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大汉语言本科毕业论文《浅谈鲁迅小说中的人物形象》
浅论鲁迅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形象

们代表 了封建时代 的权威和压迫力 , 说话有不容置疑 的权威性 。这些 人都有
这 么一个共性 , 他们识字 , 有财产 , 地位高 , 说话牛逼 , 一 般老百姓见 到了都觉
得气 短 。你 瞧 , 《 阿 Q正 传》 里 的赵太 爷说话 有多 凶猛 : 赵 太爷愈 看愈 生气 了, 抢进几步说 : “ 你敢胡说 !我怎么会有你这样的本家?你姓赵么? ” 而可怜
长妈妈还要善 良可亲 。知道小孩子们拔他的豆子吃不仅 没有生气 , 反而因为 “ 我” 的赞扬 , 而感到高兴 。“ 六一公公看见我 , 便停 了楫 , 笑道 , ‘ 请 客?——
这是应该 的。 ’ 于是对我说 , ‘ 迅 哥儿 , 昨天的戏可好 么? …“ 不料六 一公 公竟
非 常感激起来 , 将大拇指一翘 , 得 意的说道 , ‘ 这真是 大市镇里 出来 的读过 书 的人才识货 !我 的豆种是粒 粒挑选过 的 , 乡下 人不识好 歹 , 还说我 的 豆 比不 』 别人 的呢。我今天也要送些给我们 的姑奶奶 尝尝去 …… ” ’ 这些描 写都非 常地平 实和质朴 , 写出了这些善 良之人 的质 朴与纯 真。的确 , 在 这些 小人物 身上 , 鲁迅 寄托了很 多的理想 , 尤其是 “ 善 良” 与“ 质朴 ” 的理想 。 总而言之 , 鲁 迅之所 以成为现代 文学之祖 , 鲁迅先生 的作 品之所 以深 受 读者的推崇和热爱 , 我想 , 这跟他 的文学作 品里成功 地塑造 了许多鲜 活的 人
以, 在村里 、 镇里都是说一不二 的人物 。他们对于 旧时代 的各种礼仪 、 陋习都 非 常习惯 , 对任何不符合这 种恶 习的行为 , 都特 别憎恨 。如果有什 么 以下犯
上 的事情 出现 , 他们不是暴 跳如雷 、 痛 心疾首就 是唉声 叹气 。对 于这些 丑恶
浅析鲁迅小说中女性形象之悲剧性(陕西广播电视大学毕业论文)

浅析鲁迅小说中女性形象之悲剧性陕西广播电视大学汉语语言系莫言[提要]本文主要是通过对鲁迅先生小说作品中三类主要女性悲剧人物的分析和他的人生经历来论述:“鲁迅小说作品中女性人物形象的悲剧性是在于她们经济上缺乏独立性以及经济上长期处于被压迫地位。
”本文首先从经济角度对鲁迅先生《明天》中的单四嫂和《祝福》中的祥林嫂,《离婚》中的爱姑、《伤逝》中的子君三类悲剧的女性形象进行论述。
然后通过对鲁迅的生平及婚姻悲剧来分析其对悲剧人物创作上的影响。
[关键词]悲剧经济地位封建礼教社会关系鲁迅是现实主义文学大师,在他的文学创作活动中,始终致力于"国民性"问题的探索。
其中,中国妇女问题、尤其是生活在社会最底层的妇女问题也是鲁迅较为关注的问题之一。
鲁迅作为我国20世纪最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中国现代民族精神的杰出体现者和现代先进意识的代表者。
他的思想对中国现当代民族的精神发生着深远的影响。
他毕生追求的是对民族灵魂进行改造,使中国人得到合理正常的发展。
在他的33篇小说中,涉及到女性的篇目并不多,但在为数不多的篇目中,无不通过一个个在生活中痛苦挣扎的女性的悲剧,揭示残酷的社会现实,用一把特殊的手术刀,剖析民族灵魂,以完成对国民性的改造,同时也愤怒地控诉了封建宗法制度的种种罪恶。
《明天》、《祝福》、《伤逝》、《离婚》等小说中塑造的几个女性人物形象,其题材“多取自病态社会的不幸的人们中,意思是揭出病苦,引起疗救者的注意”,其形象有着重要的认识价值和震撼灵魂的艺术效果鲁迅曾说过“在几千年的中国历史上,人民群众的命运极为悲惨。
他们实际所经历的不过是两种时代:“一,想做奴隶而不得的时代;二,暂时做稳了奴隶的时代。
”①这正是由中国自古以来的封建等级制度造成,这种制度否定了人的平等地位和应有权利,实行上对下,尊对卑,男对女,长对幼,强对弱的压迫和奴役。
在鲁迅看来,人民群众的悲惨命运首先是由他们政治上、经济上的被压迫、被剥削的奴隶地位造成。
论文

浅谈鲁迅小说人物中的阿Q性格特征及形成原因鲁迅小说的重大成就之一,就是为我们塑造了一系列典型形象,这些形象在中国形象艺术之林中放射着夺目的光彩,照亮了后世文人学者的研究。
我虽不是正规文人学者,但基于对鲁迅作品的喜爱,也对其小说人物性格有一些浅薄的认识。
我认为阿Q的性格主要表现为五点:第一,自尊自大。
阿Q是个极卑微的人物,而未庄人全不在他眼里,甚至赵太爷进了学,阿Q也不表示推崇,以为我的儿子将来比你阔得多。
加之进了几回城,更觉自负,甚至瞧不起城里人。
第二,自轻自贱。
阿Q在未庄被闲人揪住辫子在墙上碰头而且要他自认为“人打畜生”时,他就说:“打虫豸,好不好?我是虫豸——还不放么?”他在精神上胜利了。
第三,自欺欺人。
阿Q在与人打架吃亏时,心里想:“我总算被儿子打了,现在世界真不像样……”于是他也心满意足俨如得胜地回去了。
他在精神上又一次转败为胜。
第四,欺软怕硬。
阿Q最喜欢与人吵嘴打架,但必须估量对手。
口讷的他便骂,气力小的他便打。
与王胡打架输了,便说“君子动口不动手”;假洋鬼子哭丧棒才举起来,他已伸出头颅以待。
对抵抗力稍薄弱的小D,则揎拳掳臂摆出挑战的态度;对毫无抵抗力的小尼姑则动手动脚,大肆其轻薄。
第五,恋爱的悲剧。
20世纪80年代,学者林兴宅概括了阿Q的几大方面:质朴愚昧又圆滑无赖,率真任性又正统卫道自尊自大又自轻自贱;争强好胜又忍辱屈从;狭隘保守又满目趋时,排斥异端又向往革命,憎恶权势又趋炎附势,敏感禁忌又麻木健忘;不满现状又安于现状。
(1)这全面的概括了阿Q的矛盾复杂的特征。
阿Q性格整体来看,我们可以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阿Q性格充满着矛盾,各种性格分别形成一组一组对立统一的联系,它们又构成复杂的性格系列。
这个性格系列的突出特征就是两重性,即两重人格,阿Q两重人格的实际表现往往是:一方面退回内心,耽于幻想以维护自我,另一方面是泯灭意志、适应环境以维护个体的生存。
阿Q深受残酷的剥削、压迫和凌辱,处在社会的最底层。
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论文鲁迅小说中的几种典型农民形象

-毕业论文鲁迅小说中的几种典型农民形象-目录摘要 (1)1前言 (1)2主要内容 (2)2.1逃避现实的阿Q (2)2.2命运悲惨的祥林嫂、爱姑形象 (3)2.3屈从命运的闰土、七斤 (5)3结论 (6)参考文献 ··································································································摘要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他不但是20世纪中国伟大的文学家,而且是伟大的思想家和伟大的革命家”。
他于1881年9月25日生于浙江绍兴一个破落的封建官僚家庭里,原名叫周樟寿,字豫才,18岁改名树人。
“鲁迅”这个笔名是他在1918年发表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时才开始用的。
鲁迅小说中的小人物分析 汉语言文学专业

摘要鲁迅小说中的小人物分析摘要:一篇小说能在艺术上取得成功的关键是其中的人物必须塑造成功。
作为我国文学巨匠的鲁迅先生在他的小说中塑造了很多如孔乙己、阿Q、祥林嫂等脍炙人口的经典人物。
本篇论文将笔墨集中于鲁迅先生笔下的小人物形象,结合文本分析这些小人物的形象,探究这些小人物与其周围环境的关系,探讨这些小人物的形象身上所寄寓的民族反思以及其对社会的深远影响意义。
关键词:鲁迅小说小人物环境与人物民族反思社会意义Analysis of the characters in Lu Xun's Novels Abstract:.The key to the success of a novel in art is that the characters have to be successful. As China's literary master Mr. Lu Xun created many such as Kong Yiji, Xiang Linsao and other well-known Ah Q, the classic characters in his novels. This thesis concentrates on Lu Xun's small characters, combined with text analysis of these small characters, explor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se people and the surrounding environment, to explore the national reflection on these little image being ignited and its profound influence on the social significance of sound.Key Words: Lu Xun's Novels Little people Environment and characters National reflection social meaning目录目录摘要 (I)Abstract (II)引言 (5)一、封建礼教约束下的女性 (5)(一)农村底层女性形象 (5)(二)挣扎于市井的女性 (7)二、“吃人”制度压迫下的男性 (8)(一)失去灵魂的小市民 (8)(二)愚昧无知的农民 (10)(三)被孤立的知识分子 (11)三、鲁迅小说中小人物的民族反思及社会意义 (13)(一)小人物的民族反思 (13)(二)小人物的社会意义 (14)结语 (17)致谢语 (18)参考文献 (19)引言素有“民族之魂”美誉的鲁迅,是我国二十世纪以来最重要的作家之一,也是现当代文学中当之无愧的领军人物。
电大汉语言本科毕业论文《浅谈鲁迅小说中的人物形象》

中央广播电视大学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开放教育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论文浅析鲁迅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姓名:学校:平顶山广播电视大学学号:指导教师:定稿日期:2014年月日内容摘要鲁迅是中国现代史上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是中国新文化运动的主将。
中国现代小说的奠基人,虽然他一生创作的小说从数量上来看并不算多,但他以强烈的启蒙主义思想、彻底的反封建精神、深厚的思想意蕴和新颖特别的艺术技巧,刻画了阿q、孔乙己、闰土等一系列栩栩如生的人物,极大的丰富了中国文学的人物画廊,为中国现代文学提供了榜样和丰富经验。
他的小说开创了中国现代小说的新传统,具有很强的独创性。
鲁迅小说的总体是风格热烈与冷峻的结合,具有鲜明的人物个性特征,鲁迅的小说对中国下层社会广大劳动人民的精神面貌做了高度细致的现实主义描写,主要人物形象有:有权有势者、卫道者、社会群体、被侮辱与被损害者、觉醒者。
而被侮辱与被损害者形象更加受到关注,更值得我们探究。
关键词:鲁迅小说人物形象目录内容提要 (1)关键词 (1)一、无知的贫苦农民和小市民典型形象 (3)二、受侮辱的传统妇女形象 (4)三、下层贫困的知识分子形象 (5)参考文献 (6)浅析鲁迅小说中的人物形象鲁迅(1981-1936), 原名周树人,浙江绍兴人,是中国现代史上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
“鲁迅”是他在1918年五月发表《狂人日记》时用的笔名。
1918年,他从辛亥革命失败后苦闷,失望和消沉的情绪中走了出来,开始了“铁屋中的呐喊”: 1918年-1922年,创作小说15篇,于1926年编为小说集《呐喊》;1924年-1925年创作小说11篇,于1926年编为小说集《彷徨》;1922年-1935年,创作小说8篇,于1936年编入《故事新编》。
他把自己一生主要精力贡献给了文学事业,他伟大的标志主要表现在:在思想上和艺术上,他都最富有独创性,他的现实题材的小说,开创了中国现代小说的新传统。
《呐喊》,《彷徨》都采用杂取种种人,合成一个的典型化方法。
国家开放大学电大汉语言文学本科毕业论文《浅析鲁迅小说中的知识分子形象》

中央广播电视大学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开放教育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论文浅析鲁迅小说中的知识分子形象姓名:学校:学号:指导教师:定稿日期:内容摘要鲁迅收入《呐喊》和《彷徨》两部集子中的25篇现实题材的小说,主要有知识分子和农民两大题材。
其中,知识分子题材占14篇,真实地描写了中国知识分子在清末、辛亥革命和“五四”以后三个重要时期的精神和生存状况,展示了这个时期中国的知识分子所具有的:封建思想、资产阶级思想以及觉醒的知识分子的形象,是鲁迅小说的一个重要内容。
关键词知识分子封建思想资产阶级思想觉醒目录内容摘要 (1)关键词 (1)一、具有封建思想的知识分子形象 (3)(一)受封建思想毒害的知识分子形象 (3)(二)维护封建思想的知识分子形象 (4)二、具有资产阶级思想的知识分子形象 (4)(一)革命者 (4)(二)投机者 (5)(三)消沉者 (5)三、觉醒的知识分子形象 (6)(一)已经觉醒的“狂人” (7)(二)《长明灯》中的疯子 (7)(三)正在觉醒的“我” (7)参考文献 (7)浅析鲁迅小说中的知识分子形象鲁迅的小说中所描绘的知识分子的形象主要分为:具有封建思想的知识分子的形象、具有小资产阶级思想的知识分子的形象、以及觉醒的知识分子的形象。
在他们的身上体现了中国的旧知识分子所具有的可悲性。
一、具有封建思想的知识分子形象由于从秦初到清末,封建阶级始终占据着统治地位,而封建思想又已经在人们的心中根深蒂固,所以在鲁迅的小说里有一大部分是描写和封建思想有关的知识分子。
在他们当中,我们可分为两小类:1封建思想的受害者、2封建思想的维护者。
(一)受封建思想毒害的知识分子形象《孔乙己》中的孔乙己、《白光》中的陈士成。
这二人都是深受封建思想毒害,进而家道中落、屡试不第、穷困潦倒,最后成为被封建思想毒害的下层知识分子。
在他们的身上充满了旧式文人的酸腐气味,作者通过对他们的描写,一方面批判了封建科举制度,另一方面又同情了受其毒害的下层知识分子。
电大汉语言文学毕业论文《浅谈《伤逝》中子君的形象》

中央广播电视大学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开放教育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论文浅谈《伤逝》中子君的形象姓名:学校:学号:指导教师:定稿日期:内容摘要鲁迅是我国现当代文学的奠基人。
小说创作是他阐述女性思想的重要方面,他笔下的人物丰富多样,尤为突出的是对女性个性、思想的描写。
鲁迅揭示出女性在旧中国中的悲剧命运,探求女性未来生活发展之路。
鲁迅写了许多封建社会妇女悲惨命运的作品,在作品中塑造了众多封建社会的妇女形象,通过描写她们一生悲惨的遭遇,深刻地揭露了封建宗法制度的种种罪恶,愤怒地控诉了封建社会吃人的本质。
在他的现实主义小说《明天》、《祝福》、《离婚》、《伤逝》中,他以深沉的笔触,塑造了单四嫂、祥林嫂、爱姑、子君等一系列的典型形象,读了《伤逝》之后,我更加的了解了里面既让我同情,又让我怜悯的子君。
子君只是希望获得婚姻自主和爱情上的自由,可以说,是这个世界上一个小小的愿望,但那些“仁义道德”却容不下他们的叛逆!我从子君的悲剧根源、子君的个人形象、子君形象的典型意义三方面浅谈我对子君形象的认识和理解。
关键词:伤逝子君悲剧命运目录内容摘要┉┉┉┉┉┉┉┉┉┉┉┉┉┉┉┉┉┉┉┉┉┉┉┉(3)关键词┉┉┉┉┉┉┉┉┉┉┉┉┉┉┉┉┉┉┉┉┉┉┉┉┉┉(3)一、子君的悲剧根源┉┉┉┉┉┉┉┉┉┉┉┉┉┉┉┉┉┉┉┉(3)二、子君的个人形象┉┉┉┉┉┉┉┉┉┉┉┉┉┉┉┉┉┉┉┉(6)三、子君形象的典型意义┉┉┉┉┉┉┉┉┉┉┉┉┉┉┉┉┉┉(7)结论┉┉┉┉┉┉┉┉┉┉┉┉┉┉┉┉┉┉┉┉┉┉┉┉┉┉┉┉(8)参考文献┉┉┉┉┉┉┉┉┉┉┉┉┉┉┉┉┉┉┉┉┉┉┉┉┉┉(9)浅谈《伤逝》中子君的形象鲁迅是我国现当代文学的奠基人。
小说创作是他阐述女性思想的重要方面,他笔下的人物丰富多样,尤为突出的是对女性个性、思想的描写。
鲁迅揭示出女性在旧中国中的悲剧命运,探求女性未来生活发展之路。
鲁迅写了许多封建社会妇女悲惨命运的作品,在作品中塑造了众多封建社会的妇女形象,通过描写她们一生悲惨的遭遇,深刻地揭露了封建宗法制度的种种罪恶,愤怒地控诉了封建社会吃人的本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央广播电视大学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开放教育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论文浅析鲁迅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姓名:学校:平顶山广播电视大学学号:指导教师:定稿日期:2014年月日内容摘要鲁迅是中国现代史上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是中国新文化运动的主将。
中国现代小说的奠基人,虽然他一生创作的小说从数量上来看并不算多,但他以强烈的启蒙主义思想、彻底的反封建精神、深厚的思想意蕴和新颖特别的艺术技巧,刻画了阿q、孔乙己、闰土等一系列栩栩如生的人物,极大的丰富了中国文学的人物画廊,为中国现代文学提供了榜样和丰富经验。
他的小说开创了中国现代小说的新传统,具有很强的独创性。
鲁迅小说的总体是风格热烈与冷峻的结合,具有鲜明的人物个性特征,鲁迅的小说对中国下层社会广大劳动人民的精神面貌做了高度细致的现实主义描写,主要人物形象有:有权有势者、卫道者、社会群体、被侮辱与被损害者、觉醒者。
而被侮辱与被损害者形象更加受到关注,更值得我们探究。
关键词:鲁迅小说人物形象目录内容提要 (1)关键词 (1)一、无知的贫苦农民和小市民典型形象 (3)二、受侮辱的传统妇女形象 (4)三、下层贫困的知识分子形象 (5)参考文献 (6)浅析鲁迅小说中的人物形象鲁迅(1981-1936), 原名周树人,浙江绍兴人,是中国现代史上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
“鲁迅”是他在1918年五月发表《狂人日记》时用的笔名。
1918年,他从辛亥革命失败后苦闷,失望和消沉的情绪中走了出来,开始了“铁屋中的呐喊”: 1918年-1922年,创作小说15篇,于1926年编为小说集《呐喊》;1924年-1925年创作小说11篇,于1926年编为小说集《彷徨》;1922年-1935年,创作小说8篇,于1936年编入《故事新编》。
他把自己一生主要精力贡献给了文学事业,他伟大的标志主要表现在:在思想上和艺术上,他都最富有独创性,他的现实题材的小说,开创了中国现代小说的新传统。
《呐喊》,《彷徨》都采用杂取种种人,合成一个的典型化方法。
人物形象具有深广的社会历史内涵,同时又非常个性化。
我们可以把鲁迅小说中的生动人物形象大体可分为以下几类:有权有势者、卫道者、社会群体、被侮辱与被损害者、觉醒者。
这里主要分析他的被侮辱与被损害者的人物形象。
被侮辱与被损害者的民众是鲁迅小说的重要表现对象。
鲁迅就其一生来说始终站在人民群众一边,非常关注他们的不幸和疾苦。
自古以来,农民形象在文学艺术中少有体现,而在鲁迅小说里面,首次把农民生活作为表现对象,于是便出现了许多生动深刻的农民形象。
他们是在中国封建传统的人肉和筵宴上被吃着的“东西”,无权、无势、无钱且政治经济地位低下,在封建等级制度中位居最底层,对这些人,传统的封建伦理道德使他们连最起码的人格尊严和人生权利都剥夺殆尽。
他们是无辜的,多数还具有淳朴、善良的品德;但他们同时又是愚昧、麻木的,认识不到自己悲剧命运的真正根源。
因而,这类人物最基本的特点是愚昧、麻木,并在愚昧麻木中被吃掉,生活艰辛困苦。
这类人物在鲁迅的小说中很多。
大致可分为三种类型:无知的贫苦农民和小市民形象、受侮辱的传统妇女形象、贫困的下层知识分子形象.一、无知的贫苦农民和小市民典型形象《故乡》中的闰土、《药》中的华老栓、《阿Q正传》中的阿Q、《风波》中的七斤、《社戏》中的六一公公、《一件小事》中的车夫等都是这类人物的代表。
少年的闰土是那么的天真、英俊、精神、活泼、可爱又充满力量。
而中年的闰土:“他身材增加了一倍;先前的紫色的圆脸,已经变作灰黄,而且加上了很深的皱纹;眼睛也象他父亲一样,周围都肿得通红,……他头上是一顶破毡帽,身上只一件极薄的棉衣,浑身瑟索着;手里提着一个纸包和一只长烟管,那手也不是我所记得的红活圆实的手,却又粗又笨而且开裂,象是松树皮了。
……他站住了,脸上现出欢喜和凄凉的神情;动着嘴唇,却没有作声。
他的态度终于恭敬起来了,分明的叫道:‘老爷!……’。
我似乎打了一个寒噤;我就知道,我们之间隔了一层可悲的厚障壁了。
我也说不出话。
”在封建政治经济制度下,闰土被“多子,饥荒,苛税,兵,匪,官,绅”②折磨成为一个木偶人,“脸上虽然刻着许多皱纹,却全然不动,仿佛石像一般。
”③生活的艰辛与痛苦给他肉体造成极大侵蚀,更使他精神麻木。
而封建的等级意识在我和闰土之间划了一道鸿沟,少年闰土已不存在,永远的消失了。
《药》描写群众的愚昧和革命者的悲哀。
《药》中的华老栓是一个开茶馆的小市民,他用毕生的积蓄去购买人血馒头,用来治疗儿子的痨病,希望用蘸着革命鲜血的馒头给儿子治病而最终没有治好,他的善良和愚昧令人感叹。
在封建统治下,他们无辜的在遭受摧残,麻木而又迷信。
《阿Q正传》中的阿Q是精神胜利法的典型。
阿Q是个“上无片瓦,下无寸土”的农民,只靠两手挣饭吃:割麦便割麦,撑船便撑船。
他没有家,没有孩子,甚至连姓赵的权利都没有,处处受人欺压,这种贫困压抑的生活给阿Q造成了巨大的精神创伤,具体表现在三方面:精神的扭曲、生命的退化、封建意识的束缚。
首先,精神的扭曲。
极度困苦的生活,处于社会底层,天天的受人欺压,扭曲了他的精神,他发明了聪明的应对方法――精神胜利法,现实中的挫折变成了虚幻世界的胜利。
“我们先前比你阔多了!你算什么东西!”或“我的儿子会阔得多啦!”被别人打了,一句“我总算被儿子打了”便立刻获得心理上的平衡和安慰。
连“精神胜利法”也不能安慰自己就自己打自己嘴巴,打完后,便心平气和起来,好象打的是自己,被打的是别人,仿佛是自己打了别人一般,虽有点热辣辣,但可心满意足的躺下了。
他还有另一个法宝,即“忘却”,别人对自己施加的屈辱,一会儿便可忘记。
他是生活在一个不能正视现实,一个虚幻、倒错的精神世界的人。
其次,生命的退化。
“儿子打老子”的精神胜利法被别人知道后,别人打他时必须让他先承认是“人打畜生”,他竟以“我是虫豸”自轻自贱以求得别人放手。
这使阿Q的生命呈现出动物的退化状态,由人沦为非人,即畜生和虫豸。
动物的弱肉强食是他奉行的,他时常去欺压弱小者。
摸小尼姑的头皮和面颊来换的众人的喝彩,他的爱情也是动物性的,向吴妈明明的肉体要求与动物一样,既荒唐又丑陋可怕。
他丧失了做为人所特有的自我感知能力,明明是自己的召的祸,挨了打骂,过一会反倒一无牵挂,似乎没事了,他已经丧失了自我行为的记忆,变成动物了。
再次,封建意识的束缚。
阿Q身受以赵太爷为首的地主阶级压迫,但他和赵太爷一样维护着封建意识形态,他的思想样样合乎圣经贤传,对于一切不合乎封建礼教的,他斥为大逆不道,如对待男女关系上,严守男女之大防,认为一个女人在外面走,是想勾引男人,一男一女在说话,一定是有勾当了。
为整治他们,他往往怒目而视,或在后面偷扔一石头。
革命?阿Q认为是大逆不道,要杀头的,是造反。
但从赵太爷等人的恐慌中,感到革命对自己是有利的,便想革命了。
他认为革命之后,“我要什么就是什么,我喜欢谁就是谁,”可以为所欲为。
他在强者手下屡遭败北而要掩饰自己的败绩;在物质欲望无法满足时就骗取虚荣心的满足;处于劣势地位而不甘寂寞,他寻求精神上的平衡和依托;作为落伍者在时代大潮面前又掩饰自己的哀鸣和悲叹。
所以,阿Q 就是“革命”成功了,也不过是更残酷的封建统治罢了,因为他本身就是封建意识形态的维护者。
《风波》中的七斤,虽住农村却不捏锄头,是一个帮人撑船舵的,知道很多新鲜事的出场人物,有些飞黄腾达。
因为“复辟”,辫子可以再种起来,在村里引起了一场“风波”。
七斤因为光头不仅不能风光,而且有被杀头的危险,所以有些绝望,从而引起全村人的恐慌,特别是七斤嫂的恐慌,因为两年前七斤喝醉酒曾经骂过三年来第三次穿竹布长衫,方圆三十里唯一的出色人物兼学问家赵七爷,再有与他有仇的人麻子阿四和鲁大爷都死了的缘故,使得七斤家人都意识到七斤的危险。
七斤嫂便骂作:“这死尸自作自受!造反的时候,我本来说,不要撑船了不要上城了。
他偏要死进城去,进城便被人剪去了辫子。
从前是绢光乌黑的辫子,现在弄得僧不僧道不道的。
这囚徒自作自受,带累了我们又怎么说呢?这活死尸的囚徒”④。
弄得生活便不如意起来。
又因七斤嫂进城看见赵七爷没有穿长衫,辫子盘在顶上,坐在店前念书,感到危险不存在了,才开始高兴起来。
七斤又给人尊敬起来。
村庄恢复了往日的秩序,风波平息了。
这说明社会虽然在变革,可封建势力仍对农民进行着残酷的政治压迫,经济剥削和精神奴役,反动的封建复辟活动只能是一场顷刻即逝的丑剧。
还有一些人虽然生活在社会的底层,生活艰辛,他们却具有淳朴、善良的品德。
如《一件小事》中的车夫,看见一个被带倒的女人,马上放下车子停止工作,不听“我”的劝告(我认定老女人装腔作势罢了),而毫不踌躇地搀着伊的臂膊向一所巡警住所走去,进去后再也没有出来。
因此“我”不敢再想自己,相对车夫“我”感到了渺小和惭愧。
体现了劳动人民善良的高尚形象。
《社戏》中的六一公公,因为我偷吃了他的豆,并说了句:“好”,“豆可中吃呢?”“很好”……,而感激万分,将大拇指一翘,得意的说:“这真是大市镇里出来的读过书的人才识货!我的豆种是粒粒挑选过的,乡下人不识好歹,还说我的豆比不上别人的呢,我今天也要送些给我们的姑奶奶尝尝去……。
他于是打着揖子过去了。
”⑤描绘出农民诚挚、质朴的美好形象。
二、受侮辱的传统妇女形象《祝福》中的祥林嫂,《离婚》中的爱姑是这类人物的代表。
女性在封建社会里受到的束缚,压迫更多,三从四德,贞德观念等,都是加在女人身上的道德枷锁,使他们处于非人的境地。
《祝福》中的祥林嫂,她本身是一个淳朴、善良的农村劳动妇女,干活十分勤快,只希望以自己辛勤的劳动换取最起码的生活权利,无怨无悔,不计报酬。
但她的遭遇却充满了辛酸和血泪。
新寡之后,受不了婆婆的虐待,逃到鲁四老爷家里来帮工,鲁四老爷一开始就认为她是一个寡妇,不吉祥。
婆婆打探到她的行踪,把她抢回去,又把她采用人身买卖的方式卖给了深山里的贺老六。
她严守贞操,坚决不从,并以死相威胁,但最终还是屈服了。
然而好景不长,第二个丈夫又得伤寒病死去,孩子阿毛也被狼叼走,后来又被大伯收去房子赶出贺家。
她带着丧夫失子的悲痛第二次来到鲁镇,到鲁四老爷家帮工,其遭遇极其悲惨,封建的礼数认为寡妇再嫁是不守女人贞节,是伤风败俗。
何况她死了两个丈夫,更是不祥之物。
一切祭器供品都不许她沾手,鲁镇人也嘲笑她,奚落她。
和他一起做工的柳妈,笃信鬼神,告诉她,因为她嫁过两个男人,死后到地狱里,身子也会被锯成两半。
劝她到土地庙捐一条给“千人路,万人跨”的门槛,当作替身为自己赎罪。
精神恐怖压倒了这个农村妇女。
“她一手手提着竹篮,内中一个破碗,空的;一手拄着一只比她更长的竹竿,下端开了裂;她分明已经是一个乞丐了。
我就站住,预备她来讨钱。
……,她走近两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