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面交叉口竖向设计常用方法比较分析
平面交叉口竖向设计常用方法比较分析

平面交叉口竖向设计常用方法比较分析摘要:竖向设计是道路平面交叉口设计的重要内容,目前常用的设计方法主要有方格网法、设计等高线法、Coons曲面法、圆心法、等分法,由于平交口的多样性及其设计的复杂性,以上几种方法都有各自的优势及局限性。
本文对常用的几种设计方法的计算原理、设计结果进行分析比较,宜于针对不同的情况采用不同的设计方法,对于提高工程设计的效率和质量及行车的舒适性都极具意义。
关键词:平面交叉口;竖向设计;方格网法;设计等高线法;Coons曲面法;圆心法;等分法0 引言道路平面交叉口竖向设计的任务是确定与周边道路及建筑地坪标高相协调的平顺设计表面,并满足行车舒适、排水通畅、工程量小、美观等要求,其主要内容是计算竖向设计高程。
由于平面交叉口竖向设计具有多种复杂的设计形式,加之计算机辅助设计技术的快速发展及广泛应用,也随之产生了多种设计方法,其中目前常用的设计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方格网法、设计等高线法、Coons曲线法、圆心法、等分法。
对各种设计方法进行比较分析,明确各种方法的计算原理及适用特点、优势及局限性,进而针对不同的工程项目情况选用适当的设计方法可以有效的提高道路交叉口设计表面平顺程度和行车舒适程度,并有效的减轻设计人员的劳动强度及提高设计工作效率。
1 方格网法与设计等高线法1.1方格网法如图1所示,已知交叉口中心点A及其设计高程HA,相交道路半幅宽w1、w2,道路中线(路脊线)的纵坡坡度iv1、iv2,横向路拱坡度it1、it2,路缘石曲线半径R、曲线起终点(切点)D、E;分别过点D、E作路脊线的垂线DB、EC,其中点B、C为垂足;延长BD及CE交于点O,当路缘石曲线为圆曲线时,该点为圆心;根据路脊线纵坡可计算出点B、C的设计高程HB、HC,再通过路拱横坡可得到点D、E的设计高程HD、HE。
方格网法以路脊线及与之垂直的横断面线为高程计算线(如图1所示)。
计算网格点N的设计高程时,先过点N作与其距离最近的路脊线的垂线NQ(点Q为垂足),根据路脊线坡度计算点Q的高程,再由路拱横坡即可得到点N的高程[1,2]。
平面交叉竖向设计

浅谈城市道路平面交叉口的竖向设计浅谈城市道路平面交叉口的竖向设计谭利英摘要:基于城市道路平面交叉口的竖向设计的目的、原则,本文介绍了目前比较常用的平面交叉口的竖向设计方法,讨论了复杂交叉口的竖向设计方法,对目前城市道路平面交叉口的竖向设计方法进行了较全面的综述。
关键词:城市道路;平面交叉口;交叉口竖向设计。
在城市道路设计中,由于道路的纵横交错而形成很多交叉口。
交叉口是道路交通的咽喉,相交道路的各种车辆和行人都要在交叉口处汇集、通过,因此交叉口的设计在整个道路设计中显得特别重要。
交叉口设计内容包括平面设计和竖向设计两个部分,本文讨论了交叉口的竖向设计。
1 交叉口竖向设计的基本原则和要点交叉口竖向设计是为解决相交道路间、交叉口以及周围建筑物在立面位置上的行车、排水和建筑艺术诸方面的协调和统一,合理确定交叉口范围内相交道路共同构筑面上各个点的设计标高,以使相交道路在交叉口范围内能获得一个平顺的面,从而保证交通安全、排水通畅和建筑造型的美观和谐[1][2]。
交叉口竖向设计有如下基本原则和要点:(1) 通过交叉口的主要道路可保持其设计纵坡、横坡不变。
(2) 公路等级相同的道路交叉,当交通量相近时,设计时应尽可能使相交道路的纵坡大致相等,且差值不大于0. 5%为宜。
当彼此纵坡不同时,一般可保持相交道路的设计纵坡不变,并改变较小纵坡道路的横断面使其与纵坡较大道路的纵坡相一致。
(3) 为了利于排水,设计时至少应有一条道路的纵坡能将交叉口范围内汇流的地面水排出。
车行道两侧的边沟纵坡不宜小于0.3%。
并在该条道路交叉口路缘石转角曲线的切点处设置必要的雨水口以截住来水。
(4) 在较平坦地形设置交叉口,其竖向设计宜采用伞形。
即适当提高交叉口中心控制点的设计标高并以此控制点为中心沿路脊线向四周倾斜,以利排水、行车、美观和衔接处理。
(5) 交叉口范围内由于车速通常小于公路各等级的设计车速,故要求横坡平缓。
通常情况下其横坡不大于直线路段设计横断面的横坡度。
简析道路平面交叉口的竖向设计

简析道路平面交叉口的竖向设计作者:张玉坤来源:《科技信息·上旬刊》2018年第02期摘要:道路平面交叉口的设计在道路设计项目中占有重要地位,尤其交叉口的竖向设计是关键。
本文简要介绍交叉口竖向设计的形式、原则等问题,最终使得相交道路、周边建筑及排水设施协调统一,提升道路交叉口的安全性和舒适性。
关键词:交叉口;竖向设计;纵坡;横坡Abstract:This article briefly analyzes the vertical design of road intersections,mainly involving vertical design methods,principles and basic forms. The vertical design of the intersection should ensure the coordination and unity of intersecting roads,surrounding buildings and drainage facilities,and promoting the safety and comfort of road intersections.Key Words:Intersection;Vertical design;Longitudinal slope;Cross slope概况随着我国交通事业的蓬勃发展,道路等级的不断提高,加之行驶车辆对路面平顺性要求越来越高,对道路交叉口的竖向设计要求也随之提高[1]。
这就要求道路整体设计过程中,要将交叉口竖向设计与道路的总体设计衔接起来,做到交叉口的竖向设计与相交道路平顺连接。
1 道路交叉口竖向设计的原则道路交叉口的竖向设计,主要是通过调整交叉口范围内各个设计点位的设计标高,使之与相交路面及附近建筑物构成合理的曲面形状,让行驶车辆及行人感受到平顺、舒适,同时要利于交叉口以及相交道路的排水。
交叉口的视距、平面与立面设计

红绿灯信号配时优化
在交叉口前适当位置设置路标,指示 道路名称、方向和距离。
根据交通流量和流向,合理设置红绿 灯信号配时,提高交叉口通行效率。
指示牌设置
根据交通流量和流向,设置相应的指 示牌,引导车辆和行人正确行驶。
04 立面设计要素及方法
立面设计原则和目标
安全性原则
协调性原则
舒适性原则
经济性原则
确保交叉口视距充足、交通流畅 、安全便捷。
目标
提高交叉口通行效率,减少交通 冲突和事故风险。
渠化设计技巧应用
渠化岛设置
合理设置渠化岛,引导车 辆和行人按规定路线行驶。
标线施划
明确车道功能,施划导向 箭头、停止线等标线。
护栏设置
在必要位置设置护栏,防 止车辆违规行驶或穿越。
导向设施设置建议
路标设置
确保交叉口视距充足, 减少交通安全隐患。
与周边环境相协调,提 升城市形象。
提供平顺、舒适的行车 体验,减少驾驶负担。
在满足功能需求的前提 下,尽量降低建设成本。
坡度、坡长确定技巧
坡度确定
根据交叉口地形、地质条件和排 水要求等因素,综合确定合理的
纵坡和横坡。
坡长确定
坡长过短会导致车辆频繁起伏, 影响行车舒适性;坡长过长则会 增加土方量和建设成本。因此, 需要综合考虑地形、视距等因素,
视距是指在交叉口处,驾驶员为了安 全行车而必须能看到的距离,也就是 从驾驶员眼睛到前方最近障碍物的距 离。
视距重要性
视距是保证交叉口交通安全的重要因 素之一,足够的视距可以让驾驶员有 足够的时间和距离来反应和制动,避 免交通事故的发生。
影响视距因素分析
01
02
03
城市道路平面交叉口的竖向设计解析

城市道路平面交叉口的竖向设计解析摘要:城市道路网络是一个复杂系统,城市交叉口又是路网中通行能力的“咽喉”,尤其是大型交叉口和广场由于立面较为复杂,竖向设计则显得更加重要。
竖向设计的合理与否直接影响交叉口道路表面的平顺度,行车的舒适性,排水质量和审美需求等。
本文针对T形、X形柔性路面平面交叉口的竖向设计进行探讨。
关键词:平交口;竖向设计;纵断优化交叉口立面设计的理念就是合理地设计交叉口的标高,便于汽车及行人安全出行,同时还应考虑与附近建筑物、地下管网、绿化的相关关系。
符合行车平顺、排水通畅和建筑艺术三方面要求。
1平面交叉口竖向设计的原则分清主次道路,主要道路优先,要保持原有车流状态,适当偏移中线,增加交叉口车道数,车道密度(宽度、数量)等适当。
要保证主要道路的交通便利。
同等级的道路交叉时,一般都而改变它们的横坡,使横坡逐步地随纵坡变化。
交通流交叉时,应尽可能渠化成直角或近似直角交叉交通流合流时,应以较小角度进行合流,实践证明,交通流以100-150合流时,合流速度差最小交叉口范围内,不应使一条道路的雨水排入另一条道路上或流过交叉口的人行横道,也不应使交叉口内产生积水。
因此,需合理确定交叉路纵断的变坡点和布设雨水口,设计时至少应有一条道路的纵坡方向背离交叉,雨水口应设在人行横道之前或低注处。
如遇困难的地形,交叉口设在盆状地形处,必须设置足够数量的雨水口。
平面交叉口立面设计高程应与周围建筑物的地坪高程协调一致。
设计时应充分考虑发展与环境的关系.力求使路口的渠化与环境的绿化协调使路口不再枯燥、单调。
2平面交叉口竖向设计的方法对简单的沥青路面交叉口,通常采用特征断面法;对大型、复杂的沥青路面交叉口,采用简单的特征断面法不能完整地表达交叉口的立面,必须加密交叉口范围内的设计高程,即高程图法。
2. 1 T形、X形交叉口特征断面的确定和特征点高程的计算交叉口的特征断面与选定的路脊线密切相关,路脊线应根据相交道路的等级和交叉角等因素确定,既要考虑行车平顺,又要考虑整个交叉口的均衡美观。
道路平面交叉口竖向设计基本方法分析

道路平面交叉口竖向设计基本方法分析摘要:城市道路交叉口是城市道路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城市道路上各类交通汇合、转换、通过的地点,是管理、组织道路各类交通的控制点。
在整个道路网中,交叉口成为通行能力与交通安全上的卡口。
文章分析了道路平面交叉口竖向设计基本方法。
关键词:道路平面交叉口;竖向设计;城市建设1 道路平面交叉口设计的重要性城市道路的畅通与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交叉口的交通问题处理的好坏。
行驶在道路上的车辆由于交叉口上产生的延误约占行程行车时间的三分之一,而交叉口拥挤严重时波及路段甚至整个路网系统,造成城市整个区域严重拥堵,耽误行车时间的同时容易造成交通事故,引发路段更严重的噪声、废气污染、能源浪费等问题,交叉口的设计涉及到平面几何设计、交通组织、交叉口型式的确定、竖向设计等问题。
前几个都与路段设计、规划设计关系较大,而竖向设计对一个交叉口的优劣应是一个道路设计工程师考虑的重要问题。
2 城市道路交叉口存在的问题2.1 车道划分问题就一般情况来说,城市道路系统的运行能力取决于道路交叉口的进出口车道多少。
相对于标准车道,交叉口处应该留有多1至2个车道的余地。
使进出车辆时能够宽松、不拥挤。
并且要根据实际车流量,来分配进出方向的车道数目。
当前道路交叉口的设计,容易出现交叉口处没有多设车道、以及进出交叉口车道划分与实际车流量状况不符等问题。
2.2 车道渠化问题渠化路口,是通过对路口车流量以及交通特征的掌握,而实现划分人与车、车与车各自通口、进行交通导流的方法。
渠化路口可以有效的提高道路通行能力、降低事故发生率、保障生命安全。
在交通设计中,除了一些支路相交不需设置渠化之外,在具有一定级别的道路上,一旦有两条及以上的车道交汇,就需要使用渠化设计。
当前城市交通建设中,却经常出现不设渠化以及渠化不合理现象。
2.3 标志线设置问题因为交通指示牌安装和路面标志线划线是错时进行的,指示牌安装在前,路面划线在后,而在路面统一划线时容易产生误差。
道路勘测设计课件交叉口竖向设计

满足排水要求
确保交叉口能够迅速排除雨水, 避免积水对交通造成影响。
在雨季期间,应考虑加强排水设 施的维护和检修,以确保排水系
统的畅通。
针对特殊的气候条件,如暴雨、 洪水等,应采取相应的措施,如 设置排水沟、雨水收集系统等,
在交叉口设置交通岛,可以引导车辆和行人安全通过交叉口,减少交通事故的发生。
安装交通标志和标线
根据道路勘测设计规范,在交叉口安装交通标志和标线,指示车辆和行人遵守交通规则,确保交通安 全。
04
交叉口竖向设计的案例分 析
案例一:某城市道路交叉口竖向设计
总结词
该案例介绍了一个城市道路交叉口的竖向设计,强调了设计过程中的细节处理和实际应用。
交叉口竖向设计是道路勘测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提高道路交通效率和保障 交通安全具有重要义。
交叉口竖向设计的意义
提高交通效率
合理的交叉口竖向设计能够减少 车辆拥堵和延误,提高交通效率
。
保障交通安全
正确的交叉口竖向设计能够确保车 辆在交叉口处有足够的视距和明确 的行驶轨迹,从而减少交通事故的 发生。
满足排水要求
交叉口竖向设计要考虑到排水系统 的设置,以避免雨季时路面积水现 象的发生,保障交通安全。
交叉口竖向设计的基本原则
满足交通运行安全
交叉口竖向设计应确保车辆在行驶过程中具有足够的视距 和清晰的行驶轨迹,同时要尽量避免车辆在交叉口处出现 拥堵和延误现象。
满足排水要求
交叉口竖向设计应考虑到排水系统的设置,以避免雨季时 路面积水现象的发生,保障交通安全。
考虑排水要求
在设计标高时,要充分考虑排水流向,确保雨水能够顺畅地排出交叉口,避免 积水现象。
浅谈城市道路交叉路口设计方法及要点

浅谈城市道路交叉路口设计方法及要点摘要:文章介绍了道路平面交叉口竖向设计的原则和一般形式,阐述了常用的交叉口竖向设计方法及适用性,并结合工程设计实例,对比分析了两套拟定交叉口竖向设计方案的优缺点,得出最优方案,为今后城市道路交叉口竖向设计提供参考。
关键词:城市道路交叉口;竖向设计;方法;分析引言:近年来,随着我国交通运输业的不断发展,大多数城市的中心城区及城区周边的道路网络均得到了有效的改造和建设,从而带动了城市经济的增长。
但不可否认,大规模的快速建设也带来了许多问题,如道路交叉口的排水问题,雨天时城市道路交叉口积水现象随处可见,严重影响了市民的出行。
再者,由于现代汽车性能结构的不断改进,对交叉口路面平整度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由此可见,城市道路交叉口竖向设计是城市道路设计中的重要环节,直接关系着整条道路设计的成败。
一、前期的资料准备情况要做好道路交叉口处的设计,一定要在之前做好资料的收集整理工作。
资料主要是收集地形资料图、道路资料以及交通情况和道路排水装置的位置及尺寸等。
其中道路资料包括设计线的资料,被交路的等级、宽度、以及道路的组成半径、纵横坡度设计和规划资料等。
必须将这些资料进行整理分析,为后边的设计工作提供有效的资料支持。
二、交叉口平面设计阶段1、主要线条的绘制对于交叉口的设计,不仅要按照合适的比例将设计线、被交道路中心线、中央分隔带等标出,同时还要将机动车道、两侧带以及非机动车道和人行道等的分界线标出,同时还要标明各个车道的具体宽度。
2、转角处缘石半径的确定在计算交叉路口的行车速度时,需要按照各道路行车速度的零点五到零点七倍进行计算,对转弯车和直行车的取值要分开进行。
此外,对于道路转角处的缘石曲率与半径的计算,要依据右转机动车或者是非机动车辆的行驶要求进行计算,计算的时候可采用单圆曲线或者双圆曲线进行,根据交叉口的实际情况还可选择三圆曲线进行有关计算,插入缓和曲线的圆曲线也是设计中用于处理这一问题的有效办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平面交叉口竖向设计常用方法比较分析摘要:竖向设计是道路平面交叉口设计的重要内容,目前常用的设计方法主要有方格网法、设计等高线法、Coons曲面法、圆心法、等分法,由于平交口的多样性及其设计的复杂性,以上几种方法都有各自的优势及局限性。
本文对常用的几种设计方法的计算原理、设计结果进行分析比较,宜于针对不同的情况采用不同的设计方法,对于提高工程设计的效率和质量及行车的舒适性都极具意义。
关键词:平面交叉口;竖向设计;方格网法;设计等高线法;Coons曲面法;圆心法;等分法0 引言道路平面交叉口竖向设计的任务是确定与周边道路及建筑地坪标高相协调的平顺设计表面,并满足行车舒适、排水通畅、工程量小、美观等要求,其主要内容是计算竖向设计高程。
由于平面交叉口竖向设计具有多种复杂的设计形式,加之计算机辅助设计技术的快速发展及广泛应用,也随之产生了多种设计方法,其中目前常用的设计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方格网法、设计等高线法、Coons曲线法、圆心法、等分法。
对各种设计方法进行比较分析,明确各种方法的计算原理及适用特点、优势及局限性,进而针对不同的工程项目情况选用适当的设计方法可以有效的提高道路交叉口设计表面平顺程度和行车舒适程度,并有效的减轻设计人员的劳动强度及提高设计工作效率。
1 方格网法与设计等高线法1.1方格网法如图1所示,已知交叉口中心点A及其设计高程HA,相交道路半幅宽w1、w2,道路中线(路脊线)的纵坡坡度iv1、iv2,横向路拱坡度it1、it2,路缘石曲线半径R、曲线起终点(切点)D、E;分别过点D、E作路脊线的垂线DB、EC,其中点B、C为垂足;延长BD及CE交于点O,当路缘石曲线为圆曲线时,该点为圆心;根据路脊线纵坡可计算出点B、C的设计高程HB、HC,再通过路拱横坡可得到点D、E的设计高程HD、HE。
方格网法以路脊线及与之垂直的横断面线为高程计算线(如图1所示)。
计算网格点N的设计高程时,先过点N作与其距离最近的路脊线的垂线NQ(点Q为垂足),根据路脊线坡度计算点Q的高程,再由路拱横坡即可得到点N的高程[1,2]。
路缘石曲线与网格线交点(图1中点F、G)的高程,可依据邻近格点插值计算得到。
由此可见,当网格点与两侧路脊线的距离相等时,采用方格网法将可能得到两个不同的高程值;由于高程计算线严格与道路中心线垂直,故不能考虑右转车道的行车舒适性,在交叉口中心附近区域直行车道及右转车道表面均不能平顺过渡,该方法只适合于普通的小型交叉口;但方格网法便于设计、计算和施工,其采用离散网格描述交叉口竖向表面的方法具有十分重要的应用价值。
1.2设计等高线法设计等高线法[3]的设计方法是在交叉口的设计范围内,选定路脊线或其他少量高程计算线,算出路脊线和标高计算线上各点的设计标高,然后根据经验直接勾画出设计等高线,并算出各点的施工高度。
设计等高线法的优点是可以清晰直观的反映出交叉口的设计地形,且能使设计、检验与调整一步完成,其直观、形象的设计效果非常明显。
然而设计等高线法也有明显的缺点,首先设计等高线法需要具有相当的设计经验,在设计经验不足时反而有事倍功半的效果;其次是在设计等高线法绘制出设计等高线后,设计等高线上的各点标高位置不易放样;再次设计等高线法凭经验绘制设计等高线,不利于使用计算机程序进行设计,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进行人工修改和调整。
2 Coons曲面法用计算机处理平面交叉口的另一种方法是用Coons曲面表达设计面,然后建立计算机模型,再进行交叉口立面设计[4,5]。
用Coons曲面模型表达设计面进行交叉口立面设计,关键是Coons曲面片的正确划分。
首先建立局部坐标系(方格网形式)。
图2Coons曲面片基本形式Fig.2 Basic Form of Coons Surface图3交叉口Coons曲面片划分图Fig.3 Partition of Coons Surface at Intersection按图2所示的Coons曲面片的基本形式,将交叉口划分成如图3所示的Coons曲面片形式[6]。
图中,在交叉口范围内向四面延伸作为交叉口的设计范围。
整个交叉口共划分成16个Coons曲面片, 其中Coons曲面片③~⑩均包含了圆弧,Coons法可对圆弧进行精确处理。
曲面片划分完后,用链表将各Coons曲面片连接起来,建立曲面模型,依次计算各格网点高程和特征点高程,最后画出设计等高线图,可供图形状态下检查、修改。
如不满意可调整特征点高程,则相对于修改Coons曲面片特征角点高程,此时模型数据更新,重新计算,内插,绘制等高线,再检查……由Coons曲面法的设计方法可知:Coons法的优点在于所需的高程计算线数量少,且每一个Coons曲面内,曲面光滑,由此设计表面也光滑平顺。
Coons曲面法的问题在于高程计算线与常规方法相同,只是将交叉口划分为较小的多边形区域,在多边形区域内问题得到较好的解决,但在各多边形区域之间的衔接处以及交叉口的边界线上,仍存在高程函数曲线斜率不连续,设计表面存在折线等问题。
3 圆心法与等分法3.1圆心法如图4所示,在路脊线上取距离相等的若干点,分别与圆心O相连,即得到一系列的高程计算线。
路脊线上各点的高程依据路脊线的纵坡计算;为得到圆心O处的设计高程HO,先分别通过BD、CE内插得到O点处的设计高程HOD、HOE,可取二者的平均值作为所有计算线端点O处的设计高程[7,8],即HO=(HOD+HOE)/2。
高程计算线两端点的高程确定后,其间任意点的高程可采用插值方法计算得到。
由此可见,考虑到行车的舒适性,圆心法的高程计算线与右转车道处处垂直,弯道高程变化平顺。
但圆心法却无法确保高程设计线与直行车道的垂直,且在交叉口中心附近表面总是存在折线的现象;其计算方法易于通过计算机辅助设计技术来实现,但其计算结果不易于直接用于设计图纸的绘制,其计算线也不便于施工放样。
图4圆心法Fig.4 Circle Center Method图5等分法Fig.5 Equally Divide Method3.2等分法等分法计算原理与圆心法类似,区别在于等分法高程计算线的端点位置不在圆心处,而是均匀分布在路缘石曲线上(如图5所示)。
高程计算线在路缘石曲线处任意端点的高程HEi采用式(1)计算确定,其中和为对应的路缘石曲线长度。
(1)等分法与圆心法相比,其高程计算线既近似的与右转车道垂直,也基本趋向于与直行车道垂直,因此兼顾了两种车道的行车舒适性,比圆心法更加合理,另外,等分法更适合于路缘石曲线设置有缓和曲线的情况,因此对于较为复杂的异型路口的支持更为理想。
同时,等分法也具有易于通过计算机辅助设计技术来实现的优点。
但同样也存在在交叉口中心区域表面不平顺;其计算结果难于直接用于设计图纸的绘制,其计算线也不便于施工放样的缺陷。
4 结论(1)圆心法、等分法具有设计面较为平顺、行车舒适性更高、易于计算机辅助设计的优点,且等分法对异型路口的设计结果更优。
目前大多数道路设计软件均采用这两种设计方法或在其基础上进行优化(例如:纬地采用等分法,DICAD采用圆心法)。
(三)导师制的作用大众化教育背景下本科生导师制的实施是否有必要?调查结果显示,在被调查的我院04、05级93人中,有79%的学生认为实行本科生导师制对于本科生培养教育具有重要的意义,82%的教师认为有利于因材施教和学生的个性发展;有利于教学与科研相结合;有利于充分发挥教师教书育人的主体作用;有利于密切师生关系,增进师生友谊。
可见,绝大多数师生对大众化教育背景下实施本科生导师制的认识具有高度的一致性。
(四)结论通过调查和比较分析,我院本科生导师制在实行过程中仍存在不少有待解决的问题,归纳为以下几点:一是本科生导师制形式化程度较浓厚,活动方式比较单一,师生比例不协调,师生间沟通交流较少,本科生导师制难于真正发挥作用。
二是导师制指导内容不够规范。
导师对自身职责和工作目标不够明确,部分导师难于做到尽职尽责。
三是导师制考评机制缺乏科学性,且与之配套的制度不健全和不完善,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本科生导师制的实施效果及导师的工作积极性。
三、完善本科生导师制的对策和建议(一)结合实际,加强针对性指导指导方式应结合我院师资条件、教学科研状况、学生素质、班主任和辅导员制度等实际,选择不同类型。
目前,本科生导师制基本上分为综合导师制、年级导师制、英才导师制等不同类型。
由于我院班主任和辅导员制度的存在,与综合导师制必然产生职能上的重复,难于协调两种制度的职能,加之生师比问题突出,因而不适宜采用。
而英才导师制由于其覆盖面过小,闲置和浪费了导师资源,因而也不适宜采用。
相对而言,年级导师制由于主要是针对低年级学生的大学生活适应、学习方法、专业发展和职业规划的指导,可以有效地克服供需不平衡的问题,加之高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较强的独立自主能力,就不再需要配备导师了,因而比较适宜。
同时,为求得导师制的良好效果,应加强指导的针对性和多样性,如利用电话相互联系或网上交流、导师经常下寝室、学生经常登门请教等加强学生与导师间的交流与了解,为导师制的顺利实施奠定基础;导师应根据学生的专业特长、学习兴趣和个性特征,制订并实施具体计划,通过导师论坛、专题讲座、谈心交流、学业辅导等形式,采取集中和个别相结合的方式,开展经常性的、有针对性的教育活动;此外,在指导要求上,既要倡导导师找学生,也要要求学生主动找导师,发挥两方面的积极性,形成良性互动,以增强指导实效。
(二)强化导师队伍,明确导师职责在进行导师筛选的过程中,挑选专业业务好、政治素质高、责任心强的老师担当本科生的导师是本科生导师制在实施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
近几年,随着我校扩大招生,学生数量急剧增加,但与此相对应的师资队伍建设却严重滞后,最突出的问题就是本科生导师的数量不能适应本科生导师制发展的要求。
为此,我们认为一方面应严格控制学生规模,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师工资福利待遇,以稳定导师队伍,激发导师工作的积极性;另一方面可适当招收部分在读研究生来充实导师队伍,使师生比保持在理想状态。
此外,应明确导师职责,这既是加强导师工作管理的必要手段。
也是衡量和考评导师工作的客观依据。
具体而言,本科生导师的职责大概分为以下几项:一是根据人才培养目标和专业培养计划,对学生的专业学习、选课过程给予指导。
二是定期组织学习讨论,让学生参与科学研究,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引导学生了解学科前沿情况,对学生的发展方向提出建议。
三是及时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促进学生个性健康、充分地发展。
(三)加强制度建设,完善考评体系一是学院应建立导师培训制度,提供有关信息,使导师懂得如何去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