程表明:决定该类员工需求数量的因素为商品结构数和日均销售额,而“2.6×10-3”和“4.1×10-4”是这两个因素对人员需求数量影响的程度。
B公司下属a门店该类人员对应的商品结构数为591,日均销售额为5522元,代入模型后得到Y=(2.6×10-3)×591+(41×10-4)×5522=3.8,即表示该类人员的理论配置人数为3.8人。
第三步:建立特殊人员的预测模型。
上述预测模型可适用于企业中的大部分岗位,但对于收银员、售票员、客服电话接线员等岗位,由于其工作对象的出现存在一定的随机性,而人员配置的多少直接决定了客户排队等待的时间,因此,这类岗位的预测模型需要专门研究。
在此方面,我们主要应用运筹学的研究结论。
可以先确定理想情况下排队的队长是多少。
对排队的队长产生影响的因素通常包括:服务人员的工作效率、客户到达的频率、服务人员的数量。
根据排队论的计算公式可知:平均队长L=ρ/1-ρ,其中ρ为劳动强度(工作饱和度),ρ=λ/μ,λ为平均到达顾客率,λ=N1/(S×t1)(其中N1为t1时间段内的客流量,S为服务台数量),μ为平均服务率,μ=N2/t2(其中N2为t2时间段内服务的顾客量)。
一般情况下,减少排队队长可以增加客户的满意度,因此通过增加开台数S,将平均队长降到客户可接受的范围内,是解决排队问题的核心。
确定最少服务台数S后,就可确定该类岗位所需的最低人数了。
例如,某售票处日均客流量为4267人,售票处每天工作12小时,一位售票员每小时可服务的客户数量为72人,需要多少个售票员才能满足客户的要求?一般来讲,日均开设窗口的多少决定了客户排队的队长,因此,可以通过现场调查的方式,确定客户可接受的最大排队队长。
这里,假设客户最大可接受的排队队长为5人,则根据公式L=ρ/1-ρ可得如下结果。
因此,为了满足日均排队队长小于5的目标,需要开设6个售票窗口。
另外,假设每一名售票员的有效工作时间为6小时,则一个售票窗口需要配置2人,因此该售票处理论上应总共配置12人。
模型的修订及应用根据典型单位的研究得出各类人员的需求预测模型后,收集其他非典型单位的相关数据,对人员需求数量进行测算,并与目前人员配备情况进行对比,分析存在差距的原因。
对于由于企业规模、区域差异等客观因素导致预测数与现实数存在较大差异的,需要确定不同类别企业的修正系数,最终形成所有单位的人员需求预测模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