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汉盆地
江汉盆地黄场盐穴地下储气库储气性评价

腔ꎻ(3) 顶板强度大ꎬ有利气库安全ꎻ(4) 盐层内部夹层少、厚度小ꎬ有利造腔ꎻ(5) 埋深大于 400 mꎬ保证一
定储气能力ꎻ(6) 水源充足ꎬ保证造腔用水ꎮ 黄场地区基本具备了以上几个建库条件ꎮ
2 区域构造特征
黄场地区位于江汉盆地中部ꎬ面积 2610 km2 ꎬ由长期继承性发育的双断箕状断陷发育而成ꎬ是潜江组
江汉盆地黄场盐穴地下储气库储气性评价
付晓飞
( 中国石化江汉油田分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ꎬ湖北 武汉 430223)
摘要:江汉盆地具有丰富的盐矿资源ꎬ盐层厚度大、分布稳定ꎬ可溶物含量高、密封性好ꎬ适宜建设盐穴地下储气库ꎮ 盐穴储
气库的安全运营至关重要ꎬ分别从构造特征、盐岩层及夹层特征、盖层密封性、现场气密性试验分析 4 个方面开展了储气性
布ꎬ能源缺乏ꎬ天然气市场广阔ꎬ同时具有丰富的盐矿资源ꎮ 川气东送管道、新气管道在潜江互通ꎬ在此建
设储气库可同时解决两条大型输气干管的季节调峰、应急调峰需求ꎬ可极大提高储气库的利用效率ꎮ 盐穴
储气库的运营对周围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至关重要ꎬ因此ꎬ开展储气性评价具有深远战略意义ꎮ
1 建库基本条件
盐穴储气库存选址要遵循以下几条原则 [6 - 8] :(1) 盐层厚度大ꎬ无断层影响ꎻ(2) 盐层品位高ꎬ有利造
原组ꎮ 黄场地区王 58 井区构造简单ꎬ无断层ꎬ裂隙不发育ꎬ地层平缓ꎬ倾角 1° ~ 3°ꎬ有利于建库ꎬ见图 1ꎮ
3 盐岩层及夹层特征
黄场地区潜江组古气候干湿交替频繁ꎬ由北部单向碎屑物源及凹陷周缘卤水和盐源补给形成了盐系
地层ꎬ盐岩层纵向层序多、厚度大、平面上分布范围广ꎮ 王 58 井区盐岩面积 6. 5 km2 ꎬ盐岩埋深 1600 ~
第 29 卷 第 6 期
江汉盆地丫角油田拟建储气库盐质泥岩盖层封盖性能评价

1!hi
; Y 80m&"q
q
q
m q " 27 q [ 24
q
m q ,1-+ /0 Mq y
M
q"q
? !"HP
q "Oq
w>?r # q"
.&Hw$M'D+
一般情况下,油气的封闭论证可根据静
手段对盖层封堵性进行评价研究,2- +
盆 育各种类型的圈闭、部
/ 的气 .
气+ 气
质资料 或接
封闭性
与储气
IZ;FK;?8@: @C?T6E;F8:6MK<7?@:62 7S;= R@Y] G89T?:67@C
?T6=>@=@76< -;7E?@>;96b@K768: Y;W8;@O8FC86F<" B8;:9T;: B;78: FU Xiao - fei1 , XIE Run - cheng2 , WANG Zhong2 , KUAM— Jia: - chao2 , FIM-ET;@-]62" SbIMB8;:2
K
- *01
-
e
!"E" # $%&'m
K( )*"+y,-.) ' /
!-io
9"3+y,-01 u234
56/-! D7" 89KyG: ;<"pe=>G
:"3" # !+y,-01234 u !
pQqr+% 1 &
01./
?m(2 1"01-4./)+y,-"@AA. "BC .D'%2& 01EFTG H
长江的前世今生

长江的前世今⽣
长江的前世今⽣
长江,发源于唐古拉⼭,其源头沱沱河和通天河流域,地势平缓,曲流发育。
到青藏⾼原的东南缘⾦沙江流域, 地势陡降, ⾼⼭峡⾕。
到达川江段, 地势坡降急剧减⼩。
长江东出三峡进⼊江汉平原, 从宜昌到⼊海⼝千余公⾥, 海拔⾼度下降仅百⽶, 因此流速较低, 河道宽阔。
长江的“诞⽣”,是指发源于青藏⾼原, 流经 (贯通)上述构造和地貌单元, 最终注⼊东海, 形成统⼀的东流⽔系的构造-沉积-地貌演化过程。
“袭夺说”认为,剑川⾕地中现今发育的⼩规模内流河系,没有能⼒塑造如此⾼深宽⼤的⾕地,因此剑川⾕地是古⾦沙江河⾕。
“袭夺说”推测,古⾦沙江的川江段曾经西流,在⽯⿎与南下的古⾦沙江汇合,取道剑川⾕地,再通过红河河⾕注⼊南海,在更新世时期,古⾦沙江被长江中下游袭夺。
然⽽,何浩⽣等对此持质疑态度,指出在剑川⾕地中的所谓古⾦沙江阶地, 实际是盆地断陷造成的阶地状断块台地,与⼤型河流⽆关,这⼀观点被最近在剑川盆地的钻探和地层研究进⼀步证实。
所以我们得知,长江第⼀湾的形成原因是:从始新世末期到渐新世期间,青藏⾼原东南缘(云南⾼原)发⽣了隆升。
在这个过程中, 古⾦沙江⽔系不再南流,⽽是在构造控制下沿着青藏⾼原和云南⾼原的边界带转向东流,形成了现今的长江“第⼀湾”。
⽔系。
似的宏观地貌地形格局逐渐建⽴。
江汉平原盆地

塔 里 木 盆 地
临邑二中 陈芳玉
盆地
盆地四周高、中间低,整个地形像一个大盆。 盆地的四周一般有高原或山地围绕,中部是 平原或丘陵。
盆地主要有两种类型。一种是地壳构造运动 形成的盆地,称为构造盆地,如我国新疆的 吐鲁番盆地、江汉平原盆地。另一种是由冰 川、流水、风和岩溶侵蚀形成的盆地,称为 侵蚀盆地,如我国云南西双版纳的景洪盆地, 主要由澜沧江及其支流侵蚀扩展而成。
临邑二中 陈芳玉
高 原
临邑二中 陈芳玉
高原
雄伟挺拔、险峻奇峭、蜿蜒起伏的高原,是 在长期、连续、大面积的地壳抬升运动中形 成的,海拔高度一般都在1 000米以上。有的 高原表面宽广平坦,地势起伏不大 ;有的高 原则奇峰峻岭、山峦起伏,地势变化很大。
临邑二中 陈芳玉
昆仑 山
青藏高原
四川盆 地
临邑二中 陈芳玉
临邑二中 陈芳玉
地形
定义:地形就是陆地表面各种各样形态的 总称。
类型:平原、丘陵、山地、盆地、高原。
临邑二中 陈芳玉
洞庭湖平原
临邑二中 陈芳玉
平原
平原是陆地上最平坦的地域,它好像铺在大地上的 绿色地毯,坦荡千里,辽阔无垠。平原地貌宽广低 平,起伏很小,海拔多在200米以下 。世界平原总 面积约占全球陆地面积的1/4。
华北平原
江南丘陵
临邑二中 陈芳玉
我国地形地势的特点是:
地势西高东低,呈三级阶梯分布 地形多种多样
临邑二中 陈芳玉
地势呈三级阶梯分布
优势: 1.带来充沛的降水(水汽易进入内陆) 2.有利于沟通东西水路交通 3.交界处产生巨大的水能
临邑二中 陈芳玉
地形多 1.山地面积广大(占国土面积的2/3) 种多样 2.平原比重小。
江汉盐湖盆地潜江组沉积控制因素与岩性油藏

19 m , 0 k 2其余广大地 区则为 化学岩沉 积 。在潜江 凹陷北
部地区受物源供给影响 , 砂岩与盐岩呈 互为消长关系 , 物
源供给充分则砂岩发育分布范 围广 , 物源供 给不充分则 砂岩不 发育并且仅沿潜 北断层前 缘河流入 口处分 布, 盐 岩分布于凹陷广大地 区。平 面上 由北 向南 岩性 分 区明 显, 依次为砂岩 、 岩及 盐岩 , 向上为 盐岩 、 岩、 泥 纵 泥 砂岩 互层, 由北 向南依次发育砂泥岩沉积组 合 、 泥岩与盐岩 砂
供给的特点 。因此 , 在潜江组盐 湖发育过程 中, 同的沉 不 积时期盐类物质和碎屑物质 的来源供给湖盆的多少有差 别, 这导致 了盆内湖水咸淡变化差异较 大 , 湖浓缩 区不 盐
断变迁 , 沉积物展布各异 , 从而影响着层 序的充填演化 。
[ 收稿 日 期]2 0 一O 一O 06 6 5 [ 作者简介] 范传 军(92 , 工程 师,95 17 一) 男, 19 年毕业 于西 南石油学院石油地质 专业, 在江 汉油田勘探 开发研 究 院从 事石 油地质 和地球化 学研究工作。
的断坳阶段 。
主要 为钙芒硝盐类 。其发育及分布状 况主要受物源供给
的影 响。
受北部 单 向物源 供 给 影 响 , 总体 物 源供 给 不充 且
潜四下段沉积时期 受潜 北断 层及通 海 口边 界 -: I t
分, 碎屑岩沉积物不发 育, 岩主要 发育在 潜北地 区, 砂 单
油组 最 大 分 布 面 积 达 10 kn , 小 分 布 面 积 仅 2 6r2 最
补给不足 , 从而形成膏 盐岩与泥质 岩的 薄互层沉积 。潜
湖北省潜江矿产资源概况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湖北省潜江矿产资源概况潜江凹陷位于江汉盆地中北部,包括潜江大部和天门、仙桃各一部分,面积约2500 平方公里。
已探明在潜江凹陷富藏石油、天然气、卤水、岩盐、钾盐、钾芒硝、无水芒硝等矿产资源。
潜江境内还有矿泉水、陶土等地下资源。
1、资源储量60 年代以来,在江汉盆地找到了王场等25 个油田和一批含油结构,控制含油面积139.1 平方公里,其中潜江境内有16 个油田,共87.6 平方公里。
经测算,江汉盆地的石油远景含量达2 亿多吨。
潜江凹陷卤水分布面积达1200 平方公里,卤水地质储量227 亿立方米,含盐量为100-300 克/升,盐类资源量为51 亿吨。
卤水中含有多种微量元素,其中氯化钾储量4590 万吨、铯储量2.72 万吨、铷储量8.35 万吨,而且,富集程度已达到和超过工业开采品位。
潜江凹陷岩盐分布面积约2000 平方公里,岩盐累计厚度约1800 米,矿产埋藏深度700—2145 米,估算盐岩的地质储量为7900 亿吨,相当我国盐都自贡市的20—30 倍。
其中,潜江境内的潜一段到潜四段下均有盐层富集预计厚度大于1800 米,经湖北省矿产储量委员会鄂储决字[1991]02 号和鄂储决字[1991]05 号划定可供开采的3.45 平方公里湖北省潜江市王场油田北部潜江段和湖北省潜江市园林盐矿区蔡湖矿段可供开采0.66 平方公里的盐矿面积中,盐岩储量分别为13.64 亿吨,芒硝储量为1.18 亿吨,盐层氯化钠含量为64.11% 至85.47%。
C+D 级盐矿石量3675.1 万吨,纯盐量3302.8 万吨,硫酸钠(Na2SO4)为68.9 万吨,氯化钠(Nacl)平均品位为89.9%,矿段内还探求了表内级纯盐量3526.7 万吨,表外E 级纯盐量5361.9 万吨。
潜江凹陷还发现钾盐矿藏,矿产深度为1643-3040 米,矿产厚度0.42-。
中国主要沉积盆地生油岩

渤海湾盆地地质结构图
生油层位
渤海湾盆地是我国东部规模最大的拉张型断陷盆 盆地在拉张过程中不断沉陷, 地,盆地在拉张过程中不断沉陷,最大沉积厚度可达 10000m以上,形成巨厚的生油泥岩和多种类型的储 以上, 以上 集层。 集层。 经历多旋回发育过程,湖盆多次扩张和收缩。 经历多旋回发育过程,湖盆多次扩张和收缩。扩 张期为主要生油岩发育阶段,生油层包括孔店组、 张期为主要生油岩发育阶段,生油层包括孔店组、沙 河街组四段、三段、二段、一段和东营组等。 河街组四段、三段、二段、一段和东营组等。
生油岩分布
准噶尔盆地经历了多旋回沉积演化过程, 准噶尔盆地经历了多旋回沉积演化过程,发育 多套生储盖组合,主要发育以下生油岩: 多套生储盖组合,主要发育以下生油岩:
1)二叠系生油层; )二叠系生油层; 2)三叠系—中侏罗统生油层; )三叠系 中侏罗统生油层 中侏罗统生油层; 3)古近系安集海组生油层。 )古近系安集海组生油层。
五、四川盆地
四川盆地位于北纬 28°~32°40’,东经 ° ° , 102°30 ’ ~110°之间呈 ° ° 宽的菱形状, 宽的菱形状,面积为 18.4万km2。大地构造位 万 置上位于上扬子地台西 北部, 北部,西为龙门山断褶 北为米仓山隆起, 带,北为米仓山隆起, 东北边缘为大巴山断褶 城口-万源断裂 万源断裂), 带(城口 万源断裂), 东南侧为鄂湘黔断褶带, 东南侧为鄂湘黔断褶带, 南侧为峨眉山-凉山块断 南侧为峨眉山 凉山块断 带。
中国主要沉积盆地生油岩
一、松辽盆地 二、渤海湾盆地 三、鄂尔多斯盆地 四、江汉盆地 五、四川盆地 六、柴达木盆地 七、准噶尔盆地 八、塔里木盆地
一、松辽盆地
松辽盆地位于 中国东北部, 中国东北部,东经 119°40’~128°24’, ° ° , 北纬 42°25’~49°23’, ° ° , 呈北北东向展布的 不规则梯形,。 ,。面 不规则梯形,。面 积约26万 积约 万km2。
中国四大盆地

中国四大盆地——四川盆地导读——中国的盆地集中分布在西部地区,塔里木盆地、柴达木盆地、准噶尔盆地和四川盆地为中国四大盆地。
此外,还有一些面积较小的次一级盆地,如吐每番盆地、哈密盆地、江汉盆地等,面积约180多万平方千米,占国土地面积的19%。
盆地是中国自然资源的聚宝盆。
这些盆地都有长久的发育历史和形成过程,生成各种矿床,如石油、天然气、钾盐、钠盐、煤层和砂矿等。
许多盆地地表有河流与冲积平原,保留有湖泊沼泽。
其特殊的地下矿产与地表土地资源,水文、气候资源成为人类早期活动的场所,是近代工农业集中地区和未来经济开发的资源宝库。
四川盆地位于长江上游四川省东部,四周为海拔米2000~3000m的山脉和高原所环绕,北面是大巴山、米仓山、龙门山,西面是青藏高原边缘的邓峡山、大凉山,南面是大娄山,东面是巫山。
一、盆地成因四川盆地属扬子陆台一部分,称为四川陆台,属较稳定的地区,但仍经过两次大规模的海浸。
第一次从亿多年前的寒武纪开始,延续到亿多年的志留纪,不断下陷成了海洋盆地,志留纪时发生加里东运动,除了西部的龙门山地槽继续下陷外,其余地区卜升为陆。
亿年前的石炭纪末,发生范围更大的第二次海浸,盆地再次为海洋占据。
二叠纪时海陆交替,形成重庆附近的南酮、松藻、天府等煤矿。
二叠纪末,盆地西部岩浆喷出,峨眉山小金顶及清音阁一带的玄武岩就在这时生成。
距今亿年的三叠纪,“印支运动”使盆地边缘逐渐隆起成山,被海水淹没的地区逐渐上升成陆,由海盆转为湖盆。
当时湖水几乎占据现今四川盆地的全境,称为“巴蜀湖”,从此结束了海浸的历史。
在中生代漫长的亿多年里,盆地气候温暖湿润,到处生长旅类、苏铁和裸子植物,是又一个成煤期,永荣煤矿即在二肴纪和侏罗纪时形成。
东起长寿、垫泪,西到江油、邓峡,北抵大巴山麓,南到贵州赤水,还是天然气富集区。
这一时期爬行动物恐龙称霸一时。
年在我国合州发现的“合州“当门溪龙”身长米,高米,是亚洲最大和最完整的恐龙化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 盆地构造演化史
江汉盆地位于中扬子地区的东北部,是在晚元古代晋宁期的前 震旦系变质基底上形成的,由前印支期的地台型广海盆地、印支 期—早燕山期的前陆湖泊盆地和晚燕山—喜马拉雅期的内陆断陷盐 湖盆地叠合而成的改造盆地。
构造格局表现为“南北分带、东西分块” “南北分带”即纪山寺—问安 寺—潜北—天门河断裂带将平原区构造分为两个大的沉积—构造体系。北部露出 大量中生界、古生界、白垩系—第三系沉积厚度薄,主要发育古生界北西向构造 形迹;而南部沉积巨厚的新生界,在中生界、古生界构造上叠加了新生界构造。
由于储集条件北好南差,生油条件南好北差,生储油 条件配置欠佳,有利的生储油相带位于洼陷的北侧的三角 洲前缘相区,其内的古隆起和古鼻状斜坡是油气富集的主 要地区。
四 有利油气聚集带及勘探方向
江汉盆地平原海相区的西部因为黄陵隆起的砥柱作用, 在各期构造演化中所受影响较小,古地貌基本保持至今,有 利于圈闭的完整保存,且一直是油气的指向区,有利于形成 早期生烃早期聚集型油藏。 南、北推覆带的下盘在后期的改造运动中未发生严重破 坏,构造相对完整,也有可能形成早期生烃早期聚集型油气 藏。 平原海相区下古生界虽然受早燕山运动强烈的影响,但 由于志留系滑脱层的存在,构造保存相对完整,在早燕山末 期褶皱前,下古生界烃源岩已达生烃高峰,并发生了大量的 油气运移和早期聚集。早期聚集的油气会随着油气的产生而 再次发生大规模的运移和再分配,并就近聚集成藏,可以大 规模形成 早期生烃晚期成藏型油气藏。
江汉盆地白垩系—第三系地层综合柱状图
(一)潜江组成油系统
江汉盆地潜江组为高 盐度、强蒸发环境下的 氯化钠型盐湖沉积,沉 降、沉积和浓缩中心位 于盆地中部的潜江凹陷, 它也是富烃凹陷。
潜江凹陷潜江组沉积图
潜江组盐湖的油气分布有以下特点: (1)盐间多油层组含油,含油井段长,纵向油气分隔。由于盐韵律层的分 隔,油气纵向运移条件差,以分层段横向运移聚集为主,24个油层组中已发 现22个油层组含油,含油井段长达2 735米。 (2)盐湖浓缩中心控制了油气分布与富集。蚌湖、周矶浓缩中心盐韵律地 层最为发育,与砂岩较发育区叠置,其周缘断层多、盐构造多、岩性圈闭多、 含油层组多、油藏类型多、含油丰度高,油气最为富集。远离盐湖浓缩中心 油田少、含油层组少、含油丰度变低。 (3)岩性油藏十分发育。岩性圈闭不但十分发育,而且具有分带性。据统 计,在已发现的油田储量中,岩性油藏储量约占40%。 (4)“三小”构造油藏多成群成带分布。所谓“三小”是指断层小、构造 幅度小、含有面积小,在盐岩发育区多属盐隆构造油藏,在淡化区多属断块 构造油藏。 (5)盐间非砂岩油藏油气资源十分丰富。盐韵律层中的非砂岩是良好生油 层,生成的油气被上、下盐岩层阻隔,初次运移条件很差,滞留其中,形成 “自生自储”式油藏。具有单层薄、层数多、分布广而稳定、累计厚度大 (200多米)的特点,但储集层物性差,属特低渗透层,非均质性强,具孔 隙和裂缝双重介质,开采难度大。
江汉盆地新嘴组下段沉积相图
新沟嘴组下段和沙市组上段为油源层,分布面积达1.3 万平方千米,但厚度薄(250~350米)有机质丰度低(有 机碳0.55%~0.65%)。近年研究发现在江陵、潜江、陈沱 口等凹陷中,新沟嘴组下段普遍有生油条件良好的烃源岩, 厚度100米左右,有机碳大于1%,母质类型良好,Ⅰ+Ⅱ 型干络根大于60%,烃产率高,是主要的烃源岩层。主力 烃源岩主要分布在浅湖相区,位于各凹陷中心及其南侧, 由于凸起和低凸起分隔,在各凹陷中各自成为独立的生油 岩体,因此,各凹陷基本上是独立的含油系统。
(二)新沟嘴组成油系统
新沟嘴组厚300~600 米,分布广泛,几乎遍及 整个江汉盆地,为北部单 向物源供给为主的三角 洲—滨浅湖沉积体系。盆 地北部自西而东分布有马 山、后港、潭口和汉川4 个三角洲砂岩体,横向相 连组成储集层发育带;盆 地南部为滨浅湖相沉积, 砂岩变薄,储集条件具有 北好南差的储集特点。
江汉盆地
概况 盆地构造演化史 油气地质特征 有利油气聚集带及勘探方向
一
概况
江汉盆地是燕山运动后期发育,早喜山运动后期基本结束的盐湖盆地, 属我国东部孤后块断陷盆地系统,形成多凸多凹、凸凹相间的构造格局,同 断层有关的各种二级构造带发育,多为下第三系湖相砂岩、砂泥岩和白云岩 裂缝性产油。 西邻鄂西褶皱带的宜都鹤峰背斜带,北靠巴洪褶断带的垒堑相间的次级 构造单元,北东为秦岭褶皱带的淮阳隆起,东为鄂东南块断带,南与江南块 断带的华容隆起毗邻。总面积36 350平方千米。中、新生代沉积岩厚度逾万 米,其中潜江凹陷第三系沉积厚度最大,达4 500米,是最有利的含油凹陷。 该凹陷的北部潜江组为高盐度、高还原环境下的盐湖沉积,生油岩层发 育最大厚度可达2 000多米。有机质丰富及转化率较高,有机碳含量平均为 0.63%,沥青含量为0.246%,烃含量达0.0969%,生油潜力巨大,为潜江组 的油气勘探提供了良好的物质基础。
“东西分块”是指在南 北分带的基础上,北 部主要反映印支—早 燕山挤压期形成的构 造格架,由东向西依 次排列为巴洪冲断背 斜带、当阳复向斜、 黄陵背斜;南部主要 反映晚燕山期以来, 拉张形成的陆相盆地 构造格局,其主要表 现为新生代的东西向 沉积构造凹陷与凸起 相间。
三
油气地质特征
江汉盆地自晚白垩世成盆, 至早第三纪末盐湖消亡,经历 了两个断陷—坳陷构造沉积旋 回,具有两套盐湖相成油岩系 (下始新统新沟嘴组和上始新 统—渐新统潜江组)和两套冲 积平原相为主的红色岩系(上 白垩统渔洋组和中始新统荆沙 组)相间分布的特征,总厚度 近一万米,纵向上自然形成了 两大成油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