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天的怀念教学设计 (2)
《秋天的怀念》教学设计14篇

《秋天的怀念》教学设计优秀14篇五年级语文上册《秋天的怀念》教学设计篇一设计理念:引导学生抓住教材中人物的“动作、神情、语言”,体味人物内心情感,使学生受到熏陶感染,并以此点燃学生情感,引发真情,促进学生主动探求,培养学生独立阅读能力。
设计特色:体味情感,以情激情。
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理解课文内容,练习抓住课文主要内容。
2、能力目标:(1)指导学生通过自学讨论,自己读懂课文,培养学生自学能力。
(2)训练学生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的能力,培养学生有感情地读好课文的能力和深入理解课文内容的能力。
3、情感目标:通过理解课文内容,“我”了解母亲对“我”的关心照顾,表达对母亲的一片深情。
教学流程及设计意图:一、扣题探读,激情导入。
1、整体感知。
鼓励学生围绕课题提出问题,猜测课文内容,如:在秋天怀念的是谁?为什么是秋天的怀念?他(她)有什么值得去怀念的?让学生带着这些疑问自读全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整体感知课文。
2、激发情感。
在自读的基础上,指名朗读水平较高的学生配乐(“世上只有妈妈好”)朗读,使学生再一次感受催人泪下的母爱,使学生在情感上和产生共鸣,激发学生进一步阅读课文的欲望。
二、自由研读,真情感知。
1、画一画。
让学生根据阅读提示,自由读课文,边读边在书上标标画画,画出自己受感动的句子或段落,为体会文章思想奠定基础。
2、想一想。
在反复阅读的基础上,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想一想:课文中的母亲是一个怎样的人?学生会根据自己的理解得到各种各样的答案,以此来培养学生整体把握课文的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说一说。
在想一想母亲是怎样一个人的环节的基础上,教师可以进一步点拨引导:你为什么认为母亲是一个这样的人?让学生从课文中充分的理由来说明自己对母亲的看法。
这里可以分两个步骤进行:(1)小组普遍交流。
(2)全班重点交流。
说的时候要求学生抓住“母亲”的表情、动作、语言来说,尽量说的详细些。
这个过程锻炼了学生通过抓住课文中重点段落、句子、词语理解课文思想内容的能力,同时也使学生在交流的过程中感知了母亲对儿子伟大无私母爱的世间真情。
第5课 《秋天的怀念》(教学设计)-2025学年七年级语文上册同步精品课堂(统编版2024五四学制)

第5课《秋天的怀念》教学设计《秋天的怀念》是统编版2024新教材七年级语文上册第5课,单元主题为亲情,学习重点是朗读。
《秋天的怀念》正是一篇饱含深情的怀念母亲的散文,作者用凝重的笔触表达了对母亲的深深愧疚和怀念之情,一个个平凡的细节为读者诠释了伟大母爱的内涵。
对于七年级学生来说,理解本文的主题并不难,但是让学生内心受到震撼,唤起真切的情感体验不容易。
所以在教学中,结合单元目标,我想以朗读指导为途径,创设一个诵读活动情境,引导学生在朗读中抓住作品细节和关键词句,体味人物内心情感,真正领悟作品内涵。
1.掌握文中生字词,并了解作者相关文学常识。
2.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继续巩固朗读技巧,丰富审美创造体验。
3.在朗读中梳理文章思路,把握全文感情基调的变化;揣摩文中多处人物和细节描写,分析作品情境,理解人物情感,提高思维能力。
4.激发学生的感恩之情,深入体会伟大母爱;理解“好好儿活”的含义,树立乐观向上的生活信念。
教学重点:揣摩文中多处人物和细节描写,分析作品情境,理解人物情感,提高思维能力。
教学难点:激发学生的感恩之情,深入体会伟大母爱;理解“好好儿活”的含义,树立乐观向上的生活信念。
第一课时世间爹妈情最真,泪血溶入儿女身。
殚竭心力终为子,可怜天下父母心!《孔子家语》中有这样一句话,“树欲静而风不止,子预养而亲不待。
”这句话多用于孩子想向父母尽孝时,但父母却已亡故。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篇文章,就是作者在母亲猝然长逝后,对母亲深刻怀念的作品。
我们齐读课题:秋天的怀念【走近作者】史铁生(1951年1月4日—2010年12月31日),出生于北京,1969年去延安一带插队。
后因双腿瘫痪,于1972年回到北京。
1979年开始发表作品。
自称是“职业是生病,业余在写作”。
代表作品有小说《我的遥远的清平湾》《务虚笔记》《命若琴弦》,散文《我与地坛》《合欢树》《病隙碎笔》等。
【背景资料】20岁时不幸因病瘫痪,风华正茂的史铁生不得不终生以轮椅为伴,永远离开了正常人的生活。
《秋天的怀念》 教学设计

《秋天的怀念》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学习作者通过细节描写来表达情感的方法。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朗读、品味重点语句,体会文中深沉无私的母爱。
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感受母爱的伟大,懂得珍惜亲情,学会关爱他人。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对母亲的怀念之情。
品味文中的细节描写,感受母爱的深沉与无私。
2、教学难点体会作者复杂的情感,理解“好好儿活”的含义。
三、教学方法1、朗读法: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让学生深入理解文本,感受情感。
2、问题引导法:设置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3、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深化对课文的理解。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播放一段关于秋天景色的视频,引导学生观察并描述秋天的特点。
然后提问:在这样的季节里,你会有怎样的感受?从而引出课题《秋天的怀念》。
(二)初读课文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检查生字词的读音和理解。
3、思考: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三)精读课文1、找出文中描写母亲的语句,思考:这是一位怎样的母亲?学生自主阅读、圈画相关语句。
小组交流讨论。
全班汇报,教师引导点拨。
例如:“母亲就悄悄地躲出去,在我看不见的地方偷偷地听着我的动静。
当一切恢复沉寂,她又悄悄地进来,眼边红红的,看着我。
” 从“悄悄地躲出去”“偷偷地听”“悄悄地进来”这些细节,可以看出母亲对“我”的理解、包容和关爱。
2、文中哪些细节描写让你感受到了作者对母亲的怀念之情?学生再次朗读课文,寻找相关细节。
指名回答,分享自己的感受。
比如:“黄色的花淡雅,白色的花高洁,紫红色的花热烈而深沉,泼泼洒洒,秋风中正开得烂漫。
我懂得母亲没有说完的话。
妹妹也懂。
我俩在一块儿,要好好儿活……” 这里通过对秋天菊花的描写,表达了作者对母亲的深切怀念,也明白了母亲的期望,要好好儿活。
人教版(2024)-秋天的怀念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上册语文

《秋天的怀念》教学设计一、核心素养目标1.语言建构与运用品味文章中细腻、深沉的语言,学习通过细节描写表达情感的方法,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2.思维发展与提升分析人物形象,理解作者情感变化的过程,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3.审美鉴赏与创造体会文章中蕴含的母子深情,感受人性之美,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4.文化传承与理解引导学生理解亲情的珍贵,传承中华民族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
二、教学重点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文章内容,感受母子之间的深厚情感。
赏析文章的语言特色,学习细节描写的方法。
2.教学难点体会作者对母亲的愧疚和怀念之情,理解生命的意义。
三、教学设想以朗读感悟为主要教学方式,引导学生在反复朗读中体会文章的情感。
通过问题引导、小组讨论等方法,深入分析文章内容和人物形象。
结合多媒体资源,营造浓厚的情感氛围,增强学生的学习体验。
四、教学方法1.朗读法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让学生感受文章的情感节奏,加深对文章的理解。
2.问题引导法提出一系列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文章的主题、人物形象等方面的内容。
3.小组讨论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交流对文章的理解和感受,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
五、教学准备1.多媒体课件。
2.史铁生的相关资料。
六、教学课时2课时七、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5分钟)1.播放展示秋天的美景图片。
提问:“同学们,秋天给你们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呢?”引导学生分享对秋天的感受。
引出课题《秋天的怀念》,介绍作者史铁生。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5分钟)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圈出生字词,借助工具书解决读音和词义问题。
2.教师范读课文,学生边听边思考:文章主要讲述了一个怎样的故事?3.学生回答问题,教师总结文章主要内容:讲述了一位重病缠身的母亲,体贴入微地照顾双腿瘫痪的儿子,鼓励儿子要好好活下去的故事。
(三)精读课文,分析人物形象(20分钟)1.默读课文,找出描写母亲的语句,分析母亲的形象特点。
例如:“母亲就悄悄地躲出去,在我看不见的地方偷偷地听着我的动静。
史铁生《秋天的怀念》课文教案教学设计

史铁生《秋天的怀念》课文教案教学设计史铁生《秋天的怀念》课文教案教学设计(精选5篇)《秋天的怀念》史铁生以去北海看菊花为中心,叙述病入膏肓的母亲忍受着巨大的病痛,隐瞒起病情,忘我地把爱全身心投入到不幸的儿子身上,直至自己生命最终一息的事,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史铁生《秋天的怀念》课文教案教学设计,仅供参考,宠爱可以保藏与共享哟!史铁生《秋天的怀念》课文教案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1、学习小事体现人物精神的方法,抓住人物举止、神态、语言等描写体会人物形象。
2、领悟文中蕴含着的平凡而又宏大的母爱,受到爱的熏陶。
教学重点:品读课文,领悟朴实的语句中蕴含着的丰富的感情。
预设教学思路:一、扣题探读,激情导入1、揭题:秋天是迷人的,天高云淡,大雁南归,枫叶似火,硕果累累,秋天的美别具一格,秋天的美实实在在,秋天的很多事物都会引起我们无限的遐想,也会让我们产生某种怀念的心情,有名作家史铁生就在秋天里产生了怀念之情,让我们一起来观赏课文《秋天的怀念》。
2、在阅读课文之前,依据课题给自己设计阅读思考题,如:在秋天怀念的是谁?为什么会怀念?为什么在秋天怀念?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带着这些疑问,用自己宠爱的方式自读课文,整体感知。
读后生概括。
3、那么,文中的母亲是个怎样的人?带着这个问题听老师配乐朗读,使学生再次感受催人泪下的母爱,使学生在情感上产生共鸣,激发学生进一步阅读课文的欲望。
二、自由研读,真情感知1、你觉得课文中的母亲是个怎样的人?依据文中的依据,说说你的理解。
让学生从课文中充分的理由来说明自己对母亲的看法,说的时候要求抓住母亲的表情、动作、语言来说,尽量说得具体些。
2、一句句,一幕幕,多么感人!所写的这些都是怎样的事?母亲的爱到底是一种怎样的爱?让学生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自由表达,使母亲对儿子的那片真情,那份宏大无私的母爱再现学生心中,升华文章的主题。
三、重点择读,深情感悟文中母亲的舔犊之情令人感动,那么身为儿子的,又会怎样来表达对母亲的这一片深情?引导学生从两个方面感悟对母亲的深情怀念:(1)陈述了母亲为他所做的那些小事,母亲的一个小小的动作,微小的神情,只言片语,都使记忆犹新,体现了对母亲的怀念。
第5课《秋天的怀念》教学设计(2024年)

《秋天的怀念》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目标(1)学生能够准确认读和书写文中的生字词,如“瘫痪”“憔悴”“诀别”等,并理解其含义。
(2)掌握文中的多音字,如“鲜”“弄”“扁”等的不同读音和用法。
(3)通过朗读,学生能够把握文章的节奏、语气、重音和停连,体会文章深沉、忧伤的感情基调。
2. 过程与方法目标(1)引导学生通过对文中人物的动作、语言、神态描写的分析,理解母亲和“我”的人物形象,体会母爱的伟大和“我”的心理变化过程。
(2)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的能力,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学会思考、提问和解决问题。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激发学生对母亲的感恩之情,体会母爱的无私和伟大,引导学生珍惜身边的亲情。
(2)让学生从作者的经历中汲取力量,培养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理解“好好儿活”的深刻含义,面对生活中的困难和挫折时能够坚强勇敢。
二、教学重点1. 分析文中母亲和“我”的人物形象,通过对细节描写的解读,深入理解母爱的内涵。
2.引导学生体会文章的感情基调,掌握朗读技巧,通过朗读传达出文章的情感。
3. 理解“看花”这一情节在文中的作用,以及“好好儿活”的含义。
三、教学难点1. 如何引导学生深入体会作者在文中所表达的复杂情感,包括对母亲的怀念、愧疚、悔恨以及对生命的感悟。
2. 让学生理解文中一些具有象征意义的事物,如菊花,所承载的情感和思想内涵。
3. 帮助学生从作者的经历中获得启示,将“好好儿活”的理念内化为自己的生活态度和价值观。
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情境导入1. 提问:同学们,你们有没有过在生活中遇到挫折或困难而情绪低落的时候呢?在那种情况下,你们的家人是如何对待你们的呢?引导学生回忆自己的经历,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为学习课文做好铺垫。
2.投影出示史铁生的相关图片和简介,简单介绍他的生平遭遇,重点强调他在21岁时双腿瘫痪这一重大挫折。
让学生对作者有初步的了解,为理解课文内容打下基础。
(二)预习检测1. 走近作者提问:谁能简要介绍一下史铁生?史铁生是中国当代著名作家,代表作有小说《我的遥远的清平湾》《命若琴弦》《务虚笔记》, 散文《我与地坛》《合欢树》《病隙碎笔》等。
秋天的怀念教学设计(精选5篇)

秋天的怀念教学设计(精选5篇)秋天的怀念教学设计篇一教学目标:1、准确流畅地朗读课文。
2、整体把握课文内容。
3、结合自己生活经验和情感体验,体会课文所表达的细腻、无私的母爱和“我”的思考,领悟和愧疚。
教学重点:结合自己生活经验和情感体验,体会课文所表达的细腻、无私的母爱。
教学难点:体会“我”的思考,领悟和愧疚。
课前准备:实物投影和课件。
教学过程:一、布置预习任务:1、通读课文,利用工具书解决字词难点。
2、把课文朗读3遍。
划出喜欢的,触动你的语句和不理解的语句。
(注意要用两种不同颜色的笔或两种不同的符号。
)3、试列课文写作提纲。
用铅笔写在课本标题旁。
二、检查预习任务完成情况。
1、组内检查,交流分享。
2、找一生读“读一读,写一写”。
其他同学补充、更正。
注意笔记。
三、整体感知。
(解决教学重点)1、在组内读你喜欢的或触动你的语句,试着说说选择理由。
2、代表展示。
教师可示范。
配钢琴曲《秋日私语》。
提示:①朗读注意语速和重音。
②分析注意细节描写和准确用词。
四、质疑探究:说说你不理解的语句。
(解决教学难点)教师示例:课文题目是“秋天的怀念”,文章为什么从“我”的“暴躁无常”写起?把结尾段放在文章开头可以吗,和课文表达效果有什么不同?五、拓展延伸:作者资料补充。
引导学生更深入理解课文,拓展学生阅读视野,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1)我坐在小公园安静的树林里,闭上眼睛,想,上帝为什么早早地召母亲回去呢?很久很久,迷迷糊糊的我听见了回答:“她心里太苦了,上帝看她受不住了,就召她回去。
”我似乎得了一点安慰,睁开眼睛,看见风正从树林里穿过。
--《合欢树》(2)摇着轮椅在园中慢慢走,又是雾罩的清晨,又是骄阳高悬的白昼,我只想着一件事:母亲已经不在了。
在老柏树旁停下,在草地上在颓墙边停下,又是处处虫鸣的午后,又是鸟儿归巢的傍晚,我心里只默念着一句话:可是母亲已经不在了。
把椅背放倒,躺下,似睡非睡挨到日没,坐起来,心神恍惚,呆呆地直坐到古祭坛上落满黑暗然后再渐渐浮起月光,心里才有点明白,母亲不能再来这园中找我了。
《秋天的怀念》教案(精选3篇)

《秋天的怀念》教案(精选3篇)秋天的怀念教学设计篇一【教学目标】1、理解课文主要内容,领会文章蕴含的深沉无私的母爱和“好好活儿”所代表的生命的意义。
2、抓住人物动作、神态、语言等描写体会人物内心。
【教学重点】抓住人物动作、神态、语言等描写体会人物内心。
【教学难点】领会文章蕴含的深沉无私的母爱和“好好活儿”所代表的生命的意义。
【课前准备】查阅资料,了解作者。
【教学过程】一、质疑导入1、质疑课题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的课文是《秋天的怀念》,看到这个题目,你能提出什么问题?(生自由述说)预设:谁怀念秋天?(板书:史铁生)为什么是秋天的怀念?作者怀念的仅仅是秋天吗?除过秋天,还怀念什么?2、问题梳理从课题质疑入手并对提出的问题梳理,是语文学习的常用方法。
二、第一次看花1、通过预习,课文给你留下什么印象?或知道了什么?预设:课文内容和情感两个方面。
小结:同学们关注到了本课的两个主要人物——(生)儿子、母亲。
板书:儿子母亲这是怎样的一个儿子?你能从文中拎出一个词吗?(瘫痪、暴怒无常)板书:暴怒无常2、儿子的暴怒无常都表现在哪里?请从第一段中找找,画出这样的句子。
预设:望着望着天上北归的雁阵,我会突然把面前的玻璃砸碎;听着听着李谷一甜美的歌声,我会猛地把手边的东西摔向四周的墙壁。
“听说北海的花儿都开了,我推着你去走走。
” 她总是这么说。
母亲喜欢花,可自从我的腿瘫痪后,她侍弄的那些花都死了。
“不,我不去!”我狠命地捶打这两条可恨的腿,喊着:“我活着有什么劲!”母亲扑过来抓住我的手,忍住哭声说:“咱娘儿俩在一块儿,好好儿活,好好儿活……”3、补充,深入人物内心21岁,生如初阳,却双腿瘫痪!如此的噩运,谁能承受?!史铁生后来曾写过一篇长文章,记录21岁时的命运重创,文章的名字是《我二十一岁那年》,谁与老师轮流读读:课件出示(配乐)那时(十九年前)我还能走,走得艰难,走的让人伤心就是了。
当时我有过一个决心:要么好。
要么死,一定不再这样走出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秋天的怀念》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理解课文内容。
2.引导学生梳理文章脉络,初步领悟文章表达特色,潜心会文,提高学生阅读能力。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文中深沉无私的母爱和所蕴含的自强不息、热爱生活的精神。
二、教学过程
(一)读题解题,披情入文。
简介写作背景,指导学生朗读课题,突出对母亲的怀念之情。
(二)快速读文,初步感知。
学生自读课文,达到文通字顺。
(三)揣摩字词,走近人物。
1.学习生字“瘫”与“痪”,由字至词,将“瘫痪”与史铁生内心的痛苦联系起来。
2.学习生字“憔”与“悴”,由字至词,将“憔悴”与母亲内心的痛苦联系起来。
3.“憔悴”的母亲面对“瘫痪”的儿子,最想做的一件事是什么?请学生在浏览课文的基础上概括。
(四)借助表格,理清文路。
母亲的表现
第一次:母亲的话“听说北海的花儿都开了,我推着你去走走。
”
第二次:“北海的菊花开了,我推着你去看看吧。
”
“我”的状态
第一次:“我”的情况暴怒无常
第二次:那天我又独自坐在屋里,看着窗外的树叶“唰唰啦啦”地飘落。
母亲的反应
第一次:母亲的表现母亲就悄悄地躲出去,在我看不见的地方偷偷地听着我的动静。
当一切恢复沉寂,她又悄悄地进来,眼边红红的,看着我。
第二次:母亲进来了,挡在窗前。
“我”的反应
第一次“不,我不去!”
第二次“什么时候?”
母亲的反应
第一次:母亲的表现母亲扑过来,抓住我的手,忍住哭声说:“咱娘俩在一块儿,好好儿活,好好儿活……”
第二次:喜出望外
(五)研读文本,感受形象。
1.结合表格捕捉人物形象:看到了怎样的儿子,怎样的母亲?
2.研读课文第一自然段,通过“暴怒无常”“砸”“摔”“捶”等体会史铁生的痛苦与绝望;指导朗读,体会史铁生的内心。
3.研读关于母亲的描写,从“躲”“忍”“挡”等细节描写体会母爱的无私与深沉;指导朗读,进一步感受母亲的平凡、坚强、宽容和无私。
(六)升华情感,感悟人生。
1.母亲为什么如此急切地想带儿子去看菊花?引发学生对“好好儿活”的思考。
2.“好好儿活”是怎样的活?结合课文最后两个自然段深刻领悟。
3. 引进“华语文学传媒大奖年度杰出成就奖组委会”为史铁生撰写的颁奖词,深化对“好好儿活”的理解。
(七)布置作业,推荐阅读
阅读史铁生怀念母亲的有关文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