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河道(黑臭河涌)生态修复技术

合集下载

我国城市河道水体黑臭的成因与原位修复技术探讨

我国城市河道水体黑臭的成因与原位修复技术探讨

我国城市河道水体黑臭的成因与原位修复技术探讨我国城市河道水体黑臭问题一直是环境保护领域的重要课题,不仅影响市民的生活质量,也对城市的形象和环境品质造成严重影响。

在这个问题面前,不仅需要深刻剖析其成因,还需研究和探讨有效的原位修复技术,以期能够将城市河道水体黑臭问题得到有效解决。

一、河道水体黑臭的成因1.污水排放城市污水的排放是导致城市河道水体黑臭的重要原因之一。

由于城市化进程快速,城市人口不断增加,污水的产生量大幅增加。

而城市污水处理设施滞后、管网老化以及部分居民习惯性地将生活污水直接排入河道,导致了城市河道水体的黑臭问题。

2.废弃物排放除了污水排放外,城市河道水体黑臭问题还与废弃物排放密切相关。

废弃物包括固体垃圾、建筑物废弃物、工业废水等,这些废弃物的排放会使得水体中的溶解氧大幅度降低,从而导致异味的产生。

3.水体富营养化过量的营养物质的输入是城市河道水体黑臭问题的主要原因之一。

城市污水中所含的余氮和磷等营养物质会使得水体中的藻类和细菌等生物大幅度增加,形成“赢藏”效应,引发水体富营养化,进而导致水体黑臭问题的产生。

二、原位修复技术探讨1.溶氧增氧技术溶氧增氧技术是利用增氧设备将氧气直接注入水中,提高水体中的溶解氧浓度,以达到减少异味的目的。

该技术是针对水体缺氧、富营养化问题的一种有效处理方法。

通过增加水中的氧气浓度,可以减少水体底部的厌氧菌群生长,有效降低水体黑臭的程度。

2.生态滤池技术生态滤池技术是通过在河道中设置一定规模的生态滤池,结合水生植物和微生物对水体中的污染物进行净化的一种方法。

该技术利用水生植物的吸附、吸收和转化作用,可以有效降解水中的有机物质和营养盐,并且水生植物的气根还可以释放氧气,增加水体的溶解氧浓度,改善水质。

3.生物调解技术生物调解技术是通过引入一定种类和数量的活性微生物和植物,利用其对有机物质和营养物质的分解和去除作用,改善水体质量的技术。

这种技术不仅可以针对水体中的富营养化问题,还可以有效地去除异味成分,减轻水体黑臭的程度。

论城市河道黑臭水体污染治理技术

论城市河道黑臭水体污染治理技术

论城市河道黑臭水体污染治理技术城市河道黑臭水体污染是城市化进程中普遍存在的问题,严重影响居民的生活环境和健康。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需要采取科学有效的治理技术。

本文将介绍几种常见的城市河道黑臭水体污染治理技术。

第一种技术是生物修复技术。

这种技术利用生物生态系统中的微生物和植物进行水体净化。

通过增加水中有益菌群和适宜的植被,可以快速分解有机物质和去除污染物,改变水质环境。

生物修复技术具有成本低、效果明显等优点,是治理城市河道黑臭水体污染的常用方法。

第二种技术是物理治理技术。

物理治理技术主要包括物理隔离和物理吸附等手段。

物理隔离是通过建设截污隔离设施,将来自市区的污水与河水隔离,防止污水流入河道导致污染。

物理吸附则是利用吸附剂吸附污染物,使其从水中沉降下来,并将吸附剂进行再利用,达到水体净化的目的。

物理治理技术操作简单,效果明显,但成本相对较高。

第三种技术是化学处理技术。

化学处理技术主要包括氧化、还原、沉淀和吸附等过程。

通过添加化学药剂,可以改变水体的化学性质,使沉积于水体底部的有机物质和重金属离子得以去除。

化学处理技术具有处理效果好、操作方便等优点,但其成本较高,且可能对环境产生二次污染。

除了上述三种技术外,还可以采用生物界面材料技术、水生植物技术、多层滤料技术等。

生物界面材料技术是通过添加一定量的生物活性材料,增加界面反应速率,降解底泥中的有毒有害物质。

水生植物技术则是通过种植适宜的水生植物,利用植物吸附和吸收底泥中的污染物质,改善水体环境。

多层滤料技术则是通过构建多孔滤料结构,实现对水体中污染物的过滤去除。

城市河道黑臭水体污染治理技术有多种,每种技术都具有其适用的场景和优势。

在实际治理工作中,可以综合运用多种技术手段,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治理方法,以达到改善水环境、净化河道的目的。

我国城市河道水体黑臭的成因与原位修复技术探讨

我国城市河道水体黑臭的成因与原位修复技术探讨

我国城市河道水体黑臭的成因与原位修复技术探讨我国城市河道水体黑臭问题是指城市河道的水体出现黑色和臭味的现象。

这种现象通常是由于水体中大量有机物的富集和腐败所致。

造成黑臭水体的主要成因有以下几个方面:城市生活污水和工业废水的排放是黑臭水体的主要原因之一。

由于城市化进程加快,城市人口增加,生活和产业活动大量产生的污水没有得到有效的处理,直接排放到城市河道中,这些污水中含有大量的有机物,会引起水体的富营养化。

城市雨水排放也是导致黑臭水体的重要原因。

由于城市建设的不合理和污水管网的老化,雨水在城市道路、建筑物上流动时会将大量的污物和有机物带到河道中,进一步加剧了水体的污染。

城市垃圾的未处理和乱倒也是导致黑臭水体的原因之一。

由于城市垃圾处理设施的不足和居民乱倒垃圾的行为,大量有机垃圾被倒入河道中,造成水体的富营养化和腐败。

为了解决城市河道黑臭水体问题,可以采用原位修复技术。

原位修复技术是指在现场进行治理和修复的技术方法。

以下是几种常见的原位修复技术:可以采用曝气技术。

通过在黑臭水体中添加氧气或曝气装置,增加水体中氧气的含量,促进水体中的有机物快速分解,从而降低水体的黑臭程度。

可以采用植物修复技术。

通过在水体中种植一些植物,如浮萍、苦草等,利用这些植物的吸收和生物降解能力,减少水体中的有机物含量,改善水质。

政府也应加强对城市水环境的管理和监督,加大投入力度,加强污水处理设施的建设和管理,加强对垃圾处理的监督和教育,提高居民环境保护意识,共同努力解决城市河道黑臭水体问题。

城市河道黑臭水体问题严重影响了城市水环境的健康和居民的生活质量。

采用原位修复技术以及加强管理和监督,可以有效地减轻和解决这一问题,为城市水环境的改善作出贡献。

城市黑臭河道生态修复集成技术研究

城市黑臭河道生态修复集成技术研究

城市黑臭河道生态修复集成技术研究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很多城市的河道水质出现了黑臭现象,给城市居民的生活和环境带来了很大的困扰。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需要开展城市黑臭河道生态修复的研究,制定相应的技术方案,达到河道水质恢复的目标。

1.水质净化技术:采用物理、化学和生物等方法对黑臭河道的水质进行净化。

物理方法主要包括曝气、混凝沉淀等,通过增加河水氧含量和去除悬浮物质来改善水质;化学方法主要采用添加药剂等方式,去除水体中的污染物质;生物方法主要依靠湿地植物的吸收和降解作用,通过构建湿地系统来净化河道水质。

2.河道生态景观建设技术:通过改造河道的岸线和河床,打造具有生态功能的河道景观。

通过增加河道的绿化植被和湿地植被,增加河道的生态功能,提高水质净化效果;通过合理规划和设计,增加河道的休闲功能,提供给市民一个良好的休闲场所。

3.污水处理与回用技术:将城市污水进行处理,达到排放标准后,可以用于城市绿化、农田灌溉等用途,实现资源的循环利用。

通过建设污水处理厂、建设城市中水回用系统等方式,将城市污水变废为宝,可以减少河道污染,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

4.非点源污染控制技术:针对城市黑臭河道中的非点源污染,采取相应的控制措施。

主要包括规范农田耕作、加强市区建筑工地管理、改善雨污分流系统等。

通过控制非点源污染,减少污染物直接进入河道,可以有效提高河道的水质。

5.联防联控技术:加强各相关部门之间的合作,形成联防联控的机制。

在城市黑臭河道生态修复中,需要有环保、水务、城管等多个部门的配合。

建立相关部门之间的协作机制,形成统一的管理体制,加强治理力度。

城市黑臭河道生态修复集成技术的研究和应用,是解决城市黑臭河道问题的关键。

只有通过科学的技术手段和有效的措施,才能够达到河道水质恢复的目标,为城市居民提供一个良好的生活环境。

需要加大对城市黑臭河道生态修复集成技术的研究力度,推动其应用和推广。

我国城市河道水体黑臭的成因与原位修复技术探讨

我国城市河道水体黑臭的成因与原位修复技术探讨

我国城市河道水体黑臭的成因与原位修复技术探讨【摘要】我国城市河道水体黑臭问题严重影响城市环境和居民生活质量,急需采取有效措施修复。

本文从城市河道水体黑臭的成因分析入手,探讨了原位修复技术的可行性。

生物修复技术、物理修复技术和化学修复技术被认为是有效的修复手段。

生物修复技术通过植物和微生物降解有机污染物,物理修复技术利用过滤和氧化等方法净化水体,化学修复技术则通过添加试剂改善水质。

结论指出原位修复技术在城市河道水体黑臭问题中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但仍需进一步研究完善。

未来应加大对原位修复技术的研究力度,提高其修复效果,为改善我国城市河道水体环境质量提供科学依据。

【关键词】城市河道水体黑臭、成因分析、原位修复技术、生物修复技术、物理修复技术、化学修复技术、应用前景、研究方向、总结。

1. 引言1.1 研究背景城市河道水体黑臭问题严重影响着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和环境卫生。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加快,城市化进程带来的污水排放、废弃物和生活垃圾的投放等问题也日益凸显。

作为城市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河道水体的污染和黑臭现象已经成为城市环境保护和水资源管理的重要课题。

在城市化进程中,河道水体黑臭问题主要由以下几个方面的因素引起:第一,城市生活污水和工业废水的排放导致水质恶化,使河道水体富营养化,产生大量腐蚀性气体和臭味物质;第二,生活垃圾和废弃物的乱倒乱放,污染河道水体,形成有机物的堆积和腐烂,产生难闻的气味;气候变化和气象条件的影响,导致河道水体富氧条件不足,有利于有机物的分解产生硫化氢等臭味物质。

对城市河道水体黑臭问题的深入研究和有效控制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对城市河道水体黑臭问题的成因分析和原位修复技术的探讨,能够为解决我国城市河道水体黑臭问题提供科学的理论基础和实践指导。

中的这些问题,已经成为当前城市环境保护和水资源管理中急需解决的难题。

1.2 研究意义我国城市河道水体黑臭问题严重,给城市环境和居民生活带来了不良影响。

黑臭水体治理的技术与方法

黑臭水体治理的技术与方法

黑臭水体治理的技术与方法我国是一个水资源相对贫乏的国家,水污染程度也较为严重,其中,黑臭水体是一种主要的水污染现象。

黑臭水体一般出现在城市或城市周边地区,是由于生活污水、工业废水等排放、地表污染等原因导致的地下水、河流或湖泊等水体发生臭味、变黑变脏的现象。

黑臭水体既影响城市环境卫生,又威胁人民身体健康,因此,黑臭水体治理已经成为当前重要的环保任务之一。

本文将介绍黑臭水体治理的技术和方法。

1、生态修复方法生态修复方法是黑臭水体治理的一种可持续性解决方案,它是通过植物合理利用、优化微生物群落等方法,使黑臭水体得以净化和恢复生态平衡的过程。

生态修复的关键就是选择合适的水生植物,如菖蒲、香蒲、香蜂草、秦艽等,并进行合理的水培管理和增氧措施,以提高水中溶解氧,促进生物的代谢活动,达到净化水体的目的。

2、水体置换法水体置换法是将黑臭水体中的污水抽出,并将新鲜水源填充进去,达到置换水质的目的。

该方法适用于黑臭水体体积较小、水质水量难以通过传统净化技术改善的情况。

但需要注意的是,为避免新鲜水源的污染,置换前一定要对新鲜水源进行专业检测,确保其水质达标。

3、化学净化法化学净化法主要是通过投放化学药剂以改变水体的酸碱度和化学成分,从而达到净化水体的目的。

该方法不仅能去除水体中的污染物,还能破坏细菌、病毒等微生物的生存环境,从而达到消毒杀菌的效果。

但是,该方法也存在一些弊端,如需要大量投放化学药剂,容易对环境造成二次污染,同时也容易破坏水体的生态平衡。

4、物理净化法物理净化法主要是利用物理方法进行净化,如过滤、吸附、沉淀等,既能去除水中的污染物,又可改变水体的物理状态,达到净化水质的目的。

例如,利用深度过滤技术进行自然沉淀、过滤等处理,能有效去除水中的悬浮物和有机物质。

此外,利用电解沉淀等高科技技术也能达到很好的净化效果。

5、治理与保护相结合治理和保护是黑臭水体治理的重要手段,治理主要是对污染源进行管控、排放管制和治理,通过各种手段防止污染物源的不断释放,以降低水体污染程度。

我国城市河道水体黑臭的成因与原位修复技术探讨

我国城市河道水体黑臭的成因与原位修复技术探讨

我国城市河道水体黑臭的成因与原位修复技术探讨城市化发展带来了许多问题,其中之一就是城市河道的水体黑臭问题。

城市河道的水质受到了许多污染因素的影响,导致水体黑臭,从而给城市环境和居民的健康带来了严重的影响。

本文将探讨城市河道水体黑臭的成因以及原位修复技术。

1.污水排放:城市河道周边的生活污水、工业废水等直接或间接进入河道,其中富含大量的有机物质、氮、磷等营养物质,这些物质进入河道后容易滋生藻类等有机生物,导致河道水体富营养化,产生强烈的异味。

2.垃圾堆放:城市居民和商业单位的垃圾经常被随意倾倒在河道周边的空地、草坪等地方,这些垃圾中的有机物质随着雨水流入河道,容易导致腐败分解,并释放出恶臭气味。

3.底泥积累:城市河道由于水流缓慢,泥沙等不易悬浮物质容易沉积在河底,残留物质经过多年的积累,产生臭味。

4.空气污染:城市河道周边周边的环境污染,如道路交通、工业废气排放等,自然和人为因素导致的空气污染也会对河道水体质量产生影响,通过气水交换,加重了水体的异味等问题。

原位修复技术可以最大限度地减少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目前关于城市河道水体黑臭问题的原位修复技术主要包括以下几种:1.生态修复:采用植物修复技术,如植物吸收技术、菌根悬浮技术等,将自然河道进行生态修复,恢复河道生态平衡,改善河道水质,减轻黑臭问题。

2.物理清淤:采用吸泥管等清淤设备进行物理清淤,去除底泥和积累的有机物等,有效减轻黑臭问题。

3.微生物修复:通过引入有机物分解菌、好氧菌等微生物,促进森林土壤和湿地等生态系统中微生物的增殖和活动,进一步加速底泥的分解,降低水体环境中的有机物质浓度,达到黑臭水体的修复目的。

4.物化共修技术:采用物理处理、化学法和生物技术共同清除底泥和水体中的污染物,达到综合净化水质的目的,如可能采取曝气、增氧等技术,使水体中有机物质被迅速加速分解。

综上所述,城市河道水体黑臭问题的成因和修复技术有很多种,尤其是原位修复技术在黑臭水体的克服方面具有很好的应用前景。

城市河流“黑臭水体”生态修复工程技术探究

城市河流“黑臭水体”生态修复工程技术探究

2021年第04期现代园艺城市河流“黑臭水体”生态修复工程技术探究田丽玲,唐贤巩*(湖南农业大学,湖南长沙410125)摘要:从生态修复的角度出发,探索城市河道治理方式立足于解决我国目前城市化进程中河道污染的环境问题。

结合国内外对河道综合整治的成果,围绕实际工程案例,探讨如何在水质提升基础上营造河道生态修复的目标、思路与策略。

在分析城市河道的景观生态基本性征的基础上,提出河流整治、生态修复的综合治理思路,以河流曲线自然化修复、分层级生态景观营建持续性的植物配置等修复策略,以期为城市河流生态保护、修复和建设提供一定探索性的参考意见。

关键词:水质提升;生态修复;河流整治1概述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发展及经济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口聚集的城市水体受污染非常严重,污染物的严重超标超过了水体的自净能力,破坏了水体以及周边的自然生态系统,不利于水中动植物的生存,破坏了人们赖以生存的水资源及自然生态循环系统。

“水”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而目前我国因为水质被持续污染,已经造成了“缺水”的严重问题,恢复河道水质、恢复水中动植物多样性、恢复水环境生态系统循环已经迫在眉睫。

以福建省厦门市美峰生态公园臭水河流生态恢复项目为研究对象分析,针对污染现状提出相应的治理对策,旨在消除片区黑臭水体,改善片区水环境,提升人居环境,为本地区的经济建设和发展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2项目背景河道位于同安新城美峰生态组团内,河流横穿公园东西走向,地势西高东低,全长1203m,原有目的只是泄洪、排水。

河道整治前,水体污染严重,散发刺鼻气味,淤积面大,周边植物受到破坏,水生生物和水鸟等绝迹,破坏河流生态系统,部分区域出现明显黑臭现象。

因黑臭河道影响,居住环境恶化,居民整天紧闭窗户,出门时掩鼻憋气,妨碍周边居民的正常生活,并且限制了城市自身的发展,破坏了城市的美好形象。

3黑臭水体成因分析根据美峰生态公园臭水河道的水质分析以及河道周边生活区的调查,分析河道黑臭成因水系污染主要来源如下:(1)黄金工业区工业废水、生活污水排入洪塘头一路污水管;(2)禹洲大学城生活污水通过同集路管道排入龟山桥下水系内。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城市河道(黑臭河涌)生态修复技术(一)、单项技术介绍1、水体修复生物制剂技术(1)水质改善微生物制剂:技术内容:依据土著光合细菌能在不耗氧条件下降解有机物、转化氨氮的原理,从河涌水和底泥中富集筛选光合细菌。

优化了培养基,研究证明了腐殖酸对光合细菌的促生长作用。

研究开发了培养技术。

经过放大培养,获得光合细菌菌液。

光合细菌菌液浓度达到每毫升10亿个活菌。

建立了光合细菌菌液中试培养装置。

利用自行研制的光合细菌菌液,开展了净化黑臭河涌水的模拟试验。

实验表明该制剂对河涌水中CODcr、氨氮、硫化物去除率分别达到56%,48%,97%。

特点与效果:采用了生态培养方法获得高浓度复合光合细菌制剂。

该制剂在不好氧情况下有效降解水中有机污染物。

实验模拟,表明投加光合细菌对水体COD去除率提高20%以上,对水质改善具有明显作用。

(2)底质改良技术:技术内容:针对底泥有机污染削减,研制了固定化微生物制剂。

主要由光合细菌和枯草芽胞杆菌复合,以麸皮、沸石粉、碳酸钙等为固定化载体。

利用微生物氧化分解河道淤泥中的有机污染物,并达到固磷作用。

下图为底质改良剂样品。

特点与效果:实验模拟,表明该制剂对底泥有机质的消解率提高20%以上,对底泥削减有一定效果,对上覆水中总磷去除率达25 %以上。

(3)藻类生态改善制剂技术内容:针对黑臭水体经微生物降解后易演变为藻类过度繁殖的水华水体的问题,研制了抑制水华的藻类生态改善制剂。

该制剂主要由有机酸和微量元素组成。

下图为藻类生态改善制剂样品。

特点与效果:该制剂有效改善水体营养均衡、增加微量元素生物有效性、增加藻类多样性、避免体积大的蓝藻过渡繁殖。

该制剂对抑制水华有明显作用,水中叶绿素含量明显减少(与不投加该制剂相比,水中叶绿素含量降低20%以上)。

2、生物栅与人工水草净水技术技术内容:水生植被的恢复与重建是提高和改善富营养水体环境质量的重要手段之一,但由于较高营养水平导致水体透明度过低,光补偿点不能正常维持光合作用,是制约水生植被重建的关键因子。

在较高营养水平条件下,寻求一种较快提高水体透明度,以至提高光补偿点的技术,对水生植被的重建和改善水体景观质量有着十分重要意义。

生物栅和人工水草正是基于此种目的研发的一种原位水质改善技术。

生物栅和人工水草多孔材料具有很大的比表面积,环境安全性好,适合富营养水质的改善。

生物栅和人工水草是对现有的多孔高分子材料进行改性、比选、优化而成,如下图所示。

特点与效果生物栅和人工水草-藻菌生物膜技术是一种可以应用于富营养水体水质改善的原位净化技术,不需要任何动力和能源,具较好的生态安全性;可以明显抑制水体中藻类的生长,遏制或者消除水华,从而迅速提高水体的透明度,改善水体景观质量;该技术可以在不降低水体营养水平的情况下,在较短的时间内显著提高富营养水体透明度,为富营养水体水生植被恢复与重建营造一个适宜的理化环境。

对富营养水体进行的小、中试结果表明:水质改善效果显著,见效时间短,布放一周左右,水体透明度显著提高,水体叶绿素水平显著降低,水体景观质量降低20~50%;TP 得到明显改善。

小型试验表明经治理后叶绿素下降40-80%;CODMn 降低20~40%;TN降低20~40%。

人工水草生物栅3、生态浮岛与漂浮式人工湿地技术:技术内容:生态浮岛技术就是利用人工浮体,在上边栽培水生植物,净化水体,抑制藻类生长。

漂浮式人工湿地就是在河道深水区域设计的浮岛载体,利用陶粒、生物碳等填料作为浮体,和水生植物构成可移动的人工湿地。

如下图所示。

技术特点:(1)建立生态岛、漂浮湿地独特的透气构造孔便于各种植物生根;(2)脱氮除磷:利用漂浮湿地上的功能植物,吸收和去除水中的N、P等富营养化物质;(3)景观功能:可根据污染水体治理要求不同,选择挺水、浮水、沉水和陆生植物,也可以进行轮种和套种,形成立体种植、四季种植,景观效果四季延续;(4)水质改善:植物,浮体填料,水体修复药剂共同作用,促进悬浮物沉降,削减污染物含量,抑制浮游藻类生长;(5)消浪护岸:通过消浪作用稳定湖滨带,形成有利于水生植物恢复的相对的静水环境;(6)造型组装:结构新颖,植物造型与色彩可随意组合,便于管理。

漂浮式人工湿地生态浮岛4、造流曝气技术:技术内容:利用“流水不腐,户枢不蠹”的水体自然生态净化原理,在相对封闭、水体流动性差的的水域中,设计曝气推流,营造水体的循环对流,从而改善水体中的水流流态,促进上下层水体交换,提高水中的溶解氧含量,破坏微鬟藻的生存环境,实现抑制藻类繁殖,激活水体净化机能的目的。

装置系统主要由潜水电机、专用推水叶轮、安装支架(分浮水式安装和沉水式安装)、吸气室、吸气管、专用保护开关等组成。

在叶轮高速旋转时产生强大的轴向推力和径向搅拌力,将吸入的空气粉碎成细微气泡,在水体中形成强大的气水混合流,同时进一步带动更大的水体流动,从而使整个水体达到曝气和推流搅拌混合的双重作用。

它能在较短的时间内迅速提高水中的溶解氧,降低水体的有机物和氨氮等污染指数;与传统的机械式曝气机不同的是叶轮通过潜水电动机直接驱动,最大限度的减少能耗损失。

技术特点:(1)结构简单、体积小、易安装、重量轻,操作简单;(2)可以水下安装,喷射角可在上下60度范围内随意调整;(3)高性能、低损耗,具有节能高效的优点;(4)在使用过程中无噪音污染,不改变水体的景观效果;(4)选用的材料采用不锈钢和高强度工程塑料材质,耐酸、碱及部分有机剂腐蚀。

对水体流动性差的河段,布置造流,进行人工造流,保持水体循环、流动,通过水体上下层的交换来提高水体溶解氧。

(二)、技术集成与应用试验案例1、广州芳村A涌翠竹园段水体修复(广东省科技计划项目)综合技术方法:设置堤坝、蓄水、打捞水面垃圾;设置措施造流与曝气装置;投加水体修复药剂(主要是水质改善微生物制剂、底质改善制剂、藻类生态改善制剂)。

治理效果:见下表。

水质指标监测时间CODcr(mg/L)BOD5(mg/L)硫化物(mg/L)氨氮(mg/L)总磷(mg/L)溶解氧(mg/L)治理前2004.3.1 82631240.6345.42.030.06治理后2004.7.2 3 33 13-----1.4.206.2020 04.10.28 39 2-----1.2.485.0020 04.12.15 45 21-----2.1.324.7020 05.5.2 0 23 9.8-----1.21.025.0020 05.10.26 36 18-----1.0.904.7520 05.12.16 43 21-----1.30.654.402017 5--10 6.0006.7.18.4 --- .60 .67国家地表水V类标准≤40≤10≤1.0≤2.0≤0.4≥22、深圳大沙河坪山段水体修复(广东省粤港关键领域项目)综合技术措施:设置堤坝、蓄水;生态护岸:人工复氧措施;投加水体修复药剂(主要是水质改善微生物制剂、底质改善制剂、藻类生态改善制剂)。

治理效果:经治理后从劣Ⅴ类水演变成Ⅳ-Ⅴ类水。

治理效果照片:3、宁波江东区卧彩江水体修复(横向合作项目):卧彩江位于宁波市,是典型的重度污染的河道,分散源污染较多。

长1186m,平均宽约28m,工程面积约33066m2,水体容积约6.28万m3。

枯水季黑臭严重。

综合技术方法:采用曝气增氧;投放微生物制剂;架设生物膜(栅)和人工水草;设置人工生态浮岛、引入水生植物等措施。

治理效果:经修复后,水体黑臭、水华暴发得到有效控制。

水体透明度明显提高。

与工程施工前相比较水体的溶解氧提高了60.9%, COD下降了60%以上,氨氮下降了40.4%,总磷下降了20.5%,总氮下降了51%。

治理效果照片(三)、主要技术经济指标技术系统集成方法:在河涌水体修复应用实践中主要采取:水位控制——造流增氧——投加生物制剂——植物修复组合技术路线。

技术适用性与成本:对纳污负荷不超过1KgCOD/Km3水体.天的河涌水体,治理后可消除黑臭、水华,达到景观要求(国家地表水Ⅳ-Ⅴ类标准),明显改善水质和景观。

治理费用控制在30-50万元/公里(15-25米宽)(不含堤岸改造和控水闸建设)。

(四)、相关专利1、陈繁忠,付广义,余旭禄,一种光合细菌制剂的制备工艺,发明专利,受理号:2008102192652、陈繁忠,桂红艳,盛彦清,付广义,一种抑制河道水体和底泥恶臭的方法,发明专利,受理号:200710032727.83、陈繁忠,徐文新,盛彦清,傅家谟,一种用于控制河道底泥二次污染的固定化复合菌剂的制备方法,发明专利,申请号ZL200410026930.04、陈繁忠,盛国英,傅家谟,徐文新,一种水体浮游生态调节剂及用其控制水体蓝藻过渡繁殖的方法,发明专利,授权号ZL200410050911.15、陈繁忠,盛国英,傅家谟,盛彦清,一种池塘底质生态环境改良剂及使用方法,发明专利,授权号ZL03126702.56、陈繁忠,盛彦清,一种高浓度有机复合磷肥及用途,发明专利,授权号ZL03146829.27、陈繁忠,水体表面浮渣水华吸除装置,实用新型专利,授权号 ZL200420045018.5。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