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通信技术

合集下载

通信技术基础

通信技术基础

通信技术基础通信技术是指通过各种媒介传输和交换信息的技术。

它涉及到多个领域,包括电信、计算机网络、无线通信等。

通信技术基础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信号与系统:通信技术基于信号的传输与处理。

信号是指包含信息的电磁波或电流,系统是指用来对信号进行处理、传输和接收的设备或网络。

信号与系统的学习可以帮助理解通信技术的基本原理。

2. 传输介质:通信技术需要通过不同的媒介来传输信号,如电缆、光纤、无线电波等。

传输介质的特性会影响信号的传输速率、传输距离以及抗干扰能力。

3. 调制与解调:为了将信息转换成能够在传输介质上传输的信号,通信技术使用调制技术。

调制是将低频的信息信号转换成高频的载波信号的过程,解调是将信号从高频载波转换回低频信号的过程。

4. 多路复用:多路复用是一种将多个信号合并在一个信道传输的技术。

它可以提高信道的利用率,实现多个信号同时传输。

5. 数据压缩:在通信中,为了减少数据的传输量和提高传输效率,通信技术使用数据压缩技术。

数据压缩可以通过去除冗余信息、压缩编码等方式来实现。

6. 错误检测与纠错:通信过程中,由于传输介质的噪声等因素,信号可能会发生错误。

因此,通信技术需要使用错误检测与纠错技术来确保传输的可靠性。

常用的错误检测与纠错技术包括奇偶校验、循环冗余校验等。

7. 网络协议:通信技术中,网络协议用于定义数据在网络中的传输格式和交换方式。

常用的网络协议有TCP/IP协议、以太网协议等。

以上是通信技术基础的一些方面,掌握这些基础知识可以帮助理解和应用各种通信技术。

通信技术基础 课程标准

通信技术基础 课程标准

《通信技术基础》课程标准长春市机械工业学校.2014.08.5》课程标准《通信技术基础、课程定位与设计思路1 1 课程定位.1本课程是高职高专通信技术专业、通信网络与设备、移动通信技术、电子信息工程技术等专业的专业基础主干课程。

目的是使本专业学生掌握较广泛的现代通信理论和基本技术。

课程的任务是以现代通信系统为背景、以通信系统的模型为主线,讲述现代通信的基本原理、基本技术和通信系统性能的分析方法,使学生了解模拟通信和数字通信,特别是数字通信的基本原理和系统基本的分.析、设计方法,以适应现代信息社会对通信人才的需求。

1.2 设计思路本课程系统讲述通信领域的“通信系统传输与交换原理”、“通信介质”、“光通信系统”、“通信交换系统”、“移动通信”等各类专业知识,以及“通信接入网”的专业内容,涉及的范围广,内容新;旨在培养学生全面认识通信技术与系统原理的基础上,建立对通信网络的初步分析与系统建设能力。

2、课程目标1)、知识目标(1)掌握通信系统基本概念、一般模型能描述模拟信源数字化的过程,以及在这过程中的关键技术)(2掌握PCM3)信号的再生中继传输,了解基带传输的常用码型(掌握二进制数字信号的调制与解调,知道四相调相系统和其他调制方式(4)了解同步及数字复接原理 5)()、技能目标2 (1)能熟练使用通信原理实验箱; 2具备对简单通信系统进行建立模型、定性分析、并用相关软件仿真的能力;)(能对给定的通信电路进行调试;(3))、素质目标3 (1)学会一定的沟通、交际、组织、团队合作的社会能力;具有一定的自学、创新、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2() 3()具有一定的解决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 4()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高度的职业责任感。

3、课程内容表1 “通信技术基础”项目简表4、考核评价《》理实一体课程从注重知识性考试转变为注重职业能力的考核,进通信技术基础行过程与结果并重的考核评价体系建设。

本课程采取过程性考核的考核评价方式。

通信技术基础知识

通信技术基础知识

动设备之间的通信。
移动通信网络特点
02
移动通信网络具有高度的便携性和移动性,用户可以在任何时
间、任何地点进行通信。
移动通信网络应用
03
移动通信网络广泛应用于手机、平板电脑等移动设备上,支持
语音通话、短信、数据传输等多种业务。
04
通信技术发展趋势
5G通信技术
5G通信技术是第五代移动通信技术的简称,相比于4G, 5G在传输速率、延迟、连接密度等方面有显著提升,能够 满足未来海量数据和智能终端的通信需求。
围在几百米到几公里之间。
局域网特点
局域网具有高速数据传输速率, 通常在10Mbps到1Gbps之间, 同时具有较低的延迟和较高的可
靠性。
局域网应用
局域网广泛应用于企业、学校、 政府机构等组织内部,用于连接 计算机、打印机、服务器等设备,
实现资源共享和信息交换。
广域网
广域网定义
广域网应用
广域网是一种跨越较大地理范围的计 算机网络,通常覆盖范围在几十公里 到几千公里之间。
传输介质
有线介质
如双绞线、同轴电缆和光 纤等,具有较高的传输速 率和较低的误码率。
无线介质
如无线电波、微波和红外 线等,具有传输灵活、无 需布线等优点,但易受干 扰和窃听。
介质的选择
根据通信系统的需求和实 际情况选择合适的传输介 质,以达到最佳的传输效 果。
通信协议
通信协议
为确保不同设备之间能够正常 通信而制定的一系列规则和标
防护措施
采取多层次的安全防护措施,包 括防火墙、入侵检测系统、数据 加密等,以保障通信网络的安全 。
加密技术
1 2
加密技术概述
加密技术是保障数据传输和存储安全的重要手段, 通过将明文数据转换为密文数据,以防止未经授 权的访问和窃取。

《通信技术基础》课件——任务1 通信的一般概念

《通信技术基础》课件——任务1 通信的一般概念

— 25 —
第一章 通信技术概论
1.1 通信技术的一般概念
数字信号: 如:电传机(键盘字符→ 数字信号)、计算机等各种数字终端
— 26 —
数字信号:特征量取值离散的信号(幅度、频率和相位)
第一章 通信技术概论
1.1 通信技术的一般概念
— 27 —
模拟信号与数宇信号是可以相互转换的。模拟信号可以通过 A/D转换变为 数字信号,而数宇信号通过 D/A 转换又可以变为模拟信号,在通信中常见的 A/D转换方式有脉冲编码调制、增量调制以及在此基础上改进的各种方式。
第一章 通信技术概论
1.1 通信技术的一般概念
— 30 —
通信系统
通信是将信号从一个地方向另一个地方传输的过程。用于完成信号的传递与处理的系统 称为通信系统(Communication System)。现代通信要实现多个用户之间的相互连接,这种 由多用户通信系统互连的通信体系称之为通信网络(Communication Network)。通信网络 以转接交换设备为核心,由通信链路将多个用户终端连接起来,在管理机构(包含各种通信 与网络协议)的控制下实现网上各个用户之间的相互通信。
第一章 通信技术概论
1.1 通信技术的一般概念
信道
— 29 —
广义信道,可以分为调制信道和编码信道两类。 调制信道是指信号从调制器的输出端传输到解调器的输入端经过的部分;编码信道是指 数字信号由编码器输出端传输到译码器输入端经过的部分。 本书中我们讨论的信道主要指有线信道和无线电波信道这两类狭义信道。
第一章 通信技术概论
1.1 通信技术的一般概念
通信系统的一般模型
通信系统将是信源指产通生信的中所需要的一切技术设备和传输媒介构成的总体。

通信技术基础知识

通信技术基础知识

通信技术基础知识一、通信技术基础概述通信技术是指传递信息和指令的技术,是现代社会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通信技术涉及多个相关部门,包括计算机科学、电信、无线电通信、光纤通信、卫星通信和无线网络等领域。

通信技术的发展和进步,已经推动了人类社会的变革和升级。

通过通信技术,人们可以远程通讯、远程办公、远程学习、远程医疗等等,实现时间和空间的跨越,使得人类社会的交流互动不再受制于地理位置的限制。

二、通信技术的基本原理1. 信息传输信息传输是指信息从发送方被传递到接收方的过程,通常要通过信道来进行传输。

信道可以是导体(如电线、光缆),也可以是非导体(如无线电波、红外线)。

信息可以是数字信号和模拟信号。

2. 信号处理信号处理是指对信号进行分析、转换、压缩、解压缩、编码、解码等过程。

信号处理可以通过硬件和软件实现,如滤波器、模拟电路、数字信号处理器、计算机等。

3. 调制与解调调制是指将信号加工成适合在信道中传递的形式,如将数字信号转换成模拟信号或者无线电波等。

解调是指接收方将传输过来的信号还原成原始信号的过程。

4. 信号传输信号传输是指在信道中传输信号的过程,包括传输介质、传输速率、传输距离等。

信号传输可以通过有线和无线两种方式实现,如光缆、电缆、卫星、无线电波等。

5. 信号解码信号解码是指将传递过来的信号还原成原始信息的过程。

通常需要通过解码器将信号还原成原始数据,如音频、视频、图像等。

三、通信技术的分类1. 有线通信有线通信是指通过电缆、光纤等导体传输信号的通信方式。

有线通信的优点是稳定可靠、抗干扰能力强,传输速率高,但缺点是布设成本高、线路维护复杂。

2. 无线通信无线通信是指通过无线电波、红外线等非导体传输信号的通信方式。

无线通信的优点是覆盖范围广、便携性好、使用灵活,缺点是信号受到环境和干扰的影响较大,传输速率有限。

3. 卫星通信卫星通信是指通过人造卫星传输信号的通信方式。

卫星通信的优点是覆盖范围广、抗干扰能力强、传输速率高,常用于远程地区通信和军事通信等领域。

移动通信的基本技术

移动通信的基本技术

移动通信的基本技术移动通信技术是指通过无线电波在移动中实现语音、数据、视频等信息的传输和交换的技术。

它是现代通信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人们的生活和工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移动通信技术的基本原理是利用电磁波在空间中传播的特性,通过发射和接收设备将信息传递到目的地。

下面将介绍移动通信的基本技术,包括信号传输、网络架构和协议等方面。

一、信号传输移动通信的信号传输主要依赖于无线电波。

无线电波是一种电磁波,可以在空气、真空等介质中传播。

在移动通信中,无线电波被用来传输语音、数据、视频等信息。

为了实现高效的信号传输,移动通信系统采用了多种技术手段,如调制、编码、复用等。

调制是指将信息信号转换为适合在无线电波输的形式。

常见的调制方式有调幅(AM)、调频(FM)和调相(PM)等。

编码是指将信息信号转换为数字信号,以便于在数字通信系统中传输。

常见的编码方式有脉冲编码调制(PCM)和差分编码调制(DPCM)等。

复用是指将多个信号合并到一个传输信道上,以提高信道的利用率。

常见的复用方式有频分复用(FDM)、时分复用(TDM)和码分复用(CDM)等。

二、网络架构移动通信系统由多个部分组成,包括移动终端、基站、核心网等。

移动终端是用户使用的设备,如手机、平板电脑等。

基站是移动通信系统的关键设备,负责接收和发送移动终端的信号。

核心网是移动通信系统的中枢,负责处理和管理移动终端和基站之间的通信。

移动通信系统采用分层架构,将不同的功能模块划分为不同的层次,以提高系统的灵活性和可扩展性。

常见的网络架构有OSI模型和TCP/IP模型等。

OSI模型将网络功能划分为七层,包括物理层、数据链路层、网络层、传输层、会话层、表示层和应用层。

TCP/IP模型将网络功能划分为四层,包括链路层、网络层、传输层和应用层。

三、协议移动通信协议是指用于移动通信系统中的规则和标准。

协议规定了移动终端和基站之间的通信方式、数据格式、传输速率等。

常见的移动通信协议有GSM、CDMA、WCDMA、TDSCDMA、LTE等。

物联网常见通讯技术介绍

物联网常见通讯技术介绍

物联网常见通讯技术介绍随着物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物联网通讯技术已经成为整个物联网生态的重要组成部分。

物联网通讯技术为物联网设备提供了一个可靠和高效的通信手段,包括传感器网络、蜂窝网络、Wi-Fi和蓝牙等。

本文将介绍物联网常见通讯技术,主要包括传感器网络、蜂窝网络、Wi-Fi和蓝牙。

一、传感器网络传感器网络是一种低功耗、低速率、短距离无线通信技术,其主要用途是对物理环境进行监测和控制。

传感器网络通常由许多小型传感器节点组成,每个节点都能够进行信号检测、采集和传送,通过通信网络相互连接,最终形成一个完整的传感器网络。

传感器网络通常被使用在监测环境、控制机器人、追踪移动目标等方面。

传感器网络通常通过三种方式来组织结构:平面型、自组织型和层次型。

平面型结构由许多节点组成一个面状结构,它的通信方式是通过直接连接相邻节点来传输信号。

而自组织型结构则是在没有任何组织或中央控制的情况下自动组成一个网络,节点间通过中继传输数据。

层次型结构通常由多个平面型结构组成,具有更高的可扩展性和可用性。

传感器网络通常使用无线传输技术进行通讯,如Zigbee、Z-Wave和6LoWPAN 等。

1. ZigbeeZigbee是一种基于IEEE 802.15.4标准的无线通信协议,旨在为各类低功耗设备提供无线通信服务。

Zigbee通信协议采用网状结构,即每个节点都可以作为中继,形成一个可靠的、具有高可扩展性的网络。

Zigbee协议具有高度灵活性和可定制性,可以为各种应用场景提供不同的数据传输速率、带宽和通信距离等参数。

2. Z-WaveZ-Wave是一种基于低功耗的无线通信技术,使用子1GHz频段的无线电波进行通信。

Z-Wave协议的特点是具有自组网和自动网络技术,具有高可靠性和高安全性。

Z-Wave协议可以为各种低功耗设备提供无线通信服务,包括智能家居设备、门窗传感器和智能电表等。

3. 6LoWPAN6LoWPAN是一种基于IPv6协议的低功耗无线个域网通信协议,其主要用途是将IPv6协议应用于低功耗无线设备的通信中。

移动通信的基本技术

移动通信的基本技术

移动通信的基本技术随着科技的进步和人们对通信需求的不断增长,移动通信已经成为现代社会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移动通信的基本技术是支撑移动通信系统正常运行的关键,本文将就移动通信的基本技术进行介绍和解析。

一、移动通信的基本原理移动通信是指通过无线技术实现的移动设备之间的通信。

其基本原理是利用无线电波传输信息,在移动设备之间建立起通信链路,实现语音、数据和多媒体等信息的传递。

移动通信的基本技术主要包括无线信号传输、调制解调、信道编码、多址技术等。

二、无线信号传输无线信号传输是移动通信的基础。

无线通信系统通过无线电波传输信号,将信息从发送端传输到接收端。

在无线信号传输中,主要使用的频段有低频、中频、高频以及超高频等,不同频段的选择取决于通信系统的需求和应用环境。

三、调制解调技术调制解调技术是将原始信号转换为适合在无线传输信道中传输的信号,并在接收端将其恢复为原始信号的过程。

调制技术主要包括模拟调制和数字调制两种。

模拟调制主要用于语音通信,而数字调制则适用于数据和多媒体通信。

四、信道编码信道编码是为了提高无线信道传输的可靠性和效率而采取的一种技术手段。

通过对信息进行编码处理,可以在有限的带宽和受干扰的环境下,提高信息的传输质量和容量。

信道编码主要包括纠错编码和压缩编码两种。

五、多址技术多址技术是指在同一频率资源上实现多个用户之间的并行传输。

通过将不同用户的信号进行编码和解码,实现用户之间的区分和同时传输。

常见的多址技术有时分多址(TDMA)、码分多址(CDMA)和频分多址(FDMA)等。

六、移动通信网络移动通信网络是支撑移动通信系统运行的基础设施。

移动通信网络主要由基站、交换网和移动终端组成。

基站负责无线信号的覆盖和转发,交换网负责信号的传输和交换,移动终端作为用户的通信设备。

七、移动通信标准为了保证不同厂商的设备能够互相兼容和互联,移动通信领域制定了一系列的标准。

常见的移动通信标准有GSM、CDMA、WCDMA、TD-SCDMA、LTE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世纪无疑是通信技术和计算机技术蓬勃发展的一百年,从19世纪的模拟电话、电报通信到20世纪的Internet,人类的通信手段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今天,计算机已经由过去的单机应用模式越来越多的依赖于计算机之间的互联和网络互联,通过将分布在不同位置的计算机连接在一起,实现了计算机之间的通信和数据交换。

通信技术是计算机互连的基础,虽然这不是一本专门讲解通信技术的书籍,但是掌握一些通信知识对于理解计算机网络和Internet应用是非常有益的。

因为通信技术的许多概念、工作原理、拓扑结构和我们将要讨论的主题有关。

1.1 通信系统简介通信就是信息通过传输媒介进行传递的过程。

人类通信的历史非常久远,远古时代人类通过语言、符号或烽火传递信息,听觉和视觉是信息传递的基本方式。

随着人类文明的进步,特别是文字和印刷术的发明,邮政系统成为信息传递的手段。

而电的发明和应用使人类进入了电子通信时代,电报、电话和广播电视已成为最主要的信息传递手段。

20世纪末,随着计算机网络和Internet的迅猛发展,Internet作为一种新的通信媒体,向传统的通信手段发出了新的挑战。

1.1.1 通信技术发展简史自从19世纪初,人类开始电子通信以来,通信技术的发展很快,新的传输媒体不断出现,下面简要回顾一下通信技术的发展历史。

1837年,美国人摩尔斯(Samuel Morse)发明了有线电报,使得通过一条铜线上的电脉冲来传递信息成为可能。

对报文的每一个字符进行编码,这些编码对应着一串长短不一的电脉冲,通过铜导线传导出去,接收者通过一个电子感应器来识别编码信息。

1844年,摩尔斯建立了以他的姓氏命名的电报系统。

计算机应用基础21866年,第一条横跨大西洋的海底电报电缆铺设成功。

1876年,贝尔(Alexander Graham Bell)发明了电话,它将声音转化成电信号,然后由一条电压连续变化的导线传导出去。

在导线的另一端,电信号被还原成声音。

早期的电话系统,通话双方必须有一个直接的物理连接,后来的交换板技术改变了电话之间的直接连接,接线员根据呼叫者说出的电话号码来连接两部电话。

这样,两部电话的通信不再需要事先建立固定的连接,连接是根据需要临时建立的,大大改善了电话的可用性。

1887年,德国人赫兹(H.R.Hertz)进行电磁波辐射的赫兹实验,证明了麦克斯韦(J.C.Maxwell)的电磁波学说。

1895年,马可尼(Guglielmo Marconi)发明了无线电报。

1894年,无线电通信的奠基人马可尼第一次在家利用无线电波打响了10m以外的电铃。

1895年夏,马可尼对已有的火花式发射机和金属粉末检波器进行了改进,在发射机和接收机端加装了天线,成功地进行了无线电波传输信号的试验。

同年秋天,他使通信距离增加到2.8km,并且在纸带上记录拍发来的摩尔斯电报。

1897年,他利用风筝作为收发天线,使电信号越过了布里斯托尔海湾,距离达14km,创造了当时最远通信的纪录,并于同年7月组建无线电报公司。

1901年,马可尼首次收到横跨大西洋4800km的火花式无线电报。

1920年,在无线电的基础上,调幅广播首次在美国实现。

1937年,英国开始黑白电视广播,1939年,美国开始黑白电视广播。

1941年,调频无线电广播得以实现。

1940年至1945年,使用雷达实现了微波通信。

1946年,世界上第一台多用途的电子计算机ENIAC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诞生。

ENIAC共使用17 000多个真空电子管、70 000多个电阻和6000多个开关。

整个机器重达30吨,占地170m2,功率150kW。

ENIAC计算机主要是靠继电器的状态组合来完成运算任务,每秒钟可进行5000次的加法运算。

1947年,贝尔实验室的Schockley博士发明了被誉为“20世纪最伟大发明”的晶体管。

1953年,美国开始试播NTSC制式广播电视。

1955年,Narinder Kapany发明了光纤。

1956年,铺设越洋电缆。

1957年,前苏联发射了人类历史上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Sputnik,卫星高度达900km。

1958年,Texas Instruments公司制成第一个集成电路,贝尔电话推出了第一台调制解调器,贝尔实验室的研究人员发明了激光。

1962年,美国发射了第一颗通信卫星Telstar-I,卫星通信进入实用阶段。

20世纪60年代以后,随着微电子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的迅速发展,大规模集成电路、超大规模集成电路、数字传输理论和技术、商用通信卫星、程控数字交换机、光纤通信、综合数字业务等一系列技术都得到了迅速发展和应用。

第1章基本通信技术31.1.2 通信系统的组成实现信息传递所需要的一切设备构成通信系统,通信系统一般由5个部分构成,概念模型如图1-1所示。

图1-1 通信系统概念模型从通信系统的概念模型来看,通信实际上包括两大方面的问题。

首先,是信息的符号表示和编码,即信息如何表示,以及为了根据通信媒体的物理特性选择相应的编码。

其次,通信媒体的物理特性,怎样表示和传输编码数据。

1.信息源按照信息源输出信号的性质来区分,信息源可分为模拟信源和数字信源。

模拟信源输出连续幅度的信号,如:声音的强度、温度的高低变化等都是模拟信号。

数字信源输出离散的值,每个离散值代表一个符号,如:计算机、电传机产生输出的数据等。

2.发送设备发送设备是将信源产生的信号变换成能够在传输媒介中便于传送的信号形式,送往传输媒介。

这种变换是多种多样的,常见的方法是调制。

对于数字通信系统来说,发送设备包括信源编码和信道编码两个部分。

信源编码将连续信号变为数字信号,信道编码使数字信号和传输媒介匹配,来提高传输的有效性和可靠性。

另外,发送设备还包括为了实现某些特殊要求而进行的各种处理,如信息分组、数据加密、多路复用等。

3.传输媒介传输媒介是指从发送设备到接收设备信号传递所经过的物理媒介。

传输媒介可以是有线的,如:同轴电缆、双绞线、光纤等。

也可以是无线的,如微波、通信卫星、移动通信等。

无论是有线还是无线传输,由于传输介质和电信号的固有物理特性,信号在传递过程中会产生干扰和信号衰减。

4.接收设备接收设备用于信号的识别,它将接受到的信号进行解调、译码操作,还原为原来的信号,提供给接收者。

计算机应用基础45.接收者接收者将接收设备得到的信息进行利用,从而完成一次信息的传递过程。

最后,需要说明的是,图1-1描述的是单向通信,实际上大部分的通信系统都是双向通信的。

信息发送者同时也是信息的接收者,反过来信息的接收者也是信息的发送者。

通信双方都有发送和接收设备,如果两个方向都有不同的传输媒介,则双方可以独立的发送和接收信息;如果传送和接收公用传输媒介,则需要采用相应技术如频率或时间分割的方法来共享传输介质。

通信系统除了完成信息的传递外,有时还需要在不同的传输系统之间进行交换,传输系统和交换系统共同构成一个完整的通信系统,或称为通信网络。

1.2 通信媒体信息通信是以某种能量形式的编码数据通过传输媒体来传送的,在研究信息的编码以前,先来介绍各种通信媒体的物理特性。

常用的通信媒体可以分成三类:第一类为金属导体,例如同轴电缆、双绞线等,利用铜或铁等金属导体的电流变化来传输数据。

第二类为以光纤为代表的透明玻璃或塑胶绳媒体,它们利用光波来传输数据。

第三类媒体不需要物理连接,主要是利用电磁波的辐射来实现数据传输,例如无线电报、无线广播等。

数据传输的特征和质量是由传输介质的特征和信号的特征决定的,每一种传输媒体在带宽、延迟、成本和安装维护方面各不相同,下面对每一种媒体作简要介绍。

1.2.1 双绞线双绞线由螺旋状扭结在一起的两条绝缘导线组成,线对的扭结可以有效地减少串扰。

双绞线有屏蔽和非屏蔽双绞线两种类型。

现行双绞线电缆中一般包含4个双绞线对,具体为橙/白橙、蓝/白蓝、绿/白绿、棕/白棕。

双绞线结构如图1-2所示。

双绞线既可以传输模拟信号,也可以传输数字信号。

对于模拟信号,双绞线的中继距离为5~6km。

例如,在电话通信系统中,采用双绞线传输语音信号。

虽然语音频率大约在20~30kHz 图1-2 非屏蔽双绞线结构示意图之间,但是可听见的语音所需要的带宽要窄的多,大约在300~3300Hz。

因此,在一条双绞线上,采用频分多路复用技术可进行多个音频通道的复用,每个通道的容量为3kHz。

由于双绞线的带宽约为268kHz,这样在一对双绞线上可以频分为24个音频信道。

使用调制解调器可以在模拟音频信道上的传输数字信号。

每一通道的比特率可达第1章 基本通信技术 59600b/s ,因此在一条24通道的双绞线上,总的传输速度可达230Kb/s 。

使用T1线路在双绞线上传输数字信号,传输速率可达 1.544Mb/s ,实际的传输速率与传输距离有关。

在10BaseT 网络中,在100m 的距离内,传输速率可达10Mb/s ,采用特殊的信号编码技术,传输速率可以达到100Mb/s 。

1.2.2 同轴电缆同轴电缆(Coaxial )以单根铜导线为内芯,外裹一层绝缘材料,再外覆一层密集网状导体,最外面是一层保护性塑料。

同轴电缆结构如图1-3所示。

金属屏蔽层能将磁场反射回中心导体,同时也使中心导体免受外界干扰,故同轴电缆比双绞线具有更高的带宽和更好的噪声抑制特性。

同轴电缆主要有两种应用,一种为50Ω(沿电缆导体各点的电磁电压对电流的比)的电缆,用于基带数字传输;另一种为75Ω的电缆,用于宽带模拟传输。

使用基带传输数字信号,信号占据整个频宽,电缆上只有一个信道。

基带电缆传输主要用于局域网,采用曼彻斯特编码,传输速率为10Mb/s 。

宽带模拟传输采用标准的有线电视技术,频带可达300~450MHz 。

由于传输模拟信号,传输距离可达100km 。

要在模拟网上传输数字信号,需要在特殊的接口,把比特流转换为模拟信号和将模拟信号还原成比特流。

宽带可以分为多个信道,电视广播通常占用6MHz ,每个信道可用于模拟电视、CD 质量声音或者3Mb/s 的数据流。

电视和数据可以在一条电缆上混合传输。

随着电话系统和有线电视公司的激烈竞争,有线电视系统会在宽带电缆上提供电话和其他服务。

在以太网架设中,同轴电缆的接法有两种:直径为1cm 的RG-11粗缆采用凿孔接头接法,直径为0.5cm 的RG-58细缆采用T 型头接法。

粗缆符合10Base5介质标准,使用时需一个外接收发器和收发器电缆,单根最大长度为500m ,可靠性强,最多可接100台计算机,两台计算机的最小间距为2.5m 。

细缆按10Base2介质标准直接连到网卡的T 型头连接器(即BNC 连接器)上,单段最大长度为185m ,最多可接30个工作站,最小站间距为0.5m 。

1.2.3 光纤光纤(Optical Fiber )是光导纤维的简称,是一种能够传导光信号的极细的传输介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