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导线坐标计算
导线测量及计算教学内容

2
-11
90-06-51
+210.31 +96.29
710.37 596.34
90-07-02
294-42-51 200.40 +0.06 +0.04 +83.85 -182.00
3
-11
135-49-01
+83.79 -182.04
794.22 414.34
135-49-12
依次瞄准A和B,观测并记录;
(二)倒转望远镜成盘右,按逆时针方向依次
瞄准B和A,观测并记录;
(三)重复以上过程,直至测回数满足要求。
二、导线测量的内容
(一)、测角
导线角分左角、右角如图:
前进方向
测左角或右角,支导线 观测左右角,导线网采用全圆方向观测法测角。
二、各导线形式的使用条件:
(一)闭合导线:适用于宽阔地区,无高级控制点的地区。
(二)附和导线:适用于狭长地带。例铁路、公路。
(三)支导线:无校核条件,适用
于导线数目不足时的测图。在钢
B
A
尺量距时由于量距精度低一般不
D
超过两个点。
(四)结点导线:增加校核条 件可以提高导线点的精度。 (五)导线网:测区范围较大时, 首级控制可布成导线网。
No 角度闭合差: fβ=∑β测—∑β理=+52″
图根导线容许角度闭合差:
Image F 4"0n4"058"9
角度闭合差分配: vfn 1"0 2"
分配值以秒为单位,剩余的分给短边夹角。
(二)、坐标方位角的计算
αAB
右角:
No BC AB 18 00右
αAB
导线测量、三角高程、支导线计算说明

工地通路测导线测量、三角高程、支导线计算操作模式分为两种:1、现场联机全站仪现场测量、记录、平差;2、对已经有整理好的内业资料情况,提供数据导入功能,导入测量记录完成平差计算。
一、现场联机全站仪测量、记录、平差操作流程:1、点击主界面导线平差,进入导线平差界面,点击底部按钮创建导线2、输入导线的起终点闭合数据。
起点后视点位起点测站的后视点,终点前视为终点测站的前视点。
3、添加测站,写入测站名称、后视名称、前视名称。
4、点击测站条目弹出测回列表对话框,点击添加测回按钮进入测量界面。
5、输入仪器高、前后视棱镜高。
6、连接全站仪后点击测量完成正镜后视、正镜前视、倒镜前视、倒镜后视测量,软件获取全站仪数据并记录(或者手工输入数据),点击确定按钮完成本测回测量。
7、逐个完成测站和对应的测回测量。
8、在导线测量界面点击右上角三个点导出测量记录和导线平差计算表。
二、导入已有的导线观测数据:1、导入工地通路测导线观测文件点击导线平差界面右上角三个点,点击导入工地通观测文件,弹出导入对话框,在手机存储目录中找到数据文件,点击完成导入。
2、导入附合导线进行平差计算并完成成果表点击导线平差界面右上角三个点,点击附合导线平差计算按钮,弹出导入对话框,对话框中提示要导入的文件格式的内容,本文件在Excel编辑上按照要求编辑后,选择单元格右键复制,黏贴到一个TXT文件中,将这个TXT文件发送到手机上,在手机存储目录中找到数据文件,点击完成导入,软件同时完成附合导线简易平差计算,并生成计算表。
3、导入三角高程数据计算并完成成果表点击导线平差界面右上角三个点,点击三角高程计算按钮,弹出导入对话框,对话框中提示要导入的文件格式的内容,本文件在Excel编辑上按照要求编辑后,选择单元格右键复制,黏贴到一个TXT文件中,将这个TXT文件发送到手机上,在手机存储目录中找到数据文件,点击完成导入,软件同时完成三角高程平差计算,并生成计算表。
计算坐标与坐标方位角的基本公式

二 计算坐标与坐标方位角的基本公式控制测量的主要目的是通过测量和计算求出控制点的坐标,控制点的坐标是根据边长及方位角计算出来的.下面介绍计算坐标与坐标方位角的基本公式,这些公式是矿山测量工中最基本最常用的公式.一、坐标正算和坐标反算公式1.坐标正算根据已知点的坐标和已知点到待定点的坐标方位角、边长计算待定点的坐标,这种计算在测量中称为坐标正算。
如图5—5所示,已知A 点的坐标为A x 、A y ,A 到B 的边长和坐标方位角分别为AB S 和AB α,则待定点B 的坐标为AB A B ABA B y y y x x x ∆+=∆+= }(5—1) 式中 AB x ∆ 、AB y ∆——坐标增量。
由图5—5可知AB AB AB AB AB AB S y S x ααsin cos =∆=∆ }(5—2)式中 AB S ——水平边长; AB α-—坐标方位角.将式(5-2)代入式(5—1),则有AB AB A B ABAB A B S y y S x x ααsin cos +=+= }(5—3)当A 点的坐标A x 、A y 和边长AB S 及其坐标方位角AB α为已知时,就可以用上述公式计算出待定点B 的坐标。
式(5—2)是计算坐标增量的基本公式,式(5-3)是计算坐标的基本公式,称为坐标正算公式.从图5—5可以看出AB x ∆是边长AB S 在x 轴上的投影长度,AB y ∆是边长AB S 在y 轴上的投影长度,边长是有向线段,是在实地由A 量到B 得到的正值。
而公式中的坐标方位角可以从0°到360°变化,根据三角函数定义,坐标方位角的正弦值和余弦值就有正负两种情况,其正负符号取决于坐标方位角所在的象限,如图5-6所示。
从式(5—2)知,由于三角函数值的正负决定了坐标增量的正负,其符号归纳成表5—3.图5-5 坐标计算图5—6 坐标增量符号表5—3 坐标增量符号表坐标方位角(°)所在象限坐标增量的正负号⊿x ⊿y0~9090~180180~270270~ⅠⅡⅢⅣ+--+++--例1 已知A 点坐标A x =100。
CASIO fx—5800计算器 工程测量与公路测量程序

CASIO fx—5800计算器工程测量与公路测量程序1、坐标正算〝X0=〞?X:〝Y0=〞?Y:〝I=〞?I:〝J=〞?JX+ICos(J)→U:Y+ISin(J)→V〝X=〞:U (待求点的X坐标)〝Y=〞:V (待求点的Y坐标)说明:X0 Y0:已知点坐标I:两点的距离J:方位角2、坐标反算Lbl 0〝X1=〞?X:〝Y1=〞?Y:〝X2=〞?U:〝Y2=〞?VPol(U-X,V-Y):J<0 J+360→J〝I=〞:I〝J=〞:J DMSGOTO 0说明:X1Y1:第一点的坐标,X2Y2第二点的坐标,I:两点的距离,J:方位角3、圆曲线〝X0=〞?X: 〝Y0=〞?Y:〝FWJ=〞?D:〝QDHAO=〞?G: 〝ZDHAO=〞?C: 〝R=〞?R Lbl 1〝DQHAO=〞?LL<G Or L﹥C GOTO 2〝PY=〞?K180(L-G)÷(πR) →E2RSin(0.5E) →FReC(Abs(F),D+0.5E):Cls〝X=〞:X+I+KCos(D+E+90) →A〝Y=〞:Y+J+KSin(D+E+90) →BD+E→o:o<0 360+o→0o〝FWJ=〞:o DMSGoto 1Lbl 2〝END〞说明:X0Y0:起始点的坐标,FWJ:起始点的方位角,QDHAO:起点里程,ZDHAO 终点里程,R:半径,DQHAO:待求点里程,PY:偏移量4、竖曲线〝QZHAO =〞?J: 〝H+B〞=?B:〝I1=〞?C:〝I2=〞?D:〝R=〞?R:〝T=〞?T: ((D-C)÷100) ÷Abs((D-C) ÷100)→A:Abs(0.5R(D-C) ÷100)→S〝T〞:SJ-T→XJ+T→YLbl 0〝DQ=〞?LIf L<X:Then Goto 1:Else If L﹥Y:Then Goto 1:If End:If End〝GC=〞:B+C(L-J) ÷100+A(L-J+T) ÷(2R) →HGoto 0Lbl 1〝END〞说明:QZHAO:曲中点里程,H+B:曲中点高程,I1:第一坡度,I2:第二坡度,R:半径,T:切线长,DQ:待求点里程。
测绘中级附合导线测量的内业计算的方法步骤

测绘中级附合导线测量的内业计算的方法步骤IMB standardization office【IMB 5AB- IMBK 08- IMB 2C】第三节导线测量的内业计算导线测量内业计算的目的就是计算各导线点的平面坐标x 、y 。
计算之前,应先全面检查导线测量外业记录、数据是否齐全,有无记错、算错,成果是否符合精度要求,起算数据是否准确。
然后绘制计算略图,将各项数据注在图上的相应位置,如图6-11所示。
一、坐标计算的基本公式1.坐标正算根据直线起点的坐标、直线长度及其坐标方位角计算直线终点的坐标,称为坐标正算。
如图6-10所示,已知直线AB 起点A 的坐标为(x A ,y A ),AB 边的边长及坐标方位角分别为D AB 和αAB ,需计算直线终点B 的坐标。
y图6-10坐标增量计算直线两端点A 、B 的坐标值之差,称为坐标增量,用Δx AB 、Δy AB 表示。
由图6-10可看出坐标增量的计算公式为:⎭⎬⎫=-=∆=-=∆AB AB A B AB AB AB A B AB D y y y D x x x ααsin cos (6-1) 根据式(6-1)计算坐标增量时,sin 和cos 函数值随着α角所在象限而有正负之分,因此算得的坐标增量同样具有正、负号。
坐标增量正、负号的规律如表6-5所示。
表6-5坐标增量正、负号的规律则B 点坐标的计算公式为:⎭⎬⎫+=∆+=+=∆+=AB AB A AB A B AB AB A AB A B D y y y y D x x x x ααsin cos (6-2) 例6-1已知AB 边的边长及坐标方位角为456380m 62.135'''︒==AB AB D α,,若A 点的坐标为m 82.658m 56.435==A A y x ,,试计算终点B 的坐标。
解根据式(6-2)得 2.坐标反算根据直线起点和终点的坐标,计算直线的边长和坐标方位角,称为坐标反算。
图根平面控制测量重要知识点总结

图根平面控制测量重要知识点总结、图示图根平面控制测量一、控制测量的概念所谓控制测量,就是在测区范围内布设少数点,称为控制点,将控制点连成网状,称为控制网,用高精度的仪器和方法测定控制点的平面位置和高程,测定平面位置的工作称为平面控制测量,测定高程的工作称为高程测量,合称为控制测量。
图根平面控制测量的基本计算二、直线定向1、概念确定一条直线与标准方向线之间的北夹角关系的工作叫直线定向。
B2、方位角从标准方向线的北端起,顺时针转到某直线的水平角叫方位角,角值0°~360°。
通常用α表示。
3、标准方向1)真北方向即真子午线北端方向,可认为是北极星方向。
2)磁北方向即磁子午线北端方向,是罗盘指北针所指方向。
3)坐标北方向坐标纵轴北端方向,即央子午线方向。
4)三种方位角真方位角、磁方位角、坐标方位角。
4、三种方位角之间的关系1)真方位角与磁方位角之间的关系真北与磁北之间的夹角叫磁偏角,用δ表示,以真北为准,磁北偏向真北以东,称为东偏,δ取+号,反之取-号。
α真=α磁+δ B2)真方位角与坐标方位角之间的关系真北方向与坐标北(x轴)方向之间的夹角叫子午线收敛角,用γ表示,以真北为准, x轴方向偏向真北以东,γ为正,以西γ为负。
北半球,γ与y真北 Bɑ=ɑ+ϒ真A3)坐标方位角与磁方位角之间的关系α真=α+γα=α真-γ =α磁+δ-γ = α磁+(δ-γ)= α磁+ΔΔ叫磁坐偏角。
5、坐标方位角的特性 X同一直线上各点的坐标方位角相等。
NW NE 正反坐标方位角相差180°。
Y αBA =αAB ± 180° (大于180˚—;小于180˚+) SW SE 6、象限角从标准方向线的北端或南端起,顺时针或逆时针方向转到某直线的锐角叫象限角,用R 表示,应注明象限名称。
三、坐标正算、反算 1、坐标正算公式坐标增量: 坐标: 2、坐标反算计算公式四、方位角推算⎭⎬⎫=∆=∆AB AB AB AB AB AB D y D x ααsin cos ⎭⎬⎫∆+=∆+=AB A B AB A B y y y x x x ()()⎪⎪⎭⎪⎪⎬⎫-=-=-+-=--=AB A B AB A B A B A B AB AB AB ABy y x x y y x x D x x y y αααsin cos arctan21、左观测角与右观测角2、左观测角推算公式αBC =αAB +β左-180° αBC =αAB +β左±180°3、右观测角推算公式αBC =αAB - β右± 1804、总结:五、三角形边长计算公式︒±-+=180右左后前ββαα1、正弦公式编号:推算边a ,已知边b ,间隔边c ,角A 、B 、C 。
支导线坐标练习题

支导线坐标练习题1. 前言支导线坐标练习题是一项基础训练,旨在帮助学生巩固和提高对支导线坐标的理解和计算能力。
本文将介绍该练习题的背景,列举一些常见的题目类型,并提供详细的解题步骤和示例。
2. 背景支导线坐标是在土木工程和测量学中常用的一种坐标系统,用于描述建筑物、道路或其他地理位置的几何特征。
它由拉链测量、方位角、距离和高程等要素组成,通过测量和计算这些要素,可以确定一个点在二维或三维空间中的准确位置。
3. 题目类型支导线坐标练习题通常包括以下几种类型:3.1 拉链测量该类型的题目要求使用拉链测量方法确定两个点之间的水平距离和垂直距离。
学生需要根据给定的方位角和斜距,计算出两个点之间的水平距离和垂直距离。
例题:已知一条拉链测线的方位角为N45°E,斜距为100米,求该拉链测线的水平距离和垂直距离。
解题步骤:1) 将方位角的度数转化为弧度制;2) 使用三角函数计算出水平距离和垂直距离。
3.2 坐标计算该类型的题目要求根据已知点的坐标和测量数据,计算出待求点的坐标。
学生需要根据给定的坐标差、方位角和斜距,借助三角函数和坐标计算方法,求解待求点的坐标。
例题:已知A点坐标为(100, 200),从A点出发,沿方位角S30°E测量斜距150米,求测量结束后的点的坐标。
解题步骤:1) 将方位角的度数转化为弧度制;2) 使用三角函数计算出水平坐标和垂直坐标;3) 将计算结果与已知点的坐标相加,得到测量结束后的点的坐标。
4. 解题示例以下示例将演示如何解答一个支导线坐标练习题:题目:已知起点A的坐标为(100, 200),从A点出发,沿方位角S30°E测量斜距150米,设测量结束后的点为B,请计算B点的坐标。
解答步骤:1) 将方位角S30°E转化为弧度制,得到弧度数为π/6;2) 使用三角函数计算出水平坐标和垂直坐标:水平坐标 = 斜距× cos(π/6)垂直坐标 = 斜距× sin(π/6)根据题目中的数据,代入斜距为150米,计算得到:水平坐标≈ 150 × cos(π/6) ≈ 129.9垂直坐标≈ 150 × sin(π/6) ≈ 753) 将计算结果与起点A的坐标相加,得到B点的坐标:B点坐标 = (100 + 129.9, 200 + 75) = (229.9, 275)5. 结论支导线坐标练习题是一个有助于学生巩固和提高对支导线坐标的理解和计算能力的训练活动。
导线测量与计算

2 1934400 1 1782230
6
3 1811300
431712 B AB 1801336 XB=1230.88 A YB= 673.45
图表:附合导线坐标计算表
点 转折角 改正后 方位角 边 长 坐 标 增量(米) 号 (右) D 转折角 Y (米) X 改 正 后 坐标(米) 点 增量(米) 号 X Y X Y
A1 484318 A
1
970300
1051706 2
1
A
2
(2)计算限差:
f 允 60" n
XA=536.27m YA=328.74m
1122224
4
1233006 1014624 4
3
3
(3)若在限差内,则平均分配原则,计算改正 数:
1
970300
1
A
导线全长闭合差:
f f f
2 x 2 y
XA=536.27m YA=328.74m
1122224
1051706 2
2
4
1233006 1014624 4
3
3
导线全长相对闭合差(relative length closing error of traverse): f K 1 / XXX D
v f n
A1 484318 A
1
970300
1051706 2
1
A
2
(4)计算改正后新的 角值:
XA=536.27m YA=328.74m
1122224
4
1233006 1014624 4
3
i i v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