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合物基复合材料 知识点总结
聚合物基复合材料重点(山东轻工)

第一章概论1、复合材料的定义复合材料是由有机高分子、无机非金属或金属等几类不同材料通过复合工艺组合而成的新型材料,它既能保留原组分材料的主要特色,又通过复合效应获得原组分所不具备的性能。
可以通过材料设计使各组分的性能互相补充并彼此关联,从而获得新的优越性能,与一般材料的简单混合有本质的区别。
2、复合材料的特征⑴微观上是非均相材料,组分间有明显的界面⑵组分材料性能差异很大⑶组成复合材料后,性能有较大的改进⑷组分材料的体积分数应大于10%3、复合材料组成(三种基本物理相):基体相、增强相、界面相。
其中界面也是重要组成部分是因为增强相与基体相之间的界面区域因为其特殊的结构组成,这种结构对材料的宏观性能产生影响,因此也是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注:组份材料间无明显界面、组份材料性能差异不大,或者组份材料含量不足10%都不能称作复合材料(如P21 T7)4、复合材料的优点比强度、比模量(刚度)高耐疲劳性能好,破损安全性能高阻尼减振性好具有多种功能性(1)瞬时耐高温性、耐烧蚀性好(2)优异的电绝缘性能和高频介电性能(3)良好的摩擦性能;优良的耐腐蚀性;有特殊的光学、电学、磁学良好的加工工艺性各向异性和可设计性5、聚合物材料的缺点材料工艺的稳定性差材料性能的分散性差长期耐高温与环境老化性能不好抗冲击性能低横向强度和层间剪切强度不够好第二章增强材料1、名词解释(1)原纱。
原纱是指玻璃纤维制造过程中的单丝经集束后的单股纱。
(2)捻度。
捻度表示纱的加捻程度,指每米长原纱的加捻数(3) 股数。
是指由几根原纱合股组成。
纱的合股数指以一根原纱为一股,几根原纱合并起来的原纱根数即为合股纱的合股数N(4)单丝。
由玻璃直接加工成的玻璃丝(5)支数。
1g纱的长度(6)特。
1000米长原纱的质量(7)旦。
9000米长原纱的质量注:支数越大纱越细,特数越大纱越粗,旦数越大纱越粗6-80/2表示单丝直径df为4μm原纱支数为80股数N为2的无碱原纱2、在PAN法制备碳纤维过程中,(1)预氧化:由于PAN的Td<Tm,热稳定性差,因而不能直接在惰性气体中进行碳化。
聚合物基复合材料知识点

聚合物基复合材料知识点概述:聚合物基复合材料是由聚合物基质和填料或增强材料(如纤维)组成的材料。
由于其独特的性能和广泛的应用领域,聚合物基复合材料成为现代工程领域中的重要材料之一。
本文将介绍聚合物基复合材料的相关知识点。
1. 聚合物基质的选择:聚合物基复合材料的性能主要取决于聚合物基质的选择。
常见的聚合物基质包括聚烯烃、聚酰胺、环氧树脂等。
不同的聚合物基质具有不同的化学性质和力学性能,因此在选择聚合物基质时需要考虑材料的具体应用需求。
2. 填料的选择:填料在聚合物基质中起到增强材料性能的作用。
常见的填料包括纤维、颗粒和珠状材料等。
填料的选择影响着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耐热性和阻燃性等方面。
纤维增强材料可提供更高的强度和刚度,而颗粒和珠状填料则可改善材料的摩擦特性和耐磨性。
3. 增强材料的选择:增强材料在聚合物基质中起到增强材料性能的作用。
常见的增强材料包括玻璃纤维、碳纤维和芳纶纤维等。
不同的增强材料具有不同的强度和刚度特性,在选择增强材料时需要考虑材料的具体应用环境和要求。
4. 复合界面的设计:复合材料中的界面是指填料和基质之间的相互作用界面。
复合界面的设计可以影响材料的耐热性、粘合强度和耐化学腐蚀性等方面的性能。
在复合材料的制备过程中,通常会采用表面粗糙化、化学处理和界面改性等方法来改善复合界面的性能。
5. 制备工艺:制备工艺对于聚合物基复合材料的性能和结构有着重要影响。
常见的制备工艺包括手工层叠法、注塑成型、挤出成型、压制成型等。
不同的制备工艺决定了材料的成型精度、力学性能和表面质量等方面的特性。
6. 应用领域:聚合物基复合材料广泛应用于航空航天、汽车制造、建筑材料、电子电气等领域。
其具有轻质高强度、耐腐蚀、隔热隔音等优势,在这些领域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例如,碳纤维增强复合材料在航空航天领域中被广泛应用于飞机结构件和卫星结构件等。
7. 未来发展趋势: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聚合物基复合材料将继续得到发展和应用。
聚合物基复合材料知识点

复合材料知识点一、绪论1、复合材料定义:①ISO:有两种或两种以上物理和化学性质不同的物质组合而成的一种多相固体材料。
②GB:两个或两个以上独立的物理相,包括粘接材料(基体)和粒料纤维或片状材料所组成的一种固体物。
2、复合材料组成:复合材料由基体和增强材料组成。
增强材料是复合材料的主要承力部分,特别是拉伸强度、弯曲强度和冲击强度等力学性能主要由增强材料承担,基体的作用是将增强材料粘合成一个整体,起到均衡应力和传递应力的作用,使增强材料的性能得到充分的发挥,从而产生一种复合效应,使复合材料的性能大大优于单一材料的性能。
3、复合材料的分类:⑴按基体类型分类树脂基复合材料、金属基复合材料、无机非金属基复合材料。
⑵按增强材料类型分类玻璃纤维复合材料、碳纤维复合材料、有机纤维复合材料、陶瓷纤维复合材料。
⑶按用途不同分类结构复合材料、功能复合材料二、增强材料1、增强材料作用:增强材料是复合材料的主要组成部分,它起着提高树脂基的强度、模量、耐热和耐磨等性能的作用,增强材料还有减小复合材料成型过程中的收缩率,提高制品硬度等作用。
2、作为树脂基复合材料的增强材料应具有的基本特征:⑴应具有能明显提高树脂基体某种所需特性的性能,如高的比强度、比模量、高导热性、耐热性、低热膨胀性等,以便赋予树脂基体某种所需的特性和综合性能。
⑵应具有良好的化学稳定性。
⑶与树脂有良好的浸润性和适当的界面反应,使增强材料与基体树脂有良好的界面结合。
⑷价廉。
3、微裂纹假说:玻璃的理论强度取决于分子或原子间的吸引力,其理论强度很高,可以达到2000――12000MPa。
但强度的实际测试结果却低很多,这是因为玻璃或玻璃纤维中存在着数量不等,尺寸不同的微裂纹,因而大大降低了其强度。
微裂纹分布在玻璃或玻璃纤维的整个体积内,但以表面的微裂纹危害最大。
由于微裂纹的存在,玻璃或玻璃纤维在外力的作用下,微裂纹处首先发生应力集中,首先发生破坏。
玻璃纤维比玻璃的强度高很多,是因为玻璃纤维经高温成型时减少了玻璃溶液的不均一性,使微裂纹产生的机会减少;另外,玻璃纤维的断面尺寸小,微裂纹存在的概率也小,故使纤维强度增高。
5.1 聚合物基复合材料

金属材料的疲劳破坏是由里往外突然发 展的。无预兆。
聚合物基复合材料由于疲劳而产生裂缝 时,因纤维与基体的界面能阻止裂缝的扩 展,提高材料的抗疲劳性,有预兆。
2021/10/10
10
5、2 聚合物基复合材料的性能
3、减震性能好 较高的自振频率会避免工 作状态下引起的早期破坏, 而结构的自振频率除了与 结构本身形状有关而外, 还与材料的比模量的平 方根成正比。 在复合材料中纤维与基体界面具吸振的能力 其振动阻尼很高,减震效果很好。
2021/10/10
33
团状模塑料 DMC Dough molding compound
2021/10/10
34
2021/10/10
团状模塑料
• 目前,国外轿车车灯 反光罩已有70%采用 IBMC料, 实现轿车 反光罩材料的国产化, IBMC被列为国家“九 五”攻关项目,于96 年底研制出IBMC料, 生产出合格的夏利轿 车车灯反光罩,并于 1997年实现了规模生 产,获得国家专利。
2021/10/10
3
概述
• 纤维和基体之间的良好的复合显示 了各自 的优点,并能实现最佳结构设计,具有许 多优良特性。
2021/10/10
4
PMC的组成
(1) 基体
热固性基体(thermosetting matrix):
i) 熔体或溶液粘度低,易于浸渍与浸润,成型工艺性好
ii) 交联固化成网状结构,尺寸稳定性、耐热性好,但性脆
2021/10/10
18
1-1 原材料
(1)基体、胶液准备 • 不饱和聚酯树脂:80% • 环氧树脂 • 高性能树脂:聚酰亚胺、双马树脂
聚合物基复合材料 知识点总结

第二章增强材料1.增强材料的品种:1)无机纤维:(1)玻璃纤维(2)碳纤维:①聚丙烯腈碳纤维②沥青基碳纤维(3)硼纤维,(4)碳化硅纤维,(5)氧化铝纤维2)有机纤维:(1)刚性分子链——液晶(干喷湿纺):①对位芳酰胺②聚苯并噁唑③聚芳酯(2)柔性分子链:①聚乙烯②聚乙烯醇2.玻璃纤维的分类:1)按化学组成份:有碱玻璃纤维,碱金属含量>12%;中碱玻璃纤维,碱金属含量6%~12%;低碱玻璃纤维,碱金属含量2%~6%;微碱玻璃纤维,碱金属含量<2%2)按纤维使用特性分:普通玻纤(A-GF);电工玻纤(E玻纤);高强玻纤(S玻纤或R玻纤);高模玻纤(M-GF);耐化学药品玻纤(C玻纤)……3)按产品特点分:长度(定长玻纤<6-50mm>,连续玻纤);直径(粗纤维30μm,初级纤维20μm,中级纤维10-20μm,高级纤维3-9μm);外观(连续纤维,短切纤维,空心玻纤,磨细纤维和玻璃粉)3.玻璃纤维的制备:目前生产玻璃纤维最多的方法有坩埚拉丝法(玻璃球法)和池窑拉丝法(直接熔融法)4.玻璃纤维的力学特性:1)玻璃纤维的拉伸应力--应变关系:玻璃纤维直到拉断前其应力-应变关系为一条直线,无明显的屈服、塑性阶段,呈脆性材料特征2)玻璃纤维的拉伸强度较高,但模量较低;解释:(1)Griffith微裂纹理论:玻璃在制造过程中引入许多微裂纹,受力后裂纹尖端应力集中。
当应力达到一定值时,裂纹扩展,材料破坏。
所以,缺陷尺寸越大,越多,应力集中越严重,导致强度越低(2)分子取向理论:玻纤在制备过程中,受到定向牵引力作用,分子排列更规整,所以玻纤强度更大。
3)玻璃纤维强度特点:单丝直径越小,拉伸强度σb越高;试样测试段长度L越大,拉伸强度σb越低。
这两点结果被称为玻璃纤维强度的尺寸效应和体积效应,即体积或尺寸越大,测试的强度越低4)缺点:①强度分散性大,生产工艺影响②强度受湿度影响,吸水后,湿态强度下降③拉伸模量较低(70GPa),断裂伸长率约为2.6%5.玻璃纤维纱的常用术语、参数:(填空)1)原纱:指玻璃纤维制造过程中的单丝经集束后的单股纱2)表示纤维粗细的指标:①支数β:指1g原纱的长度(m),支数越大表示原纱越细②特(tex):指1000m长原纱的质量(g),tex数越大,纱越粗③旦、袋(den):指9000m长原纱的质量(g),den 数越大纱越粗3)捻度:表示纱的加捻程度,指每米长原纱的加捻数,即捻/m。
高分子材料基础—第7章 聚合物基复合材料

聚合物/粘土纳米复合材料中的粘土一般为蒙脱石类钠型膨润土, 其结构如图7-18所示。
河 北 工 业 大 学 高 分 子 研 究 所
图7-18 蒙脱土的结构
2、 蒙脱土的性质
河
①膨胀性。可被水溶胀的性质称为膨胀性,可用膨润值表征。
北 工 业
②晶层之间的阳离子可交换性。利用阳离子的可交换性,可用无 机或有机阳离子进行置换,来改变粘土层间的微环境以适应不同的要
学
间也可加“-”或“/”。例如,碳纤维和环氧树脂构成的复合材
高 分
料称为:碳纤维环氧复合材料。
子
研
究
所
四、复合材料分类
从结构角度分:在复合材料中,由于各组分的性质、状态和形态
河 北 工
的不同,存在不同的复合结构。复合结构大致可分为图7-1所示的 五种类型。
业
大
学
高
分
子
研
究
所
图7-1 复合材料的复合结构类型 (a)网状结构;(b)层状结构;(c)单相结构;(d)分散状结构;(e)锒嵌结构
广泛的应用。
¾ 其他 聚合物基复合材料在建筑上、电器工业、化工方面等都有广泛应用。例
如各种家电外壳、各种机械零件、电器零件、化工容器、管道、反应釜、酸 洗槽等都大量使用聚合物基复合材料。
7.2 聚合物基纳米复合材料
河 北
7.2.1 概 述
工
业
纳米复合材料是指复合材料结构中至少有一个相在一维方向上是
河
北
工
业
大 学
基体相:聚合物基体可分为塑料、橡胶两类。
高
分 子 研
组成 增强相:是聚合物基复合材料的骨架。它是决定复
合材料强度和刚度的主要因素。
聚合物基复合材料

PLS
PLS
插层聚合
缩聚
加聚
聚合物 溶液分散
聚合物 熔融分散
聚合物/层状硅酸盐纳米复合物的结构和分类
从材料微观形态的角度,可以分成三种类型:
材料中粘土片层紧密堆积,分散相为大尺寸的颗粒状,粘土片层之间并无聚合物插入。
聚合物基体的分子链插层进入层状硅酸盐层间,层间距扩大,介于1-4nm,粘土颗粒在聚合物基体中保持“近程有序,远程无序”的层状堆积结构。可作为各向异性的功能材料
对相同尺寸和形状的梁进行振动试验的结果表明,对同一振动,轻合金梁需要9秒钟才能停止,而碳纤维复合材料梁只需2~3秒。
过载安全性
聚合物基复合材料的特性
在纤维复合材料中,由于有大量独立的纤维,在每平方厘米面积上的纤维数少至几千根,多达数万根。当过载时复合材料中即使有少量纤维断裂时,载荷就会迅速重新分配到未被破坏的纤维上,不至于造成构件在瞬间完全丧失承载能力而断裂,仍能安全使用一段时间。
.酚醛玻璃钢 耐热性最好, <350℃长期使用,短期可达1000℃;电学性能好,耐烧蚀材料,耐电弧。性脆,尺寸不稳定,收缩率大,对皮肤有刺激作用。
玻璃钢采光板
玻璃钢汽车保险杠
玻璃钢型材
透光型玻璃钢
体育馆采光
赛艇、帆船壳体
2、GF增强热塑性塑料 (FR-TP) 特点:
车用立体声音响喇叭
纳米材料是指含有纳米结构的材料。尺度为1nm-100nm范围内的物质即为纳米物质。
Why nano? Why nanocomposite?
01
从界面角度:
是两相在纳米尺寸范围内复合而成,界面间具有很强的相互作用,产生理想的粘接性能.
从增强体角度:强度大,模量高
聚合物基复合材料-内容总结

2. 物理性能:密度小、耐热性好、热膨胀系数负效应、黏结性差 3. 化学性能
• 氧化性 易氧化成CO、CO2,空气中耐热性差,200-290℃开始氧化,比GF 差 • 耐腐蚀性 比GF更耐腐蚀,只能被强氧化剂氧化,耐水性好 • 耐热性 不与空气接触时,表现极好的耐热性,在高于1500℃时,强度才
开始下降
• 强度比湿纺原丝提高50%以上
碳纤维
b)PAN原丝的预氧化处理(2h) PAN原丝
二维有序结构
200-300℃
O2,张力
预氧化纤维
六元环梯形结构
① 预氧化作用 通过氧化反应使β碳原子部分氧化成羟基、羰基,在分子间和分子内形成氢键, 利用其诱导作用,使CN在较低的温度下环化形成带有六元共轭环的梯形结构,从 而提高PAN的热稳定性,经受住高温碳化处理。
组成
① 基体相:聚合物基体可分为塑料、橡胶两类 ② 增强相:是聚合物基复合材料的骨架,决定复合材料的强度和刚 度的主要因素 ③ 界面相:是聚合物基体与增强材料间形成的第三相,是产生复合
效果的主要因素
增强材料
增强材料:聚合物基复合材料的骨架,决定复合材料的强度和刚度的主
要因素,显著提高复合材料的机械性能,即赋予复合材料高强度和高模量 等力学性能。形态主要有微粒、薄片、纤维,其中纤维的效果最好。
结构特点-含活泼氢原子,反应过程中伴有氢原子转移
如多元伯胺、多元羧酸、多元硫醇和多元酚 催化型固化剂:引发树脂分子中的环氧基按阳离子或阴离子聚合的历程进行固化 结构特点-叔胺、三氟化硼络合物 交联剂:能与双酚A型环氧树脂的羟基进行交联
溶解脱泡 挤出纺丝
UHMWPE+溶剂+抗氧剂等
脱溶剂
UHMWPE溶液 UHMWPE纤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章增强材料1.增强材料的品种:1)无机纤维:(1)玻璃纤维(2)碳纤维:①聚丙烯腈碳纤维②沥青基碳纤维(3)硼纤维,(4)碳化硅纤维,(5)氧化铝纤维2)有机纤维:(1)刚性分子链——液晶(干喷湿纺):①对位芳酰胺②聚苯并噁唑③聚芳酯(2)柔性分子链:①聚乙烯②聚乙烯醇2.玻璃纤维的分类:1)按化学组成份:有碱玻璃纤维,碱金属含量>12%;中碱玻璃纤维,碱金属含量6%~12%;低碱玻璃纤维,碱金属含量2%~6%;微碱玻璃纤维,碱金属含量<2%2)按纤维使用特性分:普通玻纤(A-GF);电工玻纤(E玻纤);高强玻纤(S玻纤或R玻纤);高模玻纤(M-GF);耐化学药品玻纤(C玻纤)……3)按产品特点分:长度(定长玻纤<6-50mm>,连续玻纤);直径(粗纤维30μm,初级纤维20μm,中级纤维10-20μm,高级纤维3-9μm);外观(连续纤维,短切纤维,空心玻纤,磨细纤维和玻璃粉)3.玻璃纤维的制备:目前生产玻璃纤维最多的方法有坩埚拉丝法(玻璃球法)和池窑拉丝法(直接熔融法)4.玻璃纤维的力学特性:1)玻璃纤维的拉伸应力--应变关系:玻璃纤维直到拉断前其应力-应变关系为一条直线,无明显的屈服、塑性阶段,呈脆性材料特征2)玻璃纤维的拉伸强度较高,但模量较低;解释:(1)Griffith微裂纹理论:玻璃在制造过程中引入许多微裂纹,受力后裂纹尖端应力集中。
当应力达到一定值时,裂纹扩展,材料破坏。
所以,缺陷尺寸越大,越多,应力集中越严重,导致强度越低(2)分子取向理论:玻纤在制备过程中,受到定向牵引力作用,分子排列更规整,所以玻纤强度更大。
3)玻璃纤维强度特点:单丝直径越小,拉伸强度σb越高;试样测试段长度L越大,拉伸强度σb越低。
这两点结果被称为玻璃纤维强度的尺寸效应和体积效应,即体积或尺寸越大,测试的强度越低4)缺点:①强度分散性大,生产工艺影响②强度受湿度影响,吸水后,湿态强度下降③拉伸模量较低(70GPa),断裂伸长率约为2.6%5.玻璃纤维纱的常用术语、参数:(填空)1)原纱:指玻璃纤维制造过程中的单丝经集束后的单股纱2)表示纤维粗细的指标:①支数β:指1g原纱的长度(m),支数越大表示原纱越细②特(tex):指1000m长原纱的质量(g),tex数越大,纱越粗③旦、袋(den):指9000m长原纱的质量(g),den 数越大纱越粗3)捻度:表示纱的加捻程度,指每米长原纱的加捻数,即捻/m。
S:右捻,Z:左捻。
增加抱合力4)股数N:指由几根原纱合股组成。
纱的合股数指以一根原纱为一股,几根原纱合并起来的原纱根数即为合股纱的合股数N。
玻璃纱的公称支数为原纱支数除以股数(β=β0/N)6.预氧化阶段施加张力的目的,是使纤维中形成的梯形结构取向。
热定型后的聚丙烯纤维在温度高于玻璃化温度后,在纤维长轴方向上会发生收缩。
预氧化过程前期为物理收缩,表现为取向度急剧下降;后期是化学收缩,其特征是纤维出现空洞。
无论是物理收缩还是化学收缩,都会使纤维力学性能显著减弱。
所以,从而促进腈基的环化,获得稳定的环化结构,提高梯形结构的取向度,最终使纤维的拉伸强度和弹性模量显著提高 7石墨化的处理:8.CF 结构与性能的关系:1)热处理温度(HTT)对CF 强度和模量的影响:热处理温度的提高,碳纤维模量的提高,强度会出现峰值2)润湿与粘接:表面缺陷小,与树脂润湿性差,需表面处理3)缺陷是影响CF 强度的重要因素:缺陷(内部杂质、外来杂质、裂缝、空穴、气泡、表面污染)缺陷来源:原丝存在的缺陷(杂质、裂缝),碳化过程产生缺陷(空穴、气泡)9.碳纤维的力学性能:碳纤维的模量随碳化过程处理温度的提高而提高,只是因为随碳化温度升高,结晶区的长大,碳六元环规整排列区域扩大,结晶区域温度提高。
经2500℃高温处理(也可陈作石墨化处理)后,陈高模量碳纤维(或石墨纤维)--I 型碳纤维。
在1300-1700℃范围内处理的碳纤维称为高强度碳纤维或称II 型碳纤维 10.高性能有机纤维:(1)三个共同特点:①非常高的分子取向(结晶度)②有序的侧向排列③非常低的轴向缺陷含量(2)刚性分子链有机纤维:①芳香族聚酰胺纤维(芳纶)②聚芳酯纤维③聚苯并噁唑(BPO )纤维(3)柔性分子链有机纤维:①聚乙烯纤维②聚乙烯醇纤维11.Kevlar-49化学结构的三个特点①含大量苯环,内旋转困难,处于拉伸状态的刚性伸直链晶体②苯环与酰胺键交替排列,全处于对位,规律性好,对称性好,结晶性好③分子间有氢键,形成梯形化合物12.Kevlar-49纤维的力学性能:(1)弹性模量高(2)强度高(3)σ-ε曲线为直线(4)密度最小(5)良好的韧性(6)各向异性(7)抗压性能、抗扭性能较低(8)强度分散性大(9)纺织性能好(10)抗蠕变性好,抗疲劳性好13.课本81-82页:2,8,13,21,22,29,31第三章 基体材料1、稀释剂:稀释剂一般分为非活性和活性两大类。
非活性稀释剂不参与树脂的固化反应,通常在浸胶后都要经过烘干过程,将大部分稀释剂除去,一般用量为10%-60%。
当基体树脂不允许加入挥发性物质是,为了降低粘度,可加活性稀释剂,它参加树脂的固化反应,成为网状结构的组成部分。
一般为树脂质量的5%-10%。
2.、提高树脂耐热性的途径有以下三个方面:1)增加高分子链刚性:引入共轭双键、三键或环状结构;2)进行结晶:引入极性基团,如-C-O-C-、酰胺、酰亚胺、-OH 、-NH2、-CN 等; 3)进行交联:交联键增加,提高分子间作用力。
3、环氧树脂型号的命名原则:型号:1-2汉语拼音字母+2位阿拉伯数字CF-IICF-I第一个字母:主组分(若同加第二个字母) 第二个字母:改性物3、4位数字:主要性能值,环氧值的算术平均值4、环氧树脂交联固化所用的固化剂可分为两类:1)反应性固化剂:可与环氧树脂进行加成反应,并通过逐步聚合反应的历程使它交联成体形网状结构。
如:多元伯胺、多元羧酸、多元硫醇、多元酚。
2)催化性固化剂:它可引发树脂分子中的环氧基按阳离子或阴离子聚合的历程进行固化反应。
如:叔胺、三氟化硼络合物。
5、氮基氮原子上每一个活泼氢原子都可使一个环氧基打开 胺当量=胺的相对分子质量/胺中活泼氢的数目 胺的用量=胺当量×环氧值6、芳香族多元胺,由于氮原子上电子云密度降低,碱性较低,以及芳环的立体位阻效应,使它与环氧基团的反应比脂肪族胺慢。
7、酸酐用量(phr )=C ×酸酐当量×环氧值一般的酸酐C=0.858、叔胺对固化反应的促进效果与其结构中氮原子上的电子密度及分子链长度有关,氮原子上的电子密度越大,分子链越小,促进效果便越大。
9、环氧树脂的增韧途径有以下几种:① 橡胶弹性体增韧(聚硫橡胶、丁腈橡胶)机理:橡胶颗粒脱胶或断裂后所形成孔洞的塑性体膨胀;颗粒或孔洞所诱发的剪切屈服变形。
② 热塑性树脂增韧(聚酰胺、聚氨酯)机理:热塑性树脂颗粒对裂纹扩展起约束、闭合作用和钉锚作用,阻止裂纹扩展。
热塑性树脂与环氧树脂形成半互穿网络聚合物(S-IPN)。
③ 热致液晶增韧机理:热致液晶聚合物(LCP)以原纤的形式存在于环氧树脂连续相中,可以阻止裂缝,提高基体韧性,不降低材料的耐热性和刚度。
用量小,效果好。
④ 核壳结构聚合物增韧机理:CSLP 粒子空穴化—塑性形变,吸收外加能量。
⑤ 刚性纳米粒子增韧机理::在基体受冲击时,纳米粒子与基体之间产生微裂纹(银纹),吸收能量;基体塑性变形吸收冲击能。
10、不饱和聚酯树脂的性能:合成时所用的酸和醇的性质决定着聚酯树脂的物理机械性能。
一般来说,二元醇越长:柔韧性越好。
不饱和酸增多:提高耐热性和硬度,降低弹性。
饱和酸增多或链增长:提高柔韧性。
11、BMI 的性能:反应活性较强;优良耐热性:苯环、酰亚胺杂环及交联密度高;较高强度和模量;有较大的脆性,冲击强度差,断裂延伸率小,断裂韧性低;优良电性能,耐化学介质性能,耐辐射。
酸酐基团数酸酐分子量酸酐当量第四章聚合物基复合材料界面1、复合材料界面效应:①物理效应:各组分相互浸润、扩散、相容性、界面自由能结构网络互穿②化学效应:界面化学反应、形成新的界面层结构③力学效应:引起界面上的应力分布2、界面作用机理①浸润吸附理论:浸润:布朗运动,高聚物大分子移动到被粘物体表面,大分子链节靠近被粘体极性基团吸附:被粘体与粘结剂分子间距<0.5nm时,范德华力开始发生作用:偶极-偶极键、偶极-诱导偶极键、氢键等粘结力决定于次价键力局限:黏结功大于克服分子间力所需的能量;黏结功取决于粘结层剥离的速率;非极性聚合物间也有粘结力②化学键理论:偶联剂分子应至少含有两种官能团,第一种官能团在理论上可于增强材料起化学反应,第二种官能团在理论上应能参与树脂的固化反应,与树脂分子链形成化学键结合,于是,偶联剂分子像“桥”一样,将增强材料与基体通过共价键牢固地连接在一起了。
③扩散理论④电子静电理论⑤机械联结理论⑥变形层理论⑦优先吸附理论3、影响界面粘结强度的因素纤维表面晶体大小及比表面积:晶体增大、粘结性能变差,粘结强度降低;比表面积大,粘结强度高浸润性:浸润性↑,粘结强度↑,空隙率↑,粘结强度↓界面反应性:界面反应性↑,粘结强度↑残余应力:4、基体和增强材料间形成的键分为:物理键,范德华力,6kcal/mol化学键,30kcal/mol5、水对复合材料界面的破坏作用1)水的浸入扩散进入界面:宏观裂缝;内部杂质产生微裂纹;气泡吸附迅速,多层吸附形成较厚的水膜,厚度约为水分子直径的100倍。
比表面积越大,吸附的水越多 结合牢固:110-150℃,1/2;150-350℃,3/4 2)水对玻璃纤维表面的化学腐蚀作用碱金属溶于水中,溶液呈碱性,加速表面腐蚀,导致SiO2骨架解体,强度下降。
3)水对树脂的降解作用两种效应:物理效应(增塑),可逆 化学效应(降解),不可逆4)水溶胀树脂导致界面脱粘破坏5)水进入孔隙产生渗透压导致界面脱粘破坏 6)水促使破坏裂纹的扩展6、玻璃纤维表面处理——化学处理:即采用偶联剂处理玻璃纤维,使纤维与基体之间形成化学键,获得良好的粘结,并有效地降低水的侵蚀。
(1)有机硅烷类偶联剂的结构与作用机理R(CH2)nSiX3 (n=0~3)R :有机官能团 X :可水解的基团 作用机理:水解生成硅醇→与玻璃纤维表面作用→与树脂基体作用7、偶联剂的配制(硅烷偶联剂:现配现用)“沃兰”:pH=4~6 吸附层:多层不均匀沉积物物理吸附层98%,约270个单分子层厚度,可被冷水冲走;化学吸附层,10个单分子层厚度,冷水冲不走,可沸水煮一段时间被除去;化学吸附单分子层,稳定。
化学吸附层对界面起粘合作用;物理吸附层造成弱界面层,降低材料界面粘合强度 偶联剂浓度一般为:0.1%~1.5% 8、碳纤维的表面处理表面处理:气相氧化法、液相氧化法、阳极氧化法、等离子体氧化法、表面涂层改性法、表面电R CO OR'H 2OOH -R C OOHR'OH++Si R'OR OR'Si HOROHOHH 2OSi HOROOH H H SiSi HOR O OH H SiSi OR OOHH H Si HSi R OOH H SiSi R OH H Si n脱水聚合改性法和表面等离子体聚合接枝改性法 9、芳纶的表面处理——冷等离子体表面处理 抗拉强度上升原因:①由于等离子体处理作用仅发生在表面浅层,不损伤本体强度,而且等离子体的缓慢刻蚀作用能完全消除去表面的裂纹,减少应力集中源,间接提高了纤维的抗拉强度;②纤维在高频场中受等离子体反复的撞击作用下,纤维内部发生松弛,使生产过程中积累的内应力得以释放降低,也等同于间接提高了纤维的抗拉强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