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天的怀念教学设计第二课时

合集下载

【教案】秋天的怀念第二课时

【教案】秋天的怀念第二课时

《秋天的怀念》第二课时教学设计设计理念:运用“自主、探究、合作”的教学模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初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教学目标:(1)继续学习课文,了解写法、体会感情;(2)有感情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抓住有关词句体会人物感情。

教学难点:了解文章通过任务动作、神态、语言来表现人物感情的写作方法。

教学过程:1.引入新课(1)理解题目的含义:1)课题的关键词是什么?(怀念)。

怀念谁?)2)为什么要在“怀念”前面加上“秋天的”(因为是发生在秋天的事);(2)课文分为几段来写,每一段写什么?(重病母亲的劝慰——临死前的牵挂——怀念母亲)2.听老师范读课文第一段㈠自主思考:(1)哪个句子是详写“我”的“暴怒无常”的?(注意写句子要具体);(2)每当"我"暴怒无常时,母亲是怎么做的怎么说的?分别用"﹏﹏"、"~~"、"="画出表示动作、神态、语言的词语,体会母亲的感情。

(心痛、难过、爱怜)(3)"母亲喜欢花……都死了"这句话起什么作用?(1)“喜欢花”说明了母亲为什么要带“我”去北海看花;2)“死了”说明了母亲的全部心思都放在“我”身上,没有心情弄花了)㈡汇报学习情况。

3.举手读第二段㈠自主思考:(1)作者是怎样写母亲临死前叫我去北海看菊花的?母亲的神情有什么变化?(央求--喜出望外--笑了)分别用"﹏﹏"、"~~"、"="画出表示动作、神态、语言的词语,体会母亲的感情。

(爱怜)(2)母亲临死前的最后一句话是什么?体现了母亲什么样的感情(无私忘我的爱,无尽的牵挂)㈡讨论、交流。

㈢汇报交流情况。

4.齐读最后一段,看谁能快速回答(1)那句话是描写菊花盛开的情景的?作者为什么要细致描写一下菊花?(这是因为母亲生前要我去看的花,体现了作者对妈妈的怀念);(2)课文为什么要用"要好好儿活"结尾(1)这是妈妈的话,体现了作者对母亲的怀念;2)照应前面,突出"怀念"的感情)5.有感情朗读课文看还有什么地方没有弄明白的,提出来。

七年级语文上册《秋天的怀念》第二课时教学设计(通用10篇)

七年级语文上册《秋天的怀念》第二课时教学设计(通用10篇)

七年级语文上册《秋天的怀念》第二课时教学设计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教学设计,编写教学设计有利于我们科学、合理地支配课堂时间。

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七年级语文上册《秋天的怀念》第二课时教学设计,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七年级语文上册《秋天的怀念》第二课时教学设计篇1教学目标1.抓住“看花”线索,进一步体会母爱。

(重点)2.体会标题内涵,理解重要语句。

3.拓展阅读,领悟文章的表达特色。

(难点)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秋天是个多情的季节,最易让人产生怀念之情,尤其是当秋菊怒放时。

今天,让我们继续陪同作者去看菊怀人吧!二、教学新课目标导学一:理清线索,体会情感1.课文三次写到看花。

请勾画出相关句子,完成下面表格。

看花“我”的态度第一次听说北海的花都开了,我推着你去走走。

不,我不去!/我可活什么劲儿!第二次北海的菊花开了,我推着你去看看吧。

什么时候?/好吧,就明天。

第三次又是秋天,妹妹推我去北海看了菊花。

我俩在一块儿,要好好儿活……2.母亲为什么如此急切地想带儿子去看菊花?明确:花代表美好的事物,希望他看花是为了转移他病痛中的痛苦,更是为了让他找到生活的勇气。

3.从上面的表格中可以看出,“我”对生活的态度前后有什么变化?请结合相关语句说明。

明确:“我可活什么劲儿”(绝望)→“要好好儿活”(再生)。

4.找出文中直接表现“我”懊悔的语句,体会其深层意思。

明确:在第二自然段和第五自然段中:(1)“可我却一直都不知道,她的病已经到了那步田地”——为自己没能关心母亲的健康而难过;(2)“我没想到她已经病成那样”——为突如其来的生离死别而悲伤,为自己的“暴怒无常”而懊悔。

目标导学二:分析细节,理解标题1.文中多次提到菊花,有什么作用呢?明确:母亲带“我”看花,是对生命的热爱;菊花的淡雅高洁,是母亲品质的写照;菊花热烈深沉,是母爱的写照;母亲爱花,“我”看菊花是对母亲的缅怀。

2.母亲把“好好儿活”这句话重复了两次,究竟要告诉儿子什么呢?明确:要接受现实,不要自暴自弃,你的路还长着呢。

七年级语文上册《秋天的怀念》第二课时教案

七年级语文上册《秋天的怀念》第二课时教案

《秋天的怀念》第二课时教案教学目标:1.理解课文内容,感受作者对母亲的深深怀念。

2.学习作者运用细节描写表达情感的方法。

3.培养学生的朗读、感悟和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1.理解课文内容,感受作者的情感。

2.学习作者运用细节描写表达情感的方法。

教学难点:1.理解作者对母亲的怀念之情。

2.学习作者运用细节描写表达情感的方法。

教学过程:一、导入1.回顾上节课的学习内容,引导学生简要介绍《秋天的怀念》的作者史铁生及其作品背景。

2.提问: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秋天的怀念》的第一课时,大家能分享一下自己的感受吗?二、课堂讲解a.课文中哪些细节描写让你感受到了作者对母亲的怀念?b.你认为作者在文中表达的情感有哪些特点?a.作者对母亲的怀念体现在哪些细节上?如:母亲为作者夹菜、母亲陪作者散步等。

b.作者表达情感的特点:真挚、深沉、细腻。

3.教师讲解课文中的关键词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a.“秋天的怀念”:这里的“秋天”具有象征意义,代表着母亲离去的日子。

b.“我懂得了什么”:作者在母亲离去后,逐渐明白了母亲的爱和付出。

4.教师引导学生感悟课文情感,提问:a.你认为作者在文中表达的情感有哪些感染力?b.你有没有类似的经历,能分享一下吗?三、课堂活动a.你认为作者在文中表达的情感有哪些特点?b.你从作者的描写中感受到了什么?2.小组分享:每个小组选代表进行分享,其他同学补充发言。

2.布置作业:a.根据课文内容,写一篇关于自己与母亲的故事。

b.深入阅读课文,体会作者的情感,准备下一节课的课堂讨论。

教学反思:1.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鼓励学生主动发表自己的看法。

2.在分析课文情感时,要引导学生从自己的生活经历出发,进行深入感悟。

3.在课堂活动中,要关注每个学生的参与程度,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参与到课堂讨论中来。

附录:《秋天的怀念》原文(节选)母亲啊,你让我怎么感谢你呢?你给予了我生命,又用你的爱滋养着我,让我在人生的道路上不断前行。

初中语文《秋天的怀念》第二课时 教案

初中语文《秋天的怀念》第二课时  教案
在学生的自由朗读中,指导学生运用朗读符号进行批注,鼓励学生抓住自己的独特感受,学会深入思考。
2、合作探究:“我”的暴怒无常有哪些具体源自现?体悟“我”对母爱的顿悟与反思。
学生:
1、自主批注,勾画“我”暴怒无常的具体表现。
2、小组探究,总结归纳,确定小组发言人,并在全班交流。
教师:
1、指导点拨学生进行自主学习。
2、指导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引导学生深入文本,学会总结归纳。
3、分组合作,全班交流,教师适时点拨,突破教学重难点。
教师:
1、观察指导学生养成思考做批注的习惯。
2、合作探究时学会交流沟通,深入理解课文。
《我与地坛》摘抄批注。
这个环节是本课学习的重点环节,指导学习进行人物形象分析,学习人物描写的方法。
1、能养成品读文章、深入思考的意识。




年级整体:
初一新生学习兴趣较浓,但学习习惯不好,对课文的理解较为浅显。要求预习不到位,书写能力差。
授课班级:
学习目标
抓住人物的动作、神态、语言等描写体会人物形象。
评估
任务
通过课后练习四进行评估。
教 学 过 程
教学环节
教学活动
评估要点
分析文中“我”人物形象。(15分钟)。
学生:
1、学生自由诵读、独立思考,体会分析“我”人物形象
课题:秋天的怀念(第二课时)(史铁生)
教材版本:统编课型:新授课主备人:审核人:
授课人:授课班级:年级班授课时间:












一、课标摘录:(2011版)课标对本节课的要求是: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要让学生在朗读中通过品味语言,体会作者及其作品中的情感态度,学习用恰当的语气语调朗读,表现自己对作者及其作品情感态度的理解。)。朗读要提倡自然,要摒弃矫情做作的腔调。(建议黑体字部分不要,它是对有感情朗读的解释说明,摘抄课标力求简洁。)

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12.秋天的怀念|语文S版(第二课时)

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12.秋天的怀念|语文S版(第二课时)

《秋天的怀念》教学设计(第二课时)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理解课文内容,抓住课文主要内容。

2.能力目标:(1)指导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等形式,自己读懂课文,培养学生自学能力。

(2)培养学生有感情地读好课文的能力和深入理解课文内容的能力。

3.情感目标:通过理解课文内容,了解母亲对“我”的关心照顾,体会母亲深沉的爱和无私的关怀。

教学重点: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课文内容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联系课文内容,抓住重点词句,进行品读感悟,领会母爱的伟大、无私,并对“好好活儿”的思考。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流程:一、深情导入,铺垫情感同学们,老师今天给你们带来了一个新朋友,史铁生。

今天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他的一篇佳作《秋天的怀念》。

二、品读赏析,真情感知1、体会“我”的暴躁师:生命是美丽的,当我们在教室里快乐的学习,在操场上愉快地奔跑,在田野间自由地奔跑时,我们无不在享受着生命带给我们的快乐,可对于21岁时失去双腿的史铁生来说,命运是多么的残酷。

所以,我的脾气变得……,下面请同学们听录音,找出描写我“暴躁无常”的句子。

同学们,你们能理解作者的感受吗?能不能说说你的体会?2、探讨母爱的内涵A、走进“咱娘俩儿好好活”而母亲呢?⑴当我发脾气时……⑵当一切恢复沉寂……⑶当我看窗外的树叶飘落……⑷当我狠命地捶打双腿时……(探讨“悄悄地、躲、偷偷地、悄悄地、挡字的美妙、跑、踩……)探究:⑴母亲扑过来想抓住什么?⑵母亲究竟忍住了些什么?(板书:苦咱娘俩)⑶体会母亲的“苦”(病痛的折磨、儿子的暴躁、对儿女的担心等……)B、领悟“我俩要好好儿活”母亲走了,她留给这世界上的最后一句话就是:——师:把自己当作文中的母亲,再读一读。

师:你从母亲这句未完的话中体会到了什么?1.齐读:最后一自然段。

师:是啊!这一双儿女是母亲心头至死都无法割舍的牵挂。

值得欣慰的是这对儿女终于读懂了母亲的话,你们看,在史铁生的面前,这是一个何等绚丽的秋天。

秋天的怀念(第二课时)

秋天的怀念(第二课时)

课题:秋天的怀念第二课时_七_ 年级______ 班学科__语文_ 课型新授主备人_耿沛芳学生姓名________ 日期____ 2017.9.22 _____【学习目标】1、感受母博大、宽厚的母爱和儿子对于母亲的思念、忏悔、自责。

2、体会磨难对于人生的意义,学习在磨难中成长坚强的品质。

3、学习作者运用细节描写刻画人物和运用色彩烘托情感的写作手法。

【学习重点】抓住描写人物表情、动作、语言的句子,体会人物情感【学习难点】感悟爱的伟大、无私。

【导与学过程】一、课前预习1、背诵最后一个自然段。

2、自由研读,划出文章中给你留下深刻印象的句子。

二、学习新课(1)情境导入同学们,在生活中,母亲是如何关心、爱护你们的?(列举事例)(2)合作探究(一)细读课文,真情感悟。

1、简要说说母亲是怎样关心照顾“我”的?挡在窗前——理解、体贴;央求般的神色——母爱执着;一会儿坐下,一会儿站起——喜悦;比我还敏感——细心、体贴2、找出描写母亲动作、神态的语句。

说说:从这些语句中可以看到母亲怎样的心理活动?例如:母亲就悄悄地躲出去,在我看不见的地方偷偷地听着我的动静。

—慈爱(理解、忍耐、宽容)、细心(二)重点择读,深情感悟。

1、从“咱娘儿俩在一块儿。

好好儿活,好好儿活……”可以体会到什么?反复、强调母亲乞求“我”,希望“我”能重拾生活的信念,勇敢的生活,表现出母亲坚韧的性格。

2、母亲昏迷前最后说的一句话是什么?说明了什么?说明母亲对孩子的不舍、牵挂和惦记。

3、从“我懂得母亲没有说完的话,妹妹也懂。

我俩在一块儿,要好好儿活……”这句话里我们可以体会到什么?再重复母亲的话,表明成熟的“我们”现在已经懂得生命的意义和生活的真谛,不会再徒叹命运的无情,会勇敢地面对生活中的磨难。

4、文中多次提到菊花,有何用意。

母亲带我看花,是对生命的热爱,菊花的淡雅高洁,是母亲品质的写照,菊花热烈深沉,是母爱的写照,母亲爱花,我看菊花是对母亲的缅怀。

七年级上册修订版语文第5课《秋天的怀念》教学设计(第二课时)

七年级上册修订版语文第5课《秋天的怀念》教学设计(第二课时)

七年级上册修订版语文第5课《秋天的怀念》教学设计【学习目标】1.了解作者经历,掌握“瘫痪、捶打、憔悴、侍弄”等词语。

2.朗读课文,把握全文感情基调的变化。

3.通过文中人物的动作、神态、语言等描写,感受母亲的形象。

4.深切领悟文章蕴涵的深沉无私的母爱,联系生活实际,激发感恩情怀。

【教学过程】第二课时一、重点词语检测1、指名读词语(课件展示),重点字词正音。

2、指名听写重点词语,规范字形。

3、根据意思猜词语,理解重点词语意思。

侍弄:经营照管。

憔悴:形容人瘦弱,面色不好。

诀别:多指不再相见的分别。

絮絮叨叨:形容说话啰嗦,唠叨。

喜出望外:遇到出乎意料的事情而特别高兴。

二、内容梳理,感知“母爱”的具体表现。

1、那个秋天,“我”的生活出现了什么变故?这场变故让“我”的情绪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学习过程:学生思考、作答小结:双腿瘫痪;暴怒无常2、面对“我”的暴怒和悲观,母亲是怎么做的?又是怎么说的?找出文中对母亲的具体描写的语句,说一说你对母爱的理解。

学习过程:找出相关的句子,批注对于人物描写的角度,分析母爱的具体体现。

示例:母亲就悄悄地躲出去,在我看不见的地方偷偷地听着我的动静。

当一切恢复沉寂,她又悄悄地进来,眼边儿红红的,看着我。

动作描写和神态描写,母爱是“理解”。

学生展示所找到和批注的句子,并交流对于母爱的理解。

三、重点问题解读1、作者多次在文中多次提到菊花,有何用意?学习过程:学生从文中标注,展示交流。

母亲带“我”看花,是想唤起“我”生存的欲望。

菊花的淡雅高洁,是母亲品质的写照。

菊花热烈深沉,是母爱的写照。

母亲爱花,“我”看菊花是对母亲的缅怀。

菊花在“我”眼里五彩缤纷,泼泼洒洒,也是在告诉读者“我”的人生态度发生了转变。

2、课文中反复出现“好好儿活”这个关键语句,联系全文,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好好儿活”,一句朴素至极的话语,寄托着母亲对儿子最纯粹的爱与期望,她是在恳求儿子坚强起来,珍惜生命。

3、细读本文,你能体会到作者在写作此文时是怎样的心情吗?学习过程:学生思考、作答老师小结:悔恨、悲痛、怀念四、主旨探究课文讲述了一位重病缠身的母亲,体贴入微地照顾双腿瘫痪的儿子,鼓励儿子好好活下去的故事,歌颂了伟大而无私的母爱。

05教学设计秋天的怀念(第2课时)

05教学设计秋天的怀念(第2课时)

第5课秋天的怀念(第2课时)教学目标1.深入地理解作者的复杂情感:对母亲深切的怀念,自己的悔恨与愧疚,对于生存困境中“好好儿活”的领悟。

2.学习课文抓住细节刻画人物的写作手法。

3.感悟平凡、无私的母爱和生命的意义,激发感恩的情怀和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

教学重点1.深入地理解作者的复杂情感:对母亲深切的怀念,自己的悔恨与愧疚,对于生存困境中“好好儿活”的领悟。

2.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本文唤起了你对母爱和生命的哪些感悟?教学难点深入地理解作者的复杂情感:对母亲深切的怀念,自己的悔恨与愧疚,对于生存困境中“好好儿活”的领悟。

教学过程新课导入展示课件中的歌词选段,让学生感受歌曲中对妈妈的思念。

引导学生联想本文作者在其母亲去世后,他的怀念之情。

新知探究一、知识回顾【活动内容】回顾上节课所学内容,说说母亲提出带“我”看花的原因。

【设计意图】回顾上节课内容,引出母亲为了让“我”“好好儿活”付出的爱和关心,为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做铺垫。

二、文本研读【活动内容】分段朗读课文,找出各段的细节描写,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分析人物的思想感情。

教师指导学生从动作、神态、语言等细节描写入手,并从文中找出相关语句。

再根据课件中出示的问题进行分析,然后展开讨论交流,教师加以点拨。

1.朗读课文第1段,如何理解母亲“悄悄”“偷偷”的一系列行为?2.用低沉的语气朗读第2段,说说本段交代母亲的病情,有什么作用。

3.再读第3段,思考问题。

(1)怎样理解母亲挡在窗前的行为?(2)怎样理解母亲“憔悴的脸上现出央求般的神色”?(3)为什么“我”答应去看花,母亲竟喜出望外、坐立不安,“我”责备她“烦不烦”,她却笑了?4.用沉重、缓慢的语气朗读第4~6段,说说母亲“一生艰难”表现在哪些方面。

5.文章尾段对菊花的描写有何作用?【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关注细节,从细节中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三、合作探究【活动内容】出示课件问题:从全文看,作者的母亲是一位怎样的母亲?引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推选个别学生加以概括总结。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2、秋天的怀念》第二课时教学设计城关二小张俊琴本课作者通过回忆的方式,将零零碎碎的细节串联起来,写出了自己在瘫痪时,怀着博大无私之爱的母亲是怎样细心、耐心、小心地照顾自己,以此来表达对母亲的深深怀念之情。

文章的语言朴素、真切,却又意味深远,寄悲观于从容,蓄智慧于认真的人生思考之中。

教学目标:对于六年级的学生来说,理解文章的主题并不难,但如何使学生的内心真正受到震撼,从而感恩母亲,热爱生活呢?我把教学目标定为:一、教学目标:1、联系课文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2、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从母亲的动作、语言、神态这些细节描写来感悟母爱无私、博大、宽容的特点,激发学生的感恩情怀;并通过品悟菊花的描写深刻理解“好好儿活”的含义。

3、体会作者对母亲的深深的愧疚与怀念之情,懂得热爱生活。

教学重点: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从母亲的语言、动作、神态这些细节描写来体悟母爱。

教学难点:通过品悟菊花的描写深刻理解母亲“好好儿活”的含义。

二、教法学法围绕本课的教学目标,紧扣新课标的阅读训练重点,体现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对话为主线的教学思想。

通过“抓细节之美,品言语之情,悟人生之道”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在读中品、品中读,从而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引导学生运用“剖析重点词句,理解文章内容”的方法,自读、自悟,在阅读实践中逐步掌握阅读方法,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从而提高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

教学层次:1、在“秋天”的故事中,走进母亲怎样的好好儿活;2、在“怀念”的情意中感受作者怎样的好好儿活;3、在“秋天的怀念”中思考我们要怎样好好儿活。

教学步骤:走进秋天——读出味道走出怀念——读出思考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1、读题回忆,母亲的哪句话深深刻在“我“的心里?2、出示课件:咱娘儿俩在一块儿,好好儿活,好好儿活……3、大声齐读,再读。

二、探讨母爱的内涵(一)走进母亲自身的“好好儿活”。

1.这是母亲对儿子说的话,儿子是怎么不好好活了,母亲才会说出这样的话?速读课文1——4自然段,找出儿子不好好活的语句请用课文中的句子,并简要说说自己的理解。

2、交流:(1)双腿瘫痪后,我的脾气变得暴怒无常。

望着望着天上北归的雁群,我会突然把面前的玻璃砸碎;听着听着李谷一甜美的歌声,我会猛地把手边的东西摔向四周的墙壁。

(2)引读:望着望着天上北归的雁群,我突然————听着听着李谷一甜美的歌声,我会————(2)“哎呀,烦不烦?几步路,有什么好准备的!”(3)“不,我不去!”我狠命地捶打这两条可恨的腿,喊着:“我活着有什么劲!”3.是啊,我活着还有什么劲?所以:独自坐在屋里,看着窗外的树“唰唰啦啦”地飘落,我——————————————————————。

(课件:扩充句子训练)4、实话实说的讨论:你们多大?21岁活蹦乱跳的年龄,可以四处周游,有多少事情可以做!没有了双腿,他这样做,你们怎样看?小结:面对这样天大的打击,他活着好“苦”啊!(板书的“苦”)5.请注意:母亲的自身情况又是怎样?请也找课文相关句子读给大家听。

比如:a.可是我却一直都不知道,她的病已经到了那步田地。

后来妹妹告诉我,她常常肝疼得整宿整宿翻来覆去地睡不了觉。

b.她出去了。

就再也没有回来。

邻居的小伙子背着我去看她的时候,她正艰难地呼吸着,大口大口吐血……6.有没有知道得肝癌的病人的疼痛滋味的,请补充说明?7.这些痛苦儿子知道吗?除了外人不能知道的痛苦,还有一点,就是病人清醒地知道她离死亡更近的痛苦啊。

然而,即使面对死亡,母亲有没有把玻璃砸碎?有没有把东西摔向墙壁?有没有喊着我活着有什么劲(教师问一句,学生接一句)?史铁生的发怒我们都可以理解,母亲的发怒我们更可以理解啊。

可母亲为什么没有那样做,而要这样做?!(估计回答落脚点就在“为了儿子着想”)(二)、走进母亲的让儿子“好好活”。

1、母亲是怎样关心和照顾儿子的?请认真读课文1——4自然段,画出描写母亲神态、动作、语言的词语,从这些语言中看到母亲怎样的内心活动?请做批注。

2、交流:(1)母亲进来了,挡在窗前:“北海的菊花开了,我推着你去看看吧。

”她憔悴的脸上现出央求般的神色。

(学生说到这里,教师就抓住这一“挡”,追问,挡住的究竟是什么?实际是母亲像一扇门一样,挡住的不是窗外“唰唰啦啦”地飘落的树叶,而是儿子郁闷烦躁的思绪)小结:母亲的爱好勇敢!带着这样的感受再读这句话。

(2)再比如“她忽然不说了,对于‘踩’和‘跑’一类的字眼,她比我还敏感”……(母亲担心这样的话勾起儿子更大的痛苦……)小结:母亲的爱好细心!带着这样的理解读这句话。

(3)“什么时候?你要是愿意就明天。

”小结:母亲的爱多么急切。

再读带着感受读。

(4)“她高兴得一会坐下,一会站起:‘那就赶紧准备。

’”小结:母亲的爱多么热烈,读出这句话的滋味。

(5)再看看这句话——母亲扑过来抓住我的手,忍住哭声说:“咱娘俩儿在一块儿,好好儿活,好好儿活……”(课件)a 母亲“扑”(课件在下面加点)过来,扑住的究竟是什么?小结:母亲的爱好坚定!送到句子中再读这句话。

(重点体会“在一块儿”)b 母亲抓住我的手,母亲“抓”(加点)住的究竟是什么?小结:母亲的爱多么执着!送到句子中再读这句话。

(重点体会“好好儿”)c母亲忍住哭声,母亲“忍”(加点)住的究竟是什么?小结:母亲的爱多么深沉!送到句子中再读。

(重点体会“活”)(注意:以上根据学生情况来随时调控和引导。

)d“……母亲就悄悄儿地躲出去,在我看不见的地方偷偷地听着我的动静。

当一切恢复沉寂,她又悄悄儿地进来,眼边红红的,看着我。

……她比我还敏感。

她又悄悄儿地出去了。

她出去了。

就再也没有回来。

”(课件)同一个“悄悄”表达母亲不同的情感。

然而,这复杂的情感又有共同的东西,是什么?小结:母亲的爱是小心翼翼!读出这样的味道。

3、通过体会,此时的母亲已是万箭穿心啊,自己身体的毁灭性打击让母亲“苦”;还要面对的是自己抚养了21年的儿子的瘫痪,可以说,对母亲的打击可谓“苦上加苦”。

可无论如何还要让儿子好好活!母亲的爱——用心良苦!(再次回扣“苦”)4、我们跟随史铁生一道去体会母亲,发现母亲。

那么,在这秋天的故事中,母亲这两个字,究竟意味着什么?(“咱娘俩,要好好活,好好活……”5、课件再次出示“咱娘俩,要好好活,好好活……”齐读总结:母亲的意义,蕴含于平常生活的点点滴滴,我们并不觉得。

可是,这种意义只有在秋天的场景中,才会凸现出来。

由于母亲的疾病,失去生命夺目的光华。

可我们对母爱的意义有了特殊的发现——正是她的要好好活,让我们懂得母爱不仅仅是爱和给予,还担起一份责任——就是教给儿子如何面对有缺憾的生命。

正是她的要好好活照亮了儿子的后半生,让有缺憾的生命活得如此光亮。

6、课件:请读他在《病隙碎笔》中写的话:生病也是生活体验的一种,甚或算得一项别开生面的游历……刚坐上轮椅时,我老想,不能直立直立行走岂非把人的特点搞丢了?便觉天昏地暗。

等到生出褥疮一连数日只能歪七扭八地躺着,才看见端坐的日子其实多么晴朗。

后来又患尿毒症,经常昏昏然不能思想,就更加怀念起往日时光。

终于醒悟,其实每时每刻我们都是幸运的,因为任何灾难的前面都可以加上一个“更”字。

生病的经验是一步步懂得满足……(课件)三、探讨爱母的怀念1.就是这样的一位母亲,她出去了,就再也没回来!——引读课文,“邻居们……”2.原来的母爱儿子理解不了,一个秋天过去了,又一个秋天过去了,直到后来儿子懂得母亲没有说完的话,妹妹也懂。

懂得的是什么?a、出示母亲没有说完的话,“我那个有病的儿子和我那还未成年的女儿……”(课件先出示这句话)b、理解这句话:这是母亲对儿女的————(牵挂、惦记、,是母爱的付出、母爱的无私)板书“爱”c、把“……你们俩在一块儿,要好好儿活……”加进母亲没有说完的话中,变成“我那个有病的儿子和我那未成年的女儿,你们俩在一块儿要好好活,好好儿活。

”(课件补充完整上面这句话,然后让学生读一读。

)3.所以,我和妹妹都懂,因此“我俩在一块儿要好好活……”(课件出示该句)4、我和妹妹还懂了什么呢?请齐读课文最后一段,思考:这是母亲要“我们”深深记住这句话,是“我们”对母亲最深切的怀念。

板书“怀念”5、那么,这“好好活”,究竟是怎么活?结合课文的这句话,小组讨论,谈谈自己的理解——6、小结写法。

“好好活”放在篇末,我们深深记住了母亲的话,就是对母亲最大的安慰,点明乐主题,这一写法叫篇末点题。

7、“又是秋天,妹妹推我去北海看了菊花。

黄色的淡雅、白色的花高洁、紫色的花热烈而深沉,泼泼洒洒,秋风中正开得烂漫。

”(课件)(学生理解三种不同人生的活法,学生说到什么理解就把不同感受送到“我俩好好活”的句子中朗读……)7、课件:透过看菊花,母亲给儿子三究竟是什么,也正是史铁生在文章中写到——随着小说获奖的激动逐日暗淡,我开始相信:我用纸笔在报刊上碰撞开的一条路,并不就是母亲盼望我找到的那条路。

母亲生前没给我留下过什么隽永的哲言,或要我恪守的教诲,只是在她去世之后,她艰难的命运,坚忍的意志的爱,随光阴流转,在我的印象中愈加鲜明深刻。

三、深化主题1、当儿子懂得母亲告诉儿女的“好好活”的含义,那和母亲发生的秋天的故事啊,就深刻在心中,化作心中无比的怀念(回到课题怀念!大声读)。

2、过渡——越是怀念,就越是充满对往事的回忆,然而,母亲再也不能和我一起吃豌豆黄了;母亲再也不能和我商量一起到北海公园看菊花了;我再也看不到母亲为了我的回答而喜出望外高兴得一会坐下,一会站起了;我再也听不到因为我发脾气母亲对我的说的安慰话了。

3、越是怀念,越是深深的自责啊,越是自责就越要好好活啊。

所以,又一个秋天,望着望着天上北归的雁群,我——————;听着听着李谷一甜美的歌声,我—————————;看着看着窗外的树叶“唰唰啦啦”地飘落,我————————————。

(课件,改造课文的训练,让学生选择一处补充。

)4、越是懂得“好好活”的含义,就越是无比的怀念,就如飘落的树叶片片飘到儿子的心里,融入了生命,化作了血液,请欣赏《烛光里的妈妈》,以此来完成作者的心愿。

四、感情朗读课文,读出思考1、越是怀念,就越难过,我多么想让母亲推着我到北海的公园看菊花啊,我是多么想再听听母亲对我说,咱娘俩在一块儿好好儿活啊,母亲,你让我怀念的“好苦”啊。

所以,为了还母亲的心愿,为了这永远的怀念,又是一个秋天——请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关于活着:世界本来就是不完美的。

不是有这样的缺憾就有那样的痛苦。

世界上有看得见的痛苦打击,也有看不见的痛苦人打击。

身体的局限我们这辈子也改变不了,可以改变的是我们的心理局限——史铁生在无法弥补的身体缺憾中找到另一种生命延展。

2、因此,透过史铁生的和兄妹的“我俩要好好活”,经过我们的思考,课文的“俩”应该改成“们”。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