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制船结构设计课程设计过程
船舶建造工艺学课程设计

本科课程设计说明书第一章绪论1、课程设计技术任务书1.1已知条件(1)企业目前在建的某集装箱船设计总纲(2)其中311分段的生产设计施工图纸(3)对应分段零件明细表一套。
1.2设计方法(1)根据船舶设计总纲分析船体部分的建造方案,结合分段建造的方案选择知识编制各个典型分段的施工要领。
(2)根据某分段的施工图纸和零件明细表分析该分段的施工过程,对重点工艺环节进行资料整理,提出优化方案,制定建造说明书。
1.3 设计成果及要求完成的任务(1)编制已知造船舶施工要领(船体部分)(2)编制已知分段建造说明书,之中包括以下内容:A根据提供资料整理分段装配树结构;B分析分段建造方法的优缺点;C提出分段生产组织要求;D编写零件加工要领;E编写部件、组合件、分段装配要领;F编写部件、组合件、分段焊接要领;G编写分段检验要求;H设计分段翻身方法及吊耳布置。
2、分段特点概述311分段是某集装箱船的货舱底部结构,位于191号肋位到206号肋位之间,是尾部的双层底分段。
该分段重量为71222kg,纵骨架式结构。
由于该分段外底面曲率变化较大,而内底为平面,因此总体上应选择反造法,这样可以省去胎架,节约建造成本。
对于小组立M1,应采用框架法建造。
框架法便于构架焊接后变形焊接,减少分段总的焊接变形,提高建造质量和生产效率,一般适用于大型船舶平直部分的底部分段。
3、课程设计的主要工作内容和基本要求方案构思根据提供的分段生产设计图纸,要求学生独立的完成对该套图纸的识读、了解分段的建造过程、关键建造工艺,对分段进行初步的建造分析,编写分段建造的施工要领。
目的是让学生提前感受到企业生产的实质过程,训练和提高学生识读图纸的能力,巩固学生分段建造工艺方面的知识。
第二章分段建造说明书一、分段装配树结构见附件1二、分段建造方法的选取和论证分段建造采用反造法,因为311分段是双层底分段,以它的内底板为建造基面可以使胎架简单同时可以减少一次翻身。
船舶设计原理课程设计

船舶设计原理课程设计一、选题背景随着海洋产业的不断发展,船舶工程专业也成为重要的学科之一,船舶设计原理也是其中极为关键的部分。
为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本文将以船舶设计原理为主题进行课程设计。
二、课程设计目标本课程设计的目标在于帮助学生:1.理解船舶设计原理和基本概念;2.掌握船舶设计方法和流程;3.熟悉船舶结构和材料;4.能够自主设计和优化船舶结构。
三、课程设计内容1. 船舶设计原理基础船舶设计原理是船舶设计的基础,包括船体的水动力、气动力、结构设计原理、船舶性能分析、计算方法等方面。
本章将介绍船舶设计原理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2. 船舶设计方法和流程船舶设计流程包括需求分析、规格制定、总体设计、详细设计和生产等环节。
本章将介绍船舶各设计阶段的方法和流程,以及船舶设计中的风浪、平稳性、操纵性、装备、发动机、承载等相关设计要点。
3. 船舶结构和材料船舶的主要结构包括船体、底部、船首、船尾、设备舱和船舱等。
本章将介绍船舶的主要结构和材料,并讲解材料力学知识和应力应变分析。
4. 船舶优化设计船舶设计中的优化是非常重要的,不仅与船舶性能、载货能力等关系密切,还与节约资源、降低成本等方面相关。
本章将介绍船舶设计中的优化问题,并帮助学生掌握优化设计方法。
四、课程设计要求1.学生需要从网上或书本上查找一些船型的基本数据和设计参数;2.学生需要使用计算机辅助设计软件进行应用;3.学生需要运用所学知识,设计出一艘满足基本要求的船舶。
五、课程设计总结通过本次船舶设计原理课程的学习,学生深入学习了船舶设计原理,掌握了船舶结构和材料的基本知识,也了解了船舶设计中的流程和方法,并且通过自己的设计经历,体会到了设计的复杂性和设计过程中需要注意的细节问题。
同时,本次课程设计也增强了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船体设计课程设计

船体设计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学生能理解船体设计的基本原理,掌握船体结构的关键术语及概念。
2. 学生能掌握船体稳定性、浮力、阻力等基本知识,并运用这些知识分析船体设计的影响因素。
3. 学生了解船体材料的选择及其对船体性能的影响。
技能目标:1. 学生能够运用比例模型制作技巧,设计并制作出具有创意的船体模型。
2. 学生通过团队合作,提高沟通协调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在船体设计过程中提出改进方案。
3. 学生能够运用计算机辅助设计(CAD)软件进行船体草图的设计和修改。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学生培养对船舶工程及设计领域的兴趣,激发创新意识和探索精神。
2. 学生在团队协作中学会尊重他人意见,培养合作精神和社会责任感。
3. 学生通过学习船体设计,认识到科技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增强环保意识和节能减排的观念。
本课程结合初中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以实践性和探究性为主要教学要求。
课程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创新思维和科学精神,通过具体的船体设计活动,使学生在实践中掌握相关知识和技能,同时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教学过程中,将目标分解为具体的学习成果,便于后续教学设计和评估的实施。
二、教学内容1. 船体设计原理:讲解船体结构、稳定性、浮力、阻力的基本知识,结合教材第二章内容,使学生了解船体设计的科学依据。
2. 船体设计材料:分析不同船体材料的特点及应用,结合教材第三章内容,让学生了解材料选择对船体性能的影响。
3. 船体设计过程:按照设计流程,从草图设计、详细设计到制作模型,结合教材第四章内容,使学生掌握船体设计的基本步骤和方法。
4. 计算机辅助设计(CAD):教授CAD软件的基本操作,让学生学会运用软件进行船体草图设计和修改,结合教材第五章内容。
教学安排:第一课时:船体设计原理及材料选择第二课时:船体设计过程及方法第三课时:计算机辅助设计(CAD)实践操作第四课时:团队协作设计船体模型,进行作品展示与评价教学内容注重科学性和系统性,结合教材章节内容,以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教学。
水工钢结构第四版课程设计

水工钢结构第四版课程设计一、课程设计背景和意义1.1 背景水工钢结构是水工工程领域中的重要课题,其在水坝、桥梁、码头、船舶等水工工程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近年来,随着水工工程建设的不断推进和钢结构技术的不断发展,水工钢结构的应用范围也在不断扩大。
水工钢结构课程是工程结构专业和水利工程专业中的重要课程之一。
通过学习该课程,学生能够掌握水工钢结构的基本概念、设计原则、计算方法和设计规范等知识,并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实际工程的设计和施工。
1.2 意义水工钢结构课程设计是培养工程结构专业和水利工程专业学生综合能力的重要环节。
通过课程设计,学生能够深入了解水工钢结构的实际应用情况和设计要求,掌握工程设计过程中的方法和技巧,提升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为未来从事相关专业的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课程设计内容2.1 课程设计目标本次课程设计旨在让学生通过实际工程案例学习水工钢结构的设计过程,掌握一定的设计方法和技巧,提高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
2.2 课程设计内容本次课程设计主要涵盖以下内容:•案例分析:选取实际的水工钢结构案例,分析其设计要求和难点,掌握工程设计过程中的方法和技巧。
•设计计算:根据案例要求,进行设计计算,掌握计算方法和流程。
•图纸绘制:根据计算结果,绘制设计图纸,包括结构图、质量表、零件图等。
•课程报告:按照要求编写课程报告,包括设计步骤、计算结果、图纸说明等内容。
2.3 课程设计要求•设计要求:选取难度适中的实际案例,按照设计要求和规范进行设计计算。
•计算要求:计算过程严谨、计算结果准确、符合规范要求。
•图纸要求:图纸清晰、规范、标注准确。
•报告要求:报告内容详实、逻辑清晰、结论准确。
2.4 课程设计流程•第一周:确定课程设计内容和要求,选取案例,分组开展课程设计。
•第二周:进行案例分析和设计计算,明确设计方案和计算方法。
•第三周:绘制设计图纸,规范标注,确保图纸准确完整。
•第四周:完成报告撰写和汇报,评估课程设计效果。
船舶建造工艺学课程设计

船舶建造工艺学课程设计船舶建造工艺学是一门涉及船舶结构、材料、设计、建造、维修等方面的学科,主要研究船舶在各种环境下的结构和材料的力学性能,以及如何设计出更加安全、高效、经济的船舶。
以下是一个可能的船舶建造工艺学课程设计,旨在帮助学生们深入了解船舶建造的工艺和技术。
1. 船舶概述和基本结构- 介绍船舶的定义、种类和用途- 讲述船舶的基本结构和组成部分,包括船体、轮机、电气、通信等设备- 介绍船舶的基本设计和建造原则,包括力学分析、结构设计、材料选择等2. 船舶建造工艺流程- 讲述船舶建造的流程和步骤,包括船体建造、轮机安装、电气安装等- 介绍各个建造阶段的工艺和要求,包括预处理、船体加工、构件制造、装配和焊接等- 分析船舶建造过程中可能出现的质量问题和解决方法3. 船舶建造材料- 介绍船舶建造常用的材料,包括钢铁、铝合金、玻璃钢等- 讲述材料的质量管理和质量控制方法,包括材料检验、质量控制、质量保证体系等- 讨论材料的选择和应用范围,包括船体结构、轮机、电气等设备的材料选择4. 船舶设计软件及应用- 介绍船舶设计软件的基本原理和应用,包括 CAD、CAM、CAE 等软件- 讲述船舶设计软件的基本功能和操作方法,包括船体结构设计、轮机设计、电气设计等- 讨论船舶设计软件在现代船舶建造中的应用和发展趋势5. 船舶检验和维修- 介绍船舶检验和维修的基本概念和要求,包括检验标准、检验程序、维修工艺等- 讲述船舶维修的基本方法和技巧,包括故障排除、设备维护、船舶安全管理等- 讨论船舶检验和维修在现代船舶建造和运行中的重要性和发展趋势6. 实践课程- 安排学生进行船舶建造实践课程,包括船体建造、轮机安装、电气安装等- 让学生亲手完成船体结构设计、轮机设计、电气设计等实践任务- 在实践过程中强调质量控制、安全管理等工艺要求,让学生深入理解船舶建造工艺和技术以上是一个可能的船舶建造工艺学课程设计,旨在帮助学生系统掌握船舶建造工艺和技术,为未来的职业发展打下基础。
船舶初步设计课程设计

船舶初步设计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让学生掌握船舶基本结构及其功能,了解船舶设计的基本原则;2. 使学生了解并掌握船舶初步设计的基本流程,包括船型选择、船舶尺寸计算、船体布置等;3. 帮助学生掌握船舶稳定性、浮力等基本理论知识,并能运用到实际设计中。
技能目标:1. 培养学生运用计算机软件进行船舶初步设计的能力,如CAD、船舶设计软件等;2. 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能够针对具体任务进行船舶设计;3. 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和沟通能力,能够与他人共同完成设计任务。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激发学生对船舶设计领域的兴趣,培养其探索精神和创新意识;2. 培养学生严谨、认真、负责的学习态度,使其在设计过程中注重细节和质量;3. 引导学生关注船舶行业的发展,认识到船舶设计在国民经济和海洋事业中的重要性,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念。
本课程针对初中年级学生,结合船舶设计学科特点,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以学生为主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能力。
课程目标旨在使学生在掌握基本理论知识的基础上,提高实际操作和团队协作能力,培养具备创新意识和责任感的船舶设计人才。
二、教学内容1. 船舶基本结构及功能:讲解船舶的船体结构、主要部件及其作用,如船壳、船舱、甲板、舵等;教材章节:第一章 船舶概述2. 船舶设计基本流程:介绍船型选择、船舶尺寸计算、船体布置等设计步骤;教材章节:第二章 船舶设计基本流程3. 船舶稳定性与浮力:讲解船舶稳定性、浮力原理及其在船舶设计中的应用;教材章节:第三章 船舶稳定性与浮力4. 计算机辅助船舶设计:教授学生使用CAD、船舶设计软件进行初步设计;教材章节:第四章 计算机辅助船舶设计5. 船舶设计实例分析:分析典型船舶设计案例,使学生了解实际设计过程中的要点和注意事项;教材章节:第五章 船舶设计实例分析6. 船舶设计实践: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完成一个简单的船舶初步设计项目;教材章节:第六章 船舶设计实践教学内容按照教学大纲安排,循序渐进,从基本概念到实践操作,使学生能够系统地掌握船舶初步设计的相关知识。
船舶建造与维修课程设计

船舶建造与维修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了解船舶基本结构及其各部分功能,掌握船舶建造的基本工艺流程。
2. 掌握船舶维修的基本原则和方法,了解不同类型船舶维修的特点。
3. 了解船舶建造与维修过程中涉及的物理、化学和工程学原理。
技能目标:1. 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船舶建造与维修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合理的解决方案。
2. 学会使用船舶建造与维修的基本工具和设备,具备一定的实际操作能力。
3. 能够通过查阅资料、进行小组讨论等方式,独立完成船舶建造与维修相关项目的设计与实施。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培养学生对船舶建造与维修行业的兴趣和热爱,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提高学生在团队中的沟通与协作能力。
3. 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让学生认识到船舶建造与维修对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本课程针对初中年级学生,结合船舶建造与维修的学科特点,注重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相结合。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和实践活动。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不仅掌握船舶建造与维修的相关知识,还能培养实际操作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二、教学内容1. 船舶基本结构:船舶的总体构造、船体结构、船舶动力系统、船舶导航系统等。
- 教材章节:第一章 船舶概述- 内容安排:2课时2. 船舶建造工艺:船舶设计、船体制造、船舶舾装、船舶试验等。
- 教材章节:第二章 船舶建造- 内容安排:4课时3. 船舶维修技术:船舶维修的基本原则、维修方法、维修工艺等。
- 教材章节:第三章 船舶维修- 内容安排:3课时4. 船舶建造与维修中的工程学原理:浮力原理、结构强度、材料力学性能等。
- 教材章节:第四章 工程学原理在船舶建造与维修中的应用- 内容安排:2课时5. 实践操作:船舶模型制作、船舶维修模拟实验等。
- 教材章节:第五章 实践操作- 内容安排:4课时本教学内容共包含13课时,按照教学大纲的安排,系统性地介绍了船舶建造与维修的相关知识。
船教学课程设计

船教学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学生能够理解船的基本结构和功能,掌握船舶的分类及特点。
2. 学生能够了解船的发展历史,认识我国在船舶领域的伟大成就。
3. 学生能够掌握船舶航海的基本原理,了解船只在海洋运输中的作用。
技能目标:1. 学生能够通过观察和分析,绘制出船的简图,并标注出主要结构及功能。
2. 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船舶知识,设计出一种具有创新性的船只。
3. 学生能够运用船舶原理,进行简单的船只模型制作和航海实验。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培养学生对船及航海事业的热爱,激发他们为我国航海事业做贡献的愿望。
2.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创新精神,让他们在探索船舶知识的过程中,体验到学习的乐趣。
3. 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让他们认识到保护海洋环境的重要性,培养爱护海洋、关爱地球的责任感。
本课程旨在结合学生的年级特点,以船舶为主题,通过多元化的教学活动,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提高实践技能和情感态度价值观。
课程内容与教材紧密相关,注重实用性和趣味性,旨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和动手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将根据课程目标分解具体学习成果,以便进行教学设计和评估。
二、教学内容本章节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1. 船的基本知识与结构:- 船舶的定义、分类及特点- 船舶的基本结构及其功能- 船舶发展历史及我国在船舶领域的成就教学大纲:按照教材第二章内容,分两课时进行教学。
2. 船舶航海原理:- 船舶浮力原理- 船舶推进原理- 航海基础知识及船只导航技术教学大纲:结合教材第三章内容,安排三课时进行教学。
3. 船舶设计与制作:- 船舶设计的基本原则与方法- 创新型船只设计实例分析- 船舶模型制作技巧与实践教学大纲:参考教材第四章内容,分四课时进行教学。
教学内容的选择和组织紧密围绕课程目标,注重科学性和系统性。
在教学过程中,将结合教材内容,通过实例分析、实验操作等形式,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船舶相关知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概述1. 本船结构强度计算书根据中国船级社2009年<<钢质内河船舶建造规范>>制订2. 结构形式:纵骨架式结构,双底双舷,单甲板。
A级内河自航集装箱船3. 计算尺度:设计水线长:m型宽:型深:m结构吃水m实际吃水:m方形系数:4. 主尺度比(符合规范之规定):L/D==<25,B/D==<4第二章 结构计算 外板:平板龙骨()船中部平板龙骨厚度应按船中部底板厚度增加1mm 。
平板龙骨的宽度应不小于,且应不小于。
B ≥(m) =实取全船平板龙骨厚δ=11mm,平板龙骨宽度2m 。
船中部底板(及)船中内大舱口船货舱区域的船底板厚t 应不小于按下列式子计算所得: )(γβα++=S L a t mm=××+×式中:α、β、γ——系数。
由A 级航区和纵骨架式,a=; 0.066 4.50.8αβγ-=;=;= 船底板尚应不小于():r d s t +=8.4 mm =××=式中: d ——吃水,m ;d= s ——肋骨或纵骨间距,m ;s= r ——半波高,m,r=(级航区选取) 船底板尚应不小于(): )(γβα++=S L a t mm =×(×+×+)=式中:α、β、γ——系数。
由A 级航区和纵骨架式,a=; 0.05.9αβγ=;=3;=1.0 实取船底板厚10mm δ=舭列板()舭列板厚度应按船中部船底板厚度增加。
即δ=+=(mm)实取舭列板厚度10mm δ=。
注:本船采用的是圆舭,则舭列板宽度应至少超过舭部圆弧以外100mm ,并应超过实肋板面板表面以上150mm 。
舷侧外板(及)船中部舷侧外板厚度应不小于船底板厚度的倍。
即δ≥×= (mm) 舷侧外板的厚度应与船底板厚度相同。
实取厚度为10mm 舷侧顶列板(及)船中部舷侧顶列板的厚度应不小于强力甲板边板厚度的倍或舷侧外板厚度增加1mm ,取其大者。
货舱区域舷侧顶列板在强力甲板以下的宽度应不小于,其厚度不小强力甲板边板厚度的倍或舷侧外板厚度增加1mm ,取其大者。
舷顶列板宽度 b=×=100.858.5mm δ=⨯= 10111mm δ=+=实取舷侧顶列板厚11mm δ=,宽度900 mm 。
内舷板()内舷板的厚度应与舷侧外板厚度相同,应直接延伸至船底板,实取t=10mm 。
内底板(及)载货部位内底板厚度t 应不小于按下式计算所得之值:t=×=式中: s ——肋骨或纵骨间距,m ;s=h ——计算水柱高度,m ,自内底板上缘量至干舷甲板边线(或舱棚顶板与围壁板交线)的距离。
实取内底板厚度t=10mm 。
甲板(及)船船长大于或等于50m 的船舶,其中部货舱区域内的甲板边板的厚度t 应不小于按下式计算所得之值: t=smm=×=t 6.3s hmm=6.30.60.5=2.67mm =⨯⨯t==×=式中:L ——船长,m ;s ——纵骨间距,m ;a ——航区系数,对A 级航区船舶取a =1 h ——甲板计算水柱高度,m ,强力甲板取 实取船中部甲板厚度t=10mm 。
船中部甲板边板的宽度应不小于,厚度应按甲板厚度增加1mm 。
故甲板边板的厚度为t=11mm ,宽度为2000mm 。
船底骨架考虑船型,船底采用双底纵骨架式,其在中纵剖面处的高度h 应不小于下式计算之值,且不小于700mm 也不大于1500mm 。
1h=27+47=27+4714.9=727.3mmB ⨯B 1——双层底计算跨度,m 。
双舷侧船取内舷板至内舷板的距离。
实取h=800mm 实肋板()双层底实肋板不论骨架形式,其间距应不大于。
实肋板的厚度应不小于所在部位船底板的厚度。
实肋板腹板高度与厚度之比大于100 时或实肋板腹板高度大于800mm 时,应在实肋板腹板上设置垂直加强筋。
加强筋的厚度与实肋板厚度相同,宽度为厚度的8 倍,其间距不大于1000mm 。
实肋板腹板上应尽可能减少开孔,对必须开设的人孔,其高度应不大于实肋板高度的 倍,宽度不大于实肋板高度的 倍。
开孔边缘应采用面板加强,其厚度不小于腹板厚度的 倍,宽度不小于80mm 。
开孔间距应不小于双层底的高度;开孔的边缘距货舱底部边缘的距离应不小于开孔宽度的 倍。
实取:实肋板的厚度t=10mm ,垂直加强筋的厚度t=10mm ,宽度为80mm 。
桁材()双层底桁材的间距应不大于。
中桁材应连续贯通,其厚度应与所在部位平板龙骨厚度相同。
对于平底船可免设中桁材。
旁桁材由间断板构成,其厚度应与所在部位船底板厚度相同,但应不小于相连实肋板厚度。
纵骨架式双层底纵桁材,当其高度与厚度之比大于100 时或腹板高度大于800mm 时垂向加强筋,其厚度与桁材的厚度相同,宽度为厚度的8 倍,间距不大于1000mm 。
桁材腹板上应应尽可能减少开孔,如需开孔应满足本节 的规定。
实取:中桁材80011⨯,旁桁材 80010⨯。
内底纵骨()货舱区域内底纵骨的剖面模数W 应不小于按下式计算所得之值:实取内底纵骨取型号为1258010L ⨯⨯的不等角钢,带板尺寸为60010mm ⨯。
剖面模数为W=>104cm 3。
船底纵骨()船底纵骨除应满足本篇的要求外,其剖面模数尚应不小于内底纵骨剖面模数的倍。
船底纵骨实取型号为1258010L ⨯⨯的不等角钢,带板尺寸为60010mm ⨯。
舷侧骨架舷侧普通肋骨()取交替肋骨制普通肋骨的剖面模数W 应不小于按下式计算所得之值: W=Ks(d+r)l ²=××(+)×2^2=³ 式中: K ——系数,按表 选取; s ——肋骨间距,m ; d ——吃水,m ;r ——半波高,m ,按本篇 的规定;l ——肋骨跨距,m ,对主肋骨和未设置舷侧纵桁的普通肋骨,取肋骨与实肋板内缘交点至肋骨与横梁内缘交点间的垂直距离,如图 所示;主肋骨制若设置舷侧纵桁时,主肋骨跨距仍按本规定确定;对设有舷侧纵桁的普通肋骨,取肋骨与实肋板内缘交点至舷侧纵桁的垂直距离,但应不小于。
实取不等角钢1008010L ⨯⨯,带板60010mm ⨯。
其W= 3cm > 3cm 。
强肋骨()强肋骨的剖面模数W 应不小于按下式计算所得之值: W=6s(d+r)l ²=6××(+)×3²=³实取T 型钢1201022010⨯⨯, 带板尺寸为1200×10。
其 W=3cm >3cm ,符合要求。
舷侧纵桁()舷侧骨架采用横骨架式时,应在内、外舷设置一道舷侧纵桁,舷侧纵桁的剖面尺寸与强肋骨相同。
实取T 型钢1201022010⨯⨯, 带板尺寸为1900×10。
肘板(及)舱底纵骨应与货舱区船底纵骨相同。
外舷强肋骨可与实肋板搭接相连,搭接长度应不小于强肋骨腹板高度,或设肘板与实肋板连接,肘板的直角边长与实肋板腹板高度相同,厚度与实肋板厚度相同。
内、外舷的普通骨材可直接与实肋板搭接相连。
搭接长度为普通骨材高度的2倍。
舱底实肋板(及)舷舱内单底实肋板应由货舱区的实肋板直接延伸,货舱为双层底结构,则舷舱内单底实肋板的高度可为货舱区双层底高度的1/2。
实肋板的厚度与货舱区实肋板的厚度相同,实肋板上缘应设折边或设面板。
舱底肋骨应与货舱区船底骨材相同。
甲板骨架甲板强横梁()开口线外侧甲板在设置强肋骨的肋位上应设置强横梁,强横梁的间距应不大于。
双舷侧结构的开口线外侧夹板强横梁应与舷侧强肋骨尺寸相同。
实取T 型钢1201022010⨯⨯。
甲板横梁 ()双舷侧结构的开口线外侧甲板横梁应与舷侧肋骨尺寸相同。
实取不等角钢1008010L ⨯⨯。
甲板纵桁 ()大舱口开口线外侧的甲板纵桁尺寸应与强横梁相同。
实取T 型钢。
纵骨()开口线外侧甲板纵骨的剖面模数应不小于按下式计算所得之值: W=kcsL=×××=式中:k ——系数,k = (650 -11L + ×10-3=;c ——系数,对A 级航区船舶强力甲板取; L ——船长,m ;开口线外侧甲板纵骨的剖面惯性矩I 应不小于按下式计算所得之值:2241.1al =1.160.647 2.4=384.26cm I =⨯⨯式中: a ——纵骨连同带板的剖面积,cm 2; l ——纵骨跨距,m ,取强横梁间距。
实取不等角钢1008010L ⨯⨯带板尺寸为600×10。
其W=,I=。
舱口围板()船长大于等于40m 且长大舱口围板在船中部范围内连续时,舱口围板伸出甲板以上的高度h 应大于按下式计算所得之值且不大于1500mm : h=KD=×6=2730mm式中:K ——系数, K=1248-16L+²= D ——型深,m ; L ——船长,m 。
长大舱口围板厚度t 应不小于按下式计算所得之值: t=+=×+=式中:L ——船长,m 。
实取舱口围板的高度为h=1100mm ,厚度为t=10mm 。
长大舱口围板伸入甲板以下至少200mm 。
双舷或舷顶设有抗扭箱的大舱口船,舱口围板应与内舷板或抗扭箱内侧板布置在同一平面内并与之连接。
长大舱口围板应设置水平桁扶强,水平桁应位于舱口围板顶缘或位于舱口围板顶缘以下不超过300mm 范围内。
水平桁的剖面积应不小于甲板以上舱口围板剖面积的倍。
水平桁的尺寸为不等角钢1008010L ⨯⨯。
舱口加强为U 型板250250250⨯⨯。
抗扭箱抗扭箱的尺寸根据总布置图可知:h=1200mm ,b=1450mm 。
板及骨架()抗扭箱采用纵骨架形式。
内侧板厚应不小于舷侧外板的厚度,如设有舱口围板且不小于舱口围板厚度。
下封板的厚度应不小于舷侧外板的厚度。
外舷板、内侧板的骨架形式和结构尺寸与舷侧板骨架形式及构件尺寸相同。
实取抗扭箱纵骨为不等角钢1008010L ⨯⨯。
平台甲板厚度为t=10mm ,内侧板厚度为t=10mm 。
舱壁 ()首、尾横舱壁()货舱前、后的横舱壁的厚度应不小于按第2 章计算所得之值加上:式中: K 、c ——系数,按表 选取; s ——扶强材间距,m ;h ——由舱壁下缘量至舱壁顶端(深舱舱壁另加或量至溢流管顶端的垂直距离,m ,取大者,但应不小于。
实取横舱壁的厚度为t=10mm平面舱壁扶强材一般竖向布置。
平面舱壁扶强材的剖面模数W 应不小于按第2 章计算所得之值:式中: K ——系数,按表 选取;s ——扶强材间距,m ,防撞舱壁和深舱舱壁扶强材间距应不大于650mm ,干货舱舱壁扶强材间距应不大于750mm ;h ——自扶强材中点量至舱壁顶端(深舱舱壁加或量至溢流管顶端的垂直距离,取大者,m ,但应不小于;l ——扶强材的跨距,m ,取包括肘板在内的扶强材长度,若设有与扶强材垂直的桁材,取桁材至扶强材端部或桁材之间的距离,取大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