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败血症早期诊断指标的研究进展

合集下载

新生儿败血症的实验室诊断技术研究进展

新生儿败血症的实验室诊断技术研究进展
内P C T有 一 生 理性 高 峰 期 , 从 出 生 后 第 3天 起 , 其 正 常 参 考 值 同成 年 人 , 因此 P C T 对 于 早 发 型 新 生 儿 败 血 症 的诊 断 价 值还存在一定争议 。
败 血症 发 病 隐 匿 , 临床症状无 特异性 , 在 临 床 上 早 期 诊 断 败 血
症, 合 理 有 效 的应 用 抗 生 素 非 常 重 要 , 近 年来 国内外学者 做 了 大 量工 作 , 现 仅 就 近 年来 的 一 些 诊 断 新 生 儿 败 血 症 的实 验 室 诊 断技 术 报 道 如 下 。
1 血 培 养
2 . 3 C 一 反 应 蛋 白( C R P ) C R P是 机体 处 于 应激 状 态 时 由 肝脏
检 验 医学 与 临 床 2 0 1 3年 9月 第 1 0卷 第 1 8期
L a b Me d C l i n , S e p t e mb e r 2 0 1 3 , Vo 1 . 1 0 , No . 1 8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247 1 ・
综 述 ・
新 生儿 败 血 症 的 实验 室诊 断技 术 研 究 进 展
殖, 产 生 毒 素 而 引起 的全 身性 感 染 , 是新生儿期 常见的危重症 。 新 生儿 败 血 症 休 克 是 导 致 新 生 儿 死 亡 的 主要 原 因 之 一 , 及 时 的 诊 断和早期治疗是减少并发症 、 降 低 病 死 率 的 关 键 。但 新 生 儿
敏 感 和特 异 的诊 断 指标 。但 有 研 究 认 为 , 在新生儿 出生后 2 d
钟 一呜 综 述 , 刘文 恩 审校 ( 中南大 学湘雅 医院检 验科 , 长沙

早期诊断新生儿败血症的研究进展

早期诊断新生儿败血症的研究进展
s e di g de e so c i a e m p c f cor e prs i n i e r s a pr a n prs i n a tv ts t N a t x es o l n u on nd l
poet aantsbe un o rtc gis u sq etr s 8 71 ) 7 6 0 (/ : ・0 24
早 期 诊 断 新 生 儿 败 血 症 的 研 究 进 展
刘翠青 , 小芬综述 邢
( 北 省 儿 童 医 院 新 生 儿 科 , 北 石 家 庄 Oo 3 ) 河 河 5o1
摘 要 : 生 儿败 血 症 临床 症状 无 特 异 性 , 期 诊 断 非 常 困难 , 新 生 ) N & 症 的 预 后 与 早 期 应 用 抗 生 新 早 但 Lc 素 密切 相 关 。 以 , 生 儿 学科 工作 者 近 年 来 从 临床 和 实验 室方 面做 了大 量 研 究 工 作 , 图找 出 早 期 所 新 试
e e a o t y:po r e r de e o nc ph l pa h o n u o v l pme a o c nt l utome e p t san r d s ie t da d
【]Mo r S 8 o ,Th n sS h ne to co l n rlt n t e t l e a o T e c cp fmirgi i eai O cnr o a o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a
n l ou s s e e' s v y t m d s a e n rg n r to .Pmg ie s a d e e e i n a Ne m b o1 1 9 , 8 u i . 9 64
n n tl jtn i ae . o e aa ne s, c r , e J Tmp P da r 9 94 () 2 . 3 e it,19 ,54 : 9 2 2 2

早产儿败血症外周血Breg细胞和肠道菌群变化特征及机制研究进展

早产儿败血症外周血Breg细胞和肠道菌群变化特征及机制研究进展

·106·□综述/Reviews早产儿败血症外周血Breg细胞和肠道菌群变化特征及机制研究进展陈泽斌 (广州市天河区妇幼保健计划生育服务中心,广东广州 510665)摘要:新生儿败血症为新生儿时期病情严重的感染性疾病,其具有发病急骤、病情进展迅速、死亡率高的特点。

而早产儿因其病理生理变化及解剖结构的特殊性,更易引起早产儿败血症的发生,给早产儿带来永久性损伤,严重者甚至死亡。

因此,临床需早期识别早产儿败血症,并了解败血症早产儿血液指标及胃肠道菌群的改变。

基于此,本研究对近阶段关于早产儿败血症外周血调节性B 细胞(Breg 细胞)和肠道菌群动态变化特征及机制相关的文献进行收集并总结,以期为临床合理诊断及治疗早产儿败血症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

关键词:早产儿;败血症;Breg 细胞;肠道菌群;变化特征;机制Research Progress on the Characteristics and Mechanism of Changes of Breg cells and Intestinal Flora in Peripheral Blood of Sepsis in Premature InfantsCHEN Zebin(Maternal and Child Health Care Family Planning Service Center,Tianhe District,Guangzhou,Guangdong 510665,China)Abstract:Neonatal septicemia is a serious infectious disease in neonatal period,which ha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acute onset,rapid disease progression and high mortality. Premature infants are more likely to cause septicemia due to the physiological changes and the special anatomical structure of their cases,which will cause permanent damage to premature infants and even death in severe cases. Therefore,it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to recognize sepsis in premature infants and to understand the changes of blood indicators and gastrointestinal flora in premature infants with sepsis. Based on it,this study collected and summarized the literatures related to the dynamic changes of Breg cells and intestinal flora in peripheral blood of premature sepsis in the recent stage,so as to provide certain reference value for rational clinical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of premature sepsis.Keywords:premature infants;sepsis;breg cells;intestinal flora;change characteristics;mechanism作者简介:陈泽斌,本科,主治医师,研究方向:儿科及新生儿科常见病、多发病的诊治。

新生儿败血症的实验诊断及其进展

新生儿败血症的实验诊断及其进展
出生体重儿(体重<1 500 g)院内感染败血症的诊断指标并
指导抗生素的使用,极低体重儿PCT>2.4 ng/mL时建议早 期使用抗生素,而体重>l
500 g的新生儿PCT≤2.4 ng/mL
时院内感染败血症可能性小‘…:新生儿败血症时PCT较 CRP出现早,其诊断的灵敏度、特异度较cRP高,并对正确 的治疗敏感、下降更为迅速,因此PCT在早期诊断和疗效评
f9] [8] f 7] [6]
『5]
reliable marker forlhe diagnosis of neonatal sic Med
sepsis[J].Iran
J Ba—
Sci,2012,15(2):777—782.
R,et a1.c reactive protein
[4]
cHIEsA c,NATALE F,PAsc0NE
的方法,而16S rRNA、PBEF不仅从分子水平还从遗传方面
对败血症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从基因层面为新生儿败血症治 疗提供了理论基础,并有望成为治疗的靶向基因。目前虽然 方法众多,但至今尚无理想的标志物,仍需不断研究与探索。 相信随着败血症机制的进一步明确和现代实验技术的不断 发展,将来定能寻找到理想的标志物。 参考文献
3 3.1
感染二项
CRP
CRP是机体处于应激状态时由肝脏大量合成的
一种急性时相反应蛋白:正常状态下含量极少,当机体发生 炎症反应时,其浓度迅速升高,可能与炎症反应和组织损伤 修复有关。新生儿细菌感染时,在炎症后4—6 h增加,24~
48
h达高峰。CRP≥12 mg/L时诊断新生儿败血症的灵敏
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PPV)、阴性预测值(NPV)为45%、 95%、30%、30%。。二CRP诊断的灵敏度和NPV较低,且 CRP诊断早发型败血症(E0s)的最佳阈值受胎龄、日龄、体 重影响’“,胎膜早破、早产、孕母产前CRP高、产前使用抗生 素等与炎症有关的因素也可影响cRP的诊断区间,使其不 能成为早期诊断的理想指标。但cRP与外周血象相结合可 提高诊断的准确率。

降钙素原及超敏C反应蛋白对新生儿败血症早期诊断的价值

降钙素原及超敏C反应蛋白对新生儿败血症早期诊断的价值

·交流·2020年12月10日第29卷第Z1期Vol.29,No.Z1,December 10,2020China Pharmaceuticals·临床医学·doi :10.3969/j.issn.1006-4931.2020.Z1.192新生儿败血症是新生儿时期较常见的危重病症类型。

在细菌感染急性期,患儿的C 反应蛋白(CRP )会明显上升;在病毒感染时,患儿的CRP 水平为正常或轻微升高。

超敏C 反应蛋白(hs-CRP )检测具有较高的敏感性和精确性,在临床的应用越来越广泛。

降钙素原(PCT )是一种全身感染性疾病的标志物,也是鉴别病毒感染和细菌感染的敏感性指标,在新生儿败血症患儿早期诊断中具有一定的诊断价值[1]。

本研究中探讨了PCT 及hs-CRP 在新生儿败血症早期诊断中的临床价值。

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取我院2016年1月至2017年12月收治的新生儿败血症患儿78例作为观察组,男41例,女37例;年龄2~30d ,平均(15.7±3.8)d ;均符合新生儿败血症的临床诊断标准,血培养均为阳性。

选择我院同期收治的78例非新生儿败血症患儿作为对照组,男40例,女38例;年龄3~32d ,平均年龄(16.1±3.5)d ;所患疾病有胎粪吸入综合征、缺氧缺血性脑病、新生儿缺氧综合征及妊娠期高血压母亲等,血液培养均为阴性。

两组患儿的其他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按实验室检查相关要求,空腹状态下取患儿股静脉血或头部静脉血5mL ,置真空采血管,送检后采用离心机以5000r/min 的速率离心5min 。

使用全自动电化学免疫系统检测患儿血液中的血清PCT 水平,>0.5ng/mL 为阳性;采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患儿血液中的hs-CRP 水平,>10mg/L 为阳性。

探究新生儿败血症临床诊断措施

探究新生儿败血症临床诊断措施

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Electronic Journal of Clinical Medical Literature2019 年第 6 卷第 61 期2019 Vol.6 No.61135探究新生儿败血症临床诊断措施谭小定(柳州市柳江区人民医院,广西 柳州 545100)【摘要】目的 分析和探讨新生儿败血症临床诊断措施。

方法 选取2017年1月~2019年1月我院新生儿科收治的新生儿败血症患儿30例作为观察组,另选取同期健康新生儿30例作为对照组,检测并比较两组的外周血白细胞(WBC )计数及降钙素原(PCT )、C 反应蛋白(CRP )水平。

结果 观察组WBC 计数、PCT 、CRP 水平分别为(19.21±3.45)109、(2.94±0.35)mg/L 、(16.94±1.84)mg/L ,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

三项指标联合诊断的灵敏度、特异度、准确率均分96.67%,均显著高于其中任何一项,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

结论 对于新生儿败血症,WBC 计数、PCT 、CRP 联合检测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值得推广应用。

【关键词】新生儿;败血症;临床诊断;分子免疫学技术【中图分类号】R722.1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2095-8242.2019.61.135.01新生儿败血症是一种严重危害新生儿的生命健康的极危重感染性疾病,可造成极高的死亡率,因此临床上的早确诊早治疗非常关键[1]。

传统的血培养检测耗时长准确率低,随着分子免疫学技术的发展,WBC 计数、PCT 、CRP 检测的应用越来越广泛,但三项指标联合的检测的应用还较少[2]。

为了验证三项指标联合检测的诊断价值,本文特以30例新生儿败血症患儿和30例健康新生儿为研究对象进行研究分析。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取2017年1月~2019年1月我院新生儿科收治的新生儿败血症患儿30例作为观察组,其中,男16例,女14例,胎龄37~40周,平均(37.9±2.6),日龄3~19天,平均(8.3±4.3)d ;另选取同期健康新生儿30例作为对照组,其中,男52例,女48例,胎龄37~41周,平均(38.5±2.3),日龄4~18天,平均(8.0±4.6)d 。

新生儿败血症诊断中的生物标志物研究现状

新生儿败血症诊断中的生物标志物研究现状

新生儿败血症诊断中的生物标志物研究现状新生儿败血症是指出生28天内的婴儿患有血液中的致病菌感染所致的一种严重疾病。

由于新生儿免疫系统尚未完全发育,因此易受感染,且一旦患病往往进展迅速,病情危重。

对新生儿败血症的早期诊断至关重要,这也是当前医学界急需解决的问题之一。

目前,临床上对新生儿败血症的诊断主要依靠血培养和病原微生物的分离鉴定。

这种方法对于早期诊断来说效率较低,因为血培养需要较长的时间,而在婴儿病情迅速恶化的情况下,时间就是生命。

研究人员开始探索新生儿败血症诊断中的生物标志物,希望通过寻找特定的生物标志物来提高诊断的准确性和速度。

生物标志物是指在机体内的生物体液、组织或细胞中可测量的生物学特性,包括蛋白质、核酸、代谢物等。

通过研究生物标志物在不同疾病状态下的变化,可以为疾病的早期诊断、疾病进展的监测以及治疗效果的评估提供重要的信息。

在新生儿败血症的诊断中,寻找特异的生物标志物可以帮助医生快速、准确地判断病情,从而指导治疗和降低患儿的死亡率。

近年来,关于新生儿败血症诊断中生物标志物的研究取得了一些进展。

下面我们将就目前研究中发现的一些生物标志物进行介绍。

1. C反应蛋白(CRP)C反应蛋白是一种急性期蛋白,在炎症或组织损伤时会迅速增加。

研究发现,CRP在新生儿败血症的早期诊断中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许多研究表明,CRP的升高与新生儿败血症的发生密切相关,尤其在感染早期,CRP的升高可以成为疾病的预警指标。

需要注意的是,CRP升高并不一定表示患有败血症,因为CRP对于其他炎症和感染同样也会有反应。

单独使用CRP作为诊断标志物并不足够,需要结合其他指标进行综合判断。

2. 降钙素原(PCT)3. 临床表型临床表型是指疾病患者在临床上的一些特征表现,包括体温、心率、呼吸等。

一些研究发现,结合临床表型和生物标志物的检测可以提高新生儿败血症的诊断准确性。

研究人员发现,结合PCT和临床表型进行评估,可以更好地判断婴儿是否患有败血症。

新生儿败血症实验诊断方法现状及研究进展

新生儿败血症实验诊断方法现状及研究进展


述 ・
新 生儿 败 血症 实验诊 断 方 法现状 及 研 究进 展
张 玉 东 综 述 , 贻 骥 △审校 陈
( 重庆 医科 大 学附属 儿童 医院新 生儿诊 治 中心
关 键 词 : 血 症 ; 诊 断 方 法 ; 婴 儿 , 生 败 新 综述 文献标识码 : A
4 01 ) 0 0 4
果 。必 须 在 抗 菌 药 物 使 用 前 进 行 血培 养 , 血 时 应 严 格 消 毒 , 抽
怀 疑有 肠 源 性 感 染 者 须 同时 进 行 厌 氧 菌 培 养 , 时 间用 青 霉 素 长
类 和 头孢 类 药 物 者 应 同 时 进 行 L型 细 菌 培 养 , 述 方 法 均 可 上

52 6 ・
国际检 验 医学 杂志 21 02年 3月第 3 3卷第 5 期
It a dMac 1, o 3, o5 n JLBMe , rh2 2V 1 3N . 0 .
[ O o gZ , rwnAA, a nr . rmie t oeo —eet 2 ]D n M B o W g e P o n n l f slci i DD r P nn
生 儿 败血 症 的 实验 室依 据 , 灵 敏 度 为 6 ~ 9 l 。 其 o o 4 ]
1 1 2 白细 胞 形 态 改 变 在 W B 无 明 显 增 高 的 败 血 症 中 , . . C
浓 度 变 化 具 有 相 关 性 , 不 如 C P浓 度 升 高 敏 感 。同 外 周 血 但 R
( 1 1 7 1 9 1 ): 1 — 1 . 6 6
maodatr i J. t ri Rh u 2 0 ,6 6 :4 81 0 . ti rhis ] Arh is e m,0 2 4 ( ) 19 ~5 3 t[ t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生儿败血症早期诊断指标的研究进展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儿童医院俞惠民310003 杭州新生儿尤其是早产儿由于免疫功能不成熟,败血症发生率较高,目前仍是导致新生儿死亡或远期不良预后的重要原因。

有资料表明,21%的VLBW至少有一次确诊败血症。

由于新生儿败血症早期症状不典型、易于与其他疾病混淆,但病情进展迅速,故早期诊断和及时治疗是改善预后的关键。

血培养是诊断的金标准,但阳性率低、需时较长,一些常用的血液学指标包括白细胞分类计数、I/T、血小板计数、微量ESR等敏感性和特异性均很差,不能满足临床诊断要求。

理想的早期诊断指标应有明确的界值,其敏感性和阴性预报值接近100%,同时特异性和阳性预报值应大于85%;能够鉴别病原菌的种类,如细菌或真菌、G阳性菌或阴性菌;能够检测疾病的进展或严重程度,以指导治疗并判断预后等。

近年来,针对败血症实验室早期诊断指标的探索主要包括非特异性和特异性指标两大类。

非特异性指标主要有急相反应蛋白、细胞因子和趋化因子、细胞表面抗原,特异性指标主要有细菌DNA检测。

一、急相反应蛋白C反应蛋白(CRP)已广泛应用于临床,它由肝脏产生,细菌感染时水平显著升高可达1000倍以上,病毒感染一般不升高,特异性较高,检测方便快速(POCT)、价廉,但反应相对延迟,暴露于微生物产物6-8小时开始升高,敏感性相对较低,在严重的局部感染时可能不升高,而在其他情况也可见升高,如手术、组织损伤和疫苗接种等。

连续测定不升高有助于排除败血症。

降钙素原(PCT)是降钙素的前体,主要在甲状腺滤泡旁细胞内合成,是由116个氨基酸组成的糖蛋白。

PCT在酶的作用下逐步裂解成氨基末端PCT,32个氨基酸的CT和21个氨基酸的降钙蛋白。

PCT是11号染色体上降钙素I基因(CALC-I)的表达产物。

无感染时,甲状腺外CALC-1表达被抑制,限于甲状腺和肺的神经内分泌细胞有一定程度的表达。

健康人血液中浓度非常低而稳定,< 0.05ng/ml。

细菌感染时诱导全身各种组织(肝脏,其它如单核细胞、脾、肺或小肠的神经内分泌细胞等)多种类型细胞CALC-I表达和PCT连续性释放入血液循环反应快速,感染开始后3小时即可测得,6-12小时后达到峰值。

临床评价PCT敏感性较CRP 为高,诊断新生儿败血症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可达81%和79%。

PCT水平变化与病情有较好的相关性,可用于指导抗生素疗程。

但新生儿出生后有一过性增高,<3天的新生儿正常界值应根据日龄进行矫正。

血清淀粉样物质A(SAA)家族包含不同的表达产物,急性期SAA(A-SAA)和结构性SAA(C-SAA)是两种主要的表达产物。

急性期SAA是一种急性时相蛋白,有104个氨基酸残基组成,在人体中由11号染色体上的SAA1和SAA2两个等位基因共同编码。

生理情况下,人体血浆中A-SAA的含量极低,但当机体遭受感染、创伤时,急性期SAA会在短时间内升高1000倍。

在体内,SAA通过细胞因子IL-1、IL-6、TNF-α介导的信号转导在肝脏生成。

临床研究表明,SAA 反应较CRP快,在早期诊断早产儿晚发型败血症中具有高的灵敏性(100%)、特异性(93%)以及阳性预测率(96%), 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

二、细胞因子和趋化因子细胞因子是全身感染的“早期报警”指标,尤其是促炎细胞因子IL-6、IL-8等,早期即快速反应增高,然后刺激肝脏合成CRP等其他炎症介质,故其敏感性非常高,但由于半衰期非常短,不易掌握检测最佳时机,如与半衰期较长的IL-1ra同时检测,可在临床症状出现前诊断感染。

其他相关促炎细胞因子或趋化因子尚有TNF-a、MCP-1、RANTES等。

抗炎细胞因子与促炎细胞因子的平衡或失衡可反映机体炎症的过程及其程度,IL-10/TNF-a比值升高可能提示重症败血症,预后不良。

虽然细胞因子和趋化因子有诸多优势,但临床并没有得到普遍应用,主要原因是方法学上的障碍,如不能自动化检测、人工技术要求较高,不能随时按需检测,费用高等。

三、细胞表面表记物(抗原)炎症细胞未遭激活时,其表面标记物表达水平极低,在暴露于病毒或细菌产物如内毒素、脂多糖等后数分钟即可表达显著增高,用流式细胞仪可定量或半定量检测到。

表面标记物具有细胞特异性,反应快速,需用血量极少,4小时可出结果。

研究较多的有:T淋巴细胞的CD45RA、CD45RO、CD13、CD19、CD25、CD26、CD69、CD71、HLA-DR; 中性粒细胞的CD11b、CD11c、CD13、CD15、CD33、CD64、CD66b;NK细胞的CD69、HLA-DR其中以CD64 和CD11b最为重要。

CD64诊断新生儿早发型和晚发型败血症的敏感性较高远远早于CRP,它还是腹腔内感染,包括NEC、肠穿孔和腹膜炎的良好指标。

CD11b也是诊断新生儿早发型败血症的敏感指标,甚至在临床症状出现3天以前就显著升高,但在其他非感染疾病也有增高,如RDS。

两者比较CD64要优于CD11b。

细胞表面抗原的不足之处是流式细胞仪检测属于半自动方法,对技术员要求较高,尚不能在NICU常规开展。

四、分子生物学检测方法定量PCR可快速检测无菌体液中是否存在细菌DNA,尤其是其他传统微生物检测方法阴性时是较敏感的检测手段。

分子技术如荧光原位杂交(FISH)可大大缩短阳性细菌鉴定时间,细菌只需18小时,真菌也只需42小时。

定量PCR 结合探针杂交技术尚可鉴别G阳性抑或G阴性菌,具有很高的特异性和阳性预报值,尤其是对G阴性菌,这对判断细菌毒力和感染严重程度、指导抗生素选择有较大的实用价值。

细菌感染分子诊断的主要局限是:少见细菌的遗传序列没有包含在探针中会导致漏诊G阳性菌和真菌因有细胞壁不易降解和破坏,导致DNA的提取困难。

我院用PCR方法检测细菌基因保守片段16SrRNA结合DNA 基因芯片技术诊断新生儿败血症敏感度可达100%,特异度也达97.8%。

另外,采用微芯片技术检测耐细菌药基因数小时可出报告有利于早期选择敏感的抗生素,提高治愈率。

基因组技术检测组织特异性mRNA可能为发现疾病特异的标记物奠定基础。

质谱蛋白质组学技术提供了“自由假设”途径,可用于发现和识别宿主的反应蛋白作为各种病理情况的诊断标志,包括败血症,因此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但仍需高质量的临床研究验证。

总之,虽然近年来研究发现了一些早期实验室指标来诊断新生儿败血症,这些诊断方法对提高诊断敏感性、缩短诊断时间有很大帮助,但仍然不能取代传统的血培养。

目前尚无理想的单一标志物能用于早期诊断,但根据病程将各种方法联合应用,取长补短,可使新生儿败血症的诊断更加快速和敏感,有利于改善预后并减少不必要的抗生素使用。

主要参考文献:1. Ng PC. Diagnostic markers of infection in neonates. Arch Dis Child Fetal NeonatalEd 2004;89(3):229–35.2. Stoll BJ, Hansen N, Fanaroff AA, et al. Late-onset sepsis in very low birth weight neonates: the experience of the NICHD Neonatal Research Network. Pediatrics 2002;110(2):285–91.3. Lam HS, Ng PC. Biochemical markers of neonatal sepsis. Pathology 2008;40(2): 141–8.4. Chan KY, Lam HS, Cheung HM, et al. Rapid identification and differential of Gram-negative and Gram-positive bacterial bloodstream infections by quantitative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 in preterm infants. Crit Care Med 2009;37(8): 2441–7.5. Ng PC, Li K, Leung TF, et al. Early prediction of sepsis-induced disseminated intravascular coagulation with interleukin-10, interleukin-6, and RANTES in preterm infants. Clin Chem 2006;52(6):1181–9.6. Rodwell RL, Leslie AL, Tudehope DI. Early diagnosis of neonatal sepsis using a hematologic scoring system. J Pediatr 1988;112(5):761–7.7. Howard MR, Smith RA. Early diagnosis of septicaemia in preterm infants from examination of peripheral blood films. Clin Lab Haematol 1999;21(5):365–8.8. Da Silva O, Ohlsson A, Kenyon C. Accuracy of leukocyte indices and C-reactive protein for diagnosis of neonatal sepsis: a critical review. Pediatr Infect Dis J 1995;14(5):362–6.9. Yang J, Yang M, Xu F, et al. Effects of oxygen-induced lung damage on megakaryocytopoiesis and platelet homeostasis in a rat model. Pediatr Res 2003;54(3): 344–52.10. Ng PC, Cheng SH, Chui KM, et al. Diagnosis of late onset neonatal sepsis with cytokines, adhesion molecule, and C-reactive protein in preterm very low birth weight infants. Arch Dis Child Fetal Neonatal Ed 1997;77(3):221–7.11. Pourcyrous M, Korones SB, Yang W, et al. C-reactive protein in the diagnosis, management and prognosis of neonatal necrotizing enterocolitis. Pediatrics 2005;116(5):1064–9.12. Philip AG, Mills PC. Use of C-reactive protein in minimizing antibiotic exposure: experience with infants initially admitted to a well-baby nursery. Pediatrics2000;106(1):E4.13. Polin RA. The ‘ins and outs’ of neonatal sepsis. J Pediatr 2003;143(1):3–4.14. Ng PC, Lee CH, Fok TF, et al. Central nervous system candidiasis in preterm infants: limited value of biochemical markers for diagnosis. J Paediatr Child Health 2000;36(5):509–10.15. Arnon S, Litmanovitz I, Regev R, et al. Serum amyloid A protein is a useful inflammatory marker during late-onset sepsis in preterm infants. Biol Neonate 2005; 87(2):105–10.16. Arnon S, Litmanovitz I, Regev R, et al. The prognostic virtue of inflammatory markers during late-onset sepsis in preterm infants. J Perinat Med 2004;32(2): 176–80.17. Dandona P, Nix D, Wilson MF, et al. Procalcitonin increase after endotoxin injection in normal subjects. J Clin Endocrinol Metab 1994;79(6):1605–8.18. Chiesa C, Panero A, Rossi N, et al. Reliability of procalcitonin concentrations for the diagnosis of sepsis in critically ill neonates. Clin Infect Dis 1998;26(3):664–72.19. Guibourdenche J, Bedu A, Petzold L, et al. Biochemical markers of neonatal sepsis: value of procalcitonin in the emergency setting. Ann Clin Biochem 2002;39(2):130–5.20. Baek YW, Brokat S, Padbury JF, et al. Inter-alpha inhibitor proteins in infants and decreased levels in neonatal sepsis. J Pediatr 2003;143(1):11–5.21. Lim YP, Bendelja K, Opal SM, et al. Correlation between mortality and the levels of inter-alpha inhibitors in the plasma of patients with severe sepsis. J Infect Dis 2003;188(6):919–26.22. Behrendt D, Dembinski J, Heep A, et al. Lipopolysaccharide binding protein in preterm infants. Arch Dis Child Fetal Neonatal Ed 2004;89(6):551–4.23. Pavcnik-Arnol M, Hojker S, Derganc M. Lipopolysaccharide-binding protein in critically ill neonates and children with suspected infection: comparison with procalcitonin, interleukin-6, and C-reactive protein. Intensive Care Med 2004;30(7):1454–60.24. Ward PA. The dark side of C5a in sepsis. Nat Rev Immunol 2004;4(2):133–42.25. Huber-Lang M, Sarma JV, Rittirsch D, et al. Changes in the novel orphan, C5a receptor (C5L2), during experimental sepsis and sepsis in humans. J Immunol 2005;174(2):1104–10.26. Franz AR, Bauer K, Schalk A, et al. Measurement of interleukin 8 in combination with C-reactive protein reduced unnecessary antibiotic therapy in newborn infants: a multicenter,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 Pediatrics 2004;114(1):1–8.27. Ng PC, Li K, Chui KM, et al. IP-10 is an early diagnostic marker for identification of late-onset bacterial infection in preterm infants. Pediatr Res 2007;61(1):93–8.28. Ku¨ster H, Weiss M, Willeitner AE, et al. Interleukin-1 receptor antagonist and interleukin-6 for early diagnosis of neonatal sepsis 2 days before clinical manifestation. Lancet 1998;352(9136):1271–7.29. Orlikowsky TW, Neunhoeffer F, Goelz R, et al. Evaluation of IL-8 concentrations in plasma and lysed EDTA-blood in healthy neonates and those with suspected early onset bacterial infection. Pediatr Res 2004;56(5):804–9. Schultz C, Strunk T, Temming P, et al. Reduced IL-10 production and –receptor expression in neonatal T lymphocytes. Acta Paediatr 2007;96(8):1122–5.31. van Dissel JT, van Langevelde P, Westendorp RG, et al. Anti-inflammatory cytokine profile and mortality in febrile patients. Lancet 1998;351(9107):950–3.32. Ng PC, Li K, Wong RP, et al. Proinflammatory and anti-inflammatory cytokine responses in preterm infants with systemic infections. Arch Dis Child Fetal Neonatal Ed 2003;88(3):209–13.33. Weinschenk NP, Farina A, Bianchi DW. Premature infants respond to early-onset and late-onset sepsis with leukocyte activation. J Pediatr 2000;137(3):345–50.34. Ng PC, Li K, Wong RP, et al. Neutrophil CD64 expression: a sensitive diagnostic marker for late-onset nosocomial infection in very low birth weight infants. Pediatr Res 2002;51(3):296–303.35. Ng PC, Li G, Chui KM, et al. Neutrophil CD64 is a sensitive diagnostic marker for early-onset neonatal infection. Pediatr Res 2004;56(5):796–803.36. Bhandari V, Wang C, Rinder C, et al. Hematologic profile of sepsis in neonates: neutrophil CD64 as a diagnostic marker. Pediatrics 2008;121(1):129–34.37. Weirich E, Rabin RL, Maldonado Y, et al. Neutrophil CD11b expression as a diagnostic marker for early-onset neonatal infection. J Pediatr 1998;132(3):445–51.38. Nupponen I, Andersson S, Jarvenpaa AL, et al. Neutrophil CD11b expression andcirculating interleukin-8 as diagnostic markers for early-onset neonatal sepsis. Pediatrics 2001;108(1):E12.39. Turunen R, Andersson S, Nupponen I, et al. Increased CD11b-density on circulating phagocytes as an early sign of late-onset sepsis in extremely low-birthweight infants. Pediatr Res 2005;57(2):270–5.40. Nupponen I, Pesonen E, Andersson S, et al. Neutrophil activation in preterm infants who have 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e. Pediatrics 2002;110(1):36–41.41. Hodge G, Hodge S, Haslam R, et al. Rapid simultaneous measurement of multiple cytokines using 100 microl sample volumes—association with neonatal sepsis. Clin Exp Immunol 2004;137(2):402–7.42. Wu YD, Chen LH, Wu XJ, et al. Gram stain-specific-probe-base real-time PCR for diagnosis and discrimination of bacterial neonatal sepsis. J Clin Microbiol 2008; 46(8):2613–9.43. Peters RP, Savelkoul PH, Simoons-Smit AM, et al. Faster identification of pathogens in positive blood cultures by fluorescence in situ hybridization in routine practice. J Clin Microbiol 2006;44(1):119–23.44. Jordan J. Molecular Diagnosis of Neonatal Sepsis. Clin Perinatol 2010;37(2): 411–9.45. Perreten V, Vorlet-Fawer L, Slickers P, et al. Microarray-based detection of 90 antibiotic resistance genes of grampositive bacteria. J Clin Microbiol 2005;43(5): 2291–302.46. Call DR, Bakko MK, Krug MJ, et al. Identifying antimicrobial resistance genes with DNA microarrays. Antimicrobial Agents Chemother 2003;47(10):3290–5.47. Petrakou E, Mouchtouri A, Levi E, et al. Interleukin-8 and monocyte chemotactic protein-1 mRNA expression in perinatally infected and asphyxiated preterm neonates. Neonatology 2007;91(2):107–13.48. Buhimschi I, Buhimschi C. The Role of Proteomics in the Diagnosis of Chorioamnionitis and Early-Onset Neonatal Sepsis. Clin Perinatol 2010;37(2):355–74. 49. Ng PC, Ang IL, Chiu RW, et al. Host-response biomarkers for diagnosis of lateonset septicemia and necrotizing enterocolitis in preterm infants. J Clin Invest 2010;120(8):2989–3000.50. Vouloumanou EK, Plessa E, Karageorgopoulos DE, et al. Serum procalcitonin as a diagnostic marker for neonatal sepsis: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Intensive Care Med (2011) 37:747–76251.Molecular Diagnosis of Neonatal Sepsis Jeanne A. Jordan, PhD a,b,* Clin Perinatol 37 (2010) 411–41952.Shang S, Chen G, Wu Y, et al. Rapid diagnosis of bacterial sepsis with PCR amplification and microarray hybridization in 16S rRNA gene. Pediatr Res 2005; 58:143–148.53.俞惠民,尚世强,洪文澜,等. 用PCR加反相杂交扩增细菌16S rRNA基因快速诊断新生儿败血症. 中华围产医学杂志,1998, 1(2):73-7654.俞惠民,尚世强,洪文澜,等. 16SrRNA基因加反相杂交检测细菌DNA方法的建立与初步应用. 中国实用儿科杂志2000,15(2):97。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