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R红外吸收光谱
红外光谱(IR)分析

4. 空间效应: (1)环状化合物的环张力效应:环张力越大,羰 基C=O频率越高。 环张力 四元环 五元环 六元环 (2)空间位阻效应:空间位阻使羰基与双键之间 的共轭受限制,故使C=O频率增高。 5. 氢键效应:氢键的形成,通常可使伸缩振动 频 率向低波数方向移动。
6. 振动偶合效应:当两个基团靠得很近时,产 生振动相互作用,使吸收峰发生分裂。
第三章 红 外 吸 收 光 谱 法
Infrared Absorption Spectrometry
§1 关于红外光谱
红外光谱在可见光区域微波区之间,其波长范 围约为0.75~1000m。
分为三个区: ◆近红外区 0.75~2.5m; ◆中红外区 2.5~25 m; ◆远红外区 25~1000 m
若分子由N个原子组成,则 需3N个坐标(自由度)确定N个原子位置; 分子自由度总数=平动、振动、转动自由度 总和 故 3N=平动自由度+转动自由度+振动自由度 即 振动自由度=3N-(平度自由度+转动自由度) 问题:怎样确定一个分子的平动自由度和 转动自由度?
(1) 平动自由度:分子的质心可沿x、y、z三 个坐标轴方向移动,故平动自由度=3。
2. 共轭效应(C效应):该效应使共轭体系具有 共平面性,电子云密度平均化,造成双键略有 伸长,单键略有缩短。故双键的吸收峰频率向 低波数方向移动。
例. C=O C=O 1715 cm-1 1685~1665 cm-1
3. 中介效应(M效应): 例. C=O 在1680cm-1附近。 若用诱导效应看,则电负性大的N原子应使 C=O键力常数增加,吸收峰位应大于1715cm-1; 但实际情况相反,这是因中介效应造成的。 即N原子上的孤对电子与C=O的电子发生重 叠(p- 共轭),使电子云密度平均化,造成C=O 键力常数降低,故使吸收峰频率移向低波数。
仪器分析3—红外吸收光谱法

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仪
样品池
红外光源
摆动的 凹面镜
迈克尔逊 干扰仪
参比池
摆动的 凹面镜
检测器 干涉图谱 计算机 解析 还原
M1 II
同步摆动
I M2
红外谱图
BS
D
仪器组成
第五节 红外光谱法应用
红外光谱法由于操作简单,分析速度 快,样品用量少,不破坏样品,特征性 强等优点,在有机定性分析中应用广泛。 利用红外光谱可对化合物进行鉴定或结 构测定。 但由于吸收较复杂,在定量分析方面 应用受到一定限制。
第四章 红外吸收光谱分析法(IR)
Infrared Absorption Spectrometry
第一节
红外光谱基本知识
1、红外线波长范围: 光学光谱区域:10nm ~1000μm; 其中:10nm ~400nm为紫外光区 400nm ~760nm为可见光区, 760nm ~ 1000μm为红外光区。 为表示方便,红外光不用nm(纳米) 而用微米( μm)表示其波长。
由原理图可见,红外分光光度计也主要 由光源、样品吸收池、单色器、检测器、 记录仪等部件构成。 1、光源:能斯特灯或硅碳棒
红外光谱仪中所用的光源通常是一种惰性固体,用 电加热使之发射高强度的连续红外辐射。 常用的是Nernst灯或硅碳棒。 Nernst灯是用氧化锆、氧化钇和氧化钍烧结而成的 中空棒和实心棒。工作温度约为1700℃,在此高温下导 电并发射红外线。但在室温下是非导体,因此,在工作 之前要预热。它的特点是发射强度高,使用寿命长,稳 定性较好。 硅碳棒是由碳化硅烧结而成,工作温度在1200-1500℃ 左右。
ε>100 非常强峰(vs) 20<ε<100 强 峰(s) 10<ε<20 中强峰(m) 1<ε<10 弱 峰(w)
ir(红外光谱)的原理

ir(红外光谱)的原理
红外光谱法(IR)的原理是:分子能选择性吸收某些波长的红外线,而引起分子中振动能级和转动能级的跃迁,检测红外线被吸收的情况可得到物质的红外吸收光谱,又称分子振动光谱或振转光谱。
在红外线照射下,当辐射能量与分子振动、转动频率相一致时,被测物质分子会产生其特定的红外光谱,据此可鉴定出化合物中各种原子团。
IR具有测定快速、特征性强、试样用量少、操作简便等优点。
但是,红外光谱一般只提供物质分子中官能团的相关信息,而对于一些复杂化合物,特别是新化合物,单靠IR 检测技术并不能解决问题,需要与其他分析手段互相配合,才能确定分子结构。
如需了解更多关于IR的原理,建议查阅相关文献或咨询专业化学家。
红外吸收光谱法——IR光谱的基本原理

IR光谱法的基本原理:一、红外光谱产生的条件
满足两个条件:
1、辐射应具有能满足物质产生振动跃迁所需的能量;
2、辐射与物质间有相互偶合作用,即物质振动时偶极矩发生改变
= q ·d
IR光谱法的基本原理
(1)红外活性
分子振动引起偶极矩的变化,从而产生红外吸收的性质,称为红
外活性。其分子称为红外活性分子。相关的振动称为红外活性振动。
2)应用范围广,除单原子分子及单核分子外,几乎所有的有机物均有红外吸收;
3)分子结构更为精细的表征:通过波谱的波数位置、 波峰数目及强度确定
分子基团和分子结构;
4)气体、液体、固体样品都可测定;
5)具有用量少;分析速度快;不破坏样品
因此,红外光谱法不仅与其它许多分析方法一样,能进行定性和定量分
析,而且是鉴定化合物和测定分子结构的用效方法之一
3、峰位、峰数与峰强
(1)峰位:
化学键的力常数K越大,原子折合质量越小,键的振动频率越大,
吸收峰将出现在高波数区(短波长区);反之,出现在低波数区(高
波长区)。
例1
水分子
(2)峰数 :理论值为 3n-6(3n-5)
实际峰数不等于此值
苯的简正振动的数目:3×12-6=30,应有30个吸收谱带。
但实际上出现的基频谱带要少于这个数目。其原因是:
激发态( =2)、第三激发态( =3),所产生的吸收峰称为倍频峰
由=0跃迁至=2时, △=2,产生的吸收峰称为二倍频峰
由=0跃迁至=3时, △=3,产生的吸收峰称为三倍频峰。其它类推。
在倍频峰中,二倍频峰还比较强。三倍频峰以上,因跃迁几率很小,一般
都很弱,常常不能测到。
除此之外,还有合频峰(1+2,21+2,),差频峰( 1-2,
红外光谱(IR)分析copy

与红外光谱比较,Raman光谱用于有机化合 物分析有一定优点。
∗因Raman光谱与红外光谱的选择定则不同,
对红外吸收很弱的C≡C、C=C、C-S、S-S等 键的伸缩振动及其它对称振动,都有很强的 Raman散射光。
∗拉曼光谱的另一大优点是不要求样品具有
光透性,可以很容易地得到浑浊样品的拉曼光 谱。 Raman光谱制样简单,很多情况下样品不 需处理,粉、块、薄膜状的固体、液态、溶 液及溶液中的沉淀物均可直接得到散射光谱。 特别是FI-Raman光谱可用作合适的非破 坏现场测试方法,在有机化合物、高分子材 料、医学、文物保护和生物分子研究中的应用 具有其独到之处。
∗特别重要的是:可用水作溶剂。(水是弱的散射
体)因此有利于生物分子、络合物、水污染等问题 的研究。 水分子是一种极性分子,有十分明显的红外吸收 谱带,要得到含水样品的红外吸收光谱却很困难。 相反,水分子的拉曼光谱信号很弱,可以较容易 地得到含水样品的拉曼光谱。因此,拉曼光谱可被 广泛地用于研究含水分的生物体系中,作为一种鉴 别物质结构的分析测试手段。
(问题:键力常数K还表明了红外谱峰位置与什 么因素有密切的关系?)
1-2 多原子分子的振动 在多原子分子中,由于组成原子数目多,以 及分子中原子排布情况不同,故多原子分子的 振动光谱远比双原子分子复杂得多。
1-4 影响峰位变化的因素 虽然基团吸收峰的频率主要由原子的质量和 原子的力常数决定,但基团的特征吸收峰并不 能固定在一个频率位置上,而是在一定范围内 波动。 (为什么?) 分子内部结构和外部环境的改变都可使其频 率发生改变。
4. 空间效应: (1)环状化合物的环张力效应:环张力越大,羰 基νC=O频率越高。 环张力 四元环 > 五元环 > 六元环 (2)空间位阻效应:空间位阻使羰基与双键之间 的共轭受限制,故使νC=O频率增高。 5. 氢键效应:氢键的形成,通常可使伸缩振动 频 率向低波数方向移动。
第三章红外光谱IR

烷烃吸收峰
正己烷的红外光谱图
2,2,4-三甲基戊烷的红外光谱图
2、不饱和烃
• 烯烃 • 炔烃 • 芳香烃
2、1 烯烃 烯烃双键的特征吸收
影响双键碳碳伸缩振动吸收的因素
• 对称性:对称性越高,吸收强度越低。 • 与吸电子基团相连,振动波数下降,吸
收强度增加。 • 取代基的质量效应:双键上的氢被氘取
代后,波数下降10-20厘米-1。质量效应 • 共轭效应:使波数下降约30厘米-1 。
1-己烯的红外光谱图
~3060cm-1: 烯烃C—H伸缩振动;~1820:910cm-1倍频; ~1650cm-1: C=C伸缩振动;~995,905cm-1: C=CH2 非平面摇摆振动
顺式和反式2,2,5,5-四甲基己烯红外光谱 a 顺式 b 反式
v~
=
1
——
K
2C M
M = m1 m2 m1 + m2
双原子分子红外吸收的频率决定于折合质量和键力常数。
C-H C-C C-O C-Cl C-Br C-I
-1 cm
3000
1200 1100
800
550
500
v cm-1
力常数/g.s-2
CC 2200~2100
12~18105
C=C 1680~1620
C-H面外弯曲振动吸收峰位置(cm-1) 670
770-730,710-690 770-735
810-750,710-690 833-810
780-760,745-705 885-870,825-805 865-810,730-675
810-800 850-840 870-855
870
各类取代苯的倍频吸收和面外弯曲振动吸收
第六章 红外吸收光谱

二、分子振动方程式
h E h 2 k
k 1307 M
M 1M 2 M M1 M 2
沿轴振动,只改变键长,不改变键角 1 1 k
2c
K化学键的力常数,与键能和键长有关 M为双原子的折合质量 影响振动频率的因素:键两端原子的折合质量、键的力常数,即取 决于分子的结构特征。
包含C—X(X:O,H,N)单键的伸缩振动及各种面内弯曲振动
特点:吸收峰密集、难辨认→指纹
2、四分区(4000 670 cm-1)
(1)40002500 cm-1X—H伸缩振动区(X:O,N,C,S) (2)25001900 cm-1三键,累积双键伸缩振动区 (3)19001200 cm-1双键伸缩振动区 (4)1200670 cm-1X—Y伸缩,X—H变形振动区
醚:C-O-C伸缩振动位于 1250~1050 cm-1 ,确定醚类存在的唯一谱带
常见基团的红外吸收带
=C-H O-H
CC
C-H
C=C
C=O C-C,C-N,C-O C-X
O-H(氢键)
S-H
N-H
P-H CN
N-O N-N C-F C=N
C-H,N-H,O-H 3500 3000 2500 2000 1500 1000
§6.2 红外光谱分析基本原理
一、红外吸收光谱产生的条件
1、辐射应具有能满足物质产生振动跃迁所需的能量 振= 红外光 2、分子要有偶极距
红外吸收是由于分子振动引起的偶极距和红外光束的振动相互作用产生的
对称分子:没有偶极矩,辐射不能引起共振,无红外活性 。 如:N2、O2、Cl2 等 非对称分子:有偶极矩,红外活性。
红外吸收光谱基本原理及应用

红外吸收光谱基本原理及应用
红外吸收光谱(IR)是一种分析技术,利用物质的分子振动和转动产生
的特定吸收窗口,实现对物质结构、组成和化学键的定性和定量分析。
红
外光谱技术不需要对物质进行分离和纯化,具有非破坏性、灵敏度高、分
析速度快等优点,被广泛应用于化学、生物、环境、医药等领域。
红外光谱的应用非常广泛。
下面将介绍几个主要的应用领域:
1.有机化学领域:红外光谱可以用于有机化学品的鉴定和结构分析。
通过红外光谱可以确定化合物中的官能团,从而判断其化学性质和结构。
红外光谱还可以用于有机合成的反应监测和催化剂的评价。
2.无机化学领域:红外光谱在无机化学中的应用主要是对无机物质的
结构分析和表征。
通过测定无机物质的红外吸收光谱,可以确定其化学键
类型和强度,进而了解其分子结构和化学性质。
3.生物医学领域:红外光谱在生物医学领域的应用非常广泛。
红外光
谱可以用于分析生物体内的有机物和无机物,研究生物分子的结构和组成。
另外,红外光谱还可以用于红外光热治疗、红外光谱诊断等。
4.环境监测领域:红外光谱在环境监测中可以用于检测空气中的污染物、土壤和水中的污染物等。
利用红外光谱可以快速分析环境中的有机物
和无机物,为环境保护和治理提供依据。
总之,红外吸收光谱是一种重要的分析技术,具有广泛的应用。
它在
化学、生物、医药和环境等领域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
断发展,红外吸收光谱将会在更多领域得到应用和发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B糊状法
• a 制样法:固体样品加入石蜡油,研磨,至呈均匀糊状。 • b 样品用量及糊液稠度能涂开;尽量少加分散剂 • 通常:10~20mg样品+半滴约10mg液体分散剂 • c分散剂的选用和要求 – 沸点较高。化学性质稳定,能长期使用和保存。 – 在需用的波长范围内应无吸收峰或吸收很弱。 – 具有一定的粘度和较高的折射率,易与固体样品相混呈糊状物。 – 常用分散剂:石蜡油(长碳链正构烷烃),适用于除CH吸收区之 外的一切范围。氟油或全氟煤油、氟氯油:不含C-H键,存在C-F、 C-CL及C-C键,适用于4000~1300cm-1之间红外摄谱制样。 – 六氯丁二烯:无CH吸收的分散剂 • d 样品粒度的散射影响: – 粒度大将引起光散射,能量损失,使红外光谱基线倾斜。 – 粒度<2um,目测:磨细的样品在玛瑙研钵的四周是否形成反射可 见光的光泽表面。 • e优点:对样品十分有利的保护环境。 – 干燥研磨→油质分散剂包裹样品颗粒→窗户夹在糊液两侧→有利 于羟基或氨基的鉴评。
– 注意 涂膜面积,稍大于入射光照射面积
– 溶液浓度不宜太浓,且应少量滴加,多次操作,否则会出现表面 结膜,而膜内溶剂无法溢出。
– 溶剂的挥发应在通风柜内的红外灯下进行。 – 防止溶剂挥发太快而使窗片上凝结水分。
D. 蒸气态制样:多用于GC/IR联用技术
液体样品-气体-气体吸收池
E. 全反射法制样:有些在红外区有极强吸收的低沸点液
三、联用技术
GC/FTIR(气相色谱红外光谱联用)
LC/FTIR(液相色谱红外光谱联用)
• GC-FTIR系统:GC单元、接口、FTIR单元
– 接口:光管、冷冻捕集
• HPLC-FTIR系统:不很成熟
– 接口:流动池法:差谱 – 流动相去除法:物理或化学方法将流动相去除
• B 膜片状样品
– 透过法:50um以下厚度的高聚物膜片样品,直接测定。 – 镜反射法:高分子材料以较薄的涂层涂覆在金属表面 – 入射光透入样品膜层,在背衬面以一定角度反射,再次穿出膜层 到达检测器。 – 全反射法:厚的膜片、不透明膜片或涂层等。
4、特殊实验技术
①.全反射法:主要应用于聚合物领域
衰减全反射(ATR) • 入射光进入样品,在样品有吸收的频率范围内, 含被部分吸收而强度衰减,在样品无吸收的频率 范围内会被全部反射。 • 对整个频率范围,由于样品的选择性吸收,使 ATR中的入射光被部分衰减,除穿透深度外,其 衰减程度与样品的吸收系数有关,还与多次内反 射中的光接触样品的次数有关。这种衰减程度在 全反射光谱上就是它的吸收强度。
b.漫反射法
A.原理:
光照射到疏松的 固态样品表面
• 镜反射光(样品表面) • 漫射(样品表面) • 或在微粒间辗转反射逐渐衰减 • 或散射(穿入内层再折回)
• 这些接触样品微粒表面后被漫射后散射出 来的光具有吸收-衰减特性,产生反射光 谱。
B.制样
• 粒度:样品<10μm;粒度大,则镜反射↑,峰强↓,峰 宽↑ • 浓度:不稀释,吸收太强,谱峰无法识别,一般10% 左右 • 微量样品:微量杯 – 溶解样品滴加在平铺于样品杯中的KBr粉末上,挥 尽溶剂,刮平表面
干涉图
FTS
光谱图
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仪工作原理图
FI-IR光谱获得过程如下图所示意:
背景干涉图
样品干涉图
• 检测器:三甘氨酸硫酸酯(TGS)及氘化三甘氨酸
硫酸酯(DTGS)-温热电检测器,响应速度快,可达 10-6秒 –低温(液氮)-碲镉汞检测器(MCT):极快的相 应速度,很高的灵敏度。由于是量子型检测器,由 Hg-Te和Cd-Te二种半导体混合物制成。在常温时 电子的随机效应使输出产生噪声。所以在液氮温度 中工作。
体样品,由于过载强峰,即使用最薄的密封液体吸收
池,也无法得到强峰的准确波数值。 全反射棱镜材料:KRS-5或锗单晶。
④ 固体样品
A 溶液制样法 • a 溶剂的选用和处理
– – 要求在4000~400cm-1区光谱简单,沸点低 常用:CCl4、CHCl3、CS2、己烷、环己烷、C2H4Cl2、C2H2Cl2 (二氯二烯)
红外光谱实验技术
一、仪器类型与结构
二、制样方法 三、联用技术
参考书:《红外光谱分析与新技术》
一、仪器类型与结构
1.两种类型:色散型 干涉型(付立叶变换红外光谱仪)
内部结构
Nicolet公司的 AVATAR 360 FT-IR
迈克尔干涉仪工作原理图
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仪结构框图
干涉仪 样品室 检测器 显示器 光源 计算机 绘图仪
b.糊状法:
研细的固体粉末和石蜡油调成糊状,涂在两盐窗上,进行测试。此 法可消除水峰的干扰。液体石蜡本身有红外吸收,此法不能用来研究饱 和烷烃的红外吸收。
c.薄膜法:
高分子试样——加热熔融——涂制或压制成膜; 高分子试样——溶于低沸点溶剂——涂渍于盐片——挥发除溶剂
③ 液体样品的制备
A. 液膜法: 对沸点较高的液体,直接滴在两块盐片之间, 形成没有气泡的毛细厚度液膜,然后用夹具固定,放入仪器光 路中进行测试。 • 控制液膜厚度的方法:在二晶面间垫衬某种惰性垫片, 如:锡纸、铅箔、铝箔、聚四氟乙烯薄膜、聚酯、聚乙 烯等塑料薄膜。 •不适用样品- 易挥发样品;粘度很大,无法展开成膜 的粘胶类样品;毒性大,腐蚀性样品:――将样品装入 聚乙烯袋中,再关在二块晶体之间。
用分馏、萃取、重结晶、区域熔融或色谱法进行分离提纯。
(2) 试样中不应含有游离水。水本身有红外吸收,会严重 干扰样品谱,而且还会侵蚀吸收池的盐窗。 (3) 试样的浓度和测试厚度应选择适当,以使光谱图中的 大多数吸收峰的透射比处于10%~80%范围内。
2、各种物相样品制样方法
①气体样品 • a 样品前处理:
–除去空气:冷聚样品时,用泵抽去样品管间的空气 –除去水分:干燥剂或分子筛 –除去CO2:利用CO2与气样间冰点的差异,用冷冻法去 除。
• b 气体吸收池
–透红外材料作窗体 –另:长程气体池:光程1-10;体积:>2L; 测定量大,浓 度稀; 腐蚀性、剧毒气体, 注意排放
–注意气体样品的压力:表征样品多少,且与IR的峰形有 关;一般特征样品压力在300mmHg –注意去除混杂在气体样中的空气或其它气体成分。
② 固体样品的制备
a.压片法:
将 1~2mg 固 体 试 样 与 200mg 纯 KBr 研 细 混 合 , 研 磨 到 粒 度 小 于 2μ m,在油压机上压成透明薄片,即可用于测定。
C、压片法 • a固体样品加入KBr研磨混匀,加到模具上,加压,抽气。 • b用量:样品:KBr=1:50~1:200
– 压片厚度:0.5~1mm之间 – 太薄易产生干涉波纹,影响指纹峰的测定
• c分散剂的处理和选用
– 常用KBr和KCl(NaCl晶格能高,不易压成片子)。KBr和KCl若 潮解,则先烘干再粉碎,过200目筛,110~140℃烘48~60h, 减压干燥最好。
•
b浓度:5~20%左右
– 吸收池厚度: 0.1mm左右的较薄吸收池得清晰的红外图谱(浓 度较大)溶剂与样品间无相互作用 – <5%时,用0.25~0.4mm厚的液池 – 常用0.2mm厚度-10%浓度 – 饱和浓度的溶液不宜注入密封液池
• c装样:用被选溶剂灌洗样品池-湿润性清洗 • d清洗:在第一次抽出溶液时不可抽得很干,且应立即注 入溶剂再行清洗,以防固体样品在薄池中析出,不易再度 溶解。最后用干燥气体最后吹干溶剂蒸气。
• d 熔融成膜法:熔点较低的固体样品
– 二块窗片置于红外灯下,样品数粒于一块窗片的晶面上,待熔化 时,合上窗片,将样品架稍热后,装上窗片得测。
⑤ 聚合物
• A粘稠液体
– – – – – 液膜法:低粘度的聚合物液体样品 溶剂挥发成膜法:粘度较大的聚合物液体样品 加热加压液膜法:粘度大的具有聚合物液体性质的样品 全反射法 溶液法
B. 液体吸收池法: 对于低沸点液体样品和定量分析,要用 固定密封液体池。制样时液体池倾斜放置,样品从下口注 入,直至液体被充满为止,用聚四氟乙烯塞子依次堵塞池 的入口和出口,进行测试。 C. 涂片法:粘度大的液体样品直接涂于溴化钾片上
– 加热加压法:同液膜法,需置红外灯下烘烤。
– 溶液涂膜法:少量粘液样品+低沸点溶剂→溶液→单块窗片置红 外灯下烘热,加2~3滴溶液,慢慢挥发溶剂-呈膜-可反复多次
2. 优点
灵敏度高,检出限可达10-9~10-12g; 分辨本领高,波数精度可达0.01cm-1; 测定精度高,重复性可达0.1%; 扫描速度快,适于对快速反应过程的追踪,也便 于和色谱法联用。
3. 仪器维护与简单故障排除
保持干燥洁净、室温维持18--25˚C
二、制样方法
1、对样品的要求 (1) 试样应该是单一组分的纯物质,纯度应>98%,便于与 纯化合物的标准进行对照。多组分试样应在测定前尽量预先
• 原理
– 入射光多次透入样品层的结构 – 有梯形、棱形 – 反射次数:12次~25次
• 材料:KRS-5晶体,硒化锌、锗
• 操作:样品与棱镜紧密贴合;
– 应注意:KR5—5晶体有毒且质地柔软、易擦毛和变形
• 全反射光谱的峰形频率与透过光谱一致,但峰的 强度分布与透过光谱有明显差异,即高波数段峰 的强度减弱,低波数处峰强度与透过光谱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