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必修三 第6课 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
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三第六课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

1、文艺复兴最先在意大利兴起的根本原因 是
A资本主义萌芽最先在意大利出现 B新兴资产阶级力量壮大 C天主教神学对人们思想的束缚 D意大利有杰出的文化遗产 2、对文艺复兴性质的表述最准确的是 A是希腊、罗马文化的复兴 B是中世纪欧洲文化的发展 C是新兴资产阶级反封建的思想文化运动 D是资产阶级文化的兴起
A.用文学打动了人心 B.描写了现实生活
C.批判宗教信仰
D.歌颂人性
5.“我不想变成上帝,或居住在永恒之
中,……属于人的那种光荣对我就够了。我自
己是凡人,我只要求凡人的幸福”。这句话体
现的思想是
A.人文主义
B.启蒙思想
C.禁欲主义
D.蒙昧主义
• 6、文艺复兴时期的一位作家说:“人是能 够随心所欲地改造自己的”。这反映了
• A、肯定人的价值及创造性的思想 • B、资产阶级自私自利的思想特征 • C、藐视宗教作用的思想 • D、追求幸福生活的思想
7、被称为“人文主义”之父的是 A但丁 B彼特拉克 C拉斐尔 D薄伽丘
8、 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思潮强调人的 价值,追求个性解放,反对神学迷信,主 要是因为 A新航路的开辟打破了“天圆地方”说 B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发展突出了人的作用 C宗教改革运动动摇了天主教会的地位 D哥白尼“太阳中心说”的创立
《最后的晚餐
体现人文主义
》
薄伽丘与《十日谈》
一位父亲丧妻后带着两岁的儿子
《 隐居山间,皈依天主教。
十
儿子十八岁时,父亲第一次带他
日 去佛罗伦城,儿子见到了皇宫、街道、
பைடு நூலகம்
谈 车马等许多新鲜的事物。前面走来了
·
第 一群美丽的姑娘,儿子问:“这是什
四 么?”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 第6课 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

二、宗教改革
教士俱乐部
1.宗教改革的原因
(1)文艺复兴使教会权威受到质疑
16世纪初,罗马教廷每年 从德国榨取的财富达30万古尔 登,这个数目比神圣罗马帝国
皇帝的年平均收入高出好几倍,
等于1497年德皇所征税额的21 倍。
———吴于廑、齐世荣《世界史》
1.宗教改革的原因
(1)文艺复兴使教会权威受到质疑 (2)教会对德意志过度的掠夺 (3)导火索:赎罪券事件
赎 罪 券
价目表 谁杀害了父母、兄弟、 姐妹、妻子或其他任何一 个亲属,只要交纳5-7枚 金币,便可洗净罪恶了。
2.马丁·路德的改革
(1)序幕:“九十五条论纲”
2.马丁·路德的改革
(1)序幕:“九十五条论纲” (2)马丁·路德的理论
第28条 很显然,当钱币投入钱柜
中叮当作响的时候,增加的只 是利得心和贪欲心。至于代祷 是否有效,完全只能以上帝的 意旨为转移。
(1)因信称义
人们只能通过信仰,而不 是其他任何手段,才能回报上 帝。
———马丁行 称
信 称
义义
教众
(2)圣经权威
马丁·路 德翻译成 德文的 《圣经》
在路德因信称义的潜台词里 包含着解放人的个性的革命主张。 它从神学角度论证了宗教的和现 实的人身依附的不合理性。
———罗竹风·《宗教通史简编》
———彼特拉克
达·芬奇 米开朗琪罗 拉斐尔
《
蒙 娜 丽 莎
达 芬 奇
》
达芬奇《最后的晚餐》
《米 大开 卫朗 》琪
罗
《 创 世 纪 》
米 开 朗 琪 罗
《 草 地拉 上斐 的尔 圣 母 》
思考: 为什么文艺复兴时期
的作品多以宗教作为其主 要题材?
人教版必修三第6课 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课件

“因信称义”的实质——否定教皇的权威
教徒
罗马教会
因行称义
神职人员 上帝
间接对话、得救
本质为加强罗马天主 教会的绝对权威,是 为封建宗教神学的精 神垄断而服务的
马丁·路德
因信称义、信仰得救
教徒(信仰上帝) 上帝
直接对话、得救
使人获得精神自由和灵 魂得救自主权,具有鲜 明的人文主义色彩。
2.性质 宗教外衣掩盖下,反对封建统治,罗马神权 统治的政治运动。
第6课 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
文艺复兴
(一)背景 1.经济: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2.阶级:出现新兴资产阶级。 3.文化:有古代希腊罗马文化遗存。
欧洲资本主义萌芽出现——经济根源
(14、15世纪)佛罗伦萨、威尼斯等工商业城市
• 生产力发展 • 城市兴起 • 商品经济繁荣 • 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产生(萌芽)
(五)影响 1.地位:第一次资产阶级思想解放运动 2.思想:促进人的觉醒 3.经济:推动资本主义发展 4.政治:为资产阶级革命作了动员 5.人的地位得到很大提高
宗教改革始于欧洲16世纪基督教自上而下的 宗教改革运动,通常指1517年马丁·路德提出 《九十五条论纲》,到1648年《威斯特伐利 亚和约》的出台为止的欧洲宗教改革运动。 该运动奠定了新教基础,同时也瓦解了天主 教会所主导的政教体系。该运动打破了天主 教的精神束缚,为西欧资本主义发展和多元 化的现代社会奠定基础。宗教改革期间,代 表人物包括:马丁·路德、约翰·加尔文、约 翰·卫斯理等。
3.影响 思想:思想解放运动,人文主义进一步发展 政治:促进资产阶级革命的发展。
文艺复兴(14—17C)宗教改革
(16—17C) 都是西欧资本主义发展的结果;都是反封建 同 斗争;都波及到西欧广大地区;矛头都对准 教会神学统治;都促进了人们的思想解放。
人教版 必修三第6课 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

雕
塑
中
的
人
文
文 主
义
欧洲雕塑创作首先是对人体美的歌颂,赞美人的力量。其次是人 物形象的世俗化,作者在创作中还融入了自己的思想感情和个性
。
美
术
人
中 的
性
人
的
文 文主
义
中世纪时期圣母
呼 唤
文艺复兴时期圣母
《 圣母子 》
《绿野圣母》
《纱罩圣母》
领域
文学
天文 学
国籍 代表人物
代表作
英国
四大悲剧:《哈姆雷特》《奥赛罗》 《李尔王》《麦克白》 莎士比亚 四大喜剧:《仲夏夜之梦》《威尼斯 商人》《第十二夜》《皆大欢喜》 《罗密欧与朱丽叶》
核心思想
人文主义思潮
含义:形成中的资产阶级 不满罗马教廷对精神世界 的控制,要求建立一种以 人为中心而不是以神为中 心的生活哲学;他们提倡 发扬人的个性,追求享受 现世生活。
人 文 主 义
人是能够从心所欲地改造自己的。 我创造了我自己。——作家亚尔伯蒂
——作家彭塔诺
但丁与薄伽丘、彼特拉克 并称为文艺复兴 “文学三杰 ”
研究自然科 学的态度
研究主题:社会和人文 问题。忽视对自然科学 的探究
充满理性与激情,关 注自然界与人类生活
1.《甘肃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 中坚持德育为先,提出加强道德教育,强化道德修养,培养良
好A品.但质丁。下B列.苏历格史拉人底物中C.马,特丁别·路重德视道德D修.克养利的斯是提B(尼)
A.智者运动 B.文艺复兴 C.宗教改革 D.启蒙运动
4.布克哈特认为:“摆脱中世纪桎梏的文化需要一个向导,并
在古代文明的身上找到了这个向导。”文艺A复兴的文化“向
高中历史必修三 第6课 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人教版】

材料二:16C初,在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化已经达到高峰时, 道德堕落跟随个性的高度发展成为了一种流行。道德心与 利己主义混杂起来,大多数的意大利城市国家都频繁的发 生篡夺或谋反事件。阴谋,武装,联盟,行贿和背叛构成 这一时期意大利的政治历史。……。这种精神常常表现出 肆无忌惮的利己主义。
(2)局限性:对人文主义的过分推崇,造成运 动后期个人私欲的膨胀、泛滥和社会混乱。
在第四日第一个故事中,女主人公在给自己的情人辩护 时,大胆地说:“人类在原始时代是无高下等级之分的,只 有品德的高下。人类本来是平等存在着的。平等的法则被被 出身的不平等所代替”。
“如果你说我是和一个贫贱的人相爱,那便是你自己的羞 耻,因为你竟不给这样善德的人相等的报酬。”
——陈小川等《文艺复兴史纲》
意大利保留大量古希腊罗马文化遗存和典籍。
世俗文学
意大利文艺复兴初期“文学三杰”
但丁
彼特拉克
薄伽丘
但丁与《神曲》
《神曲》叙述但丁在梦中游历了地狱、炼狱和天堂。
《神曲》片段一: 但丁“发现”当时的教皇卜尼法斯八世正在地狱的一个 火窟中永受煎熬。但丁对痛苦的教皇说:你留在这里吧, 因为你的贪婪使世界陷于悲惨,把好人蹂躏,把恶人提升。 《神曲》片段二: 在《炼狱篇》中,但丁明确宣称:“我是一人,当爱情 鼓动我的时候,我依照它从我内心发出的命令写下来。”
6.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
——沐浴人性的光辉
“教皇权力好比太阳,国王权力犹 如月亮,它的光是向太阳借来的。”
——教皇英诺森三世
注释:教皇一词拉丁语为“父亲”的意思, 教皇可以说是脱离世俗的最高权力者。
黑暗的时代—禁锢人性
创世说
原罪说
赎罪说
上帝创造世界万 物。人是毫无价 值的,是上帝的 奴仆,是上帝的 羔羊,只能忠顺 地听从神的摆布。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3课件:第6课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 (共51张PPT)

人文 主义 以人为中心 现世的享受 自由平等 理性和科学
参照以上宗教神学与人文主义的异同,得出人文主义的基本内 涵是: (1)以 人 为中心而不是以神为中心,要求肯定人的价值和尊严 。 (2)提倡追求 自由 、幸福和物质享受,鼓励发财致富和冒险精 神,崇尚 理性和科学 ,追求知识。
把人从宗教神学的束缚中解放出来!
思
5.文艺复兴在欧洲的扩展
16世纪以后,文艺复兴从意大利传播到 欧洲其他国家, 在文学、艺术、科学等许多方面,硕果累累。例如,英 国的 莎士比亚 ,其代表作是《哈姆雷特》。
(五)文艺复兴的扩展
国家 法国 人物 拉伯雷 代表作 《巨人传》
德意志
西班牙 英国
伊拉斯谟
塞万提斯 莎士比亚
《愚人颂》
《堂吉诃德》 《哈姆雷特》
莎士比亚 《哈姆雷特》
莎士比亚 (1564—1616),英 国大文豪,创作了许 多脍炙人口的悲剧喜 剧作品,《哈姆雷特》 是莎士比亚最优秀的 悲剧作品之一。
莎士比亚
诵读莎士比亚的经典独白 《哈姆雷特》第二幕第二场
哈姆雷特:人是一件多么了 不起的杰作!多么高贵的理 想!多么伟大的力量!多么 优美的仪表!多么文雅的举 动!在行为上多么像一个天 使!在智慧上多么象一个天 神!宇宙的精华!万物的灵 长!
人是神的附属
导
学习目标:
1.文艺复兴的兴起的背景、实质、核心思想, 文艺复兴的主要成就以及文艺复兴的影响。 2.宗教改革的背景,马丁·路德的思想主张以
及宗教改革的影响。
思
1.归纳文艺复兴运动兴起于意大利的背景
2.概括文艺复兴的含义及实质。
3.试阐述文艺复兴的核心思想——人文主义。
4.文艺复兴时文学、美术领域的主要成就。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课件 第6课 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共20张PPT)

薄伽丘《十日谈》
展厅二:天文馆
文艺复兴“天文三杰” a s t r o n o m y o f R e n a i s s a n c e
哥白尼
布鲁诺
开普勒
“宇日宙心太首说阳”张系手全绘景稿图
展厅三:艺术馆
文艺复兴“艺术三杰” A r t i s t o f R e n a i s s a n c e
但丁
《神曲》
神彼特拉克 《歌集》 拉斐尔 《西斯廷圣母》
人性至上
追求幸福
人 张扬个性
探索研究
新兴资产 阶级思想 文化运动
米开朗琪罗 《大卫》
达·芬奇 《蒙娜丽莎》
文艺复兴的影响
材料一:正如恩格斯所说:“在人文主义的伟大思想光辉和永恒艺 术魅力面前,中世纪的幽灵消失了。”因为文艺复兴期间人文主义 者的启发,欧洲随之而来的是商业革命,宗教改革,政治革命,并 且开创了一个理性的时代,世界也随之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文艺复 兴解放了人们思想,为近代科学的兴起奠定思想基础,文艺复兴后 出现太阳中心说,行星运动三定律,伽利略的望远镜等。
“九十五
条论纲”
简化宗教仪式,僧侣 可还俗;
宗教领域的 反封建斗争
国家的权力高于教会
4、特点:
带有浓厚人文主义意味,资产阶级要求人人平等的愿 望通过宗教的形式表达出来。
5、影响:
宗教改革使人文主义得到进一步传播和延续
宗教改革概况
Survey of Reformation
德意志宗教改革
瑞士宗教改革
达芬奇
米开朗琪罗
拉斐尔
拉达米·开斐芬朗尔奇基罗
人文主义:即肯定人、注重人性,把人性从 宗教束缚中解放出来
《《最末绿圣野后日体圣的审争母晚判辩餐》》》
高中历史人教版 必修三课件 第6课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共36张PPT)

二、与上帝直接对话
--宗教改革
4.意义:
实质:宗教改革是一场在宗教外衣掩饰下发动的
反对封建统治和罗马神权统治的政治运动。
影响:
打击了西欧的封建势力,摧毁了天主教的精神独 裁,新教成为早期资产阶级革命的旗帜,并对后来 资产阶级革命产生了重大影响。
促进了西欧各国民族文化和教育事业的发展。 加强了君主专制制度,加强了新兴的民族国家。
有人说西欧封建社会末期是“人”和“世 界”被发现的时代。思考,这里的“人”被发 现和“世界”被发现分别指的是什么事件?
“人”被发现指的是14至17世纪的文艺复兴运 动; “世界”被发现是15世纪末16世纪初的新航路 开辟;
神学阴影笼罩下黑暗的中世纪 神学的各种传统观念占据统治地位
文化全靠跪着背圣经 艺术只画上帝一家亲 科技全赖寸头铁匠铺 外交就是突突穆斯林
文艺复兴的意义
A 冲破了基督教神学的桎梏,解放思想, 为后来启蒙思想的出现打下了基础
B 为资本主义制度的胜利和发展开辟了道路 C 推动了文学艺术和科学的发展
谈谈文艺复兴时期思想家对宗 教持什么态度?
在一定程度上认识并揭露了教会 的腐朽、罪恶,但并没有放弃天 主教,对教会报和解态度,不愿 走上宗教改革的道路。
自然风光。在风景秀丽的地方,
在远离城市喧嚷的田园山庄中,
彼特拉克挥笔写下了许多著名的
彼特拉克
诗作。他一生的创作很丰富,其
中《歌集》对以后的欧洲诗歌产生了巨大而持久
的影响,彼特拉克因此被授予“桂冠诗人”称号。
他成为享誉整个欧洲的著名作家。
文学三杰
薄伽丘
拉斐尔《西斯廷圣母》
画面像一个舞台,当帷幕拉开 时,圣母脚踩云端,神风徐徐 送她而来。代表人间权威的统 治者教皇西斯廷二世,身披华 贵的教皇圣袍,取下桂冠,虔 诚地欢迎圣母驾临人间。圣母 的另一侧是圣女渥瓦拉,她代 表着平民百姓来迎驾,她的形 象妩媚动人,沉浸在深思之中。 她转过头,怀着母性的仁慈俯 视着小天使,仿佛同他们分享 着思想的隐秘,这是拉斐尔的 画中最美的一部分。人们忍不 住追随小天使向上的目光,最 终与圣母相遇,这是目光和心 灵的汇合。圣母的塑造是全画 的中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6课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主备人:熊宇翔教材分析:本课围绕14-16世纪欧洲人文精神的发展这个主题,重点向学生介绍了当时欧洲的两大运动──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
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使人文精神在历经数百年的压抑后,得以大力弘扬,并赋予了新的精神内涵。
因此本科教学重点也就是实质性内涵:认识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时期人文主义的含义,难点在于认识到文艺复兴是对古希腊人文精神的发展,也是启蒙运动的思想基础。
教学时注意前后联系,引导学生从人文精神发展的宏观历程和人的解放中对这两大运动准确定位。
尤其是宗教改革一课,学生没有足够的宗教知识储备,对基督教义理解也十分困难,影响学生对宗教改革时期的人文精神内涵的理解甚至难以理解宗教改革对欧洲思想、社会生活、经济、政治等方面的影响。
两大运动影响深远,有大量的古迹、资料流传至今,并在相当程度上影响了当今欧美的政治、文化生活,这有助于我们教学时充分运用以增强教学直观感受。
在教学设计中教师要借助图片、故事、史料等多种形式将“原罪、赎罪、因行称义、因信称义、先定论”等抽象概念、知识内容呈现给学生。
教学目标:1.识记文艺复兴的时间、起源地、代表人物及人文主义概念;德国的分裂;马丁•路德的观点;《九十五条论纲》;新教等2. 通过对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背景和性质的分析,培养学生根据材料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帮助学生认识到正是由于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发展,资产阶级在思想领域通过复兴与改革的形式进行反封建斗争。
3.通过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运动反对教会,探索自然、追求真理的战斗精神的了解,培养学生追求进步、追求真理的优良品质,树立坚持信仰的顽强意志以及尊重人和人性的人文情怀。
学着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关于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辩证关系原理分析和认识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意大利的文艺复兴、德意志的宗教改革所体现的人文精神。
难点:认识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时期的人文主义的时代价值。
课时计划:2.5课时教学设计和教学过程新课导入:14世纪后,意大利人对古希腊罗马文化非常热爱,1506年有一座雕塑,它的出土与修复使整个意大利都为之震惊!当时伟大的雕塑家米开朗琪罗甚至惊呼这是一件“不可思议”的作品!显示图片希腊群雕《拉奥孔》)看到这座雕塑,会感到震惊吗?会觉得不可思议吗?为什么?学生1……..学生2……..教师:当时的意大利人又为什么会感到震惊与不可思议呢?要了解他们这种心态,我们就必须去追问那个特定的历史时代背景,探本穷源去了解文艺复兴为什么会发生。
设计意图:设计采用“希腊雕塑《拉奧孔》出土引起轰动”的案例作为导入,是考虑到该事件(1506年)是文艺复兴时期的一件既鲜活又典型的事例,具备历史感;同时,这一事件也可构成文艺复兴的起因之一,与后面“探源文艺复兴”部分有回扣呼应的地方。
第一环节:探源文艺复兴(一)中世纪宗教神学束缚下的欧洲西罗马帝国灭亡之后,直到文艺复兴之前,欧洲所经历的历史阶段叫中世纪,那时的欧洲是一个神学无处不在的世界,当时人们的精神状态是怎样的?材料:文艺复兴前的欧洲社会处于中世纪基督教神学的统治之下,那时人们的生活是完全以神为中心的。
各阶层的人,不论是国王还是普通百姓,只能在宗教的框架内麻木地思想与生活,绝对不能够超越。
圣奥古斯丁是中世纪著名的神学家,他教导人们:由于人类先祖亚当与夏娃偷吃了苹果,这桩原罪遗传给他们所有的后代。
由于人生来就是有罪的,所以人的一生就是要受苦的,不可以有任何的欲望与情绪。
有的苦行僧,为了救赎自身的罪孽他们不断地鞭打自己,以期找到通往天国的道路。
相比这些人,另外一些人的下场更加悲惨,那就是对宗教持怀疑态度的人。
在那个时代被称为异端,他们会被专门审判异端的机构——宗教裁判所羁押,受到鞭打甚至是处以火刑。
著名的科学家布鲁诺、伽利略等都是受害者。
——文书摘编问题:结合教材p26和材料简单描述,你认为中世纪人们的主要精神状态可以用什么词汇来描述。
由于学生不了解中世纪史,所以学生的描述未必能够达到要求。
教师可以做适当的提示。
比如禁欲苦行、压抑人性、、麻木顺从、愚昧迷信、神权至上等学生1……..学生2……..教师:就是在这样世界里,就是在这样一种心态下,当人们看到从地底下挖出的古希腊罗马雕塑如《拉奥孔》时其震惊的情绪就可想而知了。
在这些雕塑中,他们看到了是什么?学生1……..学生2……..教师:是人的力量、人的情绪、人性的直白流露!这就无形唤醒了人们心底渴望复苏人性,尊重人性的精神需求。
由于当时还缺乏成熟的思想体系,所以人们就借助复兴古希腊、古罗马文化的手段来表达自己的愿望,掀起了文艺复兴运动。
设计意图:文艺复兴在人类文明发展进程中最大的贡献在于,把以神为中心的社会转变为以人为中们的社会,这是本课的主线与灵魂。
处理本课的一大难点在于,在现有的课程结构下,大多数学生可能都不清楚文艺复兴前的那个社会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社会?如果对这一点毫无感知,学生就很难理解文艺复兴的价值所在。
选词形式进行教学,目的就是要深入浅出地帮助学生了解中世纪的欧洲,进而使他们认识文艺复兴到底改变了什么。
那么这场伟大的运动为什么会首先发生在意大利呢?让我们来看两段文字材料。
(二)十四世纪独具优势的意大利材料一14世纪时,意大利中、北部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崛起的商人阶级由于拥有财富而创造了为财富服务的新思维,提出了关照人的生命与尊严的价值观。
材料二古希腊、古罗马文化的传统更多地保留在意大利。
……而且意大利各城市同拜占庭、阿拉伯一直有着经济和文化上的联系。
因此意大利人更容易接触古希腊手稿和艺术古迹。
——选自岳麓版教材通过阅读,请思考:文艺复兴运动首先兴起于意大利,主要有哪些原因?学生1……..学生2……..经济——经济发展,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阶级——新兴的资产阶级的产生。
思想——黑死病的灾难,产生追求享乐,重视人的生命与尊严等思想地理——昔日古罗马遗址的发掘,东西方文化交汇地。
技术——印刷术的西传,推动了欧洲文化的发展和思想解放教师(总结):从这些得天独厚的条件来看,意大利确实具备产生与传播文艺复兴的可能性,那么当时的概况如何呢?根据教材,填充与完成表格。
广义来看,文艺复兴时期是指欧洲的()世纪,而()是欧洲文艺复兴的发源地。
从表格中我们可以看出,文艺复兴时期确实是一个人才辈出、群星灿烂的时代。
时间的限制,这节课我们只能选取其中部分大师及其作品,通过感受他们人品与作品的魅力,来了解这些时代的巨人是如何引领人们打破中世纪神学的束缚,走向尊重人性的新世纪!设计意图:文艺复兴首发于意大利的原因是本课必须交代的问题。
鉴于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为突出教学重点节省时间的需要,直接采用了直白的文字材料。
对文艺复兴的概况先进行一个简单的勾勒,并采取填充与完成表格的方式来了解、巩固基础知识,既是落实本课基础知识的需要,也是为后面的重点感知部分做个铺垫,形成一个由整体而局部,由一般到特殊的完整认知体系。
第二环节:感受文艺复兴(一)薄伽丘·《十日谈》首先,让我们走进薄伽丘和他的《十日谈》。
薄伽丘是一个富商的私生子。
父亲希望他经商,他却酷爱文学艺术,创作了被称为“人曲”的伟大作品—《十日谈》。
《十日谈》多次被教会列为禁书。
下面,我们来听一个选自《十日谈》的故事,来探究这部伟大的作品为什么在当时被列为禁书的原因。
材料:《十日谈》第四天故事一梗概,一位父亲丧妻后带着两岁的儿子隐居山间,皈依天主教。
儿子十八岁时,父亲第一次带他去佛罗伦城,儿子见到了皇宫、街道、车马等许多新鲜的事物。
前面走来了一群美丽的姑娘,儿子问:“这是什么?”父亲怕儿子起邪念,骗到:“它们叫绿鹅,是祸水,不可接近”。
儿子默然,走了很久冷不丁的说:“父亲,如果你爱我的话,看在主的份上,让我带一只绿鹅回家吧,”问题:父亲和儿子关于女人的互动话题说明了什么?《十日谈》在当时为什么会被多次列为了禁书?人的本性是喜欢美的,人是有欲望的。
它被列为禁书的原因正在于薄伽丘通过他的故事,嘲讽了宗教神学的伪善与荒谬,引导人们要摆脱中世纪禁欲苦行的束缚,顺从人性。
(二)拉斐尔·《圣母圣子图》1.拉斐尔简介拉斐尔的父亲是一位宫廷画师,所以他继承了父亲的绘画天赋。
不幸的是,他七岁丧母、十一岁丧父,小小年龄就进入画室帮工,三十七岁就离开了人间。
可以说拉斐尔短暂的一生是充满不幸与痛苦的,但他却将人间最真最善最美的一面,用画作的方式留在了人间。
先后出示拉斐尔作品《圣母圣子图》和中世纪同一题材作品。
人们形容他的作品犹如“明朗的原野”,这幅画能给你们带来那种明亮清新的感受吗?问题:比较两幅画有什么不同? 造成这种不同的原因是什么? 教师提示学生:表情有什么不同?背景有什么不同?人物眼神有什么不同?情感状态有什么不同?等等。
学生1……..学生2……..中世纪的圣母圣子图表情严肃,没有母子间的那种温情。
而拉斐尔的画作则体现出人与自然的和谐美,母亲的慈爱,孩童的依恋,人间的亲情。
中世纪对人性是压抑的。
拉斐尔的画作则是希望回归自然人性。
老师:每次看到拉斐尔的这幅图都会很感动,是什么力量促使拉斐尔画出如此具有感染力的圣母圣子图?如此渴望人性、亲情的回归?学生1……..学生2……..拉斐尔七岁丧母、十一岁丧父。
这种特殊的经历,使他笔下的圣母,洋溢着浓浓的母爱;他笔下圣子,充满了对母爱的依恋。
老师:其实,文艺复兴的巨人大多都有一些特殊的经历,同学们不妨动手去查查资料,这对于我们更好地欣赏和理解他们的作品是有帮助的。
(三)米开朗琪罗·《大卫》1.米开朗琪罗简介在采石场边长大的米开朗琪罗,从小就与石头、凿子、铁锤结下了不解之缘。
正是他用手中的凿子与铁锤,在石头上雕刻出了“青春的凛然”和“生命的珍贵”出示惊世之作——《大卫》系列教师:在大卫还是个牧羊少年时,以色列人经常与非利土人交战。
有一个非利士的巨人歌利亚,力大无敌,出阵40天,以色列无人敢来应战。
一天,大卫去看望在以色列王扫罗军营中的三个哥哥,恰逢歌利亚骂阵,大卫怒而上阵杀敌。
他没有戴盔披甲,没有带兵器刀枪,仍然穿着平时的牧羊服,手中拿着投石器杀向歌利亚。
就在歌利亚举刀杀向大卫的瞬间,大卫用石子击中歌利亚的脑门,巨人歌利亚倒在地上,大卫趁机将其杀死。
非利土人阵脚大乱,以色列人乘胜追杀,赢得了胜利,大卫成为举国知名的英雄。
问题:从大卫这个英雄人物身上你能感受到什么?大卫为什么会散发出这样的气质?学生1……..学生2……..力量、希望、勇气等等。
人物散发出这样的气质是因为大卫引导族人走向了自由。
所以米开朗琪罗在这里其实是想表达追求自由的信念!教师:我们之所以能看到作品背后的这层含义,是因为我们了解作品本身的背景知识。
(四)达·芬奇老师:达·芬奇让人感到神奇、睿智的地方,首先来源于他的传世之作—《蒙娜丽莎》,蒙娜丽莎那摄人心魄的微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