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天的怀念 教学设计
《秋天的怀念》教学设计(优秀3篇)

《秋天的怀念》教学设计(优秀3篇)秋天的怀念教案篇一第一课时一:导入同学们热不热?(热),是不是很想快点到秋天,那样就凉快了?我们都知道秋天是迷人的,天高云淡,大雁南归,枫叶似火,硕果累累,秋天的美别具一格,秋天的美实实在在,秋天的许多事物都会引起我们无限的遐想,也会让我们产生某种情怀,同学们你喜欢秋天的什么景物?(试问一两个同学)著名的作家史铁生最喜欢秋天的菊,更对秋天产生了怀念之情,那今天让我们共同欣赏课文《秋天的怀念》。
(板书课题)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作者简介:史铁生双腿瘫痪又患肾病并发展到尿毒症,需要靠透析维持生命。
自称是“职业是生病,业余在写作”。
因突发脑溢血逝世。
根据其生前遗愿,他的脊椎、大脑将捐给医学研究;年他的肝脏将捐给需要的患者。
他的写作与他的生命完全连在了一起,在自己的“写作之夜”,史铁生用残缺的身体,说出了最为健全而丰满的思想。
2、掌握生字词瘫痪暴怒沉寂捶打憔悴央求神色敏感诀别淡雅深沉烂漫喜出望外絮絮叨叨3、诵读课文,初析文章让学生细读一遍课文,体会文章情感。
本文的感情基调是什么?明确:深沉、略带伤感、“我”:不耐烦、暴躁,母亲:央求、亲切在理解作者情感的基础上,让同学们带着以下问题品味课文(1)你觉得“我”是一个什么脾气的人?(性情暴躁、脾气暴怒)(2)从文中哪些语句可以感受到“我”的暴躁?为什那么暴躁,是天生的吗?谁一直陪伴着我?(3)通过阅读课文我们知道母亲爱什么?那文章中提到的作者几次秋天看菊花?(3次,母亲,我)(4)作者前后生活态度有什么改变?(用文中语句回答)是谁促进了作者生活态度有了那么大的转变,以至于直接影响了作者的人生观?(母亲)4、分角色朗读课文,体会作者情感。
第二课时三:再读课文,揣摩细节(理解人物,把握情感)(对文本细节的剖析这一部分,要让学生读出其中的情味。
这些细节应该是渗透着愧疚、追悔、怀念的。
品析与朗读、表演相结合。
)第一次赏花(精析第一节)首先,师边有感情的朗读第一节,边逐句分析人物性格。
《秋天的怀念》教学设计优秀3篇

《秋天的怀念》教学设计优秀3篇《秋天的怀念》优秀教学设计篇一教学目标1、认识本课的生字、新词。
2、领悟文中蕴涵着的平凡而又伟大的母爱。
教学重点读懂课文的内容,领会朴实的语句中蕴涵的丰富情感。
教学过程一、古诗导入(课前让学生朗读古诗《游子吟》)师:刚才同学们朗读的《游子吟》)是一首赞美什么的古诗?生:师:关于母爱,古今中外多少人在真情地为她唱着赞美的歌。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读读这篇课文,再一次感受催人泪下的母爱。
二、自读课文,整体感知师:下面请同学们根据阅读提示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阅读课文,边读边在书上标标画画。
三、解决疑问,感受母爱的伟大1、师:读完了这篇课文,你有什么想说的?生:2、师:母爱是伟大的,从课文中的哪些句子体现出来呢?(这个环节主要是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去找,让学生去读,从读中感受。
其中由powerpoint展示其中两个句子,重点指导朗读)(1)当我发脾气时,“母亲就悄悄地躲出去,在我看不见的地方偷偷地注意我的动静”;“当一切恢复沉寂,她又悄悄地进来,眼圈红红地,看着我”。
(2)“‘听说北海的花都开了,我推着你去走走。
’她总是这么说。
母亲喜欢花,可自从我的腿瘫痪后,她饲养的那些花都死了。
”(3)“咱娘儿俩在一块儿,好好儿活,好好儿活……”(4)“那天我独自坐在屋里,看着窗外的树叶‘刷刷拉拉’地飘落。
母亲进来了,挡在窗前……”(5)当听说我愿意去北海时,母亲“高兴得一会儿坐下,一会儿站起“,还不停地絮絮叨叨地说着……(6)母亲昏迷前的最后一句话是:“我那个生病的儿子,还有那个还未成年的女儿……”3、在理解全文的基础上理解题目这篇课文写的母亲,赞扬的是母爱的伟大,为什么题目不是“我的母亲”而是“秋天的怀念”?4、假如清明节到了,作者面对母亲的遗像,会说些什么?四、拓展延伸这篇课文是通过生活中的小事来体现母爱的伟大。
同学们,在你的生活中感受到平凡而又伟大的'母爱吗?可不可以通过一两件事来说一说。
《秋天的怀念》教学设计14篇

《秋天的怀念》教学设计优秀14篇五年级语文上册《秋天的怀念》教学设计篇一设计理念:引导学生抓住教材中人物的“动作、神情、语言”,体味人物内心情感,使学生受到熏陶感染,并以此点燃学生情感,引发真情,促进学生主动探求,培养学生独立阅读能力。
设计特色:体味情感,以情激情。
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理解课文内容,练习抓住课文主要内容。
2、能力目标:(1)指导学生通过自学讨论,自己读懂课文,培养学生自学能力。
(2)训练学生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的能力,培养学生有感情地读好课文的能力和深入理解课文内容的能力。
3、情感目标:通过理解课文内容,“我”了解母亲对“我”的关心照顾,表达对母亲的一片深情。
教学流程及设计意图:一、扣题探读,激情导入。
1、整体感知。
鼓励学生围绕课题提出问题,猜测课文内容,如:在秋天怀念的是谁?为什么是秋天的怀念?他(她)有什么值得去怀念的?让学生带着这些疑问自读全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整体感知课文。
2、激发情感。
在自读的基础上,指名朗读水平较高的学生配乐(“世上只有妈妈好”)朗读,使学生再一次感受催人泪下的母爱,使学生在情感上和产生共鸣,激发学生进一步阅读课文的欲望。
二、自由研读,真情感知。
1、画一画。
让学生根据阅读提示,自由读课文,边读边在书上标标画画,画出自己受感动的句子或段落,为体会文章思想奠定基础。
2、想一想。
在反复阅读的基础上,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想一想:课文中的母亲是一个怎样的人?学生会根据自己的理解得到各种各样的答案,以此来培养学生整体把握课文的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说一说。
在想一想母亲是怎样一个人的环节的基础上,教师可以进一步点拨引导:你为什么认为母亲是一个这样的人?让学生从课文中充分的理由来说明自己对母亲的看法。
这里可以分两个步骤进行:(1)小组普遍交流。
(2)全班重点交流。
说的时候要求学生抓住“母亲”的表情、动作、语言来说,尽量说的详细些。
这个过程锻炼了学生通过抓住课文中重点段落、句子、词语理解课文思想内容的能力,同时也使学生在交流的过程中感知了母亲对儿子伟大无私母爱的世间真情。
秋天的怀念教案【5篇】

秋天的怀念教案【5篇】秋天的怀念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理解课文内容,把握母亲艺术形象,感悟意图。
训练学生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的能力,培养学生有感情的读好课文的能力和深入理解课文内容的能力2、指导学生通过自学讨论,自己读懂课文,培养学生自学能力。
3、学习运用细节描写刻画人物和运用色彩烘托情感的【学情分析】1、感受母爱博大、宽厚的母爱和儿子对于母亲的思念、忏悔、自责。
2、体会磨难对于人生的意义,学习在磨难中成长坚强的品质。
【重点难点】品味赏析细节描写;朗读设计的评价和指导;探寻写作意旨【教学过程】第一学时教学活动活动1【导入】揭示课题,铺垫情感1、(出示轮椅)同学们一定知道这是什么吧?(生:轮椅)师:看到这轮椅,你会想到什么?(预设:残疾人、坐轮椅的是什么人?他为什么会坐上轮椅?)(出示史铁生照片)变点击课件,边激情讲述:这个轮椅上坐着这样一个人,……他叫史铁生。
遗憾的是,在去年的12月31号,这个被称为“文坛巨星”的他,永远的离开了人世。
2、那么是什么力量让史铁生写出这么多震动中国文坛的好作品呢?(出示——合欢树片段)(默读)通过默读你感受到了怎样的情感?(1)我感受到了,对母亲的怀念、思念之情;(2)对母亲的忏悔、懊悔、后悔、悔恨之情;(3)对母亲的自责、内疚之情;(4)自己的成长,完全理解母亲了……看来这力量来自于他的母亲,可惜这位母亲早就不在人世了,她在儿子二十多岁的时候就去世了,当时年仅49岁。
这节课让我们一起跟随史铁生走进他的母亲,走进秋天的怀念。
(板书——秋天的怀念)(师生齐读课题)。
活动2【讲授】秋天的怀念读课文,指导读书读出味道。
1、请大家先把课文读一遍,在读书时,把字词的读音读准,读课文时尽量做到正确、流利、有感情。
师:有谁想给大家读一读课文,哪一部分都可以。
在他读书的时候,我们大家要仔细听,一会儿我们要对他读的作出评价。
师:你觉得自己读的怎么样,读到了“正确、流利、有感情”的哪一个层次?(面向学生):大家觉得他读得好吗?请说一说你的理由。
秋天的怀念教学设计(优秀9篇)

秋天的怀念教学设计(优秀9篇)《秋天的怀念》教学设计篇一教材分析《秋天的怀念》是一篇怀念母亲的文章,作者通过回忆的方式,将零零碎碎的细节串联起来,写出了自己在瘫痪时,怀着博大无私之爱的母亲是怎样细心、耐心、小心、忍辱负重地照顾自己,以此来表达对母亲的深深愧疚和怀念之情。
文章的语言朴素、真切,却又意味深远,寄悲观于从容,蓄智慧于认真的人生思考之中。
对于七年级学生来说,理解本文的主题并不难,但是如何使学生的内心真正受到震撼,从而激发感恩情怀呢?如何引导学生真正走进作者的内心世界呢?基于以上问题的思考,在教学中,应以反复朗读为基本立足点,抓住关键词句,引导学生读出感悟、读出体会,进一步联系生活实际,唤起学生真切的情感体验。
引导学生抓住课文中人物的动作、语言等描写,体味人物内心情感,使学生受到熏陶感染,并以此点燃学生情感,引发学生真情,促进学生主动探求,培养学生独立阅读能力。
教学目标1、掌握重音和停连的朗读技巧,把握朗读时感情基调的变化。
2、体会作者对母亲的复杂情感,理解文中母爱的内涵。
3、领悟文中“好好儿活”的内涵,珍惜生命,学会感恩。
教学重点1、训练学生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的能力。
2、学习作者运用细节描写刻画人物的方法。
教学难点1、理解母亲为什么总是要“我”去看花,进而理解生命的意义。
感受博大、宽厚的母爱和儿子对母亲的怀念、忏悔、自责。
2、体会磨难对于人生的意义,学习在磨难中坚强成长的品质。
教学课时2课时第1课时课时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把握文章的感情基调。
2、初步理解文中母爱的内涵。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播放音乐《烛光里的妈妈》)师:母爱是一首唱不完的歌,自古以来,无数人吟诵、赞颂它。
我国古代著名诗人孟郊就曾写过“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这样的诗句表达自己对母亲的感谢。
今天,我们将学习当代文坛上一位非常特殊的作家——史铁生的文章《秋天的怀念》,来看看他对母亲有着怎样复杂的情感。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音乐的旋律中受到感染,在关注细节中加深对母爱内涵的思考,得到情感的熏陶,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秋天的怀念》教学设计 5篇

《秋天的怀念》教学设计8教学目标1.体会作者抒发的感情及母亲话语中含着的意思。
2.领会母爱无私、博大、宽容、深厚的特点。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与难点:1.重点:体会作者抒发的感情以及母亲话语中含着的意思。
2.难点:通过生活小事感受母亲对“我”的爱,通过生活中的小事表达“我”对母亲的深情。
教学准备:1.多媒体课件2.乐曲《秋日私语》、《命运交响曲》、《春之声圆舞曲》教学过程:一激情导入关于母爱,古今中外有多少人在真情地为她唱着赞美的歌。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读读残疾作家史铁生的《秋天的怀念》一文,再次感受催人泪下的母爱。
二整体感知1我们大家一起来读一读,欣赏一下。
你们需要音乐吗?2播放音乐,供学生自己选择。
——《命运交响曲》、《春之声圆舞曲》、《秋日私语》。
学生选择后,配以《秋日私语》,师生共同自由诵读,欣赏散文的美。
3刚才大家读得很投入,看来,一篇美的散文确实能让人深陷其中。
读完之后,感觉怎么样?(引导学生能抓住文章的感情基调。
)三自由感悟1不足千字的质朴叙述,何以有如此大的感染力呢?哪些描写或者说哪个字,哪个词感动了你?2学生自由发言,发表自己的看法,畅谈自己的感受。
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充当一个忠实的听众,并要注意适当点拨。
(1)当学生提出第三段写得好时,相机激发学生兴趣,进行朗诵训练。
要求读出母亲的'无奈和心痛,儿子的不耐烦和对母亲的不理解。
可以以比赛的方式进行。
(2)在学生提到最后一个自然段时,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有关菊花的画面,巧妙地引导学生和老师一起熟读成诵。
四质疑解疑1、在欣赏、感悟这篇文章之时,你们的头脑中是否已经产生了一些疑问呢?2、学生自由质疑。
预想:(疑问来自三个方面)a、关于课题b、文中一些含义深刻的句子对策:a、零碎的问题随即解决,可通过生生交流意见,展开讨论,教师点拨的方式。
谈到课题为何为《秋天的怀念》时,引导学生抓住文中有关秋天的几处意象——雁阵北归、树叶飘零、菊花烂漫b、含义深刻的句子归纳整理后以课件的形式出现,引导学生集中领悟,以读为主,读中感悟,可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完成感情朗读、交流阅读感受、相互解疑,达到引导学生体验人物的内心感情的效果。
《秋天的怀念》优秀教学设计(通用6篇)

《秋天的怀念》优秀教学设计(通用6篇)《秋天的怀念》优秀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1、准确流畅地朗读课文。
2、整体把握课文内容。
3、结合自己生活经验和情感体验,体会课文所表达的细腻、无私的母爱和“我”的思考,领悟和愧疚。
教学重点:结合自己生活经验和情感体验,体会课文所表达的细腻、无私的母爱。
教学难点:体会“我”的思考,领悟和愧疚。
课前准备:实物投影和课件。
教学过程:一、布置预习任务:1、通读课文,利用工具书解决字词难点。
2、把课文朗读3遍。
划出喜欢的,触动你的语句和不理解的语句。
(注意要用两种不同颜色的笔或两种不同的符号。
)3、试列课文写作提纲。
用铅笔写在课本标题旁。
二、检查预习任务完成情况。
1、组内检查,交流分享。
2、找一生读“读一读,写一写”。
其他同学补充、更正。
注意笔记。
三、整体感知。
(解决教学重点)1、在组内读你喜欢的或触动你的语句,试着说说选择理由。
2、代表展示。
教师可示范。
配钢琴曲《秋日私语》。
提示:①朗读注意语速和重音。
②分析注意细节描写和准确用词。
四、质疑探究:说说你不理解的语句。
(解决教学难点)教师示例:课文题目是“秋天的怀念”,__为什么从“我”的“暴躁无常”写起?把结尾段放在__开头可以吗,和课文表达效果有什么不同?五、拓展延伸:作者资料补充。
引导学生更深入理解课文,拓展学生阅读视野,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1)我坐在小公园安静的树林里,闭上眼睛,想,上帝为什么早早地召母亲回去呢?很久很久,迷迷糊糊的我听见了回答:“她心里太苦了,上帝看她受不住了,就召她回去。
”我似乎得了一点安慰,睁开眼睛,看见风正从树林里穿过。
(2)摇着轮椅在园中慢慢走,又是雾罩的清晨,又是骄阳高悬的白昼,我只想着一件事:母亲已经不在了。
在老柏树旁停下,在草地上在颓墙边停下,又是处处虫鸣的午后,又是鸟儿归巢的傍晚,我心里只默念着一句话:可是母亲已经不在了。
把椅背放倒,躺下,似睡非睡挨到日没,坐起来,心神恍惚,呆呆地直坐到古祭坛上落满黑暗然后再渐渐浮起月光,心里才有点明白,母亲不能再来这园中找我了。
秋天的怀念教学设计(精选7篇)

秋天的怀念教学设计(精选7篇)秋天的怀念教学设计精选篇1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潜力:1.准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抓住*细节,揣摩人物内心世界。
3.品读*质朴深沉的语言。
4.在整体感悟课文资料的基础上,注意语言的积累和运用。
过程与方法:从情境创设和情感铺垫导入,解读“我”和母亲。
引导学生深入人物的内心世界,体悟亲情和生命。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设身处地体会作者和母亲的经历和感受,真正感受到母爱的伟大,并用正确的态度应对生活。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品味揣摩语句,深入理解课文。
2.走进“我”和母亲的内心世界;感受母亲形象。
教学难点:切实体会母爱的博大无私,指导学生学习如何应对磨难。
三、教学策略本课主要采用情境引导法、朗读法、赏读评议法等教学方法,此外与直观形象的多媒体结合,更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用心性,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1.透过情境创设和情感铺垫导入,反复品读课文,逐步深入理解课文。
2.学生自主学习,将自学中遇到的难词、难句摘下来质疑问难,透过生生、师生之间的交流加以解决,教师在点拨时授以学法指导。
3.在课文解读中设置好问题,激发学生阅读体验。
丰富学生情感,培养学生口头表达潜力。
四、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导入:教师出示PPT并朗读:我一向有一个凄苦的梦……在梦中,我绝望地哭喊,心里怨她:“我理解你的失望,我理解你的离开,但你总要捎个信儿来呀,你不明白我们会牵挂你,不明白我们是多么想念你吗?”但就连这样的话也无从说给她听,只明白她在很远的地方,并不明白她在哪儿。
这个梦一再地走进我的黑夜,驱之不去。
这段文字节选自史铁生的散文《有关庙的回忆》,表达了作者对一个人强烈的想念之情,这个人便是他的母亲。
学习了史铁生回忆母亲的散文《秋天的怀念》,我们会对这种情感有更深的体会。
(设计意图)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二)走进作者播放视频课件《秋天的怀念》作者介绍。
1.史铁生虽遭遇了不幸,但他最终走出了人生的困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秋天的怀念》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重点词语,体会人物的心情,感受伟大而无私的母爱。
2. 理清文章的脉络结构,抓住四件事情中蕴含的浓浓母爱之情。
3.品味人物语言,从母亲的只言片语中感受母亲浓烈而深沉的爱子之情。
(二)过程与方法:
1.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理解作者的行为,在心底形成情感的呼应。
2. 通过拓展阅读,了解史铁生其人其事,从文字中了解母亲无私而深沉的爱。
3. 通过反复品味“好好儿活”这简单的四个字,体会母亲的良苦用心,树立积极的人生
态度。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 感受文中伟大的母亲形象,树立对母爱的尊重和敬仰。
2. 感受母亲坚强而勇敢的生活方式。
二、重难点分析:本课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是引导学生研读文本,从中感悟蕴含在字里
行间的那份隐忍而深沉的母爱,教学中引导学生凭借语言文字,披文入情,受到母爱的熏染。
三、课前准备:
提前布置课文预习,制作多媒体课件。
四、教学过程与设计说明:
第一课时
(一)了解作者经历,走进课文。
交流史铁生资料,教师重点指出,史铁生21岁,正当风华正茂之时,双腿瘫痪。
引导学生关注史铁生的心理状态的变化。
(出示相关课件)
(二)整体感知,提炼文中主旨。
1、学生自由读文,了解作者从21岁至28岁发表作品,中间这7年在他身上发生了什么事情。
用简练的语言概括一下,文章讲了什么事。
2、交流文章的主要内容,同时用一两句话谈谈自己读文后的感受。
(三)概括文章主要事件,感受伟大母爱。
1、学生朗读课文,思考:围绕母亲对我的无微不至的照料写了几件事。
2、用简练的语言归纳母亲为我做的四件事情:
(1)“我”发脾气,母亲抚慰我。
(2)母亲为“我”隐瞒病情。
(3) 母亲央求“我”去看花。
(4) 母亲临终嘱托。
(四)品味第1自然段,了解“我”脾气的暴躁无常,感受母亲对我的抚慰。
1、朗读第1自然段,用一个词来形容此时的“我”与母亲。
2、研读关于“我”的描写。
(1) 抓住“瘫痪”一词,学习这个词的写法,并把这个词与史铁生痛苦的内心联系起来。
(2)抓住“暴躁无常”一词,通过查字典和勾画课文内容的方式了解史铁生的痛苦和绝望,重点结合“砸”、“摔”、“捶”这些有代表性的动词。
(课件出示相关语句)
(3) 教师指导感情朗读,体会史铁生的内心。
3、研读关于母亲的描写。
(1) 抓住“悄悄”、“躲”、“偷偷”体会母亲目睹我自暴自弃的行为时,对我细致和体贴的
抚慰。
(2)抓住母亲的两次话语,揣测母亲想带我去看花的原因,感受母亲说出“好好儿活”的
心情。
(3) 教师指导感情朗读,感受母亲的无私坚强。
(课件出示相关语句)
(五)留下思考疑点,贯穿两个课时。
布置思考:母亲为什么说“咱们娘儿俩在一块儿,好好儿活,好好儿活……?”
从作者的经历出发,调动学生对作者人生坎坷的共鸣,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同时为
理解课文内容做好情感铺垫。
培养学生整体把握文章内容的能力,并有效训练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让学生的读书、感受、表达成为有机的整体。
归纳文章的主旨,并对文章结构方式进行相应呈现。
从字词入手,在咬文嚼字中感受“我”的心理状态和“我”行为无常的原因,让学生的感
受与“我”的情感形成有效沟通。
从母亲的动作和语言中品味母亲复杂的心情,感受母亲对“我”深沉无私的爱。
朗读中悟情,朗读中表达。
引发学生的阅读情感,让第一课时的教学为第二课时做好铺垫。
第二课时
(六)听写导入,了解文章中“我”、母亲、菊花的不同形象。
1、听写生词:(听写完后课件出示词语)
瘫痪捶打摔碎暴躁无常憔悴敏感央求絮絮叨叨淡雅高洁热烈泼泼洒洒
2、朗读词语,读正确,读出画面感,谈自己读词的简单感受。
3、回顾第1自然段对“我”和母亲的描写,感受人物内心。
(七)对比第1自然段,了解第3自然段母亲央求“我”看菊花的情况。
1、自读课文,思考:从这一自然段的何处能够看出母亲对“我”的爱是细微而体贴的?(课件出示)
2、交流母亲央求我看菊花一事中展现的细致而体贴的母爱。
(1)想象“我”看到落叶的心情和母亲“挡在窗前”的理由。
(2)抓住“憔悴”一词,学习这个词的写法,将“憔悴”与母亲内心的痛苦联系起来。
(3) 抓住母亲的语言,感受母亲因为“我”答应去看菊花而产生的快乐和对“我”的爱的无微不至。
(课件出示母亲的话语)
(4)指导朗读,注意体会母亲心情的变化,读出相应的语气。
(八)品味母亲隐瞒病情和临终嘱托的段落,关注母亲对儿女深沉而无私的爱。
1、默读第2自然段,通过勾画关键词的方式,体会母亲的坚强与无私。
2、品读第4、第5自然段,想象母亲生命垂危时对两个孩子无尽的牵挂。
(1) 想象母亲未说完的话语到底是什么,体会母亲的心情。
(课件出示母亲遗言)
(2) 想象“我”听闻母亲的遗言会想些什么。
重点领会“好好儿活”的含义。
(3) 指导学生用缓慢的语速、低沉的语气读出一个憔悴的临终依然牵挂自己的孩子的
普通却伟大的母亲形象。
(九)结合文章题目,品读第6自然段,深化对母亲的怀念。
1、教师朗读第6自然段,学生揣摩菊花的含义。
(课件出示课文内容)
2、结合自己的理解,说说“我”究竟“怀念”的是什么。
(十)拓展延伸,推荐阅读。
1、介绍史铁生取得的成就,引进史铁生怀念母亲的文章,包括《我与地坛》节选、《有关庙的回忆》节选、《合欢树》节选等。
(出示相关课件)
2、推荐阅读史铁生作品《我与地坛》、《合欢树》、《病隙碎笔》、《命若琴弦》等。
(出示课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