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络腧穴学》各论
合集下载
经络腧穴各论

缺盆部直行的脉,从锁骨上窝下行腋部,沿着侧胸部,经 过季胁,向下会合前脉于髋关节部,再向下沿着大腿的外侧, 出于膝外侧,行腓骨之前,直下到达腓骨下端,浅出外踝前, 沿足背部,进入足第四趾外侧端。 足背部的支脉,从足背上分出,沿着第一、二跖骨之间,出 于大趾端,返回来贯爪甲,出于足大趾背上毫毛部,与足厥 阴肝经相接。
3、交接:本经上接手阳明大肠经,有一分支从足背至足大 趾内侧端,交于足太阴脾经。
二、联系脏腑器官 联系脏腑:胃、脾。 联系器官:鼻、眼、口、(上)齿、喉、乳房。 (经别:心、目系) 三、主要病候(P75) 1、脏腑病:肠鸣腹胀、水肿、胃痛、呕吐、消谷善饥、口渴。(脾胃 肠,消化系统) 2、器官病:咽喉肿痛、鼻衄。(头面五官病) 3、经脉病:胸部及膝膑等本经循行部位病痛。 4、其他:热病、发狂。(属阳明本腑病,阳明热盛。神志病-经别通 心。) 四、主治概要 1、胃肠病(消化系统) 2、头面五官病(头面、目、鼻、口、齿病) 3、神志病 4、经脉病
二、联系脏腑、器官 联系脏腑:三焦、心包。 联系器官:耳,目。 三、主要病候 脏腑病:腹胀、水肿、遗尿、小便不利。 器官病:耳(聋、鸣),目(目赤肿痛)、咽喉 (肿痛) 经脉病:颊肿,耳后、肩臂肘部外侧疼痛。 四、主治概要 头面五官病:侧头,耳,目,咽喉病。 热病 胸胁及经脉所过处病痛。
手阳明大肠经
循行分布特点: 1、走向:本经从手走头。 2、体内:属肺,络大肠。 3、体表路线 起于食指桡侧端(商阳),沿上肢外侧前缘上行, 经肩峰、颈部、面颊,于人中穴交叉,止于对侧鼻 翼旁(迎香)。 主要循行分布于上肢外侧前缘,肩颈部及面颊部。
《经络腧穴各论》课件

行。
十五络脉
十五络脉是十二正经在四肢及躯干前后的分支,具有加强十二经脉之间联系的作用 。
十五络脉包括手太阴络脉、手少阴络脉、手厥阴络脉、足太阴络脉、足少阴络脉、 足厥阴络脉等。
十五络脉具有沟通内外、调节气血的作用,对人体的生理和病理变化具有重要的影 响。
十二经别
01
十二经别是十二正经离入出合的 别行部分,具有加强内脏与体表 联系的作用。
腧穴的命名
以部位命名
以功能命名
以脏腑命名
以经脉命名
如“
如“心俞”、“肝俞” 等。
如“手太阴肺经”、“ 足阳明胃经”等。
特定穴
募穴
是脏腑之气汇聚于胸腹部的穴位,位于胸 腹部有关经脉上,具有调节脏腑功能的作 用。
五输穴
井、荥、输、经、合,分别对应木、火、 土、金、水五行,具有调节脏腑功能的作 用。
系和补充十二经脉的作用。
03
十二经筋
是十二经脉之气濡养筋肉骨节的体系,主要 分布在四肢、躯干和头面部。
05
02
奇经八脉
包括任脉、督脉、冲脉、带脉、阴跷脉、阳 跷脉、阴维脉、阳维脉,具有调节人体气血 的作用。
04
十五络脉
是从十二经脉和任督二脉别出的络脉 ,具有加强十二经脉表里两经的联系 和补充十二经脉的作用。
《经络腧穴各论》 ppt课件
目录
• 经络系统概述 • 经络的分类与特点 • 腧穴的分类与特点 • 经脉与腧穴的关系 • 常用经络腧穴应用
01
经络系统概述
经络系统的组成
十二经脉
是人体经络系统的主体,包括手三阴经、手三 阳经、足三阴经、足三阳经,分别连接着人体
的各个脏腑器官。
01
十二经别
十五络脉
十五络脉是十二正经在四肢及躯干前后的分支,具有加强十二经脉之间联系的作用 。
十五络脉包括手太阴络脉、手少阴络脉、手厥阴络脉、足太阴络脉、足少阴络脉、 足厥阴络脉等。
十五络脉具有沟通内外、调节气血的作用,对人体的生理和病理变化具有重要的影 响。
十二经别
01
十二经别是十二正经离入出合的 别行部分,具有加强内脏与体表 联系的作用。
腧穴的命名
以部位命名
以功能命名
以脏腑命名
以经脉命名
如“
如“心俞”、“肝俞” 等。
如“手太阴肺经”、“ 足阳明胃经”等。
特定穴
募穴
是脏腑之气汇聚于胸腹部的穴位,位于胸 腹部有关经脉上,具有调节脏腑功能的作 用。
五输穴
井、荥、输、经、合,分别对应木、火、 土、金、水五行,具有调节脏腑功能的作 用。
系和补充十二经脉的作用。
03
十二经筋
是十二经脉之气濡养筋肉骨节的体系,主要 分布在四肢、躯干和头面部。
05
02
奇经八脉
包括任脉、督脉、冲脉、带脉、阴跷脉、阳 跷脉、阴维脉、阳维脉,具有调节人体气血 的作用。
04
十五络脉
是从十二经脉和任督二脉别出的络脉 ,具有加强十二经脉表里两经的联系 和补充十二经脉的作用。
《经络腧穴各论》 ppt课件
目录
• 经络系统概述 • 经络的分类与特点 • 腧穴的分类与特点 • 经脉与腧穴的关系 • 常用经络腧穴应用
01
经络系统概述
经络系统的组成
十二经脉
是人体经络系统的主体,包括手三阴经、手三 阳经、足三阴经、足三阳经,分别连接着人体
的各个脏腑器官。
01
十二经别
经络腧穴学各论

手腕后方的支脉,从列缺处分出,沿着臂侧走向 食指的桡侧端,与手阳明大肠经相接。
体内:起于中焦,下 络大肠,返循胃口,上 膈属肺。
体表:从胸前壁外上 方,沿上肢内侧前缘下 行,止于拇指桡侧端。 支脉从腕后到食指桡侧 端,与手阳明大肠经相 接。
8
2、循行分布特点
走 向:从胸走手
位 置:手内侧前缘 循 行: 体内联系:属肺,络大肠。
11
(四)常用腧穴
起于中府,止于少商,左右各11个穴位
取穴要点
解剖标志 —锁骨及锁骨下窝、腋前皱襞、 第一肋间隙、肱二头肌, 肱二头肌肌腱,桡骨茎突 腕横纹,桡动脉,第一掌骨, 赤白肉际,指甲角。
骨度分寸—腋前皱襞至肘横纹为9寸 肘横纹至腕横纹为12寸 两乳之间为8寸
12
1.中府(肺募穴)
定位:前正中线旁开6寸,平第 一肋间隙处(云门下1寸)。
主治:
配穴:肺俞、中府—咳嗽,气喘,胸痛
太渊、太溪、肺俞—肺热咯血
委中点刺—急性吐泻、丹毒
曲池—肘臂挛痛
刺灸:直刺0.8~1.2寸,或点刺 出血。可灸。
现代研究:降压、调整结肠蠕动、 神经性呕吐
3.孔最(郄穴)
定位:腕横纹上7寸,尺泽与太渊穴的连线上。尺泽与 太渊连线中点上1寸。
功能:清热降逆、理气止血 主治: 配穴:肺俞、中府、风门—咳嗽,气喘
2
经脉方面,将学习十四经脉的循行路 径,包括体表路径,即有腧穴分布部分; 和体内路径,即没有腧穴分布部分,主要 是与相关脏腑的联系,即属络关系。
学习经脉的主要病候,即该经脉功能失 调会出现什么症候。
同时学习经脉的主治概要,即这条经脉 各腧穴共同治疗的病症。
我们需要重点掌握十二经脉的体表路径、 络属脏腑和任、督脉的循行路径。
体内:起于中焦,下 络大肠,返循胃口,上 膈属肺。
体表:从胸前壁外上 方,沿上肢内侧前缘下 行,止于拇指桡侧端。 支脉从腕后到食指桡侧 端,与手阳明大肠经相 接。
8
2、循行分布特点
走 向:从胸走手
位 置:手内侧前缘 循 行: 体内联系:属肺,络大肠。
11
(四)常用腧穴
起于中府,止于少商,左右各11个穴位
取穴要点
解剖标志 —锁骨及锁骨下窝、腋前皱襞、 第一肋间隙、肱二头肌, 肱二头肌肌腱,桡骨茎突 腕横纹,桡动脉,第一掌骨, 赤白肉际,指甲角。
骨度分寸—腋前皱襞至肘横纹为9寸 肘横纹至腕横纹为12寸 两乳之间为8寸
12
1.中府(肺募穴)
定位:前正中线旁开6寸,平第 一肋间隙处(云门下1寸)。
主治:
配穴:肺俞、中府—咳嗽,气喘,胸痛
太渊、太溪、肺俞—肺热咯血
委中点刺—急性吐泻、丹毒
曲池—肘臂挛痛
刺灸:直刺0.8~1.2寸,或点刺 出血。可灸。
现代研究:降压、调整结肠蠕动、 神经性呕吐
3.孔最(郄穴)
定位:腕横纹上7寸,尺泽与太渊穴的连线上。尺泽与 太渊连线中点上1寸。
功能:清热降逆、理气止血 主治: 配穴:肺俞、中府、风门—咳嗽,气喘
2
经脉方面,将学习十四经脉的循行路 径,包括体表路径,即有腧穴分布部分; 和体内路径,即没有腧穴分布部分,主要 是与相关脏腑的联系,即属络关系。
学习经脉的主要病候,即该经脉功能失 调会出现什么症候。
同时学习经脉的主治概要,即这条经脉 各腧穴共同治疗的病症。
我们需要重点掌握十二经脉的体表路径、 络属脏腑和任、督脉的循行路径。
经络腧穴学各论:手太阴肺经

凹陷处。
功用:清泻肺热,和胃理气,舒筋止痛。
本穴为肺经合水穴,根据“实则泻其子”的原则,针 刺此穴可泻本脏之热,还可滋肺阴。 (1)肺胃病证:咳嗽,气喘,咯血,潮热,胸胁胀满,急性
吐泻。肺结核,肺炎,支气管炎,哮喘,胸膜炎,绞肠痧。 (“合主逆气而泄”,可以治疗脏腑气机上逆和下泄的病症,如 肺气上逆诸症及胸满咳喘等。)
第三章 经络腧穴学各论
第一节 十二经脉 一、手太阴肺经及其腧穴
经脉循行
体内:起于中焦,下络(联络)大肠,返 循胃口,上膈属(联系)肺。
体表:从胸前壁外上方(中府穴),沿上 肢内侧前缘下行,止于拇指桡侧端(少商穴)。 支脉从腕后(列缺穴)到食指桡侧端,与手阳 明大肠经相接(商阳穴)。
一、经脉循行
【语释】
–
手太阴肺经:起始于中焦胃部,向下络于大肠,回过来 沿着胃上口,穿过膈肌,属于肺脏。从肺系--气管、喉 咙部横出腋下(中府、云门),下循上臂内侧,走手少阴, 手厥阴经之前(天府、侠白),下向肘中(尺泽),沿前 臂内侧桡骨边缘(孔最),进入寸口--桡动脉搏动处 (经渠、太渊),上向大鱼际部,沿边际(鱼际),出大 指的末端(少商)。 它的支脉:从腕后(列缺)走向食指内(桡)侧,出其 末端,接手阳明大肠经。
主治: (1)肺系及心胸病证:咳嗽,气喘,胸中烦满,胸
痛,咳吐脓血,喉痹,鼻塞,汗出等。现代用于治疗支气 管炎、肺炎、哮喘、肺结核等。肺与支气管的疾患,常可 在此穴出现压痛。此穴为治疗心肺疾患的常用穴之一。
(2)本经所过病证:肩背痛,腹痛,咽喉痛等。 (3)其他:浮肿,呕吐,食不下。
云门 LU2 【定位】在胸前壁外上方,肩胛骨喙突上 方,锁骨下窝凹陷处,距前正中 线6寸。
经络腧穴各论新版

子髎 、光明、三阴交。 4、中心性视网膜炎:风池、翳明、合谷、三阴交
6、头重:配攒竹穴(《医学纲目》)。 7、眩晕:配丝竹空穴、头维穴(《针灸医案集 要》)。 8、两眉角痛不已:配后溪穴、攒竹穴、阳白穴 、合谷穴、头维穴(《针灸大全》)。 9、舌尖生疔:配中指尖穴、颈百劳穴、承浆穴 、少冲穴、少府穴(《刺疗捷法》)。
经络腧穴各论新版
第15页
印堂
11、中风不省人事:配中冲穴、百会穴、大敦穴 、合谷穴(《针灸便用》)。
液、承浆、合谷。 3、三焦热极,口舌生疮:关冲、外关、人中、迎
香、金津玉液、地仓。 4、口气冲人,臭不可近:少冲、通里、人中、十
宣、金津玉液。 5、消渴:水沟、承浆、金津玉液、曲池、劳宫、
太冲、行间、商丘、然谷、隐白。
经络腧穴各论新版
第45页
金津、玉液
6、中风语蹇:金津玉液(点刺出血)、聚泉或廉泉 (深刺至舌根)、风池、曲池、内关、足三里、太冲等
经络腧穴各论新版
第26页
球后
【功用】 清热明目。
【主治病症】 视神经为,视神经萎缩,视网膜色素变性,表光
眼早期白内障,近视。 【刺灸法】
沿眶下缘从外下向内上,向视神经孔方向刺0.5- 1寸;可灸。
经络腧穴各论新版
第27页
球后
【临床利用】
1、视神经萎缩:球后、翳明。 2、近视眼:球后(巨刺法)。 3、中心性浆液性视网膜炎:球后、臂{3}、睛明、 太阳。 4、视网膜色素变性:睛明、球后、太阳、光明、 太溪。 5、视网膜静脉阻塞:球后、肾俞、肝俞;配穴: 睛明、新明、光明。
当阳
【定位】 在头前部当瞳孔直上,前发
际上1寸。 【取穴】
正坐位或仰卧位,在瞳孔直 上,入前发际1寸。
6、头重:配攒竹穴(《医学纲目》)。 7、眩晕:配丝竹空穴、头维穴(《针灸医案集 要》)。 8、两眉角痛不已:配后溪穴、攒竹穴、阳白穴 、合谷穴、头维穴(《针灸大全》)。 9、舌尖生疔:配中指尖穴、颈百劳穴、承浆穴 、少冲穴、少府穴(《刺疗捷法》)。
经络腧穴各论新版
第15页
印堂
11、中风不省人事:配中冲穴、百会穴、大敦穴 、合谷穴(《针灸便用》)。
液、承浆、合谷。 3、三焦热极,口舌生疮:关冲、外关、人中、迎
香、金津玉液、地仓。 4、口气冲人,臭不可近:少冲、通里、人中、十
宣、金津玉液。 5、消渴:水沟、承浆、金津玉液、曲池、劳宫、
太冲、行间、商丘、然谷、隐白。
经络腧穴各论新版
第45页
金津、玉液
6、中风语蹇:金津玉液(点刺出血)、聚泉或廉泉 (深刺至舌根)、风池、曲池、内关、足三里、太冲等
经络腧穴各论新版
第26页
球后
【功用】 清热明目。
【主治病症】 视神经为,视神经萎缩,视网膜色素变性,表光
眼早期白内障,近视。 【刺灸法】
沿眶下缘从外下向内上,向视神经孔方向刺0.5- 1寸;可灸。
经络腧穴各论新版
第27页
球后
【临床利用】
1、视神经萎缩:球后、翳明。 2、近视眼:球后(巨刺法)。 3、中心性浆液性视网膜炎:球后、臂{3}、睛明、 太阳。 4、视网膜色素变性:睛明、球后、太阳、光明、 太溪。 5、视网膜静脉阻塞:球后、肾俞、肝俞;配穴: 睛明、新明、光明。
当阳
【定位】 在头前部当瞳孔直上,前发
际上1寸。 【取穴】
正坐位或仰卧位,在瞳孔直 上,入前发际1寸。
《经络腧穴学》总论(共93张PPT)

一、奇经八脉
1、概念
奇经八脉指别道奇行的经脉。包括督 脉、任脉、冲脉、带脉、阴维脉、阳维 脉、阴跷脉、阳跷脉。
“一源三歧”、 “十四经”
“一源三歧”:八脉中的督脉、任脉、 冲脉皆起于胞中,同出于会阴,称为 “一源三歧”
“十四经”:任、督2脉各有其所属腧穴 不同,后者与十二经相提并论,合称为 “十四经”。
经络总论2
奇经八脉、十五络脉、十二经别、十二 经筋、十二皮部。
教学目的和要求
1、掌握奇经八脉的含义、特点及作用。 2、熟悉十五络脉的含义、特点及作用。 3、熟悉十二经别、十二经筋、十二皮部 的含义、特点及作用
教学重点、难点
1.奇经八脉的含义及作用,尤其是任脉、 督脉及冲脉的含义及作用。
2.十二经别、十二经筋、十二皮部、十五 络脉的含义、特点和作用。
二、经络学说的形成和发展
2).对腧穴功效的总结 3).对体表病理现象的推理 4).受解剖生理知识的启发 5).气功练习者的“内景隧道”体验
㈡ 经络学说的发展
1). 马王堆出土的帛书中有关经脉的记载 2).《内经》中经络学说的形成 3).《难经》对经络学说的贡献 4)《内经》、《难经》以后经络学说的 发展
3、与肺有关的经脉有肺经(属肺)、大肠经(络肺)、 心经(上肺)、肾经(入肺中)、肝经(注肺)共五条。
4、与心有关的经脉有心经(属心)、小肠经(络心)、 脾经(流注心中)、肾经(络心)共四条。
经脉与五官的联络关系
到达眼部的经脉有6条:心经、小肠经、 膀胱经、胆经、肝经。
到达舌部的经脉有2条:脾经、肾经。 到达耳部的经脉有3条:膀胱经、三焦经 、胆经。
十二经脉的循行方向是:手三阴经从胸走 手,手三阳经从手走头,足三阳经从头 走足,足三阴经从足走腹胸。
经络腧穴--经络各论

课件
34
足少阳胆经——经脉循行
《灵枢·经脉》原文 胆足少阳之脉,起于目锐眦,上抵头角,下耳后,循颈行手少阳之前,至肩上, 却交出手少阳之后,入缺盆; 其支者,从耳后入耳中,出走耳前,至目锐眦后; 其支者,别锐眦,下大迎,合于手少阳,抵于 ,下加颊车,下颈合缺盆以下胸 中,贯膈络肝属胆,循胁里,出气街,绕毛际,横入髀厌中; 其直者,从缺盆下腋,循胸过季胁,下合髀厌中,以下循髀阳,出膝外廉,下外 辅骨之前,直下抵绝骨之端,下出外踝之前,循足跗上,入小指次指之间; 其支者,别跗上,入大指之间,循大指歧骨内出其端,还贯爪甲,出三毛 。
其支者,从缺盆循颈上颊,至
目锐眦,却入耳中;其支者,
别颊上 抵鼻,至目内眦,斜
络于颧。
2019/11/12
课件
20
足太阳膀胱经——经脉循行
体内联系脏腑
属膀胱、络肾;联系脑
联系器官
目、耳
体表循行部分
入络脑
耳上角
进入体内联系脏腑
起于目内眦(睛明)→头顶→枕部→脊柱两侧→背腰臀部(旁开后正中线1.5寸)→向下贯臀
其直者,从巅入络脑,还出别下 膂:脊柱两旁的肌肉,即竖脊肌
项,循肩膊内,挟脊抵腰中,入 髀枢:当股骨大转子部,环跳穴
循膂,络肾属膀胱;其支者,从
所在。
腰中下挟脊贯臀,入腘中;其支 京骨:第5跖骨粗隆,又为穴名。
者,从膊内左右别下贯胛,挟脊
内,过髀枢,循髀外从后廉下合
腘中,以下贯踹内,出外踝之后,
其支者,复从肝别贯膈,上注肺。
词解 股阴:大腿内侧 颃颡:鼻咽部
2019/11/12
课件
39
经络腧穴各论 奇经八脉
2019/11/12
经络腧穴各论

而处;甚则欲上高而歌,弃衣而走;贲响腹胀,是为骭厥。 • 是主血所生病者,狂,疟,温淫,汗出,鼽衄,口喎,唇胗,颈肿,喉痹,大腹水肿,膝膑肿痛,循
膺、乳、气街、股、伏兔、骭外廉、足跗上皆痛,中指不用。 • 气盛则身以前皆热,其有余于胃,则消谷善饥,溺色黄。气不足则身以前皆寒栗,胃中寒则胀满。
足阳明胃经—承泣 (足阳明、阳跷、任脉交会穴)
足阳明胃经—伏兔
定位:当髂前上棘与髌底外侧端的连线上,屈股时平会阴,居缝匠肌外侧凹陷处。 功效:温经散寒,通络止痛 主治: • 腰痛膝冷,下肢麻痹,疝气,脚气。 • 操作: • 直刺1-2寸。 • 可灸。 • 一指禅推法,点、按、揉法。
足阳明胃经—梁丘
定位:屈膝,大腿前面,当髂前上棘与髌底外侧端的连线上,髌底上2寸。 功效:舒筋活络,理气止痛 主治: • 膝肿肿痛,下肢不遂。 • 急性胃痛。 • 乳痈,乳痛。 • 操作: • 直刺1-1.2寸。 • 可灸。 • 一指禅推法,点、按、揉法。
针灸推拿学
Acupuncture and Moxibustion
成都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 中医学教研室 王奕力
第三次课 2020/03/12
前情提要
腧穴总论
第一节 腧穴的概念和分类 第二节 腧穴的命名 第三节 腧穴的主治特点和规律 第四节 特定穴 第五节 腧穴的定位方法
上篇 经络腧穴
第三章
经络腧穴总论
第一节 十二经脉
手太阴肺经—经脉循行
寅时(3点至5点)
• 肺手太阴之脉,起于中焦,下络大肠,还循胃 口, 上膈属肺。从肺系,横出腋下,下循臑内, 行少阴、心主之前,下肘中,循臂内上骨下廉, 入寸口,上鱼,循鱼际,出大指之端。
• 其支者:从腕后,直出次指内廉,出其端。
膺、乳、气街、股、伏兔、骭外廉、足跗上皆痛,中指不用。 • 气盛则身以前皆热,其有余于胃,则消谷善饥,溺色黄。气不足则身以前皆寒栗,胃中寒则胀满。
足阳明胃经—承泣 (足阳明、阳跷、任脉交会穴)
足阳明胃经—伏兔
定位:当髂前上棘与髌底外侧端的连线上,屈股时平会阴,居缝匠肌外侧凹陷处。 功效:温经散寒,通络止痛 主治: • 腰痛膝冷,下肢麻痹,疝气,脚气。 • 操作: • 直刺1-2寸。 • 可灸。 • 一指禅推法,点、按、揉法。
足阳明胃经—梁丘
定位:屈膝,大腿前面,当髂前上棘与髌底外侧端的连线上,髌底上2寸。 功效:舒筋活络,理气止痛 主治: • 膝肿肿痛,下肢不遂。 • 急性胃痛。 • 乳痈,乳痛。 • 操作: • 直刺1-1.2寸。 • 可灸。 • 一指禅推法,点、按、揉法。
针灸推拿学
Acupuncture and Moxibustion
成都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 中医学教研室 王奕力
第三次课 2020/03/12
前情提要
腧穴总论
第一节 腧穴的概念和分类 第二节 腧穴的命名 第三节 腧穴的主治特点和规律 第四节 特定穴 第五节 腧穴的定位方法
上篇 经络腧穴
第三章
经络腧穴总论
第一节 十二经脉
手太阴肺经—经脉循行
寅时(3点至5点)
• 肺手太阴之脉,起于中焦,下络大肠,还循胃 口, 上膈属肺。从肺系,横出腋下,下循臑内, 行少阴、心主之前,下肘中,循臂内上骨下廉, 入寸口,上鱼,循鱼际,出大指之端。
• 其支者:从腕后,直出次指内廉,出其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手太阴肺经小结
1、手太阴肺经起于中焦,下络大肠,属肺。体 表循行于上肢内侧手少阴和手厥阴之前,过 鱼际,止于少商。支脉从列缺分出,在商阳 与手阳明大肠经相连。联系脏腑有肺、大肠、 胃、膈、咽喉、气道。 2、本经腧穴起于中府,止于少商,共11穴。左 右对称。 3、本经主要病候以肺系疾病为主,以及上肢内 侧病变。
热病无汗、多汗配复溜。(《大成》:少汗: 先补合谷,次泻复溜;多汗:先泻合谷,次 补复溜) 滞产配三阴交(《大成》:难产:合谷补, 三阴交泻,太冲)。 经闭配血海。(《针灸集成》:月经不通: 合谷、阴交、血海、气冲)
操作:直刺0.5~1寸。孕妇慎针。
备考:原穴。
阳溪
Yangxi LI5
定位:在腕背横纹桡侧,拇指向上翘起时,当 拇短伸肌腱与拇长伸肌腱之间的凹陷中。
四、足太阴脾经
(一)经脉循行 体表:起于足大趾内侧端,沿足内侧、小 腿内侧胫骨后缘上行,在内踝上8寸交到 足厥阴经之前,上行于小腿及大腿内侧 前缘,经腹部和胸部前外侧,止于腋下 第六肋间。 体内:属脾,络胃,挟咽,连舌本,散舌 下,支脉从胃上膈,注心中,与手少阴 心经相接。
(二)主要病候 胃脘痛,食则呕,嗳气,腹胀便溏, 黄疸,身重无力,舌根强痛,下肢内侧肿 胀、厥冷等症。 (三)主治概要 脾胃病:腹胀,腹痛,泄泻,便秘,肠鸣, 胃痛。 前阴病:月经不调,崩漏,小便不利,遗 尿,遗精。 外经病:下肢痿痹,脚气。
手三里 Shousanli
LI10
定位:在前臂背面桡侧,当阳溪与曲
池连线上,曲池下2寸。
作用:祛风通络,理气通腑。
主治:肘臂疼痛,上肢痿痹,腹痛,
腹泻,腹胀,齿痛,失音。
应用: 齿痛配颊车。
失音配温溜、曲池、中渚、丰隆。(《千
金》:喉痹不能言,手三里、
温溜、曲池、中渚、丰隆。)
上肢痿痹配合谷、外关、肩髃。
腹痛腹泻配上巨虚、天枢。
操作:直刺0.8~1.2寸。
曲池
Quchi
LI11
定位:在肘横纹外侧端,屈肘时当尺泽与肱 骨外上髁连线痛,齿痛,
上肢不遂,手臂肿痛,风疹,高血压,
瘰疬,癫狂,腹痛吐泻。
应用: 感冒、咽喉肿痛、目赤痛配合谷、外关。
头面五官疾病:咽喉肿痛,齿痛,目
赤肿痛,头痛,鼻衄。
热病:身热,热病无汗,多汗。
外经病:瘰疬,肩臂痛,上肢不遂。
(四)腧穴 本经共20穴:商阳、二间、三间、 合谷、阳溪、偏历、温溜、下廉、上廉、
手三里、曲池、肘髎、手五里、臂臑、
肩髃、巨骨、天鼎、扶突、口禾髎、迎
香。
手阳明经穴歌 手阳明穴起商阳,二间三间合谷藏, 阳溪偏历温溜过,下廉上廉三里长, 曲池肘髎手五里,臂臑肩髃巨骨当,
迎香 Yingxiang LI 20
定位:在鼻翼外缘中点旁约0.5寸,当鼻唇 沟中。 作用:活血通络,通窍驱虫。
主治:鼻塞,鼻鼽,鼻衄,鼻息肉,口歪,
面痒,胆道蛔虫症。
应用: 鼻塞、鼻鼽、不闻香臭配合谷、印堂、 上星。口歪配颊车、四白。 面痒配合谷。 (《大成》:面痒肿:迎香、合谷) 胆蛔症透四白配阳陵泉。 操作:直刺或斜刺0.3~0.5寸,不宜灸。 备考:手阳明与足阳明交会穴。
肩髃
Jianyu LI15
定位:在肩部,三角肌上,上臂外展或向 前平伸时,当肩峰前下方凹陷处。 取法:上臂平举时,肩部出现两个凹陷, 前方的凹陷中。 作用:活血通络,疏风清热 主治:肩臂疼痛,上肢不遂,手臂挛急, 瘾疹,瘰疬。
应用:
瘰疬(颈部淋巴结结核)配曲池。
风热瘾疹配阳溪。(《百症赋》:肩髃 阳溪消瘾风之热极) 操作: 直刺或向下斜刺0.8~1.5寸。 备考:手阳明,阳跷脉交会穴。
列缺
Lieque LU7
定位:桡骨茎突上方,腕横纹上1.5寸,当 肱桡肌与拇长展肌腱之间 。 取法:两手虎口垂直交叉,一手食指按在 另一手桡骨茎突上,指尖下凹陷为穴。
作用:祛风宣肺,通络止痛。
主治: 咳嗽,气喘,咽喉痛,半身不遂,
口眼歪斜,偏头痛,颈项强痛,牙痛。
应用: 肺系病——伤风咳嗽配合谷、风门、风池。 咽喉痛、咳嗽配照海。 头项疾病——头痛,颈项强痛配后溪。口眼 歪斜配地仓。 (《资生经》:口歪,列缺、 地仓) 操作: 向上斜刺0.5~0.8寸。 备考:手太阴之络穴,别走手阳明大肠经。 八脉交会穴之一,通任脉。照海通阴跷 脉,合于肺系、咽喉、胸膈。
第一节 十二经脉
一、手太阴肺经
(一)经脉循行 体内:起于中焦,下络大肠,返循胃口, 上膈属肺。 体表:从胸前壁外上方,沿上肢内侧前 缘下行,止于拇指桡侧端。支脉从腕后到 食指桡侧端,与手阳明大肠经相接。
(二)主要病候
咳嗽、气喘、少气不足以息、咳血、
伤风、胸部胀满、咽喉肿痛、缺盆部
和手臂内侧前缘痛、肩背部寒冷、疼
痛等症。
(三)主治概要
肺系疾病:咳嗽,气喘,咽喉肿痛,
咳血,胸痛。 外经病:肩背痛,肘臂挛痛,手腕痛。
(四)腧穴
本经共11个穴,中府、云门、天府、
侠白、尺泽、孔最、列缺、经渠、太渊、 鱼际、少商。
经穴歌
手太阴肺十一穴 中府云门天府列 次则侠白下尺泽 又次孔最与列缺 经渠太渊与鱼际 抵指少商如韭叶
太渊
Taiyuan
LU9
定位:在腕掌侧横纹桡侧,桡动脉搏动。
取法:腕横纹分为三等分,桡侧1/3中点为 穴。 作用:清宣肺气,复脉通络。
主治:咳嗽,气喘,咳血,胸痛,咽喉肿 痛, 无脉症,手腕痛。
应用: 肺系病—咽喉肿痛、咳嗽、气喘配列缺、 合谷。 外经病—手腕痛配阳溪。 无脉症配内关。 操作:避开桡动脉,直刺0.3-0.5寸。 备考:手太阴经五输穴之一,所注为输。 手太阴经原穴。 八会穴之一,脉会穴。
中府Zhongfu Lu1
定位:在胸前壁外上方,前正中线旁开6寸,平 第1肋间隙。锁骨下窝凹陷处(云门)下1寸。 作用:泄胸中热,调理肺气。 主治: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肺炎,肺结核, 胸膜炎,肋间神经痛等。 应用:治疗喉痹配合谷,风府。
治疗外感咳嗽配大椎,肺俞。
操作:向外斜刺或平刺0.5~0.8寸,不可向内深 刺,以免伤及内脏,引起气胸。 备考:肺募穴
操作:浅刺0.1寸,或点刺出血。
备考:井穴
二间
Erjian LI2
定位:微握拳,在食指桡侧,第2掌指关节 前凹陷处。 作用:清热散风,消肿止痛。 主治:鼻衄齿痛等五官疾病,热病。 操作:直刺0.2~0.3寸。 备考:荥穴。
合谷
Hegu LI4
定位:手背第1、 2掌骨之间,约 平第2掌骨中点 处。 取法:将对侧 拇指指关节横 纹放在拇食指 之间的指蹼缘 上,屈指当拇 指尖处为穴。
天鼎扶突禾髎接,鼻旁五分是迎香。
商阳
Shangyang LI 1
定位:食指桡侧甲角旁约0.1寸。 作用:清热泻火,醒脑开窍。
主治:咽喉肿痛,耳鸣耳聋,中风昏迷,热
病无汗,下齿痛,青盲(青光眼)。
应用:感冒发热,热病无汗配合谷。 耳鸣耳聋配中渚、外关。 齿痛配厉兑、合谷。
青盲配巨髎
中风昏迷、中暑配水沟、劳宫。
3.主治要点 头面五官病 : 咽喉肿痛,齿痛,目赤肿痛, 头痛,鼻衄。 热病: 身热,热病无汗,多汗。 外经病:瘰疬,肩臂痛,上肢不遂。 4.特殊作用 商阳治中风昏迷。 合谷治滞产、经闭。 曲池、肩髃治风疹、瘾疹。 臂臑治目疾。
5.操作要点
商阳浅刺或点刺放血。
合谷孕妇慎针。 迎香向上斜刺或平刺,不宜艾炷灸。
孔最
Kongzui LU6
定位:在前臂掌面桡侧,尺泽与太渊连线上,
腕横纹上7寸处。
取法:尺泽与太渊连线中点上1寸。
作用:降气止血。
主治:咳嗽,气喘,咯血,咽喉肿痛,肘臂
挛痛,痔疮。
应用: 肺系病——咯血配曲泽、肺俞。 (《资生经》:孔最、曲泽、肺俞,疗唾 血。) 哮喘孔最温针配定喘、天突、丰隆。 外经病——肘臂挛痛配曲池。 操作:直刺0.5-1寸。 备考:手太阴经郄穴。
尺泽 Chize LU5
定位:肘横纹中,肱二头肌腱桡侧凹陷处。 取法:仰掌,微屈肘,在肘横纹中可摸到 肱二头肌腱,其桡侧凹陷处为穴。
作用:清肺降气,和肠舒筋。
主治:咳嗽,气喘,咯血,潮热,咽喉肿
痛,胸部胀满,小儿惊风,吐泻, 肘臂挛痛。
应用: 肺系病——咳嗽、气喘配肺俞。 咽喉肿痛配少商。 咯血配鱼际。 急症 —— 吐泻配委中。(点刺放血) 外经病——肘臂挛痛配曲池。(《聚英· 玉 龙赋》肘挛疼兮,尺泽合于曲池) 操作:直刺0.5~1.2寸,或三棱针点刺出血。 备考:手太阴肺经合穴。
作用:泻火利节。
主治:头痛,耳聋耳鸣,咽喉肿痛,齿痛,腕 臂痛。
应用:
头面五官疾病 — 耳鸣耳聋配翳风、听宫。
外经病 — 腕臂痛配阳池、阳谷。 操作:直刺0.5~0.8寸。 备考:五输穴之一:经穴
偏历Pianli LI6
定位:曲肘,在阳溪穴与曲池穴连线上, 腕横纹上3寸处。 作用:清热疏肺,通调水道。 主治:耳鸣、鼻衄 等五官疾病,手臂酸痛, 腹部胀满,水肿等。 应用:配太渊为原络配穴法,主治感冒、 头痛、咽喉痛。 操作:直刺或斜刺0.5~0.8寸。
臂臑
Binao LI14
定位:在臂外侧,三角肌止点处,当曲池与 肩髃连线上,曲池上7寸。 取法:三角肌下端肱骨桡侧为穴。 作用:通经明目。 主治:瘰疬,肩臂疼痛,颈项拘挛,目疾。
应用: 肩臂疼痛、肩凝配肩髃。 颈项拘挛(落枕)配强间。(《资生 经》:颈项强,臂臑,强间) 青盲、近视、目赤肿痛配睛明,承泣。 操作:直刺或向上斜刺0.8~1.5寸。 治目疾 向上斜刺,行合谷刺。 备考:手阳明、手足太阳、阳维之会。
作用:祛风解表,清热通络。 主治: 头痛,齿痛,目赤肿痛,咽喉肿痛, 失音,口眼歪斜,鼻衄,牙关紧闭,耳 鸣耳聋,痄腮,疔疮,上肢瘫痪,腹痛, 发热恶寒,无汗,多汗,小儿惊风,经 闭,滞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