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纪冰川期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4 6.3课文注释:第四纪冰川

课文注释:第四纪冰川
1921年李四光带领学生野外实习,在太行山东麓首次发现中国第四纪冰川,此后,在长江中下游、江西庐山、安徽黄山和华南其他地方,开展进一步调查,收集到更多冰川流行的证据,发表了一系列关于中国第四纪冰川的文章,其中《冰期之庐山》是其代表作之一。
经他根据调查的大量资料鉴定后,确定了鄱阳、大牯、庐山三次冰期和两次间冰期,后又提出鄱阳冰期之前还有更老的亚冰期存在。
1936年,李四光在黄山找到了冰磨条痕,发表了《安徽黄山之第四纪冰川》,至此,中国无第四纪冰川之谬论不攻自破。
中国第四纪冰川的确立,是我国第四纪地层学和气候学研究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它在生产实践上对寻找地下水资源、砂金矿床、选定工程建设场址,不仅是有益的,而且是有成效的。
第四纪冰川

第四纪冰川第四纪冰川,也被称为冰河期或冰川期,是地球历史上最近的一个冰川时期。
它发生在距今大约250万年到1.1万年之间的时间段内,对地球的地貌和生态系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以第四纪冰川为主题,探讨它的形成原因、对地球的影响以及冰川环境中的生物适应等方面。
第四纪冰川是由于地球气候变冷引起的。
几乎整个第四纪冰川时期都是在一个不稳定的气候环境下度过的,周期性的冰期和间冰期交替出现。
这些冰期是由于地球轨道的变化,导致太阳辐射分布发生变化而引起的。
我们所处的冰川时期是一个间冰期,即位于冰川时期之间的相对较暖的时期。
冰川是形成在高纬度地区或高山地区的巨大冰层。
其主要形成于极地地区和高山区域,但也可能出现在其他地方,如北美洲和欧洲北部。
冰川的形成主要是通过降雪的积累和压实而成。
当积雪经过多年的累积,逐渐堆积成厚厚的冰层。
巨大的重量使冰层向下移动,从而形成了冰川。
冰川具有雄伟壮丽的景观,同时也对周围的环境产生深远的影响。
首先,冰川的移动会改变地质形态。
冰川的冰层移动会侵蚀和改造地表地貌。
事实上,冰川是地球上最早的地质剥蚀力量之一。
冰川会利用其庞大的质量和冰层内的冰屑来破坏和改变地貌。
在冰川退缩时,由于冰川磨蚀而形成的山谷和冰川舌将成为地质遗迹留存下来。
其次,冰川时期会对气候和生态系统产生深远影响。
冰川的形成导致水分蓄积在冰层中,从而降低海平面。
此外,冰川还能够改变大气循环,导致气温下降。
这种气候变化对于许多生物来说是具有挑战性的,因为它们需要适应寒冷和干燥的环境。
生物在冰川环境中适应的方式多种多样。
一些动物选择冬眠以度过严寒的冰川时期。
它们通过减缓新陈代谢和降低体温来降低对能源的需求。
其他动物则选择迁徙,寻找更适宜的生存环境。
对于植物来说,一些能够抵御寒冷的植物会在冰川退缩后重新生长,而其他植物可能会选择根系在地下,以保护自己免受寒冷环境的侵害。
冰川期也对人类社会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在古代,冰川期会导致种植和放牧的困难,可能会导致人类的迁徙。
第四纪冰期

第四纪冰期地球表面覆盖有大规模冰川的地质时期,称为冰期,又称为冰川时期。
两次冰期之间为相对温暖时期,称为间冰期。
地球历史上曾发生过多次冰期,最近一次是第四纪冰期。
第四纪冰期约从距今200万年前开始直到现在。
一、第四纪大冰期气候第四纪初期的冰期环境波及全球,中期达到最盛,所以晚新生代大冰期主要指第四纪冰期。
当时,北半球有三个主要大陆冰川中心,即斯堪的纳维亚冰川中心:冰川曾向低纬伸展到51°N左右;北美冰川中心:冰川曾向低纬伸展到38°N 左右;西伯利亚冰川中心:冰层分布于北极圈附近60°—70°N之间,有时可能伸展到50°N的贝加尔湖附近。
此外,在中、低纬的一些高山区还发育了山麓冰川或小冰帽。
而在这次大冰期中气候变动很大,冰川有很多次进退。
根据对阿尔卑斯山区第四纪山岳冰川的研究,确定第四纪大冰期中有5个亚冰期。
在中国也发现不少第四纪冰川的遗迹,定出4次亚冰期。
在亚冰期内,平均气温约比现代低8°—12°C。
在两个亚冰期之间的亚间冰期比现代气温高。
据研究,在距今1.8万年前为第四纪冰川最盛时期,一直到1.65万年前,冰川开始融化,大约在1万年前大理亚冰期消退,北半球个大陆的气候带分布和气候条间基本上形成为现代气候的特点。
第四纪冰期的划分如下:二、世界的划分。
(1)阿尔卑斯山冰期划分第四纪冰期气候旋回的研究,最早开始于阿尔卑斯山。
1909年,A.Penck 和Bruckner研究阿尔卑斯山麓地貌和堆积物时,首先创立了4次冰期3次间冰期的论点。
其中冰期自老到新为:群智、民德、里斯和玉木。
在4个冰期之间和3个间冰期,分别为群智—民德、民德—里斯、里斯——玉木。
当时划分冰期、间冰期的主要依据,就是分布在阿尔卑斯山麓的4种不同的地貌类型及4种不同特征的沉积物。
其中群智冰期是与覆盖在古老夷平面上的老砾石层相对应;而民德、里斯和玉木等冰期,分别与老砾石层之上或洼地的新砾石层、高阶地上红、黄色砂砾层与低阶地上灰色沙砾层相对应。
第四纪冰期

第四纪冰期第四纪冰期编辑本段基本介绍冰期冰期是指地球表面覆盖有大规模冰川的地质时期,又称为冰川时期。
两次冰期之间为一相对温暖时期,称为间冰期。
地球历史上曾发生过多次冰期,最近一次是第四纪冰期。
标志冰期时期最重要的标志是全球性大幅度气温变冷,在中、高纬(包括极地)及高山区广泛形成大面积的冰盖和山岳冰川。
由于水分由海洋向冰盖区转移,大陆冰盖不断扩大增厚,引起海平面大幅度下降。
所以,冰期盛行时的气候表现为干冷。
冰盖的存在和海陆形势变化,气候带也相应移动,大气环流和洋流都发生变化,这均直接影响动植物生长、演化和分布。
划分的依据新生代以前的大冰期因时代古老,可辨认的冰川遗迹零散残缺,研究程度也较差,目前多依据地层中所含带冰川擦痕的混碛岩、页岩中的燧石结核和带冰川擦痕的基岩底盘等。
新生代大冰期的冰川遗迹保存普遍较为完整,尤以晚新生代冰期的研究较为深入,如沉积连续性好的深海沉积岩芯、黄土等,能较完整地记录全球气候和环境的变化。
20世纪70年代以来,各国学者用氧同位素分析、放射性年代测定及古地磁等方法力图恢复和重建晚新生代的全球气候变化和沉积环境,作为划分冰期的重要依据。
此外,包含海洋生物、哺乳动物、植物孢粉化石的生物地层学,地貌分析,沉积岩石学以及古土壤等方法也常作为研究晚新生代环境和冰期划分的依据。
编辑本段中国的划分和表现形式中国西部高山地区的冰期划分已为人们所公认,以研究较好的喜马拉雅山珠穆朗玛峰区北坡为例,第四纪冰期划分为:a.依据希夏邦马峰北坡附近的老冰碛平台确立的早更新世的希夏邦马冰期b.依据珠穆朗玛峰西侧聂聂雄拉高平台的冰水-冰碛沉积确立的中更新世的聂聂雄拉冰期。
c.在绒布河谷中基隆寺附近的残破漂砾群及上游绒布寺的终碛垅分别代表晚更新世早期的基隆寺阶段和较晚期的绒布寺阶段,这两个阶段构成了晚更新世的珠穆朗玛冰期,也有的学者将这两个阶段划为两个独立的冰期。
关于中国东部第四纪冰期的问题,目前仍在争论中。
第5章 第2节 第四纪冰期—间冰期变化

北半球冰盖的发育按照这样的模式:冰雪积累形成冰盖的过程十分 缓慢,但冰川融化、冰盖退缩的过程却十分迅速,冰盖随冰期—间 冰期的转换发生大幅度的往复进退(以深海δ18O的变化为代表)。 珊瑚礁阶地所记录的海平面变化与深海氧同位素的变化大体同步 。 陆上的黄土记录显示,深海氧同位素记录的间冰期或间冰段对应于 形成古土壤的温暖湿润时期,冰期或冰段对应于黄土迅速堆积的冷 干时期; 冰芯记录也显示,冰期时极地降水减少,粉尘浓度增大,温室气体 CO2和CH4的含量减少;间冰期时降水增多,粉尘减少,温室气体含 量增加。
1988年,Heinrich发现末次冰期北大西洋深海沉积物岩 芯中常包含数6层陆源冰漂砾含量增多的沉积物,表明 末次冰期内曾发生过多次北极冰山向海里倾泻的事件, 代表大规模冰山涌进的气候效应而产生的快速变冷事件, 又称冰筏事件。
6次时间为:69000、36000aB.P、52000、27000、21000、 14300 a B.P.。 使大气温度又降低3~6℃,周期5000~10000a,持续时间 200~2000年,随后却突然升温,在短期内温度变幅可达 5℃。 可能是末次冰期北半球普遍的气候振荡事件,在湖泊沉积 物中以及中国的黄土有记录。
新仙女木事件最初发现于西北欧,曾被认为是局限在 欧洲的地区性事件。近年来,随着对快速变化事件的日益 关注,在地中海地区、以色列、中国、太平洋、北美洲、 澳大利亚、南美洲等世界的许多地区均发现与之相对应的 信号,表明该事件可能是一个全球尺度的事件。
上述快速变化事件也被称为亚轨道或“亚米兰柯维奇”事 件。尽管这些事件的成因机制尚不十分清楚,但它们的存在至 少说明了某些环境变化过程非常迅速,对这些事件的研究,为 认识全球气候快速变化的原因以及生物对变化的响应提供了线 索,因此受到普遍的关注。
第四纪冰川

第四纪冰川大冰体。
由降落在雪线以上的大量积雪,在重力和巨大压力下形成,冰川从源头处得到大量的冰补给,而这些冰融化得很慢,冰川本身就发育得又宽又深,往下流到高温处,冰补给少了,冰川也愈来愈小,直到冰的融化量和上游的补给量互相抵消。
一般冰川为舌状,冰川面往往高低不平,有的地方有深的裂口,即冰隙。
冰川可分为大陆冰川和山岳冰川两大类。
第四纪时欧洲阿尔卑斯山山岳冰川至少有5次扩张。
在我国,据李四光研究,相应地出现了鄱阳、大姑、庐山与大理4个亚冰期。
现代冰川覆盖总面积约为1630万平方公里,占地球陆地总面积的11%。
我国的现代冰川主要分布于喜马拉雅山(北坡)、昆仑山、天山、祁连山和横断山脉的一些高峰区,总面积约57069平方公里。
冰川期,这是指地球气候酷寒,高纬度地方的广阔区域为大陆冰川所覆盖的时期。
最近的冰川期在更新世,据在欧洲和北美研究的结果,认为共有六次冰川期,五次间冰川期。
在日本根据分析冰斗地形发现有两次冰川期。
最显著的冰川期是在石炭纪-二迭纪,冰川的遗迹残留于冈瓦纳大陆。
除上述两大冰川期外,在欧洲和美洲还发现有前寒武纪、中生代和第三纪的冰川遗迹,但都不太显著。
地球自诞生后,气候也一直在变迁中。
地质年代中地球的气候是温暖和寒冷交替著出现。
在数十万年以上的极长周期气候中,有大冰川气候周期和冰川时代气候周期。
在震旦纪(大约六亿年前)以前地球上的气候,我们目前并不清楚。
从六亿年前前古生代震旦纪起一直到一万年前新生代的第四纪止,地球上的气候共经历了三次大冰川气候。
第一次是震旦纪大冰川期,距今约六亿年;第二次是古生代后期的石炭—二叠纪大冰川期,距今约2~3亿年;第三次是新生代第四纪大冰川期,距今约200万年。
这三大冰川期气候的时间周期尺度大约是千万年至亿年左右。
在第四纪大冰川期气候中,目前我们已经确知其间气候仍是寒冷与温暖交替出现。
这段时间世界各地的冰川进退次数并不一致,不过大多数的学者都同意:第四纪北半球大部有四次冰期、三个间冰期和一个冰后期;在北欧则有五次冰期、四次间冰期和一个冰后期。
第四纪冰川活动与全球气候变化的关系研究

第四纪冰川活动与全球气候变化的关系研究第四纪冰川活动与全球气候变化一直是地球科学领域中备受关注的热点问题。
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和对地球气候变化机制的深入研究,人们对于冰川活动与全球气候变化之间的关系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第四纪冰期是地球气候演变史上的重要时期,冰川的扩张和退缩对全球气候产生了深远影响。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科学家们通过对第四纪冰川的研究,发现了冰川活动与全球气候变化之间密不可分的关系。
冰川的形成主要受到气候因素的影响,而气候又受到地球轨道参数、太阳辐射、大气成分等因素的共同影响。
冰川活动不仅受到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同时也对全球气候变化产生反馈作用。
第四纪冰川活动与全球气候变化之间存在着多种复杂的相互关系。
研究表明,冰川的扩张和退缩与全球气候的变化密切相关。
冰川活动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全球气候的长期趋势,进而影响地球的生态系统和人类社会的发展。
全球气候变化也会对冰川活动产生影响,加剧冰川的退缩和融化速度,从而引发更严重的气候灾害和自然灾害。
通过对第四纪冰川活动与全球气候变化的深入研究,科学家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地球气候系统的运行机制,为预测未来全球气候变化趋势和制定有效的气候变化应对策略提供科学依据。
对于气候变化的研究也是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课题,只有深入研究冰川活动与全球气候变化之间的关系,才能更好地应对气候变化带来的挑战。
在未来的研究中,科学家们需要继续深入探讨第四纪冰川活动与全球气候变化之间的复杂关系,探索更多新的研究方法和技术手段,以更全面、系统地揭示冰川活动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机制。
只有不断提高研究水平,加强国际合作,才能更好地保护地球环境,促进全球气候变化问题的解决。
庐山第四纪冰川

庐山第四纪冰川庐山第四纪冰川,在两三百万年前的第四纪冰期,周天寒彻,当时的气温比现在低3℃~7℃,巨大的冰川一路推进,山谷被硬生生割开,直径数十米的巨石随着冰川的搬运而翻山越岭。
李四光先生提出的作为冰碛物的泥砾混杂堆实际上是泥石流堆积,上世纪80年代施雅风与学术界几位同仁一道,明确对李四光先生的结论进行了质疑。
1 概述庐山第四纪冰川,在两三百万年前的第四纪冰期,周天寒彻,当时的气温比现在低3℃~7℃,巨大的冰川一路推进,山谷被硬生生割开,直径数十米的巨石随着冰川的搬运而翻山越岭。
1933年李四光先生发表《扬子江流域之第四纪冰期》,正式宣称在庐山发现了第四纪冰川遗迹,至1937年写成《庐山之冰期》。
凭借李四光先生的学术声望和社会地位,庐山第四纪冰川学说为许多研究者所拥护。
此后全国又有许多地方发现第四纪冰川遗迹的报道,据统计到上个世纪末,这样的地方一共有120多处。
上世纪80年代施雅风与学术界几位同仁一道,明确对李四光先生的结论进行了质疑,进一步明确指出,李四光先生提出的作为冰碛物的泥砾混杂堆实际上是泥石流堆积。
2 学术证据1、上世纪80年代施雅风与学术界几位同仁一道,明确对李四光先生的结论进行了质疑,并引起了对这个问题的长期争论。
在近日发表的上述论文中,施雅风进一步明确指出,李四光先生提出的作为冰碛物的泥砾混杂堆实际上是泥石流堆积。
2、庐山牯岭海拔1165米,从现代气候记录推测,7月气温必须下降20摄氏度,处此高度的庐山才具备积雪成冰的条件,而事实上,长江中下游地区在任一冰期均未降温达如此大的幅度,从而判断地处中纬度的庐山形成第四纪冰川绝无可能。
3、从砾石组成、砾径变化、沉积结构、擦痕等各种沉积物特征来分析,庐山较广泛分布的泥砾堆积均是因泥石流而非冰川所成。
4、包围砾石的网纹红土与孢粉(即植物的花粉)组成表明,沉积时期的暖温带-亚热带湿热环境,而并非寒冷冰川环境。
5、借助何培元先生古地磁测年法推算古温度,可推断李四光先生所定“庐山冰期”、“大姑冰期”、“鄱阳冰期”及何培元先生所定的大排冰期,恰恰在时间上相当于中国西部和北半球的间冰期时段,排除了具有积雪成冰川的可能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四节 第四纪冰川期
• 古冰川活动证据的确定 • 冰期的划分【3】 】
1、冰川在冰期时,冰川大规模的增长与扩张;在间冰期时,则大规模的退缩 、冰川在冰期时,冰川大规模的增长与扩张;在间冰期时, 或消亡 2、在新近纪中新世以后,全球气候由温暖转为寒冷,南极洲和格陵兰岛开始 、在新近纪中新世以后,全球气候由温暖转为寒冷, 出现冰川。由于第四纪气温继续下降,导致全球性大冰期的来临, 出现冰川。由于第四纪气温继续下降,导致全球性大冰期的来临,全世界 发育了多次规模巨大的冰川作用 3、a:斯堪地纳维亚冰盖 b:格陵兰与北美冰盖 c:亚洲北部冰盖 、 : : : 4、第四纪冰川作用造成了丰富的地貌形态和沉积物,这正是恢复各地冰川活 、第四纪冰川作用造成了丰富的地貌形态和沉积物, 动的有力证据。 动的有力证据。 5、但由于古冰川作用遗迹往往受到后期营力作用的改造与破坏。使原来的地 、但由于古冰川作用遗迹往往受到后期营力作用的改造与破坏。 貌形态和沉积物分布特征受到不同程度的变化。 貌形态和沉积物分布特征受到不同程度的变化。故在考证冰川活动的证据 凭少数孤立的形态或物质标志就得出概括的结论。 时,要注意避免仅 凭少数孤立的形态或物质标志就得出概括的结论。特别 要重视对沉积地层的研究,注意冰川与类冰川堆积的辨认。 】 要重视对沉积地层的研究,注意冰 堆积物特征的分析
划分方法
• • • • 冰碛物的岩性组合和风化程度 间冰期沉积 冰川堆积地貌 冰蚀地貌
第 四 纪 冰 川 遗 迹
挪 威 冰 川 峡 谷
中国第四纪冰川遗迹陈列馆
中国第四纪冰川遗迹陈列馆座落于北京西郊翠微 山下第四纪冰川擦痕处, 山下第四纪冰川擦痕处,是世界上唯一的以第四纪冰 川擦痕实物为基础建立的博物馆。 川擦痕实物为基础建立的博物馆。冰川擦痕是地质学 家李捷在勘测永定河引水渠地质、地貌时发现的, 家李捷在勘测永定河引水渠地质、地貌时发现的,并 经过了李四光等国内外专家学者鉴定, 经过了李四光等国内外专家学者鉴定,于1957年被确 年被确 定为北京市重点文物。 定为北京市重点文物。陈列馆的展陈分为冰川擦痕遗 迹和5米长的画廊 包括鸵鸟蛋、恐龙蛋、三叶虫、 米长的画廊, 迹和 米长的画廊,包括鸵鸟蛋、恐龙蛋、三叶虫、 猛犸象牙等化石及各种大小不同的冰渍石实物标本和 介绍冰川知识及冰川资源现状四部分内容。 介绍冰川知识及冰川资源现状四部分内容。