处置民族宗教突发性事件应急预案
突发宗教活动应急预案

一、预案背景为了确保宗教活动安全、有序进行,维护社会稳定和民族团结,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宗教事务条例》和《突发事件应对法》等相关法律法规,结合本地区宗教活动实际情况,特制定本预案。
二、预案目标1. 及时、有效地预防和处置突发宗教活动事件,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2. 维护宗教和睦与社会和谐,促进民族团结。
3. 保障宗教活动在法律法规和政策框架内顺利进行。
三、预案适用范围本预案适用于本地区内发生的各类突发宗教活动事件,包括但不限于以下情况:1. 宗教活动场所及周边地区发生火灾、爆炸等事故。
2. 宗教活动引发群体性事件、暴力冲突等。
3. 宗教极端势力渗透、煽动、破坏等。
4. 其他影响宗教活动正常进行,危害社会稳定的突发事件。
四、组织指挥体系1. 成立突发宗教活动事件应急处置领导小组,负责统一领导和协调应急处置工作。
2. 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负责日常工作。
3. 各相关部门按照职责分工,密切配合,共同参与应急处置工作。
五、应急处置措施1. 预警与预防(1)加强宗教活动场所安全管理,确保消防、食品、卫生等设施符合标准。
(2)加强对宗教活动场所及周边地区的巡逻监控,发现可疑情况及时报告。
(3)加强对宗教人士和信教群众的宣传教育,提高他们的安全意识和法制观念。
2. 先期处置(1)事件发生后,现场指挥部立即启动应急预案,组织力量进行先期处置。
(2)迅速了解事件基本情况,掌握现场动态,制定应急处置方案。
(3)采取有效措施,控制事态发展,防止事态扩大。
3. 应急响应(1)根据事件性质、规模和影响,启动相应级别的应急响应。
(2)组织力量开展现场救援,确保人员生命安全。
(3)对事件进行深入调查,查明原因,依法依规进行处理。
4. 事后恢复与重建(1)对受损的宗教活动场所进行修复,恢复正常宗教活动。
(2)对受到影响的信教群众进行安抚,帮助解决实际困难。
(3)总结经验教训,完善应急预案,提高应急处置能力。
六、保障措施1. 加强组织领导,明确各部门职责,确保应急预案有效实施。
处置民族宗教突发性事件应急预案

处置民族宗教突发性事件应急预案一、背景在我国,民族宗教是一个复杂的社会问题。
由于不同族群、不同宗教信仰之间的文化差异,以及政治、经济等因素的影响,民族宗教突发性事件经常发生。
为了应对这些事件,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就必须制定和实施应急预案,以保障公共安全和社会稳定。
二、任务本应急预案的目的在于规范处置民族宗教突发性事件的工作。
为了达到这个目的,本应急预案明确了应急预警、责任分工、信息收集与处理、处置措施等具体内容,在事件发生时可以迅速地行动。
三、应急预案1. 应急预警当局应当积极做好应急预警工作,及时掌握事件发生的情况,为选择正确的处置措施提供依据。
2. 责任分工在事件发生后,各方面部门应立即投入处置工作。
责任分工要明确,以确保各部门职责齐备、有效协作,快速有序地开展处置工作,控制事件扩散和发展。
3. 信息收集与处理在事件中,及时、准确地掌握信息是至关重要的。
当局要设立专门的信息收集及处理中心,通过各种渠道收集及处理事件现场的信息,如采访目击者、了解社会民意等。
同时,聚焦于事件的背景、原因、扩散趋势、影响等问题,分析研判事件的性质及影响,为制定处置计划提供可靠的信息。
4. 处置措施在掌握事件的情况后,当局即刻组织人力物力投入到现场处理工作中。
事件处置措施的制定因情况而异,视情况而定,具体措施如下:(1)调动公安、武警等力量,保护现场治安,维护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
(2)调动医疗队伍,以迅速处理和处理现场受伤人员。
(3)在社会稳定期间,使政府相关部门和官员与当地团体沟通,以缓解社会恐慌和紧张氛围。
(4)组织专家与学者进行研究和分析,制定科学、有效的针对性处置措施。
(5)对相关违法人员应及时处罚,以示国家正义。
以上措施仅是基本应急措施,需要根据具体的事件情况进行具体的应对策略。
四、总结我国的民族宗教突发性事件是一个严峻的挑战,但我们拥有强大的应急预案能力和机制,政府各部门密切合作,科学规范地应对了一系列突发事件。
处置民族宗教突发性事件应急预案

处置民族宗教突发性事件应急预案
一、背景
民族宗教突发性事件是指突然出现的、具有非常规性质的事件,通常是由少数人或组织引发的,具有很强的不可预测性和不稳定性。
这些事件常常会对地方社会治安、国家安全和政治稳定造成重大影响,因此,及时、有效地处置民族宗教突发性事件是维护社会和谐
稳定的必要手段。
二、应急预案的原则
1.快速反应
应急预案应该强调快速反应的原则,及时响应事件,并采取措
施立即处置,以减小事件对国家和地方的不利影响。
2.动态调整
应急预案应该能够根据具体事件的情况进行动态调整,包括加
强部署、组织力量、制定方案等。
3.合理有效
应急预案应该合理、有效,具有实际可行性,能够应对多种复
杂情况。
三、应急预案的实施步骤
1.事件确认和定性。
处置民族宗教突发性事件应急预案

03
预防预警机制
信息监测与报告
建立信息监测网络
01
通过在重要区域和重点场所安装监控设备,实现对民
族宗教活动和人员信息的实时监测。
紧急疏散
根据现场情况,紧急疏散现场人员,确保人员安 全。
安置措施
为疏散人员提供食宿等基本生活保障,做好心理 疏导工作。
后续处理
对受影响人员进行后续处理,恢复正常生活秩序 。
05
后期处置
善后处理与恢复重建
善后处理
在事件平息后,应积极做好善后处理工作, 包括清理现场、恢复设施、抚慰伤员、处理 遇难者遗体等。
宣传教育与培训演练
宣传教育
通过各种渠道和形式,向广大干部群众宣传民族宗教 政策法规,提高其对民族宗教问题的认识和敏感性。
培训演练
定期组织相关人员进行应急处置培训和演练,提高其应 对突发事件的实战能力。
07
预案实施与监督
预案备案与公布
预案备案
各级处置民族宗教突发性事件应急预案应当报送上一级人民政府备案。
预案公布
预案应当适时公布,并根据实际情况及时修订公布。
预案实施时间安排
预防阶段
在民族宗教活动期间,加强情报信息收集、研判和处置,及时掌握 并报告动态情况,提前做好应对准备。
应急响应阶段
发生民族宗教突发性事件后,立即启动应急响应机制,组织力量开 展应急处置工作。
恢复重建阶段
事件得到有效处置后,及时转入恢复重建阶段,做好善后工作。
恢复重建
对受损的建筑物、设施进行修复或重建,尽 快恢复正常的生产、生活秩序。
民族宗教专项应急预案

一、预案编制依据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宗教事务条例》等相关法律法规,结合我国民族宗教工作实际,制定本预案。
二、预案适用范围本预案适用于我国各级政府及相关部门在处理涉及民族宗教领域的突发事件时,为维护民族团结、宗教和睦、社会稳定而采取的应急处置措施。
三、工作原则1. 预防为主、防治结合:强化民族宗教领域风险防控,建立健全预警机制,及时发现和处置苗头性、倾向性问题。
2. 快速反应、协同处置:突发事件发生后,迅速启动应急预案,各相关部门密切配合,形成合力,共同应对。
3. 尊重法治、维护权益:依法依规处置民族宗教领域突发事件,尊重少数民族和信教群众的合法权益。
4. 公开透明、舆论引导:及时发布信息,回应社会关切,引导舆论,营造良好社会氛围。
四、组织体系1. 成立民族宗教突发事件应急指挥部,负责统筹协调、指挥调度、应急处置等工作。
2. 建立民族宗教突发事件应急工作小组,负责具体实施应急预案,包括:(1)情报信息组:负责收集、分析、上报民族宗教领域突发事件相关信息。
(2)处置协调组:负责组织协调各部门、单位开展应急处置工作。
(3)宣传教育组:负责开展民族宗教政策法规宣传教育,引导舆论。
(4)后勤保障组:负责保障应急处置所需的物资、设备、人员等。
五、应急处置措施1. 预警与防范(1)建立健全民族宗教领域风险防控体系,定期开展排查,及时发现和消除安全隐患。
(2)加强对重点地区、重点人群的监控,及时掌握动态信息。
2. 突发事件应对(1)启动应急预案,迅速成立应急处置小组,明确职责分工。
(2)及时掌握事件基本情况,采取有效措施控制事态发展。
(3)依法依规处置,尊重少数民族和信教群众的合法权益。
(4)加强舆论引导,回应社会关切。
3. 事后处置(1)对突发事件进行全面调查,查明原因,总结教训。
(2)对相关责任人进行责任追究。
(3)完善应急预案,提高应急处置能力。
六、应急保障1. 人力资源保障:确保应急队伍的稳定和充足。
民族宗教突发事件应急预案

编制目的
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政策规定,如《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宗教事务条例》等。
地方有关法规和政策规定,如《XX省突发事件总体应急预案》、《XX市宗教事务管理办法》等。
编制依据
本预案适用于本地区内发生的涉及民族宗教方面的突发事件,如民族分裂、极端宗教、恐怖主义活动等。
本预案不适用于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等突发事件。
对突发事件现场进行安全警戒和巡逻,确保应急处置工作的顺利进行。
协助受灾群众疏散安置
在必要时协助受灾群众的疏散和安置工作,确保受灾群众的基本生活安全和保障。
01
02
03
06
事后恢复与重建
受灾情况评估
对造成的损失进行全面的评估,包括人员伤亡、物资损失等。
事件现场清理
包括清理现场,恢复公共设施和设备等。
预防为主,常备不懈。建立健全民族宗教突发事件预警机制,加强宣传教育和防范措施,提高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
工作原则
02
预案启动条件
1
启动标准
2
3
出现威胁民族宗教信仰自由和正常宗教活动的行为,或发生因民族宗教问题引发的群体性事件。
民族宗教领域出现重大安全隐患,且在短期内难以消除。
发生民族宗教方面的重大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事件,需要迅速采取措施加以控制和处理。
组织协调
对民族宗教突发事件应急处置工作进行指导监督,确保各项应急措施得到有效实施。
指导监督
负责收集、整理、分析民族宗教突发事件的相关信息,开展研判,为决策提供支持。
信息收集研判
负责民族宗教突发事件的现场处置工作,包括协调各方资源、组织救援、控制事态发展等。
应急处置
负责民族宗教突发事件的信息发布工作,及时准确地向社会公众发布事件的相关信息。
民族宗教突发事件应急预案

民族宗教突发事件应急预案为妥善调处涉及民族、宗教问题的矛盾和纠纷,做好民族、宗教方面的稳定工作,维护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依照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政策和《泌阳县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制定本预案。
一、指导思想深入贯彻落实党和国家关于民族宗教的方针政策,建立健全民族宗教突发事件应急机制,坚持将民族宗教矛盾纠纷调处化解工作纳入法制化、规范化轨道,全面提高处理民族、宗教突发事件的快速反应和应急处理能力,努力做到“早发现、早控制、早报告、早处理”,确保全县民族团结、宗教和睦和社会政治稳定。
二、工作原则一是超前防范、快速反应的原则。
建立完善民族宗教矛盾超前排查和预警预防机制,及时发现矛盾隐患,超前做好化解工作,努力把矛盾纠纷消灭在萌芽状态。
一旦发生突发事件,立即报告、迅速行动,及时通知相关单位及人员到达现场,在弄清事实真相的基础上,采取有效措施妥善处置。
二是统一指挥、分级负责的原则。
在县民族宗教突发事件应急领导小组的统一指挥下,各相关部门和单位各尽其职,各负其责,确保民族宗教突发事件处置工作有序、有力、有效开展。
三是耐心细致、教育为主的原则。
涉及民族、宗教问题的矛盾和纠纷,大部分属于人民内部矛盾,应积极做好民族宗教政策法规的政策宣传和教育劝导工作。
对极少数敌我矛盾性质的突发事件,也要注意做好大多数受蒙蔽群众的争取工作。
四是密切配合、依法解决的原则。
有关部门和单位要加强配合、通力协作,形成民族宗教工作的合力局面。
要严格按照有关法律法规办事,坚持客观公正、依法处置,防止主观随意,扩大事态。
三、适用范围本应急预案适用于泌阳县行政区域内发生的涉及民族、宗教问题的各类突发公共事件。
具体包括:民族方面。
①民族纠纷。
包括因清真食品经营管理引发的纠纷,外来少数民族与其他人员发生的纠纷,因民族、宗教风俗习惯引发的纠纷等等;②因伤害少数民族风俗习惯、宗教信仰和民族感情而引发的影响社会稳定的事件。
包括上访请愿事件、冲击重要目标事件、非法集会、游行示威事件、打砸抢事件、堵塞交通事件和聚众打架斗殴事件等等;③涉及民族问题的其它突发事件。
宗教活动突发事件处置预案

一、预案概述为保障宗教活动安全有序进行,预防和妥善处置宗教活动中的突发事件,维护社会稳定和民族团结,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宗教事务条例》等法律法规,结合本地区实际,制定本预案。
二、适用范围本预案适用于本地区范围内发生的涉及宗教活动的各类突发事件,包括但不限于以下情况:1. 涉及宗教场所、宗教活动、宗教人士的暴力、恐怖袭击事件;2. 涉及宗教场所、宗教活动、宗教人士的火灾、爆炸等安全事故;3. 涉及宗教场所、宗教活动、宗教人士的集体食物中毒事件;4. 涉及宗教场所、宗教活动、宗教人士的非法集会、游行示威等事件;5. 涉及宗教场所、宗教活动、宗教人士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6. 涉及宗教场所、宗教活动、宗教人士的其他突发事件。
三、工作原则1. 预防为主、防治结合。
加强宗教活动安全管理,预防和减少突发事件的发生。
2. 统一领导、分级负责。
成立宗教活动突发事件应急处置领导小组,负责组织、协调、指挥应急处置工作。
3. 快速反应、高效处置。
一旦发生突发事件,立即启动应急预案,迅速采取措施,妥善处置。
4. 保护生命、减少损失。
优先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最大限度地减少财产损失。
5. 依法处置、公正公开。
依法依规处置突发事件,确保处置过程公正、公开、透明。
四、组织指挥体系1. 成立宗教活动突发事件应急处置领导小组,由政府相关部门负责人组成,负责应急处置工作的组织、协调、指挥。
2. 设立现场指挥部,负责具体指挥、协调应急处置工作。
3. 明确各相关部门和单位的职责分工,确保应急处置工作有序开展。
五、应急处置流程1. 突发事件发生后,现场工作人员立即向宗教活动突发事件应急处置领导小组报告。
2. 现场指挥部根据事件情况,启动应急预案,迅速采取应急处置措施。
3. 依法依规开展调查,查明事件原因,妥善处理。
4. 加强信息发布,及时向公众通报事件进展情况。
5. 恢复宗教活动秩序,确保宗教场所、宗教活动、宗教人士的正常生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金中镇处置民族宗教突发性事件
应急预案
各村(居)委会、镇属有关单位:
一、目的、依据
为及时、妥善处置涉及民族宗教方面的群体性事件,切实维护少数民族群众和宗教界人士的合法权益,进一步增强民族团结,保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维护社会稳定和国家统一,根据“加快推进我区行政应急机制建设,提高政府应对突发事件和公共危机的能力”的总体要求,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外国人宗教管理规定》、《宗教事务条例》、《城市民族工作条例》、等有关法律法规,结合金中镇实际,制定本预案。
二、指导思想
以维护国家利益和安全为出发点,以维护民族宗教界的合法权益并确保社会稳定为目标,坚持日常工作和专项工作相结合,立足预防,加强信息沟通,密切配合,有效处置各类涉及民族宗教方面的群体性事件,为维护安定团结的大局,维护正常的工作秩序、生产秩序、交通秩序和其它社会秩序,推进“平安金中”建设,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三、工作原则
坚持党委、政府的统一领导和指挥,加强预防,分级负责,属地管理,快速反应,教育疏导,分级处置,依法处理,严格宣传纪律,统一报道口
径。
1.加强预防原则。
增强忧患意识,高度重视民族宗教的安全工作,居安思危,常抓不懈,防患于未然。
坚持预防与应急相结合,做好应对民族宗教方面突发事件的思想准备、预案准备和组织准备等。
2.分级管理原则。
对一般民族宗教方面突发性事件,由所在地的村(居)委会负责;规模较大的民族宗教方面突发事件,由镇政府和有关部门负责;重大的民族宗教方面突发事件由镇政府报县政府、由县民族宗教工作协调小组负责组织协调解决。
3.快速反应原则。
有关职能部门领导和工作人员应快速赶赴现场处理,根据实际情况,按照职能分工采取措施迅速处置,控制事态发展。
4.教育疏导、防止扩散原则。
要本着“宜缓不宜急,宜解不宜结,宜散不宜聚”,冷静观察,准确判断,坚持教育疏导为先,有针对性的宣传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政策,通过说服教育、劝阻、制止等手段,教育多数,分化孤立为首者,控制局势,严防事态恶化、扩散,维护正常社会秩序。
5.依法处理原则。
处理民族宗教方面突发性事件,要牢固树立法制意识,严格按照法律规定,依法行使职权,正确运用法律,争取最大限度地团结信教群众,依法处理极少数不法分子。
四、适用范围
1.不同民族成员间因为具体经济利益而引发的矛盾和纠纷;
2.因新闻报道和图书、期刊、音像制品、电子出版物、网络出版物等刊载的内容违反民族宗教政策、伤害少数民族和信教群众感情的内容引发的游行抗议及串联声援活动;
3.由于民族间文化传统、风俗习惯、宗教信仰和心理认同等方面的多样性、差异性而产生的矛盾和纠纷;
4.各民族交往过程中及少数民族人口流动过程中发生的摩擦和纠纷;
5.受境外敌对势力或个别民族分裂分子、宗教极端分子煽动,发生破坏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的事件或者不明真相的信教群众参与的与政府对抗的突发事件;
6.信教群众与不信教群众之间、信仰不同宗教的群众之间因宗教信仰问题引发的矛盾和纠纷;
7.同一宗教内部因派别、权利继承、利益等矛盾引起的矛盾、纠纷、械斗;
8.因在土地开发、城市建筑拆迁、落实宗教房产政策、风景名胜区管理等工作中涉及宗教团体、宗教活动场所和信教群众的利益而引发的突发性事件;
9.大规模非法宗教集会,或跨地区、或在敏感时期、敏感地点组织的非法宗教集会;
10.其他涉及民族宗教方面的事件。
五、组织指挥体系和职责
(一)组织指挥机构及协调组
总指挥:陈方勇
副总指挥:杨启成
成员:杜明辉汪伟张声明肖怡聂文霞
协调小组下设办公室,由社会事务办负责人兼任办公室主任,办公室
设在镇社会事务办。
(二)指挥机构职责
1.统一领导、指挥、协调特别重大、重大和较大民族宗教突发公共事件的应急处置工作。
2.确定各村和有关部门、单位应急处置工作职责及具体分工。
3.决定事件处置决策和应对措施,指挥、协调各村和有关部门、单位组织实施并加强监督,决定本预案的启动或终止。
4.负责向县委、县政府汇报事件发生、发展及处置工作情况,并根据实际情况,向县委、县政府提出有关处置工作的建议;完成县委、县政府交办的有关事项。
5.负责组织、协调事件的信息发布、舆论引导、新闻报道、记者采访等工作事项。
6.研究解决事件处置过程中的其他重大事项。
(三)金中镇民族宗教突发性事件应急工作小组成员名单及职责组长:张声明
成员:张昊陈佛荣马玉莺高照志唐福建卢明华吴家云何兴波曾东赵温杰彭科元郭家燕杨迪张会杨仁广许平曾侯波何崇叶孙德忠陈鸿飞梅可贤闵敏苏霄陆受涛彭国庆郝孟友黄华江孙家学杨汝恒李劲松罗朝东王颖龙志敏李明桂宏孙江海孙建罗大鹏谢方仁胡勇
工作职责:1、承接民族宗教突发公共事件的报告;请示镇协调小组
组长启动应急预案;协调各成员单位的应急处置工作;及时向县委、县政府报告事件情况;落实上级政府领导同志关于处置民族宗教突发公共事件的指示和批示。
2、负责组织协调县内外新闻媒体对事件进行客观、公正、完整的报道,统一报道口径。
3、组织协调相关部门及事发地村(居)做好与群众代表就引发事件的具体问题进行协商处置。
4、负责牵头制定本预案;确定镇协调小组成员单位职责及具体分工;组织、指导、协调民族宗教突发公共事件处置工作。
5、负责协调做好民族宗教突发公共事件中涉外人员的疏散、安置等相关事宜,并负责有关通报、联络等工作。
6、负责协调做好民族宗教突发公共事件中涉外同胞的疏散、安置等相关事宜,并负责有关通报、联络等工作。
7、做好情报信息工作;组织民族宗教突发公共事件中涉嫌犯罪案件的侦查工作;维护事件现场的治安秩序,依法处置事件中扰乱社会秩序、危害公共安全、侵犯公民人身安全和公私财产安全的行为。
8、按照有关法律法规规定,负责民族宗教突发公共事件处置工作的经费保障。
9、负责组织协调民族宗教突发公共事件中学生的安抚稳定工作;负责指导做好参与事件学生、教职员工的教育、疏导工作。
10、参与处置因土地征收、征用和土地、矿产权属纠纷引发的民族宗教突发公共事件。
11、领导和组织公安机关发现和搜集境外反华势力、间谍情报机关、各种敌对势力在幕后策划指挥、宣传煽动、插手利用民族宗教突发公共事件的相关情报信息,并按照职责分工组织实施侦查工作。
12、参与处置因工商行政管理活动引发的民族宗教突发公共事件;参与处置因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引发的民族宗教突发公共事件。
13、负责应急救援人员和应急物资的交通运输保障工作。
14、协助做好处置民族宗教突发公共事件中的相关工作。
六、事件等级划分
根据民族宗教突发公共事件的性质、规模和影响,将民族宗教突发公共事件分为特别重大事件(I级)、重大事件(II级)、较大事件(III级)。
(一)特别重大事件(I级)
有下列情况之一的,为特别重大事件:
1.因不尊重少数民族风俗习惯和宗教信仰引发的全镇性的串联、聚集、声援、游行并造成重大影响的事件;
2.因经济、民事等纠纷引发的涉及少数民族或者信教群众3000人以上的集体上访、请愿、聚集和游行等事件;
3.不同民族之间、某一少数民族内部或者信教群众之间100人以上的聚众械斗并造成5人以上死亡或20人以上受伤的事件;
4.涉及少数民族或者信教群众100人以上的在镇政府大院子周边等重点地区聚集、堵塞交通要道、打砸抢烧和冲击党政机关等要害部门、重要场所的事件;
5.国内外敌对势力的破坏活动使各民族人民生命财产遭受特大损失的
事件;
6.视情况需要作为I级对待的事件。
(二)重大事件(II级)
有下列情况之一的,为重大事件:
1.因不尊重少数民族风俗习惯和宗教信仰引发的跨乡镇、街道的串联、聚集、声援、游行并造成严重影响的事件;
2.因经济、民事等纠纷引发的涉及少数民族或者信教群众300人以上至3000人以下的集体上访、请愿、聚集和游行等事件;
3.不同民族之间、某一少数民族内部或者信教群众之间30人以上100人以下的聚众械斗并造成2人以上5人以下死亡,或10人以上20人以下受伤的事件;
4.涉及少数民族或者信教群众30人上至100人以下的在镇政府周边等重点地区聚集、堵塞交通要道、打砸抢烧和冲击党政机关等要害部门、重要场所的事件;
5.国内外敌对势力的破坏活动造成的严重威胁各族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事件;
6.涉及境内外宗教组织的大型非法宗教活动;
7.视情况需要作为II级对待的事件。
(三)较大事件(III级)
有下列情况之一的,为较大事件:
1.因不尊重少数民族风俗习惯和宗教信仰引发的造成严重影响的事件;
2.因经济、民事等纠纷的涉及少数民族或者信教群众300人以下的集体上访、请愿、聚集和游行等事件;
3.不同民族之间、某一少数民族内部或者信教群众之间30人以下的聚众械斗并造成2人以下死亡,10人以下受伤的事件;
4.涉及少数民族或者信教群众30人以下在重要场所、重点地区聚集人数堵塞交通要道、打砸抢烧和冲击党政机关等要害部门、重要场所的事件;
5.视情况需要作为III级对待的事件。
七、预案制订更新、预案解释部门、实施时间
1、本预案由镇民宗局牵头制订,报县政府批准后实施。
根据形势发展,及时修订完善。
2、本预案由镇政府办公室负责解释。
3、本预案自印发之日起实施。
金中镇人民政府
2013年6月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