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热岛效应

合集下载

城市热岛效应

城市热岛效应

城市规划
从城市气象规划设计出发应考虑: 热岛效应1、要保护并增大城区的绿地、水体面积。因为城区的水体、绿地对减弱夏季城市热岛效应起着十 分可观的作用。 2、城市热岛强度随着城市发展而加强,因此在控制城市发展的同时,要控制城市人口密度、建筑物密度。 因为人口高密度区也是建筑物高密度区和能量高消耗区,常形成气温的高值区。 3、建筑物淡色化以增加热量的反射。 4、此外,“透水性公路铺设计划”,即用透水性强的新型柏油铺设公路,以储存雨水,降低路面温度。 5、形成环市水系,调节市区气候。因为水的比热大于混凝土的比热,所以在吸收相同的热量的条件下,两 者升高的温度不同而形成温差,这就必然加大热力环流的循环速度,而在大气的循环过程中,环市水系又起到了 二次降温的作用,这样就可以使城区温度不致过高,就达到了防止城市热岛效应的目的。 6、提高人工水蒸发补给,例如喷泉、喷雾、细水雾浇灌。 7、市区人口稠密也是热岛效应形成的重要原因之一。所以,在今后的新城市规划时,可以考虑,在市中心 只保留中央政府和市政府、旅游、金融等部门,其余部门应迁往卫星城,再通过环城地铁连接各卫星城。
绿化环境
城市规划
绿化环境
研究表明:城市绿化覆盖率与热岛强度成反比,绿化覆盖率越高,则热岛强度越低,当覆盖率大于30%后, 热岛效应得到明显的削弱;覆盖率大于50%,绿地对热岛的削减作用极其明显。规模大于3公顷且绿化覆盖率达到 60%以上的集中绿地,基本上与郊区自然下垫面的温度相当,即消除了热岛现象,在城市中形成了以绿地为中心 的低温区域,成为人们户外游憩活动的优良环境。
城市热岛效应
城市人工发热等造成城市高温化的现象
01
03 基本特征
目录
02 形成因素 04 影响因素
05 主要危害
07 防止措施

城市热岛效应的形成原因及缓解措施

城市热岛效应的形成原因及缓解措施

城市热岛效应的形成原因及缓解措施
城市和郊区相比,城市的建筑物多,水少,而郊区绿地多,水多,水的比热容大,等质量的水和沙石相比,在吸收相同的热量时,沙石温度升的高,所以就出现了城市的热岛效应.城市建人工湖,植树,种草等增大水的面积,利用水的比热容最大,即水温度变化慢的特点可以缓解城市的热岛效应,同时在上述方法中也加大了水的表面积,促进了水的蒸发,由于蒸发是吸热的,所以从蒸发的角度也可以缓解城市的热岛效应.
【分析】
(1)引起热岛效应的原因:城市多水泥、沙石,郊区多水,沙石比水的比热容小,吸收相
同的热量,沙石的温度升高多;水少,蒸发吸热少;另外,城市中机动车比较多,热机散发的热量也比较多.
(2)水的比热容较大,可以吸收更多的热量,所以只有增大地面水的面积,绿地面积等措施,才可以吸收热量,减弱“热岛效应”.。

简述城市热岛效应的概念

简述城市热岛效应的概念

城市热岛效应是指城市地区的气温比周围农村地区要高出较多的现象。

这种现象主要是由城市内部的建筑物和道路等人造物质吸收和反射太阳辐射,导致城市内部的气温较高。

城市热岛效应也可以通过城市内部的热量排放,例如工业排放、汽车尾气等,导致城市内部的气温升高。

城市热岛效应是城市气候变化的一种常见现象,其影响可能会对城市居民的生活和健康造成不利影响。

因此,应当采取有效的措施减少城市热岛效应的影响,提升城市的舒适度和健康水平。

城市热岛效应

城市热岛效应

城市热岛效应1 城市热岛效应1.1 城市热岛效应的概念所谓城市热岛效应,通俗地讲就是城市化的发展,导致城市中的气温高于外围郊区的这种现象。

在夏季,城市局部地区的气温,能比郊区高6℃甚至更高,形成高强度的热岛。

1.2 城市热岛效应的形成原因城市工业的高度集中,工厂排放的煤灰、粉尘、二氧化碳,工业锅炉产生的热量、废气,汽车尾气以及居民消耗的能源气体覆盖在城市上空,它们善于吸收长波辐射,增加温度。

随着现代工业城市规模扩大,高楼林立,马路纵横,池塘被填平,植被被破坏,而水泥建筑、马路热容量小,吸热能力强,这些都使得城区温度居高不下。

在夏季烈日照射下,马路上的温度要比土地上的温度高,水泥屋顶的温度比草地上的温度高。

由于白天大量吸热,夜晚持续散发热量,造成市区温度降不下来。

加上现代城市人口密集,家庭中大量使用电冰箱、微波炉、空调等家电,对城市热岛都起着推波助澜的作用。

2 形成上海市城市热岛效应的原因?2.1 太阳辐射的影响随着空气的污染,大气中日益增多的悬浮颗粒物吸收热量后形成了一道“屏障”,阻碍了热量向外层大气散发,使地面空气温度积聚,形成“热岛效应”。

在上海这个特大城市,虽然多年来坚持防治大气污染并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但主要由建筑业带来的二次扬尘,工业污染源排放的烟尘和粉尘,以及数量激增的机动牟排放的尾气,使大气中的悬浮颗粒物居高不下。

有关资料表明,上海市大气中总悬浮颗粒物的含量高于国家二级标准,城区年平均浓度高于郊区1758个百分点,在炎热的夏季,城区更比郊区疡26.25个百分点。

2.2 大气流动的影响十多年来上海出现了2000多幢高层建筑,而这些建筑物使人流、物流过于密集,使人远离自然,加上这些高层建筑布局时从未考虑过气象因素,或横亘在主导风向上,或过于密集,因而阻碍了空气流动,形成局部地区的小风甚至静风,影响了散热,目前高层建筑集中的静安寺、徐家汇、浦东陆家嘴等地区,也正在或必将成为“热岛”。

2.3 地表形态的影响上海是个冲积平原,平坦的地势和地处沿海是非常有利于散热的。

城市热岛效应研究

城市热岛效应研究

城市热岛效应研究城市热岛效应是指城市相对于周围农田和森林等自然环境而言,热量积聚、温度升高的现象。

随着城市化进程加速,城市热岛效应也成为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

本文将从影响城市热岛效应的因素、对城市生态环境的影响以及减轻城市热岛效应的方法等方面展开论述。

一、影响城市热岛效应的因素1. 建筑密度和高度:高密度建筑群和高层建筑群在城市中的集中分布,使得周围的建筑、道路等吸收和储存了大量的太阳能,导致城市热岛效应的加剧。

2. 硬质表面:城市中大量的水泥、沥青等硬质表面对太阳辐射的吸收量较大,产生更多的热量,进而增加了城市热岛效应。

3. 植被覆盖率:城市中的绿地面积相对较小,植被覆盖率低,导致蒸发散热能力降低,进一步加大了城市热岛效应。

4. 城市人口密度:人口密集度较大的城市,人们的活动和生活会释放大量的热量,增加城市区域的温度。

二、对城市生态环境的影响城市热岛效应对城市生态环境产生了多方面的影响。

1. 气温升高:城市热岛效应使得城市气温较乡村地区明显升高。

高温环境对人们的健康和生活带来一系列问题,如增加中暑和热应激的风险,加剧城市空气污染等。

2. 能源消耗增加:高温环境下,人们对空调、电扇等降温设备的需求增加,导致能源消耗的增加,进一步加剧了城市热岛效应。

3. 水资源利用紧张:城市热岛效应使得城市地表水面蒸发加快,水资源利用压力增大,加剧了城市的干旱化问题。

4. 生态系统破坏:城市热岛效应对植物生长环境产生不利影响,减少了植物的栖息地,破坏了城市生态系统的平衡。

三、减轻城市热岛效应的方法为了减轻城市热岛效应,我们需要采取相应的措施来调整城市环境。

1. 提高建筑绿化率:鼓励在建筑物上增设绿化层,种植植物,增加绿地面积,有效降低太阳辐射和地表温度。

2. 增加水体:通过人工湖泊、水系等方式增加城市内的水体面积,有效降低城市地表温度,改善城市生态环境。

3. 推广绿色建筑:在建筑设计中采用保温、隔热等技术手段,减少能量的消耗,改善室内舒适度,从而减轻城市热岛效应。

城市热岛效应研究

城市热岛效应研究

城市热岛效应研究城市热岛效应是指城市内部温度比周边农村地区更高的现象。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速,城市热岛效应对城市环境和人类健康产生了重要影响,因此引起了广泛的研究。

一、城市热岛效应的原因及机制城市热岛效应的形成原因复杂多样,主要包括城市建设活动、人类活动、城市地面和气象条件等多个因素的综合影响。

首先,城市建设活动改变了城市热量平衡,导致城市的热量吸收、储存和释放过程发生改变。

城市地表由原来的土地、植被等转变为建筑、道路等,这些大量的硬质和黑色表面能够吸收和储存大量的太阳辐射能量,进而引发城市气温的升高。

其次,人类活动也是城市热岛效应的重要原因之一。

城市内的人类活动释放了大量的废热,例如工业排放的废气、交通工具的尾气等。

这些废热无法有效散发,进一步加剧了城市的热量积累,形成了城市热岛效应。

再次,城市地表和气象条件对城市热岛效应的形成也起到重要作用。

城市地表的多样性给城市热岛效应带来了复杂性,不同材料的热导率和反射率不同,使城市地表的热量分布非均匀。

此外,城市内部的人口密集、建筑高度、地形等因素也会影响城市内部的气流运动,阻碍了热量的散发和流通,进而加剧了城市热岛效应。

二、城市热岛效应对城市环境的影响城市热岛效应对城市环境产生了广泛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城市热岛效应导致城市内部气温上升,加剧了城市的热浪现象和热害。

高温天气对人体健康造成了很大的威胁,容易引发中暑、心脑血管疾病等。

同时,高温也会给城市生态系统带来负面影响,导致水资源的浪费和植被的破坏。

其次,城市热岛效应对城市空气质量造成一定影响。

由于城市内部的气温较高,大气中的污染物更容易产生光化学反应,形成臭氧等有害物质。

此外,城市内的建筑和道路等硬质表面会发出挥发性有机物,进一步加剧了大气污染的程度。

再次,城市热岛效应还对城市水资源的供给和管理产生了影响。

热岛效应导致城市内部蒸发量增加,水资源的需求也随之增加。

城市内的混凝土和建筑物也会阻碍雨水的渗透,增加了城市的洪涝风险。

浅谈热岛效应

浅谈热岛效应

浅谈城市热岛效应一、城市热岛效应概述城市气温普遍比郊区高,在整个气温场中城市犹如屹立在凉爽郊区海洋中的热岛一样,这种现象被称为热岛效应,城市热岛效应是城市气候中典型的特征之一。

城市热岛的形成一方面是在现代化大城市中,人们的日常生活所发出的热量;另一方面,城市中建筑群密集,沥青和水泥路面比郊区的土壤、植被具有更大的比热容,而反射率小使得城市白天吸收储存太阳能比郊区多,夜晚城市降温缓慢仍比郊区气温高。

城市热岛是以市中心为热岛中心,有一股较强的暖气流在此上升,而郊外上空为相对冷的空气下沉,这样便形成了城郊环流,空气中的各种污染物在这种局地环流的作用下,聚集在城市上空,如果没有很强的冷空气,城市空气污染将加重,人类生存的环境被破坏,导致人类发生各种疾病,甚至造成死亡。

我们知道城市人口密集、工厂及车辆排热、居民生活用能的释放、城市建筑结构及下垫面特性的综合影响等是其产生的主要原因。

热岛强度有明显的日变化和季节变化:日变化表现为夜晚强、白天弱,最大值出现在晴朗无风的夜晚,上海观测到的最大热岛强度达6℃以上。

此外季节分布还与城市特点和气候条件有关,北京是冬季最强,夏季最弱,春秋居中,上海和广州热岛效应以10月最强。

年均气温的城乡差值约1℃左右,如北京为0.7~1.0℃,上海为0.5~1.4℃,洛杉矶为0.5~1.5℃。

城市热岛可影响近地层温度层结,并达到一定高度。

城市全天以不稳定层结为主,而乡村夜晚多逆温。

水平温差的存在使城市暖空气上升,到一定高度向四周辐散,而附近乡村气流下沉,并沿地面向城市辐合,形成热岛环流,称为“乡村风”,这种流场在夜间尤为明显。

城市热岛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城市空气湿度、云量和降水。

对植物的影响则表现为提早发芽和开花、推迟落叶和休眠。

二、城市热岛效应的产生城市热岛效应的产生有许多方面的因素,通俗的说有以下五点:1.城市内拥有大量锅炉、热容器等耗能装置以及各种机动车辆,这些机器和人类生活活动都消耗大量能量,大部分以人为热形式传给城市大气空间。

城市热岛效应

城市热岛效应

热岛效应英文名称:Urban Heat Island Effect, 简称UHI城市人口密集、工厂及车辆排热、居民生活用能的释放、城市建筑结构及下垫面特性的综合影响等是其产生的主要原因。

热岛强度有明显的日变化和季节变化。

日变化表现为夜晚强、白天弱,最大值出现在晴朗无风的夜晚,上海观测到的最大热岛强度达6℃以上。

季节分布还与城市特点和气候条件有关,北京是冬季最强,夏季最弱,春秋居中,上海和广州以 10月最强。

年均气温的城乡差值约1℃左右,如北京为0.7~1.0℃,上海为0.5~1.4℃,洛杉矶为0.5~1.5℃。

城市热岛可影响近地层温度层结,并达到一定高度。

城市全天以不稳定层结为主,而乡村夜晚多逆温。

水平温差的存在使城市暖空气上升,到一定高度向四周辐散,而附近乡村气流下沉,并沿地面向城市辐合,形成热岛环流,称为“乡村风”,这种流场在夜间尤为明显。

城市热岛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城市空气湿度、云量和降水。

对植物的影响则表现为提早发芽和开花、推迟落叶和休眠。

城市热岛效应是城市气候中典型的特征之一。

它是城市气温比郊区气温高的现象。

城市热岛的形成一方面是在现代化大城市中,人们的日常生活所发出的热量;另一方面,城市中建筑群密集,沥青和水泥路面比郊区的土壤、植被具有更大的函授比热容(可吸收更多的热量),而反射率小,使得城市白天吸收储存太阳能比郊区多,夜晚城市降温缓慢仍比郊区气温高。

城市热岛是以市中心为热岛中心,有一股较强的暖气流在此上升,而郊外上空为相对冷的空气下沉,这样便形成了城郊环流,空气中的各种污染物在这种局地环流的作用下,聚集在城市上空,如果没有很强的冷空气,城市空气污染将加重,人类生存的环境被破坏,导致人类发生各种疾病,甚至造成死亡。

晴朗无风的夏日,海岛上的地面气温,高于周围海上气温,并因此形成海风环流以及海岛上空的积云对流,这是海洋热岛效应的表现。

近年来,由于城市人口集中,工业发达,交通拥塞,大气污染严重,且城市中的建筑大多为石头和混凝土建成,它的热传导率和热容量都很高,加上建筑物本身对风的阻挡或减弱作用,可使城市年平均气温比郊区可高2摄氏度,甚至更多,在温度的空间分布上,城市犹如一个温暖的岛屿,从而形成城市热岛效应。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温州)
空调室外机排 机器工作散热 热
饭店炉灶燃 烧散热
……
4、城市里的自然下垫面减少
城市化的发展,建筑、广场、道路等等大量 增加,绿地、水体等自然因素相应减少,放 热的多了,吸热的少了 。
建筑物密集了,空气流通不畅(风速一般减 少20-30%)
怎样缓解城市热岛效应
研究表明:城市绿化覆盖率与热岛强度成反 比。当覆盖率大于30%后,热岛 效应得到明显削弱;覆盖率大于 50%,绿地对热岛的削弱作用 极其明显。
什么原因导致了城市热岛效应?
1、城市下垫 面(大气底部 与地表的接触 面)特性的影 响。
人工构筑物
下垫面热属性 吸收更多太阳辐射 升温
32℃
30℃
63℃
2、城市大气污染
氮氧化 物
二氧化碳
大量人群活动 工业生产 机动车辆
粉尘
大量地吸收环境中热辐射的能量,引起大 气的进一步升温。
3、人工热源的影响
具体措施:
1、增加自然下垫面的比例



湿




2、保护城市水体
水的热容量大,在吸收相同热量的情况下,表 现出比其他下垫面的温度低 。
水体蒸发吸热,可以带走周围的热量。
3、城市建筑物建设要便于空气流通
结合当地的风向,不要把楼房全部建设成为东 西走向的,要建设成为便于空气流通的模式 。
你认为可能是…… 造成“秋老虎”这 么频繁光顾?
造成罕见高温天气的除了受西太平 洋副热带高压南移又北抬影响外, 越来越明显的城市热岛效应也是主 要原因。
大家可能有过 这样的体验: 在城市里的时 候,你会感到 酷暑难当;但 是当我们来到 邻近乡村却能 够感受到迎面
楠 吹来的习习凉风,顿时使你觉得清爽 溪 透骨,暑意尽消。城市和乡村会存在 江 这样比较大的温差。
院墙拆掉,建成栅栏式,增加空气流通。
4、减少人为的热释放
城市热岛效应,是城市中的气温高于外围郊区的一种现象。 在地面气温分布图上,郊外的广阔地区气温相对较低,如 同一个平静的海面,而城区则是的热岛效应
热岛效应的危害
使城市气候舒适度变差 加重能源消耗(比如增加对降温电器
的使用) 加重空气污染 增加水资源消耗 增加病菌繁殖的条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