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记》与“二十四史”

合集下载

读《二十四史》之古今通用的修齐治平名句

读《二十四史》之古今通用的修齐治平名句

读《二十四史》之古今通用的修齐治平名句一、《史记》富贵者送人以财,仁人者送人以言。

能行之者未必能言,能言之者未必能行。

反听之谓聪,内视之谓明,自胜之谓强。

苦言药也,甘言疾也。

恃德者昌,恃力者亡。

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愚者千虑,必有一得。

功者难成而易败,时者难得而易失。

明者远见于未萌,智者避危于无形。

道高益安,势高益危。

二、《汉书》先发制人,后发制于人。

王者以民为天,而民以食为天。

国耳忘家,公耳忘私。

神大用则竭,形大劳则敝,形神离则死。

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

知足不辱,知止不殆。

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

不汲汲于富贵,不戚戚于贫贱。

事不当时固争,防祸于未然。

三、《后汉书》有志者事竟成。

廉约小心,克己奉公。

丈夫有志,穷当益坚,老当益壮。

贫贱之知不可忘,糟糠之妻不下堂。

专己者孤,拒谏者塞。

无为亲厚者所痛,而为见仇者所快。

精诚所加,金石所开。

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爱之则不觉其过,恶之则不觉其善。

不患位之不尊,而患德之不崇;不耻禄之不多,而忧智之不博。

四、《三国志》扬汤止沸,不如灭火去薪。

迷而知返,失道不远;过而能改,谓之不过。

良将不怯死以苟免,烈士不毁节以求生。

言过其实,不可大用。

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看。

行万里者,不中道而辍足;图四海者,匪怀细以害大。

国之兴也,视民如赤子;其亡也,视民为草芥。

明镜所以照形,古事所以知今。

五、《晋书》全一人者德之轻,成天下者功之重。

清平者,政化之美也;枉滥者,乱败之恶也。

非得贤之难,用之难;非用之难,信之难。

学者,不患才不及,而患志不立。

积善三年,知之者少;为恶一日,闻于天下。

变通革弊,与时代宜之。

贞松标于岁寒,忠臣亮于国威。

六、《宋书》疾风知劲草,严霜识贞木。

罚慎其滥,惠戒其偏;发滥则无以为罚,惠偏则不如无惠。

七、《南齐书》不务先富民,而唯言益国,岂有民贫于天下,而国富于上邪?有贤而不知,知贤而不用,用贤而不委,委贤而不信,此四者古今之通患也。

八、《梁书》不充诎于富贵,不遑遑于所欲。

从《史记》三家注到考史三大家 那些为二十四史做注的人

从《史记》三家注到考史三大家 那些为二十四史做注的人

封面故事从《史记》二家注到考史二大家那些为二十四史做注的人得一部靳书,便是千秋大业;注得一部方书,免为万世安功。

”—请•张潮《幽f影》文I震江在古代著书立说被称为是“千古之大业,不朽之盛事”。

写新书不易,注古书更难。

注古书是译注古人的思想与学说,使其更容易被人理解和流传。

为古书作注,便于今人与后人研读,自然是一项功德无量的盛事。

注释古籍,起源于战国,当时学术初由官府流入民间,此前为官府专有的《诗》《书》《礼》《易》《春秋》等成为儒家诵习的教材,称之曰“经”。

这些经最初并没有多少高深的含义,到了儒家手里就给予种种哲理化的讲解,用文字写出来就叫“传”或“说”,流传至今的如《春秋左氏传》《公羊传》《礼记》以及《尚书大传》《韩诗外传》之类。

到了汉代,秦以前的许多典籍由于种种原因人们不能完全读懂,有 一些人专门为这些古书做注解,像毛 亨、孔安国、马融、郑玄等,都是著名 的注解家。

裴驱:采自诸家,兼附己见受经传注疏之学的影响,对子部、史部中比较著名的书也先后有人作注 释。

作为史学名著,历代为《史记》作 注的人不少,最早的要算东汉末年桓帝时的延笃,他著有《史记音义》一卷,东汉有无名氏的《史记音隐》五卷。

魏公/《毛诗注疏》,清同治十年(1871 )重刻。

由汉代毛亨作传的《诗经》称为《毛诗》,唐代孔颖达又为 之作疏,S P《毛诗注疏》晋以后,随着《史记》传播范围的扩大,给《史记》作注释的人越来越多。

如东晋南朝时期的徐广、裴胭、邹诞生等。

到了唐代,注家蜂起。

许子儒、王元感、陈伯宣、徐坚、李镇、刘伯庄、窦群、裴安时、司马贞、张守节等人都曾为《史记M乍注。

但从汉到唐各家注释,到后来只有刘宋时期裴胭的《史记集解》、唐代司马贞的《史记索隐》和张守节的《史记正义》这三家得以保存下来,其他各家都先后亡佚了。

这三家注释到了北宋时被合刻在一起,称为“三家注”。

“三家注”先后递补传承,相得益彰,从文字校订、注音释义、天文地理、名物典章等方面对《史记》作出诠释,几乎是无所不包,对后人深入研读《史记》,了解太史公意旨有很大的作用。

司马迁《史记》简介

司马迁《史记》简介

司马迁《史记》简介《史记》是西汉着名史学家司马迁撰写的⼀部纪传体史书,是中国历史上第⼀部纪传体通史,被列为“⼆⼗四史”之⾸,记载了上⾄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下⾄汉武帝太初四年间共3000多年的历史。

与后来的《汉书》、《后汉书》、《三国志》合称“前四史”。

《史记》全书包括⼗⼆本纪(记历代帝王政绩)、三⼗世家(记诸侯国和汉代诸侯、勋贵兴亡)、七⼗列传(记重要⼈物的⾔⾏事迹,主要叙⼈⾂,其中最后⼀篇为⾃序)、⼗表(⼤事年表)、⼋书(记各种典章制度记礼、乐、⾳律、历法、天⽂、封禅、⽔利、财⽤),共⼀百三⼗篇,五⼗⼆万六千五百余字。

《史记》对后世史学和⽂学的发展都产⽣了深远影响。

其⾸创的纪传体编史⽅法为后来历代“正史”所传承。

《史记》还被认为是⼀部优秀的⽂学着作,在中国⽂学史上有重要地位,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韵之《离骚》”,有很⾼的⽂学价值。

刘向等⼈认为此书“善序事理,辩⽽不华,质⽽不俚”。

名称来由《史记》最初没有固定书名,称“太史公书”,或“太史公记”,也省称“太史公”。

据现知材料考证,最早称司马迁这部史着为《史记》的,是东汉桓帝时写的《东海庙碑》,此前“史记”是古代史书的通称。

从三国开始,“史记”由通称逐渐成为“太史公书”的专名。

创作背景东周时期王道废弛,秦朝毁弃古代⽂化典籍,以致明堂、⽯室的珍贵图书典籍散失错乱。

汉朝建⽴后,萧何修订法律,韩信申明军法,张苍制⽴章程,叔孙通确定礼仪,品学兼优的⽂学之⼠逐渐进⽤,《诗》、《书》等被毁弃的古书亦不断在各地被爱好⽂学的⼈⼠搜寻并献出。

取材《史记》取材相当⼴泛。

当时社会上流传的《世本》、《国语》、《秦记》、《楚汉春秋》、诸⼦百家等着作和国家的⽂书档案,以及实地调查获取的材料,都是司马迁写作《史记》的重要材料来源。

特别可贵的是,司马迁对搜集的材料做了认真的分析和选择,淘汰了⼀些⽆稽之谈,如不列没有实据的三皇,以五帝作为本纪开篇,对⼀些不能弄清楚的问题,或者采⽤阙疑的态度,或者记载各种不同的说法。

二十四史是编年体还是纪传体

二十四史是编年体还是纪传体

二十四史都是纪传体史书。

编年体是以时间为纲,按年月先后记述史事。

纪传体以人物传记为中心叙述史实。

纪是帝王本纪,列在全书前面,传是其他人物的列传,该体裁形式始于汉代司马迁所著的作品《史记》。

【二十四史】从《史记》到《明史》的二十四部纪传体史书,被称为“正史”,清代乾隆年间编定。

全书总计三干二百二十九卷,记载了从黄帝到明末共四千余年的史事,是史学研究的重要资料,也常以之代称中国历史。

其中《史记》是通史,其余的都是断代史。

二十四史,中国古代各朝撰写的二十四部史书的总称。

它上起传说中的黄帝(公元前2550年),止于明朝崇祯十七年(公元1644年),计3213卷,约4000万字,用统一的纪传体编写。

1921年,中华民国总统徐世昌下令将《新元史》列入正史,与“二十四史”合称为“二十五史”。

但也有人不将新元史列入,而改将《清史稿》列为二十五史之一。

或者,将两书都列入正史,就形成了后世通常所说的“二十六史”。

二十四史的历史三国时社会上已有“三史”之称。

“三史”通常是指《史记》、《汉书》和东汉刘珍等写的《东观汉记》。

《后汉书》出现后,取代了《东观汉记》,列为“三史”之一。

“三史”加上《三国志》,称为“前四史”。

历史上还有“十史”之称,它是记载三国、晋朝、宋、齐、梁、陈、北魏、北齐、北周、隋朝十个王朝的史书的合称。

后来又出现了“十三代史”。

“十三代史”包括了《史记》、《汉书》、《后汉书》和“十史”。

到了宋代,在“十三史”的基础上,加入《南史》、《北史》、《新唐书》、《新五代史》,形成了“十七史”。

明代又增以《宋史》、《辽史》、《金史》、《元史》,合称“二十一史”。

清朝乾隆初年,刊行《明史》,加先前各史,总名“二十二史”。

后来又增加了《旧唐书》,成为“二十三史”。

从《永乐大典》中辑录出来的《旧五代史》也被列入。

乾隆四年(公元1739年),经乾隆皇帝钦定,合称“二十四史”。

并刊“武英殿本”。

在中国古代,“二十四史”被称为“正史”。

前四史分别是

前四史分别是

"前四史"是"二十四史"中的前四部史书,具体指的是西汉史学家司马迁的《史记》、东汉班固的《汉书》、南朝范晔的《后汉书》以及西晋陈寿的《三国志》。

“前四史”即“二十四史”的前四部史书,分别是以下著作:《史记》《史记》系纪传体通史,一百三十卷,西汉司马迁著,约成书于西汉武帝征和年间。

“史记”一词,东汉之前乃一切史书之统称,后始为司马迁史书之专称,原书最初被称作《太史公书》,到东汉桓帝才改称为《史记》。

此书体例为纪传体之滥觞,分为十二本纪、十表、八书、三十世家、七十列传,以纪和列传为主体,故名纪传体,记载了上自黄帝,下至汉武征和三年三千年的历史。

司马迁撰写《史记》的目的在于“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原始察终,见盛观衰”。

《汉书》又称《前汉书》,中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东汉班固撰,主要记述汉高祖元年(前206年)至王莽地皇四年(23年)共二百三十年的史事,是继《史记》之后中国古代又一部重要史书。

《汉书》出版以后,获得了极高的评价,学者争相传诵,《汉书》中最棘手的是第七表《百官公卿表》,第六志《天文志》,这两部分都是班昭在她兄长班固死后独立完成的,但班昭都谦逊地仍然冠上她哥哥班固的名字。

班昭的学问十分精深,当时的大学者马融,为了请求班昭的指导,还跪在东观藏书阁外,聆听班昭的讲解呢!班昭年逾古稀而逝,皇太后为她素服举哀。

《汉书》包括帝纪十二篇,表八篇,志十篇,列传七十篇,共一百篇,后人划分为一百二十卷。

它的记事始于汉高帝刘邦元年(前206年),终于王莽地皇四年(23年)。

《后汉书》《后汉书》是继《史记》、《汉书》之后,又一部私人撰写的重要史籍。

这部书记载了整个东汉(自光武帝刘秀至献帝刘协)近二百年的历史。

在整个《后汉书》中,范晔所撰的“纪”、“传”当然是最主要的部分。

从思想上看,《后汉书》对东汉流行的谶纬迷信持批判态度,对东汉后期豪强专权下的黑暗政治也有所揭露。

二十四史包括哪些

二十四史包括哪些

二十四史包括哪些
《二十四史》包含:《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晋书》、《宋书》、《南齐书》、《梁书》、《陈书》、《魏书》、《北齐书》、《周书》、《南史》、《北史》、《隋书》、《旧唐书》、《新唐书》、《旧五代史》、《新五代史》、《宋史》、《辽史》、《金史》、《元史》、《明史》。

二十四史,是中国古代各朝撰写的二十四部史书的总称,由于《史记》的写法被历来的朝代纳为正式的历史写作手法,故将和《史记》一样用纪传体写作的史书称“正史”。

它上起传说中的黄帝(约前2550年),止于明朝崇祯十七年(1644年),计3213卷,约4000万字,用统一的有本纪、列传的纪传体编写。

“正史”之名,始见于《隋书·经籍志》:“世有著述,皆拟班、马,以为正史。

”清代乾隆皇帝钦定“二十四史”,“正史”一称即专指“二十四史”。

按《四库全书》的规定,正史类“凡未经宸断者,则悉不滥登。

盖正史体尊,义与经配,非悬诸令典,莫敢私增”,即未经皇帝批准,不得列入正史。

二十四史总共3229卷,约有4700万字。

它记叙的时间,从第一部《史记》记叙传说中的黄帝起,到最后一部《明史》记叙到明崇祯17年(公元1644年)止,前后历时4000多年,用统一的本纪、列传的纪传体编写。

二十四史的内容非常丰富,记载了历代经济、政治、文化艺术和科学技术等各方面的事迹。

三国时期社会上已有“三史”之称。

“三史”通常是指《史记》、
《汉书》和东汉刘珍等写的《东观汉记》。

《后汉书》出现后,取代了《东观汉记》,列为“三史”之一。

“三史”加上《三国志》,称为“前四史”。

“二十四史”中的书、史、记、志

“二十四史”中的书、史、记、志

“二十四史”中的书、史、记、志“二十四史”中的书、史、记、志在浩如烟海的历史文献中,最著名的就是“二十四史”。

“二十四史”是对所谓“正史”的一个概称,虽然都是“正史”,但它们的名称却有“书、史、记、志”的区别。

一.“二十四史”的产生和得名所谓“二十四史”,指的是得到官方认定的“正史”。

按《四库全书》的规定,正史类“凡未经宸断者,则悉不滥登。

盖正史体尊,义与经配,非悬诸令典,莫敢私增”,即未经皇帝批准,不得列入正史。

三国时期社会上已有“三史”之称。

“三史”通常是指《史记》、《汉书》和东汉刘珍等写的《东观汉记》。

《后汉书》出现后,取代了《东观汉记》,列为“三史”之一。

《三国志》面市后,与《史记》《汉书》《后汉书》被称作“前四史”。

这四种史书是“二十四史”最早的,写作质量比较高,是“二十四史”中的精华。

历史上还有“十史”之称,它是记载三国、晋朝、宋、齐、梁、陈、北魏、北齐、北周、隋朝十个王朝的史书的合称。

后来又出现了“十三代史”。

“十三代史”包括了《史记》、《汉书》、《后汉书》和“十史”。

到了宋代,在“十三史”的基础上,加入《南史》、《北史》、《新唐书》、《新五代史》,形成了“十七史”。

明代又增以《宋史》、《辽史》、《金史》、《元史》,合称“二十一史”。

清朝乾隆初年,刊行《明史》,加先前各史,总名“二十二史”。

清代著名史学家赵翼的《二十二史札记》就是据此命名的。

后来又增加了《旧唐书》,成为“二十三史”。

《旧五代史》佚失后,在《四库全书》编撰过程中,馆臣邵晋涵等自《永乐大典》中辑出五代史料,用数十种典籍作为考异附注,大体按原书篇目编排而成《旧五代史》。

重新编完的《旧五代史》虽然还是150卷,但已被清朝史官篡改,肯定不是《旧五代史》的原貌。

不过,经乾隆皇帝钦定,列为正史,于是合称“钦定二十四史”。

乾隆四年至四十九年武英殿刻印的《钦定二十四史》,是中国古代正史最完整的一次大规模汇刻。

“二十四史”总共3249卷,约有4200万字。

《史记》是中国西汉时期的历史学家司马迁撰写的史学名著,

《史记》是中国西汉时期的历史学家司马迁撰写的史学名著,

博闻强记 家学渊源 栉风沐雨 名山大川 挺身而出 犯颜极谏 飞来横祸 不白之冤 忍辱含垢 大笔如椽 鸿篇巨制 藏之名山 名垂千古 “我国伟大的史学家司马迁,从小就( ),聪 慧异常,再加上( ),他受父亲影响极深,立下了宏 伟的志向:协助父亲写完《史记》。为了增长见识,积累 材料,年轻时代的司马迁( ),游历了祖国( ) 在他专心致志写作《史记》的时候,将军李陵入狱,司马 迁( ),( ),因而得罪了汉武帝,遭( ), 蒙受了( )。身受酷刑的司马迁悲愤交加,但他经过 激烈的思想斗争,还是( ),坚持写作,终以( ) 完成了52万字的( )----《史记》,并将它( ), 传之后人,功高盖世,( )!”
可以说发愤是屈原遭到放逐后写成的《离 骚》; 发愤是谈迁在《国榷》原稿被盗后重新写 就的新《国榷》。
发愤是海伦 发愤是阿炳 发愤是 。 。

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 或轻于鸿毛。——司马迁 苦难是人生的老师,通过苦 难,走向欢乐。——贝多芬 即使跌倒一百次,也要一百 零一次地站起来。——张海迪
2、读一读出自《史记》的成语

周文王被关在牢里,写出了《周易》;孔子 周游列国的路上被困在陈蔡,后来编成了一部 《春秋》;屈原遭到放逐,写了《离骚》;左丘 明眼睛瞎了,写了《国语》;孙膑被剜掉膝盖骨, 写出了《兵法》;吕不韦被迫迁居到四川,《吕 览》这部书才得以传世;韩非子被囚禁在秦国, 才写出了《说难》《孤愤》。还有《诗经》三百 篇,大都是古人在遭受挫折之后写的。 8/9/2015 39
说话训练1:
《史记》是
说话训练1:
《史记》是前无古人的著作.
入狱 酷刑 泰山 耻辱 摊开 耗尽 隶字 发愤 嘱托
呼啸
xí ng 酷刑
泰山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史记》与“二十四史”
﹃二十四史﹄三《史记》与“二十四史”
秦始皇建立大一统的集权统治,经过秦末、汉初的反复,到汉武帝时才从体制上巩固下来。

在新的形势下,如何认识和总结春秋战国以来的巨大社会变革,确认和完善新的社会秩序,成为时代的中心议题。

司马迁肩负历史使命,继《春秋》而“述往事,思来者”,写成规模空前、影响久远的史学巨著———《史记》。

西汉末年,大一统的集权政治又经历了一次考验,刘姓皇室失而
复兴,写一姓一朝兴衰史应运而生。

班固沿用《史记》的体例和部分史料,写成第一部断代史———《汉书》。

继其后,又有《三国志》、《后汉书》问世,与《史记》、《汉书》并称“前四史”。

断代为史,经南北朝到唐初形成制度。

即每个新建皇朝都要设馆修撰前代之史。

清乾隆年间,“钦定”历代“正史”,便是以《史记》发端,自《汉书》断代的“二十四史”。

下面作一贯通性的评述。

35。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