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速上手指南:2015 美国硬脑膜动静脉瘘诊治指南
硬脑膜动静脉瘘介入诊治的新进展-最新年精选文档

硬脑膜动静脉瘘介入诊治的新进展1. 分型和临床表现鉴于DAVFs痿口位置和引流血管构筑的不同,其临床表现也有很大的差异[1] 。
这些临床表现主要包括突眼、颅内血管杂音、颅神经功能障碍、耳鸣、出血、颅内压升高、视神经乳头水肿,严重时甚至有发生充血性心衰的可能。
关于DAVFs的分型有几种,主要的两类分型分别以瘘口位置和引流静脉作为依据。
目前使用最多的分型是Cognard等人和Borden等人制定的分型。
这些分型的共同点是都以DAVFs的引流静脉作为区分的重点,单纯与静脉窦连接、血流为顺行的DAVFs其临床表现相对较轻微,而血流为逆流并有皮层静脉参与的DAVFs则表现出较严重的症状如颅内出血、颅神经功能障碍、颅内压升高等。
以1995 年Cognard等人制定的Cognard分型为例[2] : I型,DAVFs位于静脉窦内,血流为顺行,症状主要为搏动性耳鸣和颅内血管杂音;n 型,DAVFs位于静脉窦内,血流为逆流入静脉窦或皮层静脉,症状以颅内出血、颅神经功能障碍等为主;m型,皮层静脉直接引流,无静脉扩张,临床症状以颅内出血为主;W型,皮层静脉直接引流,有静脉扩张,具有占位效应,临床症状以中枢神经系统症状、颅高压为主,其发生颅内出血的可能性也最大;^型,血液引流入脊髓的髓周静脉,导致椎管内静脉压升高,脊髓缺血,临床表现为锥体束征阳性。
2.介入治疗的进展DAVFs的治疗应重视个体化治疗,充分考虑到疾病的病史、血管构筑情况和临床症状的严重程度。
其治疗原则为尽可能充分、彻底地闭塞瘘口,同时不影响正常的静脉回流[3]。
DAVFs 的治疗方法包括传统外科手术、放射外科、介入治疗以及综合治疗。
区别于前两种治疗方法,介入治疗可使栓塞材料直接到达病灶血管,闭塞瘘口,减少了一系列并发症。
随着技术和栓塞材料的不断进步,介入治疗逐渐成为治疗DAVFs的首选方法,尤其是在一些复杂的、高风险的DAVFs中,外科手术仅用于介入治疗无法实施的病患。
硬脑膜动静脉瘘诊治新进展

脉窭井返流到 皮层静 脉 . 性颅 内压增 高为主 ; 以慢 Ⅲ型 , 直接 引
流到 皮 层 静 脉 , 其 扩 张 , 至 呈 动 脉 瘤 样 变 , S I 主 。 使 甚 以 M-为
C sl等…J -o i f l 认为此类型几 乎所有 患者 琦 出现 s H;V型 , ^ I 引流 八静脉 湖, 占住 效应显著 , 内压明 置增 高. 颅 出血率 高, 常有神
维普资讯
岫
202 0 。Ⅵ
2 5。No 3
硬 脑 膜 动 静脉瘘 诊 治 新 进 展
黄 庆 尹方 明 李铁林
第一军医大学球 江医院神经外科( 广州 5C S) 1E2 硬脑膜动静脉疼 (l aeoeosfta D V ) 常见颅 d r r'nu s l, A F 是 t ̄c iu 内血 管一 挂疾病 , 国外 占颅 内血 管畸形的 1% ~1%【 在我 在 0 5 , 国 占脑 血管病 患者的 6 2 咀横 窭 一乙状 窭区发 生率 最高, .%, 其 次 为海纬窭 区、 矢状 窭区等【 该病成人 多见 , 其是 4 上 尤 0~ 杂音为主 , 少引起颅 内高压厦神烃 系统症状 ; 很 Ⅱ型 . 引流到静
为动静脉短路 , 即出现搏 动性耳 鸣厦颅 内血 管杂 音 ; 静 脉 引 ②
③ 外伤、 术等 可诱发 D V 手 A F形 成 , 其原 因在 于静脉 窭高压或
闭塞。T r 等_ 和杨钻 等 分 别在 太鼠 与驹体 内通过 将颈 ee  ̄ 6 J 总动脉 和颈外静 脉吻合造成静脉 窭高压 , 发 出了 D V 我们 诱 A F,
分型 I, Ⅱ型者 . 治愈 率为 6 . %; . 9 9 Ⅲ Ⅳ型 , 治禽 率 2 . %, 1 4 尤
脑出血指南及诊疗规范

2015 AHA/ASA 自发性脑出血最新诊疗指南2015-06-12 21:05 来源:丁香园自发性非创伤性脑出血(ICH)仍是全球范围内致残和致死的重要原因之一。
近期美国心脏病协会/美国卒中协会(AHA/ASA)发布了最新ICH 治疗指南。
该指南一方面是为更新2010 年出版的AHA/ASA ICH 指南,纳入近五年发表的最新研究文献;另一方面是提醒临床医生治疗脑出血的重要性。
该指南由美国神经病学学会、美国神经外科医师协会、神经外科医师大会和神经重症监护学会认定,发表于近期的Stroke 杂志。
这是一份有关急性ICH 患者护理的全面循证指南,包括诊断、凝血障碍的治疗、血压管理、预防和治疗继发性脑损伤、颅内压控制、手术、预后的预测、康复、二级预防和未来思考等。
现将指南推出的14 个方面的推荐意见归纳如下:一、急诊诊断和评估:1. 基线严重程度评估应该作为ICH 患者初次评估的一部分(I 类推荐,B 级证据;新增推荐内容);2. 采取快速影像学检查(CT 或MRI)来鉴别缺血性卒中和ICH(I 类推荐,A 级证据;同上一版指南);3. 行CT 血管造影和增强CT 以筛选具有血肿扩大风险的患者(Ⅱb 类推荐,B 级证据);如果临床表现和影像学检查可疑,CT 血管造影、静脉造影、增强CT、增强MRI、MR 血管造影、静脉造影对发现潜在器质性病变(包括血管畸形、肿瘤)具有一定价值(Ⅱa 类推荐,B 级证据;同上一版指南)。
二、止血和凝血障碍/抗血小板药物/预防深静脉血栓形成:1. 合并严重凝血因子缺乏或严重血小板减少的患者应该适当补充凝血因子或血小板(Ⅰ类推荐,C 级证据;同上一版指南);2. 由于服用VKA(维生素K 拮抗剂)而导致INR 升高的ICH 患者,应停用VKA,补充维生素K 依赖的凝血因子,纠正INR 值,并静脉应用维生素K(Ⅰ类推荐,C 级证据);使用PCCs(凝血酶原复合物)比使用FFP(冰冻新鲜血浆)并发症更少,纠正INR 更为迅速,作为首选考虑(Ⅱb 类推荐,B 级证据)。
美国神经重症监护学会《大面积脑梗死治疗指南(2015)》

美国神经重症监护学会《大面积脑梗死治疗指南(2015)》大面积脑梗死(large hemispheric infarction,LHI)也称恶性大脑中动脉梗死,是导致人类死亡或残疾的重要疾病。
此类患者具有较典型的临床症状,相对单一的进程,常常因小脑幕切迹疝而死亡。
为此,在美国心脏协会/美国卒中协会(American heartassociation/American stroke association,AHA/ASA)《大脑和小脑梗死伴水肿治疗指南(2014)》基础上[1],美国神经重症监护学会(neurocritical care society,NCS)、德国神经重症监护和急诊医学学会(German society for neuro-intensive care and emergency medicine)汇集了来自北美和欧洲神经重症、神经外科、神经内科、神经介入和神经麻醉等多学科专家,为解决LHI治疗中遇到的诸多临床问题制定了2015年《大面积脑梗死治疗指南》[2]。
该指南对提高LHI临床诊疗水平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内科治疗相关问题1.体位:头部抬高可促进静脉回流并降低颅内压,同时也降低脑灌注压(cerebral perfusion pressure,CPP)。
平卧位颅压增高,但CPP也随之增加。
大多数LHI可取平卧位,但应注意预防误吸;对伴有高颅压者,可取头高30°位(弱推荐,极低质量)。
2.呼吸道相关问题:LHI常伴有意识障碍、呼吸运动减弱、保护性反射减弱以及吞咽困难,易出现呼吸衰竭。
机械通气是肺脏功能支持治疗的重要手段。
(1)气管插管: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10、呼吸衰竭、保护性反射减弱、颅内压增高、梗死面积>2/3大脑中动脉供血区域、中线移位、肺水肿、肺炎以及拟手术患者,都是气管插管的适应证。
对于伴有呼吸功能不全或神经功能恶化者,应行气管插管(强推荐,极低质量)。
中国颅内静脉系统血栓形成(CVST)诊断和治疗指南(2015)解读

血栓前状态
恶性疾病
血液病
CNS紊乱 血管炎
其它感染性疾病 其它系统紊乱
口服避孕药
妊娠/产褥期
感染 药物 机械性 脱水
国际脑静脉及静脉窦血栓形成研究试验(ISCVT)的危险因素(%)
5
Ferro J M et al. Stroke, 2004,35(3):664-670.
静脉血栓形成与口服避孕药
引起几种肝脏产生的血 浆蛋白水平的增加:
女性) MRI(73%) 是主要诊断手段 80% 接受抗凝治疗 院内死亡6%.
STROKE. 2014, doi: 10.1161
8
症状学(2)—合并硬脑膜动静脉瘘
CVST常与硬脑膜动静脉瘘同时存在,其 发生率可达39%
血栓多位于动静脉瘘的附近或引流静脉的 下游
表现为头痛、搏动性耳鸣、颅内出血等表 现,而在静脉(窦)血管再通后,瘘口常 可闭合
Smith R and Hourihan MD. BMJ. 2007
15
16
2012-7-9
2012-7-10
2012-7-12
影像学检查--推荐意见:
DSA是确诊CVST的金标准,逆行静脉造影如发现 窦内狭窄远近端压力差达12 mmHg以上时,有支 持诊断价值。但使用时应考虑到单纯皮层静脉血栓 形成时的不足,以及其有创性和操作不当导致颅内 压增高的风险(II级推荐,C级证据)(修改)
• 蛛网膜颗粒、隔 膜、残余血栓、 脂肪沉积和大脑 结构移位均能模 拟狭窄
67 mmHg 11 mmHg
远近端压力梯度 >12 mmHg
Bussiere et al; AJNR 31: 645 – 650, 2010
14
硬脑膜动静脉瘘导致双侧丘脑病变(附2例报告及文献复习)

硬脑膜动静脉瘘导致双侧丘脑病变(附2例报告及文献复习)硬脑膜动静脉瘘(dural arteriovenous fistula, DAVF) 是硬脑膜及其附属静脉窦、大脑镰和小脑幕发生的动静脉直接交通的一类血管性疾病, 占颅内血管畸形的10%~15%, DAVF可发生在脑膜的任何部位, 临床表现多样, 发生于直窦附近的DAVF可造成双侧丘脑病变, 尽管发生率较低, 但对患者造成的危害较大, 临床上不易识别, 易出现误诊误治, 文中收集DAVF导致双侧丘脑病变病例的临床和影像学资料报道, 结合复习文献进行分析, 报告如下。
临床资料病例1临床资料1.病史:患者住院号:B0061×××, 男性, 63岁。
因“反应迟钝, 懒言少动近2个月”于2014年2月10日就诊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我院) 神经内科。
2.现病史:2013年12月15日起家属发现患者反应迟钝, 对答缓慢, 有时不能应答, 少语少动, 动作变慢, 表情少。
自觉反应迟钝, 计算力下降,记忆力变差, 但尚能认识家人, 睡眠时间增多, 能工作和骑车。
此后患者症状逐渐加重, 以致生活不能自理。
2014年2月7日外院检查发现左侧胼胝体压部后方囊性病灶, 考虑脑囊虫病可能。
3.既往史:既往有背部肿物切除史, 具体病理结果不详;有高血压病和肝囊肿病史;2005年曾有脑干出血史, 7~8个月后肌力恢复。
否认肝炎、结核和伤寒等传染病病史, 否认食物过敏史。
4.个人史和家族史:生长发育正常, 有吸烟史, 否认疫源接触史, 无酗酒嗜好, 否认毒物接触史, 否认精神活性药物使用史, 否认冶游史。
否认两系三代成员有类似家族史。
5.神经科检查:神志清楚, 语速慢, 对答切题, 言语略显贫乏, 计算力和近事记忆减退, 常识有所下降。
双侧瞳孔等大等圆, 瞳孔直径2 mm, 对光反应灵敏, 双侧上睑下垂, 右侧更明显, 眼球活动尚可, 未查及眼震, 颈项无抵抗, 四肢肌力5级, 肌张力不高, 四肢反射可引出且对称,Babinski征、Chaddock征等病理征未引出, 深浅感觉尚可。
表现为双侧丘脑病变的硬脑膜动静脉瘘的临床特点(附1例报告)

表现为双侧丘脑病变的硬脑膜动静脉瘘的临床特点(附1例报告)郭岑;王昌鹏;吴帅;杜鹏;张宇浩;范薇;鲍海峰;金莉蓉【摘要】目的探讨以双侧丘脑病变导致认知功能减退起病的硬脑膜动静脉瘘(dAVFs)的临床、影像学特点和鉴别诊断、诊治方法.方法分析1例dAVFs患者的临床资料,结合国内外文献进行分析讨论.结果本例患者临床表现为进展性的认知功能减退,MRI T2相见双侧丘脑高信号,经DSA确诊为dAVFs,行血管内栓塞治疗后症状基本恢复.本研究系统检索了具有相似影像学表现的dAVFs相关文献报道30例,其临床表现以记忆力减退最为显著,部分伴有精神行为异常,经介入治疗或手术治疗大多预后良好.结论以双侧丘脑受累表现为认知功能减退的dAVFs报道较少,临床中出现类似病例应考虑到该诊断.【期刊名称】《临床神经病学杂志》【年(卷),期】2019(032)003【总页数】5页(P201-205)【关键词】硬脑膜动静脉瘘;认知功能减退;双侧丘脑病变【作者】郭岑;王昌鹏;吴帅;杜鹏;张宇浩;范薇;鲍海峰;金莉蓉【作者单位】200032上海,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神经内科;200032上海,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神经内科;200032上海,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神经内科;200032上海,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神经内科;200032上海,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神经内科;200032上海,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神经内科;200032上海,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神经内科;200032上海,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神经内科【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43.9硬脑膜动静脉瘘(dAVFs)是一种少见的发生在硬脑膜及其附属物(大脑镰和小脑幕)上的异常动静脉交通,约占颅内血管畸形的10%~15%[1]。
目前病因和发病机制不明。
因瘘口位置、引流方向和流速的不同,该病临床表现差异大,早期误诊率高。
本文报道1例以双侧丘脑病变起病的dAVFs,结合文献复习,对本病的病因、临床表现和诊治进行探讨。
美国感染病学会颅内感染性脑室炎和脑膜炎治疗指南中文版

《2017年美国感染病学会医疗相关性脑室炎和脑膜炎治疗指南》解读医疗相关性脑室炎和脑膜炎是神经外科常见并发症,严重影响患者的预后及转归。
虽然大多数患者住院期间即急性起病,但仍有少数在离院后甚至数年方发生迟发性感染。
迄今为止,神经内、外科对医疗相关性脑室炎和脑膜炎的治疗效果并不令人满意。
为解决临床诊疗中的诸多问题,美国感染病学会(IDSA)于2017年发布了《2017年IDSA医疗相关性脑室炎和脑膜炎治疗指南》(以下简称《指南》)。
《指南》以循证医学为依据,涉及医疗相关性脑室炎和脑膜炎的诊断、治疗及预防,对提高诊疗水平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现结合国内新近发表的相关文献解读如下,供医务人员参考。
一、证据来源等级和推荐力度1.证据等级:利用IDSA设计的“推荐分级的评估、制定与评价(GRADE)”系统,对证据质量进行评价,并以此系统评价推荐力度。
医学证据依据其最终可信度分为低、中和高。
2.推荐力度:应用GRADE系统权衡证据的等级、风险获益比、患者价值观以及费用等多种因素,将推荐力度分为弱和强。
二、主要病因分析1.脑脊液分流术:脑脊液分流管可长期留置体内,头端可置于侧脑室、硬膜下腔、囊肿腔以及腰大池,尾端可置于腹腔、胸腔以及血管腔。
其手术相关感染发生率为2.8%~14%,大多数文献报道中,这一数值低于4%。
感染途径主要包括:细菌定植分流管、经分流管尾端逆行感染至头端、经皮肤感染和血行感染。
2.脑脊液引流术:脑脊液引流管头端可置于侧脑室、硬膜下腔、囊肿腔或腰大池,通常需要在皮下潜行一段距离,尾端接液体收集装置,可用于引流、监测颅内压或注射药物。
文献报道,脑室外引流感染的发生率为0%~22%,每天引流感染率增加约1%,长时间引流(>5d)是继发感染的重要原因。
腰大池引流的感染率可达5%。
值得一提的是,有人通过严格的管理措施,使得腰大池引流的感染率下降至0.8%。
这些措施包括不进行脑脊液采样监测、引流不超过5d、断开或受损的引流管需要重新连接时进行严格的无菌操作、引流管连接断开或受损2次后即拔除。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硬脑膜动静脉瘘(DAVF)占颅内血管畸形的5%~15%。
认为DAVF 的发生与硬脑膜或皮层静脉血栓形成,激素水平改变,高凝状态,创伤等因素有关。
DAVF 的临床表现主要取决于引流静脉的类型。
颅内DAVF 可以引起出血性和非出血性神经功能障碍。
近期,美国多个临床中心的专家,基于循证医学的结果,共同制定了DAVF 的诊治指南,并将其发表在了Journal of NeuroInterventional Surgery 上。
第一部分:五大推荐1. 所有患者经临床表现判断或非侵袭性影像学资料诊断,怀疑颅内DAVF 者,均需进行DSA,以确定DAVF 的类型。
(I 级证据,C 级推荐)2. 高风险的DAVF 应该积极治疗,降低颅内出血、高压性脑病或神经功能缺失并发症的发生。
对解剖位置满意的患者,首选血管内介入治疗;显微手术治疗或联合血管内介入治疗可以治疗不能单独经血管内治疗治愈的高风险DAVF;立体定向放射治疗仅作为手术治疗和血管内介入治疗的辅助或补充治疗。
(I 级证据,C 级推荐)3. 有症状非进展性DAVF,如果要彻底治愈,可以选择血管内介入,显微手术及立体定向放射治疗。
(IIb 级证据,C 级推荐)4. 无症状且非进展性DAVF 并不需要积极的干预;如果考虑干预治疗,需要权衡治疗的风险和疾病自然发展出现的风险。
但是,这类患者需要严密的随访临床症状和非侵袭性影像学。
当有症状的患者突然发生症状消失,需要考虑静脉内血栓的形成,这时需要重新进行DSA 检查,确定此时瘘的动静脉结构及引流静脉的类型。
(I 级证据,C 级推荐)5. 立体定向放射治疗是安全,相对有效的治疗方法。
因此,可以作为血管内介入治疗或手术治疗不满意患者的补充治疗,或用于不愿接受侵袭性治疗的患者。
(I 级证据,C 级推荐)第二部分全面复习DAVF1. 自然病程DAVF 的自然病程并不完全清楚。
目前认为DAVF 的部位和引流静脉类型是决定自然病程的主要因素。
引流静脉的类型与临床表现关系密切。
皮层静脉反流、男性、高龄、后颅窝部位及存在局部神经功能缺失都是颅内出血的独立危险因素。
2. 皮层静脉反流无皮层静脉反流的DAVF 一般不会出现临床进展。
而存在皮层静脉反流的DAVF,往往表现为进展性病程,并且发生出血和非出血性神经功能障碍的概率升高。
随着时间的推移,无皮层静脉反流的DAVF 会向皮层静脉引流的类型转变;而也有报道,DAVF 发生自发性闭合,尤其见于海绵窦和横窦DAVF。
因此,很多的学者推荐,当患者的临床症状出现改变时,应该行脑血管造影,明确静脉的引流类型及有无自发性血栓的形成。
3. 临床表现CTA 和MRA 的发展提高了无症状性DAVF 的诊断;而大多数颅内DAVF 都有临床表现,临床表现主要取决于病变的部位和静脉引流类型。
引流入海绵窦的DAVF 表现为球结膜充血、球结膜水肿、突眼、眼肌麻痹、视敏度下降及球后疼痛;引流入乙状窦或横窦的DAVF,表现为搏动性耳鸣,听力下降;前颅窝内的DAVF 静脉引流比较单一,可以经骨导静脉引流,表现为鼻出血,硬膜下出血,颅内出血。
当DAVF 与颅底有关时,可以出现颅神经麻痹的症状;DAVF 静脉引流入深部静脉时,可能出现人格改变、静脉压升高相关疾病(脑积水)、记忆障碍、痴呆。
更严重的临床表现包括颅内出血、癫痫、进行性神经功能缺失。
4. 影像学检查(1)CTCT 虽然是怀疑颅内疾病诊断的首选方法,但对诊断DAVF 价值有限。
颅内DAVF 在CT 上的表现可以表现为正常、充血的血管结构(很可能是引流静脉)、水肿的脑组织、蛛网膜下腔出血、颅内出血及骨侵蚀。
CTA 可以通过扩大的引流静脉,大致推断出DAVF 的位置。
4D CTA 的应用,能够发现皮层反流静脉及DAVF 的静脉引流类型。
然而,CTA 在反应动静脉分流和静脉引流类型方面能力有限,不作为诊断DAVF 的推荐方法。
(2)MRIDAVF 在MRI 的表现有不对称的流空血管,皮层静脉低信号,脑实质水肿,脑实质、硬膜下及蛛网膜下腔出血。
MRA 可以反应出受影响的硬膜窦和皮层引流静脉,但是,对区别供血动脉和引流静脉时还存在困难。
目前,MRA 诊断DAVF 的敏感性高达93%,因此,可以将MRA 作为DAVF 随访的工具。
(3)DSA全脑血管造影术是目前评价脑血管最佳的方法,也是DAVF 诊断、分类及随访的金标准。
尤其是皮层静脉反流的DAVF 患者,在DAVF 完全闭合之前,需要DSA 密切随访。
有一部分DAVF 在CT 或MRI 上不能被察觉,而在DSA 可以很容易识别。
DSA 可以进一步对DAVF 进行病理解剖分类,对血管内介入或手术治疗提供依据。
在对DAVF 患者进行DSA 检查时,需要完善头部六根血管,因为引起DAVF 临床表现与静脉引流相关,而动静脉瘘的部位可能在症状定位的远隔部位。
如颅内DAVF 引流入脊髓静脉时,可以出现脊髓病;而脊髓DAVF 向上引流时,引起脑干水肿。
5. DAVF 分类目前对颅内DAVF 分类方法很多。
Borden 等按引流静脉的特点进行分类;Cognard 等按临床表现及血管特点进行分类;而Zipfel 等将Borden 和Cognard 的分类方法结合,提出了新的分类方法。
Geibprasert 提出的新解剖分类方法,强调了DAVF 的部位和引流静脉部位的关系。
Baltsavisa 等根据软脑膜引流静脉的类型提出了「DES」分类方法:「D」指动静脉瘘的确切部位,「E」指受影响静脉窦的解剖和功能状态,而「S」指引流静脉失代偿。
DAVF 还可皮层静脉反流情况分为非进展性和进展性。
每种类型下又可分为有症状和无症状的亚型,有症状的提示需要积极干预。
6. 治疗DAVF 的治疗需要综合考虑疾病的自然病程,症状的严重程度,患者的意愿及治疗相关的风险。
由于治疗DAVF 决策的复杂性及潜在风险,建议DAVF 的治疗在能提供显微外科手术,血管介入及放射治疗的综合性医疗机构内进行。
对有症状高度怀疑DAVF 的患者,应该完善DSA 检查,对患者的疾病病程进行预测,指导治疗方案的制定。
完善DSA 检查后,如果没有皮层静脉反应,其出血和神经功能缺失发生的风险较低,可以采取保守治疗;如果存在皮层静脉反流,推荐积极干预治疗。
其他需要干预的指征包括继发性青光眼药物治疗无效,球后疼痛,搏动性耳鸣。
对皮层静脉反流的处理目标,在于完全阻断反流。
不完全的阻断对降低颅内出血及神经功能缺失没有意义。
无症状非皮层静脉反流患者无需积极干预。
有症状非皮层静脉引流的患者,如果影响生活,可能需要积极干预。
这种情况下,治疗的目的在于缓解临床症状,而无需完全切除DAVF。
(1)保守治疗DSA 显示患者无皮层静脉反流,可以采取保守治疗。
一般3-6 个月进行临床及影像学检查随访观察,如果疾病稳定,可以每年进行临床和非侵袭性影像学随访。
如果患者的DAVF 与海绵窦有关,需要在就诊及随访过程中检查眼底,视野,眼压,以监测疾病有无进展。
一旦出现临床症状改变,马上进行影像学评估。
对无症状或症状轻微的DAVF,引流入海绵窦、乙状窦、横窦而无皮层静脉,可以间断性压迫颈外动脉或其供血分支。
据报道,30% 海绵窦相关DAVF 可以通过该方法完全闭塞。
机制可能是,压迫颈外动脉或其供血分支后,使瘘口附近血栓形成,或提供颈静脉球内的压力,借以升高海绵窦内的压力。
但这种方法没有科学依据支撑,仅作为DAVF 治疗的辅助措施。
另外,如果患者存在皮层静脉反流,不应该进行颈外动脉按压。
首次DSA 未见皮层静脉反流的患者,随访中,DSA 不作为首选方法,但是临床症状发生变化,如球结膜充血、搏动性耳鸣加重,或普通影像学检查发现新的改变,应该进行DSA 评估。
(2)血管内介入治疗血管内介入治疗是颅内DAVF 治疗的首选治疗方法。
掌握DAVF 的解剖,血管构筑特征及位置,制定导管进入的路径,是血管内介入治疗的术前准备。
血管内治疗的技术包括经动脉,经静脉及直接穿刺。
经动脉入路是皮层静脉反流相关进展性DAVF 最常用的方法,需要对供血动脉进行超选,使栓塞剂能经过瘘口流入静脉内。
部分患者,单独经动脉治疗可以治疗,但其经常作为经静脉入路、显微外科手术和放射治疗的辅助治疗方法。
经静脉入路治疗DAVF 安全有效,如海绵窦区动静脉瘘,常选择经岩下窦或眼上静脉入路作为首选入路。
同样的,经静脉入路还可以用于治疗许多颅底部瘘,如枕髁静脉,缘窦,乙状窦、横窦和岩上窦。
选择经静脉入路时,需要评估所选的静脉能否栓塞,大脑的回流静脉有无参与。
在某些情况下,如硬脑膜窦或皮层静脉相对孤立或导管不能到达,需在经静脉入路联合显微手术下治疗。
弹簧圈是经静脉入路首选的栓塞材料;在经动脉入路中,很少使用,而更多的使用液体栓塞剂,这是因为弹簧圈很难经动脉置入DAVF 的静脉侧内,除非瘘口很大。
(3)显微手术尽管大多数的DAVF 可以经血管内介入治疗,但显微手术仍占重要的地位。
显微手术治疗DAVF 的指证包括:需急诊清除颅内血肿的患者,多支供血动脉,其他技术不能到达供血动脉或供血动脉参与或与重要的颅神经比邻。
前颅窝内的DAVF 首选手术治疗,手术治疗DAVF 的目的并不是切除瘘,而是将引流静脉分离出来。
严格的选择手术患者,预后比较满意。
(4)放射治疗立体定向放射治疗使瘘口闭合需要花费2 年的时间,因此,对于存在皮层静脉反流的患者,不将放射治疗作为首选,以防颅内出血的发生。
对一部分患者,可以立体定向放射联合血管内介入治疗,这样在早期血管内介入治疗可以缓解症状,而放射治疗可以使瘘口发生迟发型的闭塞。
放射治疗还可以作为手术或血管内介入治疗风险较大的患者,或作为前两种治疗后仍残留瘘的患者。
研究表明,放射治疗可以使DAVF 达到满意的闭塞,单独使用放射治疗可以使DAVF 完全闭塞率达68%,联合血管内介入治疗可以使闭塞率达83%。
放射治疗DAVF 的并发症很少,颅内出血,神经功能缺失和死亡率的发生分别为1.2%,1.3%,0.3%。
因此,对于预期发生颅内出血很低的患者,可以选择放射治疗为治疗方法。
最后,专家指出,由于DAVF 是一种少见的疾病,对其的认识还不完全,因此还需要进一步的研究,更加详细的了解其自然病程和治疗后的预后,以帮助我们在未来的治疗中更好的改善患者的症状和预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