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核电事故分析报告

合集下载

日本核电站事故的教训与经验总结

日本核电站事故的教训与经验总结

日本核电站事故的教训与经验总结近年来,核能发电被广泛应用于全球各地,被视为一种清洁、高效且可持续的能源形式。

然而,2011年的日本福岛核电站事故带来了沉重的打击,揭示出核能发电的巨大潜在危险。

本文将从事故背景、教训及经验总结等方面进行论述。

一、事故背景2011年3月11日,日本东北地区发生了一系列规模巨大的地震和海啸。

这场灾难不仅导致数万人死亡,还严重破坏了福岛核电站的设施,引发了全球关注。

核电站内部的冷却系统失效,导致核反应堆熔毁,散发出大量辐射物质。

二、教训总结1.灾害风险评估不足福岛核电站事故暴露出日本政府和相关企业在灾害风险评估方面存在失误。

虽然日本是地震多发的国家,但他们对核电站所承受的地震和海啸风险估计不足。

下一次类似的事故,我们必须严肃对待风险评估,确保核电站的抗灾能力。

2.安全措施不完备福岛核电站事故揭示出其安全措施不完备的问题。

安全阀失效,冷却系统失灵,这些都导致了核反应堆的熔毁。

核电站运营商应该牢记核电站安全的首要原则,投入更多资源用于安全措施的改善和更新。

3.应急计划不完善灾难来临时,福岛核电站缺乏有力的应对措施。

这不仅给救援行动带来困难,还加剧了灾害事态的扩大。

应急预案必须在设计时充分考虑各种情况可能出现的影响,提前进行演练和培训,以确保时间紧迫时的迅速响应。

4.信息透明度不足福岛核电站事故发生后,政府和运营商的信息公开不及时、不透明,导致了大量谣言和恐慌的蔓延。

政府和运营商应该及时向公众通报真实的情况,增加信息透明度,以避免公众误解和恐惧的产生。

三、经验总结1.加强核安全监管通过福岛核电站事故,我们认识到核能发电所带来的风险和危害。

为了防范潜在的核事故,必须建立更加严格的核安全监管机制,确保核电站的安全运行。

2.加大科技研发投入核能技术的研发和创新是确保核电站安全运行的关键。

各国应该加大对核能技术的科研投入,寻求更加先进、清洁、安全的核能发电解决方案。

3.注重国际间合作与信息共享核能事故是全球性的问题,各国应加强合作,共享信息和经验。

日本核电站事故的原因及影响分析

日本核电站事故的原因及影响分析

日本核电站事故的原因及影响分析近年来,日本体验到了一次核电站事故的灾难性事件。

这次事故给日本国家和全球社会带来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对该事故的原因进行分析,并探讨它所带来的影响。

一、事故原因分析1. 设计缺陷这次事故涉及的是福岛第一核电站,该核电站设备的设计在事故发生前就存在一些缺陷。

例如,当地区域的地质条件没有充分考虑,并未采取足够的防护措施来应对可能的地震和海啸风险。

这导致了事故时核电站遭受严重损害,无法有效地控制核能释放。

2. 管理不善核电站管理层在日常运营中也存在不善之处。

他们忽视了安全措施的重要性,没有及时修复设备的故障,而是选择了延迟维护。

这种管理不善使得设备在事故发生时无法正常运作,并对事故的扩大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3. 人为失误人为因素也是这次事故的原因之一。

在核电站发生严重事故前,检测到了异常情况,但工作人员没有及时采取行动。

这种错误的判断和处理导致了事故的进一步恶化,造成了更大范围的核辐射泄漏。

二、事故影响分析1. 环境影响福岛核电站事故导致大量的核辐射泄漏,严重影响了当地的环境。

土壤、水源以及空气中的放射性物质超过了安全标准,使得当地居民遭受辐射污染的威胁。

这对当地的农业、畜牧业以及渔业造成了巨大的影响,使得当地经济陷入困境。

2. 经济影响福岛核电站事故不仅对当地的经济造成了巨大的冲击,也对整个日本国家经济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核电站的爆炸和泄漏导致了大面积的区域撤离和封锁,使得当地企业面临停产、裁员等问题。

其次,日本的核能产业也受到了严重打击,导致了对替代能源的需求增长以及能源成本的上升。

3. 社会影响核电站事故对当地和全球社会的心理健康产生了负面影响。

大量的放射性物质泄漏造成了人们的恐慌和不安,长期的辐射污染对居民的身体健康构成了潜在威胁。

此外,社会对核能的信任也受到了严重动摇,人们对核能的安全性产生了质疑。

结论日本福岛核电站事故的原因主要包括设计缺陷、管理不善和人为失误等因素。

核电站事故的案例分析与教训总结

核电站事故的案例分析与教训总结

核电站事故的案例分析与教训总结近年来,核能作为一种清洁、高效的能源形式,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应用。

然而,核电站事故的发生也时常引发公众的担忧和恐慌。

本文将通过对历史上几起核电站事故的案例分析,总结出其中的教训,以期能够更好地保障核能的安全利用。

首先,我们回顾一下1986年发生在乌克兰切尔诺贝利核电站的事故。

这起事故是迄今为止最严重的核电站事故,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教训。

事故的原因之一是设计缺陷,核电站在设计上存在安全漏洞,未能考虑到突发事件的可能性。

此外,事故中的人为因素也是重要原因之一,操作员在进行试验时犯了一系列错误。

这次事故的教训是,核电站的设计必须做到万无一失,同时操作员的专业素养和责任心也至关重要。

接下来,我们来看一下2011年发生在日本福岛核电站的事故。

这次事故是由一场地震和海啸引发的,也是核电站事故中的又一重大灾难。

事故的教训之一是,核电站的安全措施必须考虑到自然灾害的可能性。

福岛核电站的安全措施没有能够应对如此强烈的地震和海啸,导致核反应堆的熔毁和放射性物质的泄漏。

因此,核电站的建设地点必须经过严格的评估和选择,以确保能够抵御自然灾害的侵袭。

除了以上两起事故,还有一起曾经引起全球关注的核电站事故是1979年在美国三里岛核电站发生的事故。

这次事故是由于操作员的失误和技术故障引起的。

事故中,核反应堆的冷却系统发生故障,导致核燃料棒过热,最终熔化。

这次事故的教训是,核电站的操作和维护必须严格按照规程进行,操作员必须接受充分的培训和考核。

此外,核电站的技术设备也必须经过严格的检测和维护,确保其正常运行。

通过对这几起核电站事故的案例分析,我们可以得出一些共同的教训和总结。

首先,核电站的设计必须做到万无一失,不能有任何安全漏洞。

其次,核电站的建设地点必须经过严格的评估和选择,以确保能够抵御自然灾害的侵袭。

再次,核电站的操作员必须接受充分的培训和考核,确保他们具备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

最后,核电站的技术设备必须经过严格的检测和维护,确保其正常运行。

日本核电站事故原因及后果分析

日本核电站事故原因及后果分析

日本核电站事故原因及后果分析日本核电站事故是指2011年发生在福岛第一核电站的严重事故,该事故对日本及全球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对该事故的原因以及后果进行分析。

一、事故原因分析1. 震灾及海啸影响:2011年3月11日,日本东北地区发生了一场9.0级的大地震,创下日本近百年来最大的地震纪录。

这场地震引发了海啸,导致福岛核电站的一、二、三号机组受到重大破坏。

地震和海啸给核电站的安全设施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威胁着核反应堆的稳定运行。

2. 安全设施不完备:福岛核电站在建设初期并没有足够重视可能发生的大地震和海啸。

核电站的设计没有考虑到这些自然灾害,这使得核电站的防护措施无法满足现实情况下的需要。

此外,电站的冷却设施在事故中受到损坏,无法有效降低核反应堆的温度,导致核燃料棒开始熔化。

3. 管理失误和监管不力:事故发生后,人们发现电站管理层对于核安全问题存在着许多失误。

电站员工对应急情况的准备不足,未按照标准程序进行事故应对。

与此同时,监管部门也未能对电站的安全状况进行充分的评估和监督,使得电站存在了较长时间的安全隐患。

二、事故后果分析1. 环境污染:核电站事故导致放射性物质泄漏,对周边环境造成了严重污染。

大量的放射性物质进入了土壤、水体和大气中,对植物、动物和人类健康造成了长期的影响。

一些周边地区不得不进行疏散,成千上万的人们被迫离开家园。

2. 经济损失:核电站事故对日本的经济造成了巨大的影响。

首先,大量的核电站需要关闭和检修,导致电力供应不足,对各行各业的生产和生活都带来了困难。

其次,大规模的疏散使得周边地区的经济受到极大的冲击,许多企业和农田被迫停产。

此外,日本政府不得不投入巨资进行核电站事故的清理和重建工作。

3. 对核能发展产生影响:福岛核电站事故对全球的核能发展产生了重大冲击。

事故发生后,世界各国重新评估了核能的安全问题,许多国家对核电站的建设和运营提出了更为严格的要求,甚至有些国家全面放弃了核能发展。

核事故案例分析与教训总结

核事故案例分析与教训总结

核事故案例分析与教训总结近年来,核能的利用在全球范围内逐渐增加,但同时也伴随着核事故的风险。

核事故不仅对环境和人类健康造成巨大威胁,同时也给社会经济带来沉重的负担。

本文将通过对几个历史上发生的核事故进行案例分析,并总结其中的教训,以期提高核能安全管理的水平。

第一起核事故案例是1986年发生在乌克兰切尔诺贝利核电站的事故。

这起事故造成了大量的放射性物质泄漏,导致数千人受到辐射污染,严重影响了当地居民的健康和生活。

事故的原因主要是因为核电站设计不合理,缺乏安全措施,并且操作人员在进行试验时忽视了安全规定。

这次事故给我们教训是,核电站的设计必须符合最高的安全标准,同时操作人员必须接受充分的培训和严格的安全指导。

第二个案例是2011年发生在日本福岛核电站的事故。

这次事故是由9级地震和海啸引发的,导致核电站丧失了冷却系统的功能,核燃料棒过热并发生熔融。

这次事故造成了大规模的辐射泄漏,严重影响了周边地区的居民和生态环境。

福岛核事故揭示了核电站在地震和海啸等自然灾害面前的脆弱性。

我们应该从中吸取教训,加强核电站的抗灾能力,确保核电站能够在极端情况下保持安全运行。

除了以上两个案例,还有其他一些小规模的核事故也给我们提供了宝贵的教训。

例如,2004年发生在日本东京电力公司柏崎刈羽核电站的事故,是由于地震引发的冷却系统故障,导致反应堆停机。

这次事故提醒我们,核电站的冷却系统必须经过严格的测试和检查,以确保其在地震等灾害情况下的可靠性。

总结这些核事故案例,我们可以得出一些重要的教训。

首先,核电站的设计必须符合最高的安全标准,特别是在面对自然灾害时。

其次,操作人员必须接受充分的培训和严格的安全指导,以确保他们能够正确应对突发情况。

此外,核电站的冷却系统和其他关键设备必须经过严格的测试和检查,以确保其可靠性和稳定性。

除了以上的教训,我们还应该加强国际合作,共享核能安全方面的经验和技术。

通过国际合作,可以提高核能安全管理的水平,减少核事故的发生。

核辐射事故案例分析与经验总结

核辐射事故案例分析与经验总结

核辐射事故案例分析与经验总结近年来,核辐射事故频发,给人们的生活和环境带来了巨大的威胁。

这些事故不仅对当地居民的生命健康造成了严重影响,也对全球的生态环境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对一些核辐射事故案例进行分析,并总结出一些应对核辐射事故的经验。

一、福岛核事故福岛核事故是近年来最严重的核辐射事故之一。

2011年3月11日,日本发生了9.0级地震和海啸,导致福岛核电站发生了严重的泄漏事故。

该事故造成了大量的核辐射释放,给周边地区造成了巨大的破坏。

经过对福岛核事故的分析,我们得出了以下经验总结:首先,事故应急预案的重要性不可忽视。

福岛核事故发生后,日本政府和核电站方面的应急预案出现了严重的缺陷。

没有及时、有效地组织人员疏散和核辐射监测,导致了事故的扩大和后续的灾难。

因此,各国政府和核电站应加强事故应急预案的制定和实施,提高应对核辐射事故的能力。

其次,核电站的设计和建设需要更加严谨。

福岛核电站的设计并没有考虑到可能发生的大规模地震和海啸,这导致了事故的发生。

因此,在核电站的设计和建设过程中,应充分考虑周边环境的特点,采取相应的防护措施,确保核电站的安全性。

二、切尔诺贝利核事故切尔诺贝利核事故是历史上最严重的核辐射事故之一。

1986年4月26日,苏联乌克兰切尔诺贝利核电站的第四号反应堆发生了爆炸,释放了大量的核辐射物质。

这次事故造成了数千人的死亡和数十万人的疏散。

对切尔诺贝利核事故的分析为我们提供了以下经验教训:首先,核事故的信息公开和透明对于保护公众安全至关重要。

切尔诺贝利核事故发生后,苏联政府并没有及时向公众通报事故的严重性,导致了更多的人暴露在核辐射中。

因此,在核事故发生后,政府应及时向公众提供准确、全面的信息,避免造成恐慌和不必要的伤害。

其次,核事故的清理和修复工作需要长期的持续性。

切尔诺贝利核事故发生后,苏联政府花费了数年时间进行清理和修复工作。

然而,核辐射的影响是长期的,需要持续的监测和治理。

福岛核事故原因分析

福岛核事故原因分析

福岛核事故原因分析作者:苏秀彬日本是一个资源极度贫乏的国家,据统计,日本全国有18座核电站,总共60座核反应堆,大都是属于沸水反应堆。

由于沸水反应堆发电量高,没有二回路循环系统,相比压水反应堆,输出功率大,造价性对低廉,一直受到日本核电工业的青睐,日本新设计的第四代反应堆也是采用沸水反应堆。

福岛核电站位于北纬37度25分14秒,东经141度2分,地处日本福岛工业区。

它是目前世界最大的核电站,由福岛一站、福岛二站组成,共10台机组(一站6台,二站4台),均为沸水堆,受日本大地震和海啸影响,福岛第一核电站受损极为严重,其中1号-4号机组损毁最为严重。

目前,福岛第一核电站事故等级为最高级7级。

日本福岛第一核电站沸水堆又叫轻水堆,由压力容器及其中间的燃料元件、十字形控制棒和汽水分离器等组成。

沸水堆核电站工作流程是:冷却剂(水)从堆芯下部流进,在沿堆芯上升的过程中,从燃料棒那里得到了热量,使冷却剂变成了蒸汽和水的混合物,经过汽水分离器和蒸汽干燥器,将分离出的蒸汽来推动汽轮发电机组发电。

福岛第一核电站结构设计图通常,为了安全起见,反应堆冷却系统有三种供电方式。

分别为电网供电,柴油机供电和汽轮机发电供给。

大地震摧毁了核电站的外部电力供应,循环冷却系统在没有电力供应的情况下停止运转,此时核电站紧急启动了柴油发电机组,来维持循环冷却系统的运行,但不幸的是海啸来了,海水灌入摧毁了发电机组。

发电机组损坏之后,核电站启动了备用电池,这种备用电池大概能维持循环冷却系统8小时运行所需要的电力。

在这8个小时内,需要找到另外一种供电措施。

通过卡车运来了移动式柴油发电机,更不幸的事情发生了,运过来的柴油发电机竟然因为接口不兼容无法连接,8小时过后循环冷却系统停止运转。

我们知道:福岛第一核电站一号但是停堆之后,反应堆中的放射性物质仍然有少量在继续衰变,放出衰变能。

这个能量大约占反应堆总输出功率的1%左右。

那么这样计算来看,停堆之后反应堆仍然有4.6万千瓦的输出,但是输出功率只占反应堆总功率的33%左右,也就是说实质上,停堆之后的福岛一号反应堆中总放射性衰变能在13.8.万千瓦左右。

分析日本核污染

分析日本核污染

分析日本核污染
日本核污染主要源于2011年福岛核事故,这场事故是由日本
东北地区发生的9.0级地震和引发的海啸所引发的。

事故导致
福岛第一核电站的三个核反应堆发生熔融,放出大量的核辐射。

这次核事故对日本的环境和人民的健康造成了严重影响。

核辐射泄漏污染了福岛周边的土壤、水源和大气,导致周边地区成千上万人被迫撤离,一些地区至今仍然无法居住。

此外,渔业和农业受到了严重影响,许多作物和海产品超出了放射性标准限制,导致市场销售困难。

核污染也对海洋生态系统造成了重大破坏。

大量的污染水被抛入太平洋,导致海域中放射性物质的浓度上升。

这对海洋生物造成了威胁,包括鱼类和贝类,它们可能吸收了放射性物质,进而对人们的健康构成风险。

此外,核污染对日本经济也带来了巨大的负面影响。

福岛核事故导致核电站关闭,其他核电站也收到了更严格的安全监管。

这导致日本临时停止了部分核电发电,转而依赖更昂贵的化石燃料。

同时,因为福岛核事故的影响,日本的海产品和食品在国际市场上受到了一定程度的质疑,对出口造成了影响。

尽管福岛核事故已经过去了十年,但其影响仍然存在。

日本政府和福岛核电站的运营商一直在努力应对核污染问题,包括核废料管理、辐射监测和地区复原工作。

然而,针对核事故的后续措施仍面临挑战,如何安全处理核废料以及重建受影响地区的问题仍然困扰着日本。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日本福岛核电站核事故分析报告近几天因日本福岛核电站多个反应堆因地震而出现运转故障,导致部分放射性物质泄漏蔓延,对日本本土和周边国家形成了较大的影响,就此从时间历程和技术分析2个方面对上述事件进行分析。

一事件回顾1.1 地震事件日本最新发生的地震简要信息如下:·时间:北京时间3月11日13时46分·地点:日本东北部宫城县以东太平洋海域·震级:里氏9.0级震源深度:10公里·余震:11-13日共发生168次5级以上余震·伤亡:截至3月17日,已造成5429人遇难9594人失踪·核电站事故:日本福岛第一核电站的6个机组当中,1号至4号均发生氢气爆炸。

5、6 号机组正在进行定期维修。

·火山喷发:新燃岳火山13日下午喷发。

因日本的抗震技术非常发达,日本人民的抗震经验丰富,因此单就地震而言,对日本的损伤是有限的,最不济危害也局限在日本一国,对周边国家和地区没有太大的影响。

目前主要的问题纠结在福岛核电站的核泄漏问题上面。

1.2 福岛核电站核泄漏事故1.2.1 电站简介[1]福岛核电站(Fukushinia Nuclear Power Plant)位于北纬37度25分14秒,东经141度2分,地处日本福岛工业区。

福岛核电站是目前世界世界最大的核电站,由福岛一站(daiichi)、福岛二站(daini)组成,共10台机组(一站6台,二站4台),均为沸水堆。

福岛一站1号机组于1967年9月动工,1970年11月并网,1971年3月投入商业运行,输出电功率净/毛值为439/460兆瓦,负荷因子为49.9%。

2号~6号机组分别于1974年7月、1976年3月、1978年10月、1978年4月、1979年10月投入商业运行,输出总功率分别为784、784、784、784、1100兆瓦,负荷因子分别为52.8%、61.2%、72.1%、68.5%和69.7%。

福岛二站4台机组的输出电功率净/毛值均为1067/1100兆瓦。

二站1号机组于1975年11月开始施工,1981年7月并网,1982年4月投入商业运行,负荷因子为76.1%。

2号~4号机组分别于1984年2月、1985年6月、1987年8月投入商业运行,负荷因子分别为79.1%、81.7%和78.9%。

其周边地理分布如下图1所示:图1 福岛电站周边地理情况1.2.2 事故背景历史[2]福岛第一和第二核电站此前也多次发生事故。

其中福岛第一核电站1978年曾经发生临界事故,但是事故一直被隐瞒至2007年才公诸于众。

2005年8月里氏7.2级地震导致福岛县两座核电站中存储核废料的水池部分池水外溢。

2006年,福岛第一核电站6号机组曾发生放射性物质泄漏事故。

2007年,东京电力公司承认,从1977年起在对下属3家核电站总计199次定期检查中,这家公司曾篡改数据,隐瞒安全隐患。

其中,福岛第一核电站1号机组反应堆主蒸汽管流量计测得的数据曾在1979年至1998年间先后28次被篡改。

2008年6月福岛核电站核反应堆5加仑少量放射性冷却水泄漏。

官员称这没有对环境和人员等造成损害。

2011年3月里氏9.0级地震导致福岛县两座核电站反应堆发生故障,其中第一核电站中一座反应堆震后发生异常导致核蒸汽泄漏。

于3月12日发生小规模爆炸,或因氢气爆炸所致。

1.2.3 最近核事故详细情况2011年3月12日日本共同社报道,2011年3月12日,东京时间下午3时36分左右,东京电力福岛核电站第一号发电机车间爆炸并伴随着白色烟雾,核反应堆车间和配套车间被爆炸吹开,散落物体洒落周边。

福岛警察厅消息,已经观测到核电站周边辐射强度为1000mSv(核辐射剂量单位)。

福岛警察厅要求核电站周边半径10公里的人员立即撤退至安全地带。

8万人紧急撤离。

2011年3月12日晚间,日本NHK电视台报道,福岛第一核电站又发生一次新的爆炸。

爆炸的具体部位和原因尚不清楚。

几乎就在发生第二次爆炸的同时,日本政府在记者会上表示,福岛第一核电站当地时间3月12日下午3时30分左右发生的第一次爆炸是氢气爆炸,并非核爆炸。

日本内阁官房长官枝野幸男称,氢与氧气的混合造成福岛核电站爆炸;爆炸没有损害反应堆容器壳;氢与氧气的混合造成福岛核电站爆炸;爆炸没有损害反应堆容器壳。

枝野幸男还表示,在福岛第一核电站一号机组附近,检测到泄漏放射物质铯,反应堆的炉芯很可能正在融化,电力公司向压力容器注入海水冷却。

2011年3月14日2011年3月14日,日本东京电力公司福岛第一核电站3号机组当地时间上午11点过后发生氢气爆炸。

NHK电视台画面显示,现场冒出白烟。

日本东京电力公司15日凌晨发表消息说,该公司技术人员14日夜21时许在福岛第一核电站正门附近首次检测到了中子辐射。

辐射量目前还不清楚,可能是14日上午3号反应堆氢气爆炸时从燃料中泄漏的。

2011年3月15日晨,日本福岛第一核电站2号机组发生爆炸,压力控制池受损。

据日本NHK电视台报道,当天风向朝北,风从太平洋吹向日本内陆,估计对日本影响较为严重。

2011年3月15日当地时间2011年3月15日中午12时(北京时间15日上午11时)左右,日本福岛第一核电站4号机组发生爆炸,是类似的氢气爆炸。

2011年3月17日福岛核电站5号6号机组冷却失灵,温度均超60度,东京电力公司今天表示,抢救厂内3号反应堆是最高优先,其次是4号反应堆。

2011年3月18日新华网北京3月19日电[3],国际原子能机构总干事天野之弥的特别助理安德鲁18日在维也纳说,日本福岛第一核电站形势依然十分严重,但已相对稳定。

此外,包括东京在内的当地大城市的辐射量也都“不足以对人体健康造成危害”。

具体核事故情况如下图2所示:图2 反应堆爆炸情况示意图目前日本现在继续向四个反应堆内注水降温,同时不断排出带有放射性污染物的蒸汽,并希望当地始终保持西风,不要刮东风和南风,否则日本首都东京和朝鲜半岛都将遭受污染。

福岛第一核电站1号至4号机组的情况都很差,其中1号、2号、3号机组的核泄漏等级已从4级提高到5级,但情况都已相对稳定。

美国分析人士指出,日本福岛核电站目前的状态与1979年美国宾夕法尼亚州三里岛核电站发生的核泄漏事故情况类似。

国际核事故按严重程度分为零至7级。

在当时美国三里岛核事故被定为5级,当时由于制冷系统出现故障,导致大量放射性物质泄漏,至少15万居民被迫撤离。

注:以上消息参考自新华社下属新华网、中国气象局、国家环保部等网站。

二事故对周边国家和地区的影响分析2.1 核污染物扩散的条件[4]核污染物扩散主要有两个条件,一个是空气,核污染物进入空气当中,随着空气的流动扩散。

另外一个条件,因为日本福岛处在海边,可能有一些污染物会进入到海里,随着海流和海浪向外扩散。

但是主要还是通过空气的流动扩散。

气象条件对污染物的扩散影响主要是两点,一个是风,风速对它的扩散影响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条件。

如果核辐射污染物泄漏到空气当中,这个地方的风比较弱,大气比较稳定,这样它的污染物基本上就不容易扩散,容易积聚在本地,它的扩散能力就比较差一些。

但是如果风速比较大,风速的流动比较快,这样污染物排出来之后会随着风向下游扩散。

而且扩散的速度跟风速是直接成正比的,风速越大,向外输送的距离越远。

刚才提到是水平方向随着风速扩散。

空气是三维的,并不是完全按照水平方向走,在大气中就有一些湍流运动,还有上下空气的流动,这样空气在向外扩散的时候,可能还会有一些上升或者下降,也就是说会有一些污染物的粒子发生一些沉降,降落到地面。

还有一些污染物会随着空气的上升运动,从原地排放出来之后,基本上离地面比较近,随着它向外扩散的距离越远,它有可能会上升到比较高的高度,在比较高的高度随着风向外进一步的扩散。

这是空气流动的扩散。

另外一个影响比较重要的条件是降水。

下雨之后,污染物会跟雨水混合在一起,并且随着雨水降落到地面,也不利于污染物进一步向外扩散。

基本上如果出现降雨,污染到降落的区域。

如果雨和风结合在一起,降雨的云系或者降雨的云团随着风向下游移动的时候,也可能把污染物带到下游一些地方。

一个是风,一个是雨,对污染物的扩散都有比较大的影响。

2.2 日本周边气流和洋流分布情况[5]从扩散途径来说,核辐射污染物质主要通过水体、大气粉尘和生物链几种方式传播。

如果发生严重泄漏,福岛的核辐射物质会通过日本暖流北太平洋暖流、加利福尼亚寒流、北赤道暖流、日本暖流形成一个闭合的洋流环进行扩散,在洋流环中会先后与千岛寒流、阿拉斯加暖流、赤道逆流接触,而日本暖流和北太平洋暖流会在北回归线附近形成分支。

福岛核污染物如果进一步扩散,整个北回归线附近将会是污染物比较重的区域,而洋流所经之处势必会受到核辐射物的影响,因此核辐射污染物质除了影响日本,伴随洋流走势,还可能会影响到美洲地区。

对于中国和东南亚地区影响比较大的,应该是日本暖流和千岛寒流交汇处对核辐射污染物的交换,千岛寒流的直流到达中国东南沿海,经过台湾海峡到南海,再到新加坡,穿过印度尼西亚与赤道逆流交汇。

不过据气象专家分析,核辐射物质经历降雨、降雪,绝大部分会降落在源头地,真正进入洋流扩散的核辐射物量会非常小,同时洋流运行非常缓慢,在极端情况之下,核辐射物质才会通过洋流途径扩散到其他地区。

风会带动核辐射污染物质在大气中扩散,中国北方处于温带季风性气侯,冬季盛行西北风,风从大陆吹响海洋,呈西北、东南走向,在中国西北地区大部,内蒙古高原大部,东北地区大部,华北北部、黄海北部,每年冬季风存在的时间大约是11下旬到次年的4月,尤其西北和东北,冬季风甚至延续到4月底,目前中国仍然处在西伯利亚高压控制之下,风从大陆吹向海洋,所以核放射性物质不会随季风大规模吹向中国。

2.3 近期日本的天气情况及未来可能的核扩散区域[6]表1 东京17日-21日天气预报表2 仙台17日-21日天气预报表3 福岛19日-21日天气预报世界气象组织和国际原子能机构北京区域环境紧急响应中心最新预报结果显示,3月17日08时至18日08时,核污染物主要向日本福岛核电站东部偏南方向沉降,造成的核污染不会影响中国。

受冷空气东移入海的影响,核污染扩散物质随气流向东偏南方向移动,扩散至日本东部的太平洋区域,未来三天对中国无影响。

另外,16日日本仙台、福岛出现中雪转阵雪,西北转西南风2~4级,白天两地的最高气温分别为4℃和6℃,17日凌晨最低气温为零下3℃和零下2℃。

东京为多云天气,西北风3~5级,白天最高气温为9℃,17日凌晨最低气温为2℃。

预计今天(17日),日本震区以阵性降雪天气为主,大部分时段内近地面为西北风,风力4~5级;18~19日,天气多云,风力逐渐减弱,气温回升。

东京17~19日以多云天气为主,偏北风3~4级,气温回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