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观经济学教案-宏观经济学

合集下载

《宏观经济学》教案

《宏观经济学》教案

《宏观经济学》教案宏观经济学教案一、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能够:1. 理解宏观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和重要原理;2. 掌握宏观经济学分析的方法和工具;3. 了解宏观经济学的发展历程和应用领域;4. 培养学生对宏观经济学问题的思考和分析能力。

二、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宏观经济学的定义和基本概念;2. 宏观经济学的三大基本问题;3. 宏观经济学的主要原理与假设;4. 宏观经济学的分析方法和工具;5. 宏观经济学的发展历程和应用领域。

三、教学过程本节课的教学过程分为以下几个环节:1. 导入环节:通过引入宏观经济学的定义和重要性,激发学生对宏观经济学的兴趣和学习的动力。

2. 知识讲解环节:依次介绍宏观经济学的基本概念、三大基本问题、主要原理与假设,并通过图表和案例进行详细说明。

3. 案例分析环节:选取具体的宏观经济学案例,引导学生通过运用宏观经济学的分析方法和工具进行案例分析和讨论。

4. 拓展延伸环节:介绍宏观经济学在金融、政策制定等领域的应用,引导学生拓展对宏观经济学的学习兴趣和应用能力。

5. 总结回顾环节:对本节课的重点内容进行总结,并布置相关的练习和作业。

四、教学方法本节课将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包括讲授、案例分析、讨论和练习等,以促进学生的主动学习和理解能力的培养。

五、教学资源为了支持教学,本节课将使用以下教学资源:1. 教材:教材中的相关章节和案例;2. 多媒体教具:使用投影仪展示相关图表和案例分析;3. 案例资料:准备相关的宏观经济学案例和分析资料。

六、教学评估为了评估学生对本节课内容的学习情况和掌握程度,将采用以下评估方式:1. 课堂讨论:通过学生的积极参与和回答问题,评估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2. 练习作业:布置相关的练习和作业,评估学生对宏观经济学知识的掌握情况;3. 小组项目: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项目,评估学生的团队合作和问题解决能力。

七、教学反思通过教学反思,不断完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学习体验。

《宏观经济学》教案

《宏观经济学》教案

《宏观经济学》教案教案:《宏观经济学》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来自《宏观经济学》教材的第五章,主要内容包括国民收入的测量、通货膨胀与失业、宏观经济政策等。

具体来说,我们将讨论国内生产总值(GDP)的计算方法,通货膨胀和失业的概念及其对经济的影响,以及政府如何通过财政和货币政策来调控经济。

二、教学目标1. 学生能够理解并计算国内生产总值(GDP)。

2. 学生能够解释通货膨胀和失业的概念,并了解它们对经济的影响。

3. 学生能够分析政府如何通过财政和货币政策来调控经济。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国内生产总值(GDP)的计算方法,通货膨胀和失业的概念及其对经济的影响,政府调控经济的手段。

难点:通货膨胀和失业的计算方法,政府政策的有效性和局限性。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PPT、黑板、粉笔学具:笔记本、笔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通过一个国家的经济新闻报道,引出国内生产总值(GDP)的概念,让学生了解GDP对国家经济的重要性。

2. 教材讲解:讲解GDP的计算方法,包括消费、投资、政府支出和净出口等组成部分。

通过PPT和板书,清晰地展示GDP的计算过程。

3. 例题讲解:给出一个具体的例子,让学生计算一个国家的GDP。

通过这个例子,让学生更好地理解GDP的计算方法。

4. 随堂练习:让学生分组讨论,计算给定国家的GDP。

鼓励学生提问,及时解答他们的疑问。

5. 教学难点讲解:讲解通货膨胀和失业的计算方法,以及它们对经济的影响。

通过实际案例,让学生了解通货膨胀和失业的概念。

6. 例题讲解:给出一个关于通货膨胀和失业的例子,让学生分析并解释其中的经济原理。

7. 随堂练习:让学生分析一个国家的通货膨胀和失业情况,并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8. 教学重点讲解:讲解政府如何通过财政和货币政策来调控经济。

通过实际案例,让学生了解政策的有效性和局限性。

9. 例题讲解:给出一个关于财政和货币政策的例子,让学生分析并解释其中的经济原理。

宏观经济学电子教案

宏观经济学电子教案

宏观经济学电子教案第一章:宏观经济学导论1.1 宏观经济学的概念与范围1.2 宏观经济学的目标与方法1.3 宏观经济学的历史与发展1.4 宏观经济学与微观经济学的关系1.5 宏观经济学在经济研究中的重要性第二章:宏观经济变量与测量2.1 国内生产总值(GDP)2.2 通货膨胀与失业2.3 利率与汇率2.4 财政与货币政策2.5 经济增长与人口老龄化第三章:需求-供给分析3.1 需求曲线与供给曲线3.2 市场均衡与失衡3.3 价格弹性3.4 需求-供给模型在宏观经济中的应用3.5 需求-供给分析的局限性第四章:宏观经济学中的政策分析4.1 财政政策的目标与工具4.2 财政政策的传导机制与效应4.3 货币政策的目标与工具4.4 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与效应4.5 政策协调与宏观经济稳定第五章:失业与通货膨胀5.1 失业的类型与测量5.2 失业的原因与解决办法5.3 通货膨胀的类型与测量5.4 通货膨胀的原因与影响5.5 失业与通货膨胀的关系及对策第六章: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6.1 经济增长的概念与衡量6.2 经济增长理论的发展6.3 经济增长与技术进步6.4 经济增长与人力资源开发6.5 经济增长与可持续发展第七章:开放经济下的宏观经济学7.1 国际贸易的基本理论与政策7.2 贸易制度与国际经济组织7.3 汇率决定理论7.4 开放经济下的宏观经济政策7.5 我国对外开放政策及其实践第八章:宏观经济周期与经济波动8.1 经济周期的概念与类型8.2 经济波动的原因与机制8.3 宏观经济政策在经济周期中的作用8.4 经济预测与景气指数8.5 应对经济波动的政策措施第九章:财政与金融市场9.1 金融市场的类型与功能9.2 金融市场的主体与客体9.3 金融市场的运行机制9.4 金融市场的监管与风险9.5 财政与金融市场的相互关系第十章:宏观经济学与现代经济问题10.1 全球化背景下的宏观经济问题10.2 区域经济发展与合作10.3 收入分配不平等与社会福利10.4 人口老龄化与养老保障10.5 生态环境与经济发展重点和难点解析重点环节1:宏观经济学导论宏观经济学的基本概念、目标、方法及其与微观经济学的关系是理解整个学科的基石。

宏观经济学教案第一章宏观经济学导论

宏观经济学教案第一章宏观经济学导论

宏观经济学教案第一章宏观经济学导论【导语】宏观经济学是经济学的重要分支之一,它研究经济体整体而非个体的经济行为,涉及国民收入、就业、通货膨胀、货币政策等广泛领域。

本教案旨在介绍宏观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和研究方法,帮助学生建立对宏观经济学的初步认识。

【一、教学目标】1. 了解宏观经济学的定义和研究范围;2. 掌握宏观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如国民收入、总需求、总供给等;3. 理解宏观经济学的重要性和实际应用价值;4. 培养学生对经济问题的分析和解决能力。

【二、教学重点】1. 宏观经济学的定义和研究范围;2. 宏观经济学的基本概念;3. 宏观经济学的实际应用。

【三、教学内容】1. 宏观经济学的定义和研究范围宏观经济学是研究经济体整体而非个体的经济行为的学科。

它关注的是国民经济整体的运行规律和问题,包括经济增长、就业、物价水平、货币政策等内容。

与之相对的是微观经济学,它研究个体经济主体的行为和决策。

2. 宏观经济学的基本概念2.1 国民收入国民收入是指某一时期内某个国家或地区居民从各种经济活动中所取得的收入总额,包括工资、利润、利息和地租等。

2.2 总需求总需求是指商品和服务在某个时间段内的总购买力,它的构成包括个人消费支出、政府支出、投资和净出口。

2.3 总供给总供给是指某一时间段内全部经济部门所生产和提供的全部商品和服务的总量。

2.4 通货膨胀通货膨胀是指货币的一般购买力下降,导致物价普遍上涨的现象。

3. 宏观经济学的实际应用3.1 政府宏观调控宏观经济学为政府提供了制定经济政策的理论基础。

通过使用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等手段,政府可以对经济进行调控,实现稳定增长、低通胀和充分就业的目标。

3.2 企业经营决策宏观经济学的研究结果能够帮助企业理解经济环境并做出相应的经营决策。

企业可以根据宏观经济的走势,调整生产规模、价格策略等,以适应市场需求。

3.3 个人理财规划宏观经济学的知识对于个人理财规划也具有重要意义。

了解宏观经济的状况能够帮助个人做出合理的投资和储蓄决策,降低经济风险,实现自身财务目标。

2024年曼昆宏观经济学教案(带特殊条款)

2024年曼昆宏观经济学教案(带特殊条款)

曼昆宏观经济学教案(带特殊条款)曼昆宏观经济学教案一、引言曼昆的《宏观经济学》是一本广受欢迎的经济学教科书,它深入浅出地介绍了宏观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和政策。

本教案旨在帮助教师和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曼昆的宏观经济学理论,提高教学效果和学习效果。

二、教学目标1.理解宏观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和理论框架,包括国民收入、通货膨胀、失业率、经济增长等。

2.掌握宏观经济学的基本工具和模型,如IS-LM模型、AD-AS 模型、菲利普斯曲线等。

3.分析和解释现实经济问题,如货币政策、财政政策、国际贸易等。

4.培养学生的经济学思维和分析能力,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内容1.第1章:导论宏观经济学的定义和目标宏观经济学的数据来源和指标2.第2章:国民收入核算国民收入的概念和计算方法GDP、GNP、NI等指标的关系和区别3.第3章:经济增长经济增长的概念和衡量指标经济增长的决定因素和模型4.第4章:通货膨胀通货膨胀的概念和衡量指标通货膨胀的原因和影响5.第5章:失业失业的类型和衡量指标失业的成因和影响6.第6章:货币政策货币政策的目标和工具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和效应7.第7章:财政政策财政政策的目标和工具财政政策的传导机制和效应8.第8章:国际贸易国际贸易的基本概念和理论国际贸易的影响和政策四、教学方法1.讲授法:教师通过讲解、演示和案例分析等方式,向学生传授宏观经济学的基本概念、理论和政策。

2.讨论法:教师引导学生参与课堂讨论,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经济学思维和分析能力。

3.案例分析法:教师通过引入实际案例,引导学生运用宏观经济学理论分析现实经济问题,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五、教学评价1.课堂表现:教师可以通过学生的提问、回答和讨论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和思考能力。

2.作业和考试:教师可以通过布置作业和考试,检验学生对宏观经济学理论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3.案例分析报告:教师可以要求学生撰写案例分析报告,评估学生对现实经济问题的分析和解决能力。

2024版宏观经济学公开课教案

2024版宏观经济学公开课教案
联系
微观经济学是宏观经济学的基础,两者都是研究经济现象的,只是研究角度和 对象不同。
区别
微观经济学研究个体经济单位(如家庭、企业)的行为,而宏观经济学研究整 个经济体系的运行。
本课程教学目标与内容安排
教学目标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宏观经济学的基本 理论和分析方法,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现实经济 问题。
实践案例
2008年金融危机期间,各国普遍采用宽松货币政策和积 极财政政策来刺激经济,如降低利率、扩大政府支出等。 在某些特定时期,如通货膨胀严重或财政赤字过大时, 政府可能会采取紧缩性财政政策或货币政策来稳定经济。
国际间政策比较和启示
美国
美联储采用独立的货币政策,而财政政策则受到国会和总统的较大影响,两者之间的协调配合相对复杂。
宏观经济学公开课教案
目录
• 宏观经济学概述 • 国民收入与经济增长 • 失业与通货膨胀问题探讨 • 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实践应用 • 国际贸易与金融市场互动关系 • 宏观经济政策效果评价及未来展望
01
宏观经济学概述
Chapter
宏观经济学定义与研究对象
定义
宏观经济学是研究整个经济体系运 行规律、经济总量及其相互关系的 经济学分支。
通过国际比较,可以了解各国经济发展的水平和差异,借鉴先进经验,
推动本国经济发展。
03
比较指标与方法
常用的比较指标包括国内生产总值(GDP)、人均GDP、经济增长率
等,比较方法包括时间序列分析、横截面数据分析和面板数据分析等。
03
失业与通货膨胀问题探讨
Chapter
失业类型、原因及影响分析
失业类型
各阶段特点
不同经济发展阶段具有不同的经济特 征和发展重点,如工业化初期以农业 为主导产业,工业化中期以重工业为 主导产业等。

《宏观经济学》课程教案

《宏观经济学》课程教案

《宏观经济学》课程教案一、课程概述《宏观经济学》是一门重要的经济学课程,旨在帮助学生理解和分析国民经济的总体运行规律和宏观经济政策的制定与实施。

本课程旨在通过讲授宏观经济学的基本概念、理论和方法,使学生全面了解宏观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和应用,培养学生的宏观经济分析能力和宏观经济政策思维。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宏观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和理论框架;2. 掌握宏观经济学的基本分析方法和工具;3. 熟悉宏观经济政策的制定和实施过程;4. 培养学生的宏观经济分析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5. 培养学生对国民经济发展的整体把握和宏观经济政策的思考能力。

三、教学内容与安排1. 第一讲:宏观经济学导论- 简要介绍宏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和基本特点;- 介绍宏观经济学的主要理论流派及其发展历程;- 解释宏观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和研究方法。

2. 第二讲:国民经济核算与经济增长- 介绍国民经济核算的基本框架和指标体系; - 讲解经济增长的基本概念和计量方法;- 探讨经济增长的驱动力和影响因素。

3. 第三讲:通货膨胀与失业- 分析通货膨胀的产生和影响;- 讲解失业的类型和原因;- 探讨通货膨胀与失业的关系和政策调控。

4. 第四讲:货币与金融市场- 介绍货币的产生和功能;- 分析货币供求与货币市场均衡;- 研究金融市场的基本运作和调控。

5. 第五讲: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 讲解货币政策的目标和工具;- 探讨财政政策的类型和作用;- 分析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的协调与冲突。

6. 第六讲:国际贸易与国际经济合作- 理解国际贸易的基本原理和模型;- 探讨国际贸易的收益和成本;- 分析国际经济合作的机制和效果。

四、教学方法1. 理论讲授:对每个内容模块进行系统教学,通过讲解基本概念、核心理论和案例分析,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点。

2. 讨论与互动: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案例分析和问题解答,培养学生的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实践操作:引导学生进行统计数据查询和分析,结合实际经济现象进行实证研究和报告撰写,提升实际操作能力。

宏观经济学公开课教案

宏观经济学公开课教案

宏观经济学公开课教案第一节:宏观经济学的基本概念与原理宏观经济学是研究整个国民经济运行规律的学科,它关注的是宏观层面的经济现象和经济变量。

本节将介绍宏观经济学的基本概念与原理。

1. 宏观经济学的定义与研究对象宏观经济学是研究整个国民经济总体运行规律的学科,其研究对象包括国民生产总值、失业率、通货膨胀率等宏观经济变量。

2. 宏观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宏观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包括总需求与总供给的平衡、通货膨胀与失业之间的关系、经济增长与生产要素的投入等。

3. 宏观经济学的重要指标宏观经济学中的重要指标包括国民生产总值、消费者物价指数、失业率、货币供应量等,这些指标能够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状况与发展水平。

第二节:宏观经济学的经济周期理论宏观经济学的经济周期理论是研究经济波动和周期性变化的理论体系。

本节将介绍宏观经济学的经济周期理论。

1. 经济周期的定义与特征经济周期是指经济活动在一定时期内的波动和变化,其特征包括周期性、波动性和不规则性。

2. 经济周期的阶段经济周期通常包括繁荣期、衰退期、萧条期和复苏期四个阶段,不同阶段的经济表现各不相同。

3. 经济周期的原因与影响因素经济周期的形成与多种因素相关,包括内外部冲击、投资与消费需求、货币政策等。

这些因素会对经济波动产生影响。

第三节:宏观经济政策与经济管理宏观经济政策是指通过调控经济运行来实现宏观经济目标的政策手段。

本节将介绍宏观经济政策与经济管理的相关内容。

1. 宏观经济政策的分类与目标宏观经济政策可分为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两大类,其目标包括稳定物价水平、促进就业、实现经济增长等。

2. 货币政策的工具与调控手段货币政策的工具包括利率、货币供应量等,通过调整这些工具来实现经济调控的目标。

3. 财政政策的工具与调控手段财政政策的工具包括税收和政府支出等,通过调整这些工具来实现经济调控的目标。

第四节:宏观经济学的国际视野宏观经济学的国际视野是指宏观经济学在国际经济领域中的应用和研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宏观经济学教案课程名称:宏观经济学适用专业:经贸学院各专业及其它管理类专业规定学时:54学时,3学分开课学期:二年级上学期任课教师:宏观经济学课程组一、课程介绍宏观经济学以整个国民经济为研究对象,以国民收入的决定为核心,通过研究经济中各有关总量的决定及其变化,说明资源如何才能得到充分利用。

其中心理论是国民收入理论。

具体来说,它主要研究国民收入问题、失业问题、经济增长和经济波动问题、通货膨胀问题、开放经济问题(国际收支平衡和贸易平衡问题)及宏观经济政策问题等。

宏观经济学通过对以上问题的探讨和研究,为分析总体宏观经济行为和政府调控经济提供解释和指导。

所以,宏观经济学的内容一般包括国民收入的核算、简单国民收入的决定、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的一般均衡、总需求和总供给模型、宏观经济政策实践、经济增长理论、通货膨胀理论、失业理论、经济周期开放经济下的宏观经济学等。

宏观经济学在分析方法上,既采用实证分析方法,又采用规范分析方法,大量使用总量分析法、均衡分析方法、边际分析方法、经济模型等。

二、教学内容宏观经济学的内容一般包括国民收入的核算、简单国民收入的决定、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的一般均衡、总需求和总供给模型、宏观经济政策实践、经济增长理论、通货膨胀理论、失业理论、经济周期开放经济下的宏观经济学等三、本课程的教案主要包括下列教学活动形式1、本章的教学目标及基本要求2、本章各节教学内容及学时分配3、教学重点与难点4、本章教学内容的深化和拓宽5、本章教学方式(手段)及教学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6、本章的主要参考书目7、本章的思考题和习题8、教学进程四、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本课程的教学环节包括:课堂讲授、习题课、课外作业。

通过本课程各个教学环节的教学,重点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课堂讲授主要教学方法:主要采用教师课堂讲授为主,增加讨论课和习题课,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

(二)习题习题是本课程的重要教学环节,通过习题巩固讲授过的基本理论知识,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习题课:安排每章后。

(三)考试环节学生成绩评定:平时成绩20%+期末考试80%平时成绩包括:学习态度、小测验、作业等。

期末考试主要采用笔试闭卷形式,题型主要分为:判断分析题、选择题、计算分析题、简述题和论述题等。

五、建议使用教材和教材参考书1.张广胜等,《宏观经济学》,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012.高鸿业,《西方经济学》第二版,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3.曼昆著梁小民译,《经济学原理》第三版,机械工业出版社,20034.萨缪尔森,诺德豪斯.经济学.第16版.第1章引言.纽约:麦格鲁一希尔公司,1998 5.李翀,《现代西方经济学原理》,2000年版6.斯蒂格利茨.经济学,诺顿公司,19937.蒋中一.数理经济学的基本方法.第3版,麦格鲁一希尔公司,19848.尹伯成:《宏观经济学》,复旦大学出版社1996 版;9.张清溪等:《经济学—理论与实际》(下册)台湾商务印书馆1993 年2 版;10.欧阳明等:《宏观经济学》,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 年版;11.加尔布雷斯等:《宏观经济学》,经济科学出版社1997 年版。

12.黎诣远:《宏观经济分析》,清华大学出版社1992 年版;13.萨缪尔森和诺德豪斯:《宏观经济学》,华夏出版社1999年版。

14.克鲁格曼和奥伯斯法尔德:《国际经济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一章导论(3学时)本章教学目标和要求:(1)理解经济学、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的性质或内涵及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的关系;(2)了解宏观经济学的产生及发展史;(3)掌握和重点掌握宏观经济学的研究内容和基本研究方法;(4)了解经济学的研究范式本章各节的教学内容:第一节:经济学、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一、经济学的内涵或本质二、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的内涵或本质三、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的关系第二节:宏观经济学的产生和发展史第三节:宏观经济学的研究内容和基本研究方法一、研究内容1.国民收入问题(国民收入的核算和决定)2.失业问题3.经济增长和经济波动问题4.通货膨胀问题5.开放经济问题(国际收支平衡和贸易平衡问题)6.开放条件下的宏观经济政策问题二、基本研究方法1.总量分析方法2.边际分析法3.实证分析方法与规范分析方法4.均衡分析方法与非均衡分析方法5.静态分析、比较静态分析和动态分析方法6.即期分析和跨时期分析的方法7.经济模型三、经济学的研究范式四、现代宏观经济学研究的三个步骤本章教学重点:(1)宏观经济学的研究内容(2)宏观经济学的基本研究方法本章教学内容的深化和拓宽:经济学的研究范式和现代宏观经济学采取的三个基本步骤;本章教学方式:板书;本章教学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让学生明白学好宏观经济学对日常生活的重要性;参考书目:(1)范家骧主编.2003年.宏观经济学,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宋承先主编.1997年.现代西方经济学(宏观经济学)(第二版),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3)武拉平等主编.2004年.宏观经济学,北京: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4)萨克斯(Sachs,J.)和拉雷恩(Larrain,F.)著(费方域译).1997年.全球视角的宏观经济学(Macroeconomics in the Global Economy),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5)斯蒂格利茨(Stiglitz,J.E.)和沃尔什(Walsh,C.E)著(黄险峰、张帆译).2005年.经济学(上、下册)(第三版),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6)萨缪尔森(Samulson,P.A.)和诺德豪斯(N,W.Nordhouse.)著(高鸿业译).1991年.经济学(下册)(第12版),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本章思考题:1.宏观经济学研究涉及哪些基本问题?2.宏观经济学的研究方法有哪些,请结合实例来说说你对这些研究方法的理解?第二章国民收入的核算本章教学目标和要求:(1)了解流量和存量的区别及国民收入帐户(SNA);(2)理解并掌握国内生产总值(GDP)及其名义量和实际量的区别,了解其它几个国民收入指标;(3)掌握国民收入核算的支出法和收入法,了解核算的生产法;(4)掌握国民收入的桓等式本章各节的教学内容:第一节:国内生产总值(GDP)一、流量和存量二、国民收入帐户(SNA)三、国内生产总值1.概念;2.GDP的涵义;3.实际GDP和名义GDP;四、其它几个国民收入指标1.NPI;2.NI;3.PI和PDI;第二节:国民收入核算方法一、支出法或最终产品法1.支出法核算的项目;2.用支出法核算GDP;二、收入法1.收入法核算的项目;2.我国用收入法核算GDP;三、生产法四、用GDP度量存在的问题第三节:国民收入的桓等式一、总供给与总需求二、二部门经济的收入构成和投资-储蓄桓等式三、三部门经济的收入构成和投资-储蓄桓等式四、四部门经济的收入构成和投资-储蓄桓等式五、应注意的问题本章教学重点:(1)国内生产总值(2)国民收入核算的支出法和收入法(3)国民收入桓等式本章教学内容的深化和拓宽:用GDP度量产出时存在的问题;本章教学方式:板书;本章教学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应结合中国实际来讲授本章内容;参考书目:(1)范家骧主编.2003年.宏观经济学,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王健和李新文主编.2005年.宏观经济学,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3)武拉平等主编.2004年.宏观经济学,北京: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4)斯蒂格利茨(Stiglitz,J.E.)和沃尔什(Walsh,C.E)著(黄险峰、张帆译).2005年.经济学(下册)(第三版),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本章思考题:名词解释:国内生产总值(GDP)、GDP平减指数、中间产品1.如何用支出法核算GDP?为什么政府的转移支付不计入GDP?2.如何用收入法核算GDP?3.试述国民经济的桓等式?4.某国经济在1996年和1997年的名义GNP和实际GNP数据如下:单位:10亿美元年份名义GNP 实际GNP1996 1200 10001997 1386 1050(1)1996年的折算指数(2)1997年的折算指数(3)1996-1997年之间的根据GNP折算指数5.假定某国经济仅生产两种产品:CD唱机和CD唱片,已知数据如下表所示年份产品产量价格1990 唱机500 40001995 1000 20001990 唱片80000 10.01995 160000 20.0注:Q为数量,P为价格(美元)试计算如下表格:年份名义GDP 实际GDP(1990年美元)GDP平减指数19956.某厂已将积压数年的产品推销出去了,这对当年的GDP会产生什么影响,为什么?7.假如某人不出租他的房子而是自己使用这部分房租算不算GDP,为什么?第三章简单国民收入决定理论(产品市场均衡)本章教学目标和要求:(1)明白简单国民收入决定理论的假设;(2)理解并掌握消费函数和储蓄函数、边际消费倾向和边际储蓄倾向的含义;(3)掌握二部门、三部门和四部门经济的均衡国民收入决定的方法及其计算;(4)掌握乘数原理及各个乘数计算;(5)了解加速数原理及其在宏观经济分析中应用;本章各节的教学内容:第一节:消费函数和储蓄函数一、消费函数二、储蓄函数三、消费函数和储蓄函数的关系四、家庭消费函数和社会消费函数的不同(扩展内容)五、几种消费理论(扩展内容)第二节:均衡国民收入的决定一、假设二、均衡国民收入的含义三、二部门经济均衡国民收入的决定1.使用消费函数决定均衡国民收入2.使用储蓄函数决定均衡国民收入四、三部门经济均衡国民收入的决定五、四部门经济均衡国民收入的决定第三节:乘数原理一、乘数效应二、乘数效应的形成机制三、乘数(一)投资乘数(二)政府购买乘数(三)税收乘数(四)政府转移支付乘数(五)平衡预算乘数(六)对外贸易乘数第四节:加速原理一、加速数二、加速数原理的成因三、乘数—加速数模型本章教学重点:(1)消费函数及边际消费倾向;(2)均衡国民收入的决定(3)乘数本章教学内容的深化和拓宽:家庭消费函数和社会消费函数的不同; 本章教学方式:板书;本章教学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在理论内容讲授后,带领学生进行相关计算题的讲解;参考书目:(1)范家骧主编.2003年.宏观经济学,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王健和李新文主编.2005年.宏观经济学,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 (3)武拉平等主编.2004年.宏观经济学,北京: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4)斯蒂格利茨(Stiglitz,J.E.)和沃尔什(Walsh,C.E )著(黄险峰、张帆译).2005年.经济学(下册)(第三版),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本章思考题:名词解释:边际消费倾向(MPC )、边际储蓄倾向(MPS )、投资乘数、政府购买支出乘数、税收乘数、平衡预算乘数、加速数1.在均衡产出水平上,是否计划存货投资和非计划存货投资都必定为0? 2.试在一张图上画出用消费函数和储蓄函数决定同一均衡收入的两种方法? 3.说明消费函数和储蓄函数的关系?4.试进行四部门经济模型中的各种乘数的推导?5.假设某经济社会的消费函数为1000.8,d c y =+投资50(单位:10亿美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