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北京市某区高考语文一模试题(含答案)
2020北京市西城区高考语文一模试卷 - 答案

2020北京西城区高三一模语文参考答案一、(18分)1.(3分)A 2.(3分)C 3.(3分)B4.(3分)B5.(6分)答案要点:①病原微生物引发的疫病伤害了人类的健康。
②病原微生物引发的大规模疾病影响着人类文明的进程。
③病原微生物的相关研究,推动了现代医学防疫事业不断飞跃发展。
④病原微生物与人类生存的环境密切相关,会对人类生活产生连带影响。
评分标准:每点2分,答出其中三点,得6分。
意思对即可。
二、(25分)6.(3分)C 7.(3分)B 8.(3分)D 9.(3分)B10.(6分)答案要点:①善于骑射,屡经战阵,所向披靡。
②虚心受教,折节读书,深通兵法。
③奋斗不懈,出身低微,终成栋梁。
④治军严明,有勇有谋,多有奇功。
⑤率先垂范,同劳同苦,深得人心。
评分标准:每个要点,2分。
答出其中三点,得6分。
意思对即可。
11.(7分)第一问:(3分)礼、德、安贫乐道、学习方法、谦虚好学、学以致用。
评分标准:一点1分,答出其中三点,得3分。
有其他答案,言之成理亦可。
第二问:(4分)围绕一点明确认识,结合材料作分析。
可以不拘于此处所提供的句子,但另选句子时应对所选句子作呈现。
评分说明:要求有明确认识,能联系《论语》,有简要分析。
三、(24分)12.(3分)C 13.(3分)B14.(6分)答案示例:《夏》诗两句写诗人散发乘凉,高卧闲静宽敞之地,重在表现诗人身形不受拘束的畅快;《宿》诗两句写诗人观松月而觉夜凉,听流泉而怡然,侧重表现诗人身心融入清凉幽静环境的适意。
评分标准:两个要点;每个要点,3分。
意思对即可。
15.(4分)答案示例:选材独特,不吟咏女子对镜簪菊的日常生活,吟咏的是高人隐士不惧俗世的雅致情怀。
个性气质豪爽豁达、高傲脱俗。
探春贵为贾府小姐却又并非嫡出,因而才高气傲、藐视世俗,追求朴而不俗。
评分说明:诗意明确,2分;点明个性气质,分析基本符合原著,2分。
16.(8分)①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②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③回首向来萧瑟处也无风雨也无晴④示例: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有合题意的其他语句,亦可)评分标准:每空1分。
2020北京西城区高三一模及参考答案(语文)

2020北京西城区高三一模语文2020.4本试卷共10页,共150分。
考试时长150分钟。
考生务必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在试卷上作答无效。
一、本大题共5小题,共18分。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1-5题。
材料一疫病对人类社会的影响,可以追溯到世界上最早的英雄史诗当中。
有研究表明,书中提到的一部分灾难,从所描述的特征或影响来看,应该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由有害细菌和病毒等病原微生物的传播而导致的疫病。
根据研究,大约从公元前500年开始,因病原微生物而起的疫病,就开始影响到欧洲文明的发展进程。
而1347-1353年间在欧洲流行的黑死病,更是欧洲历史上最具毁灭性的疫病,它的爆发竟然使欧洲人口减少了将近三分之一。
当时,民众的恐慌情绪急剧增长,以至于要用相当长的时间,才能抚平与此相关的痛苦记忆。
由于大量人口死亡、劳动力分布严重不均,社会结构开始出现变化,农奴从此消失,取而代之的是自由劳动者。
应该说,黑死病、麻风病等疫病从多方面影响了欧洲社会和中世纪的西方文明。
如果说欧亚之间的疫病传播最初还受到距离限制的话,那么当历史进入到欧洲向外扩张的殖民主义时期,病原微生物才真正开始了全球传播的旅程。
1519年,西班牙人试图征服位于美洲的阿兹特克帝国。
阿兹特克人最初抵挡住了西班牙人的攻势,但战争形势随着感染过天花病毒的西班牙人的到来而发生改变。
不久,肆虐的天花就杀死了阿兹特克帝国的大量人口,这也成为阿兹特克文明灭亡的重要原因。
当然,在与肆虐的疫病作斗争的过程中,人类的医学事业也在不断进步。
16世纪解剖学的发展,17世纪生理学的进步,18世纪病理解剖学的创立,加上19世纪细胞学、细菌学等学科的建树,以及20世纪初临床医学的巨大飞跃,共同成就了现代医学。
而现代医学发展、科学技术进步以及政府职能改善等因素,共同推动了卫生防疫工作在全球的普遍开展。
可以说,人类正在以不懈的努力和执着的追求捍卫着自身的安全与幸福。
(取材于张大庆等的文章)1.根据材料一,不属于疫病对人类文明的影响的一项是(3分)A.引发民众恐慌情绪B.改变社会结构形式C.动摇阿兹特克文明D.开展全球卫生防疫2.根据材料一,下列表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分)A.在世界最早的英雄史诗中也能找到一些疫病的讯息。
2020年北京市密云区高三一模语文试题【附答案】

密云区2019—2020 学年第二学期第一次阶段性测试高三语文试卷2020.4一、本大题共5道小题,共18 分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1-5 题。
材料一智慧教育即教育信息化,是指在教育领域全面深入运用信息技术,来促进教育管理、教育教学、教育科研等方面的教育改革与发展的过程。
智慧教育具有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多媒体化的技术特点,旨在通过开放、共享、交互、协作的数字化信息化方式来促进教育现代化的发展。
5G技术为AI 、VR/AR、云计算等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提供了强大的网络支持。
5G技术的超高网速带动了人工智能、VR技术的快速发展,运用到智慧教育中,让学习有了更逼真的沉浸式体验感。
5G+AR/VR,使远程教育更有趣、更生动。
教学内容海量共享、教学素材丰富多样,学生与教师相隔万里也能充分互动,极大的提高了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
在多维度虚拟教育场景构建中,远程教学将5G、全息远程技术、AR/VR和课堂教学相融合,让学习者可以沉浸其中,有更真实的体验,提高了学生的专注度。
教室要实现5G信号覆盖,学生佩戴VR眼镜,心随景动,仿佛置身于真实场景中。
5G 将以其高速率、大带宽、低时延的特性给师生带来更加身临其境的直播效果,大大缩短了知识与现实的距离。
5G应用于教育扶贫,解决了边远山区、贫困地区教育资源配置失衡、教育薄弱等问题,缓解了教育资源贫乏,促进了教育平等。
5G远程教育可实现远程直播、在线点播、异地教学,并能与名师进行教学互动,提升了学生的参与度和主动性,促进跨区域、智能化的教学交流。
5G技术保证了安全和速度,为智能教育提供了有效的技术支持。
它可以模拟高难度的、难以实现的场景教学;可以助力高精尖的专业培训;通过建立三维模型,可以还原历史面貌,再现科普教育情境;借助5G+AR/VR技术,还可以模拟同步互动学习环境。
5G+AI使教学过程更懂你、更贴心、更智能。
5G+AI技术依托丰富的教学资源,根据学生学习习惯、爱好、特长等个人信息,制定出个性化的方案,借助全方位大数据分析,实现全智能化的教学过程,增加了教学的趣味性、智能性。
2020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语文试题(北京卷,参考解析)

绝密★本科目考试启用2020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语文(北京卷)本试卷共10页,150分。
考试时长150分钟。
考生务必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在试卷上作答无效。
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本大题共8个小题,共24分。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1—8题。
材料一首都博物馆正在举办两个精品展,一个是南昌汉代海昏侯考古成果展,一个是纪念殷墟妇好墓考古发掘四十周年特展。
展览甫.一开始,便引来热切关注,预约名额很快告罄.。
文物曾“乏人问津.”,只为少数专家学者所识,如今竟备受大众青睐。
这反映了大众对文物价值的渴求,也提醒我们,要合理利用文物,充分发掘其文化内涵,让沉睡的古老文物“活”起来,发挥它们在公众知史爱国、鉴物审美,以及技艺传承、文化养心等方面的作用。
文物是人类触摸历史的“活化石”,每一件文物都是历史故事的讲述者。
一件件出土文物,一个个考古故事,足以让每个观展者沉浸在千年历史之中——无论是拿着放大镜对着一枚玉器细细观察的老人,还是那些被罕见金饼“亮瞎眼”的年轻人。
很难想象,三千多年前的工匠,如何将一块玉石切割成型,又琢磨成高8.1厘米,厚只有0.3厘米、憨态可掬的对尾鹦鹉。
那一套套大气而不失华丽的西汉编钟,虽静默无声,却仿佛让我们听到了古老的宫商角徽羽……那些走向博物馆的热切步伐,让我们看到了经济快速发展后现代人对“精品文化”消费的需求,更看到了现代人对自己从哪里来、到哪里去的历史追问。
精美的文物凝聚着工匠们的心血和智慧,不仅代表了当时高超的技艺水平,而且有助于现代技术发展。
古代不少青铜器都是用失蜡法制造的。
20世纪初,德国人曾用失蜡法铸造工业用齿轮;1929年,又对失蜡法进行改造,以硅酸乙酯为耐火涂料,用熔点达1500℃的铬钨钴合金制成假牙。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国人奥斯汀在云南保山见到用失蜡法铸成的青铜器,大受启发,铸成了喷气发动机叶片和涡轮盘。
之后,失蜡法技艺发展成为现代精密铸造技术。
北京市2020年高三一模语文试卷

最新文档欢迎下载高三统一测试语文本试卷共10 页,共150 分。
考试时长150 分钟。
考生务必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在试卷上作答无效。
一、本大题共 5 小题,共 18 分。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 1-5 题。
材料一疫病对人类社会的影响,可以追溯到世界上最早的英雄史诗当中。
有研究表明,书中提到的一部分灾难,从所描述的特征或影响来看,应该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由有害细菌和病毒等病原微生物的传播而导致的疫病。
根据研究,大约从公元前 500 年开始,因病原微生物而起的疫病,就开始影响到欧洲文明的发展进程。
而 1347-1353 年间在欧洲流行的黑死病,更是欧洲历史上最具毁灭性的疫病,它的爆发竟然使欧洲人口减少了将近三分之一。
当时,民众的恐慌情绪急剧增长,以至于要用相当长的时间,才能抚平与此相关的痛苦记忆。
由于大量人口死亡、劳动力分布严重不均,社会结构开始出现变化,农奴从此消失,取而代之的是自由劳动者。
应该说,黑死病、麻风病等疫病从多方面影响了欧洲社会和中世纪的西方文明。
如果说欧亚之间的疫病传播最初还受到距离限制的话,那么当历史进入到欧洲向外扩张的殖民主义时期,病原微生物才真正开始了全球传播的旅程。
1519 年,西班牙人试图征服位于美洲的阿兹特克帝国。
阿兹特克人最初抵挡住了西班牙人的攻势,但战争形势随着感染过天花病毒的西班牙人的到来而发生改变。
不久,肆虐的天花就杀死了阿兹特克帝国的大量人口,这也成为阿兹特克文明灭亡的重要原因。
当然,在与肆虐的疫病作斗争的过程中,人类的医学事业也在不断进步。
16 世纪解剖学的发展,17 世纪生理学的进步,18 世纪病理解剖学的创立,加上 19 世纪细胞学、细菌学等学科的建树,以及 20 世纪初临床医学的巨大飞跃,共同成就了现代医学。
而现代医学发展、科学技术进步以及政府职能改善等因素,共同推动了卫生防疫工作在全球的普遍开展。
可以说,人类正在以不懈的努力和执着的追求捍卫着自身的安全与幸福。
2020年北京市西城区高考语文一模试卷(有答案)

2020年北京市西城区高考语文一模试卷一、默写(本大题共1小题,共8.0分)1.在下面横线上填写作品原句。
《归园田居》中,陶渊明用“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
______ ,______ ”对田园风光作了简笔勾勒。
王羲之写兰亭雅集之乐:“______ ,______ ,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人生路上,有风雨也有晴天,超然物外的苏轼曾就此发出感慨:“______ ,归去,______ 。
”学习中离不开积累。
如果想表达积累对于结果的重要意义,我们可以引用的古诗文名句有:“______ ,______ 。
”二、诗歌鉴赏(本大题共1小题,共12.0分)2.阅读下面古诗,完成各题。
宿业师山房①期丁大②不至(唐)孟浩然夕阳度西岭,群壑倏已暝。
松月生夜凉,风泉满清听。
樵人归欲尽,烟鸟栖初定。
之子期宿来,孤琴候萝径。
【注】①山房,山中的屋舍。
②丁大:作者友人。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______A.开头两句写夕阳刚刚西沉下去,屋舍四周的群山万壑立刻就变得昏暗起来。
B.三四两句分别从不同的角度,来刻画诗人在身之所处的环境中的独特感受。
C.五六两句写夜深时山间的静谧,“归”“栖”二字中流露出一种浓浓的乡愁。
D.最后两句用“期宿来”点出与友人的期约,表达了诗人对朋友的满心期待。
这首诗结尾一句“孤琴候萝径”中的“琴”,蕴含有见证朋友之间彼此相知的意思。
下列诗句中的“琴”也是表达这层含意的一项是______A.满庭诗境飘红叶,绕砌琴声滴暗泉。
(雍陶《韦处士郊居》)B.唯要主人青眼待,琴诗谈笑自将来。
(白居易《春雪过皇甫家》)C.从此静窗闻细韵,琴声长伴读书人。
(李群玉《书院二小松》)D.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山光忽西落,池月渐东上。
散发乘夕凉,开轩卧闲敞。
”这是孟浩然《夏日南亭怀辛大》中的几句。
其中的“散发乘夕凉,开轩卧闲敞”,与《宿业师山房期丁大不至》中的“松月生夜凉,风泉满清听”都写到了“夜(夕)凉”,但表意效果又有区别。
2020届北京市朝阳区高三语文一模试题(有答案)

北京市朝阳区高三语文一模试题(考试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本试卷共8页。
考生务必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在试卷上作答无效。
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本大题共8小题,共24分。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1—8题。
材料一丝绸之路的概念自19世纪末提出之后,就成为东西方交通的代名词。
许多研究者认为,陆上中西交通可能很早就存在,在人类进入文明社会之前,欧亚大陆东西方之间在农作物和家畜方面就已经有了交流。
东方的粟通过今天的新疆等地传入西方,而驯马、小麦等从西方传入中国,重要的传播路线就是后来所称的丝绸之路。
公元前2世纪,汉武帝出于消弭匈奴军事威胁、谋求和平发展的目的,派张骞出使西域,从此诞生了真正意义上的丝绸之路。
这条丝绸之路是沟通长安和罗马,横贯亚、非、欧的贸易通道和文化走廊。
自开通西域后,汉朝在这里设立了西域都护府、西域长史府等行政管理机构,护卫中华帝国与域外的交往。
唐代有以安西大都护为核心的“安西四镇”等军政建置,还在龟兹、焉耆、于阗、疏勒四城修筑城堡。
这些措施对于保护中西陆路交通、保障经济利益、巩固西北边防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丝绸之路上长期的商贸往来、频繁的出使求法,极大地丰富了中原人们的物质与精神生活,使人们接触到异国的生产方式、生活习俗和宗教信仰,以及语言、服饰、艺术等,“胡帽”“胡乐”“胡旋舞”等曾在长安盛极一时。
中外文化的交流也造就了中原人们宽广的视野和包容的心态。
丝绸之路还促进了沿途各国的人口增长,以及商业、医药、手工业及畜牧业的繁荣发展。
中华古老的文明、繁盛的都市、广阔的疆域,吸引了众多周边国家前来朝觐、学习。
当时的长安已成为照亮西方的国际性大都市。
中华文明得到广远的传播,故而有学者称这条丝绸之路为文化“大动脉”。
丝绸之路的发展以唐代中期的安史之乱为分水岭,在此之后,西北陆路长期受阻。
明朝永乐之后,中国在西北方向采取守势,退入嘉峪关自保,丝绸之路至此彻底衰落。
当然,这期间奥斯曼帝国的崛起,阻断了东西方的交通,使丝绸之路不再像以前那样畅通了。
2020年北京市西城区高三一模语文试题(含答案)

2020北京西城区高三一模语文2020.4本试卷共10页,共150分。
考试时长150分钟。
考生务必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在试卷上作答无效。
一、本大题共5小题,共18分。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1-5题。
材料一疫病对人类社会的影响,可以追溯到世界上最早的英雄史诗当中。
有研究表明,书中提到的一部分灾难,从所描述的特征或影响来看,应该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由有害细菌和病毒等病原微生物的传播而导致的疫病。
根据研究,大约从公元前500年开始,因病原微生物而起的疫病,就开始影响到欧洲文明的发展进程。
而1347-1353年间在欧洲流行的黑死病,更是欧洲历史上最具毁灭性的疫病,它的爆发竟然使欧洲人口减少了将近三分之一。
当时,民众的恐慌情绪急剧增长,以至于要用相当长的时间,才能抚平与此相关的痛苦记忆。
由于大量人口死亡、劳动力分布严重不均,社会结构开始出现变化,农奴从此消失,取而代之的是自由劳动者。
应该说,黑死病、麻风病等疫病从多方面影响了欧洲社会和中世纪的西方文明。
如果说欧亚之间的疫病传播最初还受到距离限制的话,那么当历史进入到欧洲向外扩张的殖民主义时期,病原微生物才真正开始了全球传播的旅程。
1519年,西班牙人试图征服位于美洲的阿兹特克帝国。
阿兹特克人最初抵挡住了西班牙人的攻势,但战争形势随着感染过天花病毒的西班牙人的到来而发生改变。
不久,肆虐的天花就杀死了阿兹特克帝国的大量人口,这也成为阿兹特克文明灭亡的重要原因。
当然,在与肆虐的疫病作斗争的过程中,人类的医学事业也在不断进步。
16世纪解剖学的发展,17世纪生理学的进步,18世纪病理解剖学的创立,加上19世纪细胞学、细菌学等学科的建树,以及20世纪初临床医学的巨大飞跃,共同成就了现代医学。
而现代医学发展、科学技术进步以及政府职能改善等因素,共同推动了卫生防疫工作在全球的普遍开展。
可以说,人类正在以不懈的努力和执着的追求捍卫着自身的安全与幸福。
(取材于张大庆等的文章)1.根据材料一,不属于疫病对人类文明的影响的一项是(3分)A.引发民众恐慌情绪B.改变社会结构形式C.动摇阿兹特克文明D.开展全球卫生防疫2.根据材料一,下列表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分)A.在世界最早的英雄史诗中也能找到一些疫病的讯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0北京市某区高考语文一模试题一、本大题共5小题,共18分。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1-5题。
材料一紫禁城作为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古代宫殿建筑群,其规划和设计蕴含着我国古代工匠的诸多科学智慧,而其中重要表现形式之一,即为建筑营造过程中融合的数字智慧。
紫禁城的营造尺寸和体量标准都是有讲究的,比如“斗口”与“材份”。
“斗口”是紫禁城古建筑的模数标准。
紫禁城内所有的建筑,均以斗口尺寸为基准。
所谓斗口,即古建筑斗拱的某个指定位置,该位置的尺寸作为整座建筑尺寸的基准,称为1斗口。
比如紫禁城某古建筑,柱子直径为6斗口,柱高为58斗口,那么只要确定1斗口的实际尺寸,檐柱直径、檐柱高度就很容易算出来。
紫禁城古建筑梁、柱等所有构件尺寸及建筑的总体尺寸,均由斗口尺寸放大而来。
“材份”是紫禁城古建筑群体量大小确定的参考标准。
对于紫禁城建筑整体而言,其建筑构造组成基本相同,但建筑等级高低不同,建筑体量大小也不同。
在这种情况下,古代技术人员通过材份制的方法来实现建筑的快速施工。
清朝官方的具体做法为,将建筑用材料大小分为十一个等级,每个等级的斗口尺寸不同。
对于不同的宫殿建筑而言,只需确定其用材等级,即可确定其建筑体量大小。
“9”和“5”是紫禁城建筑喜欢使用的数字。
我国古人把单数称为“阳数”,双数称为“阴数”。
而阳数中,“9”是最大的阳数,寓意数量最多;“5”为居中的阳数,寓意包含东、西、南、北、中的全部空间。
数字“9”“5”的组合,形成具有特定含义的标记,即“九五至尊”,寓意帝王权威的至高无上。
古代工匠在营建紫禁城过程中,巧妙地把“9”“5”融入到建筑中,来体现紫禁城及其使用者的至高地位。
比如,紫禁城重要宫殿的建筑如太和殿、保和殿、乾清宫等建筑的平面布局都是长度方向为9间、宽度方向为5间的布局方式,来体现“九五至尊”的思想。
作为明清时期我国政治权力的中心,紫禁城前朝三大殿“土”字形大台基在平面布局上也有“九五至尊”的概念。
台基南北相距234米,东西相距130米,二者之比也刚好为9:5。
这无疑又体现了古代工匠的智慧。
(取材于周乾的《紫禁城数字趣话》)1.根据材料一,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紫禁城建筑营造过程中融合的数字表现了我国古代工匠的智慧。
B.紫禁城古建筑的梁、柱等所有构件总尺寸基准为一斗口。
C.数字“9”“5”融入建筑中以体现紫禁城及其使用者的至高地位。
D.紫禁城建筑体量大小的不同决定了建筑等级高低的不同。
材料二紫禁城的布局体现着设计者的诸多智慧。
“□□□□”(甲)的巧思是其中一个明显特征。
紫禁城的北面为景山,南面为内金水河。
景山是北京城内的制高点,呈东西走向,南北方向狭窄,很像一座屏风。
金水河经城隆庙蜿蜒而南,一路弯弯曲曲,过武英殿转而向东,过太和门、文渊阁,从东南角楼下流出紫禁城。
金水河不但为紫禁城内的人们提供了排水通道,还和景山相呼应,形成了有山有水、山水协调的审美意象。
金水河的河面低于紫禁城的地面,紫禁城的主体部分就建在景山和金水河间的向阳台地上。
通过景山和金水河,紫禁城在审美意义上做到了与天地自然的和谐一致。
“负阴抱阳”也是紫禁城布局的一个特色。
城内所有重要宫殿面南而立。
老子有云:“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意思是世间万物都背阴而向阳,阴阳二气相互作用而形成新的和谐体。
紫禁城重要宫殿建筑坐北朝南,且在南面开设大量门窗,在北面则开设较少门窗。
这种布局形式有着地理学上的科学意义:我国的黄河流域处于北半球亚热带季风气候最为显著的地区,冬季在亚洲大陆西北内部形成高气压,有长达数月的偏北寒风;夏季高气压中心转向东南太平洋上,来自南方致雨的季风,使得温度上升、暑气逼人。
在这种地理条件下,建筑朝正南方向最为适宜,北侧封闭以利于御寒,而南侧开设窗户则利用阳光照射和夏季通风。
紫禁城布局还有一个特点是“□□□□”(乙)。
“取正”即建筑布局以南北向为主要轴向方向。
这主要源于我国古代工匠依据中国所处的地理位置和自然环境的施工经验总结,即主座朝南,左右对称。
“向心”即所有的次要建筑朝向主要建筑。
紫禁城所有的古建筑均以四合院形式为主,其主房朝向均为坐北朝南,厢房朝向均为东西向,面临主房而立。
这种向心的建筑风格,不仅使得房屋的间距较小,有利于实现交通的便利性,而且能反映中国古代文化中“中为至尊”“尚中尚大”的思想。
同时,这种朝向布置体现了紫禁城古建筑在方位的统一性及协调性,毫无杂乱之感。
(取材于周乾的《紫禁城的布局智慧》)2.根据文意,在甲乙两处填写恰当的内容。
(3分)甲:乙:3.下列有关紫禁城“负阴抱阳”布局特色,表述错误的一项是(3分)A.紫禁城内所有宫殿均面南而立,背阴而向阳。
B.紫禁城重要宫殿南面开设门窗较多,北面较少。
C.紫禁城背阴向阳的建筑布局适应中国的地理条件。
D.紫禁城“负阴抱阳”的建筑布局符合老子的观点。
材料三紫禁城建造者具有丰富的智慧。
他们采取多个科学的采光方法,满足建筑内部的采光需求。
“坐北朝南”的布局有利于建筑采光。
门窗朝南开的建筑布局称为“坐北朝南”。
紫禁城古建筑群中重要的宫殿均为坐北朝南,在建筑南侧通开门窗,北部则大部分为墙体,这种布局方式有利于建筑采光。
太和殿南立面共有11个开间(开间即在长度方向上的柱距),每个开间均设有隔扇门或窗。
当隔扇门及窗开启时,殿外的光线很容易照射进来。
屋檐起翘有利于光源的引入。
紫禁城古建筑屋顶檐部向外挑出(一般为柱高的1/3左右),并略带上翘的弧度,形成优美的曲线,称为挑檐。
这种曲线形屋面檐口上翘的做法,遮蔽阳光少,有利于建筑内部的采光。
紫禁城古建筑挑檐做法与现代建筑挑檐有明显区别。
现代建筑一般没有大的挑檐,太阳光透过窗玻璃直接进入室内,使室内明亮。
在夏季过量光线射入室内同时会带进大量热量,导致空调能耗的上升。
因为窗口亮度较高,给室内的人们带来直接眩光和反射眩光的干扰。
相比而言,紫禁城古建筑的大挑檐阻挡了大量直射光经由门窗直接射入殿内,少部分直射光射入建筑地面,经由地面漫反射到殿内其他地方。
外部直射光经过挑檐的过滤和遮挡变得柔和。
不仅如此,紫禁城古建筑挑檐做法在夏天有利于避免阳光在正午时间照入室内,而在冬天正午时分阳光则恰能照入建筑最深处,以获得建筑内部最佳的采光效果。
建筑内部的材料可反射光源。
紫禁城宫殿建筑的采光离不开光线在建筑内部的反射,而这种反射作用主要通过墙体和地面材料进行。
紫禁城建筑内部有光润如玉的金砖地面、朱红的立柱和浅黄色的墙壁,其表面均有光泽,反射率较高;而建筑内部的青绿色的顶棚表面没有光泽,反射率低。
前者经光斜向照射时,给人们以质感强烈的感觉,增加了建筑内部的亮度,且由于光影效果,构件表面会出现明暗变化,显出轮廓;后者当阳光照射到其表面上时,则给人们以质感平淡的感觉,表面会反射出较浅的漫射光。
另外,光线射入建筑内部后,由于顶棚的反射率低于地面和墙面的反射率,所以投入建筑内部的光线方向是由下向上的,因而建筑内部的下方有着清晰的光影,便于人们在其中活动,而建筑内部的上方给人以柔和之感。
这些来自地面的自下而上的光与来自其表面的漫射光,使得紫禁城建筑内部光线亮度适宜,达到视觉与感觉的完美相融。
门窗是建筑内部采光的重要通道。
紫禁城建筑的早期,门窗都是用纸裱糊的。
所用窗户纸质量上乘、采光及防风御寒效果非常好。
从清代康熙朝开始,随着社会的稳定,经济的发展,海关的开放,海上贸易得到发展,平板玻璃也随之输入我国,并开始使用于紫禁城建筑门窗上。
玻璃的应用,大大地改善了紫禁城内的采光条件。
(取材于周乾的《朝向+选材+结构,紫禁城里的采光“黑科技”》)4.下列关于紫禁城内部设计不利于反光的一项是(3分)A.光润如玉的地面 B.浅黄色的墙壁 C.质感强烈的立柱 D.青绿色的顶棚5.综合以上三则材料,归纳概括紫禁城建筑体现了我国传统文化的哪些观念。
(6分)答:二、本大题共6小题,共24分。
(一)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6-10题。
(共18分)随园四记人之欲,惟目无穷。
耳耶,鼻耶,口耶,其欲皆易穷也。
目仰而观,俯而窥,尽天地之藏,其足以穷之耶?然而古之圣人受之以观,必受之以艮。
艮者止也。
“于止知其所止【1】”,黄鸟且然,而况与人!园悦目者也,亦藏身者也。
人寿百年,悦吾目不离乎四时者是,藏吾身不离乎行坐者是,今视吾园,奥如环如,一房毕复一房生,杂以镜光,晶莹澄澈,迷乎往复,若是者于行宜。
其左琴,其上书,其中多尊罍玉石,书横陈数十重,对之时倜然以远,若是者于坐宜。
高楼障西,清流洄洑,竹万竿如绿海,惟蕴隆宛暍【2】之勿虞,若是者于夏宜。
琉璃嵌窗,目有雪而坐无风,若是者与冬宜。
梅百枝,桂十余丛,月来影明,风来香闻,若是者与春秋宜。
长廊相续,雷电以风,不能止吾足,若是者与风雨宜。
是数宜者,得其一差强人意,而况其兼者耶?余得园时,初意亦不及此。
二十年来,庸次比耦,艾杀此地【3】,弃者如彼,成者如此。
既镇其甍矣,夫何加焉?年且就衰,以农易仕,弹琴其中,咏先王之风,是亦不可以已乎?后虽有作者,不过洒㳻之事,丹垩之饰,可必其无所更也!宜为文纪成功,而分疏名目,以效辋川云。
丙戌三月记。
(取材于袁枚的《随园四记》)注释:【1】于止知其所止:语出《大学》,黄鸟寻找栖息之地,它知道在哪里停下栖息。
【2】蕴隆宛暍:覆盖了高地解除了暑热。
【3】庸次比耦,艾杀此地:多次与人合作,清理园子。
6.下列对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项是(3分)A.高楼障西障:遮挡B.不能止吾足止:动词使动用法,使……停止C.后虽有作者作者:记载随园的人D.宜为文纪成功纪:记载7.下列各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A.尽天地之藏惟蕴隆宛暍之勿虞B.黄鸟且然对之时倜然以远C.园悦目者也藏吾身不离乎行坐者是D.奥如环如竹万竿如绿海8.下列对文中划线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若是者于行宜像这样的情况,随园是适合行走的B.既镇其甍矣,夫何加焉既然在房梁上加盖了屋顶,我还能再加些什么呢C.目有雪而坐无风坐在屋中眼睛可以看到落雪却感觉不到寒风D.不过洒㳻之事,丹垩之饰也不过是做些修建水坝,粉刷墙壁之类的事9.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文章首先从人的欲望谈起,认为眼睛能看尽天地之间。
B.园中的景点排布,是参照孟浩然“辋川别业”而来的。
C.随园幽深回环,适合弹琴读书,吟咏先王的美好品德。
D.作者晚年安居在随园中,表现出自得其乐的人生态度。
10.仔细阅读文章第二段,回答下面问题。
(6分)(1)随园的妙处在于和。
(2分)(2)请概括“是数宜者”中的“数宜”的具体内容。
(4分)答:(二)根据要求,完成第11题。
(共6分)11.阅读下面《论语》的文字,归纳概括孔子对于“为政”的思想。
(6分)①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
(《论语·为政》)②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