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版五制三年级下册小学科学《土壤的成分》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土壤的种类》教学设计

《土壤的种类》教学设计

《土壤的成分》学案一、学习目标:1.观察并描述沙质土、黏质土和壤土的不同特点,举例说出沙质土、黏质土和壤土分别适宜生长的植物。

2.能用简单器材对沙质土、黏质土和壤土进行观察、比较,并做好实验记录。

3.知道人类利用土壤资源进行农业生产,树立保护土壤资源的意识。

二、重难点分析重点:土壤的成分。

难点:土壤中空气和水体积分数的测量。

三、学情分析三年级孩子学习自控力还较差,所以学习内容应尽量设计的有趣、生动。

四、教学平台微信群、钉钉直播、作业小程序五、学习过程:新课导入: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对土壤有了初步的了解。

拿出自已采集的土壤。

介绍一下带来的土壤?要说清楚是在哪里采集的,是什么样子的,有什么发现。

探究活动一:不同类型的土壤1.观察不同类型的土壤各有什么特点?2.土壤是按照什么标准进行分类的?3.思考:不同土壤的渗水能力一样吗?4.研究不同土壤的渗水能力一样吗?设计实验方案。

5.总结各种土壤的不同特点。

6.阅读资料卡,了解土壤的其他分类方法。

探究活动二:通过观看阅读课本写出沙质土、黏质土、壤土分别适宜生长什么植物?探究活动三:保护土壤1.人们是如何保护土壤的?2.问题:植被能保护土壤吗?3.设计水土流失原因的实验方案。

拓展活动:如何自制“肥料”?把收集到的落叶与土壤、水混合在一个桶里,然后加入几蚯蚓,放置一段时间,制作植物生长所需的“肥料”。

六、知识盘点1、人们按照土壤中含(沙子)的多少,把土壤分为三类:含沙量较多的土壤(沙质土),含黏土较多的土壤(粘质土),沙和黏土含量适中的土壤(壤土)。

2、实验表明,不同的土壤渗水性能不一样,一般来说颗粒细的黏质土渗水性(弱),而颗粒大的沙质土渗水性能(强),壤土(居中)。

3、我国地域辽阔,自然条件复杂,农业生产历史悠久,土壤类型多种多样,颜色也呈现多样性。

如东北的(黑土),南方的(红壤),华北的(褐土),(东北黑土)其中是最肥沃的土壤。

4、壤土适合大多数植物生长,沙质土适合(花生)。

土壤的成分教案及反思

土壤的成分教案及反思

一、教案名称:土壤的成分教案二、课时安排:2课时(90分钟)三、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土壤的组成成分,知道土壤是由哪些物质构成的。

2. 培养学生运用科学方法进行观察、实验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热爱自然、保护环境的意识。

四、教学内容:1. 土壤的定义及重要性2. 土壤的组成成分:矿物质、有机质、水分、空气和微生物3. 土壤各组成成分的作用和相互关系五、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0分钟)1. 教师通过展示图片或实物,引导学生关注土壤,激发学生对土壤的好奇心。

2. 学生分享他们对土壤的了解和疑问。

二、新课导入(15分钟)1. 教师简要介绍土壤的定义及重要性。

2. 教师讲解土壤的组成成分:矿物质、有机质、水分、空气和微生物。

三、课堂探究(20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土壤各组成成分的作用和相互关系。

2. 学生代表分享本小组的讨论成果。

四、实践活动(20分钟)1. 教师发放土壤样本,引导学生观察土壤的质地、颜色等特征。

2. 学生运用科学方法进行观察、实验,分析土壤的组成成分。

第二课时:一、回顾与导入(10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的内容,检查学生的学习情况。

2. 学生分享他们对土壤组成成分的理解和感悟。

二、深入学习(15分钟)1. 教师针对学生的分享,进一步讲解土壤各组成成分的作用和相互关系。

2. 教师通过案例分析,引导学生了解人类活动对土壤质量的影响。

三、课堂讨论(15分钟)1. 教师提出与土壤相关的话题,引导学生进行课堂讨论。

2. 学生分享自己的观点和见解。

2. 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收获和感悟。

3. 教师针对学生的反馈,进行教学反思,为后续教学提供改进方向。

五、课后作业(课后自主完成)2. 学生思考人类活动对土壤质量的影响,并提出保护土壤的建议。

六、教案名称:土壤的利用与保护教案七、课时安排:2课时(90分钟)八、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土壤的利用价值,知道土壤在农业、生态环境等方面的作用。

1青岛版《科学》六制三年级下册 .《土壤的成分》教学设计

1青岛版《科学》六制三年级下册 .《土壤的成分》教学设计

《土壤的成分》教学设计【教材分析】《土壤的成分》是青岛版小学科学(五四学制)三年级下册《土壤与岩石》单元的第一课时,本节课主要是引导学生认识土壤的成分。

通过引导学生研究土壤,了解土壤的主要成分,进一步掌握记录、观察、实验的方法。

教材由三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活动准备,提示学生采集一定量的土壤样本,为课堂探究做好活动准备。

第二部分活动过程,包括两个活动,活动一:土壤为我们提供了什么?包含两个环节:一是了解土壤与植物、动物、人类的关系,二是通过讨论交流探究土壤为我们提供了什么。

活动二:观察土壤,有什么发现?包括两个环节。

第一个环节:观察土壤,交流发现。

目的是引导学生观察土壤,它体现了两层意思:一是直接观察带来的土壤,教科书图示了学生直接用手捻土壤,感觉土壤的湿度。

二是可以利用工具观察土壤,第二个环节:实验探究土壤的成分。

引导学生通过设计实验研究土壤的成分,培养学生自主设计实验、自主进行实验的探究能力。

第三部分拓展活动:“查阅资料,了解土壤是怎样形成的。

”鼓励学生在课后继续进行对土壤的研究,让学生搜集查阅资料,培养学生搜集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

本课主要从土壤问题开始,让学生运用一定的观察方法,根据已有经验进行推测及研究,再通过实践证实,认识到土壤不是一种单一的物质。

【学生分析】三年级学生对于身边常见的土壤有一定的认识,但对于土壤成分、土壤的种类、土壤与植物的关系这些问题是不清楚的。

《土壤的成分》就是进行“真实”问题学习的认知过程,让学生在尝试解决“真实”问题的过程中学习科学知识,形成科学技能和科学态度。

【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目标:1.知道土壤是地球上常见的资源。

2.知道土壤里有沙、黏土、空气、水、腐殖质等成分。

科学探究目标:1.能用各种感官直接感知土壤。

2.能制订简单的探究土壤成分的实验计划,并运用观察与描述、比较与分类等方法,分析结果,得出结论。

情感态度价值观:1.能在好奇心的驱使下,对土壤的成分表现出探究兴趣。

青岛版小学三年级下册科学第1课《土壤的成分》教案教学设计

青岛版小学三年级下册科学第1课《土壤的成分》教案教学设计

青岛版小学三年级下册科学第1课(土壤的成分)教案教学设计(教材分析)(土壤的成分)是青岛版小学科学〔五四学制〕三年级下册(土壤与岩石)单元的第—课时,本节课主要是引导学生认识土壤的成分。

通过引导学生研究土壤,了解土壤的主要成分,进一步掌握记录、观察、实验的方法。

教材由三局部组成:第—局部活动打算,提示学生采集肯定量的土壤样本,为课堂探究做好活动打算。

第二局部活动过程,包含两个活动,活动一:土壤为我们提供了什么?包含两个环节:一是了解土壤与植物、动物、人类的关系,二是通过商量交流探究土壤为我们提供了什么。

活动二:观察土壤,有什么发觉?包含两个环节。

第—个环节:观察土壤,交流发觉。

目的是引导学生观察土壤,它表达了两层意思:一是直接观察带来的土壤,教科书图示了学生直接用手捻土壤,感觉土壤的湿度。

二是可以利用工具观察土壤,第二个环节:实验探究土壤的成分。

引导学生通过设计实验研究土壤的成分,培养学生自主设计实验、自主进行实验的探究能力。

第三局部拓展活动:“查阅资料,了解土壤是怎样形成的。

〞鼓舞学生在课后继续进行对土壤的研究,让学生搜集查阅资料,培养学生搜集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

本课主要从土壤问题开始,让学生运用肯定的观察方法,依据已有经验进行推测及研究,再通过实践证实,认识到土壤不是一种单一的物质。

(学生分析)三年级学生对于身边常见的土壤有肯定的认识,但对于土壤成分、土壤的种类、土壤与植物的关系这些问题是不清楚的。

(土壤的成分)就是进行“真实〞问题学习的认知过程,让学生在尝试解决“真实〞问题的过程中学习科学知识,形成科学技能和科学态度。

(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目标:1.了解土壤是地球上常见的资源。

2.了解土壤里有沙、黏土、空气、水、腐殖质等成分。

科学探究目标:1.能用各种感官直接感知土壤。

2.能制订简单的探究土壤成分的实验方案,并运用观察与描述、比拟与分类等方法,分析结果,得出结论。

感情态度价值观:1.能在好奇心的驱使下,对土壤的成分表现出探究兴趣。

小学科学21《土壤的成分》(教案及反思)

小学科学21《土壤的成分》(教案及反思)

小学科学21《土壤的成分》(教案及反思)教案:小学科学21《土壤的成分》一、教学目标:1. 知道土壤是由多种物质组成的,包括有机物、无机物和空气。

2. 了解不同类型的土壤成分对植物生长的影响。

3. 能够通过实验和观察了解土壤成分的特点和作用。

二、教学重点:1. 让学生了解土壤的成分和组成。

2. 引导学生认识土壤成分对植物生长的重要性。

三、教学准备:1. PPT呈现土壤相关的图片和信息。

2. 准备土壤的样品和实验器材。

四、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通过播放与土壤相关的短视频或图片,引起学生对土壤的兴趣,并提出一个问题:“你知道土壤是由什么构成的吗?”2. 探究(15分钟)使用PPT向学生介绍土壤的成分。

包括有机物、无机物和空气。

同时,展示不同类型土壤的图片,让学生观察并讨论它们的相似点和差异。

3. 实验(30分钟)分组进行实验。

每组学生准备好不同类型的土壤样品,并使用显微镜观察土壤中的有机物和无机物。

同时,让学生浇水于不同土壤样品上,并观察水的渗透情况和植物生长情况。

通过实验结果,引导学生发现不同土壤成分对植物生长的影响,并让他们展示实验结果的数据和观察。

4. 总结(10分钟)引导学生讨论和总结实验结果,回答以下问题:- 不同土壤成分对植物生长有何影响?- 为什么有机物对植物生长有益?- 为什么无机物对植物生长有益?五、课堂延伸:1. 展示不同地区的土壤样本,让学生了解土壤类型的多样性。

2. 带领学生到学校的花园或周围的自然环境中,观察和收集不同类型的土壤,进一步加深对土壤成分的理解。

反思:本次教学中,通过实验和讨论的方式,学生更深入地了解了土壤的成分。

他们通过观察和实验分析,并能够总结不同土壤成分对植物生长的影响。

然而,在教学过程中,我也发现了一些问题和改进点:1. 实验操作的时间安排不合理,导致有些学生无法充分完成实验。

下次需要合理安排实验时间,保证每位学生都能全面参与实验和观察。

2. 教学过程中的问题引导需要再加强,以引出更有深度的讨论和思考。

青岛版科学三年级下册《土壤的种类》教学设计

青岛版科学三年级下册《土壤的种类》教学设计

课题课型 新授 教法 研究法教课目标 11 土壤的种类 1、使学生知道土壤有砂质土、粘质土、壤土三类,以及这三类土壤的性质。

2、培育学生的实验能力 (会做说明三类土壤渗水性不一样的对照实验)和剖析综合能力。

主备人 教具要点、 使学生知道土壤有砂质土、 粘质土、 壤土三类, 三类土壤, 3 个相同大难点 以及这三类土壤的性质。

的锥形瓶、漏斗 粗纱侯万红 布、3 个相同大的烧杯、水。

(一)教课引入1、发问:授 (1)什么是土壤?(2)土壤的主要成分是什么?2、讲话:课前,你们察看我们邻近的土壤有什么不一样?3、叙述:土壤不完整相同, 有不一样的种类。

这节课, 我们学习 “土壤的种类 ”。

(板书课题。

)(二)学习新课1、指导学生认识土壤的分类课 ( 1)解说:土壤有不一样的分类方法, 此中常用的有按土壤的颜色或按土壤中含砂、黏土多少来分类。

在这节课里,我们学习按含砂、黏土多少分类。

依据土壤中砂和黏土的含量不一样,能够把土壤分为三类:含砂多、黏土少的,叫砂质土;含砂少、黏土多的,叫黏质土;含砂和黏土差不多的,叫壤土。

(在解说的同时,板书三类土壤的名称及其砂和黏土的含量。

)过 ( 2)发问:a 、方才我们讲的,是依据什么给土壤分类?b 、依据砂和黏土的含量, 能够把土壤分为几类? (三类) 哪三类?c 、这三类土壤的砂和黏土的含量有什么不一样?2、指导学生认识三类土壤的性质( 1)比较三类土壤的外观 (形态 )a 、将三类土壤标本发给各组学生。

b 、分组察看:看一看,摸一摸这三类土壤有什么不一样?程c 、报告察看结果。

(砂质土颗粒比较大,黏质土颗粒比较小,壤土颗粒大小居中。

边听学生讲边板书。

)d 、议论:为何砂质土颗粒比较大,黏质土颗粒比较小,壤土颗粒大小居中?e 、教师小结,经过察看比较能够知道,砂质土的颗粒比较大, 黏质土颗粒比较小,壤土的颗粒大小居中。

这三类土壤外观因此有这样的不一样, 是与它们的砂和黏土的含量有关系。

青岛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土壤的成分》教学设计

青岛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土壤的成分》教学设计

青岛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土壤的成分》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能够通过看、闻、捏、捻等多种手段对土壤进行研究。

通过观察、实验知道土壤不是一种单纯的物质,它是由沙、黏土、水、空气和腐殖质等成分构成的。

2、过程与方法:在教师的引导下设计并做沙和黏土的分离实验,通过加热土壤证明腐殖质的存在,并对实验现象进行分析、概括。

3、情感、态度、价值观:初步形成对土壤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对土壤产生亲近感。

愿意与同学合作进行实验。

初步感受到我国土壤资源的丰富。

教学重点:在教师的引导下设计并做沙和黏土的分离实验,知道土壤是是由沙、黏土、水、空气和腐殖质等成分构成的。

教学难点:能够在实验中发现实验现象,并能够对这些实验现象进行分析。

教学方法:启发式、探究式、参与式教学器材准备:学生准备:土壤教师准备:土壤、牙签、放大镜、烧杯、水、木棒、酒精灯、火柴、培养皿、石棉网、三脚架、多媒体课件、实验记录单教学过程:一、情景导入1、多媒体展示自然界的美丽图片,引出研究主题:土壤。

(通过欣赏图片,让学生意识到世间万物生长、生存都离不开土壤)2、对于土壤,同学们了解多少呢?二、实验探究土壤的成分1、运用感官初步观察土壤的成分(1)谈话:把土壤倒在纸上,认真观察一下土壤里有什么?取一块干燥的土壤,捻碎,用牙签把土壤颗粒分开,借助放大镜仔细观察,土壤的颗粒大小一样吗?(2)提出观察要求:把自己的发现记录下来。

观察结束后,把土壤倒回杯中。

(3)学生观察土壤,记录各自的发现,教师巡视引导。

(4)小组汇报交流:土壤里有枯枝烂叶、根、小石子、沙、动物残体、大小不同的颗粒等。

(教师引导学生汇报,梳理观察到的结果。

并根据学生汇报,进行板书)2、土壤分离实验(1)提出问题:土壤颗粒大小一样吗?怎样把他们分离出来,师生共同设计实验。

(2)出示实验要求:把干燥的土块倒入装水的杯子中,观察有什么现象。

再用小棒搅拌一下,搅拌彻底,观察会出现什么现象。

青岛版小学三年级下册科学第1课《土壤的成分》教案教学设计

青岛版小学三年级下册科学第1课《土壤的成分》教案教学设计

青岛版小学三年级下册科学第1课《土壤的成分》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道土壤的成分,理解土壤的重要性;2.学会口头朗读重点句子;3.能够观察和比较不同种类土壤的特征。

二、教学内容1.土壤的成分;2.不同种类土壤的特点。

三、教学重点1.知道土壤中的物质成分;2.了解不同种类土壤的特点。

四、教学难点1.理解“粘土、泥土、沙土、石头、腐植质”等词语所表达的物质成分;2.区分不同种类土壤的特点。

五、教学过程1.上课准备:老师准备野外实习地点,并准备三种不同土壤,让学生在实践中了解不同种类土壤的特点;2.导入新课:我们每天都在土地上生活,但是你们知道吗?土地其实还有很多奥秘,那么我们今天的课程就是学习如何了解土地。

3.讲解新知识:老师引导学生一起探究土壤的成分,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进行口头描述。

4.实践操作:老师带领学生到野外实践地点进行观察不同种类土壤,让学生尝试用手握一握、挖一挖、闻一闻等方式来区分不同种类土壤。

5.总结与回顾:回到教室,老师让学生进行归纳总结,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要了解土壤,如何保护土地,提高孩子的环保意识。

6.课堂作业:让学生口头朗读教材中的关键句子,并进行复述。

六、教学评估1.通过带领学生参加野外实践来检查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2.通过课后作业检查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七、教学资源1.教师准备野外实践地点和土壤(粘土、泥土、沙土);2.教材《科学》第1课《土壤的成分》。

八、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野外实践的方式让学生更好地了解和体验土壤,加深了学生对土壤的印象和理解,并感受到土地的重要性。

同时,在课后学生的口头朗读和复述环节中,发现部分学生复述不清,需要在口头表达的训练上下功夫,提高孩子的表达能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土壤的成分》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土壤的成分》是青岛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土壤与岩石》单元的第一课时,本节课主要是引导学生认识土壤的成分。

通过引导学生研究土壤,了解土壤的主要成分,进一步掌握记录、观察、实验的方法。

教材由三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活动准备,提示学生采集一定量的土壤样本,为课堂探究做好活动准备。

第二部分活动过程,包括两个活动,活动一:土壤为我们提供了什么?包含两个环节:一是了解土壤与植物、动物、人类的关系,二是通过讨论交流探究土壤为我们提供了什么。

活动二:观察土壤,有什么发现?包括两个环节。

第一个环节:观察土壤,交流发现。

目的是引导学生观察土壤,它体现了两层意思:一是直接观察带来的土壤,教科书图示了学生直接用手捻土壤,感觉土壤的湿度。

二是可以利用工具观察土壤,第二个环节:实验探究土壤的成分。

引导学生通过设计实验研究土壤的成分,培养学生自主设计实验、自主进行实验的探究能力。

第三部分拓展活动:“查阅资料,了解土壤是怎样形成的。

”鼓励学生在课后继续进行对土壤的研究,让学生搜集查阅资料,培养学生搜集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

本课主要从土壤问题开始,让学生运用一定的观察方法,根据已有经验进行推测及研究,再通过实践证实,认识到土壤不是一种单一的物质。

【学生分析】
三年级学生对于身边常见的土壤有一定的认识,但对于土壤成分、土壤的种类、土壤与植物的关系这些问题是不清楚的。

《土壤的成分》就是进行“真实”问题学习的认知过程,让学生在尝试解决“真实”问题的过程中学习科学知识,形成科学技能和科学态度。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1.知道土壤是地球上常见的资源。

2.知道土壤里有沙、黏土、空气、水、腐殖质等成分。

科学探究目标:
1.能用各种感官直接感知土壤。

2.能制订简单的探究土壤成分的实验计划,并运用观察与描述、比较与分类等方法,分析结果,得出结论。

情感态度价值观:
1.能在好奇心的驱使下,对土壤的成分表现出探究兴趣。

2.主动与他人合作,积极参与交流和讨论,尊重他人的情感和态度。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
意识到要珍惜地球土壤资源,并善于用学到的科学知识改善生活。

【重难点】通过探究实验知道土壤的成分。

【器材准备】
学生准备:土壤
教师准备:烧杯、玻璃棒、铁架台、酒精灯、火柴、铁盘、土壤、课件、记录表
【教学过程】
一、交流采集土壤的感受及发现
1.[PPT 2出示]出示三张土壤图片
2.谈话:同学们,今天你们都带来了土壤,老师想问一下,这些土你是从哪里取来的?挖土的时候你有什么感想,或者是发生过什么有趣的事吗?谁来说说?
3.师生交流课前挖土壤的感受、发现。

4.谈话:刚才同学们谈了挖土的感受和发现。

那对于土壤,你想研究、了解它的哪些方面呢?
5.师生交流土壤是怎样形成的、土壤里有什么等。

6.谈话:同学们提出的问题都很有意义,要知道,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有价值。

今天我们选择一个最基本的问题来研究——土壤的成分。

二、土壤为人类提供了什么?
[PPT 3出示]谈话:大家都知道土壤是人类赖以生存的重要基础,课前大家也搜集了一些资料,谁来说说,土壤为人类提供了什么?
[PPT 4-5出示]学生根据课前搜集资料回答,全班交流,小组之间互相补充。

[PPT 6出示]教师小结:土壤是植物的母亲,为植物提供养料和水分,土壤也为动物提供了生存栖息之地。

人类的生存离不开土壤,土壤是地球上重要的资源。

三、观察土壤,找发现
1.[PPT 7出示]出示研究的问题:土壤的成分。

2.谈话:猜一猜,土壤的成分有哪些?
学生提出自己的猜想。

3.谈话:刚才许多同学们都说出了自己的看法,有的是自己的生活经验,有的是一种猜测。

要知道,世界上许多伟大的发现都源于猜测。

刚才积极猜测的同学们,你们都很棒。

不过,光有猜测还不行,我们还要经过——验证,才能最后得出真正的结论。

要想知道土壤的成分有哪些,现在,请同学们想想,我们可以采用什么方法?
4.[PPT 8出示]研究土壤。

(1)我们可以通过用眼睛看、用手捻一捻的方法观察土壤。

(2)我们可以把干燥的土壤倒入装有水的杯子中,观察有什么现象?再用小棒搅拌一下,
搅拌彻底,观察又会出现什么现象?然后我们把这杯泥水混合物静静地放在一边不动它,再观察过一会儿会出现什么现象?
5.[PPT 9出示]我们还可以用加热的方法来看看土壤里还有哪些我们用肉眼看不到的成分。

6.[PPT 10出示]师生交流,补充、完善实验方案。

7.[PPT11出示]老师为每个小组准备了实验记录单,实验时要做好记录。

实验前你想提醒同学们注意什么?
8.[PPT12出示]温馨提示:酒精灯的正确使用方法。

教师要边说边演示。

9.学生观察土壤,记录发现。

教师巡视、指导。

10.[PPT13出示]汇报交流。

(1)学生汇报观察到的现象:土壤里面有枯树叶、小石子、沙、动物残体、大小不同的颗粒等。

(2)把这些土块放入水中,我们发现有气泡冒出来,说明土壤中有空气。

再用小棒搅拌一下,水流动,同时携带土壤微粒跟着一起运动,水变浑浊了。

静置一段时间后,发现水变清了,泥沙都沉入了水底,枯叶等都漂在水面上。

沉入水底的泥沙有分层现象:底层的颗粒最大,上层的颗粒最小。

(3)给土壤加热,我们发现冒烟,有气味,加热以后土壤颜色变浅了。

我们觉得土壤中含有能够燃烧的物质。

11.[PPT14出示]学习探究技能——反思,总结土壤的成分。

土壤的成分:土壤里有沙、黏土、空气、水、腐殖质等成分。

腐殖质主要是动植物残体腐烂后变成的。

四、拓展活动
[PPT15出示]查阅资料,了解土壤是怎样形成的。

谈话:土壤为许多动植物和微生物提供了栖息地和必须的养料;生物使土壤更丰富;生物的活动使水分和空气更容易进入土壤,更利于生物的生活和植物的生长。

土壤和生物有密切关系,土壤为人类提供了衣、食、住、行的材料来源。

那土壤是怎样形成的?请同学们课下查阅资料继续了解。

【板书设计】
土壤的成分

黏土
土壤的成分空气

腐殖质等成分五、教后反思:。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