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线计算方法

合集下载

电线的计算方法

电线的计算方法

电线的计算方法
根据单相电流计算公式计算
1、I=P÷(U×cosΦ) P-功率(W);U-电压(220V);cosΦ-功率因素(0.8);I-相线电流
(A),一般铜导线的安全截流量为5-8A/平方毫米,铝导线的安全截流量为3-5A/平方毫米。

在单相220V线路中,每1KW功率的电流在4-5A左右。

每1平方毫米的铜导线可以承受1KW功率荷载。

2、工作温度30℃,长期连续90%负载下的载流量如下:
1.5平方毫米18A
2.5平方毫米26A
4平方毫米26A
6平方毫米47A
10平方毫米66A
16平方毫米92A
25平方毫米120A
35平方毫米150A
3、电功率计算公式功率P=电压U×电流I=220伏×18安=3960瓦
4、标GB4706.1-1992/1998规定的电线负载电流值(部分)铜芯电线:..铜芯线截面积.. 允许长期电流..2.5 平方毫米(16A~25A).. 4平方毫米(25A~32A)..6平方毫米(32A~40A)铝芯电线:铝芯线截面积.. 允许长期电流..2.5 平方毫米(13A~20A)4平方毫米( 20A~25A).. 6平方毫米( 25A~32A)
5、举例说明
(1)每台计算机耗电约为200~300W(约1~1.5A),那么10台计算机就需要一条2.5 平方毫米的铜芯电线供电,否则可能发生火灾。

(2)大3匹空调耗电约为3000W(约14A),那么1台空调就需要单独的一条2.5 平方毫米的铜芯电线供电。

导线电流和长度计算截面积公式

导线电流和长度计算截面积公式

导线电流和长度计算截面积公式
1. 基本公式推导。

- 根据电阻定律R = ρ(l)/(S)(其中R为电阻,ρ为电阻率,l为导线长度,S为导线横截面积)。

- 由欧姆定律I=(U)/(R)(I为电流,U为电压),可得R=(U)/(I)。

- 将R=(U)/(I)代入R = ρ(l)/(S)中,得到(U)/(I)=ρ(l)/(S),那么S=ρ(lI)/(U)。

2. 电阻率ρ的相关知识(以常见材料为例)
- 在人教版教材中,对于不同材料,电阻率是不同的。

例如,铜的电阻率
ρ_铜=1.7×10^-8Ω· m,铝的电阻率ρ_铝=2.9×10^-8Ω· m。

- 在实际计算中,需要根据导线的材料确定ρ的值,然后再根据已知的电流
I、长度l和电压U来计算导线的横截面积S。

3. 应用示例。

- 例:已知一根铜导线通过的电流I = 2A,导线两端电压U = 4V,导线长度l=10m,求导线的横截面积S。

- 解:因为是铜导线,ρ = 1.7×10^-8Ω· m。

- 首先根据R=(U)/(I)求出电阻R=(4V)/(2A)=2Ω。

- 再由R = ρ(l)/(S),可得S=ρ(l)/(R)。

- 把ρ = 1.7×10^-8Ω· m,l = 10m,R = 2Ω代入S=ρ(l)/(R),得到S =
1.7×10^-8Ω· m×(10m)/(2Ω)=8.5×10^-8m^2。

导线载流量计算口诀

导线载流量计算口诀

导线载流量计算口诀
这里列举了一些常用的导线载流量计算口诀:
1.皮纳法则:P=I²R,即导线的功率损耗与电流的平方成正比。

2.雷亚法则:R=ρL/A,即导线的电阻与材料的电阻率、长度和横截
面积成反比。

3.赫门内斯法则:I=√(P/R),即导线的电流与功率损耗和电阻的平
方根成正比。

4.安普法则:I=√(P/AρL),即导线的电流与功率损耗、横截面积、
电阻率和长度的乘积的平方根成正比。

5.昆特法则:A=ρL/IJ,即导线的横截面积与电阻率、长度、电流和
电流密度的乘积成正比。

6.门位孟格法则:I=SJ/ρL,即导线的电流与导线截面积、电流密度、电阻率和长度的乘积成正比。

7.赫顿法则:P=IJ²ρL/A,即导线的功率损耗与电流密度、电流的平方、电阻率、长度和横截面积的乘积成正比。

这些口诀可以帮助我们在导线载流量计算时快速记忆和应用相关公式,从而得到准确的结果。

在进行计算时,我们需要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
口诀和公式进行运算。

此外,还需要注意单位的转换,并结合实际应用场
景进行综合考虑。

总之,导线载流量计算是电气工程中的重要内容之一、通过掌握相关
口诀和计算方法,可以更好地理解和应用导线载流量的概念,为实际工程
应用提供帮助。

导线测量常用计算公式

导线测量常用计算公式

导线测量常用计算公式导线测量是土木工程或电气工程中的一项重要工作,主要用于确定建筑物的位置、土地边界以及计算地形的变化等。

在导线测量中,有很多常用的计算公式可以帮助工程师或测量师进行精确的测量和计算。

以下是一些常用的导线测量计算公式:1.距离计算公式:-垂直平距(垂距):D=SQRT((ΔN)^2+(ΔE)^2)-水平平距:H=SQRT((ΔN)^2+(ΔE)^2+(ΔH)^2)-斜距:L=SQRT((ΔN)^2+(ΔE)^2+(ΔH)^2)- 仰角:A = arctan(ΔH / H)-前视高差:h1=H1-H0-反视高差:h2=H0-H22.坐标计算公式:- 相对平差量:ΔX = (ΔN * cosα) + (ΔE * sinα)- 相对平差量:ΔY = (ΔN * sinα) - (ΔE * cosα)-新坐标X=X0+∑(ΔX)-新坐标Y=Y0+∑(ΔY)3.角度计算公式:- 方位角:I = arctan((ΔE2 - ΔE1) / (ΔN2 - ΔN1))-转角:θ=I2-I1-内角和:∑θ=∑(Ii)-外角和:∑θ=n*180°-∑(Ii)4.高程计算公式:-平均高程:H=(H0+H1+H2)/3-高程改正:ΔHi=Hi-H-净高差:Nh=h1+ΔH5.线性状况计算公式:-输沙率:Q=W/(T*B)其中,Q为输沙率,W为沙子的质量,T为时间,B为河道截面积。

6.面积计算公式:-梯形法计算面积:A={0.5*(a+b)*h}- 辛普森法计算面积:A = {h / 3 * (y0 + 4y1 + 2y2 + 4y3 + ... + yn)}7.建筑斜率计算公式:-百分比斜率:P=(ΔH/L)*100- 度数斜率:s = tan^-1(ΔH / L)这些计算公式是导线测量中常用的工具,可以帮助工程师或测量师在实际工作中准确地计算测量结果。

需要根据具体的测量需求和情况选择合适的公式进行计算,并注意测量文档中的单位和精度要求,以确保测量结果的准确性。

导线长度计算公式2

导线长度计算公式2

导线长度计算公式2
导线长度计算公式2
在电路中,导线的长度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参数。

在设计和安装电路时,了解导线的长度可以帮助我们计算电阻、电感和电容等各种电路参数,从
而更好地理解和分析电路的特性和性能。

1.直导线长度计算公式
如果导线是一条直线,那么它的长度可以通过两点之间的距离来计算。

假设两点的坐标是(x1,y1)和(x2,y2),导线的长度可以用以下公式来计算:L=√[(x2-x1)²+(y2-y1)²]
2.弯曲导线长度计算公式
如果导线是弯曲的,那么我们可以将其分解为多个直线段,然后利用
直线段长度的计算公式来计算整个导线的长度。

假设有n个直线段,每个
直线段的长度分别为L₁,L₂,...,Lₙ,那么整个导线的长度可以表示为:L=L₁+L₂+...+Lₙ
3.卷曲导线长度计算公式
在一些应用中,导线可能会被卷曲成螺旋状或环形。

对于卷曲导线的
长度计算,我们可以使用圆周长度的公式来计算。

对于一个半径为r的圆
形导线,其长度可以表示为:
L=2πr
以上是几种常见导线长度的计算公式。

需要注意的是,这些公式仅适
用于理想导线,即没有考虑导线的电阻、电感和电容等因素。

在实际电路
中,这些因素可能会对导线的长度产生影响,因此在具体设计和分析电路时需要综合考虑。

另外,对于一些特殊形状的导线,如扭曲导线、分支导线等,可能需要采用更复杂的计算方法来求解导线的长度。

在实际应用中,可以根据具体情况使用较为精确的计算方法来计算导线的长度。

导线测量计算公式示例

导线测量计算公式示例

导线测量计算公式示例导线测量是地理测量中的一种重要方法,用于测量地球表面的几何形状和地球上各种地理现象的位置。

在导线测量中,计算是非常重要的一环,通过计算可以得到准确的测量结果。

本文将介绍一些导线测量中常用的计算公式示例,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运用导线测量中的计算方法。

1. 测量距离的计算公式。

在导线测量中,测量地面上两点之间的距离是最基本的任务之一。

常用的计算公式有两种,一种是利用三角函数计算,另一种是利用坐标差计算。

首先是利用三角函数计算距离的公式,假设已知两点之间的水平角和垂直角,可以通过以下公式计算两点之间的水平距离:S = α R。

其中,S表示两点之间的水平距离,α表示两点之间的水平角,R表示两点之间的弧长。

这个公式是利用了三角函数中的正弦定理,通过已知的水平角和弧长计算出水平距离。

另一种计算距离的方法是利用坐标差计算,假设已知两点的坐标差ΔX和ΔY,可以通过以下公式计算两点之间的直线距离:L = √(ΔX^2 + ΔY^2)。

其中,L表示两点之间的直线距离,ΔX和ΔY分别表示两点在水平和垂直方向上的坐标差。

这个公式是利用了勾股定理,通过已知的坐标差计算出两点之间的直线距离。

2. 测量高程的计算公式。

在导线测量中,测量地面上点的高程也是非常重要的。

常用的计算公式有两种,一种是利用水准线测量,另一种是利用三角测量。

首先是利用水准线测量高程的公式,假设已知点的高程和水准线上的点的高程,可以通过以下公式计算目标点的高程:H = h + Δh。

其中,H表示目标点的高程,h表示已知点的高程,Δh表示已知点和目标点之间的高程差。

这个公式是利用了水准线的原理,通过已知点的高程和高程差计算出目标点的高程。

另一种计算高程的方法是利用三角测量,假设已知点和目标点之间的水平距离和垂直角,可以通过以下公式计算目标点的高程:H = h + ΔH。

其中,H表示目标点的高程,h表示已知点的高程,ΔH表示已知点和目标点之间的垂直距离。

导线计算公式

导线计算公式

1、导线内业计算基本原理 (1)坐标的正算x B =x A +Δx AB Δx AB =S AB cos αABy B =y A +Δy AB Δy AB =S AB sin αAB(2)坐标的反算tan αAB =Δy AB /Δx AB =(y B - y A )/(x A -x B )S AB =(3)坐标方位角的传递根据坐标方位角之间的几何关系,可以得到如下计算公式: 当水平角为左角时,α前=α后+β左-180O 当算出的角度为负值时,加360O 转换为正角。

当水平角为右角时,α前=α后-β右+180O 当算出的角度为负值时,加360O 转换为正角。

6.2普通导线测量随着测绘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电磁波测距和电子计算机技术的广泛应用,以导线测量的方法来建立平面控制网得到迅速推广。

导线的布设形式有下述几种: 1.闭合导线闭合导线是从一个已知点出发,最后仍回到这个已知点。

如图6-2所示,由已知控制点1出发,经过2、3、4、5、6点最后仍闭合到1点,形成一个闭合多边形。

2.附合导线敷设在两个已知点之间的导线,称为附合导线。

如图6-5所示,由已知点B 和已知方向αAB 出发,经过导线点1、2、3、4点最后附合到已经点C 和已知方向αCD 。

图6-5 附合导线 图6-6 支导线3.支导线支导线也称自由导线,它是由一个已知点出发,既不回到原出发点又不附合到另外已知点上。

如果测量发生粗差,这种导线无法检核。

因此,布设时一般不得超过二条边(图6-6)。

6.2.1导线测量外业工作导线测量的外业工作包括:踏勘选点、角度测量、边长测量以及导线连接测量。

其工作内容如下:1.踏勘选点踏勘选点之前,应先到有关部门收集原有地形图、高一级控制点的坐标和高程,以及这些已知点的位置详图。

然后按坐标把已知点展绘在原有的地形图上,在图上规划导线的布设方案。

最后带上所规划的导线网图,到实地选定各点点位并建立标志。

现场选点应注意如下事项:(1)相邻导线点间应互相通视,以便测角和测边(如果采用钢尺量距,地势应较为平坦)。

导线的计算公式

导线的计算公式

导线的计算公式导线是电力传输和电路连接中常用的一种电器材料,其导电性能直接影响电路的工作效果。

为了正确选择和使用导线,了解导线的计算公式是非常重要的。

本文将介绍导线的计算公式,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应用导线。

一、导线截面积的计算公式导线的截面积是导线传输电流能力的重要指标,通常用平方毫米(mm^2)作为单位。

导线截面积的计算公式为:截面积 = (导线直径/2)^2 × π其中,导线直径是指导线的直径,π是一个常数,约等于3.14。

导线截面积的大小决定了导线的导电能力。

一般来说,截面积越大,导线的导电能力越强。

在选择导线时,需要根据电路的负载电流大小来确定导线的截面积,以确保导线能够传输所需的电流。

二、导线电阻的计算公式导线的电阻是指导线对电流的阻碍程度,导线电阻的大小直接影响电流的流动和电压的损耗。

导线电阻的计算公式为:电阻 = (导线电阻率× 导线长度) / 导线截面积其中,导线电阻率是指导线材料的电阻特性,通常以Ω·mm^2/m 为单位。

导线长度是指导线的实际长度,导线截面积是指导线的横截面积。

导线的电阻主要取决于导线材料的电阻率和导线的长度,与导线的截面积成反比。

因此,在设计电路时,应根据导线的长度和电流负载来选择合适的导线截面积,以保证电阻在一定范围内。

三、导线电压降的计算公式导线电压降是指导线在电流流动过程中由于电阻而产生的电压损耗。

导线电压降的计算公式为:电压降 = 电流× 导线电阻其中,电流是指通过导线的电流大小,导线电阻是指导线的电阻大小。

导线电压降的大小直接影响电路的工作效果。

如果导线电压降过大,会导致电路中设备工作不稳定甚至损坏。

因此,在设计电路时,需要根据电流负载和导线电阻来计算导线的电压降,以确保电路正常工作。

导线的计算公式包括导线截面积的计算公式、导线电阻的计算公式和导线电压降的计算公式。

通过了解和应用这些公式,我们可以正确选择和使用导线,确保电路的正常工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计算角度闭合差
n边形闭合导线内角和的理论值为:
th (n 2)180
式中 n ——导线边数或转折角数。
实测的内角之和 m与理论值 th的差值,称
为角度闭合差,用 f 表示,即
f m th m (n 2)180
*
* * * 闭合导线坐标计算表(1) * *
点号 观测角(左角) 改正数 改正角
500.00
500.00
416.10 154.23
204.27 370.74 500.00
1 2 3 4 5 1
2
3352400
∑ 5400050 50 5400000
1137.80 0.30 0.09 0 0
f m (n 2)180
Wx xm 0.30m Wy ym 0.09m
坐标方位角
1
2
3
4=2+3
5
1
3352400
2 3 4 5 1
1082718
841018
1354911 900701 1212702
10
10 10 10 10
1082708 841008
1354901
900651
1212652
2635108
1680116 1235017
335708
2
3352400
*
x
x
B
DAB
xA
A
O
yA
y
例6-2 已知A、B两点的坐标分别为
x 342.99m,y 814.29m,x 304.50m,y 525.72m
A
A
B
B
试计算AB的边长及坐标方位角。
解 计算A、B两点的坐标增量 xAB xB xA 304.50m 342.99m 38.49m yAB yB yA 525.72m 814.29m 288.57m
yAB yB yA DAB sin AB
*
x
x
B
DAB
xA
A
O
yA
y
坐标增量正、负号的规律如下表所示。
象限 坐标方位角α
Δx
Δy

0˚~90˚



90˚~180˚



180˚~270˚



270˚~360˚


则B点坐标的计算公式为:
xB xA xAB xA DAB cos AB yB yA yAB yA DAB sin AB
*
例6-1 已知AB边的边长及坐标方位角为,
D 135.62m, 803654 ;若A点的坐标为,
AB
AB
x 435.56m,y 658.82m 试计算终点B的坐标。
A
A
解 xB xA DAB cos AB
435.56m 135.62mcos803654
457.68m
yB yA DAB sin AB
导线测量内业计算的目的就是计算 各导线点的平面坐标x、y。
一、坐标计算的基本公式
1.坐标正算
根据直线起点的坐标、直线长度及其坐标方位 角计算直线终点的坐标,称为坐标正算。*
直线两端点A、B的坐标值之差,称为坐标增 量,用ΔxAB、ΔyAB表示。 *
坐标增量的计算公式为: *
xAB xB xA DAB cos AB
658.82m 135.62msin803654
792.62m
2.坐标反算
根据直线起点和终点的坐标,计算直线的边长 和坐标方位角,称为坐标反算。 *
DAB
x
2 AB
y
2 AB
AB
arctan
y AB x AB
按上式计算坐标方位角时,计算出的是象限角,
因此,应根据坐标增量Δx、Δy的正、负号,按表 决定其* 所在象限,再把象限角换算成相应的坐标方 位角。
1082718 10 1082708 2635108
841018 1354911
10 10
841008 1354901
1680116
1235017
900701 10 900651
1212702 10 1212652 335708
201.60
5
183.30
2
83.92
183.35
83.90
263.40
在本例中:
v
f
50
10
*
n
5
计算检核:
v 10 10 10 10 10
50 f
*
(4)计算改正后的水平角
改正后的水平角 i改等于所测水平角加上水平
辅 助
5400050 (5 2)180 50 WD
W
2 x
W
2 y
0.30m2 0.09m2
计 算
f p 60 n 60
f < f p
5 134
0.31m
WK
WD D
0.31m 1137.80m
1 3600
<WK p
1 2000
* ** * *
2.角度闭合差的计算与调整
DAB
x
2 AB
y
2 AB
(38.49m) 2 (288.57 m) 2
291.13m
AB
arctan
y AB x AB
arctan 288.57m 2622409
38.49m
二、闭合导线的坐标计算
1.准备工作
将校核过的外业观测数据及起算数据填 入“闭合导线坐标计算表”中,起算数据用 双线标明。
求,应对水平角重新检查或重测。
如果 f f p ,说明所测水平角符合要
求,可对所测水平角进行调整。
*
(3)计算水平角改正数
将角度闭合差反号平均分配到各观测水平角中,
也就是每个水平角加相同的改正数vβ,vβ的计算公
式为:
f
v
n
计算检核:
水平角改正数之和应与角度闭合差大小相等符 号相反,即
v f
∑ 5400050 50 5400000
f m (n 2)180
f p 60 n
辅助 5400050 (5 2)180
60 5
计算 50
f< fp
134
(2)计算角度闭合差的容许值
图根导线角度闭合差的容许值fβp的计算公式为:
f p 60 n
如果 f > f p ,说明所测水平角不符合要
*
* * * * * 闭合导线坐标计算表 * * * * *
点 观测角 改正 号 (左角) 数
改正角
坐标 方位角
距离 增量计算值 改正后增量 m ∆x/m ∆y/m ∆x/m ∆y/m
坐标值 x/m y/m
点 号
12
3 4=2+3
5
6 7 8 9 10 11 12 13
1 2 3 4 5 1
3352400
7
28.21
2
261.89
28.14
261.87
241.00
7 235.75
2 50.02
235.68
50.04
200.40
5
111.59
1
166.46
111.54
166.47
231.40
6 191.95
2129.24Fra bibliotek192.01
129.26
500.00 683.35 655.21
419.53 307.99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