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教育语文人教版八年级上 《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练习题
八年级上册语文练习册答案【五篇】

【导语】下⾯是为您整理的⼋年级上册语⽂练习册答案【五篇】,仅供⼤家查阅。
桃花源记课后题答案 ⼀、答题⽅式要灵活,可以先熟读成诵,再复述,也可以经过熟读粗知课⽂⼤意后,再复述故事,最后练习背诵。
复述时可充分发挥⾃⼰的想象⼒,能根据上下⽂意补充若⼲细节,进⾏创造性的复述。
⼆、⽰例:没有压迫,没有剥削,⾃⾷其⼒,和平宁静的社会理想。
在当时的条件下是⽆法实现的。
因为当时的社会尔虞我诈,巧取豪夺,到处⼀⽚混乱,要想摆脱这种现实是不可能的,所以只能是⼀种空想。
三、1.村⼈渔⼈(可⽤“他”替代)渔⼈村⼈渔⼈(可⽤“他”替代) 2.由此可见作者的剪裁功夫。
村⼈问“今是何世”,渔⼈当答以“今是晋”;村⼈会接着问“秦之后即晋乎”,渔⼈再答⽇:“否,秦之后尚有汉魏,魏之后⽅为晋。
”作者不正⾯详细叙述这⼀对话过程,却⽤总叙的⽅式把它浓缩在“乃不知有汉,⽆论魏晋”这句话⾥。
这种省略⽅式最能反映出陶渊明的语⾔风格。
3.运⽤指代词语,避免重复前⽂内容。
“如此”,是指代语,指上⽂所说。
渔⼈见太守的⽬的是告诉他武陵郡中有此“绝境”,希望他派⼈去探个究竟,因此他⼀定会谈到⾃⼰发现桃源村的经过、村中的⽣活情状,还会谈到他归途中做标记的事。
四、1.交通,这⾥指道路纵横交错,四通⼋达。
在现代汉语中,“交通”是运输和邮电事业的统称,现仅指运输事业。
2.妻⼦,这⾥指妻⼦和⼉⼥。
在现代汉语中,“妻⼦”是男⼥两⼈结婚后,⼥⼦是男⼦的妻⼦。
在现代汉语中,“⼦”是词尾,⽆义。
3.⽆论,不要说,(更)不必说。
在现代汉语中,“⽆论”是表⽰条件的连词。
4.不⾜,不值得。
这个意思仍保留在现代汉语的成语中,如“不⾜挂齿”(不值得⼀提)、“不⾜为奇”(不值得奇怪)等。
现代汉语中,“不⾜”多⽤作“不充⾜”“不满”义。
短⽂两篇课后题答案 ⼀、这道题要在课堂上完成,熟读成诵约需35分钟.默写约需10分钟,默写时应注意字形。
要养成当堂记诵的习惯。
⼆、1.《陋室铭》的全篇旨意是从孔⼦“君⼦居之,何陋之有”这句话⽣发⽽来,作者以此结束全⽂,既巧妙地回应了开头“惟吾德馨”,⼜显得⽴意⾼远,⽆懈可击。
部编版初中八上语文10三峡课堂练习题课课练(后附答案)

10 三峡一、积累运用1.按要求填空。
(1)课文作者, (朝代)地理学家,课文选自《》,它是有文学价值的巨著。
三峡,指、和的总称。
(2)作者写山从正面和侧面突出山高。
从正面写的句子是“”;从侧面写的句子是“”。
(3)郦道元堪称写水的高手,他用“”描写水势盛大,又用“”描写江水清澈,语言凝练而意蕴丰富。
(4)写春冬之时山水草木秀丽的句子是“”。
(5)写春冬之水的特点的句子是“”。
(6)文中用“”描绘了山形的挺拔险峻,用“”写出了深秋的凄婉幽美。
2.下列句子中的“之”与“春冬之时”中的“之”用法和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至之市,而忘操之.B.故时有物外之.趣C.是吾剑之.所从坠D.鞭数十,驱之.别院3.下列对《三峡》一文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A.“空谷传响,哀转久绝”给人一种婉转悦耳、余音绕梁的感觉。
B.文章使用了大量极富表现力的骈散句,语言清新俊逸。
C.文章不仅运用正面描写的手法直接描绘三峡的景物,还写到“渔者歌曰”,从侧面渲染秋天萧瑟肃杀的气氛。
D.文章布局自然,先写山,后写水,突出了三峡山高水险的特点。
4.下列语句中,朗读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A.至于/夏水襄陵B.绝 /多生怪柏C.虽/乘奔御风D.常有高/猿长啸5.三峡是万里长江上最为奇秀的一段,是大自然的鬼斧神工造就的山水画廊。
为配合《三峡》的学习,班上举行以“浪漫三峡游”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积极参与。
(1)【办一期手抄报】老师要求每人办一期手抄报,你的同学计划把下面一段文字作为这期手抄报的“赞美三峡”栏目的导入语,标题拟好了一半,请你帮他拟写另一半。
三峡多美景,我曾经乘船路过三峡,也游过三峡,相当程度上来讲,是奔着唐诗的意境而去的。
唐诗意境的精华在哪儿?我以为就是那可见可闻的猿影、啼声。
想想看,那时候没有机器船,只有根根悠悠纤绳拉着的舟,江水伴着纤夫号子,时而间闻几声猿啼,有如闪电划破山谷,惊心动魄,余音缭绕,那才是峡谷中强劲的音符!(2)【做一回小导游】昔日郦道元笔下美丽的三峡,如今更是因三峡工程闻名于世,吸引了无数中外游客前来观光旅游。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第23课[《孟子》三章]测试题(含答案)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第23课[《孟子》三章]测试题(含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d46ecb76ec630b1c59eef8c75fbfc77da26997b0.png)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第23课[《孟子》三章]测试题(含答案)一、单选题(本大题共10小题,共20.0分)1.下列加下划线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 畎亩(quǎn)公孙衍(xián)B. 傅说(yuè)丈夫之冠(guān)C. 胶鬲(gé)法家拂士(fú)D. 百里奚(xī)富贵不能淫(yín)2.选出下列各项中加下划线字意思相同的一项()A. 戒之曰必敬必戒B. 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得志,与民由之C. 居天下之广居妾妇之道也D. 管夷吾举于士入则无法家拂士3.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A. 孟子,名轲,战国时期思想家,儒家学派代表人物之一,被尊称为“亚圣”。
他主张实行“仁政”,反对武力兼并,反对暴政害民。
B. 《孟子》是记录孟子言行的著作,共七篇,一般认为是孟子及其弟子万章、公孙丑等人共同编著的。
C.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中指出决定战争胜负的三要素及其关系的句子是“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D. 孟子在《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认为一个国家走向衰败灭亡的原因是“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
4.下列语句朗读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A. 富贵/不能淫B.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C. 必先/苦其心志D. 一怒/而/诸侯惧5.下列各项中加点词意义与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 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得.志,与民由之B. 往送之门,戒.之曰/必敬必戒.C. 丈夫之.冠也/此之.谓大丈夫D. 舜发于.畎亩之中/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6.对八年级上册人教版《富贵不能淫》一文理解不准确的一项是()A. 景春非常崇拜公孙衍、张仪等人的雄才大略,认为他们是大丈夫。
B. 孟子认为公孙衍、张仪等人只是一味顺从君王,没有独立之人格。
C. 文章以“妾妇之道”作比,指出顺从君王意志是坚守儒家仁义之道。
D. 讲仁德、守礼法、合道义,穷达有道、威武不屈,才称得上大丈夫。
初中语文八年级《22.短文两篇》

《爱莲说》 (1)主题思想
本文以莲喻人,通过对莲的形象和品质的描写,赞美君子
清廉正直的美德,鄙弃追名逐利的世风,表现了作者不慕富贵、 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
(2)文脉结构 生长环境 体态香气 莲 君子―→托物言志 不慕名利 爱莲说 气质风度 菊―→隐逸者―→逃避现实―→正衬 洁身自好 牡丹―→富贵者―→庸俗逐利―→反衬
(2)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形容词活用为动词,灵验) (3)无丝竹之乱 耳( 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乱 ) (4)无案牍之劳 形(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劳累) (5)不蔓 不枝 (名词活用为动词,蔓,生枝蔓;枝,长枝节)
4.文言句式 (1)判断句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者也”表判断)
(2)宾语前置
(2)周敦颐(1017—1073),字茂叔,道州营道(现在湖南道县)
宋代 朝代)著名的唯心主义哲学家,宋代理学的创始人。 人,________( 晚年在庐山莲花峰下建濂溪书堂讲学,世称“濂溪先生”,谥
号“元公”。
6.助学背囊 《陋室铭》 (1)主题思想 本文是古代散文中的名篇。作者通过对自己居室的描写, 极力表明“陋室”不陋,表现了作者安贫乐道的生活情趣和高 洁傲岸的道德节操。
• • •
• •
•
但是一个不可回避的事实是,在每年的 中考作文中仍然大量 充斥着无病呻吟、虚情假意、矫揉造作、 “为赋新词强说愁”的少 情或无情之作。除了初中生情感体验不够 丰富外,最主要的原因 是他们没有很好地将作文与抒写个人情感、 注重引发心灵对接起 来,片面地以为作文就是陈述道理、讲求 事实的,容不得个人的 “卿卿我我”,还有一些同学认为自己的
22 短文两篇
1.一词多义
花 结构助词,的 . 水陆草木之 乱耳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无丝竹之 . (1)之 不译 有宾语前置的标志 何陋之 .
八年级语文上册《〈孟子〉三章》分层作业(第二课时)

《孟子》三章第二课时1.指出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文言现象,并解释。
⑴往之女.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⑵丈夫..之冠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⑶富贵不能淫.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⑷贫贱不能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⑸威武不能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⑹居天下之广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解释下列句子中“之”的用法。
⑴丈夫之.冠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⑵父命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⑶母命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⑷妾妇之.道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⑸与民由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解释下列句子中多义词的意思。
⑴得①是焉得.为大丈夫乎____________②得.志____________⑵戒①往送之门,戒.之曰____________②必敬必戒.____________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的文言句子。
⑴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⑶丈夫之冠也,父命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⑷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⑸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23课《孟子》三章(分层作业解析版)

第23课《<孟子>三章》分层作业基础巩固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畎.亩(quǎn)孙叔敖.(áo)法家拂.士(fú)B.拂.乱(bì)公孙衍.(yǎn)丈夫之冠.(guàn)C.域.民(yù)百里奚.(xī)富贵不能淫.(yín)D.傅说.(shuō)衡于虑.(lǜ)空乏.其身(fá)【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字词读音。
A.拂.士(fú)——bì;B.拂.乱(bì)——fú;D.傅说.(shuō)——yuè。
故选C。
2.下列各组句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是()A.丈夫之.冠也往之.女家。
B.舜发于.畎亩之中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C.行拂.乱其所为入则无法家拂.士。
D.居天下之.广居三里之.城。
【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一词多义A.助词/动词,到;B.从/在;C.违背/同“弼”,“辅佐”之意;D.两句中的“之”均为助词“的”;故选D。
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之”与例句中“之”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例句:女子之嫁也A.丈夫之.冠也(《富贵不能淫》) B.七里之.郭(《得道多助,失道寡助》)C.往之.女家(《富贵不能淫》) D.环而攻之.而不胜(《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答案】A【解析】例句中的“之”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不译。
A.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B.助词,的;C.动词,到,往;D.代词,代城;故选A。
4.下列加点词的活用现象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A.人恒过. B.劳.其筋骨C.必先苦.其心志 D.空乏..其身【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文言词语的活用现象。
A.名词活用为动词,过错,过失;B.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劳累;C.动词的使动用法,使……苦恼;D.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穷困;故选A。
5.下列句子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A.往之女家。
2024-2025人教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1课消息二则 分层练习(含答案解析)

1 消息二则素养目标:第一部分基础知识一、选择题阅读《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完成下面小题。
(新华社长江前线二十二日二时电)英勇的人民解放军二十一日已有大约三十万人__________长江。
渡江战斗于二十日午夜开始,地点在芜湖、安庆之间。
国民党反动派__________了三个半月的长江防线,遇着人民解放军好似cuī枯拉朽.,军无斗志,纷纷kuì退。
长江风平浪静,我军万船齐放,__________对岸,不到二十四小时,三十万人民解放军即已__________敌阵,占领南岸广大地区,现正向繁昌、铜陵、青阳、荻.港、鲁港诸城进击中。
人民解放军正以自己的英雄式的战斗,坚决地执行毛主席朱总司令的命令。
1.下面根据拼音写汉字或给加点字注音正确..的一项是()A.摧xiǔ溃díB.催xiu馈díC.摧xiǔ馈tíD.催xiǔ溃tí2.依次填入选段空白处恰当的一项是()A.横渡经营占领冲破B.渡过经营直取突破C.渡过占据直取冲破D.横渡占据占领突破3.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A.消息一般有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六个要素,包括标题、导语、背景、主体和结语五部分结构。
B.消息和新闻特写都要报道新闻事件的全过程,都要抓住新闻事件的片段展开。
C.消息的最大特点是时效性强和真实客观。
D.写作消息时,首先要确定一个恰当的标题。
其次,要合理安排正文的结构。
4.下列词语中加粗字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阻.遏(阻止)歼.灭(消灭)B.绥.靖(安抚、平定)殷.切(深厚)C.管.辖(管理)锐不可当.(抵挡)D.瑰.宝(奇特、珍贵)高屋建.瓴(建立)5.下列词语中字形和加点字注音无误的一项是()A.南度防线摧枯.拉朽(gū)B.芜湖溃.退(huì)风平浪静C.既己荻港.(gǎng)万船齐放D.突破占领执行.(xíng)6.下列句子中,表达方式与其他三项不相同的一项是()A.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从一千余华里的战线上,冲破敌阵,横渡长江。
八年级语文上册期末专题复习五语法知识人教部编版(含答案)

八年级语文上学期人教部编版:专题五语法知识1.下列语法知识判断有误的一项是( B )而又迷人。
”句中加点词语“清新”的词性是形容词。
A.“夏日的山野清新..B.“举止优雅”“学识渊博”“雄心壮志”都是主谓短语。
C.“读书是一生的修行。
”句中“读书”是主语。
D.“我国载人航天工程不仅取得了辉煌成就,更铸就了载人航天精神。
”这个句子是递进复句。
【解析】“雄心壮志”是并列短语。
2.下列语法知识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B )A.“我在家”“他在教室里看书”两个句子中的“在”字的词性相同。
B.“宽厚仁慈”“伸出臂膀”“大家唱歌”三个短语的类型分别是并列短语、动宾短语和主谓短语。
C.“哎呀”“嘎叽”“沙沙”等这些词在口语中很常见,表达感叹、呼唤、应答等,称为“叹词”。
D.动态助词包括“的”“地”“得”“所”“似的”,附着在动词的后边,表示动作行为的状态。
【解析】A.“我在家”中“在”是动词,“他在教室里看书”中“在”是介词;B.“嘎叽”“沙沙”是拟声词;D.“的”“地”“得”“所”“似的”是结构助词,动态助词“着”“了”“过”附着在动词的后边,表示动作行为的状态。
3.下列对语法知识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D )A.“云淡风轻”“沐浴春风”“林荫大道”“敬畏生命”是类型各不相同的短语。
B.“暮色中,第一颗星星出现在天空中”,“在天空中”在此句中作状语。
C.“每一个不曾起舞的日子,都是对生命的辜负”中的“辜负”是动词。
D.“只有不懈努力,才能实现自己的理想”,这是条件关系复句。
【解析】A.“云淡风轻”是并列短语,“沐浴春风”与“敬畏生命”是动宾短语,“林荫大道”是偏正短语;B.“在天空中”在句中作补语;C.“辜负”在句中是名词。
4.下列对语法知识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C )A.很小心地过了这个石梯,上面的路虽然还是陡,但并不陡得厉害了。
(“很”是副词,“很小心”是偏正短语,“虽然”是连词,“陡得厉害”是补充短语,“了”是助词)B .有抱住敌人腰的,有抱住敌人头的,有掐住敌人脖子把敌人摁倒在地上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之”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练习题及讲解
一、请判断下列“之”的用法
1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2莲,花之君子者也
3夜弛之沛公军
4臣之壮也,犹不如人
5.学而时习之
6.闻之,欣然归往
7.王见之,日:"牛何之?
答案:1、2相同,都是结构助词“的”;5、6都是代词;3、7都是“到、去”;4取消句子独立性。
二、下列句子中与“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中“之”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是哪一个?
1刺人而杀之。
(《寡人之于国也》)
2久之能以足音辨人。
(《项脊轩志》)
3先妣抚之甚厚。
(《项脊轩志》)
4.儿之成,则可待也。
(《项脊轩志》)
5何陋之有?(《陋室铭》)
6古之学者必有师。
(《师说》)
7.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师说》)
8.马之干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马说》)
9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
(《三国志·诸葛亮传》)
10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长远。
(《触龙说赵太后》
)
11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烛之武退秦师》)
答案:4、9、10、11是主谓间取独。
解析:4句“儿成”独立成句。
9这个句子译为“我得到孔明,好像鱼得到水一样”。
在10这个句子中,“之”用在主语“父母”和谓语“爱子”之间,取消了“父母爱子”的独立性,作假设关系的复句的一个分句。
译为“(如果)父母疼爱自己的孩子,就应该替他作长远的打算”。
11中,“行李之往来”作时间状语分句,译为“出使的人经过(郑国)时”。
1作代词2音节助词3作代词5宾语前置的标志6助词“的”7宾语前置的标8定语后置的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