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水质与水体自净 2教案
第二次课 水质与水体自净

混
沉
过
消
供
水
凝
淀
滤
毒
水
二、废水处理基本方法:
非持久性污染物的稀释扩散和降解
河断面达到充分混合后,污染物浓度受到纵向分散作用和 污染物的自身分解作用不断减小。根据质量守恒原理,其变化 过程可用下式描述:
c
c0
exp
vx 2M
x
1
1
4KM x v2
式中:v——河水流速;
x——初始点至下游x断面处的距离;
Mx——纵向分散系数; K——污染物分解速度常数;
有
在950℃高温下,以铂作为催化剂,使水样气化燃烧,然后测定气体 中的CO2含量,从而确定水样中碳元素总量。
测定中应该去除无机碳的含量。
机
TOD: total oxygen demand 在900~950℃高温下,将污水中能被氧化的物质(主要是有机物,
包括难分解的有机物及部分无机还原物质),燃烧氧化成稳定的氧
化学性指标
过多的氮、磷进入天然水体,易导致
植物营
富营养化,使水生植物尤其是藻类大量繁
无
养元素
殖,造成水中溶解氧急剧变化,影响鱼类
生存,并可能使某些湖泊由贫营养湖发展
为沼泽和干地。
机
一般要求处理后污水的pH在6~9之
性
pH和碱度
间。当天然水体遭受酸碱污染时,pH发 生变化,消灭或抑制水体中生物的生长,
机
酚浓度低时,能影响鱼类的洄游繁殖。 酚浓度达0.1~0.2mg/L时,鱼肉有酚味。
酚浓度高会引起鱼类大量死亡,甚至绝迹。
酚的毒性可抑制水中微生物的自然生长速度,有时甚
物 至使其停止生长。
酚能与饮用水消毒氯产生氯酚,具有强烈异臭(0.001
水净化实验教案设计

水净化实验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了解水资源的重要性和保护水资源的意义;2. 掌握水净化方法及其原理;3. 能够进行简单的水净化实验及结果分析。
二、教学重点1. 水净化方法及原理;2. 实验操作方法;3. 实验结果分析。
三、教学难点1. 收集并处理原水;2. 如何分析水质的变化及原因。
四、教学准备1. 实验器材:玻璃棒、漏斗、滤纸、试管、烧杯、酒精灯等;2. 实验药品:硫酸铜、氯化铁、明矾、氯水等“净水剂”;3. 实验水源:自来水和池塘水等。
五、教学过程1.引入教师针对水资源的重要性,提问:“地球上的水资源目前受到哪些威胁?应该如何去保护水资源?”激起学生的思考。
2.概念讲解教师依据提问引导学生进一步了解保护水资源的必要性和紧迫性,涉及到水污染的来源和种类等知识;概括介绍水的净化方法和原理,便于后续的实验操作。
3.实验设计根据学习进度,教师给出完成水净化实验的具体步骤,引导学生依次实验操作。
(1)选取水源:自来水或者池塘水。
(2)添加“净水剂”:向不同的水样中加入不同的“净水剂”(硫酸铜、氯化铁、明矾、氯水等),将不同的样品挂起来并记录挂的位置和时间,使其形成等级差,促使水质的分层,方便取样和比较分析。
(3)观察水质的变化:定时收集实验样品并用滤纸等过滤出杂质,记录下水质的净化情况。
4.实验分析根据实验结果进行分析总结:(1)不同“净水剂”对于原水的净化效果不尽相同,其中的原理是什么?(2)实验中感染样品的条件条件及影响的因素有那些?为什么?(3)如何选择合适的“净水剂”进行水的净化?6.总结将本次实验的结果进行总结,并归纳和分析水净化的方法和技巧,使学生更加深入了解水的净化原理和技术。
七、评价方式学生解答老师的问题,设计实验方案及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的情况拟定评分标准,并在学生完成实验后进行综合评价和反馈,以提高学生的实验技能能力和分析能力。
八、作业要求学生落实实验数据、分析结果以及本体验的方法和注意事项等方面的知识及实现学习目标,即完成一份实验报告。
《水质工程学》课程教案 (2)

教学单元1 水质工程学概论课时:8学时基本教学内容1.1 水源水质1.2 城市污水的性质及污染指标污水:生活污水、工业废水、雨水、城市污水指标:物理性质与指标、污水的化学性质及指标、污水的生物性质及指标1.3 水质标准给水污水1.4 水处理方法概述物理方法、化学方法、生化方法教学重难点重点:1. 水质标准2. 污水的性质及污染指标3. 水处理方法概述难点:1. 污染指标教学方法与手段课堂讲授、课堂讨论与课后自学、复习相结合思考题:1. 何为生物化学需氧量,何为化学需氧量,在水处理领域中如何应用,并请对两者进行对比分析。
2、污水中含氮物质的分类及相互转换?3、什么是水体富营养化?富营养化有哪些危害?4. 水中杂质按尺寸大小可分成几类?各种杂质的主要来源、特点及一般去除方法。
5. 生活饮用水各项指标的意义。
教学单元2 水体污染与自净课时:4学时基本教学内容2.1 水体污染2.1.1 水体污染2.1.2 污染源分类2.2 水体自净的基本规律2.2.1 水体自净2.2.2 自净机理2.3 水体自净的数学模式2.3.1 物理净化作用:稀释与扩散、混合、沉淀2.3.2 好氧生物净化:研究河流中DO变化的意义,河流中DO变化规律教学重难点重点:1. 水体污染及其危害2. 水体自净的基本规律及计算方法难点:1. 水体自净的基本规律及计算方法,含耗氧、复氧、溶解氧平衡规律及氧垂曲线。
教学方法与手段课堂讲授、课堂讨论与课后自学、复习相结合思考题:1. 简述水体自净的含义及机理。
2. 绘出氧垂曲线,并加以简要描述。
氧垂曲线在水污染控制中有什么实际意义?作业:1 . 某城市人口35万人,排水量标准150L/(p·d),每人每日排放于污水中的BOD5为27g,换算成BOD u为40g。
河水流量为3m/s,河水夏季平均水温为20℃,在污水排放口前河水溶解氧含量为6mg/l,BOD5为2mg/l(BOD u=2.9mg/l)。
《自然界的水》第二课时《水的净化》教学课例

《自然界的水》第二课时《水的净化》教学课例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学生了解水的净化的方法和原理,掌握水的净化技术和净化设备的作用。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探究精神,提高学生的观察和实验能力。
3.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激发学生保护环境的责任感。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水的净化技术和净化设备的作用。
2. 教学难点:理解水的净化原理,探究水的净化方法。
三、教学过程1. 激发兴趣,导入主题教师出示图片或视频展示水污染的情况,引导学生思考:水资源对我们生活的重要性,而且我们日常接触的水不都是干净的。
请同学们思考一下,如果我们要把这些脏水变成清水,应该怎么做呢?2. 呈现新知识(1)通过图片、图表等展示水的净化方法,比如过滤、沉淀、消毒等。
(2)向学生介绍水的净化技术和净化设备的作用,比如净水器、污水处理设备等。
(3)让学生通过观察、实验等方式,了解水的净化原理和方法。
3. 引导探究,进行实验教师设计一些简单的水质净化实验,比如用过滤纸、活性炭、沙子等材料进行水的净化实验。
让学生动手操作,观察实验现象,总结实验结果。
4. 讨论分享,梳理知识教师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分享实验结果和观察感受,引导学生总结净化水的方法和原理,并梳理已学知识。
5. 设计实践任务将学生分成小组,设计一个小实验,探究某种水的净化方法,比如过滤净化、消毒净化等。
要求学生制定实验计划、进行实验操作、总结实验结果,并向全班报告实验成果。
6. 提出问题,引导思考教师提出一些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我们日常生活中,如何保护水资源?如果让你担任一个环保宣传大使,请你怎么向人们普及水资源保护知识?7. 归纳总结,拓展延伸教师指导学生对本节课内容进行归纳总结,并展开讨论水的净化技术在环境保护中的作用。
并拓展延伸相关知识,加深学生的理解。
四、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图片、实验等多种方式,让学生了解水的净化方法和原理,培养他们的实践能力和探究精神,提高他们对环境保护的意识。
环境工程学课件第一章水质与水体自净

自净半衰期
污染物浓度降低一半所需的时间,反映自净 过程的快慢。
自净动力学模型
描述自净过程中污染物浓度随时间变化的数 学模型,可用于预测和评估自净效果。
自净能力评价
01
自净容量
水体在特定条件下所能容纳的污 染物的最大量,反映水体的自净 潜力。
自净效率
02
03
自净能力指数
单位时间内水体去除污染物的量 与水体中污染物总量的比值,反 映水体的自净效果。
水资源保护策略与措施
节约用水
通过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减少浪费,推广节水技术和普及节水 意识。
治理水污染
加强污染源控制,推动工业废水治理和农业面源污染治理,保护水 体生态环境。
水资源调配
通过跨区域调水、蓄水工程和水资源市场等手段,实现水资源的优 化配置和高效利用。
可持续发展理念在水资源管理中应用
综合性管理
工业固废
工业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固体废弃物 ,如废渣、废石、尾矿等,堆积或 填埋不当会对水体造成污染。
农业污染源及危害
农药污染
农业生产中使用的农药,部分残留在 土壤和农作物中,通过雨水冲刷进入 水体,对水生生物和人类健康造成危 害。
化肥污染
畜禽养殖污染
畜禽养殖产生的粪便和废水,含有大 量有机物和氮、磷等营养物质,未经 处理直接排放会对水体造成污染。
环境工程学课件第一章水 质与水体自净
汇报人:XX
目录
• 水质概述 • 水体自净原理 • 水质指标与检测方法 • 水污染来源与危害 • 水处理技术与方法 • 水资源保护与可持续发展
01
水质概述
水质定义及意义
水质定义
水质是指水体的物理、化学和生物特性的综合表现,反映了水体的纯净程度、污染状况及其对人类和生态环境 的影响。
《自然界的水》第二课时《水的净化》教学课例

《自然界的水》第二课时《水的净化》教学课例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掌握一些常见的水的净化方法,了解水的净化过程和原理。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实验设计、观察和分析能力。
3.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关注水资源的保护和利用。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水的净化方法、净化过程和原理。
2. 教学难点:理解复杂的水净化原理,掌握重点实验方法。
三、教学准备1. 实验器材:水杯、玻璃棒、蒸馏水、沙、石头、砂子、活性炭等净化材料。
2. 实验工具:显微镜、显微镜玻片、标尺、计时器等。
3. 教学资料:净化过程的图片、视频、水的净化原理的PPT等。
四、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教师展示净化过程的图片或视频,引导学生讨论:你们认为水的净化是什么意思?为什么需要净化水?净化水的方法有哪些?2. 概念讲解(15分钟)通过PPT或板书介绍水的净化概念,包括水的污染来源、水的净化方法和原理等。
3. 实验操作(30分钟)A. 实验一:过滤法净化水实验步骤:(1)在实验室中准备蒸馏水、玻璃杯、石头、沙子和砂子。
(2)将石头、沙子和砂子放入玻璃杯中,然后往杯子里倒入蒸馏水。
(3)用显微镜观察不同净化层的水质情况。
实验目的:观察不同净化层对水的净化效果,比较净化前后的水质差异。
B. 实验二:活性炭吸附法净化水实验步骤:(1)在两个玻璃杯中倒入蒸馏水,其中一个杯子加入适量的活性炭。
(2)用显微镜观察加入活性炭的水和普通水的微观结构差异。
实验目的:观察活性炭对水质的吸附作用,了解活性炭净化水的原理。
C. 实验三:电解法净化水实验步骤:(1)在实验室中准备蒸馏水、玻璃杯、盐和两根电极。
(2)将一根电极连接电源,另一根电极放在盐水中,观察水的变化。
实验目的:通过电解法了解电解对水的净化作用。
4. 实验总结(10分钟)学生根据实验结果进行总结:过滤法、吸附法和电解法分别对水进行了怎样的净化作用?水的净化方法有何不同之处?你认为哪种方法更有效,并说明理由。
《自然界的水》第二课时《水的净化》教学课例

《自然界的水》第二课时《水的净化》教学课例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能力目标(1)了解水的净化的意义,认识水的净化方法,明白水的净化过程;(2)理解水的净化对我们生活的重要性;(3)培养学生对水资源的珍惜意识,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4)通过实验、讨论等活动提高学生的实践与动手能力。
2. 情感态度目标(1)激发学生对环保原理的兴趣,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环保意识;(2)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创新精神。
二、教学准备1. 教学内容:水的净化。
2. 教学资源:教学案例PPT,实验器材,图片资料等。
3. 教学环境:教室,实验室。
4. 学生准备:学习相关知识,积极参与课堂讨论。
三、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图片、视频等多媒体形式,引导学生进入水的净化主题。
介绍当今世界水资源短缺的状况,启发学生对水资源的珍惜意识。
(1)教师通过简单的实验示范,让学生了解水的净化过程。
让学生用水与盐水、泥水等物质混合后,用不同的净化方法进行净化,了解净化的原理和方法。
(2)小组讨论,搜集阅读相关文献,了解自然界中的水是如何被净化的,学习了解大自然中的水净化过程。
教师对水的净化方法、净化设备等内容进行系统的讲解,引导学生了解水的净化的相关知识。
4. 实践探究(2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对本节课的知识进行总结,归纳出水的净化方法及重要性,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和见解。
6. 知识点拓展(10分钟)教师以小组为单位,布置水的净化领域的拓展研究课题,鼓励学生利用图书馆、互联网等多种渠道进行拓展阅读,了解更多水的净化知识。
布置作业:要求学生对本节课所讲内容进行总结,并就水的净化写一篇文章或制作一份海报。
四、教学反思在本节课中,我着重让学生通过实验和探究的方式,理解水的净化方法和重要性。
通过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实验,提高了他们的实践动手能力。
通过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合作学习等形式,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创新精神。
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我还会引导学生进行更多的实践操作,让他们亲身体验水的净化过程,加深对水资源的珍惜和环境保护的理念。
水质和饮用水的卫生 —— 初中物理第二册教案

“水质和饮用水的卫生——初中物理第二册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水质的概念,理解水质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2.学习饮用水的卫生标准,提高对健康饮水的认识。
3.掌握简单的净水方法,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水质的概念,饮用水的卫生标准,净水方法。
2.教学难点:净水方法的实践操作。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展示一杯清澈的水和一杯浑浊的水,让学生观察并提问:哪一杯水更适合饮用?(2)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我们要关注水质?2.讲解水质的概念(1)介绍水质的概念,包括水的颜色、味道、气味等。
(2)讲解水质对人类生活的影响,如:水源污染导致的疾病传播等。
3.讲解饮用水的卫生标准(1)介绍我国饮用水的卫生标准,如:细菌总数、大肠菌群、重金属含量等。
(2)讲解饮用水卫生标准的重要性,提高学生对健康饮水的认识。
4.讲解净水方法(1)介绍常见的净水方法,如:沉淀、过滤、煮沸等。
(2)讲解各种净水方法的原理及优缺点。
5.实践操作(1)分组进行净水实验,让学生亲自操作并观察实验结果。
6.课堂小结(1)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巩固知识点。
(2)让学生谈谈自己对水质和饮用水卫生的认识。
四、课后作业1.列举生活中常见的饮用水卫生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法。
2.调查本地区的水质状况,分析原因,并提出改进措施。
五、教学反思1.本节课通过讲解和实验相结合的方式,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水质和饮用水卫生的重要性。
2.在实践操作环节,学生积极参与,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3.课后作业的布置,有助于学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六、教学评价1.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发言积极性等。
2.实验操作:评价学生在净水实验中的操作熟练程度、观察细致程度等。
3.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课后作业的完成质量,了解学生对课堂内容的掌握程度。
七、教学资源1.教材:初中物理第二册2.实验材料:水、沉淀剂、滤纸、烧杯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篇水质净化与水污染控制工程引言目前,水污染是环境污染问题中最为迫在眉睫的严重事件,直接威胁到工农业生产甚至人类的生存。
因此,水环境工程学的发展最为各国重视,技术发展也最为迅速,可以说,它带动了其他各项技术的迅猛发展,使各学科发展成为一个科学整体。
在我国,环境专业的高等教育中,水质净化与水污染治理是最为重要的教学内容。
问题的引入●水质如何净化,借助何种力量?●净化到何种程度?●水污染治理的技术是否有针对性?可有万能的水处理技术?●水处理技术有哪几种?第1篇教学内容:水的物理化学处理方法★水的生物化学处理方法★水的深度处理与回用第1章水质与水体自净(2学时)本章教学内容:水循环与水污染,水质指标,废水的成分与性质,水体自净,水处理的基本方法本章教学要求:(1)了解地球水资源状况,了解常用的水质标准,掌握常用的水质指标;(2)掌握水体自净的原理,了解水环境容量;掌握水和废水处理的基本原则和基本方法。
本章教学重点:水污染的分类、水质指标、水体自净、水处理的基本原则与方法本章习题:P611, 19, 20, 221.1水环境1.1.1 地球的水循环我们生活的地球表面积的大约3/4都是水域,陆地面积仅占1/4左右,分布在欧亚大陆、非洲、北美洲、南美洲、澳洲等主要陆地和无数岛屿上。
因此,水环境是我们生存环境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研究水环境的意义也就不言而喻了。
地球上水的总量为1.386 x 109 km3,这一庞大的数字说明,水是地球及其丰富的自然资源。
水能够以气态、固态和液态这三种基本形态存在于自然界之中,形成了地球水圈(Global hydrosphere),其储量分布情况如表1.1所示。
表1.1 地球水圈中的水储量分布 水体水储量 咸水 淡水 103 km 3 % 103 km 3 % 103 km 3 % 海洋1,338,000.0 96.5379 1,338,000.0 96.5379 冰川与永久积雪24,064.1 1.7362 24,064.1 1.7362 地下水 23,400.0 1.6883 12,870.0 0.9286 10,530 0.7597 水冻层中冰 300.0 0.0216 300 0.0216 湖泊水 176.4 0.0127 85.4 0.0062 91 0.0066 土壤水 16.5 0.0012 16.5 0.0012 大气水 12.9 0.0009 12.9 0.0009 沼泽水 11.5 0.0008 11.5 0.0008 河流水 2.12 0.0002 2.12 0.0002 生物水 1.12 0.0001 1.12 0.0001 总计 1,385,984.6 100 1,350,955.4 97.4726 35,029.24 2.5274由此可见,地球上水储量的约97.5%是咸水,淡水储量仅占2.53%,其中相当大的一部分,如冰川与永久积雪、埋藏过深的地下水、沼泽水等很难作为淡水资源供人们取用。
这样,我们可能从地球水圈中得到的水资源实际上不足总水储量的0.3%。
地球水圈中的水并不是静止不变的,而是处于不断的运动之中,存在着明显的水文循环(Hydrological cycle )现象。
图1.1为水文循环过程的示意图。
在太阳能的作用下,水分从水体(海洋、河流等)水面蒸发(Evaporation ),同时从土地和植被表面也会发生蒸腾(Transpiration ),成为空气中的水分。
湿空气在高空冷却凝结后,又以雨、雪的形式降落下来,一部分被土壤和植被吸收,一部分在地表形成径流,最终汇入水体。
降落到地表的水(包括土壤吸收的水和汇入水体的水)同时又通过渗透对地下水进行补充,在地下含水层中形成地下水流。
这样就形成了以蒸发→降水→径流→蒸发为主的水文循环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参与循环的水分都是淡水,海水和其他水体中的盐分不参与循环而滞留于水体中。
太阳能 热湿气流 降雨蒸发 海面降雨蒸腾 蒸腾 河流 蒸腾干冷气流 降雨降雪 冰雪 土壤水 地下水土壤水地下水分界面 图 1.1 地球范围的水文循环在上述水文循环过程中,主要涉及到的水体包括大气水、陆地水、海水这三大类。
(1) 大气水大气中的水量通常通过单位面积气柱中所含水蒸气的量来计算。
蒸发 大气圈 降水蒸发(内部水蒸气)地表面气流运动 (外部水蒸气流入) 气流运动 (水蒸气流出)图3-2 水蒸气的收支平衡概念图(2) 陆地水陆地水包括河流、湖泊、地下水等,通常为与人类生活密切相关的淡水资源,它的循环往往受一个流域内的降雨情况、汇水面积、地形和地貌等自然条件的制约,图1.3为某一流域内水循环情况的示意图。
降 水地面分水岭 地面分水岭 地下水分水岭 地下水 分水岭地 表 径 流低洼地 河道 地下含水层 图1.3 流域内的水循环(3) 海水地球上总水量的将近97%是海水,考虑地球半径为6,371.22 km 的话,海水沿地球表面的平均水深为3.79 km 。
循环周期长达120年之久,深海区的循环周期则长达3000年。
海水的平均含盐量为35 000 mg/L 左右,因而很难作为常规水源加以利用。
1.1.2 人类聚居区域的水环境代谢自古以来人类聚居地都选择在水资源相对丰富的流域内。
上一节中我们讲了流域内的水循环,这主要是指流域内自然水循环(Natural water cycle )的过程。
然而,在人类聚居的流域内,除了上述的自然水循环,还存在一个与人类生活和生产活动有关的人为水循环(Human related water cycle )过程,这两种循环过程密切相关,可统称为人类聚居区域的水环境代谢(Water metabolism )。
图2.4是这种水代谢过程的示意图。
图中的水体(Water body )泛指流域内可供取用的水源,包括地表水(河流、湖泊、水库)和地下水。
图1.4 人类聚居区域水环境代谢示意图图1-2水蒸气的收支平衡概念图下面我们来讨论一下图1.4所示的水环境代谢过程的各个环节。
(1) 人为循环的各个环节取水(Water intake):从水体取得原水,以供给各种用水的设施或构筑物。
给水处理(Water treatment):对原水进行必要的处理,以满足各种用水对水质要求的设施或构筑物。
生活用水(Domestic water):供给居民生活的用水量,它取决于城市人口、每人每日平均生活用水量和城市给水普及率等因素。
这些因素随城市规模的大小而变化。
通常,住房条件较好、给水排水设备较完善、居民生活水平相对较高的大城市,生活用水量定额也较高。
市政用水有时也包含在生活用水之中。
工业用水(Industrial water):供给工业企业的工业生产用水,一般是指工业企业在生产过程中,用于冷却、空调、制造、加工、净化和洗涤方面的用水,也包括工业企业内工作人员的生活用水。
农业用水(Irrigation water):供给农业灌溉的用水量,它取决于农作物品种、耕作与灌溉方法。
排水处理(Wastewater treatment):包括城市污水处理(Municipal wastewater treatment)和工业废水处理(Industrial wastewater treatment),以去除排水中的污染物,减轻排放后对水体的污染。
(2) 人为循环过程所伴随的水质变化在图1.4所示的人为循环过程中,人们从水体取水,经过各个用水环节后,这些水又排回了水体。
在这个过程中,除了用水环节中的蒸发耗散外,水量基本上没有大的变化。
也就是说,人们从水体取用的水量经使用后,基本上又全部回到了水体,构成了一个循环。
但是,这一循环过程中水质却发生了较大的变化。
以农业灌溉用水为例,取用的水多数情况下无须任何处理用于灌溉,经土壤吸收渗透等一系列过程,大量的水(除农作物吸收和蒸发散失的水量外)最终以灌溉排水或地下渗流的形式又回到水体。
在这一过程中,大量的土壤盐分和营养物质会溶入水中,成为流入水体的污染物。
生活用水和工业用水在使用前经过了给水处理,在使用过程中也同样溶入了各种各样的污染物,因此在排放前必须进行排水处理。
但是,即使是100%的污水和废水都进行了排水处理,处理水的污染物浓度通常也大大高于原水浓度。
因此,从水体的角度来说,取水和排水两个环节的污染物量是不平衡的,人为循环过程必然带来水体水质的下降(当然水体具有一定的自净能力,这将在1.3节中进行讨论)。
(3) 天然循环对水代谢过程的影响在图1.4所示的水代谢过程中,天然循环包括降雨、径流、蒸发等环节。
降雨过程有可能将大气中的污染物带到地面,通过径流进入水体(例如酸雨);径流过程也会将地面的污染物带入水体;但蒸发过程中带走的只是水分,而将污染物成分留在水体中。
从这个意义上说,天然循环过程会对水体水质产生不良影响。
但是,在降雨和径流过程中带入水体的污染物的最初来源还是人为活动造成的,不能归结为自然的原因。
从水量的角度来说,天然循环过程中大致存在着以下的水量收支关系:水体水量的变化= 降雨量-蒸发量(1-1)当流域内降雨量和蒸发量基本保持平衡时,水体水量(水资源总量)能够保持恒定;降雨量大于蒸发量时,水体水量始终得到充分补充,可能达到饱和容量;而当蒸发量大于降雨量时,水体水量将不断减少。
(4) 维持良性水环境代谢的条件从以上讨论可知,维持人类聚居区域良性水环境代谢的条件一是水量的收支平衡,二是污染物的收支平衡。
这里我们用“代谢”这个词,是将区域的水环境系统与生物体的代谢系统相比拟。
例如一个人体,良好的体内代谢是保持健康体质的前提。
人体从外界摄入水分、食物、氧气等,通过各个器官的加工和转换,向身体各个部分提供养分和能量,同时产生废弃物。
如果这些废弃物不能及时排出体外,废弃物中所含的有毒有害物(类似于水环境中的污染物)就会在体内积蓄,最终导致人体的衰竭。
人类聚居区域的水环境体系也是这样,只有在良好的代谢条件下,维持体系内的水量平衡、污染物总量平衡,才能保证区域的良好水环境条件,使人类能从水环境中获取“量”和“质”都能满足生活要求的水资源。
3.2 水污染3.2.1 污染指标(1) 有机污染指标有机物是水中最常见的污染物,它是一类不稳定的物质,随时随地都在向稳定的无机物转化。
这种转化过程通常是一个氧化过程,在微生物的作用下,随着水中有机物的氧化分解,水中的溶解氧被消耗,严重的情况下将造成缺氧状态,水体不再清澈透明,水中鱼类等动物难以生存。
同时有机物将发生厌氧分解,产生恶臭气体,水的颜色变黑。
根据有机物分解过程消耗氧气的特点,人们通常用生化需氧量(BOD)、化学需氧量(COD)、溶解氧(DO)作为评价有机污染的指标。
BOD(Biochemical oxygen demand):有机物在微生物作用下进行好氧分解所消耗的氧的量,以此表示水中能被生物氧化的有机物总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