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观经济学全册教案

宏观经济学全册教案
宏观经济学全册教案

经济与管理学院

课程名称西方经济学(宏观)

授课班级国贸、营销本科

授课时间

授课课时68

授课教师

第一章国民收入的核算与循环

教学目的: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全面理解GNP、GDP、NI、充分就业等重要概念,掌握GDP的核算方法,了解国民经济循环流量图、各种收入恒等式和失业的类型。

教学重点:衡量宏观经济总量的几个概念和计算方法,充分就业的含义和失业的三种类型。

教学难点:国民经济循环恒等式。

教学课时:10

教学方法:讲解和经济生活中的案例相结合。

教学内容:

宏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国民经济中的总量经济关系。这些总量经济关系主要有:国民收入,物价水平,通货膨胀率,投资量,失业率,货币流通量等等。在国民经济的这些许多总量中,国民收入是最具代表性的经济总量。因此,研究国民收入的决定因素、国民收入的决定过程,研究国民收入的增长、波动的因素及其作用机制等问题,就构成了宏观经济学理论基本内容。均衡价格的决定是微观经济学理论的核心,因此微观经济学又叫价格理论。均衡国民收入的决定是宏观经济学理论的核心,所以,宏观经济学又叫国民收入决定理论。由于西方经济学理论是建立在一系列假设条件和概念基础上的,所以要研究宏观经济学运行关系,首先我们要详细了解国民收入的概念以及其他一些重要的宏观经济变量。

( 2课时)

第一节国民收入核算

一、GNP、GDP与NI

(一)、国民生产总值GNP(Gross National Product):

也称国民总产值,是指一国在一定时间内(通常为一年)生产的全部最终产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

在这里,最终产品是相对中间产品而言的。

最终产品(Final products)是相对于中间产品而言的,指由最后使用者购买和消费的产品,如消费品、企业的厂房、设备等。

中间产品(intermediate products):是指用于再出售而供生产别种产品用的产品,或者说中间产品是不能直接使用,还需要加工的产品,如钢材、木材等原材料。

例1:一个经济中,棉花的价值为2000万美元,棉花纺成棉纱后的价值为5000万美元,棉纱织成棉布后的售价为10000美元,棉布做成服装后的价值为15000万美元,这一过程为:

棉花——棉纱——棉布——服装——消费者

2000万 5000万 10000万 1.5亿 2亿美元

在这一过程中,棉花,棉纱,棉布都为中间产品,服装为最终产品,那么GNP为2.5亿美元。

例2:某农民去年收获稻谷10000斤,市场上稻谷价格为1.00元/斤。其中,3000斤稻

谷被该农民留下自己家人吃,5000斤稻谷被私人酒坊老板买去造酒销售,2000斤被市民买回家吃。那么该农民当年生产的GNP是多少呢?

(二)国内生产总值GDP(Gross Domestic Product):

是指一国在一定时期内(通常为1年)生产的全部最终产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总和。

GNP和GDP是相同的概念,只是二者考察的标准不同。GNP是以本国国民为标准,而不管国民创造的最终产品价值是否来自国内或国外。而GDP是以本国国境为标准,而不管创造者是本国居民还是居民,只要是在本国境内实现的最终产品和劳务价值,都属于GDP.

在一定时期内,一国的国民生产总值GNP与国内生产总值GDP可能不相等。一国的国民生产总值小于国内生产总值,说明该国公民从外国取得的收入小于外国公民从该国取得的收入。

(三)国民收入NI(National Income)

NI 是指一国在一定时期内(通常为一年)为生产最终产品和劳务而投入的全部生产要素所获得的收入总和。

即:NI=工资+利息+租金+正常利润

根据微观经济学所讲的产品价值耗 尽原理,任何产品的总价值,最终会全部转化为各种投入要素的收入,使所有生产要素的报酬加总后等于产品的总价值。因此,当年投入的全部生产要素所获得的收入总和就必然等于当年最终产品的价值总额,既GNP=NI.

二、GNP 或GDP 的计算方法 GDP (或GNP )有三种计算方法 (一)最终产品法(或支出法):

这种方法是从产品的使用出发,把一年内购买各项最终产品的支出加总起来,计算出该年内生产出来的最终产品与劳务的市场价值。也就是把购买各种最终产品所支出的货币额加在一起,得出社会最终产品和劳务的货币价值总和。

(二)增值法(或附加价值法):

附加价值是厂商销售产品所得收益减去从其他厂商购买的商品和服务的量。

增值法就是将一国经济中的所有厂商在生产和流通过程中各环节所创造的增加值(即附加价值)加总起来形成的价值总和。这一总和必然等于最终产品的总价值。

例如,在上例中,棉花的价值为2000万美元。

棉花纺成棉纱后的价值为5000万美元,增加值=5000-2000=3000(万元); 棉纱织成棉布后的售价为10000美元,增加值=10000-5000=5000(万元); 棉布做成服装后的价值为15000万美元,增加值=15000-10000=5000(万元)。 各环节的增加值一共为:3000+5000+5000+2000=15000(万元) 增加值等于最终产品价值

(三)收入法(或生产要素法):

这种方法是从收入的角度出发,把生产要素在生产中所得到的各项收入相加。即:NI=工资+利息+地租+正常利润=GNP 或GDP

生产要素名称 劳 动 资 本 土 地

企业家才能

要素报酬形式 工 资

利息(利润、股息) 租 金

正常利润

=NI

△3000万

△5000万

△5000万

注意:

①这里的工资,包括所有对工作的酬金、津贴和福利费,也包括工资收入者必须缴纳的所得税及社会保险税。

②利息,在这里指人们向企业提供货币资金所得的利息收入,如银行存款利息,企业债券利息、股息等。但政府公债利息及消费信贷利息不包括在内,而只能当作转移支付。

③租金,包括出租土地、房屋等租赁收入及专利、版权等收入。

(2课时)

三、理解GNP(或GDP)概念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一)GNP(或GOP)测度的是最终产品的价值,中间产品价值不能计入GNP(或GDP),否则会造成重复计算。

(二)GNP(或GDP)是一个市场价值的概念,是用货币加以衡量的。其市场价值就是用这些最终产品的单位价格乘以产量获得的。即GNP=ΣP*Q.

(三)GNP(或GDP)是一定时期内(通常一年)所生产的而不是所售卖掉的最终产品价值。

例如:某企业年生产100万美元产品,只卖掉80万美元,库存20万美元。这20万美元产品可以看作是企业自己买下来的存货投资,同样应计入当年的GNP。相反,某企业当年生产100万美元然而却卖掉了120万美元产品,则计入GDP的仍是100万美元,只是库存减少了20万美元而已。

(四)GNP或GDP是流量而不是存量

1、流量(flow)是一定时期内发生的变量。

2、存量(stock)是一定时点上存在的变量,如存款余额,库存量等。

(五)GNP或GDP一般仅指市场活动导致的价值,家务劳动,自给自足生产等非市场活动不计入GNP中。

四、国民收入核算中的基本平衡关系

(一)总产出总是等于总收入,即GNP(或GDP)=NI

总产出是最终产品价值或者说总产出等于新增价值。在每一个加工环节,要创造出新的价值都需要投入劳动、资本、土地、企业家才能等生产要素。这些生产要素共同创造了新价值。由于企业使用要素必须支付代价,劳动者要付工资,使用资本要付利息,使用土地要付租金,这些要素的报酬就等于这些要素在生产中做出的贡献。因而,新价值要转化为要素所有者的收入。

(二)总产出总是等于总支出,即GNP(或GDP)=AE(Aggregate Expenditure)

这是因为最终产品的销售收入,就是最终产品购买者的支出。购买者有多大支出就意味着消费者有多大需求。因此,总产出又表示总供给,总支出又表示总需求,从而:总供给=总需求

五、国民收入核算中的其他总量关系

(一)国民生产净值NNP(net national product)

国民生产净值NNP是国民生产总值减去磨损掉的厂房、机械设备等资本品的价值以后的商品和劳务的价值。即NNP=GNP—折旧

(二)个人收入PI(Personal Income)

在实际经济生活中要素所有者个人却不是其要素所创造的全部收入的获得者。国民收入必须扣除社会保险税,经营利润税和企业当下的利润部分之后才能分到要素所有者手中,所以:

PI=NI—社会保险税—经营利润税—企业留利

注意:社会保险税和经营利润税均属于直接税,宏观经济学中所说的税收主要是直接税

(三)个人可支配收入DI( Disposable Income) DI=PI—个人所得税

(四)总税收T(Taxes):仅指直接税 T=社会保险税+经营利润税+个人所得税

(五)政府购买支出GP(Government Purchase)

政府购买支出GP是政府用来购买最终产品和劳务的支出

(六)政府转移支出GT(Government Transfer payments)

政府的总开支(用G表示)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政府用来购买最终产品和劳务的支出,即GP;另一部分是用来救济贫困家庭和支付社会保险费用的资金。由于这部分资金要流回家庭部门,因此称为政府转移支付,用GT表示。则G=GP+GT

在不同的国家,GT占政府总支出的比例高低不同,反映一个国家承担的社会保障的责任和义务不同。

(七)净税收NT(net taxes)

在实际生活中,政府真正可以拿到的税收为T—GT,我们将政府实际可以支配的税收称为净税收,用NT表示,则NT=T-GT

这样如果我们把企业留利忽略不计,则有

DI=NI-T+GT=NI-NT=PI-个人所得税+GT

(2课时)

(八)GNP(GDP)与NI的实际关系NI=GNP—折旧—间接税=NNP—间接税

六、国民经济中的其他重要变量

(一)储蓄、投资和消费

1、储蓄S(saving):是指家庭没有用来购买商品、服务和纳税的那一部分收入。最普遍的家庭储蓄形式是将这部分收入存入银行,开立存款账户,或者购买债券和股票等。此外,清偿债务在经济学中也被视为储蓄的一种形式,因为这也是没有用于消费和纳税的家庭收入。清偿债务和其他储蓄形式一样,因为他们都是金融市场的资金来源。如果厂商归还借款,银行即可将这笔款子重新贷出。

2、投资I(investment):是指增加或更新资本性资产(包括厂房、住宅、机械设备和存货)的支出。投资包括固定资产投资和存货投资。固定资产投资指厂房、机器设备、商业用房及住宅的增加或更新。存货投资指企业掌握的存货价值的增加或减少。

【注意】:西方经济学所讲的投资I是指国内私人投资,政府投资不在这一概念内。

3、消费C(consume):是指家庭用来购买商品和服务的那一部分收入

(二)一般价格水平P

一般价格水平是指产品市场上的物价总水平,在理论分析中,它是一个抽象的笼统的概念,用来概括种类繁多的产品价格。一般价格水平的变动泛指产品市场上物价的普遍变动趋势。

在实际国民经济统计中,物价总水平是由价格指数来反应的。价格指数是指以基期或报告期产量为权数计算的报告期价格与基期价格之比。西方经济学里一般用消费者(或零售)物价指数CPI(consumer price index)来表示价格指数。

(三)一般利息率水平

在理论分析中,利息率也只是一个抽象的、笼统的一般利率水平。金融市场上的利息率因期限和风险不同而有很多种。

1、基础利率:期限最短,风险最小的利率称为基础利率(prime rate)。其他利息率会根据期限的延长和风险的加大而相应提高。理论分析中的利息率可以近似地看作是基础利率。

2、贴现率

贴现:把未到期的证劵按一定利率扣除从贴现日到证劵到期日的利息,向贴现公司或银行换取现金的一种方式。

扣除利息时所依据的利息率称为贴现率。

3、市场利率和实际利率

在考察利息率的时候,还要区分市场利率和实际利率

(1)市场利率是指现实经济生活中的利息率或称名义利率。(2)实际利率=市场利率—通货膨胀率

(四)失业率

要准确的理解和计算失业率,先必须认识和理解什么叫劳动力。

1、劳动力:西方政府和经济学家把凡是满一定年龄已经工作和正在积极寻找工作的人称为劳动力。其中不包括家庭主妇,医院里的病人,监狱里的犯人,退休人员和不急于找工作的人。

2、失业率:已经失业但正在积极找工作的人数占劳动力总人数的比例

即:失业率=已经失业但正在找工作的人/劳动力总人数

3、失业的三种类型:

(1)摩擦性失业(frictional unemployment):由于生产的季节性,信息的闭塞性,工人自愿转换工作,某种产品需求的转化等原因而引起的失业,也包括个别企业经营管理不善原因。

(2)结构性失业(structural unemployment):由于某个行业的衰落或某种技术的废弃而引起的失业。

(3)需求不足的失业或周期性失业或非自愿失业(involuntary unemployment):因产品市场上需求量相对不足或需求量减少造成的失业。当需求相对不足时,销售就会落后于生产,存货增加,厂商就会减少生产,解雇工人,造成失业。

(五)充分就业

什么叫充分就业呢?是不是社会上人人都有工作就叫充分就业?,或者说充分就业就是失业率等于零的状态呢?

充分就业,广义指一切生产要素都有机会以自己意愿的报酬参加生产的状态。

在实际操作层面上,充分就业是指消除了需求不足的失业时的就业状态。实现了充分就业后仍然存在着自然失业率。因此,在充分就业状态下,失业率并不等于0。它相当于磨擦性失业率和结构性失业率之和。

即充分就业时的失业率(或自然失业率)=磨擦性失业率+结构性失业率

西方国家政府对不同的失业有不同的认识和态度,他们认为磨擦性失业和结构性失业是不可避免的,是不可能消除的,所以属于自愿失业。只有需求不足的失业(非自愿失业)可以通过政府的努力加以消除。西方经济学家认为,只要消除了需求不足的失业,没有非自愿失业的存在,国民经济就算达到了充分就业状态。

(2课时)

七、名义GDP和实际GDP

名义GDP=当年产量乘以当年价格实际GDP=当年产量乘以往年价格

见下表,假设一国仅生产香蕉和服装两种产品,这两种产品的价格、产量及价值如表所述:

表1:名义GDP 与实际GDP

GDP折算指数:名义GDP和实际的GDP的比率。

第二节宏观经济结构与国民收入的循环

一、两部门、两市场的收入循环模型

两部门指企业和家庭两个部门。企业部门指所有生产最终产品和劳务的企业的总和。家庭部门是指生产要素占有者的总和,也是所有消费者的总和(见下图1-1)

图1-1 两部门、两市场国民收入循环图

工资、利息、租金

本循环模型暗含的假设:家庭将获得的要素收入之和(NI)全部用

来购买企业生产的最终产品和劳务,则GDP=NI

在最终产品市场上总供求相等的基本条件是: NI=GDP=AE(Aggregate Expenditure)

二、两部门、三市场的收入循环模型

两部门、两市场的国民收入循环模型是在假设家庭将其要素收入全部花光的前提下正常运行的。但实际经济生活中,这种假设是不符合现实的。实际生活中,家庭获得的要素收入中有一部分将会以储蓄的形式流出循环,这将导致企业生产的最终产品的一部分卖不出去,从而形成产品生产过剩的经济危机。

要克服生产过剩,让企业生产的产品全部卖出去,就必须让家庭的储蓄返还给企业部门,使左边和右边重新相等。所以要建立一个金融市场,吸收家庭的储蓄S,再形成对企业的投资I。这就是两部门、三市场的收入循环模型(见图1-2):

图1-2 两部门、三市场收入循环图

在这个模型中,NI被分成C和S。而最终产品市场上的总支出AE即总需求,也有C和I构成,即AE=C+I。这样最终产品市场上的均衡公式NI=AE可写成:C+S=C+I

即: S=I

(2课时)

三、三部门、三市场的收入循环模型

在这个模型中,引进了政府部门。政府的经济表现在:

①政府要收入NT(T-GT);

②府要支出GP(G-GT)。G=T表示政府财政收支平衡。

加入政府部门后,国民收入的循环要顺利进行,必须:漏出量=注入量

所以:T=G,T=NT+GT,G=GP+GT

所以必须: NT=GP

那么,总供求平衡的公式:右边: NI=C+S +NT

左边: AE =C+I+GP

四、四部门的收入循环模型

在上述三部门模型中加入国外部门就成了四部门经济

图1-3 四部门、三市场的国民收入循环图

一方面,国内企业生产的产品有一部分出口国外,得到出口产品的外贸收入,产品的出口使国外资金流入国内的国民收入循环流,因此出口被看作是国民收入的注入量。出口也表示国外部门对国内部门最终产品和劳务的购买支出,是对国内最终产的需求。

另一方面,家庭部门也会购买外国的产品,即产品进口。这意味着国民收入中有一部分会因产品而流亡国外,因此,进口被看作国民收入的漏出量。

加入国外部门后,要使收入循环继续顺利进行下去,必须: 漏出量=注入量

在这个模型中,最终产品和劳务的总需求由四部分构成:AE=C+I+GP+EX

在这四项中,其中任何一个量的增加都会使总需求增加。

国民收入的构成为:NI=C+S+NT+IM

由AE=NI得:C+I+GP+EX=C+S+NI+IM

这个总供求的均衡公式可写成C+S+NT=C+I+GP+(EX—IM) ,

由于净出口X= EX-IM,这样总需求为:AE=C+I+GP+X

分析思考题:

1、为什么西方宏观经济学原来用GNP作为产量的主要测量值,而现在大多数用GDP?

2、如果原来领取最低生活补助的下岗工人重新就业,GDP会发生什么变化?

3、为什么居民购买住宅不被看作消费而被看作投资?

4、如果甲乙两国合并成一个国家,多GDP总和会有什么影响?

5、为什么购买公司债卷得到的利息要计入GDP,而人们从政府得到的公债利息却不计入GDP?

独立作业:教材第一章复习思考题13、14

第二章 简单国民收入决定理论

教学目的:通过学习使学生理解凯恩斯消费理论和乘数理论的一些基本概念和内容,了解各种乘数的区别与作用,

掌握凯恩斯消费函数和储蓄函数的运用。

教学重点:消费函数、三部门经济的收入决定及各种乘数 教学难点:乘数的含义、推导及作用过程。 教学时数:8课时 教学内容:

上一章我们讨论了国民收入如何进行核算,这一章我们分析国民收入是如何决定的。就像价格理论是微观经济学的核心理论,因而微观经济学又叫价格理论。国民收入决定理论也是凯恩斯宏观经济学的核心理论,因此,凯恩斯的宏观经济学又叫国民收入决定理论(或就业理论)。

现在我们讲简单国民收入决定理论。什么叫简单国民收入决定理论呢?因为凯恩斯的全部理论涉及4个市场:产品市场,货币市场(或金融市场),劳动市场和国际市场。我们把仅仅包括产品市场的理论称为简单的国民收入决定理论。

(2课时)

第一节 简单的NI—AE 模型

一、均衡产出的概念及条件

(一)均衡产出或均衡国民收入的概念

均衡是西方经济学十分重要的概念,可以说西方经济学就是研究如何实现均衡的学科。马歇尔的价格理论就是研究如何实现均衡价格的局部均衡理论。均衡价格就是商品的供给与需求相等的价格。那么凯恩斯的国民收入决定理论就是如何实现均衡的产出或国民收入。

所谓均衡产出(或均衡国民收入)就是与总需求相等的产出(或国民收入)。 (二)国民收入(或产出)的均衡条件

由简单的国民收入循环模型我们已经得知,要使产品市场出清,必须:S=I 这就是国民收入均衡的条件,或者说是产品市场实现均衡的条件 我们建立以总支出AE 为纵轴,以国民收入NI 为横轴的坐标如下:

图中,OM 为45度角平分线,在这条线上的每一点,都表示S=I 。所以,NI 1=AE 1

NI

NI 1

AE

二、凯恩斯的消费理论 (一)凯恩斯的家庭消费函数 1、消费与收入的关系

均衡产出既然是指与总支出AE (或总需求)相等的产出,则分析均衡产出如何决定,就得分析总需求AE 各个组成部分是如何决定的。

在简单的NI—AE模型(只有家庭和企业两个部门)下,AE=C+I 现在我们先分析家庭消费是怎样决定的。

在现实生活中,影响家庭消费水平的因素很多,如:收入水平,商品价格水平,消费者偏好,收入分配现状,风俗习惯,制度等。但凯恩斯认为,在这些影响消费的众多因素中,家庭收入是决定因素,而且,他认为家庭消费C是家庭可支配收入DI 的函数,即 C=C (DI )

可支配收入DI 增加,消费支出C 也就增加,反之,则减少。因此,消费C 与可支配收入DI 是正相关关系。 消费者的可支配收入DI 可分为2大部分:一部分用于消费C ,另一部分用于储蓄S 。即:DI=C+S。

根据表中的数据,我们将消费与收入的关系用几何图反映出来。

2、边际消费倾向MPC(Marginal Propensity to Consume)

在上表中,我们知道,随着消费者的收入增加,消费和储蓄都是增加的,那么每增加一单位的收入中,有多大比例用于消费呢?在表中,我们可知,每增加5000元收入中,有4000元用于消费,即消费增量与收入增量的比为4/5,我们把这个比称为边际消费倾向MPC

边际消费倾向MPC 是指增加的消费额在增加的收入额中所占的比例,即:MPC=DI

C

?? (在上例中,MPC=4000/5000=4/5) 当△DI →0时,

DI C ??的极限存在,则上述公式可写成导数形式: MPC=dDI

dc

3、平均消费倾向APC(Average Propensity to Consume)

我们把消费C 占可支配收入DI 的比例称为平均消费倾向,用APC 表示,那么: APC=DI

C

4、消费函数的一般形式

C=C(DI)并不是消费函数的一般形式。在上表中,我们看到,当可支配收入DI 为0时,消费C仍

然有3000美元,这表示,消费者为维持生活而必须的最低消费开支。这部分消费开支不随收入的变化而变化,它是一个常数。我们把这种消费称为自主消费或自发消费。用-

C 表示,把随收入变化而变化的收入称为引致消费。那么,消费函数的一般形式为:C =-

C +MPC ×DI

式中,-

C 表示自主消费,即不随消费者家庭可支配收入变化而变化的消费部分,或者说当消费者家庭可支配收入等于0时的消费额。MPC ×DI 表示消费者家庭的引致消费,即随着消费者家庭可支配收入的变化而变化的消费额。

在上述例子中,自主消费-

C =3000 MPC=4/5,则消费函数C=3000+5

4

DI 。我们根据这一函数的表达式,结合前面表中的数据,给出该函数几何图例,即消费曲线C

5、边际消费倾向递减规律

在上例中,我们得知边际消费倾向MPC=

5

4

,是一个不变的常数,那是因为举的例子是特殊的。实际上随着收入的增加,增加的收入中用于消费的比列并不是不变的,即MPC 不是固定不变的。

凯恩斯认为,边际消费倾向会随着人们可支配收入的增加而递减,收入越是增加,收入增量中用于消费的部分所占比重越来越小,而用于储蓄的部分所占比重越来越大。

凯恩斯的边际消费倾向递减规律意味着消费函数曲线不是一条直线,是一条逐渐向右下弯曲的曲线。

(二)凯恩斯的家庭储蓄函数 1、储蓄是可支配收入的函数:S=f(DI)

2、边际储蓄倾向MPS(Marginal Propensity to Saving):

边际储蓄倾向是指增加的储蓄额在增加的收入额中所占的比例;或者说,每增加1单位收入中,用于储蓄的

比例,即:MPS=

DI

S

?? 3、平均储蓄倾向APS

我们把储蓄S 占可支配收入DI 的比例称为平均储蓄倾向,用APS 表示,即APC=

DI

S

DI

-

DI

C=-

C +MPC ×DI

4、边际消费倾向MPC 与边际储蓄倾向MPS 的关系

由于DI=C+S, 则 △DI=△C+△S,MPS +MPC =DI S ??+ DI C ??=DI

C S ??+?=DI DI

??=1 所以,MPC=1-MPS , MPS=1—MPC

5、平均消费倾向APC 与平均储蓄倾向的关系APC+APS=

DI S +DI

C

= DI C S +=1

所以,APC=1-APS APS=1-APC 6、储蓄函数的一般形式:S=-

S +MPS*DI

式中,-

S 表示自主储蓄,即不随消费者家庭可支配收入DI 变化而变化的储蓄部分。MPS*DI为引致储蓄,即随着消费者家庭可支配收入DI 变化而变化的储蓄。我们建立以储蓄S为纵轴,可支配收入为横轴的坐标如下:

E点是储蓄函数曲线与横轴的交点,表示收入和消费相等,即收支平衡,E点右边曲线上的点表示正储蓄,左边曲线上的点表示负储蓄。曲线上任意一点的斜率是边际储蓄倾向,曲线上任意一点与原点相连而成的射线的斜率则是平均储蓄倾向。随着储蓄曲线向右延伸,它和横轴的距离越来越大,表示随着收入的增加,储蓄增量在。收入增量中所占比例越来越大。

(三)家庭消费函数和社会消费函数

以上我们分析的是家庭消费函数和储蓄函数。这是微观经济学考察的对象,而宏观经济学关心的是整个社会的消费函数。即,总消费和总收入之间的关系。社会消费函数是家庭消费函数的总和,但是,西方经济学家认为,社会消费函数并不是家庭消费函数的简单相加,我们根据家庭消费函数来求社会消费函数时,还需考虑一系列限制条件:

一是国民收入的分配状况。人们越是富有,越有能力储蓄,因此,不同阶层的边际消费倾向不同。富有者的边际消费倾向较低,贫穷者边际消费倾向较高。因此,国民收入分配越不均等,社会消费曲线就越向下移动,反之亦然。

二是政府税收政策。如政府实行累进个人所得税。将富有者原来可能用于储蓄的一部分收入征收过来,形成政府的转移支付,成为公众的收入,最终用于消费。这样,社会中消费数量增加,社会消费函数会向上移动。 三是公司未分配利润在利润中所占的比例。公司未分配利润是一种储蓄。如未分配给股东则可能被消费。因此,公司未分配利润在利润中所占比重越大,消费就越少,储蓄就越多。反之。

尽管在这些限制条件下,社会消费曲线并非家庭消费曲线的简单相加。大体说来,社会消费曲线的基本形状和家庭消费曲线相似。因为我们可以据此作出社会消费函数曲线。

S=-

S +MPS*DI

DI

(2课时)

三、凯恩斯消费理论的发展(后凯恩斯主义消费理论) (一)(美国经济学家)杜生贝利的相对收入论

我们在研究凯恩斯的消费函数理论时知道,凯恩斯认为消费是收入的函数,而且凯恩斯所指的收入是指消费者或家庭的现期收入,即凯恩斯认为,消费水平只与消费者现期的收入水平之间有关系,故被称为绝对收入理论。而且凯恩斯只是从短期来研究消费者的消费同收入水平之间的关系。由于以短期的角度分析,凯恩斯的消费函数里就会有一个自主消费-

C ,其消费曲线就会有一个正截距。

1、理论观点:

但美国经济学家杜生贝利认为:消费者的消费支出水平不仅受到自身收入影响,而且会受到自己过去消费习惯以及周围消费水准的影响。因此,消费者容易随着收入的提高增加消费,但不容易随收入降低而减少消费。消费者的消费水平受到这些相对因素的影响,故被称为相对收入理论。

2、两个效应:

(1)棘轮效应:消费者容易随着收入的提高增加消费,但不同意随收入降低而减少消费。 (2)示范效应:消费者的消费容易受到周围人们消费水准的影响 3、杜生贝利的消费函数: (1)长期消费函数:

杜生贝利认为:从长期来讲,消费者的消费函数曲线没有正截距,而是一条从原点出发的直线:Cl =MPC*DI。因为从长期来看,消费者如果长期没有收入,也就不可能有自主消费,其消费水平为0。

(2)短期消费函数

杜生贝利认为,虽然在短期内,消费者即使没有收入,也会借贷消费,维持最低消费水准-

C 。但杜生贝利也认为,人们的消费存在着这样一种习惯,即增加消费容易,减少消费则很困难。因为一向过着相当高生活水准的人,即使收入降低,多半不会马上降低消费水准,而会继续维持相当高的消费水准。所以,消费固然会随收入的增加而增加。但不易随着收入的减少而减少,即使减少,也是有限的逐渐过程。

上图中,C L =MPC*DI 为长期消费函数曲线,C S 为短期消费函数曲线。当消费者的收入从NI 1降低到NI 2时,消费水平也应该从C 1相应地降低到C 2。但由于消费者的消费水平不容易随收入的降低而降低(棘轮效应),所以消费水平只从C 1降低到M ,从而形成短期消费函数曲线C S (BM )。3同理,当收入进一步降低到NI 3时,消费水平也只降低到N ,而不是C 3,从而形成短期消费函数曲线CN 。

L =MPC*DI

DI

NI 1

NI 2

NI 3

(二)莫迪利安尼(美国经济学家)的生命周期论 1、理论观点:

人一生可以按年龄分为三个不同的生命周期:青年时期,壮年时期,老年时期。而人们在不同的生命周期

阶段,其收入水平是不同的,因此其消费也会受到生命周期的影响。年轻人家庭:收入偏低,消费会超过收入,形成负储蓄。壮年或中年时期,收入日益增加,收入会大于消费,不但可偿还青年时期的债务,更重要的是可以存钱防老。一旦进入老年时期,收入下降,消费又会超过收入,形成负储蓄。

2、生命周期的现实意义

①社会人口的年龄分布影响社会的总消费水平和总储蓄水平。

如果社会上年轻人和老年人比例增大,则消费倾向会提高;如果社会上中年人比例增大,则消费倾向会下降。 ②社会保障制度影响社会的总消费水平和总储蓄水平 ③价值观念和文化传统影响社会的总消费水平和储蓄水平。 四、非凯恩斯主义消费理论——弗里德曼的恒久收入论

美国经济学家弗里德曼认为,凯恩斯关于消费取决于现期收入,边际消费倾向递减,这是和事实严重不相符的。因为美国经济学家库兹涅茨通过计算表明,美国在20世界前半期,尽管实际收入有相当的增长,但储蓄率并没有什么大的变化。在这50年里,储蓄率大体一致,这说明边际消费倾向不是递减的。

(一)理论观点:

弗里德曼用很久收入来说明其消费函数。他认为:消费者的现期收入可分为2部分。一部分称为恒久收入,另一部分称为暂时收入。消费者这两部分收入很难区分,只能根据消费者行为推断。所以弗里德曼把决定人们收入的因素分为恒久因素和暂时因素。恒久因素的时间为3年以上,恒久因素所决定的收入为恒常收入,暂时因素所决定的因素为暂时收入。例如,人们拥有的能力就是很久因素,人的能力所带来的收入就是恒久收入。经济波动是暂时因素,如价格突然上涨所带来的收入就是暂时收入。

弗里德曼认为,人们的消费支出取决于恒久收入,不受现期收入影响,而恒久收入是稳定的。因此,消费在经济周期中,不会因为现期收入波动的大小而出现剧烈的动荡。

举例说明:

1、一个有前途的大学生虽然他现在暂时收入不多,但他可能会举债消费,因为他相信自己将来收入会非常高。 2、再如,当经济衰退时,虽然人们收入减少了,但消费者仍然按恒久收入消费,平均消费倾向并不见得会降低。相反,经济繁荣时,尽管人们收入水平提高了,但这是暂时因素带来的暂时收入,消费者仍然按照恒久收入水平消费。

(二)政策含义及结论:

根据这种消费理论,政府想通过增减税收来影响总需求的政策是不能凑效的,因为人们因减税而增加的收入并不会立即用来增加消费。只有恒久税收变动,政策才会有明显效果。所以,凯恩斯的刺激需求的理论是无效的。

五、均衡国民收入水平的决定 假设自主消费

C =200,MPC=54,C=200+5

4

*NI ,投资 I=100 , 求均衡的国民收入水平NI

由于 AE=C+I ,即AE=200+

5

4

*NI+100 我们在讲二部门的国民收入循环时已经知道:最终产品市场上的总供求相等是国民收入顺利循环下去的条件,即NI=AE时,国民收入均衡。

则由NI=AE得 NI=200+5

4

*NI+100 NI=1500, 即均衡国民收入水平为1500

上述我们是用总支出AE=NI的方法决定均衡国民收入,我们也可以用储蓄S=I的方法求得均衡国民收入。

已知C=200+

5

4

NI ,I=100,而NI=C+S 所以S =NI-C =NI-200-54*NI=-200+5

1

NI

在最终产品市场上,产品出清的条件为I=S 所以由I=S 得: NI=1500 六、国民收入自动均衡的调节过程

西方经济学家认为市场经济是最有效率,最好的经济模式。它能够在经济失衡的情况下,使经济从失衡状态下自动趋向均衡,即存在着自动调节机制,在上述例子中

C=200+

54*NI ,投资 I=100, mpc=54 由AE=C+I 得AE=200+5

4

*NI+100 要使国民经济实现均衡,必须使AE=NI 因此,NI=200+

5

4

*NI+100 NI=1500 现在,假定国民经济出现了失衡,国民收入不在均衡水平上,我们假定NI=1400,这时总支出AE=200+

5

4

×1400+100=1420 总收入NI=1400,总支出AE=1420,AE>NI,即总需求大于总供给。 由于求大于供,存货会减少,一般物价水平会上升,企业利润增加,导致总产量增加。 由于P×Q=NI,所以价格和产量的增加会引起国民收入NI 的增加。 当国民收入NI增加到NI=1420时,总支出AE=C+I=200+

5

4

×1420=1436,AE 任然大于NI,但差额却由最初的AE-NI=1420-1400=20减少到1436-1420=16,差额在逐渐缩小,即国民收入逐渐在恢复到1500的均衡水平。

只要AE任然大于NI,会使国民收入继续提高,这个过程一直持续到NI=1500为止。

上述过程是国民收入的实际水平低于均衡国民收入水平时,国民收入自动增加的调节过程。如果最初国民收入高于均衡国民收入水平时,经济将自动实现一个紧缩的过程,假定NI=1600,大于均衡的国民收入水平1500,那么AE=200+

5

4

×16+100=1580,NI>AE,意味着供给大于需求,市场上存货增加,价格下降,并引起生产缩减。价格的下降和总产量Q的缩减会引起国民收入NI 减少。当NI从1600下降到1580时,AE=C+I=200+5

4

×1580+100=1564, AE=1564 任然小于NI=1580

但是差额在缩小,生产会继续下降,国民收入也随之下降,直到NI下降为1500时,NI=AE, 总供求处于稳定的均衡状态。

总之,在上述例子中,只有国民收入为1500时,市场的一切自动调整活动才会停止。只要偏离NI=1500,市场就会自动进行调整,直到重新使NI=AE=1500

强调说明:

1,均衡国民收入水平可能低于高于或等于充分就业下的国民收入水平。但不论均衡后的国民收入处于哪种水平,一旦达到均衡,市场自动的调节机制就停止起作用,除非有来自市场外部的干预,否则均衡点不会变化。

2、由于国民收入为价格和产量的乘积,所以国民收入的变化完全是价格过产量的变化造成的,也可以是二者同时以不同程度变化造成的。价格和产量究竟哪一个变化程度更大,将取决于NI是否达到了充分就业状态。

3、在均衡国民收入水平的决定过程,AE起着决定性的作用。由于总支出就是产品市场上用货币表现出来的总需求,所以凯恩斯主义的理论也成为需求决定理论。意义在于,总需求决定国民收入的均衡水平,指需要总需求改变,国民收入的均衡水平就会改变。

(2课时)

第二节 乘数理论

一、收入乘数

(一)乘数的定义:

我们先用一个数字的例子说明乘数的含义,然后再给收入乘数下一个数学定义。 假定最初的总支出AE构成如下:

C=200+

5

4

*NI, 投资I=100, 那么,均衡国民收入NI=200+5

4

*NI+100 NI =1500

假定现在投资I增加了10,即△I=10,那么新的均衡国民收入为:

NI=200+

5

4

*NI+110 NI=1550 结果,投资增加了10,均衡国民收入却增加了50,由原来的1500增加到1550,投资增量△I 与国民收入增量△NI 之间相差5倍。这个5倍就是收入乘数。

我们用MULT表示乘数,乘数的数学定义为:

MULT=

AE

NI

?? 这一公式是乘数的最基本公式,或称定义公式。根据这一公式,上述例子中的乘数为:MULT=

AE

NI

??=5 对于收入乘数,我们用文字表述,就是指总支出变动后所引起的国民收入变动的倍数。我们知道,总支出AE 包括消费C ,投资I ,政府购买支出GP ,净出口X ,所以收入乘数泛指由于消费支出增加,投资支出增加,政府购买支出增加以及净出口增加而引起的国民收入增加的倍数。

如果我们假定增加的不是投资,而是总支出AE 中的其它组成部分,比如消费C 增加了10,即C=210+

5

4

*NI ,结果会与投资增加10一样,使国民收入增加5倍,这就是说总支出的任何组成部分的增加而引起的国民收入增加的倍数都是收入乘数,如投资增加引起的国民收入增加的倍数就叫投资乘数,如果是由政府购买支出增加引起的就叫政府购买支出乘数。

以上我们举例分析是从投资增加的方面说明乘数效应的。实际上,投资减少也会引起收入若干倍减少。可见,乘数效应的发挥是两方面的。

(二)乘数的作用过程与边际消费倾向

为什么投资增加10,国民收入会增加50呢?或者说,为什么投资乘数会是5呢?假定经济中增加了一笔10的投资,这笔投资在购买投资品之后会成为投资品销售商的收入增量。这个商人是乘数过程中的第一个参与人,他

得到10的收入增量后,假定按

5

4

的边际消费倾向支出其中的8去购买消费品,于是这8的购买支出会成为第二个销售商的收入增量。这第二个销售商将所增加收入中的54用于消费支出,他将支出5

4

*8=6.4,这笔支出又会成为第

三个人的收入。第三个人又会支出6.4×

5

4

=5.12用于消费,这5.12又会成为第四个人的收入增量,这个过程一直

在上述乘数过程中,不难看出,乘数的大小与边际消费倾向MPC 有关。人们从其收入增量中拿出多大的比例增加他的消费决定着乘数的大小。

因而可知: MULT=

m ps 1=m pc

-11 由于上述的乘数公式是在没有加入政府和国外部门的情况下得出的,因此与实际情况中的乘数尚有很大的差距。通常把只与边际消费倾向有关的乘数称作乘数Ⅰ,用MULT Ⅰ表示。在上述例子中,MULT Ⅰ=

m pc

-11

=5

二、均衡的调整与充分就业

市场机制虽然可以使总收入和总支出自动达到均衡,但却并不能保证均衡的国民收入恰好处于充分就业的水平。均衡可能出现在充分就业的国民收入水平以下的失业状态,也可能出现在充分就业的国民收入水平以上的通货膨胀状态。

在图中,A 、B 、E 三点均为均衡点,对应的均衡国民收入分别为NI 2、NI 1和NI n 。。假设NI n 为充分就业的均衡国民收入水平,NI 1在NI n 的左边,NI 1<NI n ,说明经济中存在着大量的非自愿失业,经济处于衰退状态,有效需求不足。

NI 2在NI n 。的右边,NI 2>NI n 。,说明经济处于通货膨胀状态,有效需求过度。

根据凯恩斯的观点和方法,我们来分析均衡调整: 1、失业状态下的均衡及其调整

我们先用例子来说明失业状态下的调整。 假定消费函数和投资分别为C=200+5

4

*NI,I=100, 最初的均衡国民收入水平为:NI=200+

5

4

*NI+100=1500,总供求在1500处达到均衡。假定自然失业率或充分就业时的失业率为4%,也就是说实现充分就业的就业率为96%。假定现在的就业率为94%,那么还有2%的劳动力处于需求不足的失业状态。根据奥肯定律:GNP每增加3%,失业率大约下降一个百分点,或者说,失业

NI

3

NI 2

NI n NI 1

率每高于自然失业率1%,则实际GNP便低于潜在GNP3%。

按照奥肯定律(法则),充分就业时的国民收入水平为: 1500×(1+3%×2)=1590

这就是说国民收入必须从最初的均衡水平1500增加到1590的水平时才能达到充分就业状态。也就是说NI需要增加90,即△NI=90。

根据收入乘数理论,只要总支出AE 增加,均衡国民收入就会成倍增加。但是总支出AE 需要增加多少才能使国民收入增加90呢?可以进行如下推算:

由于 MULT=

AE NI

?? 因此,△AE=MULT

NI

? (缺口公式)

因为AE<NI,要有△AE来弥补二者之间的差额或缺口。用缺口公式可以计算出达到充分就业需要增加或减少的总支出数量。

在上例中,MULT =5 (mpc=

54) 则 △AE=5

90=18 即总支出AE 必须增加18才能使国民收入达到充分就业的水平,这时△AE为正值18,故被称为失业缺口。

无论是增加消费还是增加投资,或者二者同时增加,只要使总支出的增加量△AE恰好等于18,均衡国民收入就可达到充分就业的水平1590,失业就会被消除。

2、通货膨胀下的均衡及其调整(学生自己分析) 第三节 完全的“NI —AE ”模型

完全的“NI-AE ”模型是指模型中既包括政府开支G 与总税收T ,又包括进出口。但是,完全的“NI —AE ”模型仍是以最终产品市场为基本分析对象的,它虽包括企业、家庭、政府和国外这四大部门,却不包括金融市场和生产要素市场在内,因此,完全的“NI-AE ”模型并不等于完全的国民收入决定理论。我们对完全的“NI-AE ”模型将由简到繁地逐步分析,随着模型的建立,进一步介绍有关的乘数及与投资有关的加速原理。

一、加入政府部门而引入的基本关系

在简单的“NI —AE ”模型中,由于没有政府的存在,政府税收为零,消费可以直接看作是国民收入的函数,加入政府部门后,消费就不能直接看作是国民收入的函数,而必须看作是可支配收入的函数。这会使消费与国民收入之间的关系发生一些重要的变化。此外,政府的财政收支的加入,会同时引入一些必须加以分析的新的经济关系。

(一)财政收支与可支配收入

政府的总开支G 由两部分构成:G=GT+GP

政府实际得到的净税收NT=T -GT ,即:T=GT+NT 政府的财政收入平衡关系“G=T ”可用下式表示

NT=GP

因此,我们在分析政府部门对宏观经济的影响时,只要分析净税收NT 和政府购买支出GP 就够了。它们与分析政府总开支G 和总税收T 对国民收入循环流的影响是完全相同的。

可支配收入DI 与国民收入的关系为:DI=NI -NT (二)消费函数与总支出的变化

加入了政府部门后,消费实际是可支配收入DI 的函数 C=C +mpc ·DI

由于:DI=NI -NT ,所以,消费函数可写为:C=C +mpc ·(NI -NT)

这样,就在消费函数中加入了税收变量,税收NT 越大,消费支出越小,税收越小,消费支出就越大。 政府的购买支出GP 是总支出AE 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加入政府部门后的总支出为:AE=C+I+GP, 即:AE=C +mpc ·(NI -NT)+I+GP 。

这样,总支出AE 中包括了净税收和政府购买支出两个变量因素。 (三)税收乘数

从AE=C +mpc ·(NI -NT)+I+GP 这个函数中我们可以看出,税收的变化可以使消费从而使总支出AE 发生相反的变化,而总支出AE 的变化(ΔAE )则会使国民收入水平发生数倍于ΔAE 的变化

1、 税收乘数的定义:

税收乘数是指税收变动后引起的国民收入变动的倍数。

2、税收乘数的数学表达式 根据公式:DI=NI -NT ,

税收NT 增加多少,可支配收入DI 就减少多少;税收NT 减少多少,可支配收入DI 就增加多少。所以,可支配收入的增量ΔDI 就是净税收NT 的减量-ΔNT ,或者说净税收NT 的减量是可支配收入的增量,即:

ΔDI=-ΔNT

而消费C 的变化ΔC 是由可支配收入DI 引起的,即:ΔC=MPC ·ΔDI ∴ ΔC=-ΔNT ·MPC 。 那么,消费变化引起的国民收入的变化量ΔNI 是多少呢?

ΔNI=ΔC *mulT=-ΔNT *MPC*MULT

从ΔNI=-ΔNT ·MPC ·MULT 式可以看出,一笔税收的变化会直接引起可支配收入的相反变化,然后引起消费支出的变化,并通过乘数作用使国民收入发生数倍的变化。

将该式两边同除以﹣ΔNT , 税收乘数=NT NI ?-?=MPC ·MULT Ⅰ=MPC MPC -1=MPS

MPC

3、举例验证分析: 假定:mpc=

54,mulT=m pc

-11

=5 假定净税收增加10,即ΔNT=10,则可支配收入会减少10,即ΔDI=﹣ΔNT=﹣10。由可支配收入减少而引起

的消费减少量为:

ΔC=ΔDI·mpc=(﹣ΔNT)·mpc=﹣10×

5

4

=﹣8。 消费减少8而引起的国民收入的变化量为:

ΔNI=ΔC·mulT=﹣ΔNT·mpc ·mulT=﹣10×5

4

×5=﹣40。 税收增加10,国民收入会减少40 税收乘数=

NT NI ?-?=mpc ·mulT=1040--=4或者5

4

×5=4。

(四)政府购买支出乘数

1、政府购买支出乘数的定义

政府购买支出乘数是指政府购买支出变动后引起的国名收入变动的倍数,或者说,是指国民收入变动与引起这种变动的政府购买支出变动的比率。

2、 政府购买支出乘数的数学表达式

用ΔGP 表示政府购买支出的变动,用ΔNI 表示国民收入的变动,则MULT GP =GP

NI

?? AE=C +mpc ·(NI -NT)+i+GP=C +mpc ·NI -mpc ·NT+I+GP

均衡国民收入为:NI=C +mpc*(NI -NT)+I+GP NI(1-mpc)= C +I+GP - mpc ·NT NI=

mpc

NI

mpc GP I C --++1*∵ ΔGP=GP 1-GP 0 ,ΔNI=NI 1-NT 0。

在分析GP 的变动对国民收入的影响时,我们假定其他因素不变,那么: NI 0=

mpc NT mpc GP I C --++1*0000,NI 1=mpc

NT mpc GP I C --++1*0

100

NI 1-NI 0=m pc GP GP --10

1=m pc

GP -?1∴政府购买支出乘数=GP NI ??=GP m pc GP ?-?1=m pc -11=m ps 1

宏观经济学教案:完整版

《宏观经济学》 教案 课程名称:宏观经济学适用专业:经济与管理类规定学时:54学时3学分开课学期:二年级上学期任课教师:曾福生 湖南农业大学经济学院

宏观经济学教案 一、课程说明 宏观经济学是从总体、总量出发,以整个国民经济作为考察对象,研究社会总体的经济行为及其后果,以及相应的经济变量如何决定。宏观经济学主要内容包括:国民收入核算理论、国民收入决定理论(支出-收入模型、IS-LM模型、AD-AS模型)、失业与通货膨胀理论、经济增长与经济周期理论、以及宏观经济政策与实践等。该课程主要介绍西方的基本经济理论,由于我们现在在经济领域中更多的是运用西方的理论,因而该课程是其他专业课的基础。但是宏观经济理论以一些假设为前提,与实际差距较大,比较抽象,有时要运用数学进行推导,因此为了更好地学习这门课程,首先挑选了难度适宜的教材,并主要按教材内容来讲授,适当补充一些内容。其次,还需要用一些难度适宜的习题,来使学生更好地掌握理论,提高分析能力。另外,由于经济理论比较抽象和枯燥,在课堂上可以举一些实例帮助学生理解,也可以培养学生用经济理论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 宏观经济学是西方经济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介绍宏观经济学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政策。课程主要讲授国民收入核算理论、简单国民收入决定理论、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的一般均衡、宏观经济政策与实践、总需求-总供给模型、失业与通货膨胀理论、经济增长和经济周期理论、宏观经济学在目前的争论等内容。 三、本课程的教案主要包括下列教学活动形式 1、本章的教学目标及基本要求 2、本章各节教学内容及学时分配 3、教学重点与难点 4、本章教学内容的深化和拓宽 5、本章教学方式(手段)及教学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 6、本章的主要参考书目 7、本章的思考题和习题 8、教学进程 四、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 本课程的教学环节包括:课堂讲授、习题课、课外作业。通过本课程各个教学环节的教学,重点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宏观经济学全册教案

经济与管理学院 专 业 课 教 案 课程名称西方经济学(宏观) 授课班级国贸、营销本科 授课时间 授课课时68 授课教师

第一章国民收入的核算与循环 教学目的: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全面理解GNP、GDP、NI、充分就业等重要概念,掌握GDP的核算方法,了解国民经济循环流量图、各种收入恒等式和失业的类型。 教学重点:衡量宏观经济总量的几个概念和计算方法,充分就业的含义和失业的三种类型。 教学难点:国民经济循环恒等式。 教学课时:10 教学方法:讲解和经济生活中的案例相结合。 教学内容: 宏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国民经济中的总量经济关系。这些总量经济关系主要有:国民收入,物价水平,通货膨胀率,投资量,失业率,货币流通量等等。在国民经济的这些许多总量中,国民收入是最具代表性的经济总量。因此,研究国民收入的决定因素、国民收入的决定过程,研究国民收入的增长、波动的因素及其作用机制等问题,就构成了宏观经济学理论基本内容。均衡价格的决定是微观经济学理论的核心,因此微观经济学又叫价格理论。均衡国民收入的决定是宏观经济学理论的核心,所以,宏观经济学又叫国民收入决定理论。由于西方经济学理论是建立在一系列假设条件和概念基础上的,所以要研究宏观经济学运行关系,首先我们要详细了解国民收入的概念以及其他一些重要的宏观经济变量。 ( 2课时) 第一节国民收入核算 一、GNP、GDP与NI (一)、国民生产总值GNP(Gross National Product): 也称国民总产值,是指一国在一定时间内(通常为一年)生产的全部最终产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 在这里,最终产品是相对中间产品而言的。 最终产品(Final products)是相对于中间产品而言的,指由最后使用者购买和消费的产品,如消费品、企业的厂房、设备等。 中间产品(intermediate products):是指用于再出售而供生产别种产品用的产品,或者说中间产品是不能直接使用,还需要加工的产品,如钢材、木材等原材料。 例1:一个经济中,棉花的价值为2000万美元,棉花纺成棉纱后的价值为5000万美元,棉纱织成棉布后的售价为10000美元,棉布做成服装后的价值为15000万美元,这一过程为: 棉花——棉纱——棉布——服装——消费者 2000万 5000万 10000万 1.5亿 2亿美元 在这一过程中,棉花,棉纱,棉布都为中间产品,服装为最终产品,那么GNP为2.5亿美元。 例2:某农民去年收获稻谷10000斤,市场上稻谷价格为1.00元/斤。其中,3000斤稻 谷被该农民留下自己家人吃,5000斤稻谷被私人酒坊老板买去造酒销售,2000斤被市民买回家吃。那么该农民当年生产的GNP是多少呢? (二)国内生产总值GDP(Gross Domestic Product): 是指一国在一定时期内(通常为1年)生产的全部最终产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总和。 GNP和GDP是相同的概念,只是二者考察的标准不同。GNP是以本国国民为标准,而不管国民创造的最终产品价值是否来自国内或国外。而GDP是以本国国境为标准,而不管创造者是本国居民还是居民,只要是在本国境内实现的最终产品和劳务价值,都属于GDP. 在一定时期内,一国的国民生产总值GNP与国内生产总值GDP可能不相等。一国的国民生产总值小于国内生产总值,说明该国公民从外国取得的收入小于外国公民从该国取得的收入。

曼昆宏观经济学-课后答案-中文版

第一章宏观经济学的课后答案 复习题 1、由于整个经济的事件产生于许多家庭与许多企业的相互作用,所以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必然是相互关联的。当我们研究整个经济时,我们必须考虑个别经济行为者的决策。由于总量只是描述许多个别决策的变量的总和,所以宏观经济理论必然依靠微观经济基础。 2、经济学家是用模型来解释世界,但一个经济学家的模型往往是由符号和方程式构成。经济学家建立模型有助于解释GDP、通货膨胀和失业这类经济变量。这些模型之所以有用是因为它们有助于我们略去无关的细节而更加明确地集中于重要的联系上。模型有两种变量:内生变量和外生变量,一个模型的目的是说明外生变量如何影响内生变量。 3、经济学家通常假设,一种物品或劳务的价格迅速变动使得供给量与需求量平衡,即市场走向供求均衡。这种假设称为市场出清。在回答大多数问题时,经济学家用市场出清模型。 持续市场出清的假设并不完全现实。市场要持续出清,价格就必须对供求变动作出迅速调整。但是,实际上许多工资和价格调整缓慢。虽然市场出清模型假设所有工资和价格都是有伸缩性的,但在现实世界中一些工资和价格是粘性的。明显的价格粘性并不一定使市场出清模型无用。首先偷格并不总是呆滞的,最终价格要根据供求的变动而调整。市场出清模型并不能描述每一种情况下的经济,但描述了经济缓慢地趋近了均衡。价格的伸缩性对研究我们在几十年中所观察到的实际GDP增长这类长期问题是一个好的假设。 第二章宏观经济学数据 复习题 1、GDP既衡量经济中所有人的收入,又衡量对经济物品与劳务的总支出。 GDP能同时衡量这两件事,是因为这两个量实际上是相同的:对整个经济来说,收入必定等于支出。这个事实又来自于一个更有基本的事实:由于每一次交易都有一个买者和一个卖者,所以,一个买者支出的每一美元必然成为一个卖者的一美元收入。 2、CPI衡量经济中物价总水平。它表示相对于某个基年一篮子物品与劳务价格的同样一篮子物品与劳务的现期价格。 3、劳工统计局把经济中每个人分为三种类型:就业、失业以及不属于劳动力。一 失业率是失业者在劳动力中所占的百分比,其中劳动力为就业者和失业者之和。一 -I、奥肯定理是指失业与实际GDP之间的这种负相关关系。就业工人有助于生产物品与劳务,而失业工人并非如此。失业率提高必定与实际GDP的减少相关。舆肯定理可以概括为等式:实际GDP变动百分比-3%-2×失业率的变动,印如果失业率保持不变,实际GDP增长3% 左右。这种正常的增长率是由于人口增长、资本积累和技术进步引起的。失业率每上升一个百分比,实际GDP一般减少2个百分比。一 问题和应用一 1、大量经济统计数字定期公布,包括GDP、失业率、公司收益、消费者物价指数及贸易结余。GDP是一年内所有最终产品与劳务的市场价值。失业率是要工作的人中没有工作的人的比例。公司利润是所有制造企业税后会计利润,它暗示公司一般的财务健康情况。消费者物价指数是衡量消费者购买的物品的平均价格,它是通货膨胀的衡量指标。贸易结余是出口物品与进口物品之间的价差。一 2、每个人的增值是生产的物品的价值减去生产该物品所需的原材料的价值。因此,农夫增值是1美元,面粉厂的增值是2美元,面包店的增值是3美元。GDP就是总的增值,即为6 美元,它正好等于最终物品的价值。一 3、妇女与她的男管家结婚,GDP减少量等于男管家的工资。这是由于GDP是衡量经济中所有人

曼昆宏观经济学名词解释-(中英文)

宏观经济学 第十五章MEASUREING A NATION’S INCOME一国收入的衡量 Microeconomics the study of how households and firms make decisions and how they interact in markets. 微观经济学:研究家庭和企业如何做出决策,以及他们如何在市场上相互交易。 Macroeconomics the study of economy-wide phenomena,including inflation,unemployment,and economic growth 宏观经济学:研究整体经济现象,包括通货膨胀、失业和经济增长。 GDP is the market value of final goods and services produced within a country in a given period of time. 国内生产总值GDP:给定时期的一个经济体内生产的所有最终产品和服务的市场价值 Consumption is spending by households on goods and services, with the exception of purchased of new housing. 消费:除了购买新住房,家庭用于物品与劳务的支出。 Investment is spending on capital equipment inventories, and structures, including household purchases of new housing. 投资:用于资本设备、存货和建筑物的支出,包括家庭用于购买新住房的支出。 Government purchases are spending on goods and services by local, state, and federal government. 政府支出:地方、州和联邦政府用于物品和与劳务的支出。 Net export is spending on domestically produced goods by foreigners (exports) minus spending on foreign goods by domestic residents (imports) 净出口:外国人对国内生产的物品的支出(出口)减国内居民对外国物品的支出(进口)。 Nominal GDP is the production of goods and services valued at current prices. 名义GDP:按现期价格评价的物品与劳务的生产。 Real GDP is the production of goods and services valued at constant prices. 实际GDP:按不变价格评价的物品和服务的生产。 GDP deflator is a measure of the price level calculated as the ratio of nominal GDP to real GDP times 100. GDP平减指数:用名义GDP与实际GDP的比率计算的物价水平衡量指标。

表格式教案模板

《美丽的小兴安岭》教案 《美丽的小兴安岭》教案 学科语文授课对象四年级盲生教师马飞 计划 美丽的小兴安岭1学时 《美丽的小兴安岭》一文是盲校四年级第 13 课课文,这篇课文共有七个自然段,描写了我国东北小兴安岭的美景和丰富 物产,小兴安岭一年四季景色诱人,是一座美丽的大花园, 学习内容分析 也是一座巨大的宝库。这篇课文文笔优美,语言生动,向我们 描绘了一个个美丽迷人的画面,是一篇值得细细品味的美文。 抒发了作者对祖国壮丽山河的热爱之情。 学习者为视力障碍的学生,有 1 个全盲( 6 岁致盲)和三学习者分析 个低视的。均有一定的实物感知经验。 认知目标:了解小兴安岭一年四季的景色和丰富的物产。 能力目标:抓住作者用词的准确、生动,学习作者写景的教学目标 方法。 情感目标:激发盲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让学生了解小兴安岭一年四季的景色和丰富的物产。 教学重点 抓住作者用词的准确、生动,学习作者写景的方法。 教学难点抓住作者用词的准确、生动,学习作者写景的方法。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教学内容所用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时间 了解学 生预习的情检查学回答老 15生预习情况况,以帮助确 导入师提出的问 定教学中需 (提问)题 要重点解决 的问题。 研读课 文,充分调 动学生参与让学生 教学的积极在教学活动 2 性,让学生积极参的参与中感新授10 了解和感受与教学活动受和交流分 小兴安岭的享自己的学 美丽的景色习心得。 和丰富的物 产。 让学生 冲整体上形 成对小兴安 对课文 岭的感知,从 3 从整体而激发学生总结5做总结并布 上感知课文。对小兴安岭 置课外作业 的喜爱以及 对祖国大好 河山的热爱 之情。

曼昆《经济学原理》第五版宏观经济学习题答案(中文)

第20章货币制度 1、为什么银行不持有百分百的准备金银行持有的准备金量和银行体系所创造的货币量有什么关系 参考答案: 银行不持有百分百的准备金是因为把存款用于放贷并收取利息比持有全部存款更有利可图。银行持有的准备金量和银行体系通过货币乘数所创造的货币量是相关的。银行的准备金率越低,货币乘数越大,所以银行存款的每一元钱可以创造更多的货币 2、考察以下情况如何影响经济的货币制度。 a、假设雅普岛的居民发现了一种制造石轮的简单方法。这种发现如何影响石轮作为货币的有用性呢并解释之。 b、假设美国某个人发现了一种仿造100美元钞票的简单办法。这种发现将如何影响美国的货币制度呢并解释之。 参考答案: a、如果有一种制造石轮的简单方法,雅普岛上的居民就会制造多余的石轮,只要每个石轮的货币价值大于制造它的成本。结果,人们会自己制造货币,于是就有太多的货币被制造出来。最有可能的是,人们会停止接受石轮作为货币,而转向其他资产作为交换的媒介 b. 如果美国有人发现了伪造百元面值美钞的简单方法,他们就会大量地生产这种假钞,而降低百元美钞的价值,结果可能是转为使用另一种通货。 3、伯列戈瑞德州银行(BSB)有亿美元存款,并保持10%的准备率。 a)列出BSB的T账户。 b)现在假设BSB的大储户从其账户中提取了1000万美元现金。如果BSB决定通过减 少其未清偿贷款量来恢复其准备率,说明它的新T账户。 c)解释BSB的行动对其他银行有什么影响 d)为什么BSB要采取(b)中所描述的行为是困难的讨论BSB恢复其原来准备金率的另 一种方法。 参考答案: a. BSB的T账户如下:: b. 当BSB的大储户提取了1000万美金现金,而BSB通过减少其未清偿贷款量来恢复其准备率,它的T账户如下:

曼昆《经济学原理》第五版宏观经济学习题答案(中文)

第 20 章货币制度 1、为什么银行不持有百分百的准备金?银行持有的准备金量和银行体系所创造的货币量 有什么关系? 参考答案: 银行不持有百分百的准备金是因为把存款用于放贷并收取利息比持有全部存款更有利 可图。银行持有的准备金量和银行体系通过货币乘数所创造的货币量是相关的。银行的准备金率越低,货币乘数越大,所以银行存款的每一元钱可以创造更多的货币 2、考察以下情况如何影响经济的货币制度。 a、假设雅普岛的居民发现了一种制造石轮的简单方法。这种发现如何影响石轮作为货 币的有用性呢?并解释之。 b、假设美国某个人发现了一种仿造100 美元钞票的简单办法。这种发现将如何影响美 国的货币制度呢?并解释之。 参考答案: a、如果有一种制造石轮的简单方法,雅普岛上的居民就会制造多余的石轮,只要每个 石轮的货币价值大于制造它的成本。结果,人们会自己制造货币,于是就有太多的货币被制 造出来。最有可能的是,人们会停止接受石轮作为货币,而转向其他资产作为交换的媒介 b.如果美国有人发现了伪造百元面值美钞的简单方法,他们就会大量地生产这种假 钞,而降低百元美钞的价值,结果可能是转为使用另一种通货。 3、伯列戈瑞德州银行(BSB)有 2.5 亿美元存款,并保持10%的准备率。 a)列出 BSB的 T 账户。 b) 现在假设BSB的大储户从其账户中提取了1000 万美元现金。如果 BSB决定通过减 少其未清偿贷款量来恢复其准备率,说明它的新T 账户。 c) 解释 BSB的行动对其他银行有什么影响? d) 为什么 BSB要采取 (b) 中所描述的行为是困难的?讨论BSB恢复其原来准备金率的 另一种方法。 参考答案: a. BSB的 T 账户如下: : 伯列戈瑞德州银行(BSB) 资产负债 准备金$25 million存款$250 million 贷款$225 million b.当 BSB的大储户提取了 1000 万美金现金,而 BSB通过减少其未清偿贷款量来恢复其 准备率,它的 T 账户如下:

2、高鸿业宏观经济学教案

宏观经济学 教案 (2014年6月修订) 学院 二○一四年六月

三亚学院《宏观经济学》课程教案首页

备注:选用教材及参考书须注明书名、出版社、出版年月等版本信息。

三亚学院《宏观经济学》课程章节教案首页 注:1.每次课(2或4学时)填写课程章节教案首页; 2.教案与讲义正文附后,手书打印均可。

第一章导论 宏观经济学是从总体上研究国民经济的水平、运行、波动、增长以及调控的一门经济学科。 与微观经济学的差别主要体现在应用方法上。 微观经济学:使用传统(物理学、牛顿力学等)方法研究、分析、综合考虑其内部作用,解释经济现象。利用个量方法分析经济,研究的是一般均衡。 宏观经济学:归纳总结各类经济现象,用总量的方法研究经济(综合法)主要研究:就业、经济增长、国际收支平衡、通货膨胀、宏观货币政策、宏观财政政策、环保等问题。 第一节宏观经济学的产生和发展 一、宏观经济学的产生 1662年威廉·配弟英国《赋税论》是宏观经济问题的最早研究者,其核心思想是保持财政平衡,通过节约劳动,提高劳动生产率来增加国民财富。 1758年魁奈法国《经济表》开创宏观总量分析的先河。其核心思想是研究一个农业国家在简单再生产条件下总供给与总需求的均衡问题。采取固定体价格方法对一定时期内社会商品流通总量和货币流通总量、社会总产品和总收入以及社会生产两大部门(农业和工业)之间的交换关系,作了宏观静态分析。 马克思《资本论》将社会总产品在使用价值上分成两大类: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其次将社会总产品在价值上分成物资资料产品税补偿金(c)、工人工资收入(v)和资本家剩余价值(m),最后再对社会再生产(产品的实现)进行研究,分析了资本主义宏观经济失衡的不可避免性。奠定了宏观经济分析的框架。 1929年,西方爆发经济大危机,研究资本主义社会宏观经济问题成为当时西方经济学家的热闹话题和紧急任务。 1936 凯恩斯英国《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西方宏观经济分析的第一部代表作。其主要思想有:(1)否定充分就业;(2)否定萨伊定律,即否定法国萨伊的“供给为其自身创造需求”理论,认为供给并不总是与需求相等,宏观经济经常处于总供给大于总需求;(3)主张国家干预。 1963 阿克利美国《宏观经济理论》比较完整地建立起西方现代宏观经济学的理论体系。 第二节宏观经济分析的若干前提假定 一、资源稀缺假设 指可用于社会经济活动过程的一切要素、环境、条件和人工资源,小于人们心理和生理的最大需求。 二、经济人假设 经济人的三大特征:(1)追求最大经济利益是人们从事经济活动的基本动因;(2)个人自己决定自己的行为,不受外人支配;(3)具有完全的理性行为,可以准确比较和权衡各种经济活动的得失,从而作出合理的选择。 三、多元经济主体假说 在市场经济中,经济主体(即经济人)是多元化的。在计划经济中,只有居民、企业和

曼昆经济学原理第五版宏观经济学习题答案中文

1 / 5 第20xx货币制度 1、为什么银行不持有百分百的准备金?银行持有的准备金量和银行体系所创造的货币量有什么关系? 参考 答案: 银行不持有百分百的准备金是因为把存款用于放贷并收取利息 比持有全部存款更有利可图。银行持有的准备金量和银行体系通过货币乘数所创造的货币量是相关的。银行的准备金率越低,货币乘数越大,所以银行存款的每一元钱可以创造更多的货币 2、考察以下情况如何影响经济的货币制度。 a、假设雅普岛的居民发现了一种制造石轮的简单方法。这种发现如何影响石轮作为货币的有用性呢?并解释之。 b、假设美国某个人发现了一种仿造100美元钞票的简单办法。这种发现将如何影响美国的货币制度呢?并解释之。 参考 答案: a、如果有一种制造石轮的简单方法,雅普岛上的居民就会制造多余的石轮,只要每个石轮的货币价值大于制造它的成本。结果,人们会自己制造货币,于是就有太多的货币被制造出来。最有可能的是,人们会停止接受石轮作为货币,而转向其他资产作为交换的媒介

b.如果美国有人发现了伪造百元面值美钞的简单方法,他们就会大量地生产这种假钞,而降低百元美钞的价值,结果可能是转为使用另一种通货。 3、xx瑞德州银行(BSB)有 2.5亿美元存款,并保持10%的准备率。 2 / 5 a)列出BSB的T账户。 b)现在假设BSB的大储户从其账户中提取了1000万美元现金。如果BSB决定通过减少其未清偿贷款量来恢复其准备率,说明它的新T账户。 c)解释BSB的行动对其他银行有什么影响? d)为什么BSB要采取(b)中所描述的行为是困难的?讨论BSB恢复其原来准备金率的另一种方法。 参考 答案: a. xx瑞德州银行(BSB) 资产 准备金 贷款 b.当BSB的大储户提取了1000万美金现金,而BSB通过减少其未清偿贷款量来恢复其准备率,它的T账户如下: $25 million存款

表格式教案模板

表格式教案模板 表格在日常的使用中是很常见的。也是需要用到的。表格式教案模板范文,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表格式教案模板一:1、表格式音乐教案范例 表格式教案的优点是同时呈现出教学过程中师生活动的内容和方法以及设计意图,使得教学过程中教师更加能够将目的与方法紧密联系,教与学紧密结合。 案例1、 青春舞曲设计方案 教学内容:歌曲《青春舞曲》 欣赏《新疆是个好地方》 教学目标: 1、通过歌曲学唱及欣赏,能够让学生对我国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民族音乐感兴趣,喜欢少数民族音乐文化。 2、能用自然圆润的歌声,明快活泼的情绪演唱《青春舞曲》,感受新疆民族音乐的艺术特征和表现的风格。 3、通过感受、表现音乐,调动学生参与音乐实践活动的热情, 教学重点与难点: 1、用自然圆润的歌声,明快活泼的情绪表现歌曲。 2、领会新疆音乐的艺术特征和风格。 教学用具:钢琴、录音机、磁带、手鼓、碰铃、多媒体课件。

教学环节 教学过程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 入 课 题 播放青春舞曲和新疆是个好地方 一.提问:1、是我国哪个地方的音乐? 2、知道是谁的作品吗? 二.对学生的发言总结补充,介绍作者并引出歌曲。用心聆听、体验。 对问题自由发言, 通过听觉,对新疆音乐有初步的认识。 学 唱

歌 曲 一范唱歌曲。 1.你听到了什么? 2.简介歌曲后复听。 二引导学生自主学唱歌曲。 1 教读歌曲节奏 2 教唱曲谱 弹琴引导学生学唱旋律,

3 教唱歌词 听,谈自已的感受。 加深对歌曲的熟悉,可模唱喜欢的乐句。 1找出节奏特点, 2读节奏, 3手拍节奏。 1随琴哼唱,熟悉旋律 2 视唱曲谱 3用“la”哼唱旋律 1读词 2按节奏读词 3随琴哼唱 让学生轻松的感受音乐,培养学习的兴趣。 初步感受新疆音乐的节奏特点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由浅入深的学唱歌曲。

宏观经济学教案-宏观经济学

宏观经济学教案 课程名称:宏观经济学 适用专业:经贸学院各专业及其它管理类专业规定学时:54学时,3学分 开课学期:二年级上学期 任课教师:宏观经济学课程组

一、课程介绍 宏观经济学以整个国民经济为研究对象,以国民收入的决定为核心,通过研究经济中各有关总量的决定及其变化,说明资源如何才能得到充分利用。其中心理论是国民收入理论。具体来说,它主要研究国民收入问题、失业问题、经济增长和经济波动问题、通货膨胀问题、开放经济问题(国际收支平衡和贸易平衡问题)及宏观经济政策问题等。宏观经济学通过对以上问题的探讨和研究,为分析总体宏观经济行为和政府调控经济提供解释和指导。所以,宏观经济学的内容一般包括国民收入的核算、简单国民收入的决定、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的一般均衡、总需求和总供给模型、宏观经济政策实践、经济增长理论、通货膨胀理论、失业理论、经济周期开放经济下的宏观经济学等。宏观经济学在分析方法上,既采用实证分析方法,又采用规范分析方法,大量使用总量分析法、均衡分析方法、边际分析方法、经济模型等。 二、教学内容 宏观经济学的内容一般包括国民收入的核算、简单国民收入的决定、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的一般均衡、总需求和总供给模型、宏观经济政策实践、经济增长理论、通货膨胀理论、失业理论、经济周期开放经济下的宏观经济学等 三、本课程的教案主要包括下列教学活动形式 1、本章的教学目标及基本要求 2、本章各节教学内容及学时分配 3、教学重点与难点 4、本章教学内容的深化和拓宽 5、本章教学方式(手段)及教学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 6、本章的主要参考书目 7、本章的思考题和习题 8、教学进程 四、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 本课程的教学环节包括:课堂讲授、习题课、课外作业。通过本课程各个教学环节的教学,重点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课堂讲授 主要教学方法:主要采用教师课堂讲授为主,增加讨论课和习题课,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 (二)习题 习题是本课程的重要教学环节,通过习题巩固讲授过的基本理论知识,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习题课:安排每章后。 (三)考试环节 学生成绩评定:平时成绩20%+期末考试80% 平时成绩包括:学习态度、小测验、作业等。 期末考试主要采用笔试闭卷形式,题型主要分为:判断分析题、选择题、计算分析题、简述题和论述题等。

宏观经济学教案

第六章消费 第一节确定情况下的消费:生命周期/持久收入假讲 第二节不确定情况下的消费:随机游走消费理论/随机游走股票价格理论

第一节确定情况下的消费:生命周期/持久收入假讲 1.1两个差不多模型 我们的理论动身点是两个差不多的模型,拉姆齐模型和迭代模型,他们提供了宏观经济学大多数优化模型的框架。 1.1.1拉姆齐模型 ●拉姆齐1(1928)提出,卡斯(1965)和库普曼斯(1965)进展。 ●宏观经济学微观基础第一个差不多模型,旨在确定社会的最优储蓄率。 ●大量相同的竞争性厂商租用资本雇佣劳动以生产并销售产品,大量相同的长生不老家庭供给劳动、持有资 1 Ramsey Frank P.(1928), “A Mathematical Theory of Saving.” Economic Journal 38, No.15 2 (Dec), Pp543-559.

本、消费并储蓄。 不考虑市场的不完美性以及由异质家庭和代际关系造成的所有问题。 1、行为人最优化 行为人的效用函数: 0'',0',)(0 <>=∑∝ =u u C u U t t t β 其中,β代表主观贴现率,10<<β。 行为人面对的生产函数: 0'',0'),(<>=f f K f Y t t t t t K I K )1(1δ-+=+ 其中,δ代表资本折旧率,10<<δ。 行为人面对的预算约束为:

t t t t I C K f Y +==)( 行为人的最优化: t t t t t t t K K C K f t s C u )1()(..) (max 10 δβ--+=+∝ =∑ 转化为: } ])1()([])1()([max{] )1()([max 1211110 ???+-+-+-+-???-+-++++++∝ =∑t t t t t t t t t t t t t K K K f u K K K f u K K K f u δβδβδβ C O F ..(对1+t K 求偏导) )] 1()('[)(') ('11δβ-+=++t t t K f C u C u 经济含义: (1)跨期消费的边际效用之比等于行为人主观收益率和资本实际收益率的乘积。

曼昆宏观经济学复习要点

复习要点 第23章 一国收入的衡量—GDP 微观经济学(microeconomics)研究个别家庭和企业如何做出决策,以及它们如何在市场上相互交易。宏观经济学(macroeconomics)研究整个经济,包括通货膨胀、失业率和经济增长。 一 GDP 1 定义:国内生产总值 (gross domestic product , GDP) 是在某一既定时期一个国家内生产的所有 最终物品与劳务的市场价值。 2 组成:GDP (用Y 代表)被分为四个组成部分:消费(C )、投资(I )、政府购买(G )、净出口(NX ): Y = C + I + G + NX 3 实际GDP 与名义GDP :实际GDP=名义GDP-通货膨胀率,衡量的是生产的变动,而不是物价的变动。 4 GDP 平减指数: 100?=GDP GDP GDP 实际名义平减指数,是经济学家用来检测经济平均物价水平,从而监测 通货膨胀率的一个重要指标。 (GDP deflator ) 5 GDP 与经济福利: ? 由于GDP 用市场价格来评价物品与劳务,它就没有把几乎所有在市场之外进行的活动的价 值包括进来,特别是,GDP 漏掉了在家庭中生产的物品与劳务的价值。 ? GDP 没有包括的另一种东西是环境质量。 ? GDP 也没有涉及收入分配。 二 衡量收入的其他指标: ? 国民生产总值(GNP):是一国永久居民(称为国民)所赚到的总收入。它与GDP 的不同之处在 于:它包括本国公民在国外赚到的收入,而不包括外国人在本国赚到的收入。 ? 国民生产净值(NNP):是一国居民的总收入(GNP)减折旧的消耗。 ? 国民收入、个人收入、个人可支配收入 第24章 生活费用的衡量—CPI 一 CPI 1 定义:消费物价指数 (consumer price index ,CPI) 是普通消费者所购买的物品与劳务的总费用 的衡量标准 2 计算:定义篮子 → 找出价格 → 计算费用 → 选择基年并计算指数 → 计算通货膨胀率 消费者物价指数=基年一篮子的价格 格一篮子物品与劳务的价*100 1001122?-=CPI CPI CPI 年底年第年第年的通货膨胀率第 3 衡量生活费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替代倾向 新产品的引进 无法衡量的质量变动。 4 GDP 平减指数与消费者物价指数 差别1:GDP 平减指数反映了国内生产的所有物品与劳务的价格,而消费物价指数反交映了

《宏观经济学》课程教案1

《宏观经济学》课程教案 第一部分:课程性质,课程目标与教学要求 《宏观经济学》课程,是经济学院经济类本科专业的必修课程.经济学有两大分支,即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随着社会的发展,宏观经济的增长与稳定问题越来越受到关注.因而,宏观经济学是经济学研究的一大重要领域,它在经济类课程中占有显赫的地位并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 《宏观经济学》课程目标是促进学习者理解和掌握宏观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基本方法,认清现代经济学的发展趋势,提高学习者借鉴,参考,择取,利用理论知识的能力,发展学习者的科学研究能力与批判性思维;增进学习者从事经济学研究与改革创新的能力. 《宏观经济学》课程是一门基础性学科,在内容上与会计学,贸易学等经济类课程有关联,在应用上与现实经济生活紧密联系.因此,学习本课程,必须注意理论联系实际,同时要求学习者关注知识与方法的应用.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课程内容与方法. 第二部分:关于教材与学习参考书的建议 本课程拟采用机械工业出版社2005年5月出版的,由萨谬尔森编写的《经济学》一书,作为本课程的主教材. 为了更好地理解和学习课程内容,建议学习者可以进一步阅读以下几本重要的参考书: 1,萧琛等译:《宏观经济学》,华夏出版社,2002年4月版. 2,[美]劳伦斯.迈因纳斯,凯思林.南茨著,曹祖平等译:《经济学学习指南》,华夏出版社,2003年1月版. 3,高鸿业主编:《西方经济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5月版. 第三部分:课程教学内容纲要 第一章宏观经济学概述 本章主要介绍宏观经济学,阐释其基本概念和理论要点,以及如何用它们解释近年来许多非常重要的历史问题和政策问题.学生在学完本章后,应当能够:理解微观

曼昆宏观经济学第七版中文答案

曼昆宏观经济学第七版中文答案 【篇一:曼昆宏观经济学-课后答案第6、7版】txt>复习题 1、由于整个经济的事件产生于许多家庭与许多企业的相互作用,所以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必然是相互关联的。当我们研究整个经济时,我们必须考虑个别经济行为者的决策。由于总量只是描述许多个别决策的变量的总和,所以宏观经济理论必然依靠微观经济基础。 2、经济学家是用模型来解释世界,但一个经济学家的模型往往是由符号和方程式构成。经济学家建立模型有助于解释gdp、通货膨胀和失业这类经济变量。这些模型之所以有用是因为它们有助于我们略去无关的细节而更加明确地集中于重要的联系上。模型有两种变量:内生变量和外生变量,一个模型的目的是说明外生变量如何影响内生变量。 3、经济学家通常假设,一种物品或劳务的价格迅速变动使得供给量与需求量平衡,即市场走向供求均衡。这种假设称为市场出清。在回答大多数问题时,经济学家用市场出清模型。持续市场出清的假设并不完全现实。市场要持续出清,价格就必须对供求变动作出迅速调整。但是,实际上许多工资和价格调整缓慢。虽然市场出清模型假设所有工资和价格都是有伸缩性的,但在现实世界中一些工资和价格是粘性的。明显的价格粘性并不一定使市场出清模型无用。首先偷格并不总是呆滞的,最终价格要根据供求的变动而调整。市场出清模型并不能描述每一种情况下的经济,但描述了经济缓慢地趋近了均衡。价格的伸缩性对研究我们在几十年中所观察到的实际gdp增长这类长期问题是一个好的假设。 第二章宏观经济学数据 复习题 1、gdp既衡量经济中所有人的收入,又衡量对经济物品与劳务的总支出。 gdp能同时衡量这两件事,是因为这两个量实际上是相同的:对整个经济来说,收入必定等于支出。这个事实又来自于一个更有基本的事实:由于每一次交易都有一个买者和一个卖者,所以,一个买者支出的每一美元必然成为一个卖者的一美元收入。

最新宏观经济学电子教案1

宏观经济学电子教案 1

宏观经济学电子教案 本课程结构 1 导论 2 国民收入核算 3 简单的国民收入决定理论 4 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的一般均衡 5 宏观经济政策分析 6 宏观经济政策实践 7 总需求和总供给分析 8 经济周期与经济增长 9 失业与通货膨胀理论 10. 宏观经济学的意见分歧 教材:高鸿业主编:《西方经济学》(宏观部分),第三版,中国人民出版社,2004年。 参考书目:袁志刚欧阳明著《宏观经济学》(第二版),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 [美] N.格里高利.曼昆著《宏观经济学》(中译本),中国人民出版社,2000年。 [美] N.格里高利.曼昆著《经济学原理》(中译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

1导论 1.1宏观经济学的产生和发展: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从17世纪中期到19世纪中期,可称为早期宏观经济学阶段,或古典宏观经济学阶段。主要代表人物及代表作有:威廉. 配第的《赋税论》(17世纪60年代),和《政治算术》(17世纪70年代);亚当.斯蜜的《国富论》(1776年);大卫.李嘉图的《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魁奈的《经济表》等等。 第二阶段,从19世纪末到20世纪30年代,即从早期宏观经济学到凯恩斯宏观经济学产生这一段时期,也称是为现代宏观经济学产生的准备时期。主要的宏观经济理论:瑞典经济学家的动态均衡理论;熊彼特的经济发展理论;英国和美国经济学家的货币数量理论等等。 第三阶段,以1936年凯恩斯的《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简称《通论》)一书的发表作为起点,到20世纪60年代左右,称为宏观经济学的产生和发展时期。1936年凯恩斯的《通论》的出版是现代宏观经济学产生的标志。20世纪30年代末起,凯恩斯的追随者从以下三个方面补充和发展了凯恩斯的宏观经济学,即投资函数理论的发展,消费函数理论的发展和从封闭经济模型发展为开放经济模型。 第四阶段,20世纪70年以来至今是现代宏观经济学进一步发

曼昆《宏观经济学》 完整版

宏观经济学讲稿 第一篇宏观经济变量 第一章总产出 一、总产出核算的指标 1. 国民生产总值和国内生产总值 (1)国民生产总值(GNP):指一个国家或地区一定时期内由本地公民所生产的全部最终产品和劳务的价格总和。GNP在统计时必须注意以下原则: 第一,GNP统计的是最终产品,而不是中间产品。 最终产品供人们直接使用和消费,不再转卖的产品和劳务。 中间产品作为生产投入品,不能直接使用和消费的产品和劳务。 第二,GNP是流量而非存量。 流量是指一定时期内发生或产生的变量。 存量是指某一时点上观测或测量到的变量。 第三,GNP按国民原则,而不按国土原则计算。 (2)国内生产总值(GDP):指一定时期内在一个国家或地区范围内所生产的全部最终产品和劳务的价格总和。GDP与GNP的关系是: GDP = GNP-本国公民在国外生产的最终产品和劳务的价格 +外国公民在本国生产的最终产品和劳务的价格 2. 国民生产净值与国内生产净值 国民生产净值(NNP)与国内生产净值(NDP):GNP或GDP扣除折旧以后的余额。它们是一个国家或地区一定时期内财富存量新增加的部分。 3. 国民收入(NI):NNP或NDP扣除间接税后的余额。它入体现了一个国家或地区一定时期内生产要素收入,即工资、利息、租金和利润的总和。 间接税指能够转嫁税负即可以通过提高商品和劳务的售价把税负转嫁给购买者的税收。这类税收一般在生产和流通环节征收,如增值税、营业税、关税等。 直接税指不能转嫁税负即只能由纳税人自己承担税负的税收。这类税收一般在收入环节征收,如所得税。 4. 个人收入(PI):一个国家或地区一定时期内个人所得的全部收入。它是国民收入进一些必要的调整后形成的一个指标。 最主要的扣减项有:公司未分配利润、社会保障支付; 最主要的增加项有:政府对个人的转移支付,如失业救济、退休金、医疗补助等。 5. 个人可支配收入(DPI):个人收入扣除所得税以后的余额。 国民经济核算体系(SNA)各级指标之间的关系是: GNP或GDP减折旧;等于—— NNP或NDP减间接税;等于—— NI减公司未分配利润、社会保障支付;加转移支付;等于—— PI减个人所得税;等于——DPI

曼昆宏观经济学教案

《西方经济学》(宏观部分)课程教案 学院: 系室: 工号: 姓名:保密

《西方经济学》(宏观部分)课程教案 2015-2016学年第一学期 第(1、2)次课,(4)学时 一、课程标题: 第一章一国收入的衡量 第一节经济的收入与支出 第二节国内生产总值的衡量 第三节GDP的组成部分 第四节真实GDP与名义GDP 第五节GDP是衡量经济福利的好指标吗 二、教学目的: 了解该课程的基本框架,宏观经济学的形成和发展,宏观经济学研究的主要问题,凯恩斯主义的出现与宏观经济学以及学习宏观经济学的意义等问题,为后续宏观经济理论的学习奠定基础。 三、重点及难点: 对现代宏观经济学的理论体系的理解,以及国民收入的核算指标、国民收入核算方法。 四、教学方法: 对本章内容主要以教授法为主,对本门课程作总体的阐述,使学生明确学习本课程的目的,对课程有全面认识。 五、教学内容: 本章是宏观经济学理论的先导知识,要了解宏观经济学形成与发展的不同阶段和理论特点,现代宏观经济学的形成,代表人物,理论体系,以及宏观经济理论的发展趋势等。 一、经济的收入与支出 微观经济学(microeconomics):研究家庭和企业如何做出决策,以及它们如何在市场上相互交易。 宏观经济学(macroeconomics):研究整体经济现象,包括通货膨胀、失业和经济增长。

国内生产总值:简称GDP,它衡量的是一国的总收入,被认为是衡量社会经济福利最好的一个指标。 GDP 同时衡量两件事:经济中所有人的总收入和用于经济中物品与劳务产出的总支出。 对一个整体经济而言,收入必定等于支出。 (1)因为每一次交易都有两方:买者和卖者。某个买者的1 美元支出正是某个卖者的1美元收入。因此,交易对经济的收入和支出做出了相同的贡献。 (2)用图1-1 所示的循环流量图也可以说明收入必定等于支出。假设所有物品与劳务由家庭购买,而且家庭支出了他们的全部收入,这些支出通过物品与劳务市场流动;企业用销售得到的收人来支付工人的工资、地主的租金和企业所有者的利润,这些收入通过生产要素市场流动。货币不断地从家庭流向企业,然后又流回家庭。GDP 等于家庭在市场上为物品和劳务支付的总额,也等于企业在市场上为生产要素支付的工资、租金和利润的总额。 图23-1 循环流量图 现实经济比图23-1所说明的经济要复杂得多。家庭并没有支出其全部收入,也并没有购买经济中生产的全部物品与劳务。但基本经验是相同的:无论是家庭、政府还是企业购买物品或劳务,交易总有买者与卖者。因此,对整个经济而言,支出和收入总是相同的。 二、国内生产总值的衡量 国内生产总值(gross domestic product,GDP):在某一既定时期一个国家内生产

曼昆宏观经济学公式总结

1.GDP(Y),消费(C),投资(I),政府购买(G),净出口(NX) Y=C+I+G+NX 封闭经济不进行国际贸易的国家: Y=C+I+G S是国民储蓄,T是政府得到的税收 私人储蓄:Y-T-C 公共储蓄:T-G Y-C-G=I=S=(Y-T-C)+(T-G) 开放经济,NCO为资本净流出 Y=C+I+G+NX Y-C-G=I+NX S=I+NX ∵NX=NCO ∴S=I+NCO , NX=NCO=S-I 2.GDP平减指数=×100 两个相连年份的通货膨胀率: 第二年的通货膨胀率=×100% 3.消费物价指数(CPI) CPI=×100 第二年的通货膨胀率=×100% 4.把T年的美元换算成今年的美元的公式 今天美元的数量=T年美元的数量× 5.名义利率:通常公布的、未根据通货膨胀的影响校正的利率 真实利率:根据通货膨胀的影响校正过的利率 真实利率=名义利率-通货膨胀率 6.生产函数是描述投入量与产出量之间关系的图表或等式: Y = A F(L, K, H, N) F( ) –是一个表示投入如何结合起来以生产产出的函数,“A”–技术水平 “A”乘以F( ),因此技术进步(“A”的增加)会使经济可以用既定的投入组合生产出更多产量(Y)生产函数有规模收益不变的特征:所有投入数量增加相同比例,产出也会增加那个相同的比例。 所有投入数量翻一番(每种投入数量乘以2)会使产出也翻一番;所有投入数量增加10% (每种投入数量乘以会使产出也增加10%;如果我们把每种投入都乘以1/L,那产出也会乘以 1/L 2Y = A F(2L, 2K, 2H, 2N) = A F, ,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