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高考山东版高考语文论述类文本阅读(一)

合集下载

高考专题(一)—论述类文本阅读

高考专题(一)—论述类文本阅读
B.春晚优秀的民族歌舞节目为传统表演艺术的台舞 改编提供了可资借鉴的思路
C.传统表演艺术进行“二度创作”时,应当避免西式 改编,以防失去原有风格。
D.录音、录像等手段可以记录传统表演艺术的成果 和过程,能够起到保存作用。
讲解:
1、题干中红色字体为考点信息,作答前需进行标注,提 醒自己不要出错
例题2: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 项是(3分)
A.文章针对当下传统表演艺术保护中出现的一些片 面认识,提出了自己的观点。
B.文章紧扣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统表演艺术的 几种属性,多角度展开论证。
C.第四段将一些地区的场馆建设和数字化保存做比较, 论证了保护与保存的不同。
3、B选项先要找到“传统表演艺术的属性”然后确 定数量和论证的角度,至少要在两个;
4、C选项中直接限定了范围“第四段”,然后提到了 “作比较”也就是“对比论证”,“论证了”这个词前 面的内容是论据,后面的内容是论点,该选项中存 在的考点较多,其中对比论证为重点考察内容,容 错率较高;
5、D选项限定的范围是全文,后面提到的两个都有 论述到的内容为重点考查内容,一定要回到原文对 应,不可凭印象猜测。
当然,各类民间表演艺术经过充分提炼和艺术升华, 进而搬上舞台,其成功之作对此类非物质文化遗产 的传播起到促进作用。如春晚舞台上,藏族舞蹈 《飞弦路春》、蒙古族舞蹈《吉祥颂》等都曾大放 异彩。然而,在对民间表演艺术进行再创作的过程 中,有些实施者没有坚持本真性的原则,将一些传 统艺术改编得面目全非。比如,有些人在改造民乐 时套用画方音乐编排方式,被改编的作品便失了自 身的魂魄。因此,对民族民间艺术进行“二度创 作”,应既不失其本真的艺术特性,又科学地融入 现代元素,适应民众新的审美需求。要做到这一点 就需要编导们深谙民间表演艺术的特性,并能进行 实地调研、采风,挖掘出民间艺术的基本元素与本 质精神。

2020年高考山东版高考语文 专题十 论述类文本阅读

2020年高考山东版高考语文      专题十 论述类文本阅读

原文信息
文化活动是泛指与文化有关的一切人类活动,文化消费属于其中。
设题陷阱
偷换概念。
判断理由
原文指的是“文化消费属于文化活动”,而选项中表述的是“文化活 动是文化消费的体现”,概念的外延颠倒。
设题陷阱二:张冠李戴
指命题者在设置干扰项时,故意将此事物表述为彼事物,将事物的此方
面表述为彼方面,或者把甲的特点说成是乙的特点,或者将原文中甲的
“比较”等;表示程度轻的,有“稍微”“不大”“有点儿”“有些” 等。比对时,要注意加重或减轻程度的表述及轻重倒置的现象。 3.指代词 如“这”“其”“它”等。比对时,要注意指代对象是否一致,特别要 注意是否有张冠李戴、偷换概念等错误。 4.表示时间或时态的词语 如“后来”“最早”“近来”“正在”“日前”“一旦”“立即” “马上”“目前”“已经”“早已”“曾经”“刚刚”“即将”“就 要”“了”等。比对时,要注意是否有时间先后错乱、混淆已然与未然 的错误。特别要留心是否有故意将“即将出现的情况”表述或推断为 “已经发生的情况”的内容。
方法技巧
整体阅读
一、三重比对法 论述类文本选项内容多是命题者对原文进行的转述和分析。在这一过 程中,命题者有意识地设置错误干扰点,让考生进行判断。而比对法则 是解答此类题较好的方法之一,即把选项与原文进行仔细比对、分析, 弄清它与原文的意思是否一致,进而识破命题者设置的干扰点。那么, 比对、分析什么内容呢?如何比对呢?具体来说,就是比对句中词语(范 围词、程度词、指代词等)、比对句间关系、比对依据和结论。由此 判断选项的正误,选出答案。
会在以下几方面设置陷阱:
设题陷阱一:偷换概念
主要指命题者在解释概念或转述文意时,故意弄错对象,迷惑考生,使考
生误入歧途。命题者暗中将两个概念的内涵,如属性、作用、发展趋势

2020年山东高考语文试题及答案

2020年山东高考语文试题及答案

2020年山东高考语文试题及答案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历史地理学的起源至少可以追溯到我国最早的地理学著作《禹贡》。

这篇托名大禹的著作实际产生在战国后期。

《禹贡》虽以记载传说中的大禹治水后的地理状况为主,但也包含了对以往地理现象的追潮,含有历史地理学的成分。

成书于公元1世纪的《汉书·地理志》对见于典籍记载的重要地理要素,包括古国、历史政区、她名、河流、山岭、古迹等都做了记载和简要考证,并不局限于西汉一朝。

作者班固比较充分地利用己有的地理记载和地理研究成果,使得中国历史地理学研究初具雏形。

同样,成书于公元6世纪的《水经注》也从传世的数百种地理著作中搜集整理了大量史料,并做了深入的考证和研究。

今天,我们之所以还能知道先秦的某一个地名在现在的什么地方,能知道秦汉以降的疆域范围,能够大致了解黄河早期的几次改道,都离不开这两种著作。

在中国漫长的历史中,皇朝的更迭、政权的兴衰、疆域的盈缩、政区的分合和地名的更改不断发生;黄河下游及其支流的频繁决溢改道又经常引起有关地区地貌及水系的变迁,给社会生活带来相当大的影响。

中国古代繁荣的文化使这些变化大多得到了及时而详尽的记载,但由于在如此巨大的空间和时间中所发生的变化是如此复杂,已不是一般学者所能随意涉足,因而产生了一门专门学问——沿革地理。

沿革地理研究的内容关系有国计民生,也是治学的基础,例如历史她名的注释和考证、历代疆域和政区的变迁、黄河等水道的变迁,特别是与儒家经典和传统正史的理解有关的地理名称和地理知识,都被看成是治学的基本功。

山东2020高考语文试题

山东2020高考语文试题

山东2020高考语文试题甲必考题一.现代文阅读(共9分,毎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同其他林木相比,竹子颇有一些独特之处,如虚心、有节、清拔凌云、不畏霜雪、随处而安等等。

这些特点,很自然地与历史上某些审美趣味、伦理道德意识发生契合,进而被引入社会伦理美学范畴,成为君子贤人等理想人格的化身,并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

不仅春风得意的封建宠儿常常以竹来互相吹捧或以竹自诩,那些落泊荒野的书生和隐居“南山”、待价而沽的名士,也普遍寓情于竹、引竹自况。

在这种独特的文化氛围中,有关竹子的诗词歌赋层出不穷,画竹成为中国绘画艺术中一个重要门类,封建士大夫在私园、庭院中种竹养竹以助风雅,亦成为普遍风气。

最早赋予竹以人的品格,把它引入社会伦理范畴的,要算《礼记》了。

《礼记•祀器》中说:“……其在人也,如竹箭之有筠也,如松柏之有心也。

二者居天下之大端矣,故贯四时而不改柯易叶。

”魏晋时期政治局势反复无常,文人士子意气消沉,以阮籍、嵇康为代表的一批失意文人,为逃避现实,不与当权者合作,遁隐竹林,借竹之高标、清姿佐己之风流,在当时社会引起很大震动,对后代封建文人的行止也产生了莫大影响。

可以说,敬竹崇竹、寓情于竹、引竹自况,竹林七贤乃是“始作俑者”。

自此以后,中国的文人士大夫便与竹子结下了不解之缘。

晋室东渡之后,文人士子大量南逃,南方秀丽的山水将他们从对现实的迷惘、懑闷中解脱出来。

他们纵情山水,远离尘嚣,与大自然融为一体,广袤的竹林正是他们托身、浪迹之所,竹子清丽俊逸、挺拔凌云的姿质令风流名士们沉醉痴迷。

一时间,闻有好竹即远涉造访而不通名姓者有之,种竹十顷栖居林中者有之,对竹啸吟终日不辍者亦有之,王徽之、张廌、翟庄、袁粲等,是其中风流最著者;王徽之乃至声称:不可一日无此君!这一时期,文人雅士赋竹、赞竹,为竹作谱,蔚成风气。

世界上最早的一部植物专谱——戴凯之的《竹谱》正是在这种风气下以韵文的形式诞生的。

2020山东模拟高考语文试题及答案解读

2020山东模拟高考语文试题及答案解读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流浪地球》的票房奇迹,加上此前《三体》的热销,刘慈欣的作品影响巨大,但社会各界的评价却颇有两极分化之势。

刘慈欣的大多数作品都没有精巧的剧情或百转千回的人物感情,更多是直接甩出一个个宏大震撼的设定,靠设定本身为读者带来审美快感。

在他笔下,主人公与他人的情感联结不过是宇宙规律中很小的部分,和人类命运、宇宙洪荒相比,根本不值一提。

刘慈欣自称是“一个疯狂的技术主义者”,他坦承自己“喜欢文学因素较少、科幻因素较多的科幻作品,一直认为,透视现实和剖析人性不是科幻小说的任务,更不是它的优势”,甚至有过“把科幻从文学剥离出来”的激进想法。

在写作的过程中,刘慈欣却逐渐意识到需要保持“科学性与文学性的平衡、思想性与可读性的平衡、作为文学的科幻与作为商品的科幻的平衡”,他后来的作品“正是这些平衡的结果”,这“或多或少地背叛了自己的科幻理念”。

刘慈欣对文笔也并不是没有自觉。

他评价阿西莫夫的文笔,“平直、单色调、刚硬、呆板……几乎所有这类文学上的负面词都可以用来形容他的文笔”,却又话锋一转,表示“这种笔调无论如何是不适合文学的,但却很适合科幻,也使他的小说风靡世界”。

刘慈欣对于他敬仰的阿西莫夫的描述,显然也适用于他自己的文风。

(摘编自冰村《刘慈欣:黄金年代的守望者》)材料二:为什么有人认为科幻小说欠缺文学性?科幻小说描绘幻想世界,我们当然能够发现幻想世界与现实世界的某些相似性,但是在细节设置和整体结构方面,幻想世界是超出我们现在的社会结构和人的行为心理的。

一般的小说在进行情节描绘的时候,存在一种天然的便利性,作者不用浪费笔墨在整个世界的构想上,细节的描绘和推陈出新就成了这些小说的长处。

作家也不必为新的人际关系、社会行为、世界结构负责,只需直接去描绘既有世界下细微的情感波澜和社会反应即可。

相比而言,每一部科幻小说都是在创造一个新世界,每个细节都牵涉新世界的结构,要为人物的行动设计好相应情境,因此他们必须不断插入结构因素的解释。

专题01 论述类文本阅读(总述)2023年高考语文知识点过关

专题01  论述类文本阅读(总述)2023年高考语文知识点过关

专题一 现代文阅读Ⅰ
[第三段] ①从.题.材.来.说.,科幻小说关.注.探.索.与.发.现.,在.某.种. 程.度.上.,这对细致的形式也产生排斥,从客观上导致了科幻小说文 学性的欠缺。②探索的乐趣在于惊奇,要达到惊奇,必须在情节设 计上出乎意料。③遥远星系、微观世界、新奇未来、不断穿越…… 在这些或恢宏或奇诡的题材的映衬下,科.幻.小.说.对.形.式.的.探.索.并.不. 用.力.,因为形式探索无法与新奇世界的探索形成同等的阅读快感。
专题一 现代文阅读Ⅰ
第二步:边思考,边筛选——为答题做准备 勾画信息是为我们做题服务的,因此,需要思考每一则材料的 主要内容是什么,关键信息是什么,每一个题涉及区域在哪,这 样,把对我们做题有用的信息筛选出来,根据勾画的信息抓住材料 的关键,关注细节。 第三步:边比较,边概括——读懂文本,胸有成竹 在思考与筛选的基础上,进行比较联系:比较异同(说法上的异 同、内容上的异同等),然后综合各方面信息进行概括。
专题一 现代文阅读Ⅰ
[读文示范]
(2020·新高考模拟)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19分) 材料一: [第一段] 《流浪地球》的票房奇迹,加上此前《三体》的热 销,刘慈欣的作品影.响.巨.大.,但社会各界的评价却颇有两.极.分.化.之 势。
专题一 现代文阅读Ⅰ
[第二段] ①刘慈欣的大多数作品都没.有.精.巧.的.剧.情.或.百.转.千. 回.的.人.物.感.情.,更多是直接甩出一个个宏.大.震.撼.的设定,靠设定本 身为读者带来审美快感。②在他笔下,主人公与他人的情感联结不 过是宇宙规律中很小的部分,和人类命运、宇宙洪荒相比,根本不 值一提。③刘慈欣自称是“一个疯狂的技术主义者”,他坦承自己 “喜欢文学因素较少、科幻因素较多的科幻作品,一直认为,透视 现实和剖析人性不是科幻小说的任务,更不是它的优势”,甚至有

2020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语文试题(山东卷,含答案)(1)

2020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语文试题(山东卷,含答案)(1)

2020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语文试题(山东卷,含答案)本试卷分第Ⅰ卷和第Ⅱ卷两部分,共8页。

满分150分。

考试用时150分钟。

考试结束后,将本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Ⅰ卷注意事项:答题前,考试务必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将自己的姓名、座号、考生号、县区和科类填写在答题卡和试卷规定的位置上。

第Ⅰ卷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答案不能答在试卷上。

第Ⅱ卷必须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的位置,不能写在试卷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不能使用涂改液、胶带纸、修正带。

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

第Ⅱ卷第六题为选做题,考生须从所给(一)(二)两题中任选一题作答,不能全选。

一.(15分,每小题3分)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读音都相同的一组是A.星宿/乳臭搭讪/赡养费粗犷/旷日持久B.着实/酌量砾石/沥青路鞭挞/纷至沓来C.呜咽/奖掖嗔目/撑门面诘难/殚精竭虑D.畜养/体恤锁钥/管弦乐迸发/屏气凝神2. 下列词语中,没有特别字的一组是A. 镶嵌精萃休闲装轻描淡写B.瑕疵鄙薄邀请赛赔理道歉C. 怃然琵琶和稀泥玲珑剔透D. 推辞观摩元霄节伶牙俐齿3.依次填入下列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①春天的脚步近了,大草原上的冰雪渐渐成了朵朵白色的“大蘑菇”煞是壮观。

②人与人之间要减少误会,化解矛盾,和谐相处,那么加强彼此是非常重要的。

③每天天还没亮,位于城郊的农贸市场批发市场就起来,人们又开始了一天的劳作。

溶化沟通喧哗 B.溶化勾通喧闹C. 融化勾通喧哗D.融化沟通喧闹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A. 在这次演讲比赛中,来自基层单位的选手个个表现出色,他们口若悬河,巧舌如簧,给大家留下了深刻印象。

.B. 陶渊明早年曾几度出仕,后来因为不满当时黑暗腐败的政治而走上归隐之路,过起了瓜田李下的田园生活。

2020年山东新高考I卷语文高考真题及名师权威解析

2020年山东新高考I卷语文高考真题及名师权威解析

各个分支。

就研究的性质而言,前者一般只是对现象的描述和复原,很少涉及变化的原因,后者则不仅要复原各种以往的地理现象,而且要寻找它们变化发展的原因,探索背后的规律。

由于产生于西方的现代地理学在中国的传播很迟,加上我国缺乏全面系统的科学基础,中国沿革地理虽然早已成为专门学问,却一直未形成新的学科。

历史地理学则有自己独立的学科体系和理论,是现代地理学的一部分。

显然,历史地理学形成和发展的一个决定因素是现代地理学的建立,中国到20世纪初叶才逐渐具备这一条件。

中国沿革地理向历史地理学的发展是30年代以后才开始的。

由顾颉刚等发起的学术团体禹贡学会及其主办的《禹贡》半月刊,起初仍以研究和发展沿革地理为宗旨。

1935年,《禹贡》开始以The Chinese Historical Geography (中国历史地理)作为刊物的英语名称,这说明禹贡学会的学者们已经受到现代地理学的影响,产生了将传统的沿革地理向现代的历史地理学转化的愿望。

新中国成立后,对学科发展满怀热情的学者及时指出了沿革地理的局限性,一些大学的历史系以历史地理学取代了沿革地理。

到上个世纪60年代中期,中国历史地理的研究机构和专业人员已经粗具规模。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历史地理学者继承和发扬沿革地理注重文献考证的传统,充分运用地理学和相关学科的科学原理,引入先进的理论、方法和技术,不断开拓新的学科分支,扩大研究领域,在历史地图编绘、行政区划史、人口史、区域文化地理、环境变迁、历史地理文献研究和整理等方面都取得显著成绩,有的已居国际领先地位。

中国历史地理学的研究在整体上达到一个新的水平,标着这门具有悠久传统的学科迎来了一个向现代化全面迈进的新阶段。

(摘编自葛剑雄《中国历史地理学的发展基础和前景》)材料二:历史地理学在以空间为研究对象的地理学的庞大家族中,具有独特性,即空间过程和时间过程相结合。

英国近代地理学创建人麦金德,主张地理学者应当尝试重建过去的地理,如果不是这样,地理学就只是当代现象的描述,只有加上时间的尺度,才能考察变化的过程,并显示出今日地理只不过是一系列阶段的最新一个阶段。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作业1:论述类文本阅读(一)一、(2019山东师范大学附属中学二模)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9分)“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是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思想的重要内容。

那么,它的特色究竟“特”在哪里?我们究竟应该如何认识其思想文化本源?客观地说,世界上主要文明地区的政治文化中都有命运与共、共同体、世界主义的政治思想,例如西方基督教世界秩序及西方永久和平论、印度思想中的“不害”、伊斯兰世界“天下一家”、中国古代的“天下大同”等观念。

总的来说,早期这些共同体观念解决的只是内部秩序问题,还没有很好地解决不同文明之间如何共生共处的问题。

其中,历史上不少共同体思想还受到二元对立世界观的局限,它们所强调构建的共同体是以一个假想或现实的敌人为目标的,这种思想很容易导致世界陷入对抗之中。

事实上,直到今天,这种思想还在影响着个别大国的外交政策,值得我们去辨别和防范。

我们倡导的“人类命运共同体”,其思想文化本源来自传统和现代两部分。

所谓传统,中国古代有丰富的中外秩序资源,在当时地理所及的范围内,形成了一套处理中外关系的思想和实践做法,这套思想和做法在今天需要创造性转化。

所谓现代,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还需要从马克思主义中寻找本源。

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共同体和人类解放的思想中,包含着国际主义以及很多“人类命运与共”的资源。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中关于世界不平等、剥削以及世界政治经济秩序根源、改造的论述等,都是我们理解“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思想本源。

同时,这些思想也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从学理上区别于既往及现在流行的一些共同体理论,如各种带有宗教色彩的联盟、大西洋共同体、“民主”价值观联盟等的重要依据。

以往绝大多数国际秩序思想和实践,要么服务于强者,要么用来结成一个国家联盟以反对另一个国家联盟,要么是一种宗教秩序的外在表现。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思想中蕴含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与它们的区别在于,其并不是从排他性国家联盟的角度来狭隘地理解共同体,而是从世界范围不平等经济秩序的变革、大多数人实现自身解放从而结成联盟的高度来理解共同体。

值得一提的是,我们今天倡导的“人类命运共同体”,并不否定其他文明中关于人类合作的合理的思想资源。

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一个开放的概念,不同的思想文化都可以从中找到适合理解自己的位置。

这个概念将随着全球人、财、物、智互联互通的发展,拥有越来越大的世界基础,具有较广泛的心理认同和感召力量。

我们说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并不意味着当今世界就是一片祥和了。

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目标,一定是在不断解决矛盾的过程中逐步实现的。

当前,国际关系中的矛盾、阻碍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因素仍然广泛存在。

维护和平的综合力量与进行战争的力量之间的对比,大多数国家及其人民要求发展的愿望与国际经济秩序不平等现实之间的矛盾,等等,这些对抗的矛盾因素都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进程中需要解决的问题。

“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反映了一个开放进取的中国,将自身命运和前途同世界命运和前途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一种自我定位。

中国倡导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也是在呼吁世界团结起来,共同克服当前面临的困难。

(选自“中国社会科学网”,有删节)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人类命运共同体”不仅要解决华夏文明内部秩序问题,还要解决不同文明之间如何共生共处的问题。

B.直到今天,以一个敌人为目标构建共同体的思想还在影响着大国间的外交政策,这值得辨别和警惕。

C.马克思主义中包含着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资源,这些资源在关于世界不平等和国际主义的论述中。

D.作为一个开放的概念,“人类命运共同体”不排斥其他文明,不同的思想文化都可以从中找到适合理解自己的位置。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开头便提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是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思想的重要内容,自然地引出了下文对其特色和思想文化本源的分析。

B.文章在论述过程中反复提到其他的共同体观念和国际秩序思想,目的是通过对比突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优越性,令人更易理解和接受。

C.本文重在论述“人类命运共同体”拥有强大的世界基础、广泛的心理认同和感召力量,并顺势提出了实现这一理念的基本途径。

D.文末强调当今世界充满矛盾和冲突,意在表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道路并非一帆风顺,需要克服很多困难,任重而道远。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主要文明地区的政治文化中都有命运与共的政治思想,但它们解决的只是内部秩序问题,且受到二元对立世界观的局限。

B.中国古代有丰富的中外秩序资源,有一套处理中外关系的思想和实践做法,这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传统本源。

C.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全世界负责任的大国的共同目标,这一理想终将在不断解决矛盾的过程中逐步实现。

D.今天中国倡导的“人类命运共同体”,并不否定其他文明中关于人类合作的合理的思想资源,但具有新意义。

一、1.答案 D A.“要解决华夏文明内部秩序问题”错误,原文在第2段只是说“总的来说,早期这些共同体观念解决的只是内部秩序问题”,由此不能推断出“‘人类命运共同体’要解决华夏文明内部秩序问题”。

B.原文是“影响着个别大国的外交政策”,此处扩大了范围。

C.“这些资源在关于世界不平等和国际主义的论述中”理解错误,原文是“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共同体和人类解放的思想中,包含着国际主义以及很多‘人类命运与共’的资源”。

2.答案 C “顺势提出了实现这一理念的基本途径”无中生有,原文没有相关表述。

3.答案 C “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全世界负责任的大国的共同目标”于文无据。

二、(2019山西太原模拟)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9分)互联网的发展是无边界的,利用好、发展好、治理好互联网必须深化网络空间国际合作,携手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

但有一些人对网络空间主权存在模糊认识。

有人认为,主权具有天然排他性,强调网络空间主权与互联互通的互联网精神相冲突,将导致全球互联网碎片化;有人认为,网络空间主权与网络自由相对立,一些国家出于维护网络空间主权的需要设立防火墙,会阻碍信息的自由流动。

这些观点事实上并没有正确把握尊重各国网络空间主权与发扬互联网精神、维护网络自由的关系,不利于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

网络空间主权是国家主权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信息社会,网络信息技术已渗透到各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网络空间与现实空间、网络安全与国家安全紧密联系,不可分割。

从这个角度说,网络空间主权无疑是国家主权的重要组成部分;尊重和维护各国网络空间主权,就是尊重和维护各国的国家安全、国家主权以及国家核心利益。

正因如此,以窃取他国公民甚至国家领导人通信信息为主要目的的“棱镜计划”,不仅被视为对他国网络通信自由的侵犯,而且被视为对他国国家主权的侵犯。

因此,认为网络空间不应该存在主权,并不利于全球互联网治理。

主权国家是全球互联网治理的主要力量。

传统的国家主权确实具有天然排他性,它对内具有至高无上的权威性,对外具有不可侵犯的独立性。

与之相反,网络空间具有全球性和开放性,强调信息共享、通信自由等。

这也是一些人排斥网络空间主权的理由。

但是,在看到互联网发展无边界的同时,我们也要认识到当今全球互联网治理的主体仍然是主权国家。

如果一味强调网络互联互通与网络自由,忽视甚至不承认各国的网络空间主权,各主权国家在全球互联网治理中就会丧失话语权、主导权,就无法承担起治理主体的职责。

因此,维护全球互联网秩序、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必须承认和尊重各国的网络空间主权。

与此同时,各主权国家在网络空间治理中也应深刻认识深化网络空间国际合作、携手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的重要性,主动承担起维护全球网络空间秩序的主体责任,携手应对网络安全问题。

网民承担着维护网络空间主权的责任。

网民都生活在一定的主权国家中,作为主权国家的国民,都承担着维护国家主权和国家核心利益的义务,因而也承担着维护网络空间主权的义务。

这就要求网民不能一味强调自身的网络通信自由。

实践中,网民要维护网络空间主权,一个重要方面就是不能任意通过网络渠道泄露涉密信息。

从现实情况看,一些网民正是在这个问题上触犯了国家法律,教训十分深刻。

广大网民应切实增强保密意识、国家意识,切实维护网络空间主权。

(摘编自洪谊雅、林怀艺《尊重各国网络空间主权》)4.下列关于“网络空间主权”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网络空间主权具有排他性,维护网络空间主权与发扬互联网精神、维护网络自由不相容。

B.“棱镜计划”否定了国家网络空间主权的存在,是对他国国家主权的严重侵犯。

C.网络空间主权属于国家主权,具有权威性、独立性、全球性和开放性等特征。

D.网民有维护网络空间主权的责任,但并不否定他们的网络通信自由权。

5.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携手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是本文核心观点的前提条件。

B.第二段对“网络空间主权”概念加以阐释,有利于下文进一步展开论述。

C.文章基于一些人存在的模糊认识展开,使说理更具针对性,更有说服力。

D.文章从国家和个人两个层面论述尊重网络空间主权的必要性,主次分明。

6.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只有各国之间彼此尊重网络空间主权,才能携手构建起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

B.对网民进行网络安全应对与保密教育,是互联网发展和法治建设的必然要求。

C.若听任“棱镜计划”这类事件发生,就谈不上维护健康的国际互联网新秩序。

D.各国进行网络空间治理既需要加强国际交流合作,也需要保持相对的独立性。

二、4.答案 D A.根据原文“这些观点事实上并没有正确把握尊重各国网络空间主权与发扬互联网精神、维护网络自由的关系”可知,“维护网络空间主权与发扬互联网精神、维护网络自由不相容”错误。

B.“否定了国家网络空间主权的存在”无中生有。

C.根据原文“与之相反,网络空间具有全球性和开放性,强调信息共享、通信自由等”可知,“具有权威性、独立性”错误。

5.答案 A “携手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是本文核心观点的前提条件”错误,应该是“携手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是本文核心观点的最终指向”。

6.答案 B “是互联网发展和法治建设的必然要求”过于绝对,文中只论述了“广大网民应切实增强保密意识、国家意识,切实维护网络空间主权”的内容。

作业2:论述类文本阅读(二)一、(2019济南历城二中高三调研)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9分)有着5000多年历史的中国传统艺术是一条璀璨星河,它的精神和血脉对世界文化艺术的发展起到了极其重要的涵养作用,对世界众多艺术家产生过直接或间接的影响。

尤其是当西方传统写实绘画的发展处于困境之时,中国传统艺术更是以其独具特色的艺术魅力和表现形式启迪了一大批现代艺术家,他们从中汲取营养,摸索前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