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尝君列传读后感_心得体会
冯谖客孟尝君读后感(通用5篇)

冯谖客孟尝君读后感冯谖客孟尝君读后感(通用5篇)看完一本名著后,大家心中一定有不少感悟,现在就让我们写一篇走心的读后感吧。
千万不能认为读后感随便应付就可以,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冯谖客孟尝君读后感(通用5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冯谖客孟尝君读后感1念高中时,读完《冯谖客孟尝君》一文,大家都对文中的主人公冯谖那种忠心侍主、敢说敢做的精神和深谋远虑的能力所折服,同时也对孟尝君说三道四,认为他处处不如冯谖。
但我仔细推敲。
认为孟尝君田文大智大勇,有他光辉的一面。
首先,孟尝君有“知人善用”的能力。
冯谖是因为贫穷无法养活自己和母亲,才去投奔孟尝君的,既没有正式的文凭,也没有什么“爱好”和“才干”,更无什么过硬的背景关系。
但孟尝君深知“自古英才出寒家”这个道理,“善者不来,来者不善”,冯谖他既然敢慕名而来,必有他的过人之处,没有对冯谖进行严格考核,就欣然接纳了他,正应了清朝思想家龚自珍的话“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
孟尝君比起楚怀王等那些拒人才于千里之外的蠢才来说,不知要高明多少。
对当今社会一些“任人唯亲”“唯文凭是论”的用人机制来说,也是一个借鉴。
其次,孟尝君有“礼贤下士”的虚心。
俗话说“无功不受禄”。
大家都知道,在商品交换活动中遵循的是“等价交换”规律,即你有多少商品,就只能换多少钱,换在劳务领域里来说,就是你付出多少劳务,就只能领取多少报酬。
冯谖在孟尝君门下做了很久的门客,未立寸功,主人孟尝君甚是连他的面都不认识,他居然整天“弹铗而歌”,抱怨吃饭没有鱼,出入没有车,不能养家糊口,其他的门客都讨厌他,没想到孟尝君居然一一满足他,说明孟尝君具有三国时期刘备那种“三顾茅庐”的精神,他既然认定冯谖有才干,就以礼相待,迁就他。
再次,孟尝君有“大肚能容”的开阔胸襟。
孟尝君是耗费祖辈和他自己几代人的心血,才创下这偌大的家业,得以确保自己在齐国高贵的政治和经济地位,一旦这种根基不稳,势必影响他在齐国的地位,甚至给他带来生命危险。
冯谖客孟尝君读后感(汇总5篇)

冯谖客孟尝君读后感(汇总5篇)1.冯谖客孟尝君读后感第1篇《冯谖客孟尝君》(《战国策?齐策》,题目为后人所加)是一篇非常著名的历史散文,好多选本,像《古文观止》、《古文鉴赏辞典》以及中文专业各种类型的“古代文学作品选”几乎都无一例外地选了这篇文章。
这都证明它不是一般的散文,而是一篇非常有影响的散文。
之所以如此是因为文章本身具有很强的艺术性。
有关此文的评析大都围绕着情节的一波三折与故事的欲扬先抑来落笔。
笔者认为这篇文章的故事性的确很强,戏剧味很浓,活脱脱是一篇引人入胜的短篇小说,但我更愿意把它看作是一篇冯谖向人们证明自己人生价值过程的小说或故事。
对于一个身怀金玉的智囊之士,他不急于向人们表明什么,对于世人的态度也毫不在乎,只要求获得与自己能力相称的待遇。
在获得应有的待遇后,又要以“女为悦己者容,士为知己者死”的信条来报答“知己者”。
但是这种证明的过程不是一帆风顺的,而是相当艰难和曲折的。
在一开始,冯谖托人告诉孟尝君要做其门客,孟尝君使人问冯谖,有何爱好与才能。
冯谖说“客无好”、“客无能”。
孟尝君“笑而受之”。
对于这个“笑”,到底是何用意?一般的说法认为孟尝君是嘲笑。
可嘲笑又为什么接受了冯谖的请求?回答说,因为他很有钱,并且说他与当时魏国的信陵君、楚国的春申君、赵国的平原君都养有许多食客,号称“食客三千”,以至于有“战国四公子”之称云云。
我认为这种看法表面上好像非常合情,然而实际上却不十分合理。
我们知道对于要求到他的门下作食客的人,孟尝君可能都要询问这个食客有什么本事。
那些不学无术之徒,对自己的能力往往要尽其想象夸张之能事,尽可能的夸大其辞,以期获得更好的物质待遇,不至于被“食以草具”、“食无鱼”、“出无车”。
类似的回答孟尝君听的多了,对于那样的食客他也见的多了。
然而在问冯谖同样问题的时候,却听到了与常人迥异的回答,他在朦胧中已经隐隐感觉到了这个人的不平常,这里的“笑”是意味深长的笑,而不是鄙视的嘲笑。
孟尝君列传读后感(通用5篇)

孟尝君列传读后感孟尝君列传读后感(通用5篇)看完一本名著后,大家心中一定是萌生了不少心得,这时最关键的读后感不能忘了哦。
是不是无从下笔、没有头绪?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孟尝君列传读后感(通用5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孟尝君列传读后感1《孟尝君列传》出自《史记》,是记述孟尝君许多事迹的文献。
通过《孟尝君列传》我们认识了孟尝君这个人,了解到了他传奇的人生,知晓了他很多高尚的品德,也领悟到了许多人生道理。
读完《孟尝君列传》我收获匪浅,我觉得我们应该向孟尝君学习。
孟尝君列传讲述了,孟尝君不凡的出生故事,他的母亲就非常开明,知道了人命不可以如此迷信,不能因为出生时间而判定人的一生。
孟尝君也不辜负母亲期望,长大以后就成为了非常贤德的人。
长大以后的孟尝君接待宾客,广交好友,后来成为了秦国的宰相,可是也因为他特殊的出生身份遭遇到了秦国一些人的猜忌,险些就入危险了。
而在危难关头,孟尝君表现出了自己的品德,那些原本不被看好的宾客其中几个人恰恰是在危难关头发挥了关键作用。
从《孟尝君列传》故事当中,我体会到了为人待人不应该非常注重出生,人出生可能非常贫贱,可是只要这人后来发展了努力了,我们应该懂得尊重他人,学会交朋友。
总的来说,孟尝君列传所阐述的道理挺多,大家应该好好阅读,从中体会道理。
孟尝君列传读后感2在电影《天下无贼》中,有这样一句台词:“21世纪什么最贵?人才!”不仅仅在21世纪,在离我们非常遥远的战国时代,人才也是相当重要的,只不过当时不叫人才,叫做“士”。
在中国古代,“士”的含义甚广,既可指士兵、武士,也可指士大夫、贵族,还可以指青壮年男子,但最常见的含义应该是指具有某种品质、技能或才干的人和知识分子,《孟尝君传》中的“士”应该只能是后面的两种人。
既然只要是具有某种品质、技能和才干的人就可以称为“士”,而不一定必须是知识分子,那就不应该把《孟尝君传》中的“鸡鸣狗盗之徒”排除在“士”之外,因为毕竟他们也有一技之长啊,而且除了“鸡鸣狗盗”以外,他们应该还有其它的技能和才干,他们才能够享受孟尝君给他们作为食客的待遇,否则,孟尝君就是一个白痴,每年费许多财力去养活那些一无所长的废人。
孟尝君传读后感(二)

孟尝君传读后感(二)王安石《读孟尝君传》是一篇短小精悍的文章。
王安石在读《史记孟尝君传》之后,就写下一篇读后感,也就是久负盛誉的《读孟尝君传》,全文如下:世皆称孟尝君能得士,士以故归之,而卒赖其力,以脱于虎豹之秦。
嗟乎!孟尝君特鸡鸣狗盗之雄耳,岂足以言得士?不然,擅齐之强,得一士焉,宜可以南面而制秦,尚何取鸡鸣狗盗之力哉?夫鸡鸣狗盗之出其门,此士之所以不至也。
以上就是这篇文章的全文。
这里王安石提出了士的标准。
按照这个标准来衡量,孟尝君只是那种鸡鸣狗盗之徒中的佼佼者,他所豢养的门客都是些鸡鸣狗盗之徒。
也许这种评论比较恰当吧。
显然,王安石过于个人英雄主义了。
出色的人才固然是重要的,但是也未必如他所说的,擅齐之强,得一士焉,宜可以南面而制秦。
六国被秦国统一了,难道六国都没有充分利用人才吗?秦国实行远交近攻的策略,各个击破,最终实现统一,这样的战略,即使齐国举用了最出色的人才,也没有多少胜算,更别说什么宜可以南面而制秦了。
诸葛亮可谓人才了吧。
在曹魏忙活防卫东吴的时候,尚且不能夺取陇右,甚至数次北伐都受挫。
可见,有了出色的人才也未必就能掌握多少胜算。
就说王安石自己吧。
他不是这种最出色的人才吗?但是,他的改革怎么样了呢?还不是虎头蛇尾,举步维艰吗?可见,人才固然是重要的,但也不能过于个人英雄主义。
应该发挥群众的作用。
例如,奥巴马上台了,美国人把一切希望都寄托于奥巴马了吗?非也!美国人把希望将仍然主要寄托于国会等组织。
王安石这篇文章的观点也有可取之处。
那就是他说的夫鸡鸣狗盗之出其门,此士之所以不至也。
这个观点也许是正确的吧。
就说各种官豢的专家学会组织吧。
夫鸡鸣狗盗之出其门,此士之所以不至也。
现在,那些吃官饭的专家素质普遍比较差劲。
经济学家就记住市场经济了;作家就记住谀词了;记者就晓得封口费;史学家就晓得唯物论;教授就晓得自由主义;等等。
为什么这样呢?夫鸡鸣狗盗之出其门,此士之所以不至也。
孟尝君列传读后感

孟尝君列传读后感《孟尝君列传》是司马迁所著的《史记》中的一篇传记,讲述了春秋时期齐国的一位贤明君主孟尝君的生平事迹。
孟尝君是春秋时期齐国的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和军事家,他以其卓越的才智和高尚的品德,为齐国带来了繁荣和稳定。
在读完这篇传记后,我深受启发,对孟尝君的品德和才智深感敬佩。
首先,孟尝君以其高尚的品德和忠诚的为政赢得了人民的信任和爱戴。
在他执政期间,他以民为本,推行民生政策,减轻了人民的负担,改善了人民的生活。
他还重用贤能之士,任人唯贤,不问出身,使得国家政治得到了很大的改善。
在外交方面,他以智慧和谋略化解了外部势力的威胁,使得齐国在外交上处于有利地位。
孟尝君的高尚品德和为政理念,使得齐国在他的统治下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和繁荣。
其次,孟尝君以其卓越的才智和谋略,使得齐国在外交和军事上取得了辉煌的成就。
他善于利用外部势力之间的矛盾,巧妙地化解了齐国的外部威胁,使得齐国在外交上处于有利地位。
在军事方面,他善于运用兵法,组织了一支强大的军队,成功地击退了外敌的入侵,保卫了齐国的疆土安全。
他还善于用智慧和谋略解决内部矛盾,使得国家政治稳定,社会安定。
孟尝君的卓越才智和谋略,为齐国带来了繁荣和稳定,使得齐国在春秋时期处于强盛之地位。
最后,孟尝君的生平事迹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启示。
他以其高尚的品德和卓越的才智,为国家和人民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成为了春秋时期的一代名君。
他的忠诚为政、善于用智慧和谋略解决问题的作风,为我们树立了榜样。
他的生平事迹告诉我们,只有以高尚的品德和卓越的才智为基础,才能成就一番伟业。
同时,他的生平事迹也告诉我们,只有善于用智慧和谋略解决问题,才能取得成功。
总之,《孟尝君列传》是一部鼓舞人心的传记,通过讲述孟尝君的生平事迹,向我们展示了一个真正的贤明君主应有的品德和才智。
读完这篇传记,我深受启发,对孟尝君的高尚品德和卓越才智深感敬佩。
希望我们能够以孟尝君为榜样,努力学习他的品德和才智,为国家和人民做出自己的贡献。
孟尝君列传读后感

孟尝君列传读后感《孟尝君列传》是中国古代史书《史记》中的一篇传记,记载了春秋时期齐国的贤臣孟尝君的生平事迹。
在这篇传记中,孟尝君以其高尚的品德和才能,成为了齐国的一位贤臣,为国家和民族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通过阅读这篇传记,我对孟尝君这位伟大的历史人物有了更深刻的了解,也对他的品德和智慧深感敬佩。
首先,孟尝君在传记中展现出了高尚的品德和忠诚的精神。
在他担任齐国宰相的时候,他不仅竭尽全力为国家谋利益,还对君王忠诚耿直,不畏权贵,坚持原则。
他在政治上不图私利,不为权力所腐蚀,一心为国家和民族谋福利。
这种高尚的品德和忠诚的精神,让我深受感动。
在当今社会,我们也应该以孟尝君为榜样,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做一个对国家和社会有益的人。
其次,孟尝君在传记中展现出了非凡的智慧和才能。
他在处理国家事务和处理内外交涉时,总是能够冷静沉着,善于分析问题,善于制定策略,善于化解矛盾,善于协调各方利益。
他的智慧和才能,使他成为了齐国的一位贤臣,也使齐国在当时的政治局势中处于一个相对稳定和繁荣的状态。
在当今社会,我们也应该学习孟尝君的智慧和才能,善于分析问题,善于解决问题,善于协调各方利益,为国家和社会做出更大的贡献。
最后,孟尝君在传记中展现出了对人民的关怀和爱护。
在他担任宰相的时候,他不仅关心国家大事,还关心人民的生活,关心人民的疾苦,尽其所能为人民解决困难,帮助人民改善生活。
他的关怀和爱护,赢得了人民的拥护和爱戴,也使齐国的社会风气更加和谐。
在当今社会,我们也应该学习孟尝君的关怀和爱护,关心人民的生活,关心人民的疾苦,尽其所能为人民解决困难,帮助人民改善生活,为社会和谐稳定做出更多的贡献。
总之,通过阅读《孟尝君列传》,我对孟尝君这位伟大的历史人物有了更深刻的了解,也对他的品德和智慧深感敬佩。
在当今社会,我们应该以孟尝君为榜样,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学习他的智慧和才能,关心人民的生活,为国家和社会做出更大的贡献。
希望我们每个人都能够像孟尝君一样,成为对国家和社会有益的人。
孟尝君列传读后感

孟尝君列传读后感
《孟尝君列传》是先秦时期历史书籍《史记》中的一篇列传,主要记载了战国时期的孟尝君申包胥的政治生涯和事迹。
读完这篇文章,我深深地被孟尝君的智慧、胆识和忠诚所震撼。
首先,孟尝君的智慧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他在申国任宰相期间,勤勉聪明地施政,推行了一系列有益于国家的改革措施。
他善于分析形势,懂得利用人才,使申国逐渐强大起来。
他还主张以德治国,重视人民的福祉,努力提高百姓的生活水平。
这些表明了孟尝君高度的智慧和政治洞察力。
其次,孟尝君的胆识令我敬佩不已。
他敢于与强敌作战,无惧边境的威胁。
而在内部,他也能处理各种复杂的政治斗争,稳定国家局势。
他对于国家的忠诚和对于人民的责任感,让他敢于承担风险和压力,为国家的繁荣和人民的幸福而努力。
最后,我对孟尝君忠诚的品质深感敬佩。
他在难以为继的战争时期,不仅坚守自己的信念,还以身作则,将国家利益置于首位。
他始终保持清廉正直的政治风格,以自己的榜样影响他人。
他的忠诚和正直让我感到他是一个真正的领导者。
总的来说,《孟尝君列传》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通过阅读这篇文章,我深刻领悟到智慧、胆识和忠诚在一个领导者身上的重要性。
孟尝君的故事不仅给我带来了启示,也激励我要勇敢面对困难,为理想而不懈努力。
史记孟尝君列传个人读后感5篇

史记孟尝君列传个人读后感5篇史记孟尝君列传读后感1一向在想这是怎样的一位史官:文直,事核。
洋溢着油墨的书香让我无法想象那些刻入竹简的坚韧,但那不虚美,不隐恶的文字仍向我展开历史的长卷.那些封沉的记忆在摇曳的光影下若隐若现,跨越无限的时间和空间我看见了英雄项羽的懦弱,瞧见了小人刘邦的伟业,了解了将军的小肚鸡肠,倾听了易水的萧萧哀鸣。
金无足赤,人无完人.记忆中那些闪耀的光芒,在此处早已褪去了圣洁.那里没有十全十美,仅有一位位站在历史浪尖上的伟人。
“人”一个多么难得的称呼.向所有的人呈现“君权神授”的可笑。
在他的《史记》里,没有皇帝,没有将军,有的只是刘邦,李广。
或许刚才的话错了,这《史记》本身就是十全十美,完美的无懈可击。
因为它有司马迁的秉笔直书,因为它有司马迁的坚持真理。
他做到了“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我看到了那位长信灯旁紧紧抱着孤单用心写下文字的身影。
听说人死后会变成天上的星星。
那最亮的一颗会是司马迁的眼睛吗?我抱着《史记》走进两千年后的历史。
史记孟尝君列传读后感2司马迁的《史记》,贯通祖国三千余年的辉煌历史,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被列为二十四史之首,是一部经典之作。
该书是中国古代最著名的古典典籍之一,记载了上自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下至汉武帝元狩元年间共三千年璀璨的礼貌,生动的描述了三千年大大小小的一些史事。
读过这本书,让我深深得感受到了祖国文化的伟大,令我心存敬意。
史记的生动描述一向鼓励我们的写作,以及我们祖国的发展,史记一出来,可谓是洛阳纸贵啊。
一部伟大的作品,总会有辉煌的成就。
《史记》这一部伟大的作品,是祖国文化史上的一颗明珠。
司马迁笔下的人物个个栩栩如生,有着鲜明的个性。
生动的语言,优美的文字让读者读起来仿佛置身于一个个优美的意境中。
随着情节的起伏,我的心境也在为之而改变。
喜着主人公的喜,忧着主人公的忧,感受着主人公的感受。
简便幽默的语言,紧张刺激的情节,仿佛把我带到了那个遥远的时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孟尝君列传读后感
本文是关于心得体会的孟尝君列传读后感,感谢您的阅读!
孟尝君列传读后感(一)
大家一定知道齐国的孟尝君吧,今天我读了《孟尝君列传》,体会到了孟尝君对国家的忠心。
他足智多谋,待人和气,忠心耿耿,为了国家的利益处处谦让,他虽然出身低贱,门第低下,但他是一个很有本事的人。
在孟尝君出生的时候,他的父亲靖郭君怕他成不了才,便叫妻子不要养活他,他的妻子偷偷养活了他。
孟尝君从小就苦读兵书,一有空就学习,十二岁时就上知天文、下知地理,说起兵书来滔滔不绝。
这时候他的父亲靖郭君才开始器重他,让他主持家事,接待各国使者。
孟尝君对卫国使者说了降齐国和联盟的好处,卫王立刻降了齐国,从此孟尝君的名声也传扬各国。
晋楚两国请孟尝君为太子,孟尝君急忙推辞,说自己不能背叛国家,做出不忠义的事。
齐威王同大臣苏代前来迎孟尝君,封他为丞相。
在后来的日子里,孟尝君又利用秦与韩、曹、楚三方的怨恨,派人乘机出兵,夺取了三郡,受到了齐王的信任。
奸臣吕计心怀嫉妒,诬陷孟尝君反叛齐国,当时的齐闵王是个昏君,他听信谗言,便准备对孟尝君削职,许多人暗暗唾骂齐闵王昏庸,朝廷的忠臣个个辞官回乡。
孟尝君见因为自己使得朝廷大乱,便弃官回乡。
从孟尝君的身上我体会到了我们要勤学苦练、奋发图强地学习,用功读书,为国家奉献自己知识的力量,长大好好报效祖国。
要热爱自己的国家,面对极大的诱惑时,不能做出对国家有伤害的事情,不能背信弃义、恩将仇报。
当别人误解你时,你要冷静,不能冲动,要心平气和地对别人说出自己并没有做这件事情,要以大局为重,宁可舍弃自己利益。
不能因为别人的对自己的偏见从而放弃,要勇敢的面对困难。
宁舍弃小利,换取祖国太平。
孟尝君列传读后感(二)
孟尝君,姓田名文,齐王同宗。
其人素有贤名,与赵国的平原君、魏国的信陵君、楚国的春申君并称为战国四公子。
公元前299年,齐、秦交好,孟尝君应秦昭王之邀相秦。
第二年,秦昭王受人挑拨,囚禁孟尝君,欲杀之。
幸赖食客中鸡鸣狗盗者之力,孟尝君才得以狼狈逃回齐国。
自此,孟尝君深怨秦国。
孟尝君回国后,齐闵王任命他为齐相。
不久,孟尝君就联合韩、魏攻秦,历时三年,终于攻破函谷关,秦国朝野震动。
此时的孟尝君,可谓是一雪前耻,意气风发,在四方诸侯中声名大显。
最后,秦国被迫求和,归还先前侵占韩、魏的土地。
而齐国地处东海之滨,与西边的秦国相隔十万八千里,在这场连续数年的战争中,齐国没能得到秦国的一寸土地,反而大大耗损了自己的国力,加重百姓的负担,实在得不偿失。
后来,齐闵王忌惮孟尝君的威势,准备除掉他。
孟尝君得到消息后,逃到魏国。
魏昭王任用孟尝君为相,他又联合秦、赵,帮助燕国攻打齐国,齐国战败,几乎亡国。
这件事固然是齐闵王对不起臣下在先,但孟尝君确实是把自身利益看得比国家利益重要,为了个人安危背叛家国,置百姓于水深火热之中,这种人实为君子所不齿,又怎么配称贤明呢?
在人主眼里,背叛旧主的人是危险的,更何况背叛自己国家的人。
这样的人,人主可能会因为暂时的利益任用他们,但却不会从心里真正信任他们。
齐国战败之后,孟尝君也离开魏国,回到领地薛邑,割据一方,与各诸侯国之间保持中立的关系。
可是好景不长,孟尝君死后,其子争相夺权,齐、魏两国趁机联手消灭孟尝君全族,并瓜分其土地。
这恐怕是孟尝君生前所不能预料的吧!
孟尝君列传读后感(三)
文/刘黎平
写评论重在立意,而立意又重在有新意,否则人云亦云,讲一些谁都知道的观点和理论,当然就失去了评论的意义。
唐宋散文八大家之一的王安石,在评论方面,就很善于突破陈规,立意高远,从而写出观点新颖,同时又立得住脚的奇文。
篇幅不到一百字的《读孟尝君传》就是这方面的代表。
孟尝君善于结交豪杰,广纳贤才,例如,他对于冯谖,可谓一忍再忍,不管冯谖做得如何过分,孟尝君都以容忍的姿态对待。
孟尝君的宽厚也赢得了贤才的忠诚,因此冯谖让他一次次逢凶化吉,总是获得重用,最终有了安全的归宿。
最传奇的例子是孟尝君被困在秦国期间,为了脱身,他手下的门客偷来白狐裘送给秦王的宠姬,从而获得秦王宠姬说情,得到秦王许可离开秦国。
正当秦王反悔,孟尝君逃跑到函谷关时,又是门客假装鸡鸣,蒙骗守门吏打开了函谷关,
孟尝君从而得以脱身。
对于这段传奇历史,王安石做了简单扼要的叙述:“世皆称孟尝君能得士,士以故归之,而卒赖其力,以脱于虎豹之秦。
”世人都说孟尝君能得人才,天下贤才因此纷纷归附他,最终孟尝君也靠这些人的力量,从虎豹一般凶狠的秦国安全脱身。
接下来,王安石笔锋一转,开始批评孟尝君。
王安石将所谓“士”的标准提高,不是说有一技之长,能偷东西,能学鸡叫就算作是“士”。
真正的“士”,应该能够安邦定国,抵御侵略,孟尝君如果真的能得到“士”,那么就应该可以让齐国更强大,从而制服秦国,“不然,擅齐之强,得一士焉,宜可以南面而制秦”。
这句话可谓击中了要害,让人重新审视孟尝君的那些传奇事迹,王安石确实没有说错,孟尝君所谓的那些“士”,除了鸡鸣狗盗,为孟尝君的个人和家族利益打算盘,对齐国几乎毫无贡献,没能帮助齐国抵御强敌,振兴国力。
相形之下,魏国信陵君手下的士,能助他击退强秦,拯救赵国,两者素质根本不在同一个层面。
因为史书上确实没有孟尝君振兴国家击退强敌的例子,王安石轻轻一句,很有说服力,颠覆了读者对孟尝君的形象,接下来又揭示孟尝君不能得到真正贤才的原因,门下鸡鸣狗盗之辈太多,真正的贤才就进不去,因为两者是相排斥的。
八十多个字的文章,写得波澜起伏,环环紧扣,可见评论也像故事一样,需要波折和悬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