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泊流域入湖河流河道生态修复技术指南
湖泊流域入湖河流河道生态修复技术指南

附件7江河湖泊生境保技指南系列态环护专项术湖泊流域入湖河流河道生态修复技术指南(征求意见稿)二〇一四年五月目 录1 总 则 (1)1.1 适用范围 (1)1.2 规范性引用文件 (1)1.3 专业术语 (1)2 河流生态环境调查与问题诊断 (4)2.1 河流概况 (4)2.2 河流生态环境调查 (6)2.3 河流生态环境问题诊断 (9)3 河流生态修复总体设计 (11)3.1 河道结构与功能定位 (11)3.2 河道生态修复总体理念 (12)3.3 河道生态修复原则与技术路线 (12)3.4 河道生态修复工程总体设计要求 (14)4 河道形态保持、基底及岸坡修复 (21)4.1 河道形态保持 (21)4.2 污染基底修复工程设计 (32)4.3 岸坡生境修复技术 (34)5 河道缓冲带构建技术 (47)5.1 缓冲带构建及布置要求 (47)5.2 缓冲带植物配置及栽种技术要求 (51)6 河道生态多样性修复 (54)6.1 水生植物群落多样性修复技术 (54)6.2 沉水植物优势种定植技术 (55)6.3 沉水植物模块化种植技术 (55)6.4 水生动物群落多样性修复技术 (57)7 河道水质净化技术 (58)7.1 原位净化技术 (58)7.2 异位净化技术 (72)8 维护与管理 (82)8.1 维护与管理的总体原则 (82)8.2 主要修复工程的维护与管理 (82)9 投资估算 (88)9.1 投资估算的一般要求 (88)9.2投资估算的主要方法 (88)9.3 投资估算的主要内容组成 (89)9.4 投资估算的编制步骤 (90)9.5 投资估算编制 (90)附件 国内外案例分析 (93)一 国内河流案例 (93)二 国外河流案例 (98)参考文献 (102)附表 (107)1 总 则1.1 适用范围本指南适用于江河湖泊流域中小型河流河道的生态建设与修复工作。
中小型河流是指流域面积在200-3000平方公里的河流。
湖泊流域入湖河流河道生态修复技术指南

江河湖泊生态环境保护专项技术指南系列之四生态修复类湖泊流域入湖河流河道生态修复技术指南(征求意见稿)江河湖泊生态环境保护项目技术组二〇一四年一月目录第1章总则 (1)1.1 适用范围 (1)1.2 规范性引用文件 (1)1.3 专业术语 (1)1.3.1 河道陆域侧岸坡边线 (1)1.3.2 河道水域侧岸坡边线 (1)1.3.3 河道基底 (2)1.3.4 河道岸坡带 (2)1.3.5 河道缓冲带 (2)1.3.6 河道岸线形态 (2)1.3.7 河道横断面形态 (2)1.3.8 河道纵断面形态 (2)1.3.9 生态护岸 (2)1.3.10 水生维管束植物 (3)第2章河流生态环境调查与问题诊断 (4)2.1 河流概况 (4)2.1.1 自然概况 (4)2.1.2 社会经济概况 (4)2.1.3 河流特征 (5)2.2 河流生态环境调查 (5)2.2.1 河流水文调查 (5)2.2.2 河流水质调查 (5)2.2.3 河流基底调查 (5)2.2.4 河流生态调查 (6)2.3 河流生态环境问题诊断 (8)2.3.1 水质 (8)2.3.2 河道形态、基底及岸坡 (8)2.3.3 河道缓冲带 (9)2.3.4 生态多样性 (9)第3章河流生态修复总体设计 (10)3.1 河道结构与功能定位 (10)3.1.1 河道基底 (10)3.1.2 河道岸坡 (10)3.1.3 河道缓冲带 (10)3.2 河道生态修复总体理念 (11)3.3 河道生态修复原则与技术路线 (11)3.4 河道生态修复工程总体设计要求 (12)第4章河道形态保持、基底及岸坡修复 (17)4.1 河道形态保持 (17)4.1.1总体原则要求 (17)4.1.2河段类型划分 (17)4.1.3形态保持技术重点 (18)4.1.4断面形式设计 (23)4.2 污染基底修复工程设计 (24)4.2.1污染基底修复工程设计要求 (24)4.2.2 工程量计算规定 (25)4.2.3 工艺设计要求 (25)4.3 岸坡生境修复技术 (26)4.3.1 岸坡生境修复设计要求 (26)4.3.2 生态护岸构造型式 (28)4.3.3 岸坡带植被修复设计 (34)第5章河道缓冲带构建技术 (37)5.1 缓冲带构建及布置要求 (37)5.1.1 缓冲带构建原则 (37)5.1.2 河道缓冲带构建技术 (37)5.1.3 缓冲带的植物种类配置 (38)5.1.4缓冲带景观设计要求 (40)5.2 缓冲带植物配置及栽种技术要求 (40)5.2.1 缓冲带植物配置原则 (40)5.2.2 缓冲带植物栽种技术要求 (41)第6章河道生态多样性修复 (42)6.1 水生植物群落多样性修复技术 (42)6.1.1 适用范围 (42)6.1.2 设计要求 (42)6.1.3 工艺原理与技术参数 (42)6.1.4 注意事项 (42)6.2 沉水植物优势种定植技术 (42)6.2.1适用范围 (42)6.2.2 设计要求 (42)6.2.3 工艺原理与技术参数 (43)6.2.4 注意事项 (43)6.3 沉水植物模块化种植技术 (43)6.3.1适用范围 (43)6.3.2 设计要求 (43)6.3.3 工艺原理与技术参数 (43)6.3.4 注意事项 (44)6.4 水生动物群落多样性修复技术 (44)6.4.1适用范围 (44)6.4.2 设计要求 (44)6.4.3 工艺原理与技术参数 (44)6.4.4 注意事项 (44)第7章河道水质净化技术 (45)7.1 原位净化技术 (45)7.1.1 生物膜技术 (45)7.1.2 曝气增氧技术 (50)7.1.3 生态浮床技术 (52)7.1.4 其它技术 (54)7.2 异位净化技术 (55)7.2.1 旁路多级人工湿地技术 (55)7.2.2 分段进水生物接触氧化技术 (58)7.2.3 前置库技术 (59)7.2.4 砾石床技术 (60)第8章维护与管理 (63)8.1 维护与管理的总体原则 (63)8.2 主要修复工程的维护与管理 (63)第9章投资估算 (67)9.1 投资估算的一般要求 (67)9.2投资估算的主要方法 (67)9.2.1估算指标法 (67)9.2.2概算指标法 (68)9.3 投资估算的主要内容组成 (68)9.4 投资估算的编制步骤 (68)9.5 投资估算编制 (68)第10章国内外案例分析 (71)10.1 国内河流案例 (71)10.1.1 生态堤岸构建工程—大理苍山灵泉溪生态环境保护与清水入湖示范工程 . 7110.1.2 小河流生态修复组合技术—北方季节性河流生态修复示范工程 (73)10.2 国外河流案例 (75)10.2.1 河滨带修复案列-日本小田川河滨带修复工程 (75)10.2.2 河床改造及植被修复案列-日本㹨川河床改造及植被修复工程 (77)参考文献 (79)附表: (82)第1章总则1.1 适用范围本指南适用于江河湖泊流域中小型河道的生态建设与修复工作。
河湖生态修复工程运行与维护技术导则

河湖生态修复工程运行与维护技术导则1. 引言河湖生态修复工程是指通过一系列的措施和方法,改善和恢复河湖水体的生态环境,提高水质和水量,保护和增加生物多样性。
为了确保河湖生态修复工程的顺利进行并取得预期效果,需要制定相应的运行与维护技术导则。
本文将从项目管理、工程运行及维护等方面,提供详细的技术指导。
2. 项目管理2.1 项目组织•成立专门的项目组织机构,明确各部门职责和任务,并建立良好的协调机制。
•设立专职或兼职的项目经理,负责统筹协调各项工作。
•建立健全的信息管理系统,确保信息传递畅通。
2.2 资源管理•制定科学合理的资源配置方案,包括人力、物力、财力等资源。
•定期开展资源评估,及时补充不足之处。
2.3 进度管理•制定详细可行的工作计划,并按计划执行。
•定期召开项目进展会议,及时解决问题和调整计划。
3. 工程运行3.1 前期准备•对河湖生态修复工程区域进行详细调查和评估,了解水体现状、生态环境等基础信息。
•制定详细的工程设计方案,包括工程施工、设备选型等内容。
3.2 施工管理•根据设计方案,合理组织施工队伍和设备,确保施工质量。
•加强现场监督,及时发现并解决施工中的问题。
3.3 质量控制•制定严格的质量控制标准,并建立相应的检测机制。
•对施工过程中的关键节点进行监测和评估,确保达到预期效果。
3.4 安全管理•制定安全生产规章制度,加强安全教育培训。
•定期检查设备、场地等安全状况,并及时消除隐患。
4. 维护技术4.1 水质维护•建立完善的水质监测网络,并开展定期水质检测。
•根据监测结果,及时采取相应的措施,控制污染源,改善水质。
4.2 生物维护•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营造适宜的生境环境。
•定期进行鱼类、植物等生物群落调查和监测。
4.3 水量维护•制定科学合理的水资源管理方案,确保河湖水量充足。
•开展定期水量监测,及时调整供水方案。
5. 结束语河湖生态修复工程的运行与维护是确保工程效果持久和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湖滨带生态修复工程技术指南.

湖滨带生态修复工程技术指南(试行)前言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让江河湖泊休养生息”和十八大及十八届三中全会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部署,加快对水质较好湖泊的保护,避免众多水质较好湖泊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环境保护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财政部印发了《水质较好湖泊生态环境保护总体规划(2013-2020年)》(以下简称《规划》)。
为推进《规划》实施,指导各地开展水质较好湖泊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加强湖滨生态环境保护,指导湖滨带生态修复工程,在国家水体污染控制与治理重大专项湖泊富营养化控制与治理技术及综合示范主题等相关科研成果基础上,特制定本指南。
本指南还可用于指导其他类型湖泊以水质改善和生态修复为目标的湖滨带生态修复建设。
本指南以湖滨带生态功能保护为核心,提出湖滨带生态环境调查与问题诊断、生态修复总体设计、生态修复工艺、湖滨带生态修复工程维护管理、投资估算、生态环境效益评估等方面的技术方法。
本指南有助于指导各地开展湖滨带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改善湖滨生态环境,减少入湖污染负荷,为维护湖泊及流域生态系统健康提供保障。
本指南为指导性文件,各地可参考本指南提出的湖滨带生态修复共性保护措施及技术方法,根据本地湖泊所处的自然、社会环境和生态环境特征,参考与之对应的保护措施和技术方法。
本指南为首次发布。
本指南由环境保护部污染防治司、规划财务司组织制订。
本指南主要起草单位: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中交上海航道勘察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目录1总则 (1)1.1 适用范围 (1)1.2 规范性引用文件 (1)1.3 术语和定义 (1)2湖滨带生态环境调查与问题诊断 (3)2.1 湖滨带调查范围 (3)2.2 湖滨带生境调查 (3)2.3 湖滨带生物调查 (5)2.4 湖滨带现状类型划分 (5)2.5 湖滨带生态环境问题诊断 (6)2.6 湖滨带调查结果表达 (7)3湖滨带生态修复总体设计 (8)3.1 湖滨带生态修复工程设计的主要内容 (8)3.2 湖滨带生态修复设计总体原则 (8)3.3 湖滨带生态功能定位及区划 (9)3.4 湖滨带生态修复工程目标和指标 (11)3.5 全湖湖滨带生态修复整体设计要求 (13)4湖滨带生态修复工艺 (15)4.1 生态修复模式设计 (15)4.2 湖滨带基底修复 (21)4.3 湖滨带群落配置设计 (33)4.4 景观设计 (35)5湖滨带生态修复工程维护管理 (36)5.1 总体要求 (36)5.2 管理经费与机制 (36)5.3 工程生态环境监测 (36)5.4 植物群落管理 (36)5.5 工程设施维护管理 (37)5.6 人为活动管理 (37)6投资估算 (39)6.1 投资估算组成 (39)6.2 建筑工程主要费用计算 (39)7工程生态环境效益评估 (42)7.1 生物多样性保护效益评估 (42)7.2 水体净化效益评估 (42)7.3 水土保持与护岸效益 (42)1总则1.1适用范围本指南适用于水质较好湖泊湖滨带的生态修复工程,水库库滨带及其他类型湖泊湖滨带的生态修复可以参考使用。
湖泊流域入湖河流河道生态修复技术指南.pdf

附件5湖泊生态环境保护系列技术指南之五湖泊流域入湖河流河道生态修复技术指南(试行)前言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让江河湖泊休养生息”和十八大及十八届三中全会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部署,加快对水质较好湖泊(含水库,下同)的保护,避免众多水质较好湖泊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环境保护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财政部印发了《水质较好湖泊生态环境保护总体规划(2013-2020年)》(以下简称《规划》)。
为推进《规划》实施,指导各地开展水质较好湖泊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在国家水体污染控制与治理重大专项湖泊富营养化控制与治理技术及综合示范主题等相关科研成果基础上,制定本指南。
本指南的内容涵盖了河流生态环境调查与问题诊断,河流生态修复总体设计,河道形态保持、基底及岸坡修复,河道缓冲带构建,河道生态多样性修复,河道水质净化等方面,以及相关工程项目的维护与管理、投资估算方法等。
本指南有助于指导各地开展入湖河流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改善入湖河流生境,提高河道自净能力,为维护湖泊及流域生态系统健康提供保障。
本指南为指导性文件,各地可参考本指南提出的湖泊流域入湖河流河道生态修复共性保护措施及技术方法,根据本地湖泊及河流所处的自然、社会环境和河流生态环境特征,参考与之对应的保护措施和技术方法。
本指南为首次发布。
本指南由环境保护部污染防治司、规划财务司组织制订。
本指南主要起草单位: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中交上海航道勘察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环境保护部南京环境科学研究所、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
目录1总则 (1)1.1适用范围 (1)1.2规范性引用文件 (1)1.3术语和定义 (1)2河流生态环境调查与问题诊断 (3)2.1河流概况 (3)2.2河流生态环境调查 (5)2.3河流生态环境问题诊断 (8)3河流生态修复总体设计 (10)3.1河道结构与功能定位 (10)3.2河道生态修复总体理念 (11)3.3河道生态修复原则与技术路线 (11)3.4河道生态修复工程总体设计要求 (13)4河道形态保持、基底及岸坡修复 (20)4.1河道形态保持 (20)4.2污染基底修复工程设计 (31)4.3岸坡生境修复技术 (33)5河道缓冲带构建技术 (46)5.1缓冲带构建及布置要求 (46)5.2缓冲带植物配置及栽种技术要求 (50)6河道生态多样性修复 (53)6.1水生植物群落多样性修复技术 (53)6.2沉水植物优势种定植技术 (54)6.3沉水植物模块化种植技术 (54)6.4水生动物群落多样性修复技术 (56)7河道水质净化技术 (57)7.1原位净化技术 (57)7.2异位净化技术 (70)8维护与管理 (88)8.1维护与管理的总体原则 (88)8.2主要修复工程的维护与管理 (88)9投资估算 (94)9.1投资估算的一般要求 (94)9.2投资估算的主要方法 (94)9.3投资估算的主要内容组成 (96)9.4投资估算的编制步骤 (96)9.5投资估算编制 (97)附表1水质指标的测定 (99)附表2沉积物样品理化性质的分析方法 (100)附表4某建设项目投资估算表(概算指标法) (104)1总则1.1适用范围本指南适用于江河湖泊流域中小型河流河道的生态建设与修复工作。
[讲稿]河湖生态水环境修复技术
![[讲稿]河湖生态水环境修复技术](https://img.taocdn.com/s3/m/9176e4565022aaea988f0f55.png)
[讲稿]河湖生态水环境修复技术河湖生态水环境修复技术1. 河湖水体液固快速混凝、紊凝技术水中存在悬浮物、胶体等杂质,其在水中都有一定的稳定性。
根据其颗粒的大小,可采取不同的处理方法除去。
用自然沉降法不能除尽水中的悬浮物,更不能除去水中的胶体杂质。
为了除去这类杂质,必须设法将其颗粒变大,这就需要进行混凝处理。
混凝处理也就是在水中投加适当的化学药剂,使水中微小的悬浮物以及胶体结合成大的絮凝体,并在重力作用下沉淀出来。
我国絮凝剂的生产和应用虽然起步较晚,但由于不同水处理领域发展的历史背景不同,因此对目前所体现的国内、外差距不能一概而论。
整体上看由于我国是20世纪70年代后陆续投产混凝剂的这些产品除少数是我国自行研制的外,大部分是剖析、仿制或依据国外专利研制的,再加上我国水处理药剂工业发展历史较短,科研经费有限,因此具有基础薄弱、技术比较落后、整体水平不高的特点。
在有机高分子混凝剂方面,我国的相关品种单一,聚丙烯酰胺的系列化水平很低,除聚丙烯酸胺外,只有聚丙烯酸钠和少量聚胺。
高分子质量和超高分子质量品种、低毒品种和阳离子品种(特别是粉末产品)远落后于国外,在分子质量!毒性和速溶性等方面也体现了质量上的差距。
另外,单一混凝剂的使用效果不甚理想,对混凝协同效应的研究几乎是一片空白。
开发新的混凝剂或采用不同混凝剂的组合工艺强化混凝效果,是国内外的混凝理论及混凝剂的开发与应用的趋势。
本项目采用嵌入式曝气紊凝水净化技术,运用高分子聚合物FAS泥沙聚沉剂和传统絮凝剂经过优化时序叠加工艺,再经过嵌入水体内部的曝气产生的紊动作用进行均化,进而实现有机、无机污染物的快速高度聚合,使污染物聚合体在重力作用下疏水,实现固液分离。
其作用过程如下:曝气混凝聚合沉固池,是一条沿湖滨的长形廊道,沿廊道水流方向,分隔有三个作用单元:曝气混凝池、聚合重力沉降池、液固分离装置。
曝气混凝池,距池底10-20cm处安设曝气装置,由于FSA高分子聚合物和曝气的作用,湖水中无机、有机颗粒处于悬浮状态和随机接触状态,一方面使得无机极细颗粒聚合絮凝,生成结构较大的絮凝体,另一方面,絮凝固体颗粒互相摩擦并承受曝气的剪切力作用,絮凝固体颗粒上附着的有机污染物能够得到剥离,有利于形成较为纯净的絮凝固体颗粒。
河湖生态保护与修复工程技术导则2020

河湖生态保护与修复工程技术导则2020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口的增加,我国的河湖生态环境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为了有效保护和修复河湖生态系统,我们制定了河湖生态保护与修复工程技术导则2020。
本文将从导则的背景、目的、重点内容和实施措施等方面进行详细介绍。
一、导则背景我国拥有丰富的水资源,但由于长期的忽视和过度开发,许多河湖生态系统遭受了严重破坏。
水污染、水土流失、湿地退化等问题愈发突出,生态环境受到了严重威胁。
为了改善这一状况,制定河湖生态保护与修复工程技术导则势在必行。
二、导则目的河湖生态保护与修复工程技术导则的主要目的是通过科学技术手段,实现对河湖生态系统的保护和修复。
依托先进的工程技术,有效防止水体污染、改善水质水量、恢复湿地功能等,最终实现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三、导则重点内容1.生态修复工程通过种植水生植物、修复湿地、恢复水生态系统等方式,实现对受损生态系统的修复。
同时,结合生物多样性保护、植被恢复等措施,促进河湖生态系统的健康发展。
2.水资源保护工程加强水资源保护,通过建设人工湿地、提高水质净化效率等方法,有效防止水体污染,改善水质。
同时,加强水资源的综合管理,确保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3.环境监测与评估建立完善的环境监测体系,定期对河湖生态系统进行监测与评估,及时发现问题并采取有效措施。
同时,加强环境监测技术的研究与应用,提高监测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四、导则实施措施为了有效实施河湖生态保护与修复工程技术导则,我们将采取以下措施:1.建立健全的政策法规体系,确保导则的有效实施;2.加强科研力量,推动相关技术的创新与应用;3.开展宣传教育活动,提升公众对河湖生态保护的重视程度;4.加强与相关部门的合作与协调,形成合力,共同推进河湖生态保护与修复工作。
总之,河湖生态保护与修复工程技术导则的制定对保护我国河湖生态系统具有重要意义。
我们将按照导则的要求,加强河湖生态环境的保护与修复工作,为实现水清岸绿的美丽中国梦而不懈努力。
江河湖泊水域生态修复方案

江河湖泊水域生态修复方案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口的增加,江河湖泊水域生态问题日益突出。
为了保护水环境,促进水域生态修复,制定科学合理的生态修复方案是十分关键的。
本文将介绍一种针对江河湖泊水域的生态修复方案,包括水生植被恢复、水污染治理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等措施。
一、水生植被恢复水生植被是维持水域生态平衡的重要组成部分。
为了修复江河湖泊水域的生态系统,应采取以下措施来恢复水生植被。
首先,加强水域保护,设立湿地自然保护区,限制河岸开垦和大规模开发。
通过建立保护区,可以保护水生植物栖息地,促进水生物种的繁衍和生长。
其次,加大水生植物的引种和培育力度,优化植物种类组合。
根据水域的水质和土壤条件,选择适宜生长的水生植物引入,并进行培育。
合理的植物种类组合可以提高水域的水质,增加水中氧气含量,促进水生物的生长和繁殖。
最后,加强水生植物的养护和管理。
定期清理水生植物的病虫害,保持植物的健康生长。
同时,合理控制水生植物的密度,避免过度生长影响水域生态平衡。
二、水污染治理水污染是影响水域生态系统健康的主要因素之一。
为了修复水域生态,应采取以下措施来治理水污染。
首先,加强工业和农业污染防治。
建立严格的废水排放标准,对超标排放的企业进行罚款和处理。
鼓励农民减少化肥和农药的使用,采取生态农业方式,减少农业污染物的排放。
其次,实施河道整治和污水处理工程。
加大对江河湖泊河岸的整治力度,修复受污染的河道。
同时,加强城市污水的处理,建设污水处理厂,确保城市污水得到有效处理并达标排放。
最后,加强水域巡查和监测。
建立水污染监测系统,定期对水域水质进行监测,及时发现和处理水污染问题。
同时,加强巡查力度,发现污染行为及时制止和处罚。
三、生物多样性保护生物多样性是维持生态系统平衡的重要基础。
为了修复水域生态系统,应采取以下措施来保护生物多样性。
首先,建立水域生态保护网络。
设立自然保护区、湿地公园等保护区域,保护珍稀濒危物种和关键栖息地。
加强对保护区的管理和监测,保护水域中的生物多样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附件5湖泊生态环境保护系列技术指南之五湖泊流域入湖河流河道生态修复技术指南(试行)前言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让江河湖泊休养生息”和十八大及十八届三中全会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部署,加快对水质较好湖泊(含水库,下同)的保护,避免众多水质较好湖泊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环境保护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财政部印发了《水质较好湖泊生态环境保护总体规划(2013-2020年)》(以下简称《规划》)。
为推进《规划》实施,指导各地开展水质较好湖泊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在国家水体污染控制与治理重大专项湖泊富营养化控制与治理技术及综合示范主题等相关科研成果基础上,制定本指南。
本指南的内容涵盖了河流生态环境调查与问题诊断,河流生态修复总体设计,河道形态保持、基底及岸坡修复,河道缓冲带构建,河道生态多样性修复,河道水质净化等方面,以及相关工程项目的维护与管理、投资估算方法等。
本指南有助于指导各地开展入湖河流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改善入湖河流生境,提高河道自净能力,为维护湖泊及流域生态系统健康提供保障。
本指南为指导性文件,各地可参考本指南提出的湖泊流域入湖河流河道生态修复共性保护措施及技术方法,根据本地湖泊及河流所处的自然、社会环境和河流生态环境特征,参考与之对应的保护措施和技术方法。
本指南为首次发布。
本指南由环境保护部污染防治司、规划财务司组织制订。
本指南主要起草单位: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中交上海航道勘察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环境保护部南京环境科学研究所、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
目录1总则 (1)1.1适用范围 (1)1.2规范性引用文件 (1)1.3术语和定义 (1)2河流生态环境调查与问题诊断 (3)2.1河流概况 (3)2.2河流生态环境调查 (5)2.3河流生态环境问题诊断 (8)3河流生态修复总体设计 (10)3.1河道结构与功能定位 (10)3.2河道生态修复总体理念 (11)3.3河道生态修复原则与技术路线 (11)3.4河道生态修复工程总体设计要求 (13)4河道形态保持、基底及岸坡修复 (20)4.1河道形态保持 (20)4.2污染基底修复工程设计 (31)4.3岸坡生境修复技术 (33)5河道缓冲带构建技术 (46)5.1缓冲带构建及布置要求 (46)5.2缓冲带植物配置及栽种技术要求 (50)6河道生态多样性修复 (53)6.1水生植物群落多样性修复技术 (53)6.2沉水植物优势种定植技术 (54)6.3沉水植物模块化种植技术 (54)6.4水生动物群落多样性修复技术 (56)7河道水质净化技术 (57)7.1原位净化技术 (57)7.2异位净化技术 (70)8维护与管理 (88)8.1维护与管理的总体原则 (88)8.2主要修复工程的维护与管理 (88)9投资估算 (94)9.1投资估算的一般要求 (94)9.2投资估算的主要方法 (94)9.3投资估算的主要内容组成 (96)9.4投资估算的编制步骤 (96)9.5投资估算编制 (97)附表1水质指标的测定 (99)附表2沉积物样品理化性质的分析方法 (100)附表4某建设项目投资估算表(概算指标法) (104)1总则1.1适用范围本指南适用于江河湖泊流域中小型河流河道的生态建设与修复工作。
中小型河流原则上是指流域面积在200~3000km2的河流,同时可兼顾一些流域面积小于200km2的小型河流。
1.2规范性引用文件本指南内容引用了下列文件中的条款。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有效版本适用于本指南。
GB3838-2002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50707-2011河道整治设计规范HJ/T91-2002地表水和污水监测技术规范HJ2005-2010人工湿地污水处理工程技术规范HJ2009-2011生物接触氧化法污水处理工程技术规范SL196-97水文调查规范1.3术语和定义1.3.1横断面形态河槽中某处垂直于流向的断面形态。
1.3.2纵断面形态沿河流中线或沿程各横断面上的河床最低点的剖面形态。
1.3.3河道缓冲带河道两侧由树木(乔、灌木)及其他植被组成的、为保持河道生态环境健康而划定的具有一定宽度范围且可一定程度上防止地表径流、废水排放、地下径流等所携带的养分、沉积物、有机质、杀虫剂及其他污染物进入河道的功能区域。
1.3.4生态护岸指在具备岸坡防护基本功能的基础上,具有河水与土壤相互渗透、一定的植物生长条件和生态恢复功能以及一定程度上增强河道自净能力和自然景观效果的护岸结构形式。
图1.1河道基底、岸坡带及缓冲带范围区分示意图2河流生态环境调查与问题诊断2.1河流概况2.1.1自然概况(1)地理位置主要包括河流名称、位置(经纬度坐标)、流域范围与边界、流域面积等。
(2)气候气象主要包括河流所处流域的年平均温度、最高温度及其出现的时间、最低温度及其出现的时间、平均风速、主导风向、平均日照时数、年平均降水量、年平均蒸发量、降水量年分布状况和蒸发量年分布状况等。
(3)地形地貌主要包括地形地貌、土地利用类型与面积、土壤类型及面积、植被类型与面积。
2.1.2社会经济概况(1)流域行政区划及人口主要包括流域行政区的划分及人口状况等。
(2)流域经济水平主要包括人均GDP总量,各个产业GDP贡献比重、主导工业类型及相应规模、种植业种类与规模、畜禽养殖类型与规模等。
(3)流域自然资源状况主要包括水资源、矿产资源、森林资源等。
(4)流域自然资源保护状况主要包括是否设有保护区,保护区的建设时间、类型、级别与保护内容;自然森林、草地、湿地面积及近10年的变化趋势等。
(5)流域污染物排放状况主要包括流域内的工业企业的污染物排放量、生活污水排放量、畜禽养殖和农田面源的污染物排放量等。
2.1.3河流特征(1)河流形态特征主要包括河流形态(不同类型河段的长度、宽度、深度、河岸状况及其体现出来的河流沿程的岸线、横断面、纵断面等形态变化特征)、支流分布状况等。
(2)河流水文特征主要包括水量大小、水位变化、汛期、水量季节变化、含沙量、结冰期、水能蕴藏量、通航水位等。
(3)水系特征主要包括河流流向、流程、水系形态、流域面积、河道状况、河网密度等。
(4)河流治理和资源利用现状主要包括水源地保护、水污染治理、河流工程、水利、水资源利用状况等。
2.2河流生态环境调查2.2.1河流水文调查河流水文调查频次为丰、平、枯三季各一次,指标包括水位、流速和流量。
点位设置原则上沿河流自上而下每公里不少于一个点,河流总长小于3公里的,上、中、下游各设一个点。
具体调查方法见《水文调查规范》(SL196-97)和《河流生态调查技术方法》(科学出版社,2011)章节4.3。
2.2.2河流水质调查河流水质调查的点位及采样频次与河流水文调查一致。
调查指标包括现场水质指标和实验室分析指标,现场水质指标包括水温、水深、pH、DO、Eh、透明度等,实验室分析指标包括营养盐、有机物和重金属等,具体调查方法见《地表水和污水监测技术规范》(HJ/T 91-2002),测定方法见附表1。
2.2.3河流基底调查调查的指标包括河床形态特征、堤岸形态特征、底质类型和理化性质。
其中河床和堤岸的形态特征调查一年一次,底质类型和理化性质的调查频次与点位与水文、水质调查一致。
具体调查方法见《河流生态调查技术方法》章节4.2、4.4和6.2。
沉积物样品理化性质的测定方法见附表2。
2.2.4河流生态调查调查对象包括河岸带植被、大型水生植物、鱼类、大型底栖动物和浮游生物。
河岸带植被、大型水生植物和鱼类的调查时间选在植被和鱼类生长最旺盛的季节。
大型底栖动物及浮游生物的调查点位和频次与河流水质调查一致。
(1)河岸带植被宜选用踏查的方法了解河岸带植被的概况并进行植被健康评估。
踏查法是沿河岸带行走,记录所看到的河岸带宽度、植被类型、优势物种、物种分布以及高度、盖度等生长和简单群落结构特征的一种调查方法。
由于河岸带长度长,全河流的河岸带调查费时费力,花费巨大且无必要,因此踏查时可主要选择样区进行。
踏查采用样带法或样线法进行,每样区可根据情况选择50m,或更长距离的样带(线),每个样区做3个重复调查,调查记录每样带内的树种、灌木、草本物种分布等特征。
调查人员需要具有植被物种识别基础,否则应采集标本或拍照记录物种信息。
踏查速度相对较快,应至少开展3组重复调查,以保证数据有统计学意义。
由于河岸带受人类活动影响严重,因此河岸带调查时通常记录河岸带土地利用特征信息以及河岸带周围的土地利用以及人类活动情况。
河岸带踏查记录表见附表3。
具体调查方法见《河流生态调查技术方法》章节5.2。
(2)大型水生植物大型水生植物是生态学范畴上的类群,不仅包括生活在河流河道中的植物,还包括在河岸带长期适应湿生生境的植物。
通过大型水生植物的生长形态,一般可将其分为挺水植物、漂浮植物、浮叶植物和沉水植物。
样品采集、种类鉴定和数据分析的具体方法见《河流生态调查技术方法》章节8.3。
(3)鱼类鱼类是河流生态系统中最重要的生物类群之一,作为生态系统中主要的捕食者,对整个河流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起着重要作用。
关于鱼类的种群组成、鱼类食性、鱼类的生长、渔获量的调查以及鱼类死亡的调查方法详见《湖泊生态安全调查与评估》章节2.3。
(4)大型底栖动物河流底栖动物的概念属生态学范畴,可界定为生活史的全部或大部分时间生活于河流底部或其他基质上的水生无脊椎动物,主要包括扁形动物(涡虫)、环节动物(寡毛类)、线形动物(线虫)、软体动物、甲壳动物和各类水生昆虫等。
关于采样点的规划,采样工具与设备,样品的保存与转运,实验室内底栖动物样品的处理以及参数计算见《河流生态调查技术方法》章节8.1。
(5)浮游生物浮游生物是指在水中悬浮生活的生物,一般都很微小,要借助显微镜进行观察。
一般来说,浮游生物分浮游植物和浮游动物两大类。
前者主要为浮游藻类,后者主要包括原生动物、轮虫、枝角类和桡足类。
关于浮游生物采样设备与工具,采样点的选择,样品采集的方法,样品的保存与固定,样品的定量检验,种类的鉴定与数据处理见《河流生态调查技术方法》章节7.1。
2.3河流生态环境问题诊断2.3.1水质基于河流的水质调查结果,按照《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 3838-2002),对河流的水质现状进行评价。
把握影响河流水质的主要污染物及来源,研究其时间和空间变化特征,从而对河流的水质状况进行诊断分析。
2.3.2河道形态、基底及岸坡基于河道形态的调查结果,综合考虑防洪、排涝、灌溉、供水、航运、水力发电、文化景观、生态环境、河势控制和岸线利用等各项开发、利用和保护措施对于河道形态的要求,诊断河道形态存在的问题。
根据河道基底的调查结果,分析河床基底的底质特性及其污染特征、河床的纵断面和横断面形态对河道生态环境的影响等等,诊断河道基底存在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