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节日传说

合集下载

传统节日有关的传说民间传说

传统节日有关的传说民间传说

传统节日有关的传说民间传说
传统节日是一个充满传说和神话的时候。

以下是几个与传统节日相关的传说和民间传说:
1. 中秋节和嫦娥: 中秋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之一,在这个节日里,人们庆祝丰收和家庭团聚。

有一个与中秋节密切相关的传说是嫦娥奔月的故事。

传说中,嫦娥是一个美丽的仙女,她喝下了仙药后,飞上了月亮成为了月宫里的仙女。

每年的中秋之夜,人们就在月亮上寻找嫦娥的身影,同时还有嫦娥奔月、吴刚伐桂等传统故事流传至今。

2. 春节和年兽: 春节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也称为农历新年。

有一段关于春节的民间传说是关于年兽的。

传说中,年兽是一种凶恶的怪兽,每年都在除夕夜出现,吃掉人们和家畜。

人们发现年兽害怕红色、噪音和火,于是在除夕夜放鞭炮、贴红色的春联和窗花,以驱除年兽。

这个传说也导致了中国春节期间的烟花爆竹、红色装饰、舞狮舞龙等传统习俗。

3. 清明节和孟子敬鬼神: 清明节是中国传统的祭祖节日,也是祭拜已故亲人的重要时间。

有一个关于清明节的故事涉及到孟子,他是中国古代的一位哲学家。

传说孟子曾在清明节时前往墓地,发现有人用不尊重的方式祭祀祖先和死者的鬼神。

于是,他教育人们要尊敬祖先、孝敬死者,认为这是道德和传统价值观的重要体现。

这个故事引发了中国人在清明节期间扫墓、祭拜祖先的传统风俗。

这些传说和民间传说渗透在中国的传统节日中,不仅丰富了节日的内涵和意义,还反映了人们对于家庭、尊重祖先和天人合一的思考和追求。

它们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传承传统文化,并在节日中保持敬畏和感恩之心。

七个传统节日的故事

七个传统节日的故事

七个传统节日的故事1. 春节故事:春节,中国传统节日,是每年农历正月初一。

有一个传说与春节有关,叫做“年”故事。

相传,以前有一个叫年的怪兽,它每年都会在除夕夜到村庄里吃人。

有一天,一个老人告诉村民可以用红色的灯笼、鞭炮和红纸贴在门上来驱赶年。

后来,村庄的人们都按照老人的建议做了,年就再也不敢来了。

为了纪念这一历史事件,人们每年的除夕夜都要贴红纸、挂红灯笼、放鞭炮,这就是中国春节的习俗。

2. 元宵节故事:元宵节是农历正月十五日,这一天也叫做小年。

元宵节的故事是关于汉朝时期的太原城。

相传,太原城被匈奴人围困,城内的百姓生活十分艰难。

有一位智者名叫曹操,他想出了一个办法——传信燃放孔明灯。

他燃放孔明灯,引来了外面的救援军队,成功解围太原城。

为了纪念这一历史事件,元宵节时人们会一起燃放孔明灯、吃元宵,还有猜灯谜的活动。

3. 端午节故事:端午节一般在农历五月初五,是为了纪念伟大的诗人屈原。

相传,屈原是春秋时期楚国的政治家和爱国诗人。

当时楚国内外战火连连,屈原劝告国王不要投降,但国王没有采纳他的建议,屈原只好离开国家流亡他国。

后来,楚国被外敌占领,屈原深感痛苦,悲痛欲绝后投江自尽。

为了纪念屈原,人们在端午节时会划龙舟、吃粽子等,还有赛龙舟的活动。

4. 中秋节故事:中秋节是农历八月十五日,被称为“月亮之夜”。

中秋节的故事是关于嫦娥和后羿。

相传,后羿是一位射箭技术非常高超的神射手,他射下九个太阳后被天帝赏赐。

后羿的妻子嫦娥无意中吞下了一颗长生不老的丹药,飞到了月亮上。

后羿非常想念妻子,于是每年的中秋节时,人们会一起仰望月亮,吃月饼并讲述嫦娥和后羿的故事。

5. 清明节故事:清明节一般在农历四月四日或五日,是祭祀祖先的节日。

相传,春秋时期,曾国为了纪念先祖,设立了清明节。

在这一天,人们会前往祖先的墓地扫墓、烧香、焚纸钱,并举行祭祀仪式。

此外,人们还会野餐、踏青,这是为了纪念古代文人屈原。

6. 端阳节故事:端阳节一般在农历五月初五,又称为“重阳节”。

中国十大传统节日的传说

中国十大传统节日的传说

中国十大传统节日的传说一.春节在农历中代表着新年到来,这一天里,家家户户都在门上贴上祈福的大红对联,并燃放鞭炮,希望来年顺利。

根据传说,很久以前,有一只叫“年”的凶猛的怪物,不停制造恐慌。

天神将它囚禁在大山内部,每十二个月才让它出来一次。

十二个月过去了,年被放了出来并开始为非作歹。

人们讨论对付年兽的方法,有的人说年怕见红色、火光和噪声。

人们张贴写着吉利话的红对联,放炮竹,并敲锣打鼓。

怪物害怕得发抖。

夜幕降临,所有的人家都点亮了灯笼。

怪物被吓坏了,从此躲入深山,再也不敢出来。

年兽被打败了,但庆祝新年的习俗一直延续至今。

二.元宵节农历正月十五是元宵节,这个习俗要追溯到两千年前。

传说在天庭里,天帝过着无聊又无趣的生活。

当他听说地面上的人们生活得幸福美满时,他十分恼怒。

于是他派出了一只浑身燃烧着火焰的仙鹤到人间,在正月十五那天将人间烧毁。

一位好心的仙女下凡去通知人们这件事。

有个聪明的人提出每个人都要马上点亮一盏灯笼。

仙女又说应该把仙鹤关在一个笼子里并将火熄灭。

当仙鹤降临到人间时,它被逮了起来并装入一个无法燃火的笼子里。

人们点亮了灯笼,燃放鞭炮和烟花。

天帝看到人间失火后非常高兴。

他认为仙鹤已经成功摧毁了人间。

事实上,人们举着灯笼游行来庆祝他们的胜利。

为了纪念这一日,人们悬挂灯笼或提着花灯上街散步。

这就是元宵节。

三.春龙节“二月二,龙抬头。

”传统风俗规定龙抬头的日子是“春龙节”,传说是这样讲的。

从前,黄河流域大旱三年。

人们生活在苦难之中。

在黄河岸边屹立着龙斧山,山脚下住着一对青年夫妇。

男人叫强娃,女人叫龙华。

他们决定出发去找水,一位老人告诉他们,只有在金龙潭底部才能找到水源。

带着勇气,强娃和龙华到了金龙潭底部。

他们挖了49天,终于发现了一个白石头的卵。

那个卵快速旋转并突然变成了飞翔的白鸽。

然后,它变成了一位老人并对他们说:“亲爱的孩子们,快到龙斧山上,你们会在那里找到一把可以劈开山崖的斧头,水会从山中流出的。

中国传统节日的神话故事

中国传统节日的神话故事

中国传统节日的神话故事1.过年的传说中国古时侯有一种叫“年”的怪兽,它长得很凶猛,一到除夕就爬上岸来吞食牲畜伤害人命,因此每到除夕,村里的人们就扶老携幼,逃往深山,以躲避“年”的伤害。

有一年除夕,乡亲们又忙着收拾东西往深山里逃,这时,来了一个白发老人,他对一老婆婆说:“只要你让我在这里住一晚,我就能将"年"兽驱走。

”众人不信,老婆婆劝其还是上山躲避的好,老人坚持留下,众人见劝他不住,便纷纷上山躲避去了。

当"年"兽象往年一样准备闯进村肆虐的时候,突然传来白发老人然响的爆竹声,"年"兽混身颤栗,再也不敢向前凑了,原来"年"兽最怕红色,火光和炸响.这时大门大开,只见院内一位身披红袍的老人哈哈大笑,"年"兽大惊失色,仓惶而逃.第二天,当人们从深山会到村里时,发现村里安然无恙,这才恍然大悟,原来白发老人是帮助大家驱逐"年"兽的神仙,人们同时还发现了白发老人驱逐"年"兽的三件法宝.从此,每年的除夕,家家都贴红对联,燃放爆竹,户户灯火通明,守更待岁.这风俗越传越广,成了中国民间最隆重的传统节日"过年".2.元宵节的传说汉高祖刘邦死后,吕后之子刘盈登基为汉惠帝.惠帝生性懦弱,优柔寡断,大权渐渐落再吕后手中.汉惠帝病死后吕后独揽朝政把刘氏天下变成了吕氏天下,朝中老臣,刘氏宗室深感愤慨,但都惧怕吕后残暴而敢怒不敢言.吕后病死后,诸吕惶惶不安害怕遭到伤害和排挤.于是,在上将军吕禄家中秘密集合,共谋作乱之事,以便彻底夺取刘氏江山.此事传至刘氏宗室齐王刘囊耳中,刘囊为保刘氏江山,决定起兵讨伐诸吕随后与开国老臣周勃,陈平取得联系,设计解除了吕禄,"诸吕之乱"终于被彻底平定.平乱之后,众臣拥立刘邦的第二个儿子刘恒登基,称汉文帝.文帝深感太平盛世来之不易,便把平息"诸吕之乱"的正月十五,定为与民同乐日,京城里家家张灯结彩,以示庆祝.从此,正月十五便成了一个普天同庆的民间节日--"闹元宵".3.清明节的传说春秋时期,晋公子重耳为逃避迫害而流亡国外,流亡途中,在一处渺无人烟的地方,又累又饿,再也无力站起来。

传统节日有关的传说民间传说5篇

传统节日有关的传说民间传说5篇

传统节日有关的传说民间传说5篇中国传统节日,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是中华民族悠久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以下是小编精心收集整理的传统节日有关的传说故事,下面小编就和大家分享,来欣赏一下吧。

传统节日有关的传说故事1据说贴春联的习俗,大约始于一千多年前的后蜀时期,春联的原始形式就是人们所说的“桃符”。

在中国古代神话中,有个鬼界,当中有座棵覆盖三千里桃树的山,树上有只金鸡。

每当清晨金鸡长鸣时,夜晚出去的鬼就必赶回。

负责看守鬼界大门的两个神人叫神荼、郁垒,如果鬼在夜间干了伤天害理的事,他们就会立即将它捉去喂虎,所有的鬼都怕他们。

于是民间就用桃木刻成他们的模样,放在自家门口,以避邪防害。

后来,人们干脆在桃木板上刻上神荼、郁垒的名字,认为这样做同样可以镇邪去恶。

这种桃木板后来就被叫做“桃符”。

到了宋代,人们便开始在桃木板上写对联,一则不失桃木镇邪的意义,二则表达自己美好心愿,三则装饰门户,以求美观。

又在象征喜气吉祥的红纸上写对联,新春之际贴在门窗两边,用以表达人们祈求来年福运的美好心愿。

由于我国民居的大门,通常都是两扇对开,所以门神总是成双成对。

唐朝以后,除了以往的神荼、郁垒二将以外,人们又把秦叔宝和尉迟恭两位唐代武将当作门神。

相传,唐太宗生病,听见门外鬼魅呼号,彻夜不得安宁。

于是他让这两位将军手持武器立于门旁镇守,第二天夜里就再也没有鬼魅搔扰了。

其后,唐太宗让人把这两位将军的形象画下来贴在门上,这一习俗开始在民间广为流传。

传统节日有关的传说故事2传说中国古时侯有一种叫“年”的怪兽,头长尖角,凶猛异常,年”兽长年深居海底,每到除夕,爬上岸来吞食牲畜伤害人命,因此每到除夕,村村寨寨的人们扶老携幼,逃往深山,以躲避“年”的伤害。

又到了一年的除夕,乡亲们象往年都忙着收拾东西准备逃往深山,这时候村东头来了一个白发老人,白发老人对一户老婆婆说只要让他在她家住一晚,他定能将“年”兽驱赶走。

众人不信,老婆婆劝其还是上山躲避的好,但老人坚持留下,众人见劝他不住,便纷纷上山躲避去了。

七个传统节日的故事

七个传统节日的故事

七个传统节日的故事1.春节:关于春节的故事有很多种,最著名的则是关于“年兽”的传说。

相传,以前有一个吃人的怪兽,每到除夕夜就会袭击村庄,吞噬村民。

但是村民们发现这个怪兽怕红色和响声,于是在每年的除夕夜都会在门前挂上红色的灯笼,点燃鞭炮来驱赶年兽。

2.元宵节:元宵节是农历正月十五,也叫“上元节”。

传统的节庆习俗通常是赏花灯、吃汤圆和猜灯谜。

据说元宵节起源于汉朝,当时的皇帝想出了一个办法来防止暗杀,就是在夜晚点燃花灯,让宫廷内的所有灯都亮起来,从而使暗处无法行动。

3.清明节:清明节是阳历的4月5日或6日,是中国传统的扫墓节。

当代清明节主要的活动就是扫墓。

清明节的由来源于古代时期的民间信仰,人们认为在这个日子里,祭祀祖先和秉承先人社会道德中的孝敬思想是非常重要的。

4.端午节:端午节是农历五月初五,又称端阳节或龙舟节。

端午节的起源传说有很多,最著名的是屈原的故事。

据传说,屈原是春秋时期楚国的大臣,由于忠诚而被皇帝倒行逆施而致身亡。

为了纪念忠诚的屈原,人们在每年的五月五日划龙舟、吃粽子等活动。

5.七夕节:七夕节是农历的七月初七,又称“牛郎织女节”或“中国情人节”。

这是由一段动人的传说而来,讲的是天上的牛郎和织女在一年一度的这个夜晚相会。

两人分别住在东西两个星球上,它们之间隔着银河。

只有在每年的七月七日,银河上才会有一条天桥,两个人才能相会一次。

6.中秋节:中秋节是农历八月十五,又称“月夕节”。

也是中国传统的重要节日之一。

中秋节的起源传说着迷人:据说一个后羿射日,不仅让百姓得以放心生活,也让大地肥沃。

为纪念这个英雄,人们在此日宴请亲友、赏月,并吃月饼。

7.重阳节:重阳节是农历九月初九,又称“登高节”或“老年节”。

在中国的文化传统中,“九”被视为有吉祥之意。

据传,中国古时候有一种瘟疫,在九月初九这个日子里,人们登山敬祖,祈求消灾。

自古以来,登高赏秋景、插茱萸、吃重阳糕等一系列习俗在人们中推广。

七个节日的传说故事

七个节日的传说故事

七个节日的传说故事1. 春节:年兽的传说据说,很早以前,有一个恶龙叫做年兽,每年到了春节这个时候,它就出来吃掉人们的牲畜和孩子。

村民们感到非常害怕,而后来得知年兽害怕红色、火炬和爆竹。

于是,每到春节,村民们就在家门口贴红色的春联、挂红灯笼,放鞭炮,以驱除年兽的恶势力。

2. 漂流瓶节:海神的传说在某个漂流瓶节的日子里,人们传颂着一个古老的传说。

相传,很久以前,在一个小渔村中,村民们信仰着一位海神。

每年的这个日子,他们会把自己的祈祷、希望和美好的祝福写在纸上,并放入漂流瓶中,随波逐流。

相信拾到这些漂流瓶的人将会得到神灵的保佑和实现自己的愿望。

3. 清明节:曹操和诸葛亮的传说在清明节这一天,人们纪念曹操和诸葛亮的传说故事。

相传,曹操和诸葛亮是中国历史上两位著名的政治家和军事家,他们虽然立场不同、背景各异,但他们各自对国家和人民都有着深切的关怀。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中的诗句,描述了曹操在清明节去扫墓时,看到诸葛亮的坟墓,感慨万分,泪流满面。

4. 端午节:屈原的传说端午节是为了纪念古代爱国诗人屈原的传说。

相传,屈原是中国历史上一位忠诚而爱国的政治家和文人。

他忠于国家,不惧权贵,为了救国,竭尽全力。

然而最终他被逼无奈,投江而死。

为了纪念他,人们在端午节这一天,就划龙舟、包粽子,并将粽子投入江中,以驱散江中的鱼鳞,并祈求平安和健康。

5. 中秋节:嫦娥奔月的传说在中秋节,人们会传颂嫦娥奔月的传说。

相传,古代中国有一个仙境叫做月宫,那里住着一个女神嫦娥。

嫦娥嫁给了一个好心人,但是她的美丽引起了天帝的嫉妒,天帝逼迫她和他分开。

后来,嫦娥吃下了仙丹,变成了一个仙人,并奔月而去,与她的好心人相隔千里。

每年的中秋节这一天,人们就在户外赏月,并吃月饼,以纪念这段爱情故事。

6. 元宵节:灯展百鬼夜行的传说元宵节是中国传统的节日之一,人们会举行灯展。

相传,在元宵节的晚上,大家会点燃各式各样的彩灯来庆祝节日,同时也为了驱走邪恶的鬼魂。

中国各个节日的故事传说

中国各个节日的故事传说

一、春节1.熬年守岁太古时期,有一种凶猛的怪兽,散居在深山密林中,人们管它们叫“年”。

它的形貌狰狞,生性凶残,专食飞禽走兽、鳞介虫豸,一天换一种口味,从磕头虫一直吃到大活人,让人谈“年”色变。

后来,人们慢慢掌握了“年”的活动规律,它是每隔三百六十五天窜到人群聚居的地方尝一次口鲜,而且出没的时间都是在天黑以后,等到鸡鸣破晓,它们便返回山林中去了。

算准了“年”肆虐的日期,百姓们便把这恐怖的一晚上视为关口来煞,称作“年关”,而且想出了一整套过年关的办法:每到这一天晚上,每家每户都提前做好晚餐,熄火净灶,再把鸡圈牛栏全数拴牢,把宅院的前后门都封住,躲在屋里吃“年夜饭”,由于这顿晚餐具有凶吉未卜的意味,所以置办得很丰盛,除要全家老小围在一路用餐表示和睦团圆外,还须在用饭前先供祭先人,祈求先人的神灵保佑,平安地度过这一夜,吃过晚饭后,谁都不敢睡觉,挤坐在一路闲聊壮胆。

就逐渐形成了除夕熬年守岁的习惯。

2.桃符的传说宋朝王安石在《元日》这首诗中写道:“千门万户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形容初日的光亮。

诗中的“桃”和“符”是互文,意即总把新桃符换下旧桃符—除旧布新。

关于桃符有个美丽的传说。

好久以前,东海度朔山风光秀丽,山上有一片桃林,其中有一株桃树庞大非常,枝繁叶茂,曲蟠三千里,结的桃子又大又甜,人吃了这树上的桃子能变成神仙。

一个漆黑的夜晚,有青面獠牙、红发绿眼的鬼魅想偷吃仙桃。

桃林主人神荼、郁垒二兄弟用桃枝打败鬼魅,并用草绳捆着喂了看山的老虎。

从此,两兄弟的大名令鬼魅为之惧怕,他们身后变成专门惩办恶鬼的神仙。

后世人们用一寸宽、七八寸长的桃木板画上神荼、郁垒两神仙像挂在自家门双侧,以驱鬼祛邪,这种桃木板被称作“桃符”。

随着时期的转变,桃符本身也在转变,以后人们又将两个神仙的名字写在桃符上,代替画像,再后来,又发展到“题桃符”,即将字数相等、结构对称、意思相应的短诗题写在桃符上,这就是对联的前身。

3.腊八粥的故事腊月初八,我国人民有吃腊八粥习俗。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过年的传说相传:中国古时侯有一种叫“年”的怪兽头长尖角凶猛异常“年”兽长年深居海底每到除夕爬上岸来吞食牲畜伤害人命,因此每到除夕村村寨寨的人们扶老携幼逃往深山以躲避“年”的伤害。

今年的除夕乡亲们都忙着收拾东西逃往深山,这时候村东头来了一个白发老人,对一户老婆婆说只要让他在她家住一晚,他定能将“年”兽驱走。

众人不信老婆婆劝其,还是上山躲避去了,好心的老人坚持留下,众人见劝他不住便纷纷上山躲避去了。

当“年”兽象往年一样准备闯进村肆虐候,突然传来白发老人突响的爆竹声“年”兽混身颤栗再也不敢向前凑了。

原来“年”兽最怕红色火光和炸响。

这时大门大开只见院内一位身披红袍的老人哈哈大笑,“年”兽大惊失色仓惶而逃。

第二天当人们从深山回到村里时,发现村里安然无恙,这才恍然大悟原来白发老人是帮助大家驱逐“年”兽的神仙,人们同时还发现了白发老人驱逐“年”兽的三件法宝。

从此每年的除夕家家都贴红对联燃爆竹户户灯火通明守更待岁。

这风俗越传越广成了中国民间最隆重的传统节日“过年”。

◆清明节的传说春秋时期晋公子重耳为逃避迫害而流亡国外,流亡途中在一处渺无人烟的地方又累又饿再也无力站起来。

随臣找了半天也找不到一点吃的,正在大家万分焦急的随臣介子走到僻静处时,从自己的大腿上割下了一块肉煮了一碗肉汤渐渐恢复了精神,当重耳发现肉是介子推人自己腿割下的时候流下了眼泪。

十九年后重耳作了国君也就是历史上的晋文公。

即位后文公重重赏了当初伴随他流亡的功臣唯独忘了介子推。

很多人为介子推鸣不平劝他面君讨赏,然而介子推最鄙视那些争功讨赏的人。

他打好行装悄悄的到绵山隐居去了。

晋文公听说后羞愧莫及,亲自带人去请介子推然而介子推已离家去了绵山。

绵山山高路险树木茂密找寻人谈何容易,有人献计从三面火烧绵山逼出介子推。

大火烧遍绵山却没见介子推的身影,火熄后人们才发现背老母亲的介子推已坐在一棵老柳树下死了。

晋文公见状恸哭不已。

装殓时从树洞里发现一血书上写道:“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

为纪念介子推,晋文公下令将这一天定为寒食节。

第二年晋文公率众臣登山祭奠发现老柳树死而复活。

便赐老柳树为”清明柳“并晓谕天下把寒食节的后一天定为清明节。

◆端午节的传说战国时代,楚秦争夺霸权,诗人屈原很受楚王器重,然而屈原的主张遭到上官大夫靳尚为首的守旧派的反对,不断在楚怀王的面前诋毁屈原,楚怀王渐渐疏远了屈原,有着远大抱负的屈原倍感痛心,他怀着难以抑制的忧郁,悲愤写出了《离骚》、《天向》等不朽诗篇。

公元前229年秦国攻占了楚国八座城池,接着又派使臣请楚怀王去秦国议和。

屈原看破了秦王的阴谋,冒死进宫陈述利害,楚怀王不但不听反而将屈原逐出郢都。

楚怀王如期赴会,一到秦国就被囚禁起来楚怀王悔恨交加忧郁成疾三年后客死于秦国。

楚顷衰王即位不久秦王又派兵攻打楚国,顷衰王仓惶撤离京城秦兵攻占郢城。

屈原在流放途中接连听到楚怀王客死和郢城攻破的噩耗后,万念俱灰仰天长叹一声投入了滚滚激流的汩罗江。

江上的渔夫和岸上的百姓听说屈原大夫投江自尽都纷纷来到江上奋力打捞屈原的尸体,纷纷拿来了粽子、鸡蛋投入江中,有此郎中还把雄黄酒倒入江中以便药昏蛟龙水兽使屈原大夫尸体免遭伤害。

从此每年五月初--屈原投江殉难日,楚国人民都到江上划龙舟投粽子以此来纪念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端午节的风俗就这样流传下来。

很久以前,有一个跟着哥嫂过活的孤儿既聪明又勤快,可嫂嫂仍嫌弃他,天不亮就赶他上山放牛,大家都叫他牛郎,几年后哥嫂和牛郎分了家,狼心的嫂嫂只给他一间破瓦房和一头老牛。

从此牛郎白天放牛砍柴晚上就和老牛同睡在那间破瓦房内。

一天牛郎赶牛走进了一片陌生的树林,这里山青水秀、鸟语花香。

牛郎见到九个仙女驾着祥云落在河边的草地上,然后脱去五彩霓裳跳进清澈见底的河水里,牛郎盯着一个最年轻最美丽的仙女。

看入了神这时老牛突然说话了:“她是天上的织女,只要拿走五彩霓裳她就会做你的妻子。

”牛郎悄悄地沿着树拿走了织女的五彩霓裳。

天近午时其它仙女纷纷穿起五彩霓裳驾着祥云而去。

唯独找不到五彩霓裳的织女留下了。

这时牛郎从树背后走出请求织女做他的妻子,织女见牛郎忠厚老实勤劳健壮脉脉含羞的点点了头。

牛郎织女喜结良缘后男耕女织互敬互爱。

两年后织女生下一男一女。

然而天帝闻知织女下嫁人间勃然大怒。

七月初七王母奉旨带着天兵天降捉了织女,悲痛欲绝的牛郎在老牛的帮助下用萝筐挑着儿女追上天去。

眼看追上了王母拨下金簪一划牛郎脚下立刻出现一条波涛汹涌的天河。

肝肠寸断的织女和挑儿女的牛郎一个在河东一个在河西遥望,泣哭声感动了喜鹊霎时无数的喜鹊飞向天河搭起一座鹊桥牛郎织女终于可以在鹊桥上相会了,王母无奈只好允许牛郎织女每年的七月初七在桥上相会一次。

◆重阳节的传说,九月九东汉时期汝河有个瘟魔只要它一出现家家就有人病倒天天有人丧命这一带的百姓受尽了瘟的蹂躏。

一场瘟疫夺走了恒景的父母他自己也差点儿丧了命。

恒景病愈后辞别了妻子和乡亲决心访仙学艺为民除掉瘟。

恒景访遍名山高土终于打听到东方一座最古老的山上有一个法力无边的仙长在仙鹤指引下仙长终于收留了恒景仙长教他降妖剑术外又赠他一把降妖剑。

恒景废寝忘食苦练终于练出了一身武艺。

这一天仙长把恒景叫到跟前说:“明天九月初九瘟魔又要出来作恶你本领已经学成该回去为民除害地”仙长送了恒景一包茱萸叶一盅菊茯酒并且密授避邪用法让恒景骑着仙鹤赶回家。

恒景回到家乡下百初九的早晨他按仙长的叮嘱把乡亲们领到了附近的座山上然后发给每人一片茱萸叶一盅菊花酒。

中午时分随着几声怪叫瘟魔冲出汝河瘟魔刚扑到山下突然吹来阵阵茱萸奇香和菊花酒气。

瘟魔戛然止步脸色突变恒景手持降妖剑追下山来几在合就把温魔刺死剑下从此九月初九登高避疫的风俗年复一年地传下来。

◆中秋节的传说,八月十五相传远古的时候,天上出现了十个太阳,烤得大地冒烟海水枯竭,老百姓眼看无法再生活下去。

这件事惊动了一个叫后羿的英雄,他登上昆仑山顶运足神力拉开神弓一口气射下了九个多余的太阳,解救百姓于水火这中。

不久后羿娶了个美丽的妻子叫嫦娥。

一天后羿到昆仑山访友求道巧遇由此经过的王母娘娘,便向王母娘娘求得一包不死药,据说服下此药能即刻升天成仙,然而后羿舍不得扔下妻子只好将不死药交给嫦娥珍藏。

不料此事被后羿的门客蓬蒙看见,蓬蒙等后羿外出后便威逼嫦娥交出不死药,嫦娥知道不是蓬蒙的对手,危急之时当机立断取出不死药一口吞了下去。

嫦娥吞下药后身体立刻飞离地面向天上飞去,由于嫦娥牵挂丈夫便飞落到离人间最近的月亮上成了仙。

后羿回来后侍女们哭诉了一切。

悲痛欲绝的后异仰望夜空呼唤爱妻的名字,这时她惊奇地发现今天晚上的月亮特别圆特别皎洁明亮,而且有个晃动的身影酷似嫦娥。

后羿忙命人摆上香案放上嫦娥最爱吃的蜜食鲜果遥祭在月宫里的嫦娥。

百姓们闻知嫦娥奔月成仙的消息后,纷纷在月下摆上香案向善良的嫦娥祈求吉祥平安。

从此中秋节拜月的风俗就在民间传开了。

汉高祖刘邦死后吕后之子刘盈登基为汉惠帝。

惠帝生性懦弱优柔寡断大权渐渐落再吕后手中。

汉惠帝病死后,吕后独揽朝政把刘氏天下变成了吕氏天下,朝中老臣刘氏宗室深感愤慨但都惧怕吕后残暴而敢怒不敢言。

吕后病死后诸吕惶惶不安害怕遭到伤害和排挤。

于是在上将军吕禄家中秘密集合共谋作乱之事以便彻底夺取刘氏江山。

此事传至刘氏宗室齐王刘囊耳中刘囊为保刘氏江山决定起兵讨伐诸吕随后与开国老臣周勃陈平取得联系设计解除了吕禄“诸吕之乱”终于被彻底平定。

平乱之后众臣拥立刘邦的第二个儿子刘恒登基称汉文帝。

文帝深感太平盛世来之不易便把平息“诸吕之乱”的正月十五定为与民同乐日京城里家家张灯结彩以示庆祝。

从此正月十五便成了一个普天同庆的民间节日--“闹元宵”。

◆冬至节的由来与传说冬至过节源于汉代,盛于唐宋,相沿至今。

《清嘉录》甚至有“冬至大如年”之说。

这表明古人对冬至十分重视。

人们认为冬至是阴阳二气的自然转化,是上天赐予的福气,。

汉朝以冬至为“冬节”,官府要举行祝贺仪式称为“贺冬”,例行放假。

《后汉书》中有这样的记载:“冬至前后,君子安身静体,百官绝事,不听政,择吉辰而后省事。

”所以这天朝庭上下要放假休息,军队待命,边塞闭关,商旅停业,亲朋各以美食相赠,相互拜访,欢乐地过一个“安身静体”的节日。

唐、宋时期,冬至是祭天祭祀祖的日子,皇帝在这天要到郊外举行祭天大典,百姓在这一天要向父母尊长祭拜,现在仍有一些地方在冬至这天过节庆贺。

冬至传说之一过去老北京有“冬至馄饨夏至面”的说法。

相传汉朝时,北方匈奴经常骚扰边疆,百姓不得安宁。

当时匈奴部落中有浑氏和屯氏两个首领,十分凶残。

百姓对其恨之入骨,于是用肉馅包成角儿,取“浑”与“屯”之音,呼作“馄饨”。

恨以食之,并求平息战乱,能过上太平日子。

因最初制成馄饨是在冬至这一天,在冬至这天家家户户吃馄饨。

吃“捏冻耳朵”是冬至河南人吃饺子的俗称。

缘何有这种食俗呢?相传南阳医圣张仲景曾在长沙为官,他告老还乡那时适是大雪纷飞的冬天,寒风刺骨。

他看见南阳白河两岸的乡亲衣不遮体,有不少人的耳朵被冻烂了,心里非常难过,就叫其弟子在南阳关东搭起医棚,用羊肉、辣椒和一些驱寒药材放置锅里煮熟,捞出来剁碎,用面皮包成像耳朵的样子,再放下锅里煮熟,做成一种叫“驱寒矫耳汤”的药物施舍给百姓吃。

服食后,乡亲们的耳朵都治好了。

后来,每逢冬至人们便模仿做着吃,是故形成“捏冻耳朵”此种习俗。

以后人们称它为“饺子,也有的称它为“扁食”和“烫面饺”,人们还纷纷传说吃了冬至的饺子不冻人。

冬至传说之二冬至吃狗肉的习俗据说是从汉代开始的。

相传,汉高祖刘邦在冬至这一天吃了樊哙煮的狗肉,觉得味道特别鲜美,赞不绝口。

从此在民间形成了冬至吃狗肉的习俗。

现在的人们纷纷在冬至这一天,吃狗肉、羊肉以及各种滋补食品,以求来年有一个好兆头。

冬至传说之三在江南水乡,有冬至之夜全家欢聚一堂共吃赤豆糯米饭的习俗。

相传,有一位叫共工氏的人,他的儿子不成才,作恶多端,死于冬至这一天,死后变成疫鬼,继续残害百姓。

但是,这个疫鬼最怕赤豆,于是,人们就在冬至这一天煮吃赤豆饭,用以驱避疫鬼,防灾祛病。

◆中和节,二月二龙抬头在农历二月二,俗称龙抬头。

此时正值惊蛰前后,春归大地,万物复苏,蛰伏在泥土或洞穴中的昆虫蛇兽将从冬眠中醒来,传说中的龙也从沉睡中醒来,故名龙抬头。

古时龙是神圣的象征,所以就借龙来驱逐害虫。

明代曾流行熏虫儿,二月二这天人们要把元旦祭祀余下的饼,用油煎,以此熏床和炕,叫熏虫儿。

在农村,老百姓用草木灰蜿蜒围宅一圈,再入院内绕水缸一圈,中引龙回。

有趣的是,这天的饮食也多以龙为名。

吃水饺叫吃龙耳,吃春饼中吃龙鳞,吃面条叫吃龙须,现在的“龙须面”大概就是由此得名的。

小孩这天剃头理发,叫“剃龙头”。

妇女在这天还不动针线,据说是为了避免伤龙眼。

也还有以蜡烛照房子墙壁,有“二月二,照房梁,蝎子蜈蚣无处藏”之语。

不过这个节日现已被人们遗忘了,但吃春饼等习俗至今还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