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中的家规之十五:北京西城纪晓岚——守正规直 诗书传家
中国古代有名的家训

中国古代有名的家训1.《颜氏家训》:积财千万,不如薄技在身。
——北齐文学家颜之推2.《朱子家训》: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
——明末清初理学家、教育家朱柏庐3.《诫子书》: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三国时期蜀汉丞相诸葛亮4.《放翁家训》:训以宽厚恭谨,勿令与浮薄者游处。
——南宋著名诗人陆游5.《包拯家训》:犯赃滥者,不得放归本家。
——北宋名臣包拯6.《王阳明家训》:凡做人,在心地;心地好,是良士。
——明代著名文学家、军事家王阳明7.《诫伯禽书》:德行广大而守以恭者,荣。
——周公旦(周文王姬昌第四子),《诫伯禽书》是中国第一部家训书8.《诲学说》:玉不琢,不成器。
——北宋政治家、文学家欧阳修9.《袁氏世范》:小人当敬远,敬而远之,免致生患。
——南宋官员、学者袁采10.《聪训斋语》:世之聪明多暗毁,愚者多福泽,盖聪明者自恃其聪明,而事事欲胜人,愚者安分守己,故人与之媲美。
——清代名臣张英11.《治家格言》:黎明即起,洒扫庭除,要内外整洁。
——清代学者朱柏庐12.《曾国藩家书》:家勤则兴,人勤则俭,永不贫贱。
——晚清名臣曾国藩13.《郑氏规范》:为家长者,当以至公无私为本,以道义处事,无论卑幼,皆当严而有恩。
——元代浦江郑氏家族14.《温公家范》:为人母者,不患不慈,患于知爱而不知教也。
——北宋史学家司马光15.《庞氏家训》:勿以小恶弃人大美,勿以小怨忘人大恩。
——清代庞尚鹏16.《钱氏家训》:利在一身勿谋也,利在天下者必谋之;利在一时固谋也,利在万世者更谋之。
——五代十国吴越国王钱镠17.《司马温公家范》:凡为家长,必谨守礼法,以御群子弟及家众。
——北宋史学家司马光18.《陆氏家训》:子弟之贤不肖,系诸父兄之教。
——南宋陆九韶19.《庭训格言》:凡人尽孝道,欲得父母之欢心者,不在衣食之奉养也。
惟持善心,行合道理,以慰父母而得其欢心,斯可谓真孝者也。
——清代康熙帝20.《姚氏家训》:凡为人子者,当以尽孝为务;为人妻者,当以从夫为务。
纪晓岚以“四戒”“四宜”教子女

纪晓岚以“四戒”“四宜”教子女清朝时,朝鲜使团人员记载在华期间所见所闻的《燕行录》,对当时清朝官员有细致的描述,比如“乾隆嘉庆之际为文章宗匠”,又如“文艺超伦,清白节俭,一敝裘七八年”,这两段文字,说的都是同一个人——纪昀,即大名鼎鼎的纪晓岚。
一代清官纪晓岚这些记录,从一个侧面反映了纪晓岚的清廉本色。
在他八十寿辰时,门人汪德钺曾作《纪晓岚八十序》一文,称其“居台宪之首,据宗伯、司马之尊,登其堂萧然如寒素,察其舆马、衣服、饮食,备数而已,其俭也若此”。
纪晓岚集官员、学者、作家等多种身份于一身,被誉为“大清第一才子”,官至一品,还担任了《四库全书》总纂修官。
他以82岁高龄辞世时,嘉庆亲笔题写墓志铭“敏而好学可为文,授之以政无不达”。
清代少有臣子能获得这样的殊荣。
纪晓岚身后并未给子孙留下白银田产,却为纪氏一门传承下了一份极其宝贵的精神财富——纪氏家训。
纪氏家训内容丰富,广为人知的有他对子女的“四戒”“四宜”。
“四戒”是:一戒晏起,二戒懒惰,三戒奢华,四戒骄傲。
“四宜”是:一宜勤读,二宜敬师,三宜爱众,四宜慎食。
“四戒”与“四宜”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相互补充,既告诉后人什么不该做,又告诉后人应该怎么做。
这样的家训,既简洁明了,又深刻透彻。
纪晓岚画像纪晓岚如此教育子女,自己也身体力行,比如“戒奢华”,一件破皮袍,能穿七八年。
除了“四戒”“四宜”外,纪氏家训还有“四莫”:“贫莫断书香,富莫入盐行,贱莫做奴役,贵莫贪贿赃。
”跟“四戒”“四宜”相比,“四莫”着重强调的是一个人处理贫富、贵贱关系时的“底线思维”,再穷也不能放弃读书,做再大的官也不要受贿贪赃。
纪晓岚故居“浮沉宦海如鸥鸟,生死书丛似蠹鱼”,这是纪晓岚自作的挽联,也是他一生经历的真实写照。
他深知世事艰辛,起落无常,唯有不断汲取经验教训,尽力做好自己。
同时,他也以“碎碎嘴”来教育家人,廉洁自律,书香传家。
他在给儿子的一封家书上这么写道:“当世宦家子弟,每盛气凌轹,以邀人敬,谓之自重。
古人10句家风名言

古人10句家风名言:忠厚传家久,诗书继世长治家以和平两字为主。
这是清代学者钱泳在《履园丛话·治家》中的一句话。
海涅有一句名言:我宁愿用一小杯真善美来组织一个美满的家庭,不愿用几大船家具组织一个索然无味的家庭。
和谐是家庭的最终归宿,也是家庭成员努力的最终目的。
钱多钱少不重要,一家人生活开心幸福才是千金难求。
家有一心,有钱买金;家有二心,无钱买针。
这句话出自明代才子徐渭之口。
庶出的徐渭自小缺少父母疼爱,不到十岁便与亲生母亲分离。
虽生活在自己家中,但常有寄人篱下之感。
正因如此,徐渭对家庭有着自己的看法与感悟。
幸福的家庭从来都是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
家庭就像小社会,上下一心,才能其利断金。
居家戒争讼,讼则终凶;处世戒多言,言多必失。
来自朱伯庐的《朱子家训》。
再好的感情也经不起吵架的折腾,我们常说“言多必失”。
在吵架过程中,彼此控制不住情绪恶语相向,这都会给感情带来裂痕。
话说多了,总会有惹麻烦的时候。
架吵多了,家也会有散架的时候。
吾人生于天地之间,只思量做得一个人,是第一义,余事都没要紧。
明代高攀龙《高氏家训》中的名言。
不论在家庭中还是社会里,人品都是最重要的。
良好的家风就是学会做人。
父母是孩子的镜子,是孩子的第一位老师。
在家庭生活中,父母要给孩子做出表率。
不欺骗,不暴力,以自己的实际行动让孩子明白做人道理。
藏精于晦者则明,养神于静则安。
欧阳修《示子》中的名言。
外表憨厚,内心精明,人生糊涂一点才是大智慧。
家人间相处也要糊涂一点,世上事从不是非黑即白那样分明。
家庭是个讲“情”的地方,家人间没有解不开的仇,没有过不去的坎。
人虽至愚,责人则明;虽有聪明,恕己则昏。
出自《宋史·范纯仁传》。
再愚笨的人,在责备别人时总是明白的;再聪明的人,在看自身问题的时候也是糊涂的。
严于律己,宽以待人。
在家庭生活中,不要只看到别人的不足,要懂得体谅。
丈夫体谅妻子的辛劳,妻子明白丈夫的压力。
家长理解孩子,孩子尊敬长辈,这才是真正的和谐。
传家风--历代名人家风家训15句-字字是精华-句句藏智慧!

传家风历代名人家风家训15句,字字是精华,句句藏智慧!万丈高楼始于基,一个人价值观形成的起点是家风,家风就是一个人和一家人成长的“地基”。
《颜氏家训》《朱子家训》《钱氏家训》等优良家风的教诲,成就的是我们熟知的大家。
传统中国,“家国一体”,“家”是缩小的“国”,“国”即放大的“家”,因此,家风家教也在岁月的积淀中自然而然地成为了中华文化的重要内容。
家风,中华文化的缩影,文明的延续。
今天,小编就与大家分享一些古人的家风箴言,愿优良家风世代相传。
一、“不学‘诗’,无以言;不学‘礼’,无以立。
”——《论语季氏》释义:不学《诗经》,在社会交往中就不会说话;不学礼,在社会上做人做事,就不能立足。
一日,孔子站在庭院中,他的儿子孔鲤低着头,很快地走过去。
孔子拦住他问:“学诗了吗?”孔鲤答:“没有”。
孔子说:“没学诗你怎么说话?”孔鲤便回去学习诗文。
第二日,孔鲤又碰上了站在庭院内的孔子。
孔子问:“学礼了么?”孔鲤答:“没有。
”孔子说:“不学礼你怎么做人。
”于是孔鲤回去习礼了。
这个故事叫做“过庭训”,后来古人将父亲训斥儿子称为“过庭训”。
二、礼云:欲不可纵,志不可满。
宇宙可臻其极,情性不知其穷。
唯少欲知足,为立涯限。
——南北朝颜之推《颜氏家训》释义:《礼记》上说:“欲不可以放纵,志不可以满盈。
”宇宙还可到达边缘,情性则没有个尽头。
只有少欲知止,立个限度。
三、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夫学,欲静也;才,须学也。
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慆慢则不能研精,险躁则不能理性。
——三国诸葛亮《诫子书》释义:这是诸葛亮在晚年时写给他八岁儿子的一封家书。
在这封家书中,诸葛亮要求儿子要勤学励志,从淡泊和宁静的自身修养上下功夫。
切忌心浮气躁,举止荒唐。
文末又谆谆教诲道:“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诸葛亮为了蜀汉之国事日夜操劳,无暇顾及儿子的教育问题,于是写下这封书信告诫儿子。
四、退一步自然优雅,让三分何等清闲。
名人家训家规15条

名人家训家规15条1、咬得菜根,百事可做。
骄养太过的,好看不中用。
——姚舜牧《药言》2、远山难救近火,远亲不如近邻。
——《增广贤文》3、传家两字,曰读与耕。
兴家两字,曰俭与勤。
安家两字,曰让与忍。
——吕坤《孝睦房训辞》4、若一家自相纷争,那家就站立不住。
——《新约·马可福音》5、治家以和平两字为主。
——清·钱泳《履园丛话·治家》6、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增广贤文》7、毋令长者疑,毋使父母怒。
——家诫要言8、你发愤立志做个君子,则不拘做官不做官,人家都敬重你,故吾要你第一立起志气来。
——高攀龙《高氏家训》9、夫家所以齐者,父曰慈,子曰孝,兄曰友,弟曰恭,夫曰健,妇曰顺。
——孙奇逢《孝友堂家规》10、觉醒的父母,完全应该是义务的,利他的,牺牲的。
——鲁迅《我们现在应该怎样做父亲》11、只要思想未遭锢蔽的人,谁也喜欢子女比自己更强,更健康,更聪明高尚。
——鲁迅12、不爱自己妻子和孩子的人,就是在家里养了一头母狮、孵了一窝不幸。
——泰勒《布道书》13、勤俭治家之本,和顺齐家之本,谨慎保家之本,诗书起家之本,忠孝传家之本。
——清·金缨《格言联璧》14、读少则身暇,身暇则邪间,邪间则过恶作焉,忧患及之。
——家诫要言15、父之爱子,教以义方。
——宋·司马光《论公主宅内臣状》那么,家风家训到底有着怎样的作用?首先,家风家训影响人的一生。
家庭乃至家族的家风家训会影响人的一生,父母长辈是孩子的启蒙老师,孩子的一生都会打上家风家训的烙印。
其次,家风家训培养健全人格。
家庭是人生的第一课堂,良好的家风家训有助于培养健全的人格。
家风家训是最基本、最经常的教育,它通过日常生活塑造人格,影响人的心灵,通过言传身教,让每个家庭成员刻骨铭心。
最后,家风家训造就个人素质修养。
优良的家风家训是一个人高尚人格的精神滋养。
个人的素质修养,在很大程度上受其家风家训的影响,与家学渊源、家风承继、家训熏陶密切相关。
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原文

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原文“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千千万万家庭的好家风,才能撑起全社会的好风气。
每个家庭都有着各自的家风,只要能从中体悟到积极、健康的正能量,就是好家风,好家风是无声的教诲,铭记在心、代代受益。
《朱子治家格言》有:宜未雨而绸缪,毋临渴而掘井。
纪晓岚四戒四宜有:戒晚起、戒懒惰、戒奢华、戒骄傲;宜勤读、宜敬师、宜爱众、宜慎食。
曾国藩十六字箴言家风有:家俭则兴,人勤则健;能勤能俭,永不贫贱。
我们祖上并没有传下如此这般的正式格言家训,但在父母亲的生活、行动、言语等诸多细节中,或许能捕捉我们家家风的踪影。
据母亲所说,父亲年轻时家境还算是可以,但后来奶奶患上了重病,爷爷身体也日渐衰微,家里的积蓄很快就花光了。
家里重任全部落到刚二十出头的父亲身上,哥哥的长大无疑又减轻了他身上的担子。
父亲和叔叔回去隔壁村庄搞小生意,老爸搞瓦匠,叔叔搞木匠,脏活、溪旁、累活,没半句怨言,总收入不多,加之从亲戚邻居家筹钱的,勉力提振奶奶的医药费和一家几口的口粮。
奶奶终究还是没逃亡过病魔的魔掌,几年后离开了人世,家里无力偿还了非常大的一笔债。
爸爸和叔叔依旧就是咬紧牙关,或干净或苦,或大或小,只要能够挣去钱,都能干的回去干活,后来活儿越来越多,都存有了伙计跟著他们干活,再后来,附近的活儿太少了,爸爸就回去县里生财一些大工程,一点一滴,终于偿还了之前的债务。
在我小的时候,家里条件并没有改善多少,懵懂的我很是奇怪为什么老爸带着一群人干活,家里条件并不比别人家好呢。
每临近春节,家里都是人来人往,有时老爸连续几天都是早出晚归,我疑惑不解。
不知道哪个时点,我突然意识到这究竟是什么情况,原来工程款一直拖欠导致工人工资发不出来,每到年关,工友们都来向父亲要工资,父亲是个厚道的人,平日里已垫付不少,此时只能将家里不多的积蓄给工人们发工资;另一方面,他也不停地向各个经理要工程款,据说那些经理到年底就躲起来生怕别人向他讨钱,这也就不难理解父亲地早出晚归了。
家风家训家规名言

家风家训家规名言家风家训家规名言大全名言是一个汉语词汇,基本意思是很出名的说法,著名的话,一般指名人说的话。
接下来由小编为大家整理出家风家训家规名言大全,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家风家训家规名言1人遗子孙以财,我遗子孙以清白。
——《梁书周舍徐勉传》儿孙自有儿孙福,莫为儿孙作马牛。
——元无名氏《渔樵记》儿童是创造产业的人,不是继承遗产的人。
——陶行知《怎样选书》凡是不爱已的人,实在欠缺做父亲的资格。
——鲁迅《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有财无义,惟家之殃。
——《古今图书集成家范典》休存猜忌之心,休听离间之语,休作生分之事,休专公共之利。
——《古今图书集成家范典》为子孙作富贵计者,十败其九。
——宋林逋《省心录》无瑕之玉,可以为国器;孝悌之子,可以为国瑞。
——宋林逋《省心录》不严不能成器。
——清曹雪芹《红楼梦》人道之兴,必由夫妇。
——《孔子集语易者》广积聚者,遗子孙以祸害;多声色者,残性命以斤斧。
——宋林逋《省心录》传家两字曰读与耕,兴家两字曰俭与勤。
——《古今图书集成家范典》成家子,烘如宝,败家子,钱如草。
——清石天基《传家宝》我今仅守读书业,汝勿轻捐少壮时。
——宋陆游《小儿入城》治家者最忌者奢。
——清梁章钜《退庵随笔家诫》有意义的生活必有计划。
——陶行知《湘湖教学做讨论会记》为妻子儿女制造幸福的.炉边气氛,是真正崇高热情的人生。
——[英]彭斯《致布赖克劳克医生》无情未必真豪杰,怜子如何不丈夫。
——鲁迅《答客诮》生了孩子,还要想怎样教育,才能使这生下来的孩子,将来成为一个完全的人。
——鲁迅《随感录三十三》兄须爱其弟,弟必恭其兄。
勿以纤毫利,伤此骨肉情。
——《古今图书集成家范典》"听话",自以为是教育的成功,待到放他到外面来,则如暂出樊笼的小禽,他决不会飞鸣,也不会跳跃。
——鲁迅《上海的儿童》士有悍妇则良友不至,国有妒臣则贤士不留。
——明刘基孩子是要别人教的,毛病是要别人医的。
——鲁迅《安贫乐道法》要得健全幸福的人类,须得有健全幸福的母亲。
中国古代经典家风家训(全文)

家庭是国家的缩影。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是古代士大夫的生活信条。
“人必有家,家必有训”,运用家训教诫家人、子弟,在我国已有三千多年的历史。
中国古代流传下来的家训,许多已成经典。
比如,周公旦的《诫伯禽书》、司马谈的《命子迁》、诸葛亮的《诫子书》、颜之推的《颜氏家训》、李世民的《诫皇属》、包拯的《包拯家训》、欧阳修的《诲学说》、袁采的《袁氏示范》、朱柏庐的《朱子家训》、李毓秀的《弟子规》等等,不胜枚举。
关于孝仁礼义在我国古代,家训的内容十分广泛,包括伦理道德的要求、文化知识的教育、谋生技能的传授、为人处世的告诫等,几乎涉及个人、家庭、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司马迁最终能写出被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史记》,离不开其父司马谈的家训和价值观,即对“孝之大者”的理解。
司马谈学富五车,他的才学也赢得了汉武帝的赏识。
汉武帝专门为他量身定做了一个官职:太史令,掌管天时星历,还职掌记录,搜集并保存典籍文献。
司马谈认为,自孔子死后的400多年间,诸侯兼并,史记断绝。
当今海内一统,若作为一名太史不能尽到写作的职责,内心必会惶惧不安。
为此,他非常希望司马迁能完成他未竟的大业。
于是,在临死的时候,司马谈拉着儿子司马迁的手,边哭边嘱咐,这就是司马谈的《命子迁》。
司马谈希望自己死后,司马迁能继承他的事业,更不要忘记撰写史书,并认为这是“大孝”。
他说:“且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
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此孝之大者。
”有了这样的家训,司马迁终不辱使命。
值得一提的是,在浩瀚的历史长河中,有这样一部家训,被历代推崇,甚至被J为“古今家训,以此为祖”。
这就是南北朝时期颜之推的《颜氏家训》,它反复被刊刻,虽历经千余年而不佚。
《颜氏家训》中,今人最为熟悉的就是那句“积财千万,不如薄技在身”。
实际上,该书共有七卷计二十篇文章,各篇内容涉及的范围相当广泛,且意义深远。
如它提倡学习,反对不学无术;认为学习应以儒家经典为主,也要注意工农商贾等方面的知识;主张“学贵能行”,反对空谈高论,不务实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传统中的家规之十五:北京西城纪晓岚——守正规直诗书传家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重视家庭。
“国家”是中华民族特有的概念。
“国”和“家”紧密相联,国由家组成,有国才有家;家是国的细胞,家和万事兴。
治国从治家开始。
“家规”是治家教子、修身处世的重要载体,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
中央纪委监察部网站和客户端推出专题“中国传统中的家规”,带您走近那些充满温情和智慧的传统家规,汲取精华、去除糟粕,延续和弘扬中华民族的“家国”文化;吐故纳新、与时俱进,涵养新时代的良好家风,使千千万万个家庭成为国家发展、民族进步、社会和谐的重要基石。
一代文臣纪晓岚在器物文玩上留下的铭文代代相传,成为纪氏家训。
时至如今,纪氏族人遍布海内,先祖留下的家训依然是他们处事做人的重要遵循。
“贫莫断书香,贵莫贪贿赃”。
十字箴言,言近旨远。
书香传家、清廉为官的谆谆教导在今日依然散发着熠熠光芒。
北京纪晓岚:守正规直诗书传家纪昀(1724年—1805年),字晓岚,又字春帆,号观奕道人,清代直隶河间府献县(今河北沧县崔尔庄)人,卒谥“文达”。
乾隆十九年考取进士,授翰林院编修,历任左庶子、兵部侍郎、左都御史、礼部侍郎、礼部尚书、协办大学士等职。
纪晓岚有《阅微草堂笔记》、《纪文达公遗集》等著作传世。
纪晓岚一生最大的业绩是总纂《四库全书》,乾隆三十八年任《四库全书》总纂官,“始终其事,十有余年”。
这一旷世工程篇帙浩繁,凡三千五百零三种,七万九千三百三十七卷,分经、史、子、集四部,广泛而系统地评介了我国清代中叶以前的大量古籍,是十分严密、完整的学术和文学评论专著。
纪晓岚一生为官清廉,先后多次担任乡试、会试主考官,为国家选拔、举荐大量人才,但始终坚持以真才实学为标准、严禁考生行贿送礼。
纪晓岚去世后嘉庆帝亲笔题写墓志铭:“敏而好学可为文,授之以政无不达。
”纪晓岚故居阅微草堂(纪晓岚故居),位于北京市西城区珠市口西大街241号,为北京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现存开放的纪晓岚故居系清式砖木结构,其布局坐北朝南,基本上属于两进四合院的建筑格局,占地面积1570平方米。
临街大门为硬山顶吉祥如意式门楼,位于整个住宅的东南角。
与大门洞相连接的西侧南房为四间开门的“倒座”。
前院内有一架紫藤萝,相传为当年纪晓岚亲手所植,至今仍枝蔓盘绕、绿叶遮天。
后院正面即为“阅微草堂”,堂内北面正中设屏风,上悬启功先生手书“阅微草堂旧址”横匾。
纪晓岚故居饱经两百余年的风雨沧桑,具有众多的历史烙印和深厚的文化积淀。
纪晓岚去世后,其后人将宅子出售。
20世纪20年代北洋政府议员刘少白曾居住该处,时称“刘公馆”。
1930年成为在上海的中共中央与河北省委的秘密联络站。
1931年梅兰芳、余叔岩、李石曾、张伯驹等在该处成立北京国剧学会,后又成为“富连成”京剧科班社址。
1949年后曾为民主建国会、宣武党校所在地。
2003年故居重建后对外开放,陈列有《景城纪氏家谱》、《评文心雕龙》、《传世文集》、《阅微草堂笔记》及纪晓岚六世孙女纪清漪捐出的明清瓷器。
纪氏家训为官治学,纪晓岚在《四库全书》总纂官的位置上力求严谨,恪尽职守;教育子女,他深谙“爱之不以其道,反足以害之焉”的道理,给纪氏后人留下了一份宝贵的精神财富。
纪氏家训代代相传,是纪氏家族为人处世、安身立命的重要凭据。
纪氏家训主要来源于纪晓岚留下的文章警句以及器物铭文,他在随身使用和收藏的器物上,镌刻上一些有哲理的短句,既是警戒自己,也是教育后人。
“守正规直”是纪氏家训中对修身最基本的要求,“四戒”“四宜”“四莫”凝聚着纪晓岚的人生哲学,言虽质朴却蕴藉深意。
家训包含修身、勤学、清廉、劝善、处世等多个方面,寄托着纪晓岚对子孙后代的殷切期望,并以此教导纪氏后人遵从规矩做人、勤勉治学、清廉为官、淡泊自持的准则。
●视频脚本纪氏家训——守正规直清嘉庆十年二月十四,时任礼部尚书、协办大学士的纪晓岚病逝于家中,享年八十二岁。
嘉庆帝亲笔为纪晓岚题写墓志铭——“敏而好学可为文,授之以政无不达”。
这是清代以来皇帝对臣子少有的殊荣。
纪晓岚身后并未给子孙留下白银田产,却为纪氏一门传承下了一份极其宝贵的财富。
纪昀,生于清雍正二年(1724年),字晓岚,谥号文达,清代直隶河间府献县(今河北沧县崔尔庄)人。
清代大学者、礼部尚书、协办大学士、多次出任左都御史,为官历经乾隆、嘉庆两朝,官至一品。
乾隆朝时,他身为《四库全书》的总纂官,实际编纂总负责人,尽览天下经史子集。
他创作的《阅微草堂笔记》,也为后世所推崇。
但少有人知的是,纪家后人收集整理纪晓岚留下的文章警句以及器物铭文,再结合历代先祖对后人的教诲汇集成的“纪氏家训”,同样散发着熠熠光辉。
这其中包含了修身、勤学、清廉、劝善等多个方面,借以教导后人乐守清贫、书香传家。
北京纪晓岚故居馆长李新永:纪晓岚的家规家训,广为流传于现世,是从几个方面收集整理而来:第一,从他的砚台铭句里得来的;第二,是从他留存于世的器物文玩,比如说尺铭、锉铭、小刷铭、小锯铭上面的铭文而来。
沧州纪晓岚研究会名誉会长李忠智:他使用和收藏的器物上,凡是可以刻字的地方,都镌刻上一些有哲理的句子,既是警戒自己,又是教育后人,其实就是家族中一种文化传统的传承。
纪晓岚第六世孙学者、画家纪清远:铭文也就是“铭记在心”的意思,它是纪氏家训的重要组成部分。
纪家是个书香门第,作为过去的文化人,世世代代以诗书传家。
文达公(纪晓岚)十分推举“礼”,即中国的优秀传统道德文化,这非常重要。
修身自古以来,家训多首重修身,以此为后人塑造良好的道德操守,而纪氏家训也不例外。
纪晓岚生前曾经在一把自己经常使用的木尺上刻了四个字“守正规直”。
这正是纪氏家训中对修身最基本的准则。
纪晓岚第六世孙学者、画家纪清远:尺子有刻度又很直,就是我们所说的标准化的东西,就是暗喻我们做人做事都要有一种准则、为人处世要有规范。
文达公(纪晓岚)就是通过这小小的尺子来说明自己的思想和认识。
我们家族里头都知道“守正规直”,我们以祖宗提出的这四个字来要求自己,做人要正直、要有规矩。
在“守正规直”之余,纪晓岚还为子孙留下了“四戒”:“一戒晏起,二戒懒惰,三戒奢华,四戒骄傲”,用以让后人在日常行为中保持勤奋修身、淡泊自持的操守。
勤学作为一代文豪,他对子女的要求也充满了文人气息,他留下的纪氏家训中,还一再督促后人要认真读书,勤奋好学。
纪晓岚第六世孙学者、画家纪清远:文达公(纪晓岚)还有一个非常著名的对联,上联是“过如秋草芟难尽”,下联是“学似春冰积不高”。
上联是说人生的过错像秋天的野草一样,你很难把它割除干净,就是告诫我们人生要不断地修正自己的错误。
下联是说做学问不能像春天的冰薄薄的一层,有一句话叫“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就是告诫我们做学问就要有一种严肃性,持之以恒,不断积累。
所以这个对联,也相当于我们家族的一个家训。
为了督促后人在修身之余做到勤学苦读,纪晓岚在家训中还留下了四宜“宜勤读,宜敬师,宜爱众,宜慎食”,言虽质朴却蕴含深意。
清廉纪晓岚长期身居高位,历经宦海沉浮,一生恪尽职守。
他在家训中多次深切的期望后人也能做到清廉自律,他叮嘱子孙“贫莫断书香,贵莫贪贿赃。
”北京纪晓岚故居馆长李新永:纪晓岚的家训还有一个“四莫”,其中最经典就是第一句“贫莫断书香”和最后一句“贵莫贪贿赃”。
“贫莫断书香”可以说是修身和为人最经典的一个教诲,教导后代即使再贫穷也不要忘了教育和苦读。
“贵莫贪贿赃”就是即使你做高官也不能贪图钱财,收受贿赂。
沧州纪晓岚研究会名誉会长李忠智:他(纪晓岚)这个人非常清廉,是有史料记载的。
当时朝鲜每年都派使团来了解和考察大清的国情。
使团里有一个叫沈永兴的书状官,他曾经写到“纪尚书昀,文艺超伦,节俭清白,一弊裘七八年”。
就是说纪晓岚不仅仅文化上是一个高手大家,而且他非常节俭自律,一件破皮袍子七八年都不换。
传承守正规直,廉洁自律,书香传家。
在纪晓岚之后,纪氏家训深深影响着纪家每一代人。
纪晓岚之孙纪树馨,秉承先祖家训,收集整理祖父纪晓岚的文稿,最终编成十四卷《纪文达公遗集》。
纪晓岚四世孙纪堪颐,追随孙中山投身革命,成为一代民国元老。
时至如今,纪氏族人遍布海内,而先祖留下的家训依然是他们处事做人的重要依据。
纪晓岚第六世孙学者、画家纪清远:我父亲曾经常说,家族的很多规矩都是从文达公(纪晓岚)那时传承下来的。
文达公使用和收藏的器物包括那套小工具都留存在家里,遗留给子孙,铭文就成为我们行为的座右铭。
他就是要让子孙时刻都能受到教育,告诫后代要做一个正经清白的人、做一个勤学上进的人。
我想这些铭文家训不仅仅是对我们纪家有教育意义,即使今天的社会公众看到也会有所感悟。
这正是中华民族传统道德的一种深刻体现和传承。
家训是中华民族传统道德和文化精神的一种体现。
时至今日,纪氏家训中对于修身、劝学、清廉的谆谆教导依然散发着熠熠光芒,值得我们珍视和借鉴。
●纪氏家训修身篇守①正规②直。
——摘自《尺铭》【注释】① 守:遵守、恪守。
② 规:规矩、约束。
【释义】“正”和“直”是尺子的两个标准,比喻做人做事既要像尺子一样正直,又要恪守准则和规范。
【赏析】尺在心中,量人也量己;尺在身内,量得又量失。
只有自己正直,才能去丈量别人;只有自己首先遵守规矩,才能对别人提出要求。
在铭文中,纪晓岚将尺子作为立身范世的标杆,将刚正率直、严守规矩作为理想的人格追求,以此来告诫子孙后代。
其道维①何?约言之有四戒②四宜③:一戒晏起④,二戒懒惰,三戒奢华,四戒骄傲。
既守四戒,又须规以四宜:一宜勤读,二宜敬师,三宜爱众,四宜慎食。
——摘自《纪晓岚家书》【注释】① 维:是。
② 戒:严禁、不准。
③ 宜:应当、必须。
④ 晏:迟、晚。
晏起即起床较晚。
【释义】教育孩子应有哪些原则呢?简单地说有四戒四宜:一不准贪睡;二不准懒惰;三不准奢华浪费;四不准骄傲。
既要遵守四戒,又要规劝四宜:一要勤奋用功,多读圣贤书;二要尊师重道,才能学有所成;三要博爱众人,心胸宽厚;三要节俭、规律饮食,不贪嘴。
”【赏析】“四戒四宜”虽然字数不多,听起来也简单质朴,实则含义深刻、内涵丰富,既有对不良行为的告诫,又有正确方向的引导。
人生齐家、兴业、平天下的前提,首先是正心修身。
正心修身说起来很空泛很难,实则可从一点一滴入手。
如果在小事琐事上守住了原则道义,自然就能心正身修。
清廉篇贫莫①断书香②,贵③莫贪贿赃。
——纪晓岚临终遗训【注释】① 莫:不要、不能。
② 书香:读书的风气。
③ 贵:入仕为官。
【释义】即使家境贫困也不要让后代失学,不能放弃读书、放弃知识;即使富贵了也不能为所欲为、做损人利己之事,特别是不能贪污受贿,要保持自己高尚的人格。
【赏析】纪晓岚出生于书香世家,是当时统领文坛的大学者,同时一生为官廉洁、关心民间疾苦,是立身醇谨的清廉朝臣,“莫断书香”“莫贪贿赃”的遗训对后世也有很大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