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桃花源记看陶渊明人生理想

合集下载

从《归去来兮辞》《归园田居》和《桃花源记》看陶渊明前后期思想的发展

从《归去来兮辞》《归园田居》和《桃花源记》看陶渊明前后期思想的发展

从《归去来兮辞》《归园田居》和《桃花源记》看陶渊明前后期思想的发展陶渊明自41岁(公元405年)冬赋《归去来兮辞》毅然归隐后,就步入了22年的躬耕生活。

他的政治态度入于明确,思想入于成熟。

我们沿着其生活的历程,可看到他从《归去来兮辞》《归园田居》至《桃花源记》前后期思想发展变化的轨迹。

值得指出的是陶渊明青少年时代,由于家庭和儒教的熏陶,他对统治阶级抱有幻想,有“大济苍生”之志。

但没落的家世、门阀制度使他得不到社会的重视 ,加上统治者的腐败﹑军阀混战,所有这些使得他的愿望志向难以成为现实,这样的客观事实无疑对其生活道路及思想变化有着深刻的影响。

他29岁出仕,在以后十年里几次作官,但官场中的尔虞我诈﹑降志辱身及来回周旋,使他感到抱负无由施展,是“志意多所耻”,是“违己交病”。

在当时老庄思想和隐逸风气盛行的影响下﹐当他不得志时,便有企羡隐逸的思想。

到了建康时期,他一方面感到人生残破,感到人间虚无,有百年流幻的慨叹;一方面看到周围气氛的不调和 ,于是有了被遗弃的牢骚但又自己解嘲似地说“废置且莫念﹐一觞聊可挥!”这就是他当时心情写照。

在这一年秋天,他又出来做了彭泽令,这是最后一次出仕,也是最后一次在耕与仕之间的摇摆。

经济压迫的痛苦使他常常不能安于田园;要求自由的个性,又每每唤他脱离仕宦的樊笼。

但终因“我不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而结束了仕隐不定的生活,陶渊明坚定地走上了归田的道路。

《归去来兮辞》写于作者辞去彭泽令初归家时,是陶渊明的重要作品之一,对了解其思想和生活有着重要的意义。

文中着力描写了他由迷途折回的喜悦以及对田园生活的热爱,表现了他的高洁志趣。

这篇作品在他的生活史上有着对前段生活总结的性质。

“余家贫,耕植不足以自给。

幼稚盈室,瓶无储粟,生生所资,未见其术。

”这大概是经济上的困难,“眷然有归与之情”。

此外“质性自然,非矫厉所得,饥冻虽切,违己交病。

”是其归隐的另一原因。

因此他初归后感到“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发出了“世与我而相违,复驾言兮焉求”的由衷感慨。

《桃花源记》读后感(精选10篇)

《桃花源记》读后感(精选10篇)

《桃花记》〔精选10篇〕《桃花记》〔精选10篇〕《桃花记》篇1你是否知道“世外桃”这个故事?它就是出自这篇课文。

有位英国文学家说过这样的一句话:“一个热爱生活的人即使是在最痛苦时候也能找到美妙的因素。

”生活在东晋的著名诗人陶渊明,他的生活充满坎坷磨难,但他却把希望寄托在美妙的憧憬之中,《桃花记》就表达了他对人生理想的追求和渴望。

我最喜欢的就是二三段,因为它描绘出了一个优美的世外桃,桃里的人都很勤劳、好客。

里面的人都很孝顺父母,疼爱孩子,使孩子和老人都很快乐,这是我们如今的人也很难做到的一点,很多中年父母都不懂得尊重老人,不抚养自己的父母,上父母自己抚养,有些大人还将成绩或体弱多病的孩子交给老人带,却不支付一点钱给老人。

更有些大人还把小孩送去做童工。

桃花里的人遇到远方的客人,他们“没酒杀鸡作食”“咸来问讯”“皆出酒食”他们都会用最好的食物去接待客人,这也是我们如今人做不到的一点,经常来了客人就是一般般的对待。

这是一个虚构的故事,但在当时具有的鲜明的社会现实意义,并且千百年来一直吸引着人们。

通过《桃花记》,作者描绘了一个没有战乱,滑剥削,共同劳动,风俗淳朴,人人安居乐业的理想社会,寄托了他自己的憧憬和追求,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农民的要求和愿望,同时对当时的黑暗实实也是一种批判和否认。

《桃花记》篇2似乎是因为闲适,还似乎因为心绪烦乱,总之,对于如今的一些亲历和见闻有一种见了也是白见,说话似乎更是多余,就是那么一种感觉。

手边的书,已经翻过不知时日,边边角角已经破损露白,我不忍再次拿起。

于是,从书架子上取下了《简明历史辞典》,虽然也是“辞典”,但与时髦的“开心辞典”,毕竟截然不同。

我百无聊赖地翻着,介绍陶潜的简短文字,映入眼帘,方晓得所谓的陶潜,乃大名鼎鼎的陶渊明是也。

于是,我又找到了《魏晋南北朝文学史参考资料》,找到了《桃花诗并记》,读了起来,诗我不懂,更喜欢不起来。

我觉得,诗歌,总该是浪漫的,哪怕就是愤世嫉俗,也是真情实感的自然流露。

《桃花源记》读书心得

《桃花源记》读书心得

《桃花源记》读书心得
《桃花源记》是中国古代文学家陶渊明所著的一篇散文,描述
了一个幻想中的理想社会。

在这个故事中,主人公偶然发现了一个
隐秘的桃花源,里面住着一群与世隔绝的人们,他们过着简单、和
谐的生活,没有纷争、没有烦恼。

这个故事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让我对理想社会有了更深刻的思考。

首先,这个故事让我深刻地感受到了人们对于理想社会的向往。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总是面对着各种各样的问题和困难,而桃花源
中的人们却能够过着简单、自由、幸福的生活,这让我不禁产生了
对于理想社会的向往和思考。

在现实社会中,我们总是被各种利益、规则、压力所束缚,而桃花源中的人们却能够自由自在地生活,这
让我对于社会的本质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其次,这个故事也让我反思了现实社会的种种问题。

在现实社
会中,我们总是面对着各种各样的问题和困难,而桃花源中的人们
却能够过着简单、自由、幸福的生活。

这让我开始反思现实社会中
的各种问题,思考我们应该如何去改变和解决这些问题,让我们的
社会更加和谐、美好。

总的来说,读完《桃花源记》让我对理想社会有了更深刻的思考和认识,也让我对现实社会有了更多的反思和思考。

希望我们能够借鉴桃花源中的精神,努力创造一个更加和谐、美好的社会。

我走进陶渊明的理想国作文桃花源记

我走进陶渊明的理想国作文桃花源记

我走进陶渊明的理想国作文桃花源记全文共8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篇1【我走进陶渊明的理想国作文桃花源记】大家好,我是一个小学五年级的学生,最近我们语文课上学习了一篇非常有趣的古代文学名著《桃花源记》。

这是一篇描写一个世外桃源般美好世界的散文佳作,出自东晋时期文学家陶渊明的手笔。

老师让我们用自己的想象力去描绘一下那个隐世的桃花源,是个怎样的仙境。

我想象了半天,决定亲自去那里走一遭,看看是不是跟作品里描述的一样迷人。

一大早我就背上小书包,拿上干粮水壶,兴冲冲地出发了。

跟着作品中描述的线路,我先来到一片密密麻麻的山林中。

树木茂盛,鸟语花香,处处都是大自然的气息。

我沿着一条小溪边走了很久,发现前面有一块巨大的岩石,遮天蔽日。

我费了好大劲才爬上去,爬到顶上一看,哇!原来这就是进入桃花源的入口。

往下望去,豁然开朗。

眼前赫然展开了一个非常美丽的山谷,绿树成荫,溪流淙淙,鲜花万朵,粉红的桃花在阳光下绽放得正灿烂,宛如人间仙境。

我急忙顺着山崖爬了下去,一下子就迷失在这个世外桃源里了。

走进山谷,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条清澈见底的小溪,溪水就在我的脚边荡漾,微微发出哗哗的流水声,特别悦耳动听。

我把手伸进溪里,水凉凉的,干净极了。

弯下腰仔细一看,里面还有各种可爱的小鱼在游来游去,真是活泼好玩。

溪岸边是一大片青青的草地,绿草如毯,松软厚实。

我赤着脚在上面走,脚下全是吻痕,踩上去特别舒服。

在草地上,还散落着五颜六色的鲜花,红的、黄的、蓝的、紫的,好不娇艳可人。

我一边赏花一边品尝它们的芳香,实在太美妙了。

继续往里走,一座青砖瓦墙的小院映入眼帘。

我推开小门,只见里面是一片平房院落,显得乡土淳朴。

家家户户门前都是一片菜园,里面种着不同的蔬菜,看起来都长得特别茂盛。

有的家里正在晒晒稻谷或者大豆。

一阵阵农家香气飘来,让人感到无比惬意祥和。

我往村子里走去,村民们纷纷和我打招呼,都是满脸笑容。

有的老奶奶看到我,特别亲切地让我去她家坐坐。

我走进去,只见老奶奶正在给院子里的小猫小狗喂饭。

浅析《桃花源记》中陶渊明的美好理想

浅析《桃花源记》中陶渊明的美好理想

读书报告——浅析《桃花源记》中陶渊明的美好理想《桃花源记》创作于国家濒临崩溃的动乱岁月,东晋王朝制度陈旧,对外一味投降,安于江左一隅之地。

统治集团生活荒淫,内部互相倾轧,军阀连年混战,赋税徭役繁重,加深了对人民的剥削和压榨,人民生活水深火热。

此时不少文人雅士不得志,陶渊明的满腔抱负也未实现。

他无法改变、也不愿干预这种现状,只好借助创作来抒写情怀,为了表达对美好生活的向往,陶渊明描绘出了一个没有压迫与剥削、人们自由安乐生活的世外桃源景象,营造出了一个与现实社会相对的美好居住环境。

他不仅借此寄托自己的政治理想,也表达了百姓的期望,《桃花源记》就是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产生的。

一、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绝境“便舍船,从口入。

初极狭,才通人。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

”这是一个空间上的绝境:那个幸运的渔人是走到树林的尽头,从一个“极狭”的山洞走进去的。

“穷其林”“极狭”说明了桃源的难以被发现,而且从文中所述“遂迷,不复得路”可知,渔人进入的极狭山洞只是为引进一个见证者而特意“临时”设置的通道罢了,平时是不存在的。

老子曾设计小国寡民的社会理想: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陶渊明的桃源连鸡犬之声都不可相闻,这是陶渊明的设置,是他理想中桃源的样子,真正的与外世隔绝。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桃源的绝境还是一个时间上的绝境:桃源人的祖先们从秦朝时因为躲避战乱进入这个绝境,世世代代不再出过桃源。

桃源人认为的桃源之外的历史就停在“秦时”,不知道王朝更迭。

桃源拒绝了桃源之外世界的时间规则,我想桃源中人不是不知境外之史,而更多可能是不想知道,彻底的与世隔绝。

这一点在渔人离开时,桃源中人的叮嘱:“不足为外人道也。

”他们不愿外人知晓桃源,自身也不愿知晓桃源之外的一切。

二、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的环境“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桃花源记读后感250字

桃花源记读后感250字

桃花源记读后感250字
《桃花源记》是东晋文人陶渊明所创作的一篇优美散文,描绘了一个与世隔绝、和谐安宁的理想社会。

读完这篇文章,我深受触动。

首先,文章中构建的桃花源是一个无战争、无剥削、人人平等、自给自足的理想世界,这让我深深感受到了作者对于和平、自由、公平社会的向往和追求,也启示我们在现实生活中应积极营造和谐美好的生活环境。

其次,桃花源中的居民“不知有汉,无论魏晋”,他们在与世隔绝中享受着淳朴简单的生活,这种对生活的淡然态度和知足常乐的精神境界,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提醒我在忙碌的现代生活中,也要保持内心的宁静和对生活的热爱。

最后,《桃花源记》以其富有诗意的笔触,勾勒出一幅人间仙境的画面,展示了作者卓越的艺术想象力和深厚的人文情怀,使我领略到古代文学的魅力,更加热爱和尊重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

总的来说,《桃花源记》不仅是一幅理想世界的画卷,更是对美好生活和高尚道德情操的赞美诗,令人回味无穷,启人深思。

从《桃花源记》看陶渊明人生理想

从《桃花源记》看陶渊明人生理想

从《桃花源记》看陶渊明人生理想内容提要:桃花源成为陶渊明一生追求的社会理想,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其一,桃花源的和平美好与东晋硝烟四起的现实对比鲜明,以此对统治者发动的不义战争进行谴责,表达了下层劳动人民追求和平的愿望。

其二,“桃花源”这一农耕社会模式的提出,凝聚着陶渊明对劳动人民苦难生活之根源的深沉思考。

其三,桃花源的提出,体现了他对上古治世社会的追求。

其四,桃花源人的生活方式与他所崇尚的隐居生活是相契合的。

关键词:桃花源陶渊明理想向往隐居生活“桃花源”这一社会模式是东晋诗人陶渊明在《桃花源诗并记》中所描述的一个理想社会,是诗人一生探求社会理想的总结。

青年时的陶渊明颇具“大济苍生”①的宏伟报负,希望有所作为。

怀着“铅刀一割”②和中兴陶氏的愿望,先后三次出仕。

从晋孝武帝太元十八年(公元393年)至晋安帝义熙元年(公元405年)这十三年中,陶渊明先后担任过祭酒、参军、县令等官职。

他正直孤介的性格,与官场的腐朽风气格格不入,几次都辞官而去。

最后从彭泽令任上辞职,结束了他的仕途生活,转而寄身田园,隐居躬耕,独善其身,“长吟掩柴门,聊为陇亩民。

”③尽管他努力躬耕,生活却每况愈下,“值欢无复娱,每每多忧虑④。

”“量力守故辙,岂不寒与饥。

”⑤统治阶级的横征暴敛所造成的惨况,让他感到无比愤慨。

长期的躬耕自资生活,他对农民的思想和愿望有了更深的了解,对造成劳动人民苦难生活的根源进行了反思。

晚年,他创作《桃花源诗并记》,桃花源社会的提出,表现了诗人一生探求社会理想所达到的高度,“它闪耀着人民理想的光辉,具有高度的思想意义。

”⑥“桃花源”为什么会成为陶渊明一生追求的社会理想,并在文学史上产生深远影响呢?笔者认为,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一、桃花源的和平宁静与硝烟四起的东晋社会对比鲜明,从而对混乱现实进行了批判,表达了和平的愿望。

桃花源地处深山丛岭之中,地理位置偏僻,桃花源人的祖先是秦朝时的一批避乱隐居的人,《桃花源诗》说:“嬴氏乱天纪,贤者避其世,黄绮之商山,伊人亦云逝。

从《桃花源记》看陶渊明人生理想

从《桃花源记》看陶渊明人生理想

从《桃花源记》看渊明人生理想容提要:桃花源成为渊明一生追求的社会理想,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其一,桃花源的和平美好与东晋硝烟四起的现实对比鲜明,以此对统治者发动的不义战争进行谴责,表达了下层劳动人民追求和平的愿望。

其二,“桃花源”这一农耕社会模式的提出,凝聚着渊明对劳动人民苦难生活之根源的深沉思考。

其三,桃花源的提出,体现了他对上古治世社会的追求。

其四,桃花源人的生活方式与他所崇尚的隐居生活是相契合的。

关键词:桃花源渊明理想向往隐居生活“桃花源”这一社会模式是东晋诗人渊明在《桃花源诗并记》中所描述的一个理想社会,是诗人一生探求社会理想的总结。

青年时的渊明颇具“大济苍生”①的宏伟报负,希望有所作为。

怀着“铅刀一割”②和中兴氏的愿望,先后三次出仕。

从晋孝武帝太元十八年(公元393年)至晋安帝义熙元年(公元405年)这十三年中,渊明先后担任过祭酒、参军、县令等官职。

他正直孤介的性格,与官场的腐朽风气格格不入,几次都辞官而去。

最后从泽令任上辞职,结束了他的仕途生活,转而寄身田园,隐居躬耕,独善其身,“长吟掩柴门,聊为陇亩民。

”③尽管他努力躬耕,生活却每况愈下,“值欢无复娱,每每多忧虑④。

”“量力守故辙,岂不寒与饥。

”⑤统治阶级的横征暴敛所造成的惨况,让他感到无比愤慨。

长期的躬耕自资生活,他对农民的思想和愿望有了更深的了解,对造成劳动人民苦难生活的根源进行了反思。

晚年,他创作《桃花源诗并记》,桃花源社会的提出,表现了诗人一生探求社会理想所达到的高度,“它闪耀着人民理想的光辉,具有高度的思想意义。

”⑥“桃花源”为什么会成为渊明一生追求的社会理想,并在文学史上产生深远影响呢?笔者认为,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一、桃花源的和平宁静与硝烟四起的东晋社会对比鲜明,从而对混乱现实进行了批判,表达了和平的愿望。

桃花源地处深山丛岭之中,地理位置偏僻,桃花源人的祖先是朝时的一批避乱隐居的人,《桃花源诗》说:“嬴氏乱天纪,贤者避其世,黄绮之商山,伊人亦云逝。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桃花源记》看渊明人生理想容提要:桃花源成为渊明一生追求的社会理想,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其一,桃花源的和平美好与东晋硝烟四起的现实对比鲜明,以此对统治者发动的不义战争进行谴责,表达了下层劳动人民追求和平的愿望。

其二,“桃花源”这一农耕社会模式的提出,凝聚着渊明对劳动人民苦难生活之根源的深沉思考。

其三,桃花源的提出,体现了他对上古治世社会的追求。

其四,桃花源人的生活方式与他所崇尚的隐居生活是相契合的。

关键词:桃花源渊明理想向往隐居生活“桃花源”这一社会模式是东晋诗人渊明在《桃花源诗并记》中所描述的一个理想社会,是诗人一生探求社会理想的总结。

青年时的渊明颇具“大济苍生”①的宏伟报负,希望有所作为。

怀着“铅刀一割”②和中兴氏的愿望,先后三次出仕。

从晋孝武帝太元十八年(公元393年)至晋安帝义熙元年(公元405年)这十三年中,渊明先后担任过祭酒、参军、县令等官职。

他正直孤介的性格,与官场的腐朽风气格格不入,几次都辞官而去。

最后从泽令任上辞职,结束了他的仕途生活,转而寄身田园,隐居躬耕,独善其身,“长吟掩柴门,聊为陇亩民。

”③尽管他努力躬耕,生活却每况愈下,“值欢无复娱,每每多忧虑④。

”“量力守故辙,岂不寒与饥。

”⑤统治阶级的横征暴敛所造成的惨况,让他感到无比愤慨。

长期的躬耕自资生活,他对农民的思想和愿望有了更深的了解,对造成劳动人民苦难生活的根源进行了反思。

晚年,他创作《桃花源诗并记》,桃花源社会的提出,表现了诗人一生探求社会理想所达到的高度,“它闪耀着人民理想的光辉,具有高度的思想意义。

”⑥“桃花源”为什么会成为渊明一生追求的社会理想,并在文学史上产生深远影响呢?笔者认为,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一、桃花源的和平宁静与硝烟四起的东晋社会对比鲜明,从而对混乱现实进行了批判,表达了和平的愿望。

桃花源地处深山丛岭之中,地理位置偏僻,桃花源人的祖先是朝时的一批避乱隐居的人,《桃花源诗》说:“嬴氏乱天纪,贤者避其世,黄绮之商山,伊人亦云逝。

”桃花源最初的隐居民由此而产生,这些人对暴的残酷有着深刻的认识,所以桃花源世界并没有形成一个国中之国,而是与现实截然不同的另一种人类社会类型。

在桃花源社会中,人与人之间是相互平等的,没有君主、没有统治集团,没有人剥削人。

人们如同一家人,男女耕作,日出而作,日入而息。

“斑白”、“童孺”则纵歌寻欢,这里避开了战争的硝烟,远离了尘世的纷争,似太虚幻境,却又真实自然,桃花源令苦难中的人民无比向往。

渊明生活在晋宋易代之际,当时阶级矛盾、民族矛盾、统治阶级部的矛盾都非常复杂尖锐,西北各少数民族贵族在黄河流域割据混战,建立了许多割据政权,史称“五胡十六国”。

他们常对南方进行威胁、骚扰。

腐败的司马氏豪族地主集团部争权夺位,使社会动乱不堪,广大人民饱受残酷的剥削压迫和战争之灾。

公元399年爆发卢循、恩为首的农民起义。

起义被镇压之后,东晋社会权位之争更趋激烈。

从东晋建立开始,到裕消灭桓玄代晋自立,一百余年的社会始终处于极其动荡之中。

频繁的战争,给百姓生活带来了巨大的灾难,主要表现在:其一,战争中攻城掠地,破坏性、毁灭性极大,生命安全受到严重的威胁。

战争的毁灭性、残酷性致使广大人民逃离家园,或葬身战争或远走他乡,踏上颠沛流离的的生活之路,最终沦为豪强地主的依附民,陷入悲惨境地。

《晋书》载,后王石勒曾被卖作奴隶,起义后大泄民族仇恨,乱杀降卒与百姓。

其二,战争严重破坏了社会生产,导致了人民生活的贫困。

交战之地的庄稼田谷或被强征或为所掠。

后方的生产也因长期的战争导致了劳动力的缺乏而耕种不好。

加上天灾,抗灾能力的低下,人民在贫困线上挣扎。

其三,战争导致了繁重的徭役与赋税。

东晋是建立在以北方土族为中心,联合南方土族基础上的豪族地主集团。

北方土族南迁之后,为了重建家园而兼并土地,加剧了南北土族时土地的掠夺,促使了南方自耕农的破产,成为世族大家的依附农。

担任世家大族的家兵和劳动力,而大族却隐匿户口逃避税役。

把因战争而增加的税役全部推到百姓头上。

沉重的徭役赋税致使百姓苦不堪言。

引起了一系列的社会问题。

“人们为了逃避徭役,甚至自残肢体⑦”,“有的离开家园,逃往他乡;有的则啸聚山林,三五成群,打家劫舍,公然与官府对抗⑧。

”桃花源这个没有一丝硝烟的人间仙境,正寄托了渊明及所有饱受战乱之苦的东晋人的美好愿望。

他希望建立一个没有战争的国家,在这里人们能通过自己的辛勤劳动过上幸福的生活,渊明笔下恬美宁静的桃花源,与混乱的东晋形成强烈的对比,体现了他对黑暗现实的不满与批判,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二、“桃花源”这一农耕社会模式的提出,凝聚着渊明对劳动人民苦难生活根源的深沉思考。

在《桃花源诗》中,渊明提出“人人平等”共同劳动的要求,诗中说桃花源人的祖先自从时就来到这里,并“相命肆农耕,日入从所憩。

”“春蚕收长丝,秋熟靡王税。

”揭示了桃花源的社会性质和特点,在这里人们是平等的,没有君臣之分,没有特权阶级存在,所以没有人剥削人,人压迫人。

不用交纳赋税承担徭役,人们通过自已的劳动来获取所需。

在这块土地上人们与世无争,生活宁静而幸福,地里能按季节种植菽稷,院子里鸡犬互鸣吠,“童孺纵行歌,斑白欢游诣。

”老有所养,幼有所乐。

东晋王朝是一个政治上依靠推行门阀制度的偏安政权。

经济上对广大人民残酷剥削,政府实权完全被世族主掌握,他们强化士庶之别,把“举贤不出世族,用法不及权贵”作为国的基本国策,士庶之分壁垒森严,刑罚因贵贱而异施,嫁娶只能门当户对,“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⑨。

官场“交通请托,贿赂公行”⑩,趋炎附势,尔虞我诈。

为了向上爬,可以不择手段,“或假财色以交权豪;或因时运以佻荣位;或以婚姻而连贵戚;或弄毁誉以合威柄⑾”。

经济上,主利用手中的特权,采取各种手段,掠夺土地,建立田庄经济。

晋室南渡之后,许多南迁的农民和本地破产农民,纷纷沦为豪强地主的部曲佃客,成为他们的家奴。

社会出现两极,一是大富,二为赤贫。

《晋书·石崇传》记载了石崇身为荆州刺史,竟公开抢劫,因而巨富,拥有水碓三十余区,家奴八百多人。

《王戎传》里“园田水碓,周遍天下”的在官僚王戎,仍然“积实聚钱,不知纪极。

每自执牙筹,昼夜算计,恒若不足。

”太元二年(公元377年),东晋政府改田税法为口税法,规定每个成年男丁每年上缴税米三石。

一些有权有势的财主和地方上的豪强或大族肆无忌惮地隐匿户口,造成在藉人口远远少于实际人口的怪现象。

政府的税收反比实行田税法时减少了许多。

因此。

东晋政府在没有办法的情况下,将每个成年男丁的税米由三石提高到五石,加上一些其它的杂税,使得广大农民无法负担这样沉重的租税,人民生活日益贫困起来。

他们长年劳动,却不能填饱肚皮。

渊明在《杂诗》之八中写道:“躬亲非曾替,寒馁常糟糠。

”对努力耕作却常常挨饥受冻吃糟糠,感到愤愤不平。

《有会而作并序》说:“叔如亚九饭,当暑厌寒衣”对灾年无以为继的饥馁生活作了描绘,宋元嘉年间,渊明的生活更是贫困,竟要靠乞讨度日,“饥来驱我去,不知竟何这。

行行至斯里,叩门拙言辞。

”⑿心中充满了穷愁潦倒的悲愤心情。

长期的农村劳作生活,使渊明对劳动人民苦难的认识加深,终于意识到了造成这一现实的根源——罪恶的封建专制制度,由它所决定的人与人之间的不平等,东晋现实社会政治上的腐败,经济上的掠夺。

在《桃花源诗并记》中,渊明提出了解决人民苦难的主:首先,他提出“人人平等”的要求。

认为君臣之分是造成人民苦难的根源,桃花源人“相命肆农耕”人们之间相互平等,没有君臣,人们共同劳动,通过劳动获取所需,“春蚕收长丝,秋熟靡王税”,劳动成果完全归自己所有,不用缴纳赋税,这没有人剥削人,人压迫人。

桃花源人因“人人平等”共同劳动而过上幸福生活。

现实中的东晋推行的是门阀政治,强化士庶之别,把“举贤不出世族,用法不及权贵”作为国的基本国策。

东晋社会人与人之间的不平等关系达到极致,寒门出身的人,政治上处于无权地位,根本就不可能有所作为,他们的政治主得不到重视,最后只能在官场上碌碌无为。

渊明的归隐,就是壮志难酬的无奈之举。

各世家大族为维护自己的利益,大肆掠夺压迫下层劳动人民,使下层劳动者陷入悲惨境地。

平等要求的提出,可见渊明对封建专制制度劣根性的深刻认识,他喊出了下层劳动人民的心声。

其次要重视农业生产,桃花源在渊明的理想中是一个完完全全的农耕社会。

人人参加农业生产劳动是桃花源人最富特色的地方。

桃花源人是从暴分离出来的逃难民,他们对王朝下的苦难生活有着切肤之痛,所以逃离的统治之后,终于建立了农业王国——桃花源。

他们把劳动作为谋生的手段,作为生活一个最重要的方面。

正因为他们对农业地位的认识如此深刻,桃花源人才丰衣足食,实现了千百年来人类的美好理想,过上富足的生活。

渊明此点的提出是基于东晋混乱的时政上,他希望统治者能看到农业的重要性。

桃花源的提出表现中下层劳动人民希望通过自己的劳动建立美好生活的愿望,也是渊明针对东晋时弊为挽救社会危亡所开出的一剂良方。

在长期的隐居生活中,渊明一直坚持参加农业劳动,实践他建立农业王国的愿望,他破除了孔、孟轻视劳动的观念,把劳动看成是人生有道之事,劳动虽艰苦,却与自己的心愿无违。

《庚戌岁九月中于西田获早稻》中写道:“人生归有道,衣食固其端。

”强调解决衣食是人生的头等大事,大力发展农业生产是一个国家的立国之本。

在《劝农》诗中说:“民生在勤,勤则不匮。

”提出人生最重要的就是要具有勤劳的品质,这样才能消除贫困。

对冀缺、长沮、桀溺这样的高士能致力耕作,不辞劳苦作了高度的赞扬。

常以他们躬耕的事迹自勉,立志田园生活。

三、“桃花源”这一社会模式体现了渊明对上古治世社会的追求。

渊明对上古治世社会对人们所过的淳朴生活是非常向往的。

在《戊申岁六月中遇火》中写道:“仰想东户时,余粮宿中田,鼓腹无所息,朝起暮归眠。

”《子·缪称训》载,东户时代,道不拾遗,农具余粮都放在田间地头。

《庄子·马蹄》也有上古胥氏时代“含哺鼓腹”的记载。

尧帝时的《击壤歌》中有上古人们“日出而作,日入而息。

凿井而饮,耕田而食”的描绘。

渊明在《劝家》诗中写道:“悠悠上古,厥初生民。

傲然自足,抱朴含真。

”“舜既躬耕,禹亦稼穑”上古时代人们崇尚朴素。

合于自然之道,生活也能悠然自足。

英明的舜帝和大禹都曾亲自参加过农耕。

但随着人‘智巧既萌,资得靡田⒀。

”有了国家和君主之后,人类社会陷入了供给不足的状况。

统治阶级对劳动人民的剥削掠夺,使百姓日益困苦,《饮酒》二十说:“羲农去我久,举世少复真。

”现实社会中,上古社会的淳真风气已经荡然无存,他希望浑浊的时尚能返朴归真。

感叹自己不幸生在晋代,而没有赶黄虞时代的太平盛世。

在《五柳先生传》中更以“无怀氏之民”、“天氏之民”自称。

然而上古社会已淹没历史长河之中,不可企及,理想的人类社会应是怎样的社会形式呢?“桃花源”的提出受到两位思想家的影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