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兰河传 PPT课件 新人教版高二语文选修

合集下载

好书推荐《呼兰河传》PPT课件

好书推荐《呼兰河传》PPT课件
2020/5/18
萧 红
.
2
萧红(1911-1942),原名张乃莹,乳名 荣华,学名秀环,后 由外祖父改名为张廼(nǎi) 莹,笔名萧红、悄吟、玲玲、田娣等。1935 年她首次以萧红为笔名,出版了小说《生死 场》。萧红出生于黑龙江省呼兰县一个封建 地主家庭,幼年丧母。她是一位传奇性人物, 在极端苦难与坎坷中,以柔弱多病的身躯面 对世俗,历经反叛、觉醒与抗争,一次次与 命运搏击,一生未向命运低头。
2020/5/18
.
3

茅盾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生曾指出:“要点不在《呼兰河传》不像是一
部严格意义的小说,而在于它“不像”之外,还有些别的
东西—一些比像一部小说更为诱人的东西:它是一篇叙事
诗,一幅多彩的风土画、一串凄婉的歌谣。” (《呼兰河
传·序言》)
2020/5/18
.
4
小说共分7章,前有序后有尾声,著名文学巨匠茅盾作序。 创作此小说时,正是抗日战争最艰苦的阶段,这使远在香港的 萧红更加怀念自己的故乡和童年。 于是,她以自己的家乡与 童年生活为原型,写了呼兰河村的人情风貌。书中刻画出了当 时生活压力下各种人物和生活画面,表达了作者对旧中国的社
1935年,在鲁迅的支持下,发表了成名作《生死场》。1936年,为摆脱精 神上的苦恼东渡日本,并写下了散文《孤独的生活》,长篇组诗《砂粒》 等。1940年与端木蕻良同抵香港,之后发表了中篇小说《马伯乐》和著名 长篇小说《呼兰河传》。被誉为“30年代的文学洛神”的萧红,是民国四 大才女中命运最为悲苦的女性,也是一位传奇性人物,她有着与女词人李 清照那样的生活经历,并一直处在极端苦难与坎坷之中,可谓是不幸中的 更不幸者。她出生在黑龙江呼兰县一个封建地主的家庭,然而她却以柔弱 多病的身躯面对整个世俗,在民族的灾难中,经历了无数苦难,度过传奇 的一生。

高中语文选修中国小说欣赏课件-11.《呼兰河传》3-人教版

高中语文选修中国小说欣赏课件-11.《呼兰河传》3-人教版
11.《呼兰河传》
“我是个女性。女性的天空是低 的,羽翼是稀薄的,而身边的累赘 是笨重的!而且是多么讨厌啊,女 性有着过多的自我牺牲精神,这不 是勇敢,倒是怯懦,是在长期的无 助的牺牲状态中养成的自甘牺牲的 惰性……不错,我要飞,但同时觉 得……我会掉下来。” ——萧红
萧红(1911—1943)中国现代著名女作 家,黑龙江省呼兰县人,原名张乃莹,笔 名悄吟。曾因不满封建家庭的包办婚姻而 离家出走,受尽颠沛流离之苦,个人感情 生活也屡遭坎坷。先后辗转于哈尔滨、北 京、青岛、上海、日本等地。1942年,31 岁的萧红在历经艰辛之后,寂寞地病逝于 战火纷飞的香港。在她不到十年的创作中, 留下了长篇小说《呼兰河传》《马伯乐》、 中篇小说《生死场》、短篇小说《手》 《牛车上》等大量作品,这些介乎小说与 散文之间的独特作品,包含着巨大的文化 含量和独特的生命体验,对后世具有深远 的影响。
作者简介:
萧红(1911~1942)
➢现代小说家。呼兰县人。
➢1911年6月2日出生于地主 家庭,中学时代喜爱绘画和 文学,因反抗包办婚姻离家 出走。
➢1932年在哈尔滨与萧军相 识,并开始为报刊写稿。
作者简介:
萧红(1911~1942)
➢她与萧军合著的小说散文 集《跋涉》于1933年自费出 版。
端 木 蕻 良 先 生
1942年1月22日一个凄凉的冬日,年仅三十一岁 的萧红在医院里呼出了生命的最后一口气息。十年 漂泊,北国的呼兰小城是她的起点,而南方的香港 是她的终点。萧红走了,她的生命结束在战争的硝 烟中,从此曾经爱她的两个男人萧军和端木一生都 生活在萧红的阴影里。
《呼兰河传》以一个小女孩的眼光观察古老的呼兰河 畔的种种人和事。
6用这种方法能够治病吗?小团圆 媳妇该不该死?是谁害死了她?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小说欣赏》课件:11《呼兰河传-小团圆媳妇之死》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小说欣赏》课件:11《呼兰河传-小团圆媳妇之死》
小 团 圆 媳 妇 之 死
萧 红
解题
团圆媳妇,是旧社会封建婚姻制度的 产物,也叫童养媳。旧社会穷人家孩子多 养不起就变相卖给或送给有男孩的人家做 媳妇。实际上就是让所谓的夫家去抚养, 等女孩长大了,夫家就让此女孩与其子圆 房,故此就叫团圆媳妇。在我们学过的作 品中,《大堰河我的保姆》中的大堰河, 《窦娥冤》中的窦娥就是童养媳。旧社会 的童养媳受尽了夫家的奴役和凌辱,经历 是相当悲惨的。
宝玉曾这样说:女孩子未嫁之前是 颗珍珠,无价之宝,等嫁了人就变成了 鱼眼珠了。怎么这些人只一嫁了汉子, 染了男人气味,就这样混帐起来!比男 人更可杀了! 印度和泰国,驯象人在大象还是小 象的时候,就用一跟铁链将它绑在水泥 柱或钢柱上,无论小象怎么挣扎都无法 挣脱。小象渐渐习惯了不挣扎,直到长 成了大象,可以轻而易举地挣脱链子时 也不挣扎。
归纳主旨
望 断 西 天 一 缕 霞
何 人 绘 得 萧 红 影
白 云 原 自 一 身 轻
但 得 能 为 天 下 雨
他们被父母生下来, 没有什么希望, 只希望吃饱了, 穿暖了。 但也吃不饱, 也穿不暖。 逆来的, 顺受了。 顺来的事情 却一辈子也没有。 《呼兰河传》
本文通过写一个健康活泼、纯真善 良的少女被无情而腐朽的封建礼教折磨 致死的经过,批判了善良的呼兰河人身 上所表现的国民的麻木、愚昧、残忍的 劣根性,揭示了旧的传统意识对女性的 束缚与戕害。 在整部作品中,作者也用饱含深情的 笔墨,回忆故乡的人和事,充满着同情、 怜悯,表达出自己又被过多的自我牺牲所累 这种自我牺牲是被迫成那样的 我虽然想高高飞翔 但我总觉得是要掉下来一样 ---我将与蓝天碧海永处 留下那半部红楼给世人看 生平受尽白眼冷遇 身先死 不甘 !不甘!
小组合作探究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小说欣赏:《呼兰河传》_课件1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小说欣赏:《呼兰河传》_课件1

diàn(惦)记 3.diān(掂)量
xiān(掀 )开 4.qìn(揿 )电铃
赤身luǒ(裸 )体 5.脚huái(踝)
sī(撕)扯 6.sī(厮)杀
yù(预)备 7.逸yù( 豫)
biàn(辫)子 8.biàn( 辩)解
xi ng(享)福
(2)对比手法的运用 有活力的被扼杀,思想僵腐的在维持着秩序,掌握着别 人的命运;冷漠旁观、助纣为虐的人又是救人的人;孩子的 一眼看穿与成人的愚昧可笑……多处对比极有力地突出了国 民的丑陋。 (3)浓墨重彩的渲染 对重点内容(洗澡)的渲染极深刻地表现了人性被扭曲、 异化的程度,对环境的渲染入木三分地刻画了社会特征。
萧红(1911—1942),原名张乃莹,黑龙江呼兰人。20世纪中国 著名女作家,文化革命活动家,是黑土文学的代表性作家。笔名萧 红、悄吟,出生于黑龙江呼兰,幼丧母。1930年,反对包办婚姻出 走,结识萧军,走上写作之路,完成散文集《商市街》。1934年到 上海,与鲁迅相识,同年完成长篇《生死场》。由此取得了在现代 文学史上的地位。《生死场》是最早反映东北人民在日本帝国主义 统治下生活和斗争的作品之一,引起轰动。鲁迅为之作序,高度评 价。后来投入抗日救亡运动,到山西临汾任教。1940年去香港。最 有成就的长篇是写于香港的回忆性长篇小说《呼兰河传》及系列回 忆故乡的中短篇如《牛车上》、《小城三月》等。
她一个下马威。……不打得狠一点,她是不能够中用的。 有几回,我是把她吊在大梁上,让她叔公公用皮鞭子狠狠 地抽了她几回,打得是着点狠了,打昏过去了。可是只昏 了一袋烟的工夫,就用冷水把她浇过来了。是打狠了一点, 全身也都打青了,也还出了点血。可是立刻就打了鸡蛋青 子给她擦上了。”
“她婆婆”是一个愚昧、落后、麻木、残忍、狠毒的 妇人。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小说欣赏”第六单元第11课《呼兰河传》教学课件(19张)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小说欣赏”第六单元第11课《呼兰河传》教学课件(19张)


括人异物化形的象典型,是男权传统樊篱中的
对牺。牲她者做、了大殉家葬极者认和可异又化极者习。以为常的一
件事。①虚落伪后残愚忍昧、的自民风私民冷俗酷作的支封撑建;思②源 于对想生命的的受毫害不者怜和惜卫;道③士还源于一种文化认
同:媳妇的地位和生存价值不值得一提,而
婆婆拥有管教的权利。
1、周围人和小团圆媳妇有仇吗?对于婆婆的各
第 二 调 查
了一性个对月自,小己团被圆奴媳役妇状终态于被的折历磨史生性了认病同,
生病所后造老成胡家的听,信是了女跳性大自神的己人加的速话了,对给女小
婆 婆
团圆性媳的妇异用大化缸,当这众种洗心澡理的办成法为来她治们病共,有还 没到的二集月体,小无团意圆识媳,妇自就觉死了的。来规范、约 2、婆束婆自认为己自和己其这他样女做人对不。对婆?婆为是什被么女?请人概
种行为,周围人都做了什么?反映了他们怎
样的内心世界?
无怨无仇。面对种种折磨,他们没有阻拦,
因为他们也是为了她好——要她像个团圆媳妇,
可见他们的本性是“善良”的。

周围人麻木、愚昧、冷漠、残忍,是一群无

周 识的看客和刽子手。

围 2、如何理解周围人本性“善良”和行为残忍的
查 人 矛盾?

因为他们被封建礼教、封建迷信思想、旧的
如果小说中的“我”一直生活在在呼兰河, 且呼兰河的民风民俗基本没什么变化,长大后的 “我”将会有怎样的经历,请发挥想象,为长成
大姑娘的“我”续写一个故事。(100字左右)
拓展延伸
• 比较《小团圆媳妇之死》中的小团圆媳妇 和《祝福》中的祥林嫂,思考:其中的国 民性批判有哪些相似性?
小团圆媳妇与祥林嫂国民性批判上的相似性

《呼兰河传》ppt课件

《呼兰河传》ppt课件
呼兰河传
(节选)
萧红
初读课文
快速阅读课文,思考下列问题:
1、课文回忆了那些动植物物?有何特点? 2、课文回忆了哪些人?有何特征? 3、课文对景物的描写充满着童趣,请边读 边从文章中找出来。
动物:蜂子、蝴蝶、蚂蚱…… 地点:大花园
童话的王国 植物:榆树、谷子、黄瓜……
童 年 生 活
自 由
快 乐
人物:祖父和我
萧红的小说具有鲜明而独特的文体特征,创造了 一种介于小说、散文和诗歌之间的文体风格,一方面 延续了废名以来小说诗化、散文化的风格,进一步促 进了现代小说观念的更新,另一方面则以其独特的文 体风格和悲剧性主题形成了一种独具意味的艺术世界。 这种文体风格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别具一格的“萧红体”
诗意之美 :诗意之美是“萧红 体”小说最显著、最潜在的美 质。抒情主体自我形象的存在, 构成了富于抒情气息的情境、 氛围,形成了小说常有的诗意 美。 “非常”的语言:用自然的 陌生语言(儿童语言)描写熟 悉的世界,使其语言新鲜自然、 稚拙浑朴,别具情趣。 自传式叙事方法:自传性的怀旧笔调和第一人称叙述限制, 丰富了小说的情感容量,并带来突出的艺术效果。 散文化的文体结构:突破传统小说以线性时间关系和因果关 系结构作品的方式,有意淡化时间和因果关系,强化空间结 构,代之以富于情趣的场景和片断的细腻描写。
的家乡,一个北方小城镇的单调的美丽、人民的善良与愚昧。 萧红小说的风俗画面并不仅为了增加一点地方色彩,它本身 包含着巨大的文化含量与深刻的生命体验。
—— 《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
别具一格的“萧红”
萧红作品虽没直接描述 她的经历,却使她在女性觉 悟基础上加上一层对人性和 社会的深刻理解。她把“人 类的愚昧”和“改造国民的 灵魂”作为自己的艺术追求, 她是在“对传统意识和文化 心态的无情解剖中,向着民 主精神与个性意识发出深情 的呼唤”。

第11课《呼兰河传》课件(共44张PPT)

第11课《呼兰河传》课件(共44张PPT)
返回
自主积累
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
一 作者视窗
30年代的文学洛神——萧红
萧红被誉为“30年代的文学洛神”,她用自己寂寞的文字
成就了一种的文字轻松地叙述着磨难于她的沉重命运。在萧红的笔下,
纯美的不仅是她的文字,更是她内心完美的世界、完美的灵魂。传统中
有一种叛逆,新潮中有一种坚守。娓娓中,萧红的文字就像流星划过夜
注 萧红(1911—1942),原名张乃莹,笔名萧红、悄吟,出生于黑龙江省 呼兰县一个地主家庭,为了逃婚出走,困窘间向报社投稿,并因此结识萧 军,两人相爱,萧红也从此走上写作之路。
这位没有受过高等教育却有着写作天分的女性,命运却是悲凉的, 1942年1月22日逝于香港。她被誉为“30年代的文学洛神”。
小,但因为只有他父亲一人而显得空荡荡的。老人低着花白的头,正在凝
视儿子背着行囊的照片。此刻,市内举办的余纯顺徒步走中国事迹展览正
观者如潮。当时正午已过,听说老人还没有吃午饭,我走进厨房,发现只
有一把青菜。我帮老人煮了一碗清汤面,老人端着碗仍吃不下,他睁着昏
花的双眼望着我说:“人们夸倒下的是个英雄,对我这个父亲来讲,死 去的是一个儿子啊。”
拯救( zhěnɡ ) 感喟( kuì) 荒谬( miù)
答案
(2)多音字 扎破( zhā )
扎 扎彩铺( zā ) 通红( tōnɡ)
通 一通( tònɡ)
蒙骗( mēnɡ) 蒙 蒙起来( ménɡ )
蒙古(Měnɡ )
答案
2.辨形组词 婉 婉约 惋 惋惜 蜿 蜿蜒
裸 裸露 踝 脚踝
倔 倔强 崛 崛起 掘 挖掘
栏目 索引
温馨晨读 自主积累 合作探究 文本拓展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 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 掬水月在手,弄花香满衣

6.11《呼兰河转》(新人教版·选修)(60张ppt)

6.11《呼兰河转》(新人教版·选修)(60张ppt)

详写的是________,略写的是_________。
这未免可笑”,可是即使这样,“每当祖父这样做一次的
时候,祖父和孩子们都一齐笑得不得了,好像这戏还是第 一次演似的”。在这短暂的快乐之后,我们感受最多的是
祖父难于摆脱的寂寞。
因为他是老太爷,厨子给他更多的是吹捧;有子给他 更多的是敬畏;冯歪嘴子给他的同样是低等人对上层的尊 敬。因此,他无法抹去他和这些人之间的隔膜——阶级的
上是其艺术上的巅峰之作。
二、情节链接
节选前:小团圆媳妇是胡家买来的童养媳,是个12岁的 小姑娘,刚来的时候健康活泼,成天乐呵呵的,但是由于 她太过大方,不合传统,不懂“规矩”,常常遭到婆婆的 无端打骂,左邻右舍又都支持这种打骂行为,小团圆媳妇
终于被折磨得生了病。老胡家听信了跳大神的人的话,给
小团圆媳妇用开水洗澡来治病。洗澡时,很多人都来看热 闹„„节选文章就从这里开始。
《小团圆媳妇之死》(见节选) 节选后:我家的背后有一个龙王庙,庙的东角上有一
座大桥,叫东大桥,据说小团圆媳妇的灵魂来到了东大桥
下,变成了一只很大的白兔,隔三差五来到桥下哭。
三、词语积累
1.浓墨重彩:指绘画或描述着墨多。 2.含辛茹苦:经受艰辛困苦(茹:吃)。也说茹苦含辛。 3.战战兢兢:①形容因害怕而微微发抖的样子。②形容小 心谨慎的样子。 4.世面:社会上各方面的情况。
胡家想给她个下马威,总是无端打她,左邻右舍也支持胡家
的行为,都说应该打。胡家就越打越凶,打的时间也越来越 长,小团圆媳妇被折磨得生了病。老胡家听了跳大神的人的 话,决定给小团圆媳妇用开水洗澡。洗澡时,很多人来看热 闹,只见她被滚烫的水烫了三次,几天后终于死去了。
我有一个亲戚有二伯,他是个老光棍,性情非常古怪, 不大爱同人搭腔,却喜欢同石头、麻雀、黄狗谈天。听祖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层次
❖ 该作品是寂寞的萧红的寂寞之作
凄美的“童年记忆”----祖父、后园和我
❖创作《呼兰河传》的1940年,作家萧 红已经经历了太多的人生苦难和情感 挫折,内在病痛的折磨和精神上的荒 凉与寂寞令她拿起笔,试图从童年的 记忆中寻找到精神的慰藉.
❖教材节选的这部分“祖父、后园和我” 也成为小说中最温暖最美好的部分, 它是萧红一生中唯一体验过爱和温暖 的时期。但这一短暂的温暖对应着全 书中人生体验的荒凉和痛苦,显得那 么的微不足道,那么地脆弱,而我们 也从作家的痴迷和沉醉中感受到了更 多的人生的悲哀。
预习思考题
❖1祖父是一个怎样的人? ❖2“我”的童年生活是怎样的? ❖3探讨萧红的内心世界。 ❖4小说的主题。 ❖5哪些句子令你感动?
课堂思考:
1、花园给你什么样的感受?
2.课文里哪些语句是反映“我”的天 真烂漫的?
3.在“我”的眼里,祖父是一个怎样 的人?
4.课文对景物的描写,充满了童趣, 试举例体会。
❖ (3)第三层次对国民性的思考。
文章的语言特色。
课文语言突出的特点,是自然真切地表现 了孩子天真烂漫的心情。用字造句,充满儿 童的稚气和欢愉。如“花园里边明晃晃的, 红的红,绿的绿,新鲜漂亮”;“小白菜长 得非常之快,没有几天就冒芽了。一转眼就 可以拔下来吃了”;“花开了,就像花睡醒 了似的。鸟飞了,就像鸟上天似的。虫子叫 了,就像虫子在说话似的”,等等,不似成 人那样成熟老到,完全符合孩子的心理。这 样的语言在课文中比比皆是。
总结《呼兰河传》的主题探究
❖ 1主题的探讨:分三个层次认识
❖ (1) 第一层次《呼兰河传》:本文回忆童 年在祖父后花园的无拘无束的自由生活,表 现了亲近大自然万物,亲近小生命的幸福与 快乐,寄托了作者对故乡的怀念,对自由纯 真的生活的向往。
❖ 第二层次该作品是寂寞的萧红的寂寞之作, 表现出作者的孤寂与苦闷,茅盾曾这样评价 它的艺术成就:“它是一篇叙事诗,一片多 彩的风土画,一串凄婉的歌谣。”
凄美的“童年记忆”——祖父、后园和 我
❖儿童视角成为作家最成功使用的一 种叙事手段,经历了太多人生丑恶 的成人视角里,不会再出现这么温 馨美好的人生,更多的是理性的审 视中,看到人生的残缺;儿童眼中 的“爱”和“美”在更高的叙事者 看来,亦潜伏着如此多的危机和冷 漠。
❖两种基调的共存:虽然节选部分无疑 充满了孩子般的热闹和童趣,但贯穿 小说全篇的成人叙事者那悲凉、荒原 般的气息在节选部分是潜隐的,它体 现在孩子“我”在雨雪天、冬季及无 人陪伴日子里的孤单和寂寞里,体现 在家人的漠视中,也体现在后园热闹 的景致的反衬中。
❖在鲁迅的关怀与扶持下,萧红成为30 年代文坛上活跃的女作家。她的代表作 品《生死场》,列入鲁迅主编的“奴隶 丛书”,1935年12月出版,鲁迅亲自校 阅并写了序言。
1936年7月因病只身东渡日本疗养。这时期结集 出版的作品有:散文集《商市街》(1936)、《桥》 (1936),短篇小说集《牛车上》(1937)等。1937 年初由日本归国。抗日战争时期,她先后到过武
主题的探讨
❖ 分三个层次
第一层次
❖本文回忆童年在祖父后花园的无拘 无束的自由生活,表现了亲近大自 然万物,亲近小生命的幸福与快乐, 寄托了作者对故乡的怀念,对自由 纯真的生活的向往。
❖《呼兰河传》:课文节选部分表现了 “我”对故乡、对童年美好的回忆, 是活泼的“我”和慈爱的祖父在一起 时的快乐时光。故事发生在二十世纪 二十年代具有北方典型地域特点的中 国东北呼兰河畔一个小县城里。文章 回忆了童年在祖父后花园的无拘无束 的自由生活,表现了原始的生命强力 和自在的生存状态:“一切都活了。 都有无限的本领,要做什么,就做什
呼兰河 传
(节选) 萧红
萧 红
1911-1942
萧红
(1911--1942),现代女作家, 原名张迺莹,笔名悄吟、田娣等。黑龙 江呼兰县人。“萧红”是发表《生死场》 时使用的笔名。被誉为“30年代的文学 洛神”的萧红,是民国四大才女(卢隐、 张爱玲、石评梅)中命运最为悲苦的女 性,也是一位传奇人物。曾被鲁迅誉为
“当今中国最有前途的女作家”,
代表作:《呼兰河传》《生死场》《小城三月》 《马伯乐》
❖现代小说家。呼兰县人。
❖1911年6月2日出生于地主家庭,中学 时代喜爱绘画和文学,因反抗包办婚姻 离家出走。
❖1932年在哈尔滨与萧军相识,并开始 为报刊写稿。
❖她与萧军合著的小说散文集《跋涉》 于1933年自费出版。
在“我”的眼里,祖父是一个怎样的 人?
归纳:祖父在“我”的眼里,是 个豁达、乐观、热爱生活、热爱 劳动的老人,对“我”非常宽容、 慈爱、谆谆教诲、平易近人 、 懂得尊重孩子的天性。他使“我” 的童年自由自在,充满快乐。
花园:美丽,充满阳光,充满生机。 祖父:勤劳慈爱。 “我”:天真烂漫,无忧无虑。 总体感受:一幅生机盎然的花园中的 天伦之乐图。在美丽、充满阳光、生 机盎然的园里,勤劳慈爱的祖父正在 悠然地劳动,小孙女则在旁边无忧无 虑、自由自在地玩耍,有痛苦,没有 忧愁,没有烦扰,大花园里洋溢着幸 福和快乐。
“几乎无事的悲剧”—《呼兰河传》
❖ 萧红正是通过这群“永久不晓得,永久体验不到 灵魂”的人们对于生命价值的极度冷漠与无视, 来直戮其灵魂深处的痼疾:传统文化的桎梏,而 这正是《呼兰河传》悲剧意蕴的深刻价值所在: 它揭示了强大而愚昧的历史文化背景(集体无意 识)对人性的异化及扼杀——呼兰河人认同环境, 认同现存的一切秩序及道德,实际上是认同它所 体现的所有历史文化和价值观念,所以当这群古 老中国的子民以真诚而善良的出发点去残忍扼杀 别的生命时,才更震撼地体现出我们病态民族麻 木的魂灵来,于鲁迅先生的”吃人“与”被吃 “的轮回中,体现出无尽的人生悲凉和深沉的悲 剧性。
作品简介
作品 《呼兰河传》是一部回忆性、自传性 的小说。作者仍以她惯用的散文手法, 疏疏落 落地写出儿时难忘的记忆。它再次打破了以人 物为中心的传统小说模式,而以呼兰城的公众 生活和环境为中心,辐射出生活的种种方面, 正如书名所示,它是为整个小城的人情风习作 传。这里面有活泼的“我”和慈爱的祖父,显 示出一点天伦之乐,但这里更有着悲苦的人生。 可以说,它实际上是沉默的国民灵魂的别传。 课文节选部分是活泼的“我”和慈爱的祖父在 一起时的快乐时光。
萧红:一个被放逐的灵魂
----寂寞的写作——“失功”之痛: 火热的抗战时代,民族的独立成 为社会和历史的主流,而坚持个 体独立精神和女性价值关注的萧 红的个性化独立写作,注定成为 “主流”文化的“他者”,得不 到男权社会的认同。
第三层次
❖对国民性的思考
“几乎无事的悲剧”---《பைடு நூலகம்兰传》
❖ 生存而非生活:“生、老、病、死,都 没有什么表示,生了就任其自然地长去; 长大了就长大了,长不大也就算了”, 在这被动的生与死中,“一切都是自然 的结果”,呼兰河人以对生死的极度麻 木和漠然,彻底放逐了有关生命的珍贵 与死亡的悲哀之感觉,而呈现出彻骨的 生命虚无和人生悲凉。
汉、西安、重庆等地,曾在山西临汾民族革命大
学任教,并随同西北战地服务团辗转各地,写有 短篇小说集《旷野的呼唤》(1939),散文集《回 忆鲁迅先生》(1940)和《萧红散文》(1940) 1940。年春,萧红与端木蕻良同去香港,在贫 病交迫中依然坚持文学创作,先后有中篇小说 《马伯乐》(1941),长篇小说《呼兰河传》 (1942)出版。1941年12月,日军占领香港,病 重的萧红无法离避,1942年病逝于香港。
写作风格: ❖萧红小说的散文化、诗化倾向。
萧红:一个被放逐的灵魂
❖ 萧红的一生,是一直被冷落被忽略的一生, 是一直寻找着“爱”和“温暖”的一生:
❖ ----孤独的童年——“失家”之痛:身为 “女儿”的性别原罪,决定了萧红被封建 父权放逐的命运。一生中家庭温暖的极度 缺乏,使“无家”情结成为萧红的宿命;
----坷坎的爱情——“失爱”之 痛:从逃脱家庭包办婚姻,初恋 受骗,与萧军、端木蕻良的爱情 纠葛及最终失败,来自男权社会 的冷漠与欺凌贯穿了萧红落寞而 痛苦的一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