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本硕博连读研究生培养方案

合集下载

食品科学与工程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食品科学与工程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食品科学与工程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Master Program of Food Science and Engineering(代码:0832)一、学科方向1. 083201 食品科学,Food Science2. 083202 粮食、油脂及植物蛋白工程Cereal, Oil and Vegetable protein Engineering二、学制学制3年,硕士生的学习年限,根据情况可适当延长,最长不得超过5年。

硕士生的培养方式分为全日制和兼读制两种。

硕士生如在学期间提前完成培养计划,通过学位课程考试和学位论文答辩,各方面表现突出,可申请提前毕业。

3年制全日制优秀研究生最多可提前半年毕业,兼读制研究生学习年限不少于3年。

2年制研究生不能提前毕业,具体按《暨南大学研究生学籍管理办法》执行。

三、课程设置本学科要求修满26学分,其中公共学位课7学分,专业学位课9学分,非学位课程10学分。

课程类别课程编号课程中文名称(课程英文名称)学时学分开课学期开课单位考核方式学科方向公共学位课105590ma01基础英语(Fundamental English)80 4 1 外语学院考试各方向105590ma18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The Research on Theory and Practice of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36 2 2 社科部考试各方向105590ma20自然辩证法概论Outline of Natural Dialectics18 1 2 社科部考试各方向专业学位课083200mb01高级食品化学Advanced Food Chemistry60 3 1 食品系考试各方向083201mb03食品生物技术Food Biotechnology60 3 1 食品系考试各方向083201mb02现代食品加工学Modern Food Technology60 3 1 食品系考试各方向非学位课080300md01学科前沿讲座Seminar on Frontier of Food Science30 1 2 研究生院考查各方向必选083201mc14专业英语Professional English30 1 1 食品系考试各方向必选083201mc01食品添加剂制备与应用Food Additives Preparation andApplication40 2 1 食品系考查083202mc03油脂化学及工艺学Edible Oil Chemistry and Technology40 2 1 食品系考试方向2必选083201mc02有机波谱学Organic Spectroscopics40 2 1 食品系考试课程类别课程编号课程中文名称(课程英文名称)学时学分开课学期开课单位考核方式学科方向非学位课083201mc03 功能性食品Functional Food40 2 1 食品系考查083201mc05食品质量与安全研究进展Advances in Food Quality and Safety40 2 1 食品系考查083201mc08食品分离技术Food Separation Technology40 2 2 食品系考查方向1必选083201mc12试验设计与数据处理Experimental Design and Data Analysis40 2 1 食品系考试083201mc13现代食品分析技术Modern Food Analysis Techniques40 2 1 食品系考试083202mc04谷物化学及工艺学Cereal Chemistry and Technology40 2 1 食品系考试083202mc02植物蛋白工艺学Vegetable Protein Technology40 2 2 食品系考试说明:学科前沿讲座含心理讲座(最多4次)。

《食品科学》专业博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食品科学》专业博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说明采用的实验方法、试验装置和计算方法,并对整理和处理的数据进行理论分析与讨论;
()对所得结果进行概括和总结,并提出进一步研究的看法和建议;
()给出所有的公式、计算程序说明、列出必要的原始数据以及所引用的文献资料;
()引用别人的科研成果必须指明出处,与别人合作的部分应说明本人的具体工作。
、博士学位论文采用计算机编辑和输出,具体格式参照《学位论文与摘要的统一要求》及《科学技术报告、学位论文和学术论文的编写格式》国家标准。
、论文选题确定后博士生应在导师的指导下拟定论文工作计划,对科研经费的来源、试验器材的采购和加工计划等应尽早提前考虑并采取措施,经过认可后才能进行课题研究。论文计划经学位点负责人审定后在第四学期结束前报学科、学院、研究生院备案。
、博士生应按阶段在本学科的学术会议上报告科研和论文工作进展情况,以取得本学科的集体指导和帮助。该报告每学期至少举行一次,由学院或学位点记录备案。
、博士学位论文应在导师或指导小组的指导下,由博士生独立完成。硕士学位论文的成果可在博士学位论文中应用,但不能作为博士阶段的科研成果。
、博士学位论文必须是一篇系统而完整的学术论文。学位论文要求概论清楚、立论正确、分析严谨、数据可靠、计算正确、图表清晰、层次分明、文字简练。学位论文应包括:
()综述课题的理论意义和实用价值,国内外研究动态,需要解决的问题和途径以及本人做出的贡献;
.应用分子生物学技术研究天然活性物质及其代谢营养机制,开发新的功能性食品;
.应用分子微生物生态学技术,研究我国传统发酵食品中微生物的多样性、生理活性以及相互作用,为传统食品的现代化、工业化提供理论和技术基础;
.现代生物技术在食品加工、安全、快速检测中的应用。
食品化学与食品分析
采用现代分析技术揭示食品体系中食品成分之间的相互作用,并对复杂的食品体系和现象作出解释。对食品中常见成分,包括蛋白质、维生素、糖类、矿物质,以及各种添加剂,如色素、抗氧化剂、防腐剂等进行灵敏和有效的检测,以保证食品的质量和安全。同时,对食品和药食两用资源中的活性有效成分进行定量分析和结构解析,为研发具有我国和我省特色的健康食品奠定化学基础。

中国海洋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本硕博贯通式创新人才培养实施办法(试行)【模板】

中国海洋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本硕博贯通式创新人才培养实施办法(试行)【模板】

**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本硕博”贯通式创新人才培养实施办法(试行)第一章总则第一条对学生实行“本硕博”贯通式培养,是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贯彻落实《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12〕4号)和《关于深化研究生教育改革的意见(教研〔2013〕1号),推动教育教学改革,实现本科生与研究生培养一体化,加强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为高层次人才培养提供优质生源而实施的一项激励机制和培养模式。

为做好此项工作,特制订本实施办法。

第二条“本硕博”贯通式培养目标定位:培养食品科学与工程领域具有高度社会责任感、扎实专业基础、较强创新能力、宽广国际视野的拔尖创新学术人才。

第三条本硕博连读培养模式采用“3+1+1+4”模式,将本科与硕士、博士研究生教育贯通培养,即本科第四年级起,从获得推荐免试资格且将在本校攻读硕士研究生或创新人才专项资格的学生中选拔,在导师的指导下完成本科毕业论文,进行学术科研活动,并提前进行研究生课程的学习,四年期满获得学士学位;从第五年起取得研究生学籍,经硕士课程学习和考核合格后,攻读博士学位研究生。

(本科生前3年为本科学习阶段,本科四年级1年为本科毕业论文撰写和部分研究生课程学习阶段,硕士研究生1年为部分研究生课程学习和科研训练阶段,博士研究生4年为科学研究阶段。

)第二章组织机构第四条学院成立由学院领导、博士研究生导师代表及研究生秘书组成的学院“本硕博”贯通式培养工作组,负责本学院“本硕博”贯通式培养学生的选拔、考评和培养等工作。

第三章选拔工作第五条选拔对象及名额:认同“本硕博”贯通式培养理念、获得推荐免试资格且将在本校攻读研究生及获得创新人才专项计划名额、有志于攻读博士学位的优秀本科生。

选拔人数每年20人左右。

第六条选拔原则:(一)公开、公平、公正;(二)充分尊重学生和导师意愿;(三)重点考核学习能力、科研潜质和创新精神,全面考评综合素质;(四)择优录取。

第七条选拔过程:(一)拟申请“本硕博”贯通式培养的学生向学院提交《**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本硕博贯通式培养申请表》;(二)由学院审核、确定并组织进入初审名单的学生参加复试(可与接收推免生的复试环节同时进行)和双向选择,复试要求可参照学院研究生复试的相关办法执行;(三)学院审定、公示并确定本硕博贯通式培养学生名单;(四)在研究生培养期间,由学院参照硕博连读研究生的考核办法进行中期考核评定,合格者可继续攻读博士学位。

食品科学与工程 研究生培养方案

食品科学与工程 研究生培养方案

食品科学与工程研究生培养方案一、课程设置食品科学与工程研究生培养方案以培养具备坚实的食品科学理论基础和较强的食品研发能力的高素质人才为目标。

课程设置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模块:1. 基础课程:包括食品化学、食品微生物学、食品营养学、食品工艺学等,帮助学生掌握食品科学的基本知识和技能。

2. 专业课程:针对食品科学与工程领域的热点和难点问题,开设高级食品化学、食品微生物学与免疫学、食品营养与健康、食品加工新技术等课程,提高学生的专业素养。

3. 选修课程:学生可以根据个人兴趣和职业规划,选择相关的选修课程,如食品安全与风险评估、食品包装材料与技术、食品工业经济学等。

二、实验室研究实验室研究是食品科学与工程研究生培养的重要环节,旨在培养学生的实验技能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生需要在导师的指导下,开展独立的实验研究,并撰写研究报告。

实验室研究的具体内容包括:1. 食品化学与生物化学实验:学习食品成分分析、分离纯化、制备等实验技能,掌握现代食品化学与生物化学实验方法。

2. 食品微生物学实验:学习微生物培养、分离、鉴定等技术,掌握食品微生物控制和保藏方法。

3. 食品工艺学实验:学习各类食品的加工工艺和技术,掌握食品加工过程的质量控制方法。

4. 综合实验:结合实际应用场景,开展综合性实验,提高学生的实验能力和创新思维。

三、学术交流学术交流是拓宽学生视野、提高学术素养的重要途径。

学院定期组织学术讲座、研讨会和学术交流活动,邀请国内外知名专家学者进行学术交流,鼓励学生参加国内外学术会议和研讨会。

同时,学生需要定期提交学术进展报告,总结研究成果和经验教训,促进学术交流和合作。

四、行业实践行业实践是让学生深入了解食品科学与工程领域在实际生产中的应用,提高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学院与多家企业建立合作关系,提供实习和实践机会,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先进的生产工艺和技术,掌握行业发展趋势和市场需求。

同时,行业实践也为学生提供了与行业专家和企业领导交流的机会,拓展人脉资源和社会关系。

2024年食品科学与工程培养计划(2篇)

2024年食品科学与工程培养计划(2篇)

2024年食品科学与工程培养计划一、背景介绍食品是人类生活中必不可少的重要物质之一,而食品科学与工程学科则是研究食品的生产、加工、保鲜、储存和安全等方面的学科。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食品质量和安全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因此,培养优秀的食品科学与工程人才是当今社会的迫切需求。

二、培养目标1. 培养具有系统的食品科学与工程基础知识和专业技能的学生;2. 培养具备创新思维和科研能力的学生;3. 培养具有食品安全意识和质量管理能力的学生;4. 培养能够适应新兴食品工业发展趋势和市场需求的学生;5. 培养具有团队合作精神和社会责任感的学生。

三、教学内容1. 基础课程:包括食品化学、食品生物学、食品微生物学、食品工程原理等;2. 专业课程:包括食品加工工艺学、食品营养学、食品安全与卫生、食品分析与检测等;3. 实验教学:通过实验教学,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实验设计能力;4. 专业实践:组织学生参与食品工厂实习,了解食品生产流程和质量管理;5. 科研训练: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鼓励学生参与科研课题,撰写科研论文,发表学术成果。

四、教学方法1. 集中授课:通过讲课、讨论、案例分析等方式,向学生传授基础知识;2. 实践教学:通过实验教学和实际操作,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3. 项目实践:通过参与科研项目和实际生产项目,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4. 论文写作指导:指导学生进行科研论文的撰写和发表。

五、培养环境1. 实验室:建设先进的食品科学与工程实验室,配备先进的设备和仪器;2. 图书馆:购置相关图书和期刊,提供学术资源;3. 实习基地:与食品工业企业合作,提供实习、实训机会。

六、师资队伍1. 教授和副教授:拥有丰富的教学和科研经验,指导学生进行研究工作;2. 助教:协助教授和副教授进行课堂教学和实验教学。

七、评估与考核1. 课堂考核:通过作业、小测验等方式考核学生对课程知识的掌握程度;2. 实验考核:通过实验报告和实验操作考核学生的实验能力;3. 项目考核:通过评估学生参与的项目成果,评定学生的项目实践能力;4. 毕业论文:要求学生撰写毕业论文并进行答辩。

食品科学与工程硕士研究生培养计划

食品科学与工程硕士研究生培养计划

食品科学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学科概况:食品科学与工程是一门以化学、生物学、化学工程学为基础,涵盖了食品科学(包括食品生物化学、食品微生物学、食品营养学、食品标准、食品资源学等)、食品工程(食品工程的单元设备、食品机械、食品检测与控制和食品工厂设计等)、食品加工工艺和过程(包括各典型食品加工工艺过程、用新工艺加工传统食品等)等方面的内容。

培养方案的基本内容:食品科学专业硕士学位研究生是培养具有扎实的食品科学和食品工程技术的基础知识和专业理论,有较强的专业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能适应现代食品工业发展需要,从事食品生产技术管理、品质控制、产品开发、科学研究、工程设计等方面工作的食品科学与工程学科的复合型高级专业技术人才。

一、培养目标:按照培养硕士生必须坚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方针,食品科学专业主要培养食品领域内的科研、管理和工程技术高级人才。

使学生在学期间学到食品加工生产和新品种食品深入研究所需的各项基础理论,了解食品科学研究的前沿动态,能胜任中、外企业和国内高校、研究部门的技术、科研、教学或管理工作。

二、研究方向:食品科学专业主要培养食品领域内的科研、管理和工程技术高级人才。

使学生在学期间学到食品加工生产和新品种食品深入研究所需的各项基础理论,了解食品研究的前言动态,能胜任中、外企业和国内高校、研究部门的技术、科研、教学或管理工作。

(1)功能食品和添加剂功能性寡糖、肽的研制;变性淀粉的研制;保鲜剂和保鲜技术;功能食品微生物的大规模培养和食品储存技术;中国传统药膳的功能成分和加工技术;不同功能的同分异构食品的制备和分离。

(2)食品资源及其开发利用研究食品资源的结构、发生发展规律和永续利用战略;应用生物技术开发利用新的食品资源,重点开发菌类食品资源。

(3)食品过程工艺食品加工新工艺技术研究及在传统食品技术中的应用。

(4)玉米深加工对玉米进行深加工以提高其价值。

用玉米生产变性淀粉、赖氨酸。

三、学习年限:全日制硕士研究生的学习年限,一般为2至3年。

食品科学与工程学科(0832)博士研究生(含硕博连读

食品科学与工程学科(0832)博士研究生(含硕博连读

食品科学与工程学科(0832)博士研究生(含硕博连读)培养方案一、培养目标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博士学位研究生教育是我国食品科学教育结构中的最高层次,对博士研究生的培养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立德树人为根本,坚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方针,培养博士研究生具有高尚的思想品德,正确的政治立场,严谨的治学态度,求实的创新精神,以发展现代农业和食品产业为宗旨,为相关企事业单位和管理部门培养具有坚实的基础理论和宽广的专业知识,具有较强的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能够独立承担科学研究、教学和生产技术管理工作、具有良好职业道德的高层次人才。

1.政治思想要进一步掌握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拥护党的基本路线和方针政策,热爱祖国,遵纪守法,学风严谨,学术正派,团结协作,品行端正,具有较强的事业心和责任感,努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树立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努力奋斗的思想。

2.业务水平要掌握食品科学与工程学科坚实宽广的基础理论、系统深入的专门知识,熟练运用本学科的研究方法和实验手段;把握本学科及相关学科领域的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具有较强的创新能力及独立从事食品科学工程学科研究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科学研究或技术研究中取得被同行认可的创新性成果。

至少掌握一门外国语,具备熟练的读、说、听、写能力。

3.学术素养及能力具备丰富的食品科学、食品工程、生物化学和管理学知识,较强的科学洞察能力和求是创新精神,善于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够对研究所涉及的食品科学问题进行鉴别、分析和解决;具有较强的通过自学、交流和查阅文献等方式获取知识的能力;具有较强的学术鉴别能力:包括对已有成果的真实性、对食品科学领域已有技术、方法和设计的可行性和合理性进行鉴别;能根据学科和社会发展需求,提出有价值的科学研究问题、撰写科研项目书并独立组织开展高水平研究能力;善于运用哲学思维思考问题,具有良好的沟通交流能力。

4.身心素质要具有能够承担本学科范围内各项专业工作的良好身心素质。

食品科学与工程 博士培养方案

食品科学与工程 博士培养方案

食品科学与工程博士培养方案
食品科学与工程是一个涉及食品生产、加工、储藏和安全等方面的综合学科。

博士培养方案通常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课程学习,博士生通常需要修满一定学分的课程,这些课程包括食品科学、食品工程、食品安全、食品加工等相关领域的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

此外,还可能需要修读一些与研究课题相关的专业课程。

2. 研究课题选择,博士生在导师的指导下选择研究课题,这个课题通常需要具有一定的创新性和实践意义。

研究课题的选择对于博士生的学术发展和未来职业发展非常重要。

3. 学术研究,博士生需要在导师的指导下进行系统的学术研究工作,包括文献调研、实验设计、数据采集与分析、论文撰写等环节。

这些工作需要博士生具备扎实的理论基础和研究方法。

4. 学术交流,博士生需要积极参加学术会议、学术讲座等学术交流活动,与同行进行学术交流,了解最新的研究进展,拓展学术视野。

5. 学位论文,博士生需要完成一篇学位论文,这篇论文通常需要具有一定的学术水平和创新性,是博士生在学术上的一次重要展示。

总的来说,食品科学与工程博士培养方案注重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和创新意识,希望学生能够在相关领域取得突出的成果,为食品科学与工程领域的发展做出贡献。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本)硕博连读研究生培养方案
一、培养目标
根据《吉林大学中长期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2011—2020年)》精神,健全完善创新人才培养体系,形成有利于创新人才成长的个性化培养机制,提高创新人才培养质量,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高层次专门人才。

具体要求为:
1、掌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热爱祖国,遵纪守法,品德优良,学风严谨,具有实事求是、不断追求新知、勇于创造的科学精神,积极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

2、掌握本门学科坚实宽广的基础理论和系统深入的专门知识。

具有独立从事科学研究和教学工作、组织解决重大实际问题的能力,并在科学或专门技术上做出创造性成果。

3、至少掌握一门外国语,能熟练阅读外文资料,具有撰写学术论文和进行国际学术交流的能力。

4、身心健康。

二、研究方向及主要研究内容
见附表一。

三、培养方式
1、(本)硕博连读研究生分为本科阶段和硕博连读两段制进行培养,本科阶段即确定导师,并在导师的指导下开展基础科研和实践活动,完成本科毕业论文写作,通过论文答辩取得学士学位证书和毕业证书。

完成本科培养阶段后,按(本)硕博连读研究生培养方案进行培养,完成博士毕业论文的写作并通过博士论文答辩取得博士学位证书和毕业证书。

2、(本)硕博连读研究生资格认定考核与分流
(本)硕博连读研究生的分流按两次进行,分别在本科转入硕士阶段和硕博连读阶段开展。

(1)(本)硕博连读研究生本科进入硕士阶段的考核按照吉林大学推荐优秀应届本科毕业生免试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相关要求由教务处统一组织进行,通过考核的学生按照推荐免试的程序和方式进入硕士阶段。

未通过考核的学生,达到本科相关专业培养方案规定的毕业合格标准,按照应届本科毕业生予以毕业。

(2)进入硕博连读培养阶段的学生在专业理论课程学习结束后进行博士研究生资格认定考核,考核时间一般应安排在第三学期期末前完成。

通过博士资格认定考核的学生于第五学期转入博士阶段,按博士生学籍规定进行管理,享受博士研究生相关待遇。

(3)未通过博士资格认定考核或由于特殊原因不能完成培养的连读生,需要完成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规定的各个培养环节,通过硕士论文答辩,按照硕士研究生毕业。

四、课程设置及学分要求
(本)硕博连读研究生课程学习实行学分制,课程学习要修满至少40学分,其中学位课程32学分包括:科学道德与学术规范1学分,政治理论课3学分,第一外国语4学分,文献综述1学分,开题报告1学分,参加4个学术报告得1学分,阶段性成果报告1学分,其它必修课20学分;选修课8学分。

考试成绩60分及格,成绩及格方可获得学分。

课程学习在硕博第一至第三学期完成
课程设置见附表二。

五、文献阅读、开题报告、学术活动及阶段性成果报告
为确保学位论文的质量,(本)硕博连读研究生应在导师指导下,通过阅读文献、学术调研,尽早确定论文选题范围,最迟应于第三学期初举行开题报告会。

开题报告由学院负责组织公开进行。

开题报告的原始材料交由学院保存至学生毕业备查。

开题报告前,应完成不少于100篇(册)的专业文献阅读,其中外文文献比例不低于50%。

专业文献阅读需在入学后的第一学年内完成。

在学期间必须参加至少4个内容以上、本学科或相关学科公开举行的学术报告或学术讲座(不包括开题报告);在完成开题报告后,在论文工作期间结合论文工作至少公开举行1次论文阶段性成果报告。

六、中期考核
中期考核时间为第五学期和第九学期,由学院组织实施,按《研究生论文工作中期考核表》所要求的内容进行考核。

经审查通过者,方可继续进行论文实验研究工作。

对未通过中期考核者将提出警告或者延期参加毕业论文答辩。

考核结果资料保存在学院以备抽查。

七、论文工作
论文工作应与课程学习交叉进行,导师要全面掌握(本)硕博连读研究生的论文工作进度,根据实际需要对论文工作计划进行及时和必要的调整,论文的具体要求按学校学位管理条例规定执行。

毕业标准按
照同专业博士生毕业标准执行。

附表一:
食品科学(硕士)研究方向及主要研究内容介绍
附表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